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積貧積弱的情況下,為什麼近代歷次侵華戰爭都未能讓中國徹底淪陷?
鴉片戰爭後,為什麼英國沒有想侵佔印度那樣佔領中國?八國聯軍入侵,搶點東西、劃個租界、做做生意他們怎能滿足?日軍侵華,歷時8年,領先世界的先進工業國硬是沒打下一個貧弱的農業國?這些例子是偶然還是某種必然?
題主的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思考:一是帝國擴張的自身限制,二是10世紀以後中國的政治文化。
1
首先,任何一個帝國不是為擴張而擴張的,擴張背後有其成本與受益的權衡。羅馬人的軍團無法深入日耳曼的叢林,蒙古人的駿馬無法長駐牧草不生的境土。這並非他們沒有遠征的雄心,而是征服的收穫無法彌補物流的成本。考慮一下征服後的統治:隨時可能的叛亂和衝突需要不斷補充駐軍;為了吸收稅收彌補駐軍的投入,又需要投資更龐大的稅務機構;要施行理性化的稅收,又必須引入民政系統,而民政系統又需要受過相當教育的人才;從本地向遙遠的領土投送行政人才意味著極高的人力資源成本,於是又必須在當地投資教育。這是一個黑洞。好不容易國家機器基本成型、本地精英初具規模的時候,他們又要求獨立了。這真是帝國的悲劇啊——譬如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統治,於雙方都是一個百年的災難。
因之,一個擴張帝國要考慮的問題,不是如何摧毀一個他的政權,而是如何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受益,並防止其他擴張帝國染指同樣的收益。1937年以前,沒有一個列強的侵華,是以讓中國徹底淪陷為目的的。侵華戰爭只是輔助,核心是在中華既有的權力結構中尋找高效的合作者,最大化其在遠東的利益。1937年全面侵華開始,這對於大日本帝國來說,本身就是大戰略的失敗。對中國的征服意味著無止盡的投入,卻不能高效地輸出日本所需要的資源、勞動力,更無法提供額外的市場。山本五十六反對入侵中國東北、反對全面侵華,並不是因為他對中華有任何意義上的好感,而是他理解近代帝國的內在邏輯,這並不是新一代陸軍的少壯派所能企及的。
2
然而, 清廷雖然屢次遭受挫折,但始終可以維繫其相當的權威。這本身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當然這未必是一個全新的現象。唐王朝遭受安史之亂,唐德宗又有奉天之辱,但中晚唐的文化世界中,皇權仍然具有相當的權威。我的理解,從長線程來看,以皇權為核心的國家權威在日常生活中有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某種意義上真正成為了信仰的基礎。無論是鄉試還是貞潔牌坊,個人乃至家族在社會中的被承認最終都是以國家權威為依託的。我總覺得,一個隋唐五代的天子首先是政府的首腦,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扮演他政府首腦的角色;明清的天子就是一尊神像,無論他上朝或不上朝,勤政或不勤政,天才或白痴,在龐大的國家機器中他能做的很少,但他在那裡,他就是一切價值的基礎。中國沒有皇帝了,就是「上帝死了」的時刻,一個人所做的一切,究竟由誰來承認,由誰賦予意義,這樣的問題被重新開啟。
Paul Jakov Smith在說宋元明轉型的時候說到清帝國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王朝。他成功地平衡著中國內地與內亞的關係,成功地擴大了地方士人的政治參與,也成功地使王朝的權威深入地方——而這些問題恰恰困擾著宋元明三朝。當然,清廷在面對人口壓力、通貨膨脹以及全球貿易時,顯得極為笨拙。但我想,它並沒有在1860年代的危機中瓦解;相反,他至少又延續了40年的統治。甚至,在1900年中央政府一度崩潰之後,它仍然能夠在一定意義上恢復對地方的控制,推行一些保守者以為過於激進而激進者以為過於保守的改革。要之,在現代國家的意義上,清廷絕對不是一個高效的政府;但在中國的社會中,它起著特殊的維繫作用。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中國都站對了隊,這是關鍵
近代被肢解的大帝國:
一戰——奧匈帝國(戰敗國)、奧斯曼(戰敗國)
二戰——德國(戰敗國)冷戰——蘇聯(戰敗國)一戰中國,戰勝國,雖然未能收回實質權益,卻也未給敵國瓜分口實
二戰中國,戰勝國,聯合國五常,20世紀五霸延綿至今
