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少歐洲人都會多種語言,而這樣的中國人似乎比較少見?

比如我們的外教就會法語、義大利語。是因為這些語言同語系嗎?還是他們會比較勤練?

註:由於這種情況僅僅存在於歐洲尤其是西歐與北歐國家,故修改了標題。


謝邀,順便問了一些歐洲朋友的看法,這裡暫且先不談語言之間的差異性有多大,因為在我看來這個因素所佔的比例其實並不大,主要分析下其他答主沒提到的一些客觀因素(主要從歐洲談),在我看來, 不少外國人(尤其是歐洲人)並沒有所謂的「語言天賦」,而是各個因素影響下的必然結果。

一. 外語教育

  • 在很多歐洲國家二外都是強制性的,一般英語是一外,然後需要從西班牙語,德語,法語,拉丁文,俄語等中選取一門作為二外,在「高考」中二外也是考試科目,但是考完之後有一部分人就會扔掉,所以如果問起很多人都會說之前學過現在忘的差不多了。

在歐洲很多大學中提供豐富多彩的語言課(截一個本校提供的免費語言課種類),很多還是免費提供,並且語言課的課外學分是畢業的必要條件(或從運動課程,社會勞動中獲取),所以不少人在大學中會選修一門三外(一般從零開始一個學期的正常課程進度是到A1,雙倍課程可到A2),但是很多人拿到學分後不會繼續深修,或者再換一門語言嘗嘗鮮。

梳理一下,母語 + 英語(一外)+ 高考二外 + 大學三外,四門語言的熟練程度逐漸遞減(有些人的二外堅持的比較好,能夠和英語一樣達到比較高的水準,但是很多數人高考之後二外就扔掉了)

所以四門語言對於一個接受過大學教育的歐洲學生來說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比如我是漢語母語,英語二外,德語三外,西班牙語四外水平可以忽略不計。對於大多數非語言類專業的歐洲大學生來說也是如此。

國內流行的看法是,一個人的英語口語好那麼他的英語水平就高,其實口語和真正的英語水平並不成正比,只是個人側重而已。但是歐洲很多學生的三外四外都是從說學起,多數僅僅夠較為流利的表達一些日常用語,其實水平很有限,但是有時候會被中國人誤解為能夠熟練掌握多門外語。

「熟練掌握」四個字說的輕巧,做起來相當不容易,尤其對於20歲左右的年輕人,很少能做到連四外都熟練掌握的地步。就連二外和三外多數人都是各自有所側重。 很多人口中的「歐洲隨便拉個人都能至少熟練掌握四門外語」本身就是嚴重的誇大其詞。

  • 說完了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高等教育群體,再來談談中低教育階層:

非學生一般享受不到免費的語言課程,但是很多高校以及社會機構(比如德國有Volkshochschlue等)都會向非高校學生提供價格低廉的語言課程(也會有些私立學校收費稍高),所以也有一部分沒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以及已經畢業工作的人會參加這些語言課程,課程價格相對於工資水平極其低廉,且上課時間靈活,選擇性大。另外網上也非常容易找到免費學習各種語言的網站,網上教育資源極其豐富。(一個小tip,如果想自學一門外語找不到資源,在谷歌上搜索how to learn** 或者用其他語言,比用漢語搜索出來的資源豐富的多,質量也更高)

但是外語水平仍然是和教育水平呈正相關的,在中國的歐洲的留學生本身多數就是漢學等語言專業的留學生,本身就是教育程度較高的語言愛好者,會多門外語也是正常,這也造成了倖存者偏差。就算是留學生接觸較多的學生教授醫生,很多受教育較低的人連英語都只會一些零散的單詞,更別提二外了(比如德國高中也是分類的,有些以後不準備上大學的,就不需要學和考二外),他們多住在四鄉八里遠離市中心的地方,留學生很少有接觸機會。

相比起來,國內

  • 高考基本只考一外英語,應試教育,絕大部分考生只會聽讀寫不會說
  • 大學仍然是只有一外英語,很多不提供免費語言班,即使提供的語言班種類也極少,課堂人數也過多,部分還得靠搶。
  • 國內除了北上廣有較好的小語種教育資源外,就連武漢這種一線城市都資源堪憂,離得遠,學費貴,課程不夠靈活。如果想學挪威語芬蘭語這些冷門語言就可以向線下語言班說拜拜了。

