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941年秋德軍不是進攻基輔而是全力攻擊莫斯科,能取得完全勝利么?


以前縮寫的補給戰中的一段:

鮑克所率領的中央集團軍群是三路大軍中最強大的,共有分屬4個集團軍的49個師。一直到斯摩棱斯克為止,他們的補給情況還算不錯,只是裝甲部隊的彈藥消耗量大大超出預計。德軍原打算在斯摩棱斯克稍事休整,建立補給點後繼續東進,但消滅斯摩棱斯克包圍圈內的蘇軍費時費力,之後又忙於應付從東方來的反撲,總之物資總是處於隨到隨耗的狀態,無法為下一步行動建立儲備。如此看來,按有些戰史專家所妄想的那樣在8月進攻莫斯科,肯定是不可能的,當時的後勤情況只能容許一支由14至17個裝甲師、摩托化師和步兵師組成的兵力進攻莫斯科,他們突破不了俄國人的防禦。

關於中路部隊的下一步策略,元首與陸軍總司令部發生了分歧,陸軍總司令部想要直取莫斯科,逼迫俄國人進行戰略決戰,元首卻認為俄國人未必在乎首都陷落,現在重要的是穩紮穩打鞏固戰線,如有餘力則應南下奪取資源。古德里安的後勤狀況不錯,於是他的第二坦克集群被派去和南路部隊一起解決基輔的問題,而中路其他部隊則停在原地建立補給點,為之後衝擊莫斯科做準備。8月中旬,到斯摩棱斯克的鐵路改軌工作終於完成,後勤情況似有好轉跡象,但是霍特的第3坦克集群又被調去支援北路部隊,同時中央集團軍群的汽車也被莫名其妙地抽調了5000噸運力。這樣,直到9月底,中路的物資儲備工作才大體完成,當然,燃油儲備仍然很少,潤滑油、坦克備件等物資國內已經停產,而部隊的飲食也完全靠就地征糧解決。有人認為把古德里安派往基輔是個很惡劣的錯誤,大大增加了坦克的磨損和油料消耗,延緩了進攻的發起。但就算他不南下,中央集團軍群其餘的部隊依然要按部就班的建立補給點,總攻至多提前一個星期。這樣看來,讓「空閑」的古德里安去充分發揮作用,其實無可厚非。

對莫斯科的進攻於10月初開始,起初依然一切順利,然後10月中旬的大雨讓一切都陷入停頓。陸路泥濘不能通車,鐵路也是一團糟,顯然在斯摩棱斯克建立基地時鐵路運輸線就不很可靠,個別還保持行動能力的裝甲部隊因為缺油只能和泥潭中的友軍一起靜坐。到了11月,地面終於凍硬了,裝甲部隊躍躍欲試,但鐵路運輸體系卻崩潰了,原因是機車供水線路結冰,加上不少運輸汽車被凍在了地面之下,中路有些集團軍的補給乾脆中斷了3個星期。負責中央集團軍群後勤的艾克斯坦因認為,從後勤角度看戰役已經失敗,但集團軍群司令鮑克堅持認為拚死一戰總比在俄國露天過冬要強些。哈爾德贊同後者的意見,他說,如果中央集團軍群進攻,他不阻攔,因為戰爭中還存在運氣這個因素。於是,進攻莫斯科的戰役失敗了。

1941年的歷史使後世大部分人產生了一種錯覺,即「德國人的失敗在於分散了力量」。誠然,集中部隊全力攻打莫斯科,將極大的提高德國人的勝率,但這種思路與對一戰施里芬方案的異議一樣,從後勤角度看是行不通的。俄國的道路和鐵路太少,根本無法讓上百個師在單一地區運動,除非進攻部隊越境後立刻開始修建整套的鐵路公路網。現實中,集中70個師展開進攻就已經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勤困難,如果兵力再增加一倍,裝甲部隊就只好留在德國了。