冷戰中國,中立國,毛主席、鄧爺爺騎牆政策直接深刻影響了今天朝鮮半島、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分裂局面,本來中國的南方東方和西方都會有3個更強大的鄰居印度若能統一,西藏將會更加混亂朝鮮若能統一,高饒事件恐怕是另一個走向越南若能統一,九段線將成空文,鄧公南巡可能也不會發生中國近代史上的縱橫士並不如言官看客所言那般不堪,相反,他們在決定民族命運的關鍵時刻的抉擇幾乎可以打滿分!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太多的外交智慧,而且言官清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統也讓我們的政府不能在對外交往中低頭
以弱國遊戲列強之中,玩出了大大的疆土,唯一失手的是徐樹錚等人的外蒙、外興安嶺領土收復活動,什麼時間發生的?1919年,俄國十月革命,俄國分裂紅白兩軍簡單的說,就是明清的人才培養制度還是頗培養出了一批牛人。
一個持續將近五百年的統一時代(明清)哪有那麼容易完蛋啊。清朝是一個對古典學術進行總結和揚棄的時代,門派偏見已經消失,經世致用才是王道(我們目前能看到的先秦諸子的註疏,大部分是清人做的),出通才的時代到來了。王kai運這種把鬼谷子當飯吃的人,怎麼也歸不到儒家類,但人家照樣是名滿天下,桃李滿天下。
感興趣的可以仔細研究一下湖南士人的師承,一代代之間是有明顯的精神傳承的,左宗棠通孫子,水經注,可不是只會寫八股的笨蛋,曾國藩彭玉麟的個人日常生活和佛道無異,訓練自己和子女已經達到了瘋狂的地步,可以說是無一刻不以天下自許。到後來的太祖,太祖受曾國藩和陶巡撫影響巨大,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詞兒都是和湘軍學的,手段也差不多,信仰集團,個人操守 ,精神領袖等。
清末,其實很多邊疆的危機和危機化解都是不為人知的。滿清垮台後,英國人立刻攛掇西藏搞獨立,他們是被四川的新軍給平了。西域的某斯坦國(也是王八蛋的英國佬搞的),慘遭馬仲英的遠程打擊而亡國,西藏試圖向青海擴張,為馬家軍閥所挫敗等等,發生在邊疆地區的慘烈事件多了去了,但最後,站著的,仍然是漢人。
儒學在清末已經全面轉向經世致用,並最終進化成湘軍這樣的信仰集團——這是儒學的最高形態 ,可惜不能長久。
歐洲殖民者確實沒有把握吞併中國,但是肢解分裂中國的努力,他們一刻也沒有放棄過。問題是,在清末的危機中,華夏世界就是不死,就是不死,孫子們,來吧,我們就是不死。
說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可不是說直接消滅或者佔領,肢解,分裂,挑起內戰,都是亡我之心不死的表現。
以上是歐洲部分。
接下來是毛子和日本部分,這個。。。。只能說我們運氣好啊。這個時候科舉已經停了 ,社會組織模式潰散,滿清皇族力量太弱,國民黨搞的那一套動員力量又太差,土共還不成氣候,這個時候的中國四分五裂,好險,一身冷汗,只能說炎黃保佑。
毛帝在擴張的頂點被弗拉基米爾同志給顛覆了,之後老實了很多年。再之後,東三省被漢人佔了,盛世才這個滑頭搞得毛子沒脾氣,馬仲英被賣了,總算消停了。外蒙沒辦法,沒耕地就沒漢人,沒漢人,就守不住,恨著。春秋大義是報九世之讎,先攢著,忍住了。再之後,我們披上了弗拉基米爾同志的皮,和毛帝成了朋友,感謝上帝。等傻呵呵的毛帝認清太祖本質,對不起,核武器爆炸成功了,再後來,美帝來了,毛帝恨死,吐血,再後來毛帝解體了。不過這種解體僅僅類似蒙古四大汗國的分裂,進一步的分解還在進行中,觀察,忍耐,繼續觀察。
日本由於自己太蠢,把必勝的局面給搞砸了,我們的運氣實在是有點太好,導致常凱申這種素質,也混成了抗戰領袖,另外就是在日本人無差別的胡搞之下,中華民族正式誕生,西藏活佛就有捐飛機的,北方除了滿族基本都站在了漢人這邊,南方更是不用說,日本人連湘西都去了,真是。。喜感滿滿,可惜了那些高素質的日本士兵。
總之。。。好險,但是總算混過來了,無論怎麼說,感謝上帝。1860年-1870年,一群中興重臣通過若干苦戰力保大清國的領土統一。
