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詳細介紹下院士、長江、百人、千人、萬人、青千、傑青、各類學者人才計劃等等?

按資歷、榮譽、地位,評選條件,難易程度來個排名吧


我就戲說一下吧。

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

因為我在自然科學類的,我當然認為科學院的院士比工程院的院士含金量高的多得多;

畢竟,工程院也是科學院幾個人忽悠***一下搞出來的虛體嘛,而且好多東西還和科學院重疊;

我見過很多很多評科學院評不上的只好去評工程院,還評得上;

但是話也不能這麼說,畢竟有些人,他就是做工程的,不是做科學的,想評科學院院士,一點希望也沒有,工程的影響力,也是很大的;

但是也怪他自己,老是搞些老總、高管這些去評,不怪別人噴它(這都是題外話);

但是不管如何,院士是碾壓一切的存在...

以科學院為例,每兩年大約60個新增,再加上每兩年過世不少,基本是一個很稀缺很稀缺的資源...

接下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長江學者中組部千人計劃,這三個算是次高級的,等級相同,一樣好使。

前面有人說,只有千人和萬人算國家級人才,那我是不同意的,畢竟中組部是部,基金委也是國家機構啊,

傑青絕對是實打實的國家級人才,不過講歷史沒用,我們講現狀吧...

傑青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管的,自然學科全領域,每年200人,也是非常非常難,年齡限制45歲;

能拿到傑青的,基本都是學科扛把子,所以傑青絕不只是一個名號,更是一種戰略資源,挖一個傑青,基本就是挖了一個學科;

培養一個傑青,基本就是創成了一個學科(院士就更別提了,那已經是核彈級別了,你也別想挖;想造院士,那得你單位有院士,不是什麼灌水發CNS就能搞定的)

為什麼說過了45歲就安心吃土?很簡單,因為傑青的年齡限制在45;

之前拿到了,就可以鬆口氣了,畢竟院士概率太低,1/10不到的傑青可以想想,我估計他們也擰得清自己的水平,不會亂想;

要是45之前沒拿到,那就更鹹魚了,不等退休難道還有什麼好奔(ben,4聲)的么?

因為現在科研人員數量猛增,200每年顯然是不夠的,我見過好些人,確實也很優秀,奈何名額太小,過了45,沒拿到,就變成鹹魚了,為了激勵大家,少一些等退休的人,基金委早就想把名額翻倍到400了;奈何有些之前的人,不想這個名號太泛濫,相當於砸自己牌子嘛,你要知道,老的那些拿過傑青的人,那些份量,是完全可以左右這些事情的;反正今年沒搞定,看明年吧~

長江學者,最早是1988年李嘉誠基金會和教育部聯合設立的面向高校的一種獎勵計劃,之後教育部從2011年起實施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分為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和青年學者;我們口中的長江,特指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每年大概150左右,面對全國高校的全部學科(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類限制年齡45,人文社科限制年齡55);千人不能報,傑青可以報;

只在學校裡面呆過的人,很多有種誤解,覺得長江比傑青厲害,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很多人是傑青長江都拿的;傑青偏自然科學,長江偏人文科學,長江裡面也有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這些和傑青是有所重疊的,比如全從自然科學來說,基本大多是拿了長江又拿傑青;如果他自然科學只拿了長江沒有拿傑青,別人都知道你是靠關係而不是靠實力上的了,哈哈哈,shy~

另外,我要開地圖炮了,畢竟我是在科大獃過的,而科大在2016年長江特聘是0,你們當然可以說,長江是偏人文的嘛,科大哪有啥人文呀?你找找,科大自然科學類有木有院士都拿到但長江拿不到的呀,科大也是有教授的,科大以前也是拿過長江特聘的;在這裡,我不用教育部打壓中科院這個說法,因為我知道,這是評委搞的;反正是0,也就不介意了;倒是其他起鬨的,你以為P大T大以及其他京區大學吃了肉給你們留點湯,你們就搖旗吶喊的開心了?等著看吧,什麼叫『馬太效應』,等哪天連湯都喝不上的時候,看這個計劃你們還認不認,哈哈哈...

