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運營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最近部門調整,這是今年的第二次調整,在大公司的創業團隊工作,會發現變化是極快的,方向不對就換,老闆換了業務也跟著換
今天跟一個長者聊到職業規劃,感覺我們之間溝通到的想法還是有蠻大差別的,比如他認為現階段在公司內掌握商家就掌握了立足之地,給自己一個深入了解行業和商家的機會,並有所積累,對以後的發展會比較有好處,可以厚積薄發。我理解他所講述的點,但是在這個變化極快的公司,這個不成熟的行業是個極難啃的骨頭,短時間內出成果的可能性很低,同時之前跟其他同學也聊到這個崗位類似架空,商家其實難以掌握在手裡。我個人更喜歡產品的發展方向,也是前幾年一直在關注的點,但是會發現這種喜歡只是一種自我以為,對這個崗位的前景也很模糊長者也提到對於一個剛出來工作不是很多年的人來說,3-5年內更多的是積累,在不同的崗位積累中發現自己的發展方向互聯網相對其他行業來說還是個比較新興的行業,不知道業內的其他同學對於互聯網運營的職業規劃如何
原載於我的公眾號 知乎:如何成為一名頂級的互聯網營銷人才?
知乎上曾經人問:技術類工作者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他自己的技術水平,這種實力的評估是可以被量化的。但對於營銷類工作者,往往依靠公司的背景和支持,自身到底能創造多大的價值,則很「虛」。一個優秀的技術類工作者,其存在往往是不可替代的,但似乎營銷類工作者很容易被替代。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你認為的營銷類工作者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呢?
與其討論營銷類工作者的核心競爭力,不如聊一聊如何成為一名頂級的互聯網營銷人才。
在傳統行業,營銷人才深受重視,往往因為傳統行業非常重,在市場與運營方面,流量受限於渠道,營收受限於銷售,使得依靠營銷人才去開拓市場與銷售至關重要;在產品與技術方面,產品周期漫長,技術含金量較低,通過產品和技術去撬動市場很難。於是乎,在傳統行業,發展最順利的往往是營銷人才,許多傳統行業的老總都是市場或銷售出身的,一般是銷售老總一把手,企劃老總二把手,鮮有技術出身的老總。
到了互聯網行業,技術人才變得炙手可熱,一方面因為稀缺原因,互聯網+使得技術與產品人才一下子變得非常緊缺,稀缺必然導致價值的提升。;另一方面,技術的含金量正在大大提高,使得技術驅動市場成為可能,而市場傳播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口碑與事件加速了傳播,渠道正在逐漸弱化,從而營銷人的作用也在逐漸弱化。
可以說,從傳統營銷到互聯網營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視傳統營銷與互聯網營銷的差異,是成為一名頂級互聯網營銷人才的前提。
思維決定成敗,要成為一名互聯網營銷人才,必須具備哪些思維?
流量思維
流量始終是互聯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京東和騰訊,58和騰訊,都看上了騰訊的流量。沒有流量的互聯網產品,那隻能是自嗨。
做流量,就必須明白流量在哪裡,哪些流量最優質,整個大盤的流量有多少。
流量是做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很多人說搜索營銷不好,我舉個例子,美樂樂每年在SEM的投放是十億級別的,一家賣家居的。像現在一些大型的連鎖整形醫院,就是依靠SEM從一個小診所發展到全國數十家連鎖集團。還有一些做金融的,只投微信大號,一年花上億。
做流量之前,需要搞清楚用戶是誰,用戶獲取信息的行為,渠道的流量走向。拿金融舉例,如果我們的產品門檻比較低,標準化,面向小白用戶,那麼用大眾媒體就能觸及更多的用戶。如果用戶偏白領,那麼微信大號和APP商店就能觸及更多。對於單個渠道,流量的分布很重要。比如搜索的流量基本都在前兩位,廣點通的資源很多,有手Q,空間,新聞等,不同的地方流量價值不同。
今天,傳統媒體,數字媒體,社會化媒體交叉,利用多種媒介進行傳播成為主流。贊助好聲音,搖一搖或發送簡訊現場參與活動,觸發用戶興趣並開展CRM營銷;用戶產生興趣後,會去搜索引擎搜索了解產品信息並進行互動,或者進入APPSTORE進行下載。另一方面,借勢熱點開展事件營銷,找到流量的引爆點。
我曾經講過一個例子,用品牌傳播的思維做做流量。如果該市場日均100億的流量,我要佔據其中10%,如何佔據這些流量,如何覆蓋足夠多的目標用戶從而產生足夠的曝光與互動?(感興趣的入群探討。)
用戶思維
市場做流量,運營做用戶。用戶進入產品後,會產生各種行為。這種行為不在於產品對用戶的引導,而在於用戶本身的需求。
拿金融來舉例,很多產品做了簽到,我認為不妥。理財不是高頻需求,簽啥到?O2O已經是高頻了,簽到也沒做起來。用戶進來後,了解理財產品,投資風險,個人賬戶信息,投資狀況,收益明細等,這是基本的需求。那麼在這些基礎需求上,如何深入挖掘用戶價值,是運營人員要深入去做的。
用戶思維包含兩個方面,第一個是用戶是誰,第二個是用戶想幹什麼。前者幫助我們提高市場傳播的精準度,後者幫助我們提高運營的效率。
通過分析用戶的各種行為,劃分用戶等級,制定用戶成長體系,幫助並引導用戶跨越新手階段。
運營的核心手段之一是做活動,做活動的目的很多,比如促活,比如拉銷售額。如果只是為了活動而做活動,就很容易捨本逐末。糯米曾經推出滿額即送電影票,但是送的電影票根本不能用,很多城市根本不存在,這樣的活動非常傷害用戶體驗。所以做活動也需要深入分析用戶行為,送券也好,送禮品卡也好,需要考慮用戶的實際需求。就像有的互聯網金融直接送1000的返現券,需要投資50萬,是否分析用戶消費的起?