1895年前後,在被瓜分的邊緣,趕上美國崛起,這個後來者的門戶開放政策讓某個大國徹底征服變得不可能。1911年袁世凱迫使清帝遜位,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手中接過延續的國土,因此對新疆、西藏、滿洲、蒙古有了合法的控制管理權,這些地方可是不在中原18省之內的,如果不是有遜位詔書,那這些地方獨立就是合法的。中華民國的口號本來是「驅除韃虜」,如果這個口號不變,那滿洲肯定就不是你漢族人的「中國」的了,然後分分鐘口號變成「五色共和」。日本想通過21條間接實現獨佔中國,袁世凱政府打不過,但是把其他國家拉進來。袁世凱之後,軍閥割據,北京政府崩潰,距離徹底淪陷其實也沒多遠了,一個完整的中國似乎已經漸行漸遠了。廣州政府接棒,蔣介石揮師北伐,連打帶哄,終於把各方勢力安排在一個政治結構下,「中國」這個形式竟然維持了下來,殊為不易,只有外蒙在老毛子的折騰下,已經接近事實上的獨立。滿洲、西藏、新疆這些地方,儘管對中央的指令愛聽不聽,但勉強都還在中國人統治中。抗日戰爭,蔣介石雖然軍事上極其無能,但是第一堅持住沒投降,第二始終沒有簽署割讓領土的條約,即使在滿洲實際上已經被日本控制多年之後,第三終於等到日本轟炸珍珠港的那一天,日本8年未征服中國,是因為日軍的主力都在太平洋上和美軍打,幾乎完了。
在二戰後,中國差一點點就和朝鮮、德國一樣,分為南北兩個國家了,但蔣毛兩位領袖的戰略里,這個選項根本就不存在。
總之:教科書里被罵的那些「賣國賊」們確實為了維持「中國」的存在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運氣佔了很大成分,各種奇蹟。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個字:吃不下。另外,雖說滿族已融入中華民族,但清對明的入侵,在當時看來是與日本對中國的入侵相差不多的。滿清運氣好,遇到明朝流民四起,還遇到個吳三桂。日本運氣就差了很多。所以,不能說沒有讓中國徹底淪陷的時候。但如果區分土地淪陷和文化淪陷的話,這一點又變成了真相。無他,吃不下而已。在新的科學技術發展導致社會組織形式出現重大變化之前,沒有什麼能比儒家更好的在幅員如此遼闊的土地上統一思想,所以滿清才會反過來被同化。但這種同化不會不留下文化遺產,所以我們現在有辮子戲,有清穿,有格格阿哥滿天飛,有奴才相。假想一下,日本如果真的入侵成功了,一百年統治下來,漢人會忘記所謂的屈辱,儘管也會不斷有人反抗;但日本人的文化也不會像今天這樣了,而是再次被極大程度的漢化,同樣,會留下很多的日本痕迹。
戰爭首先是一個經濟問題。
在1930年代日本入侵中國以前,德法英美等大國都沒有全面吞併中國的計劃,像美國這的國家甚至還努力維護中國的完整與穩定。
這是中國在1930年代以前沒有淪陷的直接原因。
更進一步的需要問,為什麼這些國家不想全面吞併中國?
因為吞併一個國家相當不划算。比如說現在中國覬覦非洲的礦產,與其派航母和海軍陸戰隊攻佔非洲國家,還不如派一支挖礦隊伍去當地挖礦合算。要把非洲國家整個打下來,首先你要有龐大的戰爭機器,造出高質量的飛機輪船坦克槍炮就是一筆投入了,然後軍事行動本身的開支又是一筆巨款,打完了之後要重建道路、水源、農田等基礎設施要花錢。如果不搞種族清洗的話,就得在當地維持一個政權,要有常備軍、警察、醫院、政府機關,這些開支也不簡單。要是像納粹德國那樣搞種族清洗,把當地弄成無人區,那還得從本國組織移民過去,移民到位之後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更高、投入更大。然後中國在前面打仗,後面還有美德英法準備撿桃子對吧,一人插一腳,到時候落到中國手裡的利益也不會剩下多少。這都還只算了經濟賬,如果還考慮人道主義、國內局勢和全球外交的巨大壓力,發動戰爭真是一筆巨額投資,高風險、低回報。所以,如果只是想從非洲搞點錢或者資源,直接和人家做交易最划算。派一支挖礦隊伍去,交點保護費就開挖,結果咱們對半分,誰都有得賺。強行搞軍事佔領等於花自己的錢去別人的土地上搞建設,絕對虧本。19世紀的時候,發達國家雖然屢次對中國動武,但訴求總是局限於修鐵路開礦山、市場對外開放,他們沒考慮過全面佔領中國。這是仔細盤算過的戰略,經濟第一。
日本侵華戰爭則是個失敗的反例。
日本侵華戰爭缺乏整體規劃,也沒算過經濟賬,一幫年輕人腦子發熱帶著槍就往前沖了。他們沒有想過,佔領中國這麼大片的領土、維持後勤、保持軍事優勢、維護地方治安、保住經濟體系不崩潰(日本佔領軍自己總需要糧食衣服房屋傢具之類的經濟品吧),這些事需要投入多大的資源,而從中得到的回報多麼可憐。結果毫不意外,日本佔領的領土數倍於本島,但只是白白耗費人力財力,沒有帶來什麼回報。說白了,就是大筆投入沒收穫。日本從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一刻起就註定要完蛋,戰爭打得越早、越大、占的土地越多,虧損就越大,就完蛋得更迅速。
在這一點上我不同意 @姬軒亦的看法。日本打不起這樣大筆投入的戰爭,侵華戰爭的失敗不是偶然,而是早就註定的。在中國積貧積弱的情況下,為什麼近代歷次侵華戰爭都未能讓中國徹底淪陷?