千人,千人計劃是中組部弄的,有千人計劃創業人才項目、千人計劃創新人才長期項目、千人計劃創新人才短期項目、青年千人計劃項目四種,我們口中的千人特指千人計劃創新人才長期項目(創業太渣,別被糊弄了,牌子已爛),年齡限制在55。這個是海外引人用的,一般國外大學的正教授,或者強勢單位的副教授,做這個都沒問題;我接觸到的,水平都是至少傑青級別。

再接下來,就是現在招聘常常看到的「四青」,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優青),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青年長江),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青千),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拔尖);

這4個勉強都算一檔吧,畢竟傑青、長江、千人,就是他們的三個大老哥嘛,我簡單介紹一下:

優青,年齡限制,男38女40,每年400人,全國全部自然學科;

青年長江,年齡限制,38歲,每年約200人,只針對高校教師;

青千,年齡限制,40歲,每年約600人,輸出很不穩定,根據當年財政撥款決定,只針對海外的人,土博出去做3年博士後,或者洋博士畢業即可;申報限制是回國時間不超過1年;

拔尖,年齡限制35歲,每年或者每兩年全國約150人,全學科,這個是最難的,多難呢,第一批的時候,有些拿了傑青的在報這個,現在呢,基本是拿了優青再可以考慮考慮;這個申報次數是2次,並且報一次之後成果清零,你沒上的話下一次報要拿新東西;可是這個卻最沒有名,受眾太小了,根本沒啥人知道嘛~

(其實還有一個科技部的青年973更難,我最後講)

我要說下萬人計劃了,萬人計劃是一個從一開始就玩爛了的計劃,第一年就爛了。

萬人計劃分為傑出人才、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統統是錦上添花,沒有過雪中送炭,誰會說它好,以及誰會在意它?大院士會稀罕這多一個什麼萬人的帽子?

傑出人才,清一色的大院士,院士還有PK幾輪呢;

領軍人才,被P下來的院士和一些大傑青大領導;

拔尖人才,35歲以下的什麼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咯,啥理事長咯,可以考慮考慮,哦對,最好還是已經拿過優青或者傑青的來報中的概率會稍微大一點喲~

百人計劃是1994年開始中科院為了啟動的一項高目標、高標準和高強度支持的人才引進與培養計劃。你就想像成是以前的青年千人好了,只不過是中科院自己屯兒弄的,自己體系下認可,放全國沒用的。而且青千出了之後,已經完全重疊,所以已經不弄了,現在已經改版,變成了新一輪的率先行動「百人計劃」,分為學術帥才、技術英才和青年俊才,也就是百人A,百人B,百人C;

百人A遠高於以前的百人,甚至略高於傑青的規格;而百人B和百人C的要求都不如以前的老百人,反正這個東西玩了兩年已經玩爛了,不提也罷~

最後是科技部的項目,科技部的973,863計劃那都是很野的;

973首席科學家,清一色的是院士或者是傑青長江當的,這是一種江湖地位,不是人才帽子,當然,也算人才帽子;

前幾年是有青年973首席科學家的,可是才幹了一兩年,973就不幹了,現在全部都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也分為一般項目青年項目,就對應了973首席和青年973首席)

還有,這些我說的大多是國家級別的公認的,

那些省市自己搞的,各個大學自己弄的那些『江河湖海學者,名川大山教授』,我就不說了,不通用的東西,說了也沒意義...

&>&>&>2017年09月22更新&>&>&>

其實更年輕的也還有幾個帽子,但是那種帽子要不蹩腳,要不雞肋,我就簡單提一下吧。

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是中國科學院2011年6月創立的,範圍中科院,年齡35歲以下,職稱要求副高及以下可以申請;成立了6年,規則變了三四次,今年還沒信,不知道還搞不搞了;之前還搞了個中國科學院卓越青年科學家,搞了兩年,就黃了...

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這個是中國科協搞的,今年是第三年,要求歲數32歲以下,全國全學科,其實挺難的,因為受面太小,也沒啥人認,都是發個新聞就完了,沒實惠...

