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動不動就引經據典的人是怎麼讀書的?
好吧「那些」主要指@張佳瑋 (害羞),為什麼他無論寫什麼東西都可以金庸古龍紅樓夢的扯一大堆呢?怎麼會記得那麼清楚呢?我一般讀書要麼內容記得清楚但速度慢,要麼「一目十行」但讀完即忘……有沒有既讀得快又記得住內容的讀書方法?
根本不是刻意的想,而是會在想表達一個觀點的時候,記憶系統中自動就浮現出了一個以前看過、聽過的更加精闢和透徹的表達方式。就乾脆引用了。
看著世界挺複雜,根本的道理其實並不多,用心主動讀書,日積月累就能做到了。
至於有人覺得記不住,除了可能累積的量還不夠多之外,也有可能是沒有注意相應的技巧,推薦一篇相關的文章:記憶力 VS 文字、書籍、互聯網-讀《與愛因斯坦漫步月球》 - 從作品本身說開去—《讀後感》『觀後感』 - 知乎專欄
-12/3補充:知識是會串聯的,日積月累多了,你看到一段對常人來說一晃而過的文字都能觸發好多的念想。例如在張公子《無非求碗熱湯喝》一書中,有段描寫:
外國對付雞和中國對付雞,區別似乎就在「雞湯」這點上。《三劍客》里有段經典描寫,說吝嗇律師請吃飯,「這隻可憐的老母雞真瘦,頂著一層皮居然沒被骨頭戳破,本來等著老死,不知從哪裡尋來做菜的」。律師和波托斯就吃了那雞的腦袋、翅膀和腳,全封不動撤下,但對雞湯沒多提。
時常我也愛看些小說,不過我會更加註意故事的敘述結構、邏輯的嚴謹和周密,大凡看到類似的描述更是一掃而過不會多想,誰管他吃了什麼啊,不就是吃個飯嗎。但是張公子既然有著美食的愛好,看到吃的橋段了,便會不由自主的加深注意。
就像我今日讀《無非求碗熱湯喝》時就聯想到了這個問題,這個答案,立即加深了很多記憶。「水喝多了,自然會有尿意。」
謝邀。
以前答這類問題答過太多了,這次不長篇大論了……
有耐心就看這個:寫文章時,如何像張佳瑋一樣,對讀過的書或經歷過的事信手拈來?
沒耐心,請看下面這句:
你聽過一個笑話,真好玩,於是就跟別人說。跟一兩個朋友說過後,這個笑話你就永遠忘不了了。這裡笑話可以替代成句子、知識、細節等其他許多東西。
就這麼簡單。一句話的結論:建議採用Devonthink,非常符合「元素化」的要求。當然,這個軟體更適合製作讀書摘錄的卡片,而非匯總心得體會。出於個人習慣,這些年一直在關注Mac終端上的讀書筆記和讀書卡片。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不留下些書面材料,總覺得有點對不起讀書用掉的時間。五六年來,對卡片的載體進行了一輪一輪的探索,目前使用的DEVONthink 2 pro。這個軟體,可以很好的滿足讀書卡片系統的基本需求。
一年前曾寫過一篇《用Filemaker Go打造iPad個人讀書卡片資料庫》,提到了讀書卡片系統諸如元素化、本地化、便攜性等幾個基本要求。實際的使用中,Filemaker資料庫暴露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作為資料庫軟體,將檢索結果聚合在一起然後集中導出很容易,但想要實現快速檢索然後集中顯示聚合在一起的結果則很難——資料庫將「卡片」檢索出來,「摞成一摞」,每次只呈現一張。另一個問題是,資料庫基於純文本的存儲原則,無法在後續使用中Highlight需要的字句,沒辦法在「卡片」上標標畫畫,人與卡片之間彷彿隔了一層玻璃。幸好在Mac上還有DEVONthink,可以滿足元素化、本地化、可聚合等基本需求,同時還可以聚合呈現,可以Highlight標註。就目前的使用情況來看,這是一款讀書卡片神器。
DEVONthink是一款德國人在很多年前編寫的軟體,中文互聯網上對它的討論還不太多。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英文世界的討論中,出自各學科研究者的比例非常大。也許這款軟體天生就是為了學術研究而誕生的。
第一次知道DEVONthink是很偶然的打開了一篇2005年的文章,一個台灣人寫的,題目是《從卡片盒到DEVONthink》。那時候還沒有使用Mac,看了一眼就略過了。直到後來使用DEVONthink後重新檢索到這篇文字,恍然間有了一種踏破鐵鞋、柳暗花明的感覺。到目前為止,檢索到的最早的討論DEVONthink的材料是一個老外寫於2003年的文章,題目叫《Outboard Brains for OS X》,將DEVONthink比做了「外腦」。絕不是誇張,DEVONthink就是「外腦」。除了收集、存儲以外,DEVONthink可以將內容有序組織在一起。如果英文夠好,能夠用英文寫筆記,抄卡片,讀文獻,DEVONthink甚至可以根據辭彙的重疊程度自動分析文章或筆記之間的關聯程度,提供「See also」功能,讓內容關聯最緊密的文章集中顯示。這種關聯並不是基於「Keywords」,不是基於「Tags」,而是基於文本的內容;這一切都是智能的,不需要人工干預的。當然,由於DEVONthink不能解決中文分詞問題,對中文材料只能以句子作為判斷單位,效果就差多了。
