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事務所設計的建築是什麼風格?


謝邀。這問題好久了,一直也不太好意思答。隨便聊聊吧。

我在BIG時間不算長,自己也還沒到評價別人的水平,只說個人感受。(如果想了解BIG的思想我建議看一下ABITARE 528期給BIG做的專輯,相比YIM那本,故事更多口號更少吧,畢竟代表他的是他做了什麼,而不是他想做什麼 Abitare 528 | Abitare En 沒找到電子版,貌似ABITARE有中國版了,但是版面挺亂,沒整明白)

我認為BIG是漫畫風格,哈哈。

這其實不只是作品風格,也是整個工作室方方面面的風格體現。

先逗個樂,BIG的分析圖其實很像UPA的畫風。。。飛天小女警,瘋狂原始人。。。

最淺的一層,漫畫風格在設計過程上,我覺得就是:簡單易懂不裝。文明一點,偷個詞,叫祛魅

做起來就是,用自己知道的事情,去解釋自己做的事情。這樣別人自然也就明白了。BIG不會搞什麼玄幻的東西,平時討論也不會說什麼「這是個豐富的空間,可能會發生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或者你看這個形狀多麼像祥雲像大海像XXX挺拔而美觀而寓意豐富。。。但是好像也有做過像山的項目...,表達不清楚的感受就不是感受,說不明白的空間就沒有意義。這其實不算是風格,只是一種選擇,無關是非。由於BIG氛圍很包容,偶爾也有裝一點的東西。有個高層項目就曾經為了中國甲方滿意做了個彙報給大樓起中文名字其中還有個叫做一百億個金幣大樓這種事情我會說么。。。

練書法的一般知道,越簡單的字越不好寫。想要做到簡練而吸引人,很難。BIG的方法我理解就是,在一定原則下大量嘗試出奇蹟(其實過程中也是有總結進步的)。

1、首先我們默認一個好方案在桌子上,只是大家都看不到。他可以是所謂的最優解,可以是最有趣,可以是最啥都行,反正是個極度理想化的極值

2、我們不斷嘗試形成一個方向。這個過程痛苦而漫長。其中有太多很好的工作模式,不一一說了。最重要的是由於OMA的傳統非常重視手工模型(常常一個模型室做到沒有地方走路。。。),非常重視列印出來掛一牆開會,非常在乎所有人的意見,討論民主而敢於嘗試看起來可笑的想法。

3、根據這個方向,我們繼續走或者批判著走或者同時走。最後落在一個大家都挺喜歡的位置,他應該離那個看不見的最好方案不遠。

以上過程根據不同項目負責人也不一定相同。

這裡我再廢話一下為什麼軟體在設計初期很重要。因為這樣你才能大量嘗試,並且隨時推翻重做。有這個能力才有這個決心。

漫畫往往是很極端的,所以BIG在很多嘗試上都極端而看起來沒有退路。

個人覺得北歐的設計多少都受LEGO的影響吧,那玩意就挺漫畫的。

對於建築的消費品市場,BIG有點像用產品設計思路做建築。而在工作方式上,有點學GOOGLE,但是更情緒化一些吧。BIG的用人其實不錯,Bjark自己在那本雜誌上說過,之前的人用紙筆做設計,後來大家用電腦做設計,現在他在用人做設計。中了競賽,缺什麼人僱傭什麼人。中了超高層,就去K某F、G某P挖人,中了結構複雜的屋頂滑雪場,就來幾個很厲害的BIM工作者。這些人可以帶來合理的專項工作方式,跟原有的模式結合,更新工作模式,而且原有成員的專項技能也能得到增長。

BIG的強大在於對於最終建成作品的合理性。你去掉BIG的一切,只看他的最終作品,仍然都是不錯的作品。我認為這是建築師的底線。這表示BIG在什麼風格上這一點,很清醒的沒有玩過火。

很多客戶和同事都說BIG是缺乏有經驗的建築師的。但是我並不覺得這完全是壞事。這其實也是在問,年輕人該做什麼。常常聽學生來問工作的人該如何工作。其實學校應該是最尖端最前衛的地方,應該有一部分先進事物產生來指導行業。但是我們完全用一種階級制度把這群自由的領導行業的人壓制到了底層。而在BIG,有好多是不要命的年輕人領導團隊,手下幾個有經驗的提供支持,我個人理解有點美國總統跟中國主席年齡差距跟工作方式差別的意思。