品牌思維
互聯網企業往往是小市場架構,好一點的,集中精力做流量,差一點的,自嗨式PR,發新聞稿,做微信公眾號。結果就是公司做了好幾年,用戶也不少,但是品牌毫無起色。
數字廣告對品牌的塑造比較微弱,一方面數字廣告過分強調點擊與互動,忽略曝光度與深度,導致在用戶心中沒有留下明確印象,缺少知名度;另一方面,缺少明確的營銷定位,頂級媒體背書,多元化文化建設,導致在用戶心中沒有佔據明確地位。
產品到了一定階段,比的不再是體驗,而是品牌。對於互聯網金融企業而言,如何利用權威媒體塑造公信力,如何借勢知名品牌提升企業影響力,如何通過跨品牌運動賦予年輕化形象,迫在眉睫。
這裡提一點,品牌傳播一定要圍繞核心用戶群來打造,不然很容易走偏。我們曾經在海外投放過廣告,但是發現在傳播的過程中,用戶不care。主要是我們的用戶都是中產或中產以下,他們不懂在紐約廣場的廣告意味著什麼,事實上,如果我們投放的是大眾媒體,如央視,那效果會好很多。
在文案和UI方面,要圍繞品牌定位來塑造。像一些消費品,要說大白話,像李叫獸提到的,說人話,拒絕自嗨。像金融這種比較專業嚴肅的,可以說的繞一些。比如在介紹企業背景方面,我們可以選用海外合作方,世界一流的公司。(這塊操作技巧性很大,具體操作入群深入闡述)UI設計要符合國際范,傳遞出大牌的風範。大家可以看一看賓士,UBER的設計。
另外做品牌要和流量形成互動,品效互動的關係。如央視背書+媒體公關+全網內容(視頻、圖片、文字)覆蓋+類似好聲音等頂級電視欄目引流+全網數字營銷互動+CRM營銷,既有流量效果,也有品牌塑造。
競爭思維
互聯網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很多時候,一個月就決定了成敗。作為頂級的互聯網營銷人才,一定要審時度勢,有強烈的競爭思維,知道在什麼時候打大戰。
今年以來,互聯網金融行業紛紛啟動央視及各類傳統大媒廣告,表示這個行業發展非常迅速,部分市場已經教育成熟,各大平台為了快速收割用戶,唯有拿金錢換時間。這個時候,作為優秀的互聯網營銷人才,應該拿出自己的魄力,決定是否出擊。
曾經有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趕集網請姚晨代言,花5000萬在全國範圍大面積投放廣告,一時間58流量下降很大,趕忙花了一個億請楊冪代言才算打了個平手。商場如戰場,沒有強烈的競爭思維,就不會笑到最後。
商業思維
互聯網免費大行其道,為的是成為入口。最典型的如360和搜狗的三級火箭策略,還有現在的支付寶。通過免費或虧損,獲取用戶,通過其他產品與服務,賺取利潤。
過去淘寶很多店主1塊錢賣襪子,或是0利潤充話費,都是為了賠本獲取用戶,現在流行爆款,也是為了獲取用戶,然後賣給用戶其他的產品來賺取利潤。
今天,我做這樣一個公眾號,不僅僅是為了分享我的經驗,也是在做一些事情。未來希望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提煉互聯網營銷的精髓,提升整個互聯網營銷人的素質和水平,並應用到互聯網+,幫助企業合理營銷,科學營銷,健康營銷,做中國一流的營銷社群。如果您有興趣,請加入我們。
營收思維
作為營銷人,營收思維必不可少。獲取一個用戶的成本,留住一個用戶的成本,單個用戶生命周期貢獻值,營銷的人力成本,品牌的塑造成本等等,對成本越敏感,在執行上就越深入。
戰略思維
有人說,阿里巴巴重新啟動口碑是為了讓支付寶的入口更穩定,而口碑啟動的生活服務平台模式瞬間對新美大形成了戰略級的競爭態勢,由此可見,戰略思維對營銷格局的影響。
今天做互聯網金融,有的布局流量,有的布局跨境資產;有的引入風投,有的引入國企;有的轉型做大平台,有的堅持小而美,這都是戰略。
作為頂級的營銷人,要不斷思考行業的發展趨勢,理解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每個行業都有其獨特的邏輯,深刻理解是形成戰略思維的前提。
今天,很多做互聯網市場或運營的人都覺得沒有太多出路,那是因為沒有找到方向。事實上,互聯網做市場或運營都非常有前途,前提是看你對這個職業的熱愛和付出。正如我前文提到的,有的企業只依靠SEM,支撐年數十億的銷售額;有的企業只依靠DSP和網盟,一年也做了幾十萬用戶;還有的企業只做免費營銷,一年也能做到百萬用戶。像OPPO幾乎包下了中國大部分的娛樂資源進行營銷,效果非常好。成功之處在於他們把營銷放在了戰略級的位置,深入堅決執行,如果只是看短期,不會有現在的成績。
今天關於如何成為頂級的互聯網營銷人才就寫到這裡,我們希望把更加乾貨的內容留給我們的高級社群,如果你從事或對互聯網營銷感興趣,如果你希望提升整個互聯網營銷的水平,通過科學的方法論,提升企業的營銷能力,請轉發這篇文章。後面我們將從流量,用戶,品牌,競爭,營收等方面深入探討如何做好互聯網營銷。
先說一個比較現實但是多數人都沒有看透的情況。
個人發展的可能性。
0.1%的人自己開公司
0.3%的人會做公司高管0.6%的人會變成縱深領域的專家或者資深員工99%的人會隨波逐流,沒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接下來分開講四類人的職業路徑,整理了一些圖方便閱讀。
一開始就創業的人,成功的鳳毛麟角。但也不是沒有的。橫向學習:假如開始是文案, 再另外學習數據分析、Banner、微信、SEM等 縱向發展:假如開始是SEM,就專註SEM成為專家。創業所帶來的兩種結果,賺到很多錢或者一無所有。做高管的人在縱向和橫向發展的時候,不同的選擇就決定了不同的位置。成為專家的人,如果沒有接觸管理方面的事情。或者他也不想接觸到管理,做自己的事情就開開心心了。視野會決定你的薪資水平。隨波逐流的人,既不突出,也沒有較大的發展。薪資更加不可能有突破。小結一下,創業這兩個字本身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情,高管也不一定就有多高。這些外在的名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
你有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也能讓你的家人因為你而幸福。
---------------------------------------------分割線-------------------------------------------------
回到問題的關鍵,互聯網運營的職業規劃
快速學習的能力,是你在職業發展中最應該具備的。你在不同的階段,會擁有不同的機會。如果這個公司已經不能給你快速學習的機會,那麼時候選擇跳槽了。但是大多數人,是達不到這一步的。都覺得是公司的問題,是公司阻礙了自己的學習。那麼區分的關鍵是,你有沒有能力做好現在的工作。如果你連現在的工作都沒有能力做好,去了下一家公司又怎麼能確定能做好呢?
沒有具體目標的時候,你也不會有提升的可能。最常見的就是「我要努力學習「我要過得更好「當這些目標不具備分解的可能,你得到的也只是晚上吃什麼,明天周末幹什麼這種日復一日的生活。這些想法也只是你說說而已。不會有實現的一天。以我自己的情況為例。以人生目標來分解職業目標。
場景——分解——目標——分解結合我自己的經歷和學到的經驗,希望能夠給你一個參考的角度。也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2017.07.24 修改,刪去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末尾加了我自己找工作時獲取到的運營職位的信息
-------------------------------------------------------------------
作為一枚應屆生來說,回答這個問題有點虛,只是希望借這個問題梳理一下現階段掌握到的信息,同時以自己為例為後來者提供一些參考。畢竟大家都曾迷茫過~
對於零運營經驗的筒子們來說,想要規劃未來的運營職業生涯,最好的辦法是先專攻一項,找到一份運營的工作並將其發展為自己的長處。(當然,實際上很少有公司會將運營崗位分的很細,大廠除外,這個後面再說)之後再選擇資深專家或管理崗這兩種發展路徑。
而打倒這個boss需要三關:
了解運營
細分運營
確定方向
下文我詳細介紹這三關的通關技巧,並且以自己為例,分析我是如何確定 」數據運營&> 用戶運營&> 活動運營&> 內容運營「 這個求職優先順序順序的。答案中所有截圖,均來自於 "運營從零開始學"課程教學PPT
一、了解運營