從歷史的角度看,1941年入侵俄國的德國部隊其實是一支資源極為有限的窮軍隊,假如當時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因素允許德國採取一種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方式來進攻蘇聯,那麼鐵路運輸應該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反過來,如果德國有更強大的汽車工業,那麼,汽車和履帶車輛也能很大地緩解德軍的困難。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能力維持一支現代化軍隊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


『』鮑克所率領的中央集團軍群是三路大軍中最強大的,共有分屬4個集團軍的49個師。一直到斯摩棱斯克為止,他們的補給情況還算不錯,只是裝甲部隊的彈藥消耗量大大超出預計。德軍原打算在斯摩棱斯克稍事休整,建立補給點後繼續東進,但消滅斯摩棱斯克包圍圈內的蘇軍費時費力,之後又忙於應付從東方來的反撲,總之物資總是處於隨到隨耗的狀態,無法為下一步行動建立儲備。如此看來,按有些戰史專家所妄想的那樣在8月進攻莫斯科,肯定是不可能的,當時的後勤情況只能容許一支由14至 17個裝甲師、摩托化師和步兵師組成的兵力進攻莫斯科,他們突破不了俄國人的防禦。

關於中路部隊的下一步策略,元首與陸軍總司令部發生了分歧,陸軍總司令部想要直取莫斯科,逼迫俄國人進行戰略決戰,元首卻認為俄國人未必在乎首都陷落,現在重要的是穩紮穩打鞏固戰線,如有餘力則應南下奪取資源。古德里安的後勤狀況不錯,於是他的第二坦克集群被派去和南路部隊一起解決基輔的問題,而中路其他部隊則停在原地建立補給點,為之後衝擊莫斯科做準備。

8月中旬,到斯摩棱斯克的鐵路改軌工作終於完成,後勤情況似有好轉跡象,但是霍特的第3坦克集群又被調去支援北路部隊,同時中央集團軍群的汽車也被莫名其妙地抽調了5000噸運力。這樣,直到9月底,中路的物資儲備工作才大體完成,當然,燃油儲備仍然很少,潤滑油、坦克備件等物資國內已經停產,而部隊的飲食也完全靠就地征糧解決。有人認為把古德里安派往基輔是個很惡劣的錯誤,大大增加了坦克的磨損和油料消耗,延緩了進攻的發起。但就算他不南下,中央集團軍群其餘的部隊依然要按部就班的建立補給點,總攻至多提前一個星期。這樣看來,讓「空閑」的古德里安去充分發揮作用,其實無可厚非。

對莫斯科的進攻於10月初開始,起初依然一切順利,然後10月中旬的大雨讓一切都陷入停頓。陸路泥濘不能通車,鐵路也是一團糟,顯然在斯摩棱斯克建立基地時鐵路運輸線就不很可靠,個別還保持行動能力的裝甲部隊因為缺油只能和泥潭中的友軍一起靜丅坐。到了11月,地面終於凍硬了,裝甲部隊躍躍欲試,但鐵路運輸體系卻崩潰了,原因是機車供水線路結冰,加上不少運輸汽車被凍在了地面之下,中路有些集團軍的補給乾脆中斷了3個星期。負責中央集團軍群後勤的艾克斯坦因認為,從後勤角度看戰役已經失敗,但集團軍群司令鮑克堅持認為拚死一戰總比在俄國露天過冬要強些。哈爾德贊同後者的意見,他說,如果中央集團軍群進攻,他不阻攔,因為戰爭中還存在運氣這個因素。於是,進攻莫斯科的戰役失敗了。『』

By-《戰爭與後勤》


這個話題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重兵突擊對方首都,爭取在首都附近和對方主力進行決戰並且取勝從而贏得戰爭勝利是德國普魯士軍事思想的核心。從普法戰爭以來,德軍總參謀部的戰爭計劃都是按照這個思路來的。