DEVONthink使用的是Mac系統中普遍採用的Library存儲方式,有點像iPhoto這類的軟體。所有的圖片、文字全部存儲在一個Library中。這個Library包可以任意移動位置,可以放到移動硬碟,也可以放到Dropbox隨時同步。在本質上,Library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而是一個文件夾。Evernote、Onenote可能面臨的存儲文件損壞問題,在這裡並不存在。內容變化時,Dropbox同步也僅僅同步改變的索引文件和增量的內容,並不會動輒將整個Library通過互聯網上上下下的反覆上傳下載。
有一個老外,自己的主資料庫達到了29G,有些擔心軟體的可靠性。經過諮詢DEVONthink的開發者,得到了答案,DEVONthink的單資料庫文件數上限是20萬,字數(Words)上限是3億。即使接近了這一上限,也可以通過分拆Library的方式處理。DEVONthink可以同時打開多個資料庫操作,很方便。
通過運用DEVONthink,很多靈活有效地存儲組合得以實現。例如,一個研究者可以將收集到的報紙、書籍截圖以內容命名,以出版發行的日期作為Spotlight Comment的注釋,存儲在DEVONthink中。這樣,可以直接按照時間順序組織、挖掘。就這個應用方法而言,Evernote、Onenote很難實現。DEVONthink的強大功能保證了使用者有充分的空間在軟體內進行個性化的「二次開發」。
這是個神奇的軟體。僅僅用做收集讀書筆記和製作讀書卡片,肯定是大材小用了。有興趣的話,建議以英文關鍵字在google進行搜索。英語世界中,DEVONthink是個很嚴肅的研究者軟體。
希望DEVONthink可以幫助到越來越多的朋友。
原文來自:風雲居 | 康健的博客
本文鏈接: 讀書筆記、讀書卡片與DEVONthink如果覺得web訪問博客和專欄太麻煩,也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
搜索:kangjiandotnet (kangjian . net)
或掃碼
http://weixin.qq.com/r/_0yLk6vEDvZxre-w9xnp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認識一個老師,上課被學生問問題,聽完問題就能隨口引經據典,像做文獻綜述一樣,講哪一年有誰誰誰在這個問題上做個什麼樣的研究,又哪一年誰誰從什麼角度去看這個問題,然後自己再加一些點評。其實這樣的老師應該不少,因為我跟他熟,所以就去問他,怎麼做到這麼厲害。他說他在自己的領域已經做了二十年的研究,二十年的積累也就這些東西而已。無他,唯手熟爾。
讀多了用多了自然就成為習慣了啊,這個沒什麼特別的秘訣的。你讀得熟到一定程度,會很自然的拿出來打比方的,你看,說到引經據典,你會很自然的提到@張佳瑋 這也可以算是在你熟悉的基礎上的一種引用嘛。如果是對張公子不熟悉的人,大約就會去提出諸如錢鍾書之類的例子吧。
別學他們,讀書的最高境界是讓人家看不出自己讀了書,即使跟老百姓站在一起也能聊得來,老實用誰誰誰說過的人炫耀感太強,還要接著熬
覺得其實無非是笨辦法,多讀兩遍,自然就會有印象了。有了大概的印象之後,寫文章的時候,可以邊寫邊寫查的嘛。
樓主想問的,可以認為是如何達到對所謂人文通識知識的熟練掌握程度。愚以為大致有三:第一,是正在從事與人文知識相關的的職業活動(教師,文科生等)。文科知識的特點是深厚廣博,重視記憶;相對於理工類學科,一個天資不高但是肯於經常研習的人比一個天性聰穎而接觸相對較少的人有著大得多的優勢。正從事此類活動的人每天有大量時間得以與其接觸,並且其日常任務即於此息息相關(學生為了做論文,教師為了講解都得盡量多的了解)使得他們有足夠的動力對此認真鑽研。因此這時候他們的言辭文章對於較少接觸的人來說便是典故堆砌繁複、論理深不可測了。
第二,是對相關內容有著極大的興趣。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相關內容的喜愛可以催生巨大的動力,使人出自內心的想深切掌握個中內容,當有了深入了解的機會是即使一連看上很長時間意識里也不感到疲倦。現實中喜歡純文學純文史的其實很少,但是具體到和人文知識有關的某部小說(如三國演義,天龍八部等)或者某幾部小說(一堆具體小說的排列組合)的就很多了。這自然也是一般人所達不到的,雖然他們這種熱烈的心理動機本質上和你長期苦等追某部網路小說似乎沒有什麼區別。