首先,想要做運營,第一步是了解運營。最簡單的,在知乎搜索「運營二字」,你就能發現,運營崗位眾多,工作繁雜,在張亮的《運營從零開始做》中,也說到「運營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 ,即「一切能夠幫助產品進行推廣、促進用戶使用、提高用戶認知的手段都是運營」。
那麼,運營包括什麼,分為哪些崗位,每個崗位做些什麼,各自有什麼特徵,每個崗位對個人能力(軟體)和辦公工具(硬體)的要求是什麼……林林總總這些問題想必都是我們這些零經驗做運營的同學需要或曾經考慮過的問題。
磕磕絆絆幾個月,我終於學習到一種比較清晰的運營細分崗位分類辦法:
按照載體——即「在哪兒做運營」分類,運營包括:
新媒體運營 產品運營 電商運營 市場運營 平台運營 社區運營
按照職能——即「做什麼運營」分類,運營包括:
活動運營 內容運營 用戶運營 數據運營 有時可能還包括渠道運營和營銷運營,主要是根據公。
二、細分運營
雖然同屬於運營,但運營的各種崗位對能力的要求還是有一定差別,比如:
內容運營——
注重文案與策劃能力,初期的內容運營少不了編輯的工作,要沉下心來做
Tips:一個賞心悅目的排版有時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到了高級階段,就相當於主編職位了,負責掌控大方向(內容策劃),確定每個版塊大小、位置、內容(分類規劃),需要制定發布規則、管理各個版主(管理規則制定)等。
這裡不得不說的一件事——內容價值挖掘和沉澱:
用戶發布了海量內容,有滿滿的乾貨,也有雜亂無效的一句話作文,這時就需要提取其中的優質內容,單獨開闢一塊肥沃的土壤讓其茁壯成長,避免其被雜亂海量的內容淹沒(內容價值挖掘和沉澱),類似知乎日報,帖子加精。
最後,內容的產出就是為了傳播,以此吸引用戶帶來流量。不同的內容需要按照其人群特點來選擇展示渠道,比如互聯網內容要優先選擇投放在36氪、虎嗅、鈦媒體等互聯網資訊平台上。
活動運營——
活動運營需要組織策劃能力較強,活動的效果往往很快就能反映出來,所以每一次活動結束後復盤尤為重要,通過復盤可以吸取活動成果或失敗的經驗與教訓,以便下一次活動參考。高效的復盤,往往能節省大量時間、精力和財力。
關於復盤,貼個乾貨 : 乾貨|復盤在活動運營中的巨大作用 出處:飛魚船長原創,運營控首發
在活動運營中,風險控制是比較重要的一環,針對一切可能的突發或人為不可抗的因素,都需要提前準備應對策略,否則會影響活動效果。
數據運營——
注重數據分析能力,但不需要掌握太高深的數據分析軟體如SPSS、matlab等,掌握Excel數據透視表和vlookup函數即可。
我嘗試學過數據透視表,四節視頻課就可以學完基本用法,實習期間磨磨蹭蹭兩周出師,用起來爽到飛起!雖然現在也用不到hahaha~
有需要的自取excel教程包 http://pan.baidu.com/s/1kVsfodL 基礎操作、圖表、vlookup、數據透視表應有盡有,來呀來呀~
用戶運營——
初期階段主要是類似QQ群管理員的角色,在第一線與用戶近距離接觸,持續學習能力尤為重要,因為需要時刻了解用戶。
在高級用戶運營階段,更多地關注的是用戶整體而不再是獨立的用戶,需要運用抽象思維將一群人抽象為一個用戶畫像,感知用戶需求。
針對以上運營細分崗位特點與能力建設,如果需要詳細了解,可以閱讀《從零開始做運營》、《運營制勝》等運營類書籍。
三、確定方向
對於零經驗做運營的人來說,最好的辦法是先專攻一項,將其發展為自己的長處。之後有兩種發展路徑:
1.了解、掌握運營相關知識,培養個人管理能力,做管理崗
2.深度掌握幾個運營崗位的知識,發展為資深專家
這個優先攻克的方向,最好是自己最擅長或者自身現有能力下能夠做到最好的,當然,如果選擇興趣最大的運營細分崗,以興趣作為驅動力,效果應該也不錯。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在清楚地了解運營各細分崗位所涉及的工作和能力要求後,我羅列了自己掌握和欠缺的能力,結果發現:
1、我的文案功底不夠好,且相關經驗幾乎為零,商業意識不夠(比如很難寫出與內心真實想法相背的文章),熱點話題敏感度較差(連續一周關注、追蹤熱點話題會讓我覺得心累),那麼首先PASS掉內容運營這個崗位,當然,這部分欠缺的能力需要在工作之餘有意識地自我培養。
2、活動運營、用戶運營、數據運營,我對於這三個崗位的工作內容傾向性不明顯。但從能力匹配度來看,我的數據分析能力較強,與數據運營的崗位要求重合度較高,而且我個人更偏好量化的、技術型的工作,因此,我可以基本確定我的主攻方向為數據運營。
3、在數據運營之外,我缺乏大型活動的策劃經驗,但溝通能力較好,所以可以將用戶運營確定為第二優先崗位。 綜上,我會選擇的運營方向優先順序為:數據運營&> 用戶運營&> 活動運營&> 內容運營
在後續的發展上,我希望自己成為資深運營專家,因此需要不斷補充其他運營崗知識,做到精通兩、三個運營崗位工作。具體哪些崗位,還需要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嘗試鍛煉。
下面插播我自己求職時了解到的一些運營崗位的信息:
首先,想要了解實際工作中運營要做什麼,最好的方法就是看招聘信息,舉個栗子——某勾搜索運營,限定工作經驗三年及以下,隨便選個城市(我選的南京,南京的互聯網氛圍一直不大好,我也是很難過)得到下列職位:
仔細看看你會發現,咦?好像跟說好的不大一樣?
其實,這就是南京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的現狀:運營崗位細分不明顯(可能是我了解有限,如有錯誤歡迎批評指正)。而且很多時候招聘里描述的崗位職責不像前面說的分的那麼清楚,有一部分崗位只是根據公司的業務模式而單獨起的崗位名稱,比如行業化運營,車輛運營等,這些崗位就要根據招聘簡章去看具體做哪些工作了。
所以,在求職的時候,建議大家先多去了解運營崗位的知識和特點,再去具體分析招聘信息里的工作內容到底屬於什麼範疇,以此來提高求職效率,避免浪費時間和精力。畢竟有些招聘要求寫的模稜兩可,在不了解運營崗位或者沒去面試之前比較難知道到底要做些什麼,更有甚者,入職之後才發現和自己理解的不一樣(比如我...哭......)
最後的最後,人生如戲,我最後也沒有做運營崗位,現在是產品助理一枚,還在搬磚狀態。所以如果有運營實際工作上的問題,比如運營實際工作狀態是什麼樣的,之前是xx行業xx崗位可以轉運營嗎這類問題我可能解答不了,建議大家多看看其他知乎大牛的答案,祝好!
更新於2017-07-24
互聯網裡面遮遮掩掩的東西很多,很容易讓人自我滿足進而虛有其表,時間過去了,可能力和眼界不見增長,這很悲哀,所以互聯網運營類崗位,特別是用戶運營和推廣,很容易迷失無論在做哪一塊的運營,最為重要的是,你能夠串聯你的工作經驗,並且,你應該發現你的工作有值得回過頭去反思的必要,如果沒有,那抱歉,你還在原地踏步。簡單說說自己把,其實也略有迷惘,我是學營銷的,開始寫文案,後來做策劃,搞活動,然後做網路推廣,包辦所有SEO軟文和網站原創文章,再後來做百度推廣、搜狗推廣、網盟,後做微博營銷和QQ群營銷,開始也很覺得不夠,但坐著坐著,想著想著,忽然明朗了,至少自己很明朗,因為你很負責人的告訴自己,你在持續進步,而且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知道自己的不足。總結一句,做運營也好,其他崗位也罷,不虛度故光陰,不渾渾噩噩,戰戰兢兢,經常自省,即可
這個問題,小多特地寫了篇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別問我是誰,江湖又多了一個人)
———————————————————————————————————————
你現在的狀態是什麼樣子的,你是不是正在經歷,或者曾經經歷過以下這些。
@你@我
「我一直在追隨時代的動向,剛剛畢業的時候,我看到了任正非,覺得通訊是一個機會;然後,就發現李彥宏、張朝陽,又覺得互聯網肯定是一個機會;後來,PC時代過去,接下來產品是一個機會——張小龍,馬化騰;再過幾年,發現產品也不火了,社群很火——雷軍;再往後面,張一鳴,人工大數據,再過幾年,人工大數據也不太流行了,現在大家都在玩AI人工智慧,而這麼多年,我一直在緊盯著世界的潮流。但是,到現在我仍然還是一個通訊工程師!」
@你@我
「我是生活在二線城市的普通職員,爸媽幫我安排的,我並不喜歡這種一眼就能看到頭的日子。但是不是要去北上廣找個好工作呢?有點兒擔心,自己沒有競爭力。考個研吧,萬一考不上怎麼辦?安安心心找個男朋友談個戀愛唄,不,未來男朋友會不會拖我的後腿啊?那就回去上班唄,不,我沒法忍受這種一眼能望到頭的生活,這麼蹉跎幾年,這輩子又過去了。」
我們,都在眼睜睜看著這個時代的變化,卻,手足無措!