我覺得BIG認為,領導時代前進的,是一腔子熱血。你看,多漫畫。


什麼風格是你一路往前跑,回頭看看自己是什麼風格。BIG還在跑,我不知道是要去哪,但是奔跑已經讓人興奮滿足。

DON"T PUT US IN A BOX


Bjarke Ingels在很多場合反覆提道:「激進建築師的傳統形象是反對權威的憤怒青年。而先鋒派往往是被其反對的內容所定義,而非其贊同的事物。」 (The traditional image of the radical architect is the angry young man rebelling against the establishment. The avantgarde is defined by what it is against rather than what it is for.)

建築學流派譜系的發展本身幾乎就是樹敵的過程,太多建築師將自身置於與現實對立的境地,苦惱於自己天才的想法無法照進現實。

但BIG沒有這樣的負擔。

BIG是不受約束的實用主義者。

對於傳統的美學爭論和哲學思辨,他們絲毫不感興趣,他們關注的是如何讓設計在面臨各種社會、自然、經濟、環境等特別狀況時能更好的適應和融合(Fit in),將自身嵌入現實,服務於現實。

「Yes is More」

「是即是多」

與其說是BIG的設計哲學,

不如說是一種思考邏輯

其中有三個關鍵詞:原型演進、享樂式可持續性、實用烏托邦

這三點相互滲透,互為線索。

原型演進

"與革命相比,我們對演進更感興趣。就像達爾文說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建議社會力量、每個人擁有多種興趣,去決定我們哪個想法可以生存,哪個會滅亡。」

--《是即是多——漫畫建築演進論(Yes is More:An Archicomic on Architectural Evolution)》

Excess and Selection - & BIG

在大多建築師仍強調原創力,羞於提起對一個方案重複使用的今天,BIG也許是唯一一個坦言自己反覆回收利用沒有付諸實現的方案的建築師

BIG從不丟棄各種概念模型,BIG的合伙人Kai-Uwe Bergmann將收羅、保存所有建築工作模型的倉庫比喻為維護一個生態圈內物種的多樣性。每一個原型理念都將根據不同的場地條件、功能需要、經濟預算、委託人的審美趣味進行調整演進。

曾經的酒店 到 2004年的上海世博會人字大廈

這個項目曾經是為挪威北部城市設計的一座酒店。當BIG來到中國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海寶令他們聯想到了這座酒店的外形,同時又有中國同行告訴他們這個形狀正是中文的「人」字。

上海世博會酒店設計方案 —— 《Yes is More 》 BIG

於是BIG將方案原型比例放大了三倍作為世博會酒店設計方案進行展示並提交給上海市政府,不但獲得了時任市長的認可,還在媒體上得到大篇幅報道,一時風光無兩。

2008年的愛沙尼亞塔林新市政廳 到 2016年的費城海軍船廠辦公樓大堂

在這個項目中,BIG提出了一個「政治潛望鏡」的有趣點子,充滿隱喻。在新市政議會大廳的屋面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反射鏡,利用潛望鏡的原理,將城市廣場上的情景反射到室內,政客們在開會時仰頭便可以看到廣場上集會抗議的人群。這個「潛望鏡」的想法雖然沒能在塔林市政廳項目中得到實現,但在8年後被用在了費城海軍船廠辦公樓大堂項目中,即便這其中的政治隱喻已然不存。

塔林新市政廳概念分析圖,議會廳效果圖(左圖)

費城海軍船廠辦公樓大堂實景圖(右)

2009年丹麥哥本哈根的8字住宅 到 ……

這個形同莫比烏斯環的立體社區,擁有連續的人行步道直通屋頂。人們可以騎自行車到達屋面,道路兩側分布了住宅、商業空間和和花園,極大增加了社區內人們的自發相遇和互動,創造出富有戲劇性的生活場景。

丹麥哥本哈根8字住宅形體生成過程

這個莫比烏斯環結構作為原型後來又被一再發展使用,例如上海世博會的丹麥館,兩條軌道相互重疊盤旋而上;再到瑞士鐘錶商Audemars Piguet 總部擴建等,都是建築原型根據環境條件自我學習、演進的結果。

