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競賽獲獎是否真的代表一個人在建築設計上的能力?

有哪些建築大師在學生時代就參加過建築競賽並獲了獎?

建築競賽到底是一個人真實設計能力的體現還是說它和真正的建築存在距離?

本人在中國讀建築本科,感覺身邊的同學和老師都很看重這個,但是從沒聽說過哪個大師(不是有名的建築師,是公認理解建築的那些人)學生時代參加了競賽並獲獎,我對此很困惑。


試著答一下。

首先,題主問的應該是學生競賽吧,因為目前很多事務所也在積极參加各種競賽(比如我們事務所參加了剛剛放出結果的保時捷大廈的競賽,雖然也就是個參賽提名……)。這個暫且擱置一旁,我們來回到問題本身。

建築競賽一定程度可以代表參賽者的競賽水平。建築競賽做的好的人設計水平不一定高,但設計水平差(包括各個方面)一定做不出好的競賽作品。

剩下的是我關於建築競賽的看法,持有不同成見的歡迎撕逼,同意觀點的也可以點贊:

1.建築設計是一個可以通過經驗積累來獲得提高的一種技能,也就是說參加設計的項目越多,一定程度上你的提高和收穫會越大。由於在大學期間你的項目屈指可數(對,應該在10個以內),所以額外參加設計競賽會讓你有最少10%的項目經驗提升。

2.目前設計環境即使是工作項目,其實也是一種競賽,就是投標。二者的目的都是讓決策者選中你的方案,從這個大角度上講,在學生時期參加競賽是一種鍛煉,並不是對於以後沒有任何幫助,更不用說競賽需要更多的表現技巧等等了。我認為迎合評委/甲方的需求而改變自己設計理念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

3.無論建築競賽還是委託,還是投標,建築設計都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只不過給出條件的人和單位不一樣。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一定限制條件下完成你認為的最優解就是我們的設計流程。無論你逼格多高,多有理想主義,首先,這道題你要最對!當然,大師可以勸甲方修改題目,這是後話。

4.關於題主所說的大師為啥學生時代鮮有獲獎競賽,因為那時候的學生競賽少的可憐,不過很多大師都是競標出名的,也可以理解為競賽。

以上。

利益相關:Stefano Boeri Architetti員工

最最後貼上我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有需要交流的可以微信,嗯。


謝邀。

國內的學生非常相信老師,欠缺懷疑精神,這個和填鴨式教學不無關係。

老師帶學生獲得競賽名次,有助於提高老師知名度、對於評先進、評職稱等有很大幫助。

畢業以後,工作十年,取得了一定工作上的成績,一般來說不會首先想到「他的大學老師教得好」這個原因。

所以,真相是,老師看中,學生被帶動,很熱鬧,大家都看重,但其實老師只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

國內教育,極為缺乏職業技能培養。所以,一個人最後在工作中走多遠,真的和你是大專還是碩士,你是211還是ooxx都沒有太大關係。

起決定作用的是你的情商、你的熱忱、你的性格。

再扯一句,知道潛規則嗎?在一個主觀、人治的環境中,特別常見!

再再扯一句,悉尼歌劇院的方案最初是採用公開徵集的形式,也算一個競賽吧。
現在我們看見的這個成為了世界建築歷史中的經典的方案,在當時其實第一輪就被淘汰了。

有些偉大,不是一般評委老師的高度所能企及的。


我覺得題主可能想偏了。

設計競賽首先第一目的是,幫助評委會獲得足夠多的創意,這和設計能力不是完全對等的。

第二目的是,學生之間的高強度交流與競爭,甚至包括青年教師,這是在鍛煉和篩選人。

第三目的是,優勝者們有機會得到評委、大牛的賞識,更快進入行業上層。

第四目的是,學生可以從別人手裡獲得頂尖的設計素材、模型之類的。

額外補充的是,大師之所以是大師,是因為人家入門快,不用競賽已經得到了大牛、評委的賞識,開始更深一步的設計工作,還在競賽階段混的人,說明在設計界沒人照應,自己也沒有很快的入門。


快畢業的學生試著說說,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

就學生競賽來說:

首先競賽與競賽之間的難度是不一樣的,Evolo獲獎和某學校自己辦的競賽獲獎肯定不是一個水平。

其次國內的很多競賽實際上有很多潛規則,比如舉辦競賽的學校就會有很多獲獎、指導老師有時也會影響評獎之類,這個點到為止。

再次,偏概念競賽和偏實際的競賽重視的東西也不一樣,說明的問題當然也不同。

另一個問題,關於大師獲獎的事情。太久遠的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我知道近一些的還是有挺多大師學生時代競賽拿獎的,所以某些程度上還是能說明問題的。

當然,最能體現你水平的還是你做出來的東西而不是競賽獲獎這種標籤。


我來貼一個緊急競賽 尼泊爾-西藏地震 全球建築師災後重建設計方案緊急援助活動

我覺得就事論事可能更容易切入題主的問題,因此題主的問題在這裡就變成了這次競賽能代表個人在這次設計上的水平嗎?