一、是你,也是我
1、模仿的人
有這麼一些人,他們不斷地去追隨成功人士,企圖模仿他們,複製他們。我們這個時代可真的不乏成功人士,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媒體熱捧一個人:誰誰,多麼年輕,就把公司做到上市,誰誰,多麼牛,幾個月把公司做成什麼樣子,等等。每天「成功人士"都會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平心而論,你覺得,他們的說辭,對你有用嗎?第一,且不說這些人有沒有分享他們成功背後便所有的故事,比如我們都知道比爾·蓋茨他媽媽的故事,雖然比爾·蓋茨很努力,很勤奮,寫代碼很好,但是他的第一單業績,是他的媽媽帶給他的,因為他媽媽跟IBM的董事長在同一個基金會裡面。第二,即使成功者願意跟你分享他所有的故事,他的分享也並不是準確的。有沒有聽說過這麼一個故事,叫做倖存者效應——二戰的時候,美國為了防止飛機被擊落,就開始研究,要在飛機的什麼地方裝裝甲,他們研究了所有的飛機,發現有兩個地方的彈孔密布最多。於是,按照直覺來說,他們決定在這兩個地方裝上裝甲。統計學家說:恰恰相反,要知道,反而是那些沒有彈孔的地方才是最需要保護的,因為被打中的飛機都飛不回來了!
你看,那些飛回來的飛機就是倖存者,是莫名其妙成功的人。
今天,你會發現很多成功者,看著自己身上各種彈孔,他也會說,這個地方要保護,那個地方也要保護。但,你並沒有看到的是,那些被「雷」劈死的。所以,成功是沒有辦法複製的,失敗值得學習。你會反問,以前的模仿為什麼會有效?因為啊,以前的時間窗口是很漫長的,比如,十年,二十年前,當你瞄準了一個成功的路徑,你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去分析它,研究它,然後慢慢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讓自己靠近它,你可能會達到好的回報;現在你去看,不是這樣了,情況變得太快。很有可能你剛剛看清一個模式,開始去學習的時候,模式本身已經開始變化。
所以,今天在很多領域,弄潮兒並不是那些從零開始的學習者,而是本來在那個領域就有一定建樹的。比如說,羅振宇,原來是電視主持,只是現在換了個形式;咪蒙公眾號做得好,她原來可是一個編劇,寫文章的人;再比如說Papi醬,原來也是搞電影導演的。仔細分析,其實並沒有人從零開始,瞄準,規劃,然後成功。大部分人,都像魚雷一樣,一邊往前走,一邊左右看,突然遇到一個機會,啪,一下就火了。這種成功,你模仿不來。
有些人,每天花將近花六到七個小時,不斷地去讀各種新的知識,希望從裡面發現規律,有用嗎?感覺好像很有用,因為知識改變命運嘛,但是你沒想好,真正改變命運的其實並不是知識,而是這些知識帶給你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說,能轉化為能力的知識才能夠改變你的命運。中國人民大學,有全中國最大的一個英語角,每到周六周日晚上,去看看,就發現一堆人圍在那個地方,有些人在中間興高采烈地聊天。可就是有那麼一群人,他圍在人群旁邊,既不進去,也不遠離。你問他說,你怎麼不進去啊?他回答,我口語不好,好了我就去。那怎麼樣才能好呢?他定會白你一眼說,多練吶!你會不會覺得很荒謬,多練才能好,但是好就是因為你多練。所以這種人,可能永遠就在看和聽之間,他這一輩子,都不會真真正正地提高能力。
2、知識癱瘓的人
為什麼我們會對新知那麼地感興趣,但是對提高能力這個事會那麼地排斥呢?因為啊,在學習中間有一種說法,叫知識癱瘓。你知道,一個人學習新知的時候,他是很爽的,瞬間大腦馬上就get到了。然後覺得一切事情都能夠了解——物理的,世界的,經濟的,人生的,等等。但是,真正把這個想法落到實處,是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的。而且這段時間中,你可能並不是瞬間秒懂,而是需要慢慢爬坡的過程,你需要忍受一個自己特別糟糕的、講蹩腳英語的過程,才有可能讓自己講一口很好聽的英文。人們忍受不了這種漫長的爬坡,他就會下意識地特別喜歡新知識的快感,瘋狂地刷乾貨。但時間一長,發現,自己的眼界格局越來越高,但是手腳卻越來越笨,徹底成為了知識癱瘓的長頸鹿了。其實,行動和學習也是一樣,過多知識爆炸的新知、碎片化的知識天天地刷你,你慢慢會發現,自己的手腳會越來越遲鈍。你永遠無法通過自己的行動,帶來感悟和體驗的快感。
3、白日夢想家
那又有人說了,其實你們這些都是太現實主義了——追潮流,看新聞。我呢,有自己的夢想。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每天都在想這樣的事情。
有這麼一種毛病,叫做白日夢想家。說到環遊世界,我想這是很多人的夢想,看文章的你估計也有這樣的想法。那追問你一下。你研究過環遊世界嗎?環遊世界大概需要多少錢?有多長的路要走?需要多少個國家的簽證?能不能簽下來,該怎麼做?其實,你知道,十個有環遊世界夢想的人,頂多只有一個人考慮到前面的一兩條,然後就再也沒有行動過。
為什麼做那麼美好的夢想,卻不能促成你真正的行動呢?有人就專門研究了這個事情。傳統的積極心理學界認為:一個人對於未來樂觀積極的期待,會增加這個人的行動力和他未來實現的效果。但是,近年來新的一些證據逐漸顯示,過於積極樂觀的想像,反而會降低這個人的行動力。女心理學家厄廷根就做了這麼一個研究,她把76年間,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講摘了出來。積極的辭彙,消極的辭彙搜索出。她發現,越是積極樂觀的就職演講,總統任職期間GDP就比較糟糕。
那為什麼過於樂觀,會讓我們的成功率降低呢?我們的大腦啊,有一種很神奇的功能,就是在腦子裡面預演景象的功能。所以,當你去想像成功的畫面時,你的大腦不知道,那是真的實現了,還是沒有實現。當你在想像的時候,大腦就認為說,對,我做成了。這個時候,你就會變得相對放鬆,這時,目標實現的壓力就會降低,你就會變得,不那麼想做這件事情了。這,可能就是很多白日夢想家遇到的真實情況!