因為佔領中國在軍事上並不難,但在經濟上絕對虧本。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美國用他們的智慧看到了這個道理。日本軍人用他們的愚蠢親自驗證了這個道理。戰爭首先是一筆經濟賬。大部分戰爭在經濟上都是不合算的,這些戰爭要麼是頭腦發熱(比如日本侵華,比如蒙古人全面佔領歐亞大陸),要麼是錢多得燒的(比如美國去打伊拉克),這些戰爭本身足可以輕鬆獲勝,但戰勝國沒有得到任何有價值的利益,在經濟和政治上是相當失敗的。聽說有些中國人一直夢想著佔領日本, 這可能是全世界最愚蠢的夢想之一,和日本佔領中國的夢想一樣愚蠢。本人把以上回答全部看了個遍,既然逛到這個問題了,就說點自己的淺見吧。
在中國如果貧弱的情況下,為什麼在近代沒有全部(徹底)淪陷?
如果從第一次外國人入侵算,那應該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有人說英國沒想過把整個中國吞併。我想這個觀點至少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的。道理很簡單,如果英國能獨霸中國,它會選擇no嗎?這個廣大的市場,和原料產地,它不要嗎?連葡萄牙都能獨霸巴西,英國獨霸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那些大財團的貪慾是無止境的,別說一個中國,如果可能的話,再多的中國給它,它也不會嫌多。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即使先前計劃再好,也是跟著變化不停修正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雖然英國贏了,但是同時也讓它感到以英國的實力,絕無可能獨霸中國。
1.中英距離遠,在19世紀,英國一次攻擊就讓整個中國徹底淪陷的可能性不存在。2.中國地大物博,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大陸的中西部老百姓甚至還不知道中國在遭受侵略。假設英國有那個實力打到內陸,老百姓看到英國人,會是什麼反應,就算是溫馴動物,一旦受驚其反應也會強的怕人。3.英國一開始根本沒想過能戰勝清廷,所以派了區區幾千人,在虎門稍微受挫,就急忙北上尋找戰機,根本不像來找事打架的,倒像是小偷。所以鴉片戰爭,非常具有代表性,說明在19世紀中末葉,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心態大多跟英國差不多,基本是來東方打劫的,列強只是比賽在世界各地搶劫,然後武裝自己,再搶劫,一個循環。所以只會讓中國越來越虛弱,但是不會要了中國的命。甚至在搶劫的過程中,它們自己在老家大打出手,也讓中國有了喘息的機會。
中國遭受的唯一會讓自己亡國滅種的侵略,就是日本。上面的朋友說的也很詳細了。因為日本除了搶劫,它的根本目的,已經是把整個中國據為己有了。但是有時候,歷史就是那麼搞笑。世界列強都在歐洲,歐洲離中國太遠。唯一一個近的的日本,等到它有能力霸佔中國的時候,世界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歐洲列強不會同意,俄羅斯不會同意,美國不會同意,中國自己當然也是不可能同意的。最終導致,中日戰爭成了世界性的戰爭,二戰,中國的勝利或者失敗,不僅僅是自己的勝利或者失敗了,而是代表著盟國在亞洲戰區的勝利或者失敗了。所以,雖然中國弱,但是國際環境有利,國土遼闊,為最終的勝利提供了時間的保證,不會短時間內淪陷。還有,此時的俄羅斯也非常緊張,一旦中國淪陷,俄羅斯面臨兩線作戰將會是它的噩夢。美國也是,如果中國淪陷,日本將會集中精力攻擊美國,那麼太平洋將會出現兩強爭霸的局面,顯然這也不符合美國的利益。而歐洲列強也不用說。所以,除了日本,每個人都希望中國贏,至少能拖住日本。而中國也不負眾望,拖住了日本,因為中國人夠多,地夠大。
如果說如果,鴉片戰爭不是英國侵略中國,而是日本,那麼中國亡國那是分分鐘的事,但是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是日本,而不是英國。終於找到一個跟我所學相關的問題了,隨便說兩句。針對題主問題我認為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畢竟列強,殖民者,以及帝國主義和我們所想像的古代征服者是不一樣的,人家要的什麼?不是你的領土人民,人家要的是可以消化產品的海外市場和滿足生產原料的產地,可以說要的就是貿易.做生意就是人家來得初衷,至於生意怎麼做,有能力的一方當然是槍頂你腦袋上跟你談生意,沒能力的當然是被迫簽點城下之盟包括領事裁判權,關稅協定之類的。
