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可不可以說,現存佛教是對佛陀(釋迦摩尼)的一種利用?


有人死了兩千五百年了,還有被利用的價值。

有人活著,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

——有價值就是有價值,何必說成被利用?

很多事辦不好,不因為別的,就因為話說得太難聽。


有人利用世尊的說法明心見性

有人利用世尊的形象日進斗金

有人按照世尊的教導幫助別人

有人恃怙世尊的知識指責他人

有人以粗濁為自在,仇視清新為作偽

有人以清寧為安樂,遠離粗重作高遠

有人以知識為自得

有人以達練為學問

有人喜歡讓別人心動的能力

有人追求讓自己與他人安心

寒暑往來,有算計索求的逐利

日升月落,有立己安人的求仁

未見大人時,舉世皆惡,熙熙攘攘都是利用為己。

及見大人時,舉世皆惡,熙熙攘攘都是利用為己,卻能見賢者遺世獨立,見君子明朗溫潤,見大人用物利人,見聖者逆流表法。

佛教中賊,俗者鄙之,賢者離之,達者安之,仁者立之。


好問題!附上詳細譯稿文章一篇:

我曾有一位老師評論道,「佛教和佛陀的教導,已經矛盾了2500年!」 這很諷刺,卻很真實。佛陀教的東西是極其簡單,相當單調,不容易但可以做到的。假如你有機會讀一讀原始的文獻,你會發現,佛陀教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和練習相關的,沒有半點教條主義。他所說的,基本上都是,「這麼去做,然後你就經歷某些體驗。」 他基本不用儀式、沒有法會,也不講和練習無關的哲學。

的確,到了佛陀的晚年,隨著戒律的出現,事情變得比較複雜,似乎有了一些宗教性。但是,他自己也說,設立戒律主要是為了管理大量的學生,尤其是當低質量的學生數量增多。這是大企業都會遇到的問題。

在佛陀死後,核心的教義逐步變成不同的宗教儀式,導致了教條主義和內部分裂。

同時,也有人在基本教義之上,添加了更多練習的方法,幫助更多的人。

總而言之,當教義變成了宗教,它就會失去原來的面貌:

  • 添加主流文化的元素
  • 添加政府對其的態度
  • 受經濟環境的影響
  • 受傳承者水平的影響

基督教的教條主義(比如說,在沙漠中坐40天,面對魔鬼,尋找上帝;卻沒有具體的練習指導)是令人覺得可怕的;佛教的可怕程度不比此低。就像基督教和耶穌的所說所做沒啥關係一樣,佛教也基本上把佛陀的教義忘得七七八八。當佛教來到美國,它就被撒上了一層文化灰塵 —— 大部分和心理學、新世紀運動有關。但同時,這也使得陳腐的佛學獲得新的生命和活力。

這些額外的添加,不一定是壞事,但是它使得信息混雜,讓人忘記了重點在於禪修練習,最後反而妨礙了覺醒。

標準化的理論術語,可以降低交流成本。我的一個朋友修行另一個體系,在我們能夠進行深度交流之前,我們花了幾個月時間去了解對方的術語。

理論體系的不同也導致了不必要的教派之爭。當你進入靈性圈,你會發現人們是多麼固執地堅守自己的派系,即使兩個派系之間的區別可能小到只有衣服的顏色不同。這令人疲倦,我無法理解一個正常人怎麼可以忍受這麼愚蠢的事情。的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特別的。但是我懇求你,自我感覺特別的時候,也請允許別人特別。我向你保證,這些派系之間的「共同點」是它們偉大的原因,而不是它們的「不同點」。

簡而言之,這些教派之爭可以被總結為「我的教條和理想,比你的教條和理想,高級」,可怕。更可怕的是,「我的教條和理想,比你的真正的覺悟和洞見,高級」,毛骨悚然。

在西方,有些佛教團體是相當的虔誠和教條。佛教徒的身份使他們神經質,買了一堆漂亮的書籍和昂貴的道具,學了一堆術語好自命不凡,在坐墊上做著和禪修沒有關係的心理漫遊。他們大概從來沒有想過要掌握什麼,也從來不知道這些練習的目的是什麼。