二. 文化

1.飲食

歐洲從古至今文化不停交融,移民文化根深蒂固。比如飲食文化,從中越泰印度小館到日料店到滿大街的土耳其烤肉店義大利piza店法國西餐店,不少菜單都是不翻譯直接用,為了吃也得學一點各國經典美食外語。(不過因為東方語系對他們有一定的識別難度,所以亞洲餐館一般都有當地語言的翻譯以及圖片,而且包括泰國越南中餐館特別喜歡用數字代號,點單的時候就只需要報號碼就行了。之前有個室友讓我猜他中午吃了什麼,我說啥我猜不 到,他說我吃的34)。

我大學食堂很多時候當日菜單直接寫法語西語義大利語,我都得先谷歌下圖片才知道是什麼東西,後來不斷熟悉之後也記了一些吃的辭彙。

2.旅遊

歐洲人是典型的喜歡旅遊,除了較為富裕,手上資金較為充裕外,有以下幾個原因:

  • 歐洲整體偏冷,所以在溫度較低的時候大批歐洲北部的人便開始前往西班牙義大利北非等溫暖的地方度假。

比如四百萬德國人每年都要去馬略卡島(Mallorca)度假。這座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島(Balearic Islands)中的最大島嶼早已被戲稱為德國的「第17個聯邦州」,是德國人每年最喜歡度假的地方。從德國飛往馬略卡島只需兩小時,而且那裡基本通用德語。

  • 好用的護照,歐洲多個國家的護照都可以免簽進入全球100多個國家,尤其是北歐英德法等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對其免簽國家數量超過170個 World"s best and worst passports revealed

之前一個德國朋友告訴我,在去中國大陸之前他都沒有出國旅行需要辦理簽證這個概念。

  • 在歐盟內旅遊對於歐盟居民來說是個便宜方便的選擇,統一的貨幣,時差較小,較高的英語水平,不同的文化風韻,也使得歐盟的旅遊人數逐年遞增。

發達的旅遊業也激發了歐洲居民對於歐洲其他語言的學習熱情,我上西班牙語課的時候,老師問大家為何學習西班牙語,很多人的回答就是方便去西班牙,南美等西班牙語區旅遊。不過以旅遊為目學習外語一般主要是簡單的數字,日常問路以及美食等旅遊話題。這也是為何很多偏冷地區的人都會說點西語意語法語,因為那裡氣候溫暖,很適合度假。

3.移民

以德國為例,按照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2009年,全國20%居民(超過1,600萬人)具有移民或部分移民背景(包括被遣返的德意志裔)。2010年,在擁有18歲以下子女的家庭中,29%至少父母有一方具有移民背景。

去年聽一個朋友說,在德國,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有移民背景,現在看來並不誇張。在德國的購物街道上隨處可以聽見各國的語言和形形色色的人群,在不少大學內留學生比例也是非常之高,並不像國內留學生有自己的留學生公寓,有時候上課也不和本國學生一起。在德國留學生和德國學生的待遇基本是完全一樣的,除了一些亞洲面孔和些許的口音之外,很多時候很難看出一個學生到底是不是德國學生,很多時候學生之間也不會詢問對方來自哪裡,移民文化早已根深蒂固。

4.多語言國家

包括瑞士,比利時,盧森堡等多個歐洲國家都擁有多個官方語言,比如瑞士有四個官方語言:德語(63.7%),法語(20.4%),義大利語(6.5%),羅曼什語(0.5%)。比如出生在瑞士德語區的人母語是瑞士德語,然後需要學習標準德語(類似於粵語和普通話的區別),英語以及法語(都是強制的)(義大利語非強制)。所以在這些國家出生的公民一般外語水平較高。

三. 其他原因

除此之外歐洲很多國家面積很小,本國教育資源也有限,如果想學習一些本國的弱勢學科就得出國學習,很多人也會提前打好語言基礎。

再比如在以色列只有成績極好的一部分學生有在以色列學醫的資格(類似的還有法律),其他學生是無法在本國學醫的,如果想要學醫成績又不夠,就只能出國學醫。(之前有好幾個以色列朋友都在學醫,我當時特別好奇,為啥以色列人這麼喜歡學醫?後來問過才知道其中緣由。)

再再如北非突尼西亞,法語通用性很高,由於經濟等原因,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突尼西亞人湧向歐洲,尤其是法國,去尋找他們的未來。而法國也自稱是突尼西亞的朋友,法國同時也是他們以前的殖民宗主國。