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博新計劃),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搞的,要求是在國內要做博士後或者已經做博士後的可以申請的,年齡31歲以下,博士畢業3年以內,每年大概200個,兩年給你60W,20W是經費,40W是工資;這個是最坑人的一個計劃,沒有之一,毀人無數;他把一幫非常優秀的人拉到國內做博士後,而現在國內各家單位都要求海外經歷;所以你得在國內做完博士後之後再繼續出國做博士後,那都老的一B了,等你回來,啥計劃都沒了...

&>&>&>&>&>&>

所謂戲說,就是瞎聊,

等啥時候有空了,我再上各個文件...

說起這些帽子,我差點忘記了,除了國內是啥情況,更要看國際影響力才對:

那些在SCI刊物上當編輯的大陸學者們(目錄)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


院士是絕對的稀缺資源

講個故事,以前我老師給我們講的

說有個老院士,腦昏迷在床上躺了兩年多,其所在高校拚命懟錢,基本上這老院士就是靠機器和各種藥品活著,這還不算,老院士在京治療,學校是外地,校長三不五時可以說只要進京就去看這個老院士,就一句話,不惜以一切代價延長生命。

因為一所學校有多少院士是考核該校排名的重要指標之一,而排名又直接影響了該校的招生和各種資金的申請。

每個院士都是校長的心頭寶


中國學術界地位最高的是院士。想要評選院士,攏共分四步:優青→傑青→長江學者→院士。當然,可以跳過其中的某一步或幾步。優青可以理解為在學術界有所成就的科研新星或潛力股。傑青是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享有較高的聲譽,申請者的學術水平得到了同行的承認。長江學者是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帶動國家重點建設學科趕超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院士是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也是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院士都是所在領域的最資深最頂級的科學家。至於百人、千人、萬人不是很了解。


歪個樓,90年代末親戚聚餐,有位長輩在上海的不知道是什麼院士。正處於中二期的我問他四代機的問題,說了一通非常通俗易懂的原理,後來回想起才發現啥都沒透露。。。這的確是水平。


一、應該這樣說更準確:

(1)院 士----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人才,院士主要來自院校及科研機構,代表中國科學院及工程院學術水平。也有來自企業的工程院院士,但相當少。

(2)長江學者----屬教育部人才,基本來自高等學俯,代表教師及教研類人才水平。

(3)百人計劃----屬中國科學院人才,只能代表中科院研究水平。

(4)優青傑青----屬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通過基金資助項目的方式確認的人才。

以上人才主要從事基礎研究,所謂的科學研究。有能產業化的科研成果,但比較少,主要以SCI/EI等學術成果代表其水平,當然也有象袁隆平這樣的實踐派,但相當少,主要以院校派為主。

二、嚴格意義上來說,國家級人才只有以下兩類:

(5)千人計劃----屬「中央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從海外引進人才,主要包括創新和創業兩類人才。很大部分為兼職人才。

(6)萬人計劃----屬「中央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從國內選出人才,主要包括傑出、創新、創業、工程、哲學、教學名師、青年拔尖等7類人才。其中,創新、創業、工程、拔尖等人才有來自企業的人才,其它人才幾乎來自院校派,即跟前3類人才來源相同,其中創業類人才又多數來自院校派。

三、真正層面的國家級人才

千人計劃與萬人計劃-----實質上是由「中央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協調「中組部、人事部、中宣部、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教育部、國家自然基金委、文化部等11個部門,共同選出的人才,代表"國家需要特殊支持的人才",這是真正能代表國家層面上的人才計劃,尤其」萬人計劃「,都是中國人,是真正的國家級人才計劃,嚴格意義上說,其它人才都屬各自部門的人才。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有培養成長性的特點,即入選者年齡有嚴格的要求,領軍人才基本50歲以下,拔尖35歲以下,主要目的是為國家培養未來10--20年內的人才,年齡太大的當然不適宜入選。萬人計劃有自己的評選標準,跟1、2、3、4、5類人才標準不太一樣,這就是很多人覺得,自己身邊這個人很一般,怎麼會評上」萬人計劃「。萬人計劃不是說你是長江學者、優青、傑青了,就一定能入選,或者你發表了多少SCI、EI了,就一定能入選,或者說不是優青、傑青,也沒有什麼獎,就不能入選。舉個例子,如果你從事涉密研究,也沒有發表什麼論文,也沒有評過什麼獎,將來有可能象鄧家先、錢學森一樣,不能發表論文,不能申報成果,低調一輩子,也可以入選萬人計劃。甚至是非常優秀的技術工人,對國家貢獻很大,也能入選。因為國家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元化的,不光是科學家。而且這些年來,從事基礎科研的人科研成果很多,但真正能帶動產業發展,能帶動老百姓發家致富,能帶動產業鏈發展,改變中國核心技術的科研項目很少。所以,國家利益是」萬人計劃「的重要內含。