他們的禪修基本上就是個虔誠的儀式,看上去像模像樣卻一無所得。簡而言之,這就是個宗教陷阱,雖然可能伴隨一些社會利益。這是禪修的仿製品,讓人們自我感覺良好,感覺自己是個有靈性修養的人。當然,讓自己慢下來安靜一會兒是有好處的,但是!在那之外,還有很多好處!既然你都做了,為啥不用對的方式去做?

好吧,公平點來說,這些附加的東西,最好的情況下,是「方便法門」,幫助更多的人接觸到佛教,最終幫助他們獲得覺醒。一頂別緻的帽子和華麗的儀式,的確是很吸引人的。但是,我希望佛教徒放下的第一個執著就是對儀式、法會等的執著。不幸的是,宗教的慣性使得大家難以繞開這些東西。

這麼說吧,沒有這些花哨的東西,人們或許能對核心的教義更加上心,也避免了教派之爭和誤解。那些無法正視這些添加的人,其實就已經展示了他們根本不知道佛學是什麼,也沒什麼智慧。

公眾號:U_Undefinable


預言者,即先覺,每為故國所不容,也每受同時人的迫害,大人物也時常這樣。他要得人們的恭維讚歎時,必須死掉,或者沉默,或者不在面前。

總而言之,第一要難於質證。

如果孔丘,佛陀,耶穌基督還活著,那些教徒難免要恐慌。對於他們的行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樣慨嘆。

所以,如果活著,只得迫害他。

待到偉大的人物成為化石,人們都稱他偉人時,他已經變了傀儡了。

有一流人之所謂偉大與渺小,是指他可給自己利用的效果的大小而言。

--魯迅《無花的薔薇》


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沈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滅。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於此則沒。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貪成菩薩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 旅泊三界。示一往還 去已無返。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總是需要一種象徵,總是需要一面旗幟,總是需要一個偶像,世間皆如是,佛陀如果還在世,當然覺得荒誕可笑,但恐怕也沒甚辦法,連他自己說自己說多了的話,恐怕都要被打假……


初期,佛教在印度發家,熱帶的自然資源好豐富,餓了抬頭就能看見香蕉,吃兩根接著修鍊,或者去乞食,大家也有剩飯給,所以得以維持。後來到中國,吃的東西不夠了,衣食所憂,無法安心修鍊,慢慢就有了叢林制度和應門密門的區別,一波人給人念念經搞點收入另一撥人就賴以安靜修鍊了。

到如今,可能都看不見「密門」了,大家都想搞點事兒豐富物質生活,有點感覺到了「末法時代」了。搞事兒自然要打招牌,也可以是題主說的「利用」。

不是到還有沒有那「另外一撥」。大乘佛教是要入世渡人的,大家都來了不知道是不是連自己都迷失了呢?不敢想了。


釋迦摩尼是世間眼,為佛教徒指路。現存佛教都希望走在佛陀所指的正路上。


不是。佛教徒都是追隨釋迦牟尼佛學習的。


是一種深遠影響

人的劣根性總在無意識地利用一切來生存

無意識,借口

沒有佛教徒及佛教分流,佛教也流傳不下來。


不算一種利用,算一種發展。如果佛法沒有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各位大德對於佛陀所說的再詮釋,社會經濟文化因素共同作用),恐怕你我都無緣聆聽佛法,甚至都不知道佛陀在歷史中的存在。


看你怎麼用怎麼看


一個群體的性格和命運,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員決定。


真正的佛教正統是什麼?藏傳參雜的非佛教元素是不是太多了?


世人都是這樣,利用各種名色,所以佛不是佛


推薦閱讀:

佛學中的無明什麼意思?
能否利用古生物證明輪迴因果不存在?

TAG:佛教 | 佛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