大型高科技公司做超前科技的研究到底有多大意義?

每次提到微軟或者GOOGLE,大家都會提到他們在科研方面的深度和廣度。但是很明顯這些技術在可見的時間裡是無法商用的,而且真到了商用的時候,往往是新興公司踩在老公司的肩膀上賺錢,老廠因為決策緩慢錯過機會反而變成後發了。而且老廠的技術精英,在小有所成後,往往都是跑出去單幹,花老闆的錢為自己創業積攢資本。

像仙童公司,施樂研究所,都是典型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是不是GOOGLE他們也是帶著點GC主義精神在玩的?


個人認為,高科技公司在前沿技術的研發投入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1. 保持技術競爭實力

作為技術立身的高科技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進則退,做超前技術的研發是必要也是必需的。例如IBM、Microsoft、Intel等公司每年都投入巨資進行新技術研發,正是這種技術的持續投入保證了這些老牌高科技公司不斷壯大,推陳出新。

2. 技術儲備

尤其對於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交叉關聯,超前技術能力是關係到大型科技公司的未來命運和前途。Google,Facebook等公司在Deep Learning、機器人等前沿技術上的投入,是因為看到了人工智慧在人類未來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尋找可能的技術增長點

大型科技公司看似遍地撒網、短期零收益的研發投入,雖然存在失敗的可能性,但也經常蘊含著新的利潤增長點。例如,輝瑞製藥在心血管藥物的研發過程中發現了偉哥,藉助偉哥帶來的巨大利潤,通過收購和兼并,輝瑞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藥企業。

4. 搶佔技術制高點,建立行業領導規範平台

通過超前技術研發,可以搶先進行新興市場,繼而成為市場的領導者和行業規則的制定者。高通公司的技術研發和專利保護,保證了其在3G/4G時代的技術領導者地位,整個通訊行業的玩家都必須遵守高通制定的標準,交納技術授權費和專利保護費。微軟如果沒有在移動技術方面的超前研發投入,那來的每年幾十億美元的安卓廠商專利費呢?

5. 樹立行業形象,增加對技術人材的吸引力

類似微軟、谷歌、英特爾這樣的公司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以及對前沿技術探索的渴望,對頂尖技術人材、甚至是業界領袖級人物產生了巨大的誘惑力。互聯網之父、圖靈獎得主、現任ACM主席Vint Cerf就加入Google擔任首席佈道師一職。曾經的蘋果研究院也招攬過象Alan Kay、Donald Norman這樣的宗師級人物。最近的Andrew Ng加入百度,也正是看到了百度在新技術研發方面的願景和支持力度。不言而喻,這樣名人堂級別技術人員的加入,不僅能讓一個公司的創新能力提升幾個量級,更為這個公司帶來巨大的社會聲譽和名人效應。

當然也不缺乏很多研發投入最終失敗的例子或者大量被擱置的研發成果,最有名的莫過於ATT的貝爾實驗室和XEROX的PARC(也許要包括摩托和諾基亞)。但是這更多的失敗原因與公司領導層的管理和策略有關。現在的Google,Facebook等新興公司應該是已經看到了歷史上的弊端,對研發的管控要更加成熟,注重內部研發團隊的快速和成效,同時通過設立創新基金來協助一些初創企業和外圍團隊的孵化,通過這些方式達到研發投入的良性競爭和商業上的快速轉化


柯達作為膠片時代的巨頭髮明數碼相機把自己玩死了…不過新的事物產生是歷史的必然,不推陳出新雖然不會把自己玩兒死,但最終的結果就是等死


從收益上,這是最好的廣告;