四、國家級人才具有「國家層面」/「中央層面」特點

很多人對中國政治體制及構架了解不夠,沒有在政府工作過的人很難理解這幾個人才的層次,「什麼是國家級人才」?其實質是「國家層面上的人才計劃」,或者準確地講就是「中央層面」,這裡所說的「中央層面」,大家也明白是什麼意思。而國家層面上的人才一定是各行各業的人才的綜合,絕不僅僅是代表或限於某一個行業,或某一個領域,如僅限於學術領域或科研領域。

五、全國各地人才工程「遍地開花」/「標準不一」

前些年人才計劃比較亂,帽子滿天飛,各部有各部的人才計劃,比如中國科學院「院士」、「百人計劃」,中國工程院「院士」,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部「長江學者」、「新世紀優秀人才」,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中國博士後基金委「優秀博士後」、「香江學者」,國家自然基金委的「傑出青年」、「優秀青年」,科技部的「973首席科學家」、「863首席科學家」,各省的如「泰山學者」、「楚天學者」、「領軍人才」等等。科技界這種眼花繚亂、標準不一的各種人才帽子,讓局外人云里霧裡,局內人都難以分辨層次高低。近年來,又多出一些人才計劃,如「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四個一工程」、「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

此外,還有政府層面上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家科技功臣」、「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等。還有行業內人才,如教育部的「國家教學名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模範教師」,紡織行業的「中國紡織學術大獎」獲得者、「中國紡織學術帶頭人獎」獲得者,鐵路系統的「茅以升鐵道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幾個部委聯合頒發的「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婦聯的「三八紅旗手」……還有各種學會獎勵,似乎那個都很重要,那個都是「重量級人才」。

當然,還包括各種委員,如什麼指導委員會委員,評定委員會委員,專業委員會委員、各種評審專家,如863項目評審專家等。

六、如何分辨各種人才?----如地位,名譽,入選難度等等

比如萬人計劃與院士,千人計劃與萬人計劃,長江學者與千人計劃,更不要說「院士」與「全國勞動模範」等比誰水平高,誰貢獻大等。有時候很難比,彼此之間即有穿插,又有重疊,即不一樣,又有相同。比如,有人說「大院士PK好幾輪爭取入選『萬人計劃』傑出人才」,「PK下來的院士再入選『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科學院院士」與「工程院院士」那個含金量高等。有些人頭戴多頂帽子,大小通吃,即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也造成了有限資源的嚴重不合理集聚。表面上是人才工程,實質上是隱藏在背後的巨大的資源分配及利益掌控。如何分辨各種人才的地位、名譽、入選難度等?其實,採用行政手段很容易分辨,主要看其出身,掌握資源的程度,從這兩個方面分辨。

(1)從人才出身來看,主要有「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代表國家及中央層面實施的人才計劃,主要包括「千人計劃」和「萬人計劃」,根紅苗正,具體由「中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教育部、國家自然基金委、財政部、文化部、工信部」等11個部門聯合實施,代表國家級人才,包括科技、產業、哲學社會三大領域,以「萬人計劃」傑出人才最難入選。