按照之前突尼西亞朋友的說法:10%最好的學生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去法國上學工作甚至是移民。也就是,想要擁有夢想中的未來,學好法語去法國對於他們來說似乎是「唯一」出路。

綜上所述:

歐洲人有語言天賦這個論點並沒有什麼有效論據支持,這是個各種因素影響下的必然的結果,如果中國也處於我上述的環境中,「語言天賦」也隨之即來。(舉個例子,我一個盧森堡華人語伴家裡就由於早期舉家移民到歐洲,現在家庭里通行各種語言,父母說家鄉話(浙江青田),這位朋友主要講德語,他姐姐主要講法語,姐夫香港華人講法語和一點點粵語,表姐定居在法國講法語,表哥定居在烏克蘭主要講烏克蘭語,他們大部分都是能夠熟練掌握兩門語言,三外開始顯出不足,四外更加吃力,這也符合一般受過教育的歐洲人的外語水平)

試想一下:

如果不會法語就看不到未來,夢想註定會破裂。

如果不會點西班牙就看不懂菜單,好多菜不知道是啥。

如果不會英語就沒法學想學的專業,只能換其他專業。

如果不會西語意語冬天天冷就不方便去度假。

如果不願意學三外就失去了讀本科的機會。

如果大學不修三外就只能從其他地方補齊課外學分。

如果外語不行就只能在本國(還特別小)工作。

如果英語不好就沒法讀博,因為本國博士教育只有英語授課。

如果不會德語就只能接受戰亂的迫害,連逃難都排不上隊。

你還能連學英語的動力都沒么??

所以尤其是歐洲人,掌握多門外語是必然結果。

本文數據多取自維基百科; Deutsche Welle (http://www.dw.com/);以及朋友的說法,由於涉及的國家較多而且不少國家的教育制度,政策等也在逐年變化,如果有不準確及有更新的數據可以在評論里告訴我,謝謝:)

草稿三個月前開了個頭,放假猛趕終於把這篇結尾了,有些內容當時沒記下來暫時忘了,想起來再補,謝謝點贊 :)


覺得排名第一的答案走偏了,過於強調外語的近似性。

中國各地方言的語法趨同度,遠高於歐洲各語言。親緣相近如英語和美語,也有很多迥異的表達。參見下文(http://m.ftchinese.com/story/001048762)

作者的答案等於僅回答一半,即諸外語有相似性,因而對中文母語學習者而言,英文或法文等母語學習者更易學第二門歐洲語言。但這並非他們掌握幾門外語的全部原因,題主提及的勤奮也是不可或缺的。另外還有個易被忽視的原因:我們以應試為導向的外語教學水平很糟糕。而國外(以美國)為例,不管是漢語、還是法語、日語教學,都以應用為準繩,教材都編的很優秀。(這也涉及更大的書籍質量問題,除語言教材,編程、經濟學等教材質量國外也普遍好於國內)。

故而只強調他們語言的相似,有失偏狹。

半夜打字,闕漏甚多,敬請更專業的知友增補。


個人在歐洲的經驗:

  • 我完全不會西班牙語。一次在西班牙旅遊被搶,在警局做筆錄,要簽字的文件都是西班牙語的。但是因為我法語流利,完全可以看懂理解。

    當晚在救助站住了一晚,同屋是個厄瓜多難民,幾句之內就摸清了西班牙語的日常用語,然後和他聊了一晚上。因為法語西班牙語同是羅曼語族。
  • 我也完全不會瑞典語或荷蘭語,但是在瑞典和荷蘭讀標誌也沒有問題,甚至大致能聽懂。因為德語英語瑞典語荷蘭語同屬日耳曼語族,荷蘭語辭彙又受法語影響。

  • 我也完全不會希臘語。去希臘前熟悉了一下希臘字母到拉丁字母的轉寫規則,及發音規則,了解幾句日常對話。旅遊期間,只要可以拼讀出來的,經常就可以理解大意,因為歐洲語言中的辭彙很多來自希臘語。

    但由於我不會其他希臘語族的語言,所以只是認字而已。

歐洲人會多門語言就是這麼個情況,就像我不會無錫話,但是因為我會上海話,在無錫就可以聽懂很多;我也不會香港粵語,但是因為我說漢語和英語,在香港生活就沒問題……甚至去日本都可以筆談。

一個會普通話的人學上海話,可不比一個會法語的人學西班牙語簡單。

想像如果中國方言能成體系,有人整理,那你正經學四川話,能有多難?