但是希特勒不是職業軍人出身,和那些總參謀部軍官團也格格不入。特別是希特勒非常注意吸取拿破崙的教訓,所有對莫斯科有種莫名的恐懼或者忽視。希特勒打的是政治戰,重視的是經濟因素。在他眼裡,蘇聯南方地帶的資源才是戰爭的根本目的。所以,只要有可能,他就會繞過莫斯科,把眼光放到烏克蘭。41秋是這樣,42年夏也是這樣


從戰術上談這個問題沒有意義。德國從最開始就沒想明白為什麼要打蘇聯,在西線戰局基本穩定後,對蘇作戰是必須的,因為蘇聯也不想看到自家西面德國一家獨大。對柏林來說,越早開戰越有利,因為蘇軍沒準備好。
但德軍在戰略上犯了打錯,想一舉消滅蘇聯,這顯然不現實,蘇聯是一個戰略縱深極大的國家,蘇維埃政權對於社會的控制力也很穩固,德軍即使佔領了莫斯科,蘇政府也不會瓦解。
為了回答問題,就忽略41以前的錯誤。41後東線的戰局也基本穩定,如果我是德軍統帥,決不會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兩個選擇,一是集中還可以運動的裝甲部隊,向蘇軍後方穿插,逼迫蘇軍守城部隊運動起來,並尋找機會打幾個殲滅站,逼迫斯大林坐到談判桌上。二是,集中遠程火炮和轟炸機進行城市破壞,不佔領,只破壞,然後有計劃的收縮防線,固守幾個要點,使蘇軍在三到五年內沒有足夠的工業生產能力進行反攻。利用此戰略空間,尋求與美國劃分戰後利益。


才看到這個題,有了想法。先說答案:蘇德戰爭是一場德國無論怎樣也不可能贏的戰爭,這是多個因素合力的作用。如果,德軍不攻基輔,會佔領莫斯科嗎?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但即便是攻佔了莫斯科,也不可能贏得戰爭。

戰後德國將領的普遍觀點是覺得希特勒決策失誤了,應該在中央方向繼續進攻,不該調古德里安集群南下,「基輔雖然攻佔,莫斯科卻永遠無法到達了!」

相反蘇軍將領的主流觀點倒是覺得希特勒的決策是對的,如果置西南方面軍不顧,直接進攻莫斯科,那德中央集團軍群幾百公里的右側翼將暴露在西南方面軍的打擊下,勝負遠未可知。

歷史不能假設,不能重新推演,不可知的因素太多。這也是其魅力所在。

以德軍當時的實力,真的不攻基輔直取莫斯科,並敵一向千里殺敵,攻下莫斯科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恐怕也不會那麼容易,從優勢到勝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行百里者半九十,圍棋中,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到最後仍然被翻盤的例子比比皆是。戰爭史上絕處逢生的翻盤戰例也比比皆是。斯摩棱斯克戰役中德軍的表現就已經相當吃力。彈簧壓得越緊儲存的能量就越大,蘇波戰爭中華沙之戰就是前例,到了莫斯科城下了,又會打成什麼樣呢?看看後來朱可夫接手莫斯科戰役時的情形會有一些了解。再退一步,再做個假設,莫斯科被德軍攻佔,戰爭就會如德國人所願結束嗎?顯然不會,德軍逼近第伯聶河時,俄國人拆走了建成僅9年的水電站發電機並炸毀了大壩。全世界都為之瞠目,「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向蘇聯這樣對待戰爭」,這宣示了一種破釜沉舟的態度和意志。

至於西南方面軍,雖然人數眾多,其實力量並不強,如果古德里安不參與,尚能自保,但也僅此而已。蘇德戰場上的力量,不僅僅是人數,更重要的是坦克、火炮、機動車輛、與之相應的後勤物資保障和通信手段,最重要的是將軍們的卓越指揮。這些要素,41年的蘇軍都不佔優勢,真要讓其對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發動進攻,成功的勝算並不大。最大的可能性是像斯摩棱斯克戰役中的彼得羅夫斯基步兵軍那樣,一開始有所進展最終被圍殲,但即便這樣,起到牽製作用,對守住莫斯科來說也足夠了。