以下是各部門「單獨實施的人才計劃」,代表各部門人才,不是「中央層面」。

(2)掌握資源的程度、影響、榮譽等方面自然是「院士」第一,這是大家公認的。

(3)項目資金誰最多,自然是973、863首席,現在整合成重點研發計劃。

(4)最實惠最有前景,應該是「傑出青年基金」了,現在一次能拿400萬資金。

(5)從教育系統影響來說,除了「院士」,自然是「長江學者」了。

相應的各種獎勵人才也應該按照這樣的級別進行比較,就好理解了。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優秀青年基金只能算是科技部的一個基金,從政府層面上來說,這是扶持人才發展的國家基金項目,其扶持強度不如973,863等,但非常誘惑。這個基金是1994年的「總理基金」,專門為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而設立,由於來源特殊,所以立為國家級基金。20多年過去了,「諾獎」並沒有從「傑出青年」中間產生,也沒有從「長江學者」中產生,更遺憾的是沒有從「院士」中間產生!傑出青年只能是主持過「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的「科技部傑出青年」,就好比科技部有各類國家級項目,但「不能代表國家,更不能代表中央」,上升不到「中央這個層面」。「中國**大學」有中國二字,但不能代表中國,**大學的項目,更不是國家級,如果「傑青」真的獲得「諾獎」了,那就跟「莫言」一樣了,直接是「國寶」了,「長江學者」也一樣。2017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立項200項,其中,中科院(包括中國科技大學)立項就佔了54項,以北京為中心的單位佔了近50項,以上海為中心的單位佔了近40多項,以浙江為中心的佔了10來項,以南京為中心的佔了10幾項,以武漢為中心的佔了幾項,以西安為中心的佔了幾項,以天府為中心的佔了幾項,很多省一項都沒有,西部5省幾乎是全軍覆沒,西交大,蘭大一項都沒有,能代表**層面嗎??

七、中央領導人提出,「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以前,決策者們或者專家們總認為科技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基礎研究水平不高」,所以,把精力全放在了基礎研究上,尤其國家自然基金、國家傑出青年基金、973等等,幾乎全都放在基礎研究領域,於是乎,大家開始比論文發表數量及檔次,誰發表的論文檔次高,有SCIEI等國際期刊論文的人更容易拿到各種基金,各種考核機制也相應助力加碼,年終獎、職稱評審、重點機構設立、專業設置等均開始與論文掛鉤,一篇NATURE論文獎勵100萬,更有甚者,基金項目等越來越發集中於容易出基礎研究論文的生物、化工、基礎物理等領域,尤其發表國際論文,開始為全球做貢獻。在產業發展方面、應用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幾乎拿不到各種基金支持等,在這種思想引導下,為了爭取更多的科研經費,有些學者們動輒發表論文數百篇,甚至上千篇SCIEI等各種所謂基礎研究的論文,搞得國家不知那些重要,那些次要,那些應該支持,那些不應該支持,實質研究成果到底在那裡,能轉化的成果又有那些?尤其近年來,產業難以升級,沒有核心技術,實體經濟急速下滑,裝備製造業面臨形勢更加嚴峻,中國科技實力全球排名不如韓國、以色列等,國人才清醒發現,我們離工業4.0越來越遠,可轉化的科研成果幾乎沒有,各地大辦的工業園區、科技園區沒有工業、沒有科技,空空如也,產業難以升級等。有人甚至在網上評論,我們錯過了世界上科技發展最快的20年。

中央近來提出的「三去一補一降」,其中「去產能」背後隱藏的是這些年來,有核心技術的產業難以形成,多為重複建設的小規模企業,產業難以升級,沒有產業鏈等核心問題。農業產業化問題主要集中在所有制、土地流轉、高科技規模化現代農業投入不足等問題;工業方面,依然是缺乏核心技術等,沒有高附加值的工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尤其是製造業。在省級、市級、縣級工業園區或科技園區,這種現象非常突出。於早乎,開始徵集各種可產業化並能夠帶動經濟發展/富民產業/產業鏈發展/具有核心技術的好項目,但遺憾的是,我們有一定的國際論文……機理,原理研究,可以成為理論成果,但難以產業化,不能說一無用處,準確一點叫難以下咽……

中央領導及時提出,「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真的是很及時,國家迫切需要可轉化的科研成果……在這種背景下……

八、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組織實施國家「千人計劃」、國家「萬人計劃」

中央目前已成立22個領導小組,習總任其中四個小組組長。其中,「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組長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趙樂際,大家注意,按組織上的規則,這個小組並不隸屬於中組部,而直接屬於「中央管理」,名稱上是「協調小組」,而並不是「領導小組」,這個很有意味,實質上還是起了領導小組的作用。雖然組長是中組部部長,成員有人社部部長,實際組織過程是中組部牽頭,但實際運作過程是由「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協調「中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教育部、國家自然基金委、文化部、財政部、工信部」11個部門「共同實施」。