先說下目前出現的三種偏頗:

一是「真正會」多種語言的外國人並不多,美日大國很少,歐洲也在邊境區域,水平一般。

二是用方言映射外語,忽略了外語本身的多樣性,例如瑞士德語跟美洲德語,中東北非阿拉伯語,書寫都完全不同,均超過漢語方言的語音區別;

三是題主和外國人的接觸,雙方都處在文化交界帶,造成印象偏差。

題主和部分移民答主是中國小康階層,忽略內在原因:外語學習是奢侈品教育,過去中國窮學不起,絕大多數地區外語資源匱乏。直到今天,三線城市西法德語培訓機構都很少。甚至英語教育,縣城農村都能被中小城市甩開。即使外語教育比較發達的歐洲,國民外語水平也跟經濟水平呈現正相關性。就英語水平而言,個人經驗是 瑞士人荷蘭人盧森堡&>法國人&>義大利人&>西班牙人,而且對這些國家而言,英語都不是最容易的外語。同時能說德語的荷蘭人和會德法雙語的瑞士人比例,明顯高於會說相近語言的西班牙義大利人。我這裡只是陳述現象,並非論斷經濟和外語的聯繫。

對於小語種而言,除一二線城市以外,既沒有外語學習的師資、書籍。也沒有外國移民、或者西方娛樂時尚文化元素,作為學習動機。就好比十九世紀末的俄國,法語德語在宮廷貴族之間風靡,但是僅限於上流社會。

但是從中國一二線城市,勉強會小語種的人並不少。可以做個粗略估計,根據我讀書時候的經驗,在讀同濟學生德語六級水平的應該在2000人左右,上海市18-25歲德語四級以上的保守估計有十倍人數,應該是20000人;法語流行度遠大於德語,日韓更加流行,這樣一來,是不是就有幾十萬了。但是問題在於,一線城市也沒有多語言交流的環境,這些年輕人工作以後,外語隨即廢止。

十年前同濟德語課堂來了歌德學院訪問團,德國老師問一個學生:你是去了德語國家才想學德語的么?啊?居然沒去過!那為什麼還德語?...事後中國德語老師解釋了:西方人學外語,常常因為一段外國旅行,對該語言產生了興趣。中國留學生也有類似感覺,去德國義大利玩一圈回來,也會頭腦熱三天憧對這麼語言產生好感。

更多情況下,中國人小語種學習多為實用主義:

一、外語專業生就業導向;(數量大;學習比較被動;遍布全國)

二、為了出國留學,不得不學外語;(數量中;學習半主動;城市地區)

三、出於文化、藝術、旅遊等純興趣因素。(數量少;主動學習;大城市)

以上三類學習人群,自上而下,人數減少,往發達地區集中,學習主動性增強。而只有後兩種動機,才是比較和西方人貼近的。也越是出於興趣,越可能通過主動學習達到較好的效果。

---------------------------------------------------------

再來說說是不是外國人polyglot比較多?

日本肯定是不多的,美國除了一二代移民對母國的外語外,也沒有特別的外語學習趨勢。但是歐洲國家,粗通兩種外語的人數大於全球其他地區

歐洲大陸國家中等教育階段,一般都必修或者普遍選修兩種外語,大學階段更是普遍必修兩種外語。有些國家本身就是多語種國,例如瑞士教育體系里,法語德語的地位都高於英語。除了教育因素以外,歐洲大陸國家的周長面積比大。因此在國境線50公里的人口,比例相對更大,這批住民生活中更經常接觸鄰國。例如義大利的vintimiglia 和 San remo的菜市場,賣菜的基本會說法語,因為價格優勢來買菜的法國家庭主婦太多。而法國的Mulhouse和St Louis,距離瑞士巴塞爾太近,很多人也會說德語。相反的,你如果到西班牙內地,哪怕巴塞羅那這樣的大城市,懂英語的人都不多。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這些邊界線或者文化交界帶地區,普通民眾的外語僅限普通交流的水平,或者說只是能買菜而已。答主以前有很多義大利同事,來法國工作,他們的口音上基本聽得懂。但一寫字全是拼寫錯誤,要是說起十二星座、哲學思潮、歷史運動、線性代數、銑床空氣開關,他們的辭彙量就明顯不夠了。這就好比一些內地的維族學生,漢語普通交流上課都可以,但是你問問他伍子胥、李政道是誰,居然不知道,是一個道理。