第三,是在青少年時期接受過大量有關人文素養知識的教育,無論是被動的接受老師講課還是主動的翻閱書籍。青少年時期(大致六到十八歲)是心理學上學習的黃金時期,這段時期人們更容易接受吸收知識;而生活事務較少使得他們可以心無旁騖的學習。這段關鍵期的合理利用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一個哪怕學歷很低的約三十歲的人也可以隨口說出出師表裡的內容,因為初中時課文中有;而讓他用與當初同樣的精力看上幾遍古文觀止,對該書中其他文章他根本無法做到相同的熟練度,雖然這些文章水平相近。愚以為,以上三點有任意一點便足以達到樓主所形容的這種效果,儘管實際上往往有很多大牛兼有其中不止一條。粗淺分析,但願能釋樓主之疑。要有興趣,可以看高曉松的回答。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2ODkzNjYw.html雖然感覺他有一點點裝。推薦看一看杜書伍的《將才》這本書將才 (豆瓣)
說話喜歡掉書袋的人很多都不讀書,而是喜歡背一些他們引的「經」和「典」,其實他們連自己在說什麼都不清楚,很多時候引用的東西驢唇不對馬嘴,只能矇騙一下門外漢。
一般來說真正有學識的人說話反而通俗易懂。看過管錐編的人應該知道錢老引經據典的廣度與深度吧,那絕對是抄筆記抄出來的。只要你日日念著它、周周念著它、月月念著它,每看一次還在筆記的筆記上做筆記,我想一年之後大概會有質的提升吧! 當然張公子的方法也很好,你把知道的給其他人複述一遍,只是可能像我這種記憶力差的,過不了幾天又只記得個故事梗概了。 當然我們看書如果不是為了寫作,僅抱著欣賞的態度觀看的話,有些句子會自然而然會融入你的思想。只是你以後再說出的時候就不再是作者的原話,而且你也想不起在哪本書上記下的而已。這沒什麼不好啊。對於不是寫論文的你就可以不用在乎引用來源了嘛!
至於引用的作用,我想毋庸置疑是對文章整體結構很有幫助的。因為往往引用的作用就是帶出作者要講的話,拿一句大牛的話來樹個牌子:「接下來我這麼講」,就是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有的時候是為了印證作者的某個觀點,拿出大牛的話就是為了說明:「哥不是憑空捏造的,大牛也是這麼想的」。一般全篇沒引用也不會有什麼。可是如果你是寫遊記、寫美食、寫文化現象,沒有多少引用就顯得作品很「干」,比如寫遊記,你就寫這地方風土人情,讀者會不會以為這是旅遊公司的廣告?會不會覺得這是作者在用微博秀出行路線?來兩句唐詩宋詞或者英國哪個作家的點睛之語,將遊記夾帶出一點私貨,這韻味就無窮了啊!
才必兼乎趣而始化,那是把知識學透了,真正變成自己的了。
這種人沒有自己。。。
他們會在寫High的時候成為那些作者,而沒法在High的時候成為自己。。他們被別人的意志迷失了自己
奴性文化的特徵就是模仿
我很驚訝一個人讀書可以讀到別人寫什麼他信什麼而且全部融入自己的世界觀
這要蠢到什麼程度?
另外,醜人應該多讀書是對的。。。因為醜人不能想像他自己,醜人在幼年養成了容易接受別人意志與形象的習慣,自然特別容易活在別人書寫的文字里。我來毀三觀,一般那些動不動就引經據典的人基本上都不怎麼讀書的……(張公子……例外吧……)
他們看雜誌混論壇每天看各種blog網站專欄的更新以及十本新書的豆瓣介紹以及評論。最多三個月,包你想不引經據典都不會說話。雖然效果上比張公子這類真貨差點事,但我保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不穿。
不過這不是你想要的吧?不過你再想想,其實一般人到這兒也就行了,再往下走,投資收益比就要虧了。
真要再往後,那也不用人教,讀書閱世騎馬劈柴,是不是顯得有學問我不知道,我覺得你也不用知道。
代碼讀百遍,其義自現
原因無它,就是多看書。
曾國藩論青年讀書,其中一句說到"有恆",讀書貴在堅持,看得多自然就懂的多了。有時候看書,有些喜歡得句子,片段,然後就寫在筆記本上,然後想起來就回頭翻看,看多了,就記得了。(可能不符合引經據典這個要求)
我覺得吧,眼光闊了自然就有這效果,當然龐大的閱讀量是基礎,重複再重複是最好的方法,接下來能不能運用,純看你思維是否發散,寫文很多時候預想時沒有迸發的靈感,有時候在行文中會靈光一現。這種靈光多了就成漲工資了
說個題外話,千萬別對什麼人都引經據典,國內太多人自己沒文化還要看不起有文化的人,選擇性的通過經、典表述觀點才是正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