第二,列強不是鐵板一塊,早期有什麼英日同盟,一戰時的三國協約,三國同盟。再往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四大條約都是列強相互爭鬥的結果。要注意的是,那個時候(指一戰前)的外交有兩大特點,第一點是均勢外交,除了歐陸(之所講歐陸而不是歐洲,實際上涉及到一個英國的光輝孤立的問題),亞太也是均勢外交的重頭戲,既然提到均勢了,自然按字面意思來說就是大家都差不多,沒人能一口吞了中國。實際上也確實是這樣,例如列強都各自弄一塊勢力範圍,修修鐵路,弄點租借地什麼的。第二點是秘密外交,經常就是簽個密約遞個手袋,傳個小紙條什麼。列強都是各懷心機,根本不可能完全聯合起來把中國吃了。最根本的矛盾在於能吃,但是吃完怎麼分?所以中國就在夾縫中頑強的存活下來了。 第三,美國從始至終的貫徹門戶開放政策,既然題主說到了八國聯軍,那麼我來舉個例子。八國聯軍行動的時候美國一邊參加一邊向各國發布照會,要大家保持中國的領土和行政完整。這是為什麼?中國是塊大肥肉,德法俄英日等等國家一人一口吃完了,美國由於還是too young結果去晚了沒肉了,怎麼辦?美國就號召大家在中國門戶開放,利益均沾。不要老搞什麼特權,勢力範圍什麼的,強行把大家每人嘴裡的肉又掏出來一點組成了美國的一塊肉。所以美國最怕的就是題主說得情況,中國淪陷然後各個列強瓜分中國,因為美國在華沒有勢力範圍,大家分光了他就真傻眼了。所以說美國是瓜分中國陣營中得最大反賊,不信看看高平-魯特 、藍辛-石井這兩個條約,美國都舔著臉向日本示好了,就怕日本破壞自己的門戶開放。先說這麼多,二戰後的等你們贊多了我再往後寫。@andelie sun@富富美一句話,吃不下。建議題主去看看走向共和辛丑條約李鴻章跟八國代表談判那一集。李鴻章以老邁之軀喊出「你們要去覺得可以瓜分中國,那你們就去呀。到時候,中國將遍地是義和團,老夫也會是義和團」。讓人心酸的同時,也道出了個中緣由。中國這個龐然大物,連續幾千年的文明,還有中國人民的同化能力(我覺得外國人真的來了也是他們適應我們變成中國人),中國還有一大批「死心眼」的人,中國他們是吃不下的。
先說內因:即使近代中國積貧積弱,但畢竟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且是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相比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莫卧爾帝國內部尖銳複雜的民族宗教矛盾和西班牙海外領土的分散,分割瓦解進而佔領征服的難度更高,所以對征服者的硬實力要求極高。縱觀近代世界,有可能征服中國的不過是英美德日俄五國而已。(ps:19世紀的世界歷史也是六個新興強國(英美德法日俄)逆襲胖揍四個老帝國(中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西班牙的歷史,相比另外三個,中國是受傷最輕的)最重要的是外因:實力最強的英美德法相距中國遙遠,直接佔領土為已有也無法與本土相連(這也是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西班牙倒霉的原因,奧匈奧斯曼本土與歐洲列強相鄰,西班牙海外殖民地與美國相鄰),因此對於精於算計的遙遠的西方列強來說,全面佔領中國成本太高,投資回報率太低。同時中國並非資本主義世界的理想原料產地,既不適合耕種熱帶經濟作物(如拉美南亞東南亞的咖啡甘蔗橡膠等),又不盛產能源礦產(如美洲金銀礦中東石油),古老工藝的絲綢瓷器等傳統出口貨品,對已經工業化的西方來說落後過時需求不大,反之中國只是西方列強的理想商品傾銷市場(人口多嘛),這正是西方最看重的在華利益,僅需讓中國完全開放即可實現,根本不用成本巨大的征服佔領,所以西方列強才一打敗晚清政府就先要求開埠通商。而對中國有領土野心又相鄰的日俄,崛起較晚,在蠶食中國的過程中,一直受到西方列強掣肘(因為日俄都貪得無厭,都想獨霸中國,嚴重有損西方列強在華利益),且這倆貨還經常互掐(1904年日俄戰爭、諾門坎、蘇軍出兵進攻關東軍等,本質上都是日俄在為共同目標東北而爭鬥)。從甲午戰爭到八年抗戰,列強們一直在為各自的在華利益互相博弈,從未間斷,這其實客觀上保證了中國的完整獨立,中國的新舊軍閥們很好的利用了這一點,讓看似割據的中國,始終沒有真正分裂從而被日俄佔領(除了滿洲),而後四年的抗日戰爭本質上就是美國對日本獨霸中國企圖的直接干預,所以1942年之後,國共都有消極抗戰保存實力的情緒。美國的干預(對中國來說也可以說是直接幫助),是中國能夠堅持八年最重要原因,同時也是最終勝利的根本原因。