當這些白日夢想家想像完夢想後,就會發現,動力消失,過段時間,就覺得不行,我還得再試一下。於是他就會進入第二個坑——跟周圍的人去講,開始路演。路演後,說,我要環遊世界,底下人會說,哇,太厲害了,你要環遊世界。接下來,他又會自嗨一段時間。但是,再過一年,又遇到當年路演的那群人說,你去環遊世界了么?沒有,連他自己的城市都沒出過。這個時候,好像說不過去了,然後他又找第三個理由說:我的心告訴我,我有第三個夢想,新的夢想!你看,自嗨,路演,轉攤,這種心智模式一次一次地自己玩死自己。
4、過於追求安全的人
第四種就是安全感的奴隸。前面講到過的關於那個小縣城的女孩的想法。對她來說,任何一條路都是很好的路,不管是決定留在家裡,還是考研,去北上廣,去找一個男朋友。每條路都有一點點小的風險。當你去追求一個百分百安全感的時候,你可能就只能把自己困在原地,哪都去不了。其實,這才是最不安全的。而且,這樣的人,往往會給自己設一個特別好的理由,比如有人會說:我想回家。其實我回家,不是為了安全,我是為了回家陪父母。如果按照生涯的角度,陪父母這個動機絕對無可厚非,但這個形式真的是最好的形式嗎?什麼時候陪伴父母親是最有效率的呢?大概在父母70歲到80歲之間,這個時候,你正好在40歲到50歲之間。那時,你需要付出足夠多的心力,精力,財力來陪伴他們。但問題來了,你為什麼會在40歲到50歲之間有很好的心力,精力,財力呢?當然一定是因為你在年輕的時候真真正正地讓自己拼搏了一把,讓自己成長了一把,讓自己建立了一個穩定的家庭。這樣才有機會在你40歲的時候有心力,精力,財力。而如果你年輕的時候就在渾渾噩噩地過日子,沒有什麼儲備,在你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可能並不能照顧他們,只是祈禱自己不要給他們那麼多拖累就好。所以,年輕的時候不浪,什麼時候浪?年輕的時候不拼,難道老了才去拼嗎?你認為的安全形式,可能會是最不安全的一種方式。
有沒有發現,這四種人,其實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無論是模仿的人,知識癱瘓的人,還是白日夢的人,過於追求安全的人。他們都是沒辦法去適應這個快速的、不確定的時代的人。面對這個機會又多,可能性又多的快速變化時代。他們不知道怎麼下手,抓不住那個點,所以,這些人只好用各種奇怪的方式,自己去生活,去工作。這就是所謂的錯誤心智模式。
在《第五項修鍊》中,彼得·聖吉是這樣去談心智模式的。他講了一個小故事:說有一個人掉到了一個冬天的瀑布下面的漩渦之中,水很冷,大概在一兩分鐘之內,如果游不出來,身體的熱量就會被吸盡。這個人,因為平時在游泳池裡練游泳,就會下意識地往岸邊游,但每游幾米,就會被漩渦重新吸回去。幾分鐘後,這個人就喪生了。但更加諷刺的是,幾分鐘後,漩渦就把他冰冷的屍體推到岸邊。這個人在生前,竭盡全力想做的事,卻在死後一兩分鐘做到了。因為漩渦的形式是越往邊緣游,吸引力越大,最好的方式是游到底部再出來。而這個人習慣了在平時的水域裡面游泳。就會越游越遠,越游越累——這個人的心智模式害死了他。
回頭想想,是不是我們也是這樣呢?錯誤的心智模式,讓你越努力,死得越慘。當然,這個時代也是一樣。所以達爾文說:這個世界不是智者生存,也不是強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那我們就不禁要問,什麼是最適應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呢?我們怎麼做出選擇呢?
二、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
1、你的能力
在這個知識爆炸,技術升級,變化加劇的時代,以上四種人,老的方法行不通了。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展開這個話題之前,先來梳理一下,這個社會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2015年時,中國的人均GDP達到了8016美金。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呢?世界銀行認為,當一個國民的人均收入到8000美金以上,一個人的幸福感,跟他的收入就不會成正比地增長。簡言之,就是錢這個單一的維度沒有多大效用了,8000美金以下,你的工資越上升,你越高興;但是這個之上後,你就會發現,除了要持續地賺錢,還需要更多維度讓自己更有價值感,意義感,更有趣,更好玩。你得學著成為你自己,否則,你不會成為一個幸福或者是成功的人。發現沒有,今天,個體的生產資源變得越來越少了,個人越來越自由了。在採摘時代,你需要擁有兩三個山的山頭,一個家族的人,才能保持個體不被餓死;到農業時代,兩畝地,一個家庭協作,就能保持個體能存活;再近一點兒,一個廠房的工人可能一個人,十平方米的地,就可以把自己養活;到今天,一個知識工作者,可能每天只需要工作3到4個小時,一台可以進行文本編輯的電腦,完全能自己養活自己。科技讓人的力量變得越來越大,也讓人需要越來越少的生產資料——每個人都可以越來越依靠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活得很好。
2、你的忠誠
同時,第二個形象是,企業的命越來越短,而你活得越來越長。組織的命有多短呢?在2010年的時候,有人做了一項研究:世界500強的平均壽命是35年,世界一千強是40年。35年是什麼概念,假設你25歲畢業就創業,一創業變成了世界500強,退休前一天,公司剛倒掉。中國的中小企業,平均是2.97年的壽命,中關村只有0.99年,就是你開公司一年不倒,運氣已經很好了。而且這個數字,近年來有進一步降低的趨勢。所以,這個時代,向像我們父輩那種,一輩子待在一個企業里的情況,根本就不可能了。未來的人,一輩子可能需要經歷過十家公司,兩到三個城市,三到四個行業,搞不好,還能經歷兩到三段婚姻,因為人的壽命變得越來越長了。
哈佛醫學院研究生物科學的專家說:我們這代人,是有機會活過100歲的,因為人造器官被造出來了,除了虹膜以外,基本上所有的器官都能被複制。衰老基因逐漸被發現,只是沒有得到商用,很有可能到70歲那年,醫生做完報告說,你有腎衰竭,不要緊,去到某某寶下個單,下午就有個腎送過來,裝上,又能活20年。這種情況,也許真的在我們有生之年可以遇到。
那人的壽命變長,會帶來什麼樣的社會問題呢?比如說,婚姻就是一個社會問題。以前的婚姻,離婚的高發期就有兩段,一段就是結完婚以後三年之內大吵一架,離婚;一段就是,兩個人生完孩子以後。中國人的婚姻很多時候不像戀愛,而是結伴打怪:先結婚,然後一起買房,打第一個怪;然後打第二個怪,生小孩;打第三個怪,送他上大學。好不容易,三關都通過了,夫妻發現,生活非常的空虛,其實沒有什麼感情,早上起來一看,怎麼又是你啊,很煩。這個時候,離不離呢?都五十多了,馬上就要進入老年期了,咱倆別作了,於是很多婚姻就延續下來,進入了親情。
但是,如果你這一輩子有100歲這麼長,你想,還有50歲跟他過,想法會不會有所改變呢?這樣一來,很多激進的社會學家就會想說,未來可能就會實現合同制的婚姻——未來,可能這個婚姻啊,是可以簽合同的(很多人很詫異,但是必須要把真實的未來說一說。)簽五年,五年以後,夫妻見面說:某某,我對你怎麼樣,還不錯吧,要不再續五年;不咋地啊,我們分了吧!想想,婚姻這麼強烈的契約,都有可能這麼的短暫,你還期待和一個企業白頭到老嗎?估計,所有的人都能想明白這一點——我一定要自己拿回自己的職業能力,我的生涯是以我為核心來思考的。以前的企業員工,是通過出賣自己的忠誠,換來自己的安全。但今天這一代的員工一定是通過自己的能力換來自己的安全;
3、你的朋友圈
以前,我們會特別關注自己在組織裡面的關係,今天,我們會特別關注我們在朋友圈的關係。人們逐漸想明白說,可能同行圈,同業圈,粉絲圈都比組織命更加長一些。我們會傾向於把價值存在在朋友圈裡。舉個例子,一位公司市場部的編輯。同事問他:你是希望成為我們的市場總監呢,還是希望你的公眾號做到100萬呢?編輯說,那肯定是後者啊,陞官好像吸引力並不是很大,但如果我把這個號做到100萬,我拿這號,肯定不愁升職,我出去誰都知道我有能力,這一輩子就有飯吃了。這位編輯更關注同行圈,而不是同事圈。朋友圈的好處是,當機會垂青其中一個人的時候,那麼就會在自己的圈子迅速地放大,它把這個新的利益和機會帶給圈內的所有人。一群人綁在一起成功的概率,是比一個人綁在一起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倍的。所以今天的人,更看重朋友圈,同志圈,同行圈,個人品牌遠遠重要過組織的力量。