「千人計劃」具體實施原因大家都清楚,一個是人才外流,另一個是自己人…不爭氣…,大家都明白!!引進的主要是科技人才,尤其是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的人才,引進的單位主要有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大多為留學人員,有少數外籍人士,一般為兼職。這是國家層面引進,所以,屬於國家級人才。

「萬人計劃」由「中科院,工程院,教育部,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國家自然基金委」等大家熟知的重要部門負責參與推薦,同時延伸到「工業與信息化部」等部門,幾乎覆蓋了科技界/文化界的所有重要部門,當然也包括「部級中字頭央企」等,如中石油,中鐵,中鋁等,這些央企下面也有很多研究機構,如中石油的9個石油化工研究院,中石化的「北京化工研究院」等等。此外,航空航天系統也有很多研究院,如航天一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及下屬研究所10所,14所,航天五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五院是搞衛星的,下面又有9個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研究所501,504……當然還有二院、三院、四院、六院等等。軍工系統的很多研究所,如中電14,29,38,54,28所等;中船701,709所;兵器203,206所等,中核系統的1至7研究院等,從數字上就可以知道,研究機構相當多。中國各行各業都有研究院,很多企業內部也都有研究機構,如華為,聯想等。除了科技產業類人才,這裡面還有「文化人才」,如「中宣部」、「文化部」相關哲學領域人才,諾獎得主「莫言」也應該屬於這一類。由於「萬人計劃」涵蓋11個國家重要部門人才(中組部的「黨政領軍人才」目前還沒有規划進來,可能主要是有體制方面的有難度),同時擴展至文化領域,主要由7類人才構成,所以,這是目前唯一能代表國家層面的人才計劃,也是「中央」層面上的人才計劃。

九、「萬人計劃」有可能將來成為最難入選的綜合類人才計劃

萬人計劃每兩年選拔1次,涉及人多,領域寬,部門多,包括7個類別,3個層次。

「萬人計劃」傑出人才,「按需支持」,一人一議,第一屆6人入選,目前最難入選。

「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第一屆272人,第二屆622人。

「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第一屆52人,第二屆336人。

「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第一屆94人,第二屆200人。

「萬人計劃」教學名師, 第一屆101,第二屆98人。

「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第一屆96人,第二屆97人。

「萬人計劃」拔尖人才,第一屆275+77人,第二屆138+51人。

其中,入選622人及336人的領軍人才,看起來好入選,其實跟下面的幾項一樣,很難入選,主要是涉及的人太多,幾乎所有的科研類/產業類/應用研究類人才都可以參選,這個主要由科技部的「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平台推薦,實際上,「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也很難入選。

2017年後,國家將「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兩個做了一些調整,國家「千人計劃」類別增多,包括:創新人才長期項目、創新人才短期項目(含非華裔外國人才)、創業人才項目、青年項目、外國專家項目、頂尖人才與創新團隊項目、新疆西藏項目、文化藝術人才項目。國家「萬人計劃」縮減一個項目,包括:傑出人才項目、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項目、科技創業領軍人才項目、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項目、教學名師項目、青年拔尖人才項目,把由人社部推薦的「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納入到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項目中。各項目申報人選條件和推薦程序按照《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管理辦法》《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管理辦法》執行。

十、管理、黨政等領域內的人如何定位???

管理、黨政等領域內的人如何定位,尤其象「焦裕祿」這樣的人如何定位?能不能跟科技界人才進行比較?算不算國家級人才,能不能跟院士比?跟「傑青」比?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比如一個優秀企業家,優秀的企業高管,如何跟以上人才比定位?有些事情不是簡單的比較,簡單的排隊,沒有那麼簡單,大家還是為黨國多幹事,少說話吧。

最近,中央號召學習「千人計劃」學者「黃大年」,科學網上學習FAST工程締造者「南仁東」研究員等,很多時候,其實是一種奉獻精神,科技系統的人都應該好好學習。如何求真務實,而不是比誰帽子高低。各級人才應該更多關注自己是否做出與自己身份相稱的、與所獲得地位及資金支持相稱的「實打實的貢獻」。

以下是「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第五條「重大人才工程」規劃:

(一)創新人才推進計劃------萬人計劃傑出人才/領軍人才推薦平台

(二)青年英才開發計劃

(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

(四)高素質教育人才培養工程

(五)文化名家工程

(六)全民健康衛生人才保障工程

(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千人計劃

(八)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

(九)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

(十)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

(十一)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

(十二)高校畢業生基層培養計劃

那個都很重要啊!!!