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有二個方面的因素最直接影響到多語言的掌握,第一個是生長環境;第二個是使用和交流需求。

舉個例子說明:

我在德國柏林的一家亞洲超市打過工,超市裡由三位華裔大姐管收銀。她們掌握的語言如下:

大姐A:越南語(母語),粵語(母語),普通話(流利),德語(流利)

大姐B:德語(近乎母語水平),英語(流利),粵語(母語),越南語(母語),普通話(流利)

大姐C:馬來語(母語),潮州話(母語),粵語(流利),普通話(流利),德語(流利),英語(交流沒問題)

這三位的人生軌跡如下:

大姐A:越南出生華人,她父母親從廣西過越南做生意,她在西貢出生。父母說粵語,所以自然她會說粵語。然後因為在越南長大,越南語也是母語之一。1975年南越戰敗,她和母親作為難民逃到西柏林,因為生計和入籍的需要,學會了德語。也因為要和在德諸多華人交流,所以她也學會了普通話。

大姐B:越南出生華人,經歷和生世背景類似大姐A,母語是越南語和粵語。也是在1975年時逃難到西德,但當時她才14歲,她受教育程度較高,德語是這三位大姐最好的(聽說讀寫),所以她還兼了超市一部分會計和文案的工作。她英語也不錯,曾經帶自己兩個孩子赴美半年。

大姐C:馬來西亞出生華人,馬來語和潮州話都是她的母語。粵語是嫁到馬來西亞廣東人移民家庭後學會的。英語是在馬來西亞學校學的,德語是她和老公一起移居德國後在語言學校進修的。普通話不太確定她是在什麼時候學得,但去馬來西亞旅行的時候留意過,大多數馬來西亞華人都能說普通話(也大多數能說幾種語言)

這三位都是因為生長環境和使用交流需求從而去學習掌握多門語言的典型代表。本人的朋友也有不少出於對語言和文化的濃厚興趣去學習多種語言。但是就個人觀察而言,是否能掌握,還是上文提到的兩個因素能起到比較大的作用。


這牽涉到另一個問題了粵語究竟是「語言」還是「方言」?

一個德國人會德語、英語、荷蘭語、法語、西班牙語和拉丁語,這會把人嚇到。但是如果把各種漢語方言看做是漢語語族下面的語種,那麼就豁然開朗了。對比一下:

  • 姓名: Hans ------------------------------ 張三

  • 出生:德國科隆 ------------------------- 中國湖南省隆回縣

  • 母語: 德語 ------------------------------- 贛語(洞綏片)

  • 一外:英語(近母語)---------------- 官話(超母語)

  • 二外:荷蘭語(純熟)---------------- 湘語(純熟)

  • 三外:法語(熟練)------------------- 粵語(熟練)

  • 四外:西班牙語 --------------------------英語

  • 古語:拉丁語 -----------------------------文言文

由此可見,歐洲人會好幾種歐洲語言根本不足為奇,尤其是會同語族裡面的語種。

另外,還需要知道的是,歐洲面積一千零餘萬平方公里,中國面積九百六十餘萬平方公里,整個歐洲就比中國大一點點,但是歐洲之內的遷徙似乎更自由;學習歐洲語言有更多更便捷的資源。沒有多少人見過學贛語的書吧,基本沒有湘語的電視和廣播吧?

-------補充:-------------------------

1、只學過英語這一種外語和只學過日語、韓語這些比較孤立的外語的漢族同學也許比較難理解可以存在「漢語語族」,與日耳曼語族、拉丁語族和斯拉夫語族是可以等量齊觀的語族。

2、把大方言看作語言,方言還是存在的。官話下面有東北官話、北京官話、膠遼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八大方言。所以操官話方言的同學確實說的是方言

3、在第一點的基礎上,只會官話的北方漢族也許比較難理解漢語「方言」可以「獨立」為「語種」。

4、回應「為什麼很少有美國人英國人可以掌握德語」:正如很少有北京人掌握南方方言一樣。


大學語言班裡西語課有葡語母語的學生,葡語課有西語母語的學生,兩者還都有義大利的學生,而且這都是初級中級的課(雖然他們說得比其他德國學生要好,當然也比我好,但也遠遠沒到交流自如的水平,比如課下跟老師說事仍然基本是用德語),兩門語言的親緣也算是歐洲各大語言里最接近的一對了,說什麼第X母語的退散吧,看得懂和說得出是兩碼事,認識日語里的漢字你好意思說自己會日語嗎。