4、你的行業
有人說,組織跟個人鬆綁了,我要把我的價值存在在朋友圈裡,那麼我這一輩子好好做一個行業不要變,這種可以了吧?不好意思,行業可能也在崩塌中。1994年時,美國的社會學家Arthur,提出一個概念叫職業無邊界——Arthur預測,未來的社會中間,公司和公司中間,行業和行業之間的壁壘在逐漸消散。有一位編劇這樣敘述到:原來,自己無非編編電影,電視劇。這幾年發現,活兒可多了,我要幫一些企業大佬們做路演,因為路演需要戲劇化的方式;我會幫一些公司做一些事件營銷,今天你在微博上看到的很多事件,其實是有編劇在後邊編排的;我會幫很多的教育公司寫腳本,因為今天在線教育的內容越來越遊戲化,戲劇化。可想,編劇這個技能,講故事這個技能,行行業業都需要它。同樣道理,產品經理是不是每行每業都需要?那其他的行業呢?想想,柯達是做膠捲的,是一個化學公司,把他打敗的卻是像佳能那樣的電子公司;真正把數碼相機打倒的其實是裝著攝像頭手機的諾基亞,而把諾基亞壓倒的卻是蘋果這樣的軟硬體廠商,但是,谷歌這樣的搜索引擎,也給蘋果逼到了一個不舒服的境地。
仔細思考一下,其實你的競爭對手可能來自四面八方——你可以跨界到任何地方去,別人也可以輕鬆地跨進來。所以,未來一定是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個人在這個時代擁有更大的生產力,擁有更多跨越組織平台的機會,擁有更好的儲存自己價值的朋友圈,擁有更多的行業可以涉足。
三、超級個體
其實,在這個時代,只有一種人永遠不會失業——超級個體。每個人都希望需要成為他自己,而這個時代也給予了我們每個人以機會。每一個人的生產力會更強。我們跟組織會更脫鉤,我們把自己能力儲存在自己的朋友圈,我們可以去到更多可能性的行業。
對我們個人來說,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壞消息就是,你必須跟著變,否則就會被這個時代所淹沒;好消息就是,你有機會成為你想成為的任何人。所以,未來是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崛起的時代,因為在這個時代需要新的個體,他們需要有三種超能力。
1、自我迭代的能力
簡單的說,就是在一個動態中間,邊奔跑,還得邊思考的能力。為什麼要自我察覺呢?你知道人有三種價值:一種是「自我價值」,你定義自己是誰;一種是「組織價值」,組織定義你是誰;一種是「關係價值」,周圍的社會關係定義你是誰?我們中國人是深深地活在組織和關係價值中間的。但是,一旦個體崛起的時代出現,你發現當組織沒有框架了,沒有尺子來量你了。當周圍每一個人都自己做自己的時候,你可能突然發現,不知道自己是誰?你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需要知道自己的特色,知道自己的優勢,知道自己內心的驅動力,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才有可能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
其次,你可能需要持續地迭代和更新這個目標。沒有人可以清晰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因為你的想法會變,社會會變,一切都會改變。回想一下今天你過的生活,有多少是你當初設想的呢?
2、元能力
「元」就是最初始的意思,所以元能力就是指能力背後的能力。這個時代,人的最底層的能力是什麼呢?就是,生產的能力,鏈接的能力以及傳播的能力。你想像,在一個互聯網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個節點,你需要向外散播信息,這是一個傳播的能力;你需要跟其他節點連接,這個是鏈接的能力;你需要持續地生產信息,這就是生產能力。
在這樣一個時代,每個人都需要這種最底層的能力,讓自己可以產出信息,傳播信息和運輸信息。為什麼是這三種能力成為元能力呢?因為今天的職場從樹狀變成了網路狀。想像一下,以前一位雜誌的編輯,他的文筆再好,沒有通過他的主編,審稿人,印刷廠這些節點,你是不能欣賞到他的文章。但是今天不同了,這個編輯完全可以通過網路,直接發布自己的文章。這時,這個編輯就變成了一個節點。今天,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網狀的節點,你必須掌握鏈接其他節點的能力,收集信息能力以及的產出能力。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長,但是每個人都需要學會這三項基礎的元能力。
3、復原力
前面提到,這個時代變化太多了,每個人都會可能經歷十個工作,兩到三個行業,三到四個城市,甚至好幾段婚姻。所以,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會成功或失敗很多次,我們總是能看到現在那些百億級和千億級的公司在幾年之內迅速地起飛。但同時,你卻沒有注意到,很多巨大的公司也會在幾年之內迅速地衰落。所以,未來成功和失敗都會更快,而每個人要活好都需要更強的超級復原力。
剛剛選上美國總統的川普,他就是一個典型的復原力的例子。這個人是一個超級無邊界的人。他做過航運的老總,房地產大亨,傳媒人士,作家,主持人,現在竟然還是美國總統!但很少有人知道,川普無邊界背後,其實是超強的復原力——他這一輩子有四次破產,最高的時候負債高達九億美金,但憑藉他超強的復原力,他仍然再次成功了。
所以,這個時代,真正的玩法並不是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會死,而是Always zuo Never die常作不死,這才是這個時代,真正的復原力。
四、結尾
上文講了很多超級個體的能力,包括一邊思考一邊瞄準的能力、三種元能力、復原力。聽上去超級個體好像挺苦的,但其實真正的超級個體是樂在其中的,因為他們總是在自己熱愛的領域暢遊,玩兒。所以超級個體還有一種玩兒的心態。總有人說,遊戲人生是一個特別悲觀的或者是消極的人生狀態。其實不能這麼看。那些聚精會神玩遊戲的人,其實是懷揣一種極其投入而又不計後果、享受過程的人生狀態,而超級個體的心態就是不斷地探索新奇的事情,不斷打開一扇一扇門,不斷把地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致。過程中值回票價的時候,成不成功可能就不那麼重要了。
講到現在,你應該知道怎樣去選擇和面對未來的日子了吧?持續地自我更新,持續地自我迭代,不斷地創造、生產信息,發散力量,探索又自我復原,成為一個巨大的網路節點吧,在熱愛的領域,努力地作吧!
——————————————————————————————————————————
本文原話:古典。國家認證生涯規劃師,新精英生涯創始人。
出處:羅輯思維No.200《超級個體》
文本整理:小多
希望能夠幫助到您,謝謝。
——————————————————————————————————————————
以下是廣告,可以不看:
更多內容,請關注我的訂閱號 d595907078 從現在起,小多盛情邀請您和我一同探索世界,找尋生命的意義吧。
文章來源於辦辦學苑(ID:banbanxueyuan)
微信轉載請聯繫授權
互聯網行業從來不缺乏優秀又年輕的高管,很多運營人工作幾年後會發現,自己的一些同齡人已經一躍成為企業的決策人。
事實上,高級互聯網人才除了有過人的能力,背後優秀的工作習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辦辦學苑通過研究多位BAT運營總監、高級運營經理,總結出他們的優秀工作習慣,讓我們一同來學習!
