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字源自藏文字母「?」嗎?

讀書見有考證:表「不好」之意的「歹」(即「好歹」的「歹」)是蒙古語借詞,而「歹」這個字(非「列」、「殘」、「殊」等所從)則源自藏文字母「?」(讀音[ta]),即是這個字母的「楷化」。

1、不知這是否已是定論?

2、除了「歹」這個字,還有別的漢字也有類似的來源嗎?

從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中摘取相關信息作為問題補充:

1. 現在,好歹的歹字跟「死」、「殘」等字所從的由「歺」變來的「歹」字是同形的。

2. 好歹的歹字最早見於宋元之際;

「死」、「殘」等字所從的由「歺」變來的「歹」字在甲骨文中已經存在。

3. 有學者提出,好歹的歹是由讀ta的藏文字母?變來的。

這個字在古書里較早寫法如下圖左,跟上文藏文字母很接近。

《康熙字典》以下圖右為正體,「歹」為訛體。

4. 宋元之際記錄蒙古人地專名時(《南村輟耕錄》、《元朝秘史》)屢用「歹」字。

5. 反對上述觀點的學者認為敦煌文獻中已有好歹的歹。

6. 上述觀點的支持者認為敦煌文獻出現的二例皆不可信。

P. 2418一例字形顯然不像「歹」。

S4571一例見於一首七言詩,末句釋為「不得因循縱病歹」,然此詩韻腳除所謂「歹」字外,為「裁、徊、催、哀、台」,皆平聲字,「歹」字聲調不合。而且「病歹」也不成話。


與其說是來自藏文字母,不如說是來自八思巴字:


歹dai3字確實來自藏文字母,此字翻譯用字可以作?,但字形過繁,所以取藏文字母。

歹nie4(或讀e4)字則是傳承字,是列、殘等所從。

二字最初字形有差別,後來混為一字。二字音、義更是全不相關。

-------

以上皆是稗販成說,現在說法很多,爭論點在如何看待敦煌文獻的材料,莫衷一是,不審何如。


@gm zeng 先生說的是較為通行的一種觀點,我這裡提供另一種供參考。

另一例是開口的「歹」,此字本字未明,有人以為是蒙古借詞。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已有,與「調和、病歹、婁羅、玉鍋、蹉跎」相叶韻,說明「歹」字唐五代即有,原屬歌韻,音原如多。《玉篇》有一歌部字「?,丑貌」。丁可切,論古音正是 tai,好醜也即好歹,「歹」的字形也似由「多」的別體「夛」省變(《五音集韻》海韻多改切借寫了一個「?」字,注義「不俊」,說明原義確為丑貌,《老乞大》「歹」已注音 tai。(鄭張尚芳《漢語方言異常音讀的分層及滯古層次分析》)


「歹」是「歺」的異體字。

有甲骨文。

也有詞句含義,為什麼會問蒙古字借?說文解字的解釋

歺, 骨之殘也。從半冎。凡歺之屬皆從歺。讀若櫱岸之櫱。

在漢典上有網友的說明兩則

甲骨文可能是懸掛的屍骨的象形,有懸屍(首)示眾的意思。
小篆可能是由「上」的省筆和「骨」的省筆構成的會意字,有地面上的骨頭或曝屍的意思。
楷體可能是由示根「一」和「夕」(肉的變體之一)構成的指事字,有裸葬的意思。
以上都有對為非作歹的人的警示的意思。

許慎關於『歹』的釋義是「列骨之殘也」,我認為這種解釋是不正確的。
可能因為許慎沒有看到死的甲骨文,故而不能明白歹的原意。
甲骨文中死中的『歹』就是一個伸長脖子、兩腿蹬長的象形,
其義很明顯就是一個死去的人,與『列骨之殘也』毫無關聯。
而周人對死的發音應該與東部不同,故而創造了形聲字『殆』以明確標音表意。
我認為,周人『死』的說法應該是亡(人中箭而亡),
而亡在殷人語言中卻是逃亡之意(執物而入),
二者字形相似,於是造成後世混淆為『亡』的一字雙義現象。


應該不是。「歹」字在殷商甲骨里就有了。而這個時候藏文還沒影子呢。


張冠李戴,莫此為甚。歹者歺也,上有巛形,水流歺歺也,故從川,歺省聲,隸變為歹,列從之。與藏文無涉。


第一眼看成了歹字源自於日文ち


推薦閱讀:

「桔」「橘」同音同義,為什麼筆畫簡明的「桔」還沒有完全取代「橘」?
關於「処」與「處」?
「爿」字的簡化字是什麼?
「釁」作為「釁」的異體字是如何出現的?
為什麼日本「全學連」所使用的部分漢字與中國簡化字的字形一樣?

TAG:漢字字源 | 藏文 | 俗字 | 俗字學 | 八思巴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