上海世博會的丹麥館 2010年(左圖)

瑞士鐘錶商Audemars Piguet總部擴建項目2014年(右圖)

提到「環形大廈」,就不得說庫哈斯的CCTV大樓。為了對抗和反思當代摩天大樓一味在垂直方向上的擴張競爭,庫哈斯提出了摩天大廈的另一種形式——環狀結構,一個並非強調權利、財富和野心的結構,而是強調聯繫、溝通和交流。

「Some one Has Built it Before」

原型並非憑空生成的

而是從建築師之間或間接或直接的影響中得來的

在Ian Parker為《紐約客》撰寫的關於Bjarke Ingels的長篇人物訪談中,Bjarke坦言自己最熱愛的建築師是庫哈斯、伊東豐雄和讓·努維爾,但最愛必須是庫哈斯。「整個系統是這樣的,庫哈斯比伊東豐雄更粗暴,伊東比讓·努維爾更具詩性,而讓·努維爾比庫哈斯更……嗯……更法國……」

Bjarke Ingels (左圖) Rem Koolhaas (右圖)

沒有任何懸念,庫哈斯作為Bjarke職業生涯中曾經的唯一領導,也是Bjarke最為尊崇的建築師

BIG就是以這種戲謔的方式回應了OMA理論體系的非美學性。庫哈斯說過這樣的話:「據統計,在這個世紀所有的建造物中,建築師參與設計的只佔了總數的2%左右。當我談論醜陋,我不是在談某種美學價值,而是一些並無清晰美學、或美學野心亦非首要之務的建造物。我在其中所感興趣的是同屬性、平凡、中立,或者是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可以毫無困難地建造一些有趣的事物,卻不含任何美學價值。泯滅美和丑的分野,我們才得以發掘許多其它的品質。」 BIG顯然輕易地做到了這點

享樂式可持續性

BIG的《是即是多》里有一章特別提出了向比約恩·隆伯格(Bj?rn Lomborg)學習。隆伯格是政治經濟學家,哥本哈根共識中心主任。他提出,應對氣候變化靠減少碳排放,並不是解決環境生態問題的最好選擇。因為其政治成本極高,是有史以來代價最高的公共政策,遠高於全球變暖的預期損失

(哥本哈根共識中心專家組由世界級著名的經濟學家組成,8人中至少有3~5人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哥本哈根共識》每四年發布一次,以經濟學方法將地球上最大的社會和環境挑戰進行投資收益排序,為決策者和慈善家的投資指出優先方向,打破了人們通常認為經濟與環境勢不兩立的偏見。)

Bjarke將比約恩·隆伯格的觀點進行了延展:「經濟和生態不是完全對立的,如果生態不是一種回歸,而是一種進步,會怎麼樣?如果設計可以對抗政治,設計師不通過站隊的方式、而是通過合併和整合異見分歧,不迴避衝突、而是從衝突中汲取養分,將種種矛盾的利益轉化為創意。我們並不是簡單的服務者,對委託人言聽計從,而是提供他們沒能想像但是又極度渴望的解決方案。」

via 57 west「庭院塔」

2016年9月,BIG 在紐約的via 57 west「庭院塔」竣工,這棟造型驚人的建築形體的生成,來自於一個非常淺顯易懂、甚至簡單到粗暴的推演過程:通過在四個主要方位設計斜率不同的斜坡,極大地削弱了朝向對景觀和採光的影響,同時保留了相鄰的Helena Tower面向哈德遜河的景觀。

Via 57 West 形體生成分析圖

東面的住戶可以擁有河面視野,北面的住戶也同樣可以享受到充足的光照。建築中部設置了一塊綠地。這種結構是歐洲庭院式建築和紐約傳統高層建築的融合,BIG 將其命名為「courtscraper」。正中這塊綠地對於整棟建築的意義,就像中央公園之於曼哈頓;它的長寬比也特意被設計得和中央公園一樣,只不過後者面積是前者的 13000 倍。