就是說,假如,德軍真的在斯摩棱斯克戰役之後進攻莫斯科,恐怕最大的可能結果是,西南方面軍從側翼實施突擊,取得一定戰果攻入德軍腹地,德軍反過頭來將其合圍消滅,因而減弱了對莫斯科的突擊力量,這樣最起碼莫斯科方向的蘇軍可以堅持到冬天,而基輔方向因為蘇軍力量的削弱會被南方集團軍群攻佔。接下來的事情就和朱可夫接手時的態勢沒什麼區別了。

當然,這些都是我的大膽推測。馬哲告訴我們,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是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的,但是這些偶然體現了歷史的必然。也許,具體到每個個人,基爾波諾斯、波塔波夫、巴格拉米揚等等,他們的命運會改變,但是歷史的走勢真的是必然的……


德軍就算拿下莫斯科估計也不大可能贏,綜合實力差太遠了。小鬍子就像個不會持家的CEO,本來就沒什麼雄厚的資本,還喜歡到處不還價地亂收購,收購回來的公司也沒心思搭理整合。就喜歡在漫無目的的不斷進攻中消耗自己的看家老本,君不見德國就憑那才擴軍幾年的國力開了多少戰場,打起來確實是轟轟烈烈,只是打不了多久就散場了。戰略沒定好,光靠戰術上的勝利是難以持續的。


小鬍子消滅西南方面軍的決策沒有任何錯誤,將幾十萬人的西南方面軍留在烏克蘭放任不管,而奔襲莫斯科是完全不可取的。


你看東亞戰場的日本就選擇了直取南京,後來發現戰爭資源不足了再南下東南亞找稻米,橡膠和石油

但中國和俄國就是有戰略縱深怎麼辦?

先拿下首都又摧毀不了抵抗意志,然後陷入持久戰,然後gameover

先拿下資源地,然後一樣要上陷入持久戰,也一樣是耗不過然後gameover

又有什麼大區別,戰略縱深擺在那裡,不增不減不喜不悲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希特勒才開始總動員,宣布關閉國內1萬家飯店,停止電影院等一切娛樂4天。我認為,當俄國人民窮的褲子都穿不起,列寧格勒幾百萬居民開始人吃人、老人孩子也被迫跑去參加軍工、拿人命堆出勝利的時候,德國人民依然可以躲在後方溫暖的房子里吃烤肉看電影泡妞談戀愛,軍隊還有定額的咖啡煙草供應,大學裡的學生還有閑情談論宗教哲學,德國確實輸的應該。俄國人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拿命跟你打。就好比朝鮮戰爭,你美軍火力猛但我們有黃繼光,拿人肉抵擋炮火,這樣的決心發達國家不可能實現。所以德國的失敗心服口服,沒別的遺憾。


什麼叫完全的勝利?


不會,德國在蘇聯的失敗並不是因為具體戰役安排上的失誤。有人做過投票歷史上最不應該犯的錯誤高票當選的是武力進攻俄羅斯。具體原因是因為蘇聯具有極其廣闊的戰略縱深,也就是說蘇聯即使面對一時的失敗,是有能力從空間和時間上來扭轉敗局的。具體到二戰來說,德國的進攻無論多麼兇猛多麼伶俐,都是無法在短期實現對蘇聯全面的佔領的,並且當時的蘇聯已經將工業中心遷到了東部。即使德國調整戰略,也無非是將失敗的時間延後幾年不會對最後的結果造成影響。當然除非德國擁有數量可觀的核武器,對西伯利亞地區蘇聯的工業基地以及人口進行毀滅性的打擊,否則德國對蘇聯是沒有任何勝算的。