習慣一:每日寫運營日記
有些運營人可能會覺得每天寫運營日記很麻煩,小辦也有過這種心態。不過記錄好每日的工作狀態對於工作的確是很有幫助,前提你要認真分析且每天執行,千萬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
把運營當中一些重點事項、數據變化、用戶反饋記下來,有了運營日誌,可以方便自己每過一段時間橫向對比和觀察。
習慣二:規劃每日時間分配
一天的工作時間就8小時,如何利用這些時間高效地工作呢?小辦建議大家每日開始工作前都規劃一下當日的工作安排,以下小辦例舉的5 個法則:
1. 每日工作開始的10分鐘,列工作清單,並將工作分優先順序。
2. 明白自己什麼時候精神最活躍,選擇那段時間做最難或者最重要的事情。
3. 如果某件事難度較大怎麼辦?如果時間許可,可以分成幾部分做,因為這種大工程往往很燒腦,一天下來不僅沒完成還耽誤其他工作事項。
4. 遇到困難的事情,要學會將事情拆分,否則極易導致拖延,這個方法同上。
5. 養成提早完成工作的習慣。
習慣三:每周做競品分析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現在互聯網那麼發達,只要做下搜索,很容易知道競爭對手最近做了什麼動作,養成每周做競品分析的習慣,不要閉門造車。
習慣四:多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
很多時候,工作滯後都是溝通失誤造成的,優秀的互聯網人才要從生活中多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在和上級、同事溝通時能清晰、主次分明地表達出你的意思。
推薦掌握麥肯錫大法—金字塔思維,可以幫助你在思考、表達、彙報的時候邏輯有序,用最短的時間表達清楚你的意思,而且聽眾能感受到重點分明,層次清晰。
習慣五:工作時排除干擾
工作中,要學會排除干擾,特別是對於一些高難度的事情,更需要高度集中才能有效完成工作。
當你集中想創意、寫策劃的時候,可以選擇退出QQ、微信,若在開放型辦公室,可以選擇帶耳機盡量減少外界干擾。
習慣六:時刻關注互聯網熱點
能夠借勢熱點營銷,對於運營來說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事情。巧妙熱點結合,激發用戶的興趣和熱情,並隨著熱點進行病毒傳播。
想抓住熱點,就得關注熱點,比如說關注新聞平台、微信微博、百度搜索風雲榜等。經常關注熱點還有一個好處是,能夠讓自己更好地觀察思考群體現象,思考為什麼這個事件會熱起來,傳播的人們會帶著什麼樣的動機,這對於提升人性洞察力非常有幫助。
習慣七:堅持不斷學習
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和堅持學習的習慣,比如關注優秀的公眾號,多閱讀書籍,多了解同行優秀競爭者的發言、經歷等。
每天能比別人多學習一小時,3年後你將和同齡人拉開很大的差距。
習慣八:定時對工作進行總結
每天一次小總結,每周一次大總結,一個月一次數據分析。
總結哪些事情完成了,哪些事情沒完成(為什麼沒完成),需要重新規劃什麼事情。
這份總結是寫給自己看的,所以要實事求是並且認真分析,不用太過於浮誇,你做了多少就寫多少,要正視所有問題。
總結:社會學研究表明,一個人一天中85%皆由習慣而生,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在不斷的重複著昨天的行為。由此可見,在日常工作中,習慣的力量是多麼的巨大。
運營人要注意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一旦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在實際工作中才能更加得心應手,並且能夠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你是做B2B的平台電商吧?
我是根據你說的「現階段在公司內掌握商家就掌握了立足之地」來判斷的,這一類平台電商和線下的面向企業做批發的實體公司一樣,銷售人員每人負責幾個商家,招呼好他們就行了,由於有長期的採購和供貨合作,商家一般不會輕易撤離。
但對於個人來講,發展有限,除非你做到高層,並且和對方公司私交甚好,那你在離開當前公司之後是有可以適當借用對方資源來發展事業的。
如果你是做B2C的平台電商,那很不幸,那夥計沒說對。不斷地營銷推廣、拓展消費者市場是你需要一直做的任務。如果看不到消費者和交易量的增長,零售商家們最終還是會撤離的。
關於職業發展,你做的是互聯網運營,映射到傳統行業,做的就是營銷的活,所以營銷的知識得懂,實際操作經驗得積累,最好是有成功推廣的案例,要不然光了解行業資源分布、工作流程等經驗對你的幫助並不大。
先說這些。運營喵一枚,想先提一下我自己的3個經歷,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第2份經歷與題主幾乎一致:
1.畢業時,銀行、互聯網、地產三大熱門行業我都投過,因為當時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
2.曾經在某大型電商的一個內部創業項目,運營團隊的2號員工,比題主更慘的是...1年內換了4個直屬上級,不知道自己何去何從,內心很迷茫...
3.隨後到了一家創業公司,運營團隊一共3個人,我+2個實習生,彙報給老闆(等於沒有直屬上級),感受到了另一種迷茫...
這三份相似而又不同迷茫的經驗,讓我感覺自己歷經滄桑,幾乎可以召喚神龍了。
正是由於這三份經歷,我摘出了其中比較有影響性的3點,跟大家討論。
1.想要做產品/換方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換了之後會不會更糟?
首先,許多人做運營或者產品前,並不真正了解這個崗位是做什麼的(其他很多崗位都是如此),即便從崗位jd里了解了一些,實際到崗時,也會因為理解偏差/jd描述不準確/崗位職責調整等等原因與預期不一樣。
有一種比較好的情況時這個時候還沒畢業,比如大三。可以通過實習的方式,去身臨其境地了解這個這類崗位的核心點是什麼,日常工作是怎樣的,與自己的興趣/潛力是否匹配。也就是,在校學生可以用實習的方式去進行「排除」,銀行、互聯網、國企等等...都可以去試,成本很低。
有過工作經歷以後,試錯的成本就相對高了(當然,如果心態很好,那也可以去試錯)。
之前聽一個分享說,如果想要換工作/行業,可以去和處在那個行業、那個崗位、甚至那家公司的人實際聊聊,聊他們的kpi、日常、必備技能等等,由此來做判斷,剔除掉那些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不全面的東西。找人很方便,朋友圈、知乎、脈脈、在行...等等。我之前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排除掉了某生活方式產品的運營崗位。
2.運營這個坑值不值得入,未來會怎麼樣,這個行業會不會消失?
這個趨勢我沒有辦法判斷。但是,任何崗位積累的都不該只是應用技能,即使運營這個崗位消失了,我們是不是還可以做點別的?
一般來說,運營人對這些都很熟練:ppt、excel、簡單的h5、ps、寫文案、腦圖...這是技能層面。還有一些相對隱性的東西,比如:做運營策略和目標時用的MECE、PDCA、SMART...再比如解決問題的思考分析能力、演講能力、效率優化能力、帶團隊時練就的管理能力...這些都是在日積月累中內化為自身的基礎素質,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遷移。很贊同 @劉渝民 老師關於培養思維能力的論述。
前段時間在看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場營銷》,比如裡面講「設計顧客導向的市場營銷戰略」,從「提倡低價、減少分銷渠道」到「社會化營銷」的觀點,跟運營的思路驚人相似。如果我們在做運營的時候,能夠歸納出一套理解、學習、解決事務的方法,會對以後幫助良多。
另外,對於我個人來講,正是因為互聯網運營比較新、比較「沒有章法」,充滿無限可能,所以我選擇了加入。
這裡推薦可以看看 @黃有璨 老師關於做運營還是產品更有前途的觀點。作為一個互聯網人,
在未來 5 年內你覺得做產品更有前途還是做運營更有前途?
3.職業規劃真的因人而異
我見過計劃性特彆強,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也見過總是想不清楚,索性隨心隨性的;當然,還有很多完全沒想過做職業規劃的...我沒有辦法去評判孰優孰劣。
所以,還是說說運營人的晉陞之路吧,常規來講,大概是運營助理-運營專員-運營經理-運營總監-COO。
運營助理:做一些數據日報、信息收集、小活動策劃等「粗活」,主要是按時保質地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
運營專員:獨立撰寫文案、活動策劃等小型項目,主要是執行力強。
運營經理: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能夠完成運營部門的某一些策略的拆分和落地。
運營總監:設計目標及拆分,帶領團隊達成...
COO:(抱歉,這個了解不深,我不瞎說...)