@賤賤 的回答梳理的很完整了,我補充一下院士其實還有第三種: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這是經濟學學者唯一能拿到的院士(為什麼不說社科類學者,因為我知道有搞工業管理的管理學學者拿過工程院院士…)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的代表有: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籌)黃季焜等

百度百科: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E5%8F%91%E5%B1%95%E4%B8%AD%E5%9B%BD%E5%AE%B6%E7%A7%91%E5%AD%A6%E9%99%A2/9978420?bk_fr=chain_bottom


@賤賤目前為止,只有工程院上不了轉而選上科學院院士:申長雨。沒有一例參選科學院沒上卻上了工程院的,工程院院士參選幾乎都需要有國家科技獎,而科學院可以裸奔只要能夠拉到選票就可以。建議你修改陳述~


作為曾經的高校人力資源從業者和現在的創業者,必須認真回答這個問題!這是我們近期整

理的學者類計劃,由於內容較多,關於地位、評選條件以及難易程度在此不作詳細介紹,需

要具體了解的朋友私信我吧。

首先,這個就不介紹了,大家都懂!

接下來,一大波學者來襲……

省級學者類人才計劃24個

市級人才計劃3個

校級人才計劃79個

其他學者類人才計劃2個

一口氣讀下來,你會發現這氣勢款款不輸長江老大哥。根據時代學者目前的數據,學者類人

才計劃至少108個。之所以是「至少」,是因為我們確實沒底氣說這是最完整的,而且中國的人

才計劃修訂變更太頻繁,明年這份數據可能就不準確了。

讀懂文章的標題基本就把握了命名的規律,其中與「山」有關的26個,與「水」有關的26個。佔比

近50%,基本鋪滿中國地圖。

當然,也有一些詞名氣太大根本找不到氣勢更強的替代者,所以重名了。

除此以外,還有河南科技大學、新鄉醫學院和河南理工大學的太行學者;新疆和新疆大學的

天山學者;大連理工大學和東北財經大學的星海學者;中國礦業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北

京)的越崎學者;東南大學和江南大學的至善青年學者

從省份分布來看,陝西成為該類人才計劃最多的省份,湖北、湖南緊隨其後。

儘管名字五花八門,歸根結底可以大致分為四類:

一、基金會/協會贊助

  • 長江學者(香港李嘉誠基金會)、仲英青年學者(唐仲英基金會)、香江學者(香港學者協會)。

二、針對海外人才引進

  • 東方學者(上海)等。

三、人才計劃/項目後備人選

  • 目標院士:攀登學者(遼寧)、燕趙學者(河北)、中原學者(河南)。
  • 目標長江、傑青:白楊學者(中國傳媒大學)、升華學者(中南大學)、紫江優秀青年學者(華東師範大學)等。
  • 目標青年拔尖、青年長江、優青:至善青年學者(東南大學)、紫江青年學者(華東師範大學)等。

四、國內引(Wa)進(Ren)計(Tao)劃(Can)

這個大家也懂!

人才計劃,對內決定了經費、薪酬以及優質學生等資源的分配方式,對外反映了學者在學術

圈的生存狀態。所以學者對人才計劃趨之若鶩也是情理之中。當然我們統計的初衷是服務教

職申請者,他們在聯繫學術機構的過程中非常苦惱,各種政策、頭銜極易混淆。我們將人才

計劃與最新的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數據關聯,是希望能幫助他們從更宏觀的角度理解人才計