打基輔元首基本沒犯錯,但從馬後炮角度看接下來繼續莫斯科就是犯大錯了。結合已知信息來看德軍不去找蘇軍斯大林也得逼著蘇軍主動在1941年秋冬反攻德軍。。。


不能。如果先攻擊莫斯科,很可能會輕鬆佔領之。但德軍會敗得更快。

如果德國攻克基輔之後,立即組織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建立傀儡政府,積極扶植烏克蘭反俄勢力,特別是支援烏克蘭解放軍,完全不至於如此被動。希特勒太瞧不起人,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在他心裡都是一樣應該清理的垃圾。他過於理想主義,不搞統一戰線,樹敵太多,肯定不會長久。

德國輸給蘇聯的直接原因是人力和資源都不足。但紙面上看,1942年德國鼎盛時期,國土面積蘇聯接近,人力和資源遠超蘇聯。但是它沒有充分組織佔領區的民族主義者,沒有利用他們充分挖掘佔領區的資源,因此失敗。

一直到德國快垮台的時候,才開始想到從東線扶植當地的地方反俄武裝,為時已晚。

其實德國好好搞的話,搞垮蘇聯,把東歐都變成民族社會主義的衛星國,搞成德國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冷戰,還是有希望的。這也是二戰中德國能爭取到的最好結局。


基輔進不進攻,對於德軍來言,意義不大,完全可以將南方的兵力布置到中央側翼,而後將北方的50萬兵力,調出15到20萬,外加上預備隊的13個半師,15萬左右的兵力,加入中央集體軍,至於側翼暴露的兵力深入兩翼危險的可能性並不存在所以德軍完全可以在8月20號發起一次決定性戰役,先投入所有裝甲力量,在莫斯科正面打出一包圍圈,而後在投入80%步兵師,向包圍內發起進攻,然後所有裝甲力量全力向心突破,力求進一步接近莫斯科,在裝甲攻擊到極限的時候,將剩餘的步兵力量布置在第一線,展開進攻,等解決包圍圈的蘇聯兵力後,步兵力量全力向心突破,裝甲力量全力向左翼運回突破,將兵力集結在2個點上,發起攻擊 而後正面的步和側翼的裝甲力量對角打擊,合圍蘇聯軍力,在全力想莫斯科突破


如果德軍放任在基輔的蘇軍重兵集團不管,直接突擊莫斯科。這樣雖然可在戰爭初期佔領敵人的政治中心,在士氣上打擊對方。但是,首先蘇軍不是西歐那些損失個十萬軍隊就投降小國,在損失幾百萬軍隊,乃至大片國土被佔領的情況下蘇聯依舊有恢復能力和抵抗決心。因此德軍佔領莫斯科並不能解決東線問題。其次,德軍所持的裝甲戰戰法更加註重補給線的安全。因此絕不會輕易在自己的後方留下西南方面軍這麼大一個隱患威脅自己的補給線,斷送自己的裝甲矛頭。在西線戰場就發生過多次裝甲矛頭寧可放棄大好的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的機會停下來等待步兵集團跟上消滅已經被裝甲矛頭超過的敵軍集團的戰例。而且在41年底占林莫斯科勢必將補給線進一步拉長,推離後方兵站,是的本來就脆弱的補給線進一步變得虛弱。因此從戰役目的和德軍自身安全考慮,德軍都不會在消滅蘇軍西面各集團之前深入蘇聯腹地過遠。個人觀點,僅供大家參考。


歷史是沒有假如的,德軍即便猛攻也會因為貧乏或者大意掃興而歸。


推薦閱讀:

民主德國(東德)對二戰的反思與清算有哪些?成效如何?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王朝)曾嘗試過進行內部整合嗎?
YouTube 上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德語頻道?
德國鐵路公司每年為什麼會為列車晚點付出高價賠償?
柏林為什麼是德國最大城市?

TAG:軍事 | 德國 | 戰爭 | 世界歷史 | 蘇德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