Via 57 West 內部庭院

via 57 west「庭院塔內設置了20%的廉租房,即使低收入者也可以享有最優越地段和視野,歐洲庭院居住品質和高密度的都市空間、項目開發的逐利性與建築的公共性和社會性在這裡得到很好的平衡。

這種被譽為創造性可持續性,其實並不需要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和涌迫而出的創造力,而是一種充滿娛樂性、漫畫般的不受約束的激情狀態,這樣的手法被BIG稱為「享樂式可持續性」(Hedonistic Sustainability)。

Bjarke曾多次講到,「可持續」的生活不是痛苦的、匱乏的,也可以是快樂的。」

丹麥哥本哈根垃圾焚燒電廠 (2010年)

這個項目將「享樂性可持續」發揮到極致,建築的頂部建造了1500米長的綠道、藍道和黑鑽滑雪道供居民娛樂,而滑雪道是由回收利用的合成物料構成。

丹麥哥本哈根垃圾焚燒電廠

在滑雪道包圍的中心將建造一個百米高的煙囪,用於排放水汽。主要由二氧化碳構成的水氣將通過特製煙囪以「煙圈」的形式吐到空中。整個焚燒廠的外層覆蓋有綠色植被,因此從遠處看像是自然山體。

形體生成分析圖

形體生成分析圖

從沒有一個垃圾焚燒廠可以如此受到居民的支持和歡迎,並受到媒體巨大的關注。從一個富有娛樂精神的想法出發,為平坦的丹麥製造一座雪山,將一個焚燒垃圾的地點——現代城市生活的陰暗面變成一個有趣的存在,同時通過建築向公眾溫和的傳達了關注環境污染的主題。

實用烏托邦

丹麥吉夫斯庫動物園項目

丹麥吉夫斯庫動物園項目(2013年):

BIG通過設計,在動物的權益與訴求與人類的訴求的矛盾鬥爭中,達到了一個微妙而脆弱的平衡點。

整個設計由三個分開的蜿蜒迂迴的環形結構組成,每一個環形分別代表著世界上的一個地區(亞洲、非洲以及美洲),圍繞一個環形的中央廣場排列,廣場周圍被抬高的走道環繞著。園中中包含了多種不同的交通方案。

園區規劃方案形成過程

在這個被稱為「動物烏托邦」的動物園中,參觀者擁有了更加身臨其境的體驗,同時動物們也相應獲得了看起來更大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

園內多種交通方式

「在這裡動物不必關在籠子里」,有效地緩解了人們看到動物被囚禁的心理不適,緩和了當代西方針對動物園的倫理問責爭論,這不僅是一個好的空間設計,同時也是一個好的公關解決方案,和哥本哈根垃圾焚燒廠一樣,附帶了巨大的公共傳播效應。

「動物烏托邦」的理念被簡化用在了2018年建成的哥本哈根動物園陰陽熊貓館的設計中。

結語

2016年去世的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提出過一個「流動現代性」的概念,他把當前的社會狀況描述為「輕靈的」或「流動的」現代性,以區別昔日「沉重的」或「穩固的」現代性。社會形式和社會制度再也沒有充分的時間去固化人們的行為。

人類社會從生產社會變成了消費社會,商品令人難以想像的流通、成熟、傾銷和更替的速度一一而不是商品的經久耐用和持久的可靠性一一給業主帶來利潤。與長達數千年的傳統不同,今天,強者和精英憎惡、躲避持久性的東西,並珍愛短暫性的事物——我們來到了一個瞬時性的時代,一方面建築和場所正是長久以來代表著持久和穩固的事物,是昔日世界留給我們的一絲倒影;另一方面建築也是現代生活中最重要的大眾消費品和公眾與社交媒體中的消費符號。社會的激變和當下的科技風潮正在消除知識的邊界。

現代主義建築曾在整個20世紀高歌猛進,改變了物質世界的面貌,深刻地影響衝擊了技術、文化、藝術、社會政治結構等各個環節。而100年後的今天,當矽谷開始引用「平台」(platform)、「藍圖」(blueprint)、「架構」(structure)等建築基礎辭彙時,建築學彷彿仍停留在對時下流行技術概念的穿鑿附會中。