劃和政策,有目標地規劃申報。例如海外人才回國優先考慮申報青年千人計劃,但青千的申

請難度逐年提高,20%左右的入選率更是令人生畏。儘管沒有申報次數限制,但綜合考慮時

間成本、競爭壓力等實際問題,申請省級或校級人才計劃拿到教職,等待合適時機申報更高

一級人才計劃/項目也是不錯的選擇。做好教職規劃對於學術生涯早期的青年學者至關重要,

隨後我們還會更新百人計劃、千人計劃等人才計劃。


其實這件事情很簡單的。找個年輕一點的院士看看他入選這些項目頭銜的時間順序就好了。在高校這個範圍,差不多是

新世紀優秀人才,基金委的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青年千人計劃這個基本上是入門級,其中恐怕青年千人更入門一些。

下一個層級基本上各種各樣的名目繁多的各省的人才計劃……比較出名的比如什麼珠江學者啦、泰山學者啊什麼的。但是感覺(沒有仔細研究過)入選這一類就好像走進了一個死胡同。可能人年資到了水平還不是那麼出色的(但也不差)會入選這個。

再下一個層級是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從基金委的網站上可以看到「國家」兩個字。在我在的這個小圈子裡,基本上拿到傑青你就進入全國性的學科委員會這個量級的圈子了。所以這個基本上是一個老字輩和小字輩的分界。

下面是長江學者。但是其實長江學者相當於是高校專屬的一個計劃。我們這個圈子和中科院走的比較近嘛,他們很多大牛科學家是不拿長江學者的。當然也包括科大,好像他們長江學者也是不怎麼有的。

然後是千人計劃。這個算國外的大牛。一般認為地位略高於長江學者。

接下來就是院士了。

萬人計劃其實提出來也沒幾年,然後呢入選的情況又和傑青這個群體高度重合。百人計劃也有類似的情況,中科院好的所可能80%都是百人。千人比較特別,這些科學家往往在國外混得特別好,然後回國有人願意掏錢這樣一個情況。

啊還有一個你們往往忽略掉的層級。外國的大刊物的副主編或者編輯局成員。這個差不多也是千人水平的。


973首席 一般是至少是傑青,有時還是院士

傑青 全國200人,包括教育部、中科院、農科院、水利部、醫院等等

長江 限於教育部,沒有傑青難

青年973首席 每年20項目

拔尖人才 每年200 青千可評

優青 每年400 青千可評

青千

傑青含金量最高。長江只是教育部,而且各個高校分配名額,與傑青相比差了一個檔次。

這麼說吧,想評科學院院士,沒有傑青基本上沒戲。而且從學科上講,上了傑青才代表你被一個學科領域內所承認了,進入一個學科的核心圈了。

至於青千,只是一個起步項目而且,如果不能再五年之內明確自己的研究方向並作出較好成果,也沒什麼戲。


@賤賤 回答的很詳細了,我說說簡化版的。

第一層次人才:院士(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第二層次人才:傑青(大千人,長江)

第三層次人才:優青(青千,青長,青拔)

青年基金算入門,不是人才

青年基金都拿不到的,不是人


千人青千參差不齊,平均水準應比不上其它


百人計劃是中科院搞的,只對中科院系統的評,不是很了解。千人計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俗稱的「大千人」,多是在國外已經混的功成名就的,若按實力甚至可能在長江之上,但因為全職回國的少並且有聘期,所以作用有限;另一類是青年千人計劃,這個已經是衡量學校引進人才強弱的基本指標了,要求全職,而且是年輕人發展潛力大,但單論積累應該是不如傑青的。萬人計劃不了解,貌似不是很強。


我只想說,大家都沒聽說過學部委員嗎


其實科研在年齡過35的做出重大發現發明的鳳毛麟角

那些院士們都是吃老本的坑貨

矽谷都是轟走40歲以上的 是對的


自己不會百度嗎?不會是來竊取國家人才資源的吧?


院士&>長江&>千人&>=傑青&>青年長江&>優青&>青千?

中科院的百人 應該是

院士&>百人A&>長江千人傑青&>百人B&>青千&>百人C ?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周孟佳降分219保送北大?
如何評價矽谷天才們的退學行為?
如何評價澳洲高等教育的產業化,商業化問題?
嬰兒應該幾歲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才能跟母語沒區別?
如何評價袁岳貶低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TAG:教育 | 大學 | 國家 | 人才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