至於說中國通過二戰勝利而一舉屌絲逆襲,我的私貨是:與其說中國在二戰中站對了隊,不如說是日本站錯了隊,站到了英美的對立面(還順手讓美蘇的聯盟更牢靠),從而間接把中國自動划到英美陣營(全面抗戰之前中國和德國關係一直不錯),使中國順然成為戰勝國,混入五常,從此徹底結束了再被列強征服淪陷的可能。3月15日補充上述「站隊問題」:二戰前列強們才走出經濟危機幾年,元氣未復,亞太地區的廣大市場和豐富資源,對美來說是擴張發展、稱霸全球的重要一環,對英來說是不能放手的老本,對日來說是生死存亡的葯糧,所以亞太霸權是日和英美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只要日本動手,就是與英美為敵,而中國只要堅持抗住別投降,就自動歸到英美一夥,英美就必然援助。當然啦,日本只是英美的區域性對手,德國才是英美的真正大敵,所以,中國無法腳踏兩船(之前咱們可是德國軍工財團的重要客戶,中德之間沒什麼難解的利害衝突,倒是中國向工業化走用得著德國,德國也需要中國這個大市場,一個是以製造業為支柱的實體經濟強國,一個是人口眾多並想向工業化轉型的大市場,還有比這更互補更般配的嗎?),在必須選一個大腿抱的情況下,傻子都知道只有抱美棄德才保贏啦
咱們要分開來討論。
首先,英法等西方列強沒必要滅亡中國:
一來中國不好滅,畢竟有數十萬軍隊、四億人口和10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即使只算本土18行省,面積也超過600萬平方公里。要想滅亡這種規模的國家,必須動員全國。
二來,歐美列強距離中國太遠,即使滅了中國,它也守不住,所以歐美強國對中國的態度就是分化瓦解,控制為上,這個政策直到今天也沒有改變(參考冷戰後美對華的外交政策)。
真正想滅亡中國的,只有靠近中國的日、俄兩國。先談俄國,老毛子是戰鬥民族 侵略成性,但幸運的是,中國地處亞洲東部,距離老毛子的老巢莫斯科太遙遠,而且老毛子對西伯利亞地區控制力很弱,更別說比西伯利亞還遠的遠東了,所以老毛子不可能像日本人那樣,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所以,滅亡中國的大BOSS只能是日本,日本人多地少,明治維新以後國力很強,有擴張的衝動;另外,日本距離中國非常近,攻的下就能守的住;另另外,中國是日本擴張的障礙(參考日本和中國爭奪朝鮮半島的甲午戰爭),必須踢開這個絆腳石;另另另外,中日文化高度重合,日本人天天學習滿人是怎麼征服中國的。綜合來看,日本要擴張,必須吞併中國。吞併則有百利而無一害,不吞併則有百害而無一利。中日關係,是不共戴天的仇敵關係,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認清這一點很重要,這樣我們才能理解1895年-1945年日本為了吞併中國採取的一系列舉措。
之所以要將日本侵華從1895年算起,是因為甲午之後,日本真正有力量滅亡中國,甲午也可看作侵華的第一步。但是此時中國仍是統一的國家,日本也不夠強大。所以日本需要分裂中國,扶持親日軍閥,鼓動軍閥混戰,削弱中國的力量。從1895-1918來看,日本的策略極其成功,清王朝崩潰了,新成立的民國四分五裂,整體國力急劇下降,這是日本侵華的第二步。第三步是直接侵佔中國的部分地區,控制人口和資源,讓中國逐漸失血。1918年,日本借德國投降的機會,強佔膠州灣、1931年九一八事變強佔東三省,導致中國失血嚴重,國民政府的目標已經降低至保全本土十八行省。當日本足夠強大,中國因失血非常虛弱之時,就可展開最後一步——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公正地說,如果從戰略角度看,日本人為了吞併中國耗費的心血遠遠大於滿人,花費的時間也遠多於滿人,而且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各步驟之間的連貫性,所以要說田中奏摺不存在,我是不相信的。但是戰爭其實就是競爭,不能只看自己水平好不好,還得看對手水平如何。如果說滿人的對手李自成是個菜鳥,那麼日本人的對手蔣則是個行家。日本人最大的失誤不是看低了中國,而是看低了蔣,以為火候差不多到了,就可以出手了。但是蔣恰恰能看出這個火候還沒到,還差那麼一點點,所以蔣的賭注,就下在了這一點火候上,最後居然成功了。
總結一下:滅亡中國是個難度很大的事情,日本忙活了60年都沒弄成,其他國家還是省省吧原因:土地廣袤、人口眾多。看看國父孫中山怎麼說的:
我們現在把世界人口的增加率,拿來比較一比較。近百年之內,在美國增加十倍,英國增加三倍,日本也是三倍,俄國是四倍,德國是兩倍半,法國是四分之一。這百年之內人口增加許多的原故,是由科學昌明,醫學發達,衛生的設備一年比一年完全,所以減少死亡,增加生育。他們人口有了這樣增加的迅速,和中國有什麼關係呢?用各國人口的增加數和中國的人口來比較,我覺得毛骨聳然!