近幾年Bjarke活躍於北美各種科技行業論壇的演講台和各種大眾電視節目上。在美國某商業航天產業論壇上大談在火星上建造聚居點的可能性和方法,例如根據火星特殊壓力條件建造特殊的穹頂結構,並將建築物置於水下以隔絕輻射,如何循環利用回收有限物質,以及依靠3D印表機械臂完成建造等等。Bjarke展示的一系列方案補充了馬斯克「火星殖民」計劃中未談及的如何在火星上生存並建立永久自維持基地的一些細節問題。

人類成為跨星球物種的未來是否誕罔不經我們在這裡先不與討論,但技術發展帶來的對社會結構、心理、倫理等方面的衝擊已敲響我們所處時代的重音,當下,建築師如何自處,BIG正如同那個「政治潛望鏡」,把這個時代的喧囂噪雜投射到建築學的象牙塔內。

原載於AC建築創作(archicreation),作者方小詩。


謝邀@張羽涅

終於可以讓一個BIG的腦殘粉回答BIG的問題了

知道BIG源於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了那個VW公寓,亦如很多人一樣,BIG的分析圖吸引了我。之前的看到的很多建築師都要在分析圖旁或者雜誌上闡述著自己晦澀難懂的設計理念的時候,BIG簡練又精妙的分析令我著迷

題主問BIG是什麼風格,其實建築圈都點類似藝術圈,很多著名建築師都陷落於找尋是何流派,思潮或者風格之中,但是BIG不太一樣

《yes is more》是比較完整闡釋BIG設計理念的書,在頭幾頁的一個小文章,大B比較詳盡的闡述了事務所的想法,我節選幾段(畫紫色線)。

同時聲明:中文翻譯來自於豆瓣ID@司小空donyip(我的翻譯太屎了,只能借用一下人家的)中文翻譯的原文鏈接Yes is more

這是題目

翻譯

激進建築師的傳統形象是反對權威的憤怒青年(答案作者語:我可以翻譯成建築憤青嗎?)。先鋒派往往是被其反對的,而不是被其贊同的事物所定義的。

這產生了一系列後人不斷推翻前人的矛盾循環如果依賴與其他人相反的意見的話,你僅僅是一個持異見的追隨者而已。

翻譯:

相比於革命(revolution),我們更感興趣的是進化(evolution)(答案作者語:之後這句話被無數人引用過)。就像達爾文把造物描述為一種過剩和選擇的過程,我們建議讓各種社會力量、每個人的多元利益關係決定哪些想法可以存活,哪些想法必須消亡。倖存下來的想法通過變異和雜交,變成一種全新的建築的形式,繼而演化發展

最後大B再次闡明

翻譯:

一個兼容的而非排斥的建築。一個不再被單調概念、單一想法禁錮的建築。一個你不必選擇在公共和私人、密集和開放、城市和郊區、無神論者和穆斯林、廉租房和足球場之間選擇的建築。一個你可以對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表示肯定的建築,無論這些方面可能會多麼互相矛盾!你不需選擇一個而否定另一個,去可以兩者兼有之。一個旨在創造社會、經濟和環境完美的務實的烏托邦式建築

是即是多,萬歲!(答案作者語:這個跟coldplay的viva la vida一個結構)

大B在《Yes is more》前面闡述的這個文章,其實就是已經表明了自己不願意歸為任何一個風格或者流派,因為如果被歸為一個流派,就需要否定另一個——而這,與BIG所想要的,通過人的自然選擇進化建築的想法,或者說「肯定一切」的想法是格格不入的

但是從我的觀點來看,大B比較聰明

因為如果被歸為任何一個派別,別人就會用這個派別里的標準來衡量或者評判BIG,但是大B是洒脫的人(聽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同時遇到大B的人說,大B屬於放浪形骸的人),他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設計,他用著肯定「一切」的理念,別人就無法用任何一個標準衡量他,同時他又可以把自己所有的設計都可以稱之為「進化的建築」(隱含高人一等),所以大B說「務實的烏托邦式的建築

記得有一期WA講BIG的就叫實用烏托邦

其實從我的觀點來看,如果非要給BIG來個定義的話,我更傾向於:BIG是個在多元的社會評價中,試圖通過用儘可能讓多數人接受的方式,和儘可能與社會,自然等等多元因素相協調的,游刃於多種因素之中又能巧妙實現自己想法的事務所

——簡而言之,就是能與社會不脫節又能保持純粹設計理想

那麼BIG是如何實現自己的想法的呢?