我個人覺得競賽的成果很大部分受到評委們的水平及評選的方式決定,這次的評委組成:

謝英俊/Hsieh Ying-chun http://www.ikuku.cn/name/3026

建築師,畢業於台灣淡江大學建築系,「永續建築,協力造屋」理念創立者。榮獲第三屆遠東傑出建築設計佳作獎,2002年,中國台灣9·21重建委員會重建貢獻獎,2003年,中國台灣建築獎社會服務貢獻獎,2004年入圍聯合國最佳人居環境獎,2005年,侯金堆文教基金會環境保護傑出榮譽獎,2008年,第10屆傑出建築師公共服務貢獻獎,中國建築傳媒獎組委會特別獎,第十二屆台北市文化獎,利氏學舍第二屆《人籟》月刊生命永續獎,2011年榮獲柯里史東設計獎(Curry Stone Design Prize —2011 Grand Prize)。代表作品:鄉村建築系列。

朱競翔/Zhu Jingxiang: http://www.ikuku.cn/name/5112

建築師,學者,東南大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輕型建築系統專家。代表作品:鹽城衛生學校圖書館,榮獲2004年度WA世界建築獎佳作獎;輕型建築系列,榮獲2010年 WA世界建築獎優勝獎(最高獎),2010年第二屆中國建築傳媒獎組委會特別提名獎。2012 年朱競翔榮獲《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12 年中國創新人物獎」。

邱文傑/Wen-Chieh Chiu: http://www.ikuku.cn/name/5402

建築師,1985年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1990年取得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的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大涵學乙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設計總監。曾榮獲三次台灣建築獎,兩次遠東建築獎。2007年榮獲「全球華人青年建築師獎」。代表作品:台灣921地震教育園區,榮獲第三屆WA世界建築獎優勝獎(最高獎),第六屆遠東建築獎,入圍首屆中國建築傳媒獎—最佳建築獎。

袁野/Yuan Ye : http://www.ikuku.cn/name/8426

建築師,清華大學博士,中國中建設計集團(總部)副總建築師,碩士研究生導師。2014年榮獲中國建築學會第十屆青年建築師獎。代表作品: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2013年榮獲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設計獎(景觀建築)金獎,2014年入圍WAACA中國建築獎-建築成就獎。

費畢剛/Fei Bigang:

結構工程安全與鑒定專家,清華大學博士、教授,國質(北京)建設工程檢測鑒定中心主任。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築工程質量、建築施工安全、建築維護加固與房地產等三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曾作為住建部專家組成員參加了汶川5.12震後房屋應急鑒定工作。

孫瑜/Sun Yu: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區自組織、社會網路關係研究。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信義社區營造研究中心執行顧問。2008年汶川震後深度參與鄉村災後重建,長期觀察台灣及大陸地區的社區營造實踐經驗。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會政法分社。完成合著《雲村重建紀事——一次社區自組織實驗的田野記錄》。

Sujet :中國-尼泊爾經貿促進會會長

Lamo thpa :尼泊爾建築師

從評委的分布上包括了災後重建建築師專家、輕結構建築師專家、災難型建築專家、結構專家、社會學專家、當地建築師等 這樣的一個team是不是會是一個好的評委團能?

評選方式:

? 評選形式:全部評選在網路上完成

? 評選辦法:

? 網路排名:網路熱門評選,從AB兩種類型中(A災中應急建築,B災後重建建築),各評選出20名入圍方案,併產生排名。產生的辦法是基於方案的熱度,其衡量的因素主要包括點擊數、分享數、收藏數以及評論數等。

? 專家評選:所有專家評委通過網路,對入圍方案進行終評投票,從AB兩種類型中各自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5名。

真箇評選過程公開透明,盡量避免了暗箱操作期望這種方式能有個公平的結果,同時也期望大家吐槽,改進競賽流程及公平性。


Piano 和 Rogers 的蓬皮杜藝術中心勉強算一個吧。


馬岩松,得過水晶石杯一等獎,作品已經可以看出現在的風格,好像是01年吧


你不是學建築的嗎?看到競賽項目應該躍躍欲試啊,除非你並不是很喜歡設計


同學生,同困惑,不過感覺做一下競賽還是可以發現自己的很多問題認識自己的局限性的。


鑒於現在已經有機構全程輔導或完全代做競賽或者作品集,所以你懂得,另外各種合作作品,還有各種雷同或者抄襲的作品,還有老師的參與程度,所以到底是什麼水平難說,反正獲獎了就成了標籤了,可以寫進簡歷,成為所謂的亮點。


學生競賽和工作後競標類似,所以即使不瞄準大師,做做競賽也是開闊眼界、訓練能力的途徑,工作以後還能受益呢!


推薦閱讀:

建築學專業學生有必要參加專業競賽嗎?應該怎麼準備?
吉隆坡有哪些當代建築值得前往一看?
如何評價 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2017 年評選出的最佳製圖?
如何評價 2017 年霍普杯建築設計競賽一等獎作品《隱於市》?
國外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舊城改造案例?

TAG:建築師 | 大學生 | 建築 | 建築學 | 比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