成本上,申請高新項目有大批的補貼(大型設備可達八成以上),想想看花兩百萬買一千萬的設備,項目結束(即使失敗)後還不都是固定資產。


第一次被邀請,激動一下。

樓上說不推陳出新就不會把自己玩死,但事實上一定會被更有創新力的競爭對手玩死,所以所有有實力的大公司都一定會或多或少的投資基礎科研,作為技術儲備,發展新的市場增長點。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式是在公司里做出一些有潛力的技術,由於大公司的種種原因,無法進一步研發,或者難以迅速投入市場,於是跳出來創業,原公司提供人力、資金、場地等支持,一旦做成了且對自己有用的話有優先收購權。這樣既有大公司雄厚的財力支持,又有小公司高效的特點,可以及時調整市場方面,就可以避免有了新技術卻因為反應遲鈍或者決策失誤把自己玩死的悲劇。對於員工也有保障,有足夠的創業支持,玩砸了還可以回來繼續上班。這方面我知道GE做的很好,這也是為什麼GE雖然龐大,但在涉足行業卻多執牛耳,不斷有新技術引領行業發展。當然我相信還有別的公司做的同樣好或者更好,我只是恰巧知道一個GE做CT的例子而已。


我覺得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個是對公司而言,未來的路其實誰都看不清,所以只能大量研究一些超前的技術,即使有很多是無法商業化的,說不定哪個就火了,現在至少能夠有一些積累。

還有一個是對個人而言,一些IT行業內的大牛,本身已經不差錢了,這批人有自己的理想,就希望去研究最前沿的東西。如果公司不做這些研究可能會留不住這些人。就算到時候小有成就後跳出去單幹,一些IT巨頭實際上會很樂意高價收購一些很有希望的創業公司,這樣也能讓個人的價值最大化,對公司本身來說也能跟上技術革新的步伐,雙贏。


技術儲備肯定是有用的,這個LZ也明白,至於樓主提到的問題那就是公司如何管理經驗的問題了.

以 浪潮之巔 裡面提到的思科為例,思科鼓勵員工研究,員工也可以出去單幹,思科公司還會給予資金等多方面的幫助,等到成熟時直接回購回來.


看看IBM蘇黎世研究實驗室都在研究啥,曾經拿了幾個諾貝爾獎,提出了多少業界標準,不斷的轉型,持續的保持自己在前端技術的領先和應用的優勢。

做了可能會被人後來居上然後死,不做,別人搶著做了自己也是死,既然有這麼多經費,為何不試一試呢?

原子級存儲取代硬碟? IBM超導實驗室揭秘


於是我想,是不是中國發明火藥跟這個是一個問題 。。。


是為了保持本身的研究能力吧,記得實習時boss總說拿出數量和深度就好。

而且某些人搞研究確實不是為了轉化為利益,只是想看到自己獨有的想法變成現實,至於誰會從中獲利,是經營者的眼光問題。


貝爾實驗室對人類做出那麼多貢獻,貌似att也沒多少實際利益


你普通數學每次都是滿分,自然而然想看看奧數題了。


可以做技術積累呀!可是走在其他公司的前面呀,

可以讓你們公司在某些技術走在前面,成為領導地位,

就是其他企業或者公司在後面追你們。


變超前為當前。


「而且真到了商用的時候,往往是新興公司踩在老公司的肩膀上賺錢」

題主以偏概全了,很多公司收專利費都收的盆滿缽滿,比如湯姆遜


這些科技公司大多也都是在公司自己領域裡或者相關的領域裡做些前沿的研究吧 真出成果了 作為科技儲備有網繼續領跑 不思進取不能叫做有前瞻性的高科技公司

像微軟研究院 Google x lab 這些財大氣粗的研究機構 涉獵的領域廣泛 多少有點玩票的感覺吧 geek嘛 為了愛好和理想 還有大量的現金支持和寬容的研究環境 才能更方便高效的搞科(玩)研(票)吧

個人愚見 不甚了解 忍不住碼了幾個字 勿噴~


無科技背景,純個人猜測。我覺得首先是想通過大量科研尋找到未來的增長點(把握的住與否再說)。都有那麼多閑錢,不做就意味著現在就開始落後。過程中同時積累大量專利,說不定哪天就變現金牛。
技多不壓身嘛


推薦閱讀:

你所在學科(領域)或者你所了解的領域最前沿是什麼?
尼葛洛龐帝為什麼要創立 MIT Media Lab?這個「媒體實驗室」都做出了哪些成果?
你眼中的創新是什麼?
醫生的實際創新能力究竟強不強?
華夏幸福基業和啟迪控股的園區開發盈利模式有什麼區別?

TAG:創新 | 科技 | 科技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