從前滿洲人不能征服中國民族,是因為他們只有一百幾十萬人,和中國的人口比較起來,數目太少,當然被中國人吸收。如果美國人來征服中國,那麼百年之後,十個美國人中只參雜四個中國人,中國人便要被美國人所同化!百年前有一個英國學者,叫做馬爾賽斯,他因為憂世界上的人口太多,供給的物產有限,主張減少人口。曾創立一種學說,謂:「人口增加是幾何級數,物產增加是數學級數。」法國人因為講究快樂,剛合他們的心理,便極歡迎馬氏的學說,主張男子不負家累,女子不要生育。他們所用減少人口的方法,不但是用這種種自然方法,並且用許多人為的方法。法國在百年以前的人口比各國都要多,因為馬爾賽斯的學說宣傳到法國之後很被人歡迎,人民都實行減少人口。所以弄到今日,受人少的痛苦,都是因為中了馬爾賽斯學說的毒。中國現在的新青年,也有被馬爾賽斯學說所染,主張減少人口的!中國是全世界氣候最溫和的地方,物產頂豐富的地方,各國人所以一時不能來吞併的原因,是由他們的人口和中國的人口比較還是太少。到一百年以後,如果我們的人口不增加,他們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們使用多數來征服少數,一定要并吞中國。到了那個時候,中國不但是失去主權,要亡國,中國人並且要被他們民族所消化,還要滅種。象從前蒙古、滿洲征服中國,是用少數征服多數,想利用多數的中國人做他們的奴隸。如果列強將來征服中國,是用多數征服少數,他們便不要我們做奴隸,我們中國人到那個時候連奴隸也做不成了!
第一,印度不是被佔領的,而是被殖民了,在英國進入之前,儘管有莫卧爾這個突厥伊斯蘭化的蒙古人王朝,但不過是北印度諸勢力中最大的一個,是南亞次大陸霸主而非君主,遠遠沒有達到一個統一「國家」的水準。英國對印度的全面殖民不是國家對國家,而是國家-公司對無數個大大小小的邦國實現的,這些邦國即使是英國殖民之後也存在,直到70年代還英甘地時代還存在,今天雖然已經失去了政治意義,但通過聯邦制度,它們依然是印度政治版圖的重要成員。所以你可以認為作為一個「國家」的印度直到47年才存在,英甘地之後才真正成型。第二,這種情況也適用於奧斯曼和奧匈,前者本身就是一個拼接型的國家,後者則是一個共主聯邦,而主體奧地利帝國的國體其實沒有改變,直到今天的土耳其國。至於德意志國,它本來就不是帝國,始終是聯邦制的國家,直到今天還是這樣。這種國家不存在拆分之說,因為本來就是由下而上形成的集合,而且德意志聯邦的主體從德意志國到今天的聯邦德國並沒有實質上的改變。因此這麼看的話,19世紀以來,其實並沒有真正發生過大帝國被外敵佔領和肢解的情況。所以這種所謂的亡國滅種戰爭,其實可能只發生在我們的想像之中。其實到了19世紀中後期,「打下一個國家」這種行為本身還有多少意義就是值得懷疑的,沙俄對中國說到底只能像教科書上說的,體現了它自己體制上的落後,日本亦然,而且這兩個國家的侵略活動不僅沒有給自己帶來多少好處,反而都成為了政體覆滅的主要原因。
1 國際環境比較好
2 該輸的仗沒有贏19世紀和20世紀初中國能夠倖存,很大程度是得益於時代環境,如果不是恰好趕上列強爭霸,很可能被某家端掉。當然如果不是列強爭霸大概也不會有人來打我們。
八國聯軍入侵,搶點東西、劃個租界、做做生意他們怎能滿足?當然不滿足啦,問題是侄子想獨佔中國,叔叔和堂兄幹嗎?所以誰都別裝逼,我拿不到你們也不能拿。搬出天大的理由,也就佔領東北山東了不起了。二戰之前帝國主義時代已經結束了,日本有在亞洲搞門羅主義,關門修理中國的衝動,但是幸運地趕上了美國崛起,給攪黃了。如果不是美國一直搞小動作,逼得日本主動攻擊,那抗戰80年都未必能結束。當然,也要感謝日本人的腦殘。其實41年的時候日美談判已經差不多了,如果不是日本人非要爭這一口氣,也不至於兵戎相見。另外就是該輸的仗都不負眾望地打輸了。如果不是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恐怕不會開眼看世界。如果不是甲午戰爭和義和團戰爭,全盤西化這種觀念根本不會被中國人接受。如果不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紅旗大概很難起來。中國現在恐怕也就是另一個印度。作為對比,奧斯曼土耳其在一戰令人大跌眼鏡地打敗了協約國,於是戰後英國毫不猶豫地肢解了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再出100個凱末爾,也只能接受中型國家的現實了。因為中國戰略縱深特別大。哪個國家要佔領中國全境,必然要進行總體戰。