歐洲人學習周邊國家的語言確實有各方面的優勢,但沒必要說得好象是去親戚家串門一樣輕鬆吧,不正經去學頂多就是半吊子。


相同語系非常重要,還有一點,我極度贊同,就是國外的學校學習外語是在真正叫你說外語,我們學外語只是叫你考一門叫英語的試卷。


這麼類比吧。

一法國人如果告訴你他懂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拉丁語。

就相當於一上海人說他懂上海話、蘇州話、寧波話、無錫話、南通(啟海)話、文言文。

再誇張一點

如果一荷蘭人告訴你他懂荷蘭語與弗萊芒語。

就相當於一中國人吹牛逼說掌握了兩種語言:一種叫大陸普通話一種叫台灣普通話…………


我覺得說地域攻擊的簡直沒有道理。漢藏語系漢語族群下本來就分為各種語言,只是中國歷史比較特別,歷史上大一統之後統一了文字。在外國學者眼裡本來就有contonese shanghainese xiang chinese wuChinese等等分類,這在語言學領域還是個爭議問題,跟地域攻擊扯上了什麼關係。比如,我說粵語你能聽懂嗎,一般不能吧,我和我家人說老湘語(八調),跟香港人講粵語(九調),跟外國人講英語,萬一碰上要講葡語的場合,我也能講一點點,公眾場合講普通話(四調),這幾門語言,互相屬於聽不懂的狀態,沒爭議吧?你就說你在聽這些語言的時候,需不需要人翻譯?如果你說字是一樣的,那日語裡面漢字那麼多,完全不影響你看明白,你咋不說你會日語?而且像英語和法語的區別,我覺得跟中國的比較難的方言之間比起來也差不多。再說了,也有就會一門語言的外國人啊,還不如咱會好幾種方言的呢。


看了大家的答案,覺得有些答案很有道理,但是或有「過度闡釋」之嫌。特別地,反對一下@肖深刻的九叔 的回答,理由同@William Wang,但是wang君後述理由也不能完全贊同。

就我自己所見所聞來說,我覺得一點也不!罕!見!啊!

不知道諸君所見所聞如何,但是,中國至少本科的外語教學(以外語為專業)在全球範圍內是具有相當水準的。拋開中學時代英語課而言,本科外語教學還是培養出了眾多的多語種的人才,就自己而言,身邊都是會兩門到三門外語的同學比比皆是啊。

以及,隨著中學英語教學的鋪開和強化,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至少掌握一門外語。

跑題了,回來。題主所言情況,或許是歐美大學把外語教學作為一個基礎學科,就像物理、化學、經濟等各個學科都要學數學一樣,不少專業都要求修一至兩門外語;而我國外語則是一個單獨的學科。這兩種學科安排其實各有利弊,此處按下不表。這樣我國培養的外語人才就相對「專業化」,即使他掌握多門外語,大家而不感到奇怪,而「非外語專業」出身的外國人掌握多門語言則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是不是外國人都會多門外語啊?」(而事實上中國很多非外語專業出身的人才其實也掌握多門語言。)

所以其實這絕對不是一個「能力」問題,而罕見不罕見則可能是個「感覺」問題。


學習語言有兩個要素,一個是學習的難易程度,第二是學習的必要性。

歐洲主要是兩大語族,羅曼語族和日耳曼語族。這兩個語族都和拉丁語有著深厚的聯繫。很多單詞、詞根、詞綴都是通用的,或是相似的。因此在記憶辭彙方面就有著巨大的優勢。第二,在語法方面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學習起來也不難。

而漢語不但與這些語言不是一個語族,甚至不是一個語系。漢藏語系裡,對於一般人來說,除了漢語,其他語言實在沒有學習的必要。因此一旦要學習外語,就要跨語系學習。不但單詞完全不同,而其語法體系都沒有半點相似性。這學習的難度相差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第二,中國是個大國,其面積、人口都和整個歐洲相近。換句話說,要接觸到同等的市場,所需的語言就比較單一。北京的公司要到上海去做生意,並不需要專門去學上海方言。用普通話就夠了。但是法國公司到德國去做生意,還是要懂德語的。山東人到新疆去找工作,也不需要學個維吾爾語。但是荷蘭人到義大利去找工作,恐怕還是要學義大利語。因此,一般中國人在學習外語方面就沒有太多的必要。而歐洲人就必須學會其他語言才能接觸到和中國類似規模的市場和就業機會。