大體是這樣,各家公司會有差異,比如有的運營總監可能還會肩負「接客」的重任。
對於我個人而言,職業規劃的作用不是讓自己按圖索驥,而是——
1)在做職業規劃的過程中,更加了解自己,明確自己想要什麼;
2)為自己畫下一張藍圖,在偶爾鬆懈和迷茫的時候,有個方向,不至於無謂的滯留太久。
3)計劃沒有變化快,如果有了更好的方向,為什麼不呢,哈哈。
總體來講,運營的准入門檻相對較低(相比於產品、程序猿...),這兩年也湧入了大量的運營人,迷茫是我們每個人的必經之路,我也在不斷試錯、彷徨、雞血、憧憬中...
一起加油。
我是運營出身,純運營,現在還在做。 我是這麼認為哈,任何一個人,哪怕是比你沒有工作經驗的人,都有理由去說自己的想法和規劃。這些呢,對你而言,只不過是一個很好地借鑒。畢竟人和人不一樣,看你自己未來到底想做什麼。我接觸的人中,很多人當初都不知道運營是什麼,莫名其妙的就做了運營,然後覺得產品好去轉行產品,或者說覺得市場和銷售好的,轉行。很多。 我建議你先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到底要做運營,運營也分為很多種,你想做那種?然後給自己一個規劃,同時你的leader也會給你一個成長安排。所以見你去問問。 如果你希望做下去,那麼就要快速的迭代,讓自己豐滿起來。其實互聯網要是真的有計劃,那麼就不叫互聯網啦。加油
儘可能積累經驗和資源,經驗不限於職能方面,還有人員溝通管理,尤其是跨部門溝通能力,如何協調各部資源去實現目標。資源包括內部和外部渠道資源,運營崗位接觸得最多的就是數據信息,這些數據只要運用得當,其價值潛力巨大。多了解一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多站在管理者角度思考問題,戰略戰術的。掌握以上這些,即便職業遇到天花板,也能跳出來自己單幹。
我一直認為互聯網運營工作做的好的人,堪比萬金油,價值連城。因為運營人員幾乎什麼都懂一些,一般來說,通過長期的實踐至少會精通其中一項,甚至樣樣精通。互聯網運營人員的職業發展道路完全不同於互聯網運營的工作職責和對應的工作內容,反之,互聯網運營的職業發展道路非常的廣闊。曾經有人說,產品經理是通往CEO的訓練營,如果這句話是對的,那麼運營就是通往COO或CMO的訓練營。 但可惜的是,這兩年的互聯網行業熱度實在太高,很多人在這股熱浪中變的越來越浮躁。曾經有一位資深的前輩說過,在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崗位,可能都需要堅持兩三年,才能明白公司的具體情況、崗位的細節。你只需要記住,任何一個職業,路只會越走越寬,不會越走越窄,請咬緊牙關繼續前行。當然這也需要你付出足夠多的努力,因為天上從來都不會掉餡餅。 一個人的職業發展軌跡更多的是由實力、機遇、運氣、性格等很多因素結合後產生的結果。但有一點很重要,付出多少努力和收穫成正比,即便當時沒顯現出效果,但是過幾年你會發現,和其他人相比,付出更多的人更能夠獲得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空間。這是一個簡單的事實。 所以,如果你選擇了互聯網運營行業,就要專註,專註於你目前的工作,專註於你未來的目標,強化優勢,彌補劣勢,你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我也是運營出身 準確的說 是技術出身 這麼說吧 我現在的職業規劃是 運營 - 產品運營 - 產品經理 - 創業 努力奮鬥中。。。
作為一個運營,我能給到你的建議是比較現實的一種,就是你必須要達到一種現實目標,然後才去追求下一個目標。那麼,因為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我們會經常遇到的這個問題就是平行兩難的問題,比如說,如果現在有一個崗位在上海,那你會放棄現有的一部分生活質量,跑去上海工作嗎?
如果以我之前的經歷來看,比如說你現在已經做到主管這樣的職位了,然後你要上運營總監這樣的職位,那麼你承擔的責任比你現在要承擔的要放大,因為你管的人更多了,或者說,你的工作要求達到的目標又大了,比如說一年要承擔一千多萬的營銷量,可能這是市場部最基礎的要求,對吧?
那麼你就會受到生活方面質量下降的影響,因為所有的高管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我們之前接觸過很多高管,特別是跨國公司,他都會有這樣的問題,全中國各地來回地飛,那家庭他肯定是顧及不了的,但是他的薪資還有他的收入能滿足請保姆,聘傭人的級別,那對於這個,你是要有自己的心理準備了,因為運營總監這樣的職位,小公司可能會好一點。
在大公司裡面,運營總監絕對是有一個很大的KPI業務要求壓力的,那對於這個,你要準備好的更多是你願意捨棄哪一方面的一些享樂的東西或說捨棄哪方面可以放棄的東西去迎接這個崗位的一個要求,因為公司如果要招一個運營總監的話,他會有一個這樣的基礎要求,首先是說,你要承擔這一年整體KPI指標是怎樣的,然後呢,你只有承擔這樣的一個PKI要求,你才管的動下面的人,才知道工作目標是什麼。
所以我大概給你建議就是說如果你確定3到5年要走到總監這個職位的話,你現在就可以做生活調整,就是你要明確有哪些東西自己大概可以放棄的。比如說,周末的某些休息時間是否可以放棄,自己的一些娛樂愛好是不是可以放棄一部分,然後,或說在家庭生活裡面跟家人相處的時間又要被抽調一部分出來,這個是要有一個大概的心理準備的。
謝謝!
沒經歷過,我是技術出身,但現在直接已經開始創業,在學習運營的知識,但是互聯網的產品都是運營出來的,所以千萬別小看運營;至於產品,如果運營人員能夠有產品經理的能力,那麼顯然恭喜你,你已經具備了獨當一面的能力
在杭州,零基礎進入運營行業很困難嗎?求解,謝謝
互聯網行業的速度是很快的,千變萬化,不談什麼職業規劃,因為誰也無法預測幾年後還需不需要這個行業,這個職位,我們要做的是自己要先適應行業的變化。談現實一點的東西更靠譜,要賺多少錢
現實創業難,起步難。白手起家難,窮人做什麼都難。
互聯網運營:流量-轉化-客單,從這3各方面延伸出來,所有的事情你的目的對的上,你的職業也對的上。
個人認為互聯網運營方面需要摸索的東西太多,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利用好現有的一些體系,比如流量運營、用戶運營、產品運營和內容運營,就像收拾屋子一樣,東西很多很雜,但你至少知道該如何分類,衣服放進衣櫥,鞋子歸類鞋櫃,衣服太多了可以考慮增添穿衣物的櫥櫃或者換個大衣櫃,或者就是購置一些真空抽氣收納袋,節省空間。總有方法來解決問題的,不是把衣櫃變大,就是把衣服變少,你總自己居住的舒服才是。不能什麼東西都往床上沙發上一扔,都怪房子太小了,多買兩件衣服都放不下。畢竟換房子是件大工程,成本也大。再說,即便是換成大房子,如果還是東西很亂一樣居住得不舒適,還是得整理,解決。有時候覺得運營有一部分的工作就像是在整理房間一樣。
運營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東西。一個產品出來了,就是要跟用戶去用的。
多交流 我也迷茫 一段時間就會有個瓶頸
互聯網金融運營人員,從業不久,想多交流學習,想入群,為啥助手不加我~~~~
推薦閱讀:
※從運營專員做到一個運營大咖,職業規劃是怎樣的?
※天涯論壇有哪些暗語?
※如何評價《用戶力》這本書?
※目前的互聯網產品情況,產品經理的作用已經遠小於運營?
※互聯網社工庫的傳說,這個是真的存在嗎?
TAG:互聯網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