看一個例子,這是個媒體中心的設計,項目是移址新建,而且新的項目基地離原來的項目基地不遠

新的項目基地比原來小一半,但是新建築卻要比原來多出一倍人

現在的項目有兩個被人熟知的類型(typologies)

一個是大的形體(perimeter block)

一個是有點類似T字形的塔(tower)

如何呼應,同時升華這兩個基本點,最大程度的保留城市文脈是在新設計中考慮的重點

接下來

BIG的方案進化開始了!!!

方案有可能是這種的,單一的perimeter block

或者是這種的單一的tower

這裡需要強調一點的是,無論是perimeter block還是tower,都是源於人們的選擇(BIG的用詞是well-known),BIG只不過是把社會的選擇提取出來而已

BIG傾向於兩者融合,同時融入街的形態。

We propose to combine the urban city block with well definde street scapes and intimate courtyards with the modernist tower sorrounded by public space unifying them into a new hybrid urban typology

翻譯(我的渣翻譯,大家湊合吧)

我們建議將城市體量(前文提到的那兩個)和十分清晰的街的形態結合起來,同時將親密的庭院關係現代的塔樓,通過一個公共空間結合起來。所有的這些,將形成一個新的混合城市類型的建築

然後BIG將多種聚落(village)進行功能串聯

將「長街」引入基地

根據基地形態由下到上引導「長街」

局部後退,以減少周圍街區的影響(set back to minimize neighbours impact)

一個邊後退出一個城市廣場(plaza)

與街對面,原址的廣場呼應

屋頂的綠化與公共空間

後面還有更詳細的分析,但是形體是如何來的,如何進化一個建築,基本就是前面這些

更多詳細請參看BIG | Bjarke Ingels Group

通過前面這個過程,大家可以窺視到BIG是如何進行設計的

其實看上去沒有什麼過於高大上的想法,但是一切都很自然

就像我說的,BIG的每個設計都起源於一個簡單卻又精妙的「小想法」

一步一步,直觀又平和的進化自己的建築,他們不反對,但是他們贊同嗎?其實我覺得與其說贊同,倒不如說讚美,BIG用自己的方式(「進化」)讚美著人和社會,甚至自然作出的選擇

胡亂回答,不知題主滿意不


先歪一下樓,逼格事務所公司是個有意思的事務所。大家先看邁耶和扎哈的事務所官網。

邁耶大大,白的一如既往。

扎嬸。

再看逼格事務所的 ,簡直好玩。

按時間順序。

按首字母。

按建築類型(原來每個項目圖標顏色是有規律,簡直會玩)。

按完成度。

按規模。

按國家地區(3d效果是在棒,建議直接體驗,而且細節體驗也很好)。

細節體驗,每一個項目都可以划過看大圖。

逼格的boss比亞克·因格爾斯在丹麥長大,師從庫哈斯過一段時間,他自己說自己看庫哈斯的作品比看我男神柯布西耶的作品還多。後來看他的作品,正如他自己書中寫的:「相比於革命(revolution),我們更感興趣的是進化(evolution)」「建築並不是一門自我獨立的學科……一個建築師並不是在一個堅固的石頭上雕刻出他的建築設計,而是從工業化品中選擇和組合不同的材料和產品。設計行為的本身並不是創造過程,而是一個策劃的過程。所以設計其實是一個選擇和組合併且發現這些元素的過程。」

逼格非常強調進化,其實就是說強調建築設計是一個演進的過程。所以看他們的設計思路分析圖會有非常清晰的對這個方案是從何而來有要到哪裡去的感覺(如圖,8字住宅,可以說他們的龍興之地,自此之後嶄露頭角。甲方又拿下旁邊一塊地改了山宅。)

強烈推薦谷歌街景看一下細節處理,鏈接拿走不謝(http://www.google.cn/maps/@55.6344819,12.5819263,3a,75y,10.25h,102.92t/data=!3m6!1e1!3m4!1sf2VMu5aEnrpd0NnVQelBQQ!2e0!7i13312!8i6656)