像英法美這種民主國家,若傾舉國之力向中國發動戰爭,將造成大量傷亡,消耗國力,會激起民眾的反戰情緒,而佔領中國全境能得到的好處也是有限的。若真這樣做了,可能會導致執政者在選舉中陷於不利地位。所以當時的政客們權衡利弊,制定的計劃都不必佔領中國全境。
而專制國家如舊日本帝國,雖沒有民意上的顧慮,但是其國力有限,窮兵贖武,四面出擊,八方樹敵,有限的兵力分散到過長的戰線上,同時還要分攤兵力在佔領區駐紮,讓野戰軍變成了治安軍。還有就是決策失誤,比如沒有從北向南打而是從東向西打等等。也有地形因素,如西南山區地形複雜,坐擁天險,形成了良好的大後方等。-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議會針對是否對中開戰進行了一場大爭論。
- 反對的一方中,議員龐修斯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中國的人口是數億,如果在歐洲,不知道會被分割到多少個城邦,而現在它卻完整地結合在一起,說同一種語言,這是我們所難以想像的。另一個議員亞歷山大發言:「據我所知,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出現了思想家孔子和莊子,他們的思想比亞里士多德和蘇格拉底還要深刻,我們要用幾代人的時間才能理解他們的思想,他們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即使沉睡時也深不可測,我們可以戰勝它,但永遠無法征服。「
- 根據這些描述,可以清楚地知道,英國人也知道自己所面對的對手沒有那麼容易對付,而且當初英國人只是為了把自己的貨物銷往全世界,戰爭只是因為貿易,根本沒有必要耗費國力將它徹底攻陷,而且這個也是他心有餘而力不足的。
- 最後英國議會以九票之差通過作戰方案,這個應該可以看出他們的信心了吧。
- 至於剩下的國家,除了二戰中的日本,基本上都是搜刮物資,他們不需要攻陷,也無法攻陷,這就好比你在把人打傷的過程中所受到的傷害比你要置人於死地的過程中所受到的傷害要小多了。
- 你想要收保護費的話,只需要把他打怕了,然後從他這裡搜刮錢財,這也是為什麼清廷後來被稱為「洋人的朝廷」的原因。利用傀儡政權管理原地區人民的做法總是比直接管理受到的反抗小得多。
- 至於日本為什麼沒有打贏中國的問題,很大一部分程度上不是取決於我們,而是美國什麼時候打敗他,這句話的意思不是我們打不贏,而是付出的代價會比既定的歷史大的太多了.
這個問題,套用《紅樓夢》里探春的一句話即可:「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可是 古人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呢!」
漢族人的文化是特別實用、世故的,非常阿Q,為了繁衍生存不停的擴張。想想現在猶太人搞幾個定居點,造幾個小區都搞不定,而我漢族人全世界各地造唐人街,不停的生兒子。
漢民族的戰鬥力其實是很恐怖的。你們沒有發現,20世紀能涉及到東亞的所有戰爭,我們幾乎都是戰勝國么。一戰,二戰,朝戰,越戰,中印,珍寶島,中越。。。進入現代的節奏沒踏好,稍稍晚了一兩百年,所以一時艱苦了點。有的時候你不能自己艱苦點或者吃點虧就覺得自己不行,得站在對手的角度來看。
推薦閱讀:
※同樣是精銳部隊,同樣是山地阻擊戰,同樣面對數倍敵人,為什麼三所里的38軍和孟良崮的74師命運完全不同?
※拿破崙對外作戰的目的有哪些?
※考文垂事件和花園口事件都是在二戰中做的戰略,為什麼英國人對丘吉爾和中國人對蔣介石的看法如此不同?
※如何評價德意志第二帝國首相俾斯麥?
※如果一艘美軍尼米茲級航母突然被擊沉,國際形勢會發生怎樣的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