那麼舉一個和中國類似的大國——美國的案例。實際上懂多種語言的美國人並不多,至少不比中國人多。美國的確有外語選修課,一般就是西班牙語、德語、法語或者拉丁語。但是教育水平和中國英語教育在伯仲之間。

有個笑話是這麼講的,說懂兩種語言的人叫Bilinguist,懂三種語言的人叫Trilinguist,那麼懂一種語言的人叫什麼?答案是American。這是美國人吐槽自己的笑話。美國其實就是這樣,其內部市場夠大、就業機會夠多,國民學習其他語言的動力就不足。

另外上面有人講的也很好。在歐洲要學習一門外語,很容易就能進入到這種外語的環境。但在中國或者美國都是比較難的。周圍沒有外語環境,學起來也就更困難。


那是因為你遇見過的外國人都比較精英,而你生活在中國人當中,自然就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在中東待過一段時間,那裡有很多人只會阿拉伯語,甚至只會方言。但是又有很多人會好幾國語言。

另外中國也有很多這樣的人,季羨林大師不必多說。去接觸一些從事國際貿易的人事,自然就會覺得會多種語言的中國人也很多。

另外在這裡自我吹噓一下。我精通的外語有英語、阿拉伯語,精通的口音英語里有標準美式口音、南方口音、黑人口音(ebonics)、標準英式口音(RP);阿拉伯語有埃及方言 ,沙特方言 ;另外英語當中的蘇格蘭口音、南波士頓口音、澳大利亞口音和阿拉伯語當中的黎巴嫩方言會那麼一點點。此外國內的方言還會長沙話、西安話、北京話(就是那調調而已)、台普(所謂的台灣普通話)。其實就是喜歡模仿而已,然後本身是外國語大學畢業的,也接觸到不少強人。知乎裡面有沒有口音控?很想交流交流~~~


好歹中國人大多會至少一種方言吧,加上普通話和英語,也不少了^_^


小弟發表自己的一點拙見。

首先我不認同樓上很多位把中國各種方言當作另一種語言這個看法。我看來,一種語言的構成,必要條件一點是要有自己的文字。而我們各種方言都是以漢字為統一載體。而方言只是一種語言的變體。(參加wiki百科,語言的變體。)

以小弟本人為例,在北京生活多年,會講我家鄉話,普通話,北京話,(北京出租老司機聽不出我是外地人的水平),甚至天津話。我不可能就說自己掌握3-4門語言,只能說自己可以熟練轉換幾種方言的口音和文法而已。

說到正題。小弟現在法國讀書。說到歐洲人可以講多種語言,不是什麼很罕見的事情。首先這些人中包括一種叫雙語,三語或者多語者的人。(現在一個同事,父親韓國人,母親西班牙人,出生在法國,那麼他的母語就有三種,再加上上學時所學的英語,那麼他就可以稱得上四語人。)所以歐洲大陸的各種種族流動,為掌握各種語言提供了有利條件。可以說拉丁語系下的各個語言有一定相似性。比如我現在也可以看懂簡單西班牙文,主要是單詞相近。但是真正學起來還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再說一件。一個日本女同學交了一個法國男朋友。一兩年後這個法國男日語水平大增,而日本女同學的法語水平還是很爛。問後得知,他們在家裡面交流全是日語。在法國的日本超市裡經常可以看到法國人講著一口流利地甚至母語級別(對我來說)的日語,在法國極其推崇日本文化。

看到樓上有幾位回答說同屬一種語系學起來很容易,表示不敢苟同。

去過西班牙,比利時,荷蘭,覺得即使是一種語系,掌握起來另一種語言,也需要下很大一番功夫。

就像英語和德語同屬日爾曼語系,為什麼很少有美國人英國人可以掌握德語一樣。

甚至在比利時這樣雙語國家,法語和荷蘭語,在比利時國家足球隊里,只可以掌握一種語言的人大有人在。

說白了,語言這個東西,還是要努力去學。

歐洲人只是有一個好的溝通條件而已。國人沒必要妄自菲薄,我甚至感覺中國是外語(英語)普及程度很高的國家。所以提天賦論,實在是無稽之談。


因為歐洲的每種語言記錄方法,即完備的書寫規則和注音規則。而有著據說世界上最「多樣」--- 不僅僅是「最多」 --- 的使用者的漢語卻只有「一種」書寫規則和「一種」注音規則。世界上還有這麼荒唐的事情嗎?我的母語是四川話,其使用者至少八千萬人。八千萬人啊,連記錄自己母語的方法都沒有。說白了,就是「沒有文字」。而如果說一種語言「沒有文字」,你會不會認為這種語言是原始、落後的語言?