一個方案的起點可能比較簡單,一個簡單的方盒子(也有論文總結成四種幾何原型,方形,圓形,三角形,和線形)。然後根據各種影響因素不斷進行調整,來自景觀,陽關日照,項目內部矛盾(比如海濱青年俱樂部項目中用地是有污染的),外部等等。不斷權衡影響的輕重緩解,進行調整。放幾張塔林市政廳的圖(07年項目,據說建成,但並無相關建成資料。)

一個設計項目要從多代設計討論中的無數概念中經過篩選、發展,甚至與其他項目進行雜交(比如一個形式優秀的樣本與一個功能合理的樣本),才可以得到最終的設計結果。

逼格事務所的相關資料 。留個雲盤http://pan.baidu.com/s/1bo98cTx


蟹妖

BIG是個很有意思的設計公司,目前以體型推演聞名,容我日後專門寫來,先佔個位。


big什麼建築風格,我覺得是玩具建築風格

說他們是玩具建築風格,並不是說他們的設計很幼稚,而是將他們的建築設計理念用十分清晰可見的分析圖來表達出來,就像許多拼裝玩具一樣,比如樂高模型或者是BANDAI的高達,有十分詳細的說明書,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來建築是如何一步步地生成的,通俗易懂,便於理解。

說白了就是喜聞樂見,簡單粗暴,無腦一波好,建築界的火影忍者,超人大戰鋼鐵俠。


diagram一招鮮,吃遍天,個人比較喜歡他們那套設計表達手法,簡單的形體推導到細節完善。

不過過分拘泥於這種創作形式也會帶來形式造作感,就像扎哈大師總是要刻意為了「曲線去曲線」。

受人以魚不如受人與漁。

網站鏈接:http://big.dk/#projects

自己體會吧


用BIG自己的話來說,實用烏托邦。


不邀自答。

怎麼說呢,這是一種世俗化了的設計風格。但是又不能說是完全媚俗的東西。這種風格所追求的是新奇、豐富、精彩的(注意這幾個詞里不太有有前衛、先鋒的傾向),生成邏輯是一目了然的,一般不太追求意義、內涵的表達。

更直接地說,除了對設計條件的分析與應對,這種風格離正統或者說官方定義的建築學的內涵有點遠。有故事有情節,很合乎情理,大家都能懂,但缺乏深層次的批判思考,缺乏詩意。像極了黃金時間段家庭連續劇,大家愛看,但不像電影一樣深沉,追求的東西不一樣。

另外,決不能否認他們對設計成果表達技術和對業主內心挖掘的偉大貢獻!


BIG的風格就是用產品經理的思維做設計


柯布西耶:建築與風格無關。


不用扯那麼多 接地氣的風格


理念上的東西先不談,我們和BIG合作過一個競賽,最終效果圖傳過去傳回來完全認不出來是原圖,Ps效果估計占原圖的90%,圖面效果很夢幻,像魔幻電影


分析挺好的. 多交流.


說點不成熟的看法,私以為 BIG之作品,不存在特定的風格的,其作品初始必是沙盤模型上規整的體塊 ,然後就開始玩了, 通過對日照人流車流等等,你能想到或者想不到的環境因素進行分析,與體塊所處的四維空間(包括時間變數)中各類要素建立聯繫,進行扭曲反轉切割重組,得到一個最終解決方案,如果非要冠以風格,可能生態風格比較合適。從一個初始的胚胎,進化成一個可以適應環境要素的完成體。幾年前我認為也只是種概念方案,應用於實際項目各專業協調難度太大,可近幾年bim,3d列印的成熟,似乎在醞釀著一個工業革命般的風暴,若實際應用此概念定要跳出形式主義的怪圈,借用錢鍾書先生的話—避免量的過度,不然便是俗氣。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清華大學2017年招生新增風景園林本科專業?
哪裡可以找到實用的建築設計資料?
有哪些提供像谷德設計網或ArchDaily一樣提供優秀建築資料的好網站?
Minecraft有哪些好的建築類mod?
成年人如何入門玩散裝樂高積木?

TAG:建築師 | 建築 | 建築設計 | 建築風格 | 建築事務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