同意肖深刻的九叔的角度。

就好比某ABC——第二代華人,父系的母語是粵語,母系的母語是吳語,因為是華裔,所以還會國語。出生在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學校會要求學習第二門語言,好的學校甚至還會加第二外語和拉丁文等等。。。


生存環境造成的。

中國絕大多數人出於封閉狀態,沒出過國,即便在大城市也見不到幾個外國人,互聯網與外界完全封閉,上以為看看美劇就叫文化交流,學習工作環境很多時候連英語都用不上,更不要提其他語言了。

而歐洲各國關係極度緊密,歐美開放程度極高,文化互相輸出,歐洲學生去美國留學,美國學生去歐洲交換習以為常。不少學生出身即混血,身邊有各國來的同學以及各類移民,又有很多國家的生活經歷,會多門語言幾乎是生存必備。

美國頂尖名校中會5門以上語言學生非常之多,英語西班牙語是標配,古典學的學生學拉丁語希臘語,亞洲研究的學生學日語印度語普通話,這都是很常見的事。我在歐洲上學,絕大多數歐洲學生會3門以上語言,且不乏跨語系的語言(羅曼,日耳曼),不僅僅是會荷蘭語德語或者會法語義大利語這種。而國內即使是頂尖大學也見不到很多同時學很多語言的學生。

歸根結底如果文化交流頻繁,人們會的語言就越多,學習外語的需求和興趣就越強烈。歐美長期作為移民目的地,生活環境就是多元化的。美國有數量龐大的亞裔拉丁裔非洲裔歐洲移民,中國呢?中國在如此龐大的地區上完全推行一門語言,開放不過四十年,大多數人基本沒機會親歷所謂全球化,而在發達國家這就是習以為常,而且是重要課題。

如此封閉的結果就是在本題下看到的各種自大,把歐洲各國語言等同於國內方言,基本一門小語種都沒接觸過就大放厥詞(歐洲語言都出自拉丁語系是什麼鬼?有拉丁語系這種東西嗎?)可你觀察到的身邊的人,有幾個會去認真學習一門語言呢?有幾個能基本掌握粵語日語韓語越南語?絕大多數英語都一塌糊塗,會講兩句就叫會一門方言,井底之蛙還沾沾自喜。


個人在法國,的確遇到很多人會說好幾種語言,比如曾經遇到德國人會說 德語,英語,荷蘭語 法語和西班牙語, 也認識瑞士人精通法語 德語,英語和義大利人。但不得不說,這些人基本都是受過不錯高等教育的人,在社會中低層人群里,會說好幾種語言的人並不常見。

至於不少人能精通好幾種語言的原因,就像上面的答案里說的,主要歸功於語言的相似性,和學習的必要性。

歐洲語言的相似度的確比較高,比如拉丁語族裡的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義大利語,日耳曼語族的英語和德語,荷蘭語。但是將它們歸結於方言我覺得是不恰當的,除了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外,其他各種語言的差異還是大過方言的。我本人和南美洲的同學做了一年的室友,常常和西班牙同學出去玩,不過到現在也不懂西班牙語,僅僅是看文章的說,通過相似的單詞能夠猜猜大致的內容,大概就像中國人看日語差不多。

歐洲內部的交流便利為他們學習各種語言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同時市場和就業方面的需求也讓他們有了學習不同語言的動力。

另外還想說的是,很多歐洲人覺得學習不同的語言是一件體現良好教養和貴族風範的事情,比如英國皇室啦,所以很多孩子從小在這種思潮下成長,都會努力去學習不同的語言。

總歸,要掌握一門語言,必要的努力學習無論如何都是不可少的


寢室有個混血兒,河南+安徽血統。


推薦閱讀:

成年之後從頭學習家鄉話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怎樣系統學習希伯來語?
如何練習彈舌啊?
義大利語的大舌音能後天學習嗎?如果可以的話應該如何練習?
畢業後,如何系統地自學及補救英語?

TAG:語言 | 語言學習 | 外語學習方法 | 多語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