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倫理與現代文明有哪些衝突點?


儒家倫理講究人和人之間等級差別,這一點韓國和日本比我朝更甚,西式現代文明受人權思想影響,強調人人平等,換句話說,在儒家倫理中會顯得沒大沒小。

個人感覺儒家倫理在我朝最大的影響就是中庸之道,什麼都要不溫不火面面俱到,比如發表觀點要這麼說「這個是怎樣怎樣好,但是那個也怎樣怎樣不錯,但是blabla」,說完其中含義還要人猜;西式現代文明崇尚有個人觀點,別繞圈子,就說你認為的人是怎樣。

現在互聯網尤其是知乎微信上那麼多偏激撕裂的觀點很火,恰恰是國人被中庸思想壓抑的爆發。


-

儒家原典,與現代文明,除了一點之外,沒有任何衝突。

這一點就是:「子不語怪力亂神」。

請注意,論語是子夏、子貢等人編撰,這話,是說的「我們的先生,從來不說怪力亂神的事」,而不是說「子曰:吾不語怪力亂神」,不要誤解成,孔子把「不說怪力亂神」變成戒律。

這句話,其實只是弟子對老師的一句總結,一句形容,如此而已。但,影響後世巨大。

再另,中國有很長一段時間,科學領先外國,所以,也不要把儒家,和科學的落後,扯到一起。

請注意我說的題旨。

因為對「怪力亂神」之現象,對奇妙的,讓人不解之事物保持距離,導致科學的研究動力缺乏。

而這個毛病,又在「佛教」的大興後,被再次強化。

(正信的佛教,其實也不愛碰這些玄乎其玄的東西,中國主流的禪宗,更是如此)。

君不見,中國所有「具備一定想像力的文學作品」,其實,都離不開「道教」。

若沒有「道教」力挽狂瀾,中國人別說科學了(莫忘了道教的煉丹),

連西遊記,連封神榜,連水經注,連聊齋之類的文學書,都要厥如。

連水滸傳這樣,有一定歷史背景的小說,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

沒有道教,連三國演義的諸葛亮,都起不了壇,借不了東風了。

甚至連黃巾賊,都鬧不了天下了……。

後人打倒孔家店,把孔子罵的狗血淋頭,不管五四,不管文革,其實都是無聊的舉措。

儒家何其珍寶,儒家思想,根本無可打倒之處,失了儒家,中華民族再無連繫的鈕帶。

在我眼中,儒家典籍,就是一句不妥,改掉這句,即可。

「子不語怪力亂神」。


儒家和現代文明的衝突根本有二:一儒家倫理根基是不平等 二儒家倫理的邏輯是你必須信,不信是禽獸。

儒家的倫理,談得是君臣之間該怎麼著,父子之間該怎麼著,他不談的是國君之間該怎麼著,大臣之間該怎麼著,他說的禮,是等級之間的秩序,並非調和同等級的關係。等級是儒家的理論基礎,拋去這些,便一無所有。

儒家是不講邏輯的,他們的經典里沒有論證過程只有語錄,然後語錄就成為後世儒家的邏輯。也就是「子曰」「詩云」的來源。儒家的邏輯是宗教性的,面對強大無匹的西方說理,儒家毫無還手之力。


這個問題問得不嚴密。

首先現代文明本身就是一個不嚴密的定義,同樣叫文明,美國、歐洲、日本,文化上都有很多不同,而儒家也一樣,正如@何金輝 君指出的,不同歷史時期的儒家差別都很大。那麼泛泛地講兩者的衝突,沒什麼意義。

第二,儒家典籍有些說法,特別是《論語》,在我看來更多地算是一種對孔子個人觀點的陳述,不適合作為普遍行為規範。比較典型的就是@yolfilm 前輩所說的「子不語怪力亂神」。拿這個作比,我個人以為不太合適。

第三,如果單純看儒家一些論斷,我認為儒家的觀點還是有可指摘之處的。

  • 誅心之論。儒家在評判一個人時過於依賴個人對當事人動機的判斷,而非事實和法律準繩。孔子殺少正卯的典故(從荀子那裡來,雖然歷史上有爭議,但我認為還是可信的)是一個例子。這和如今普遍要求法治的理念不符。

  • 儒家的思想中有自然主義傾向。比如強調「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這句話中有合理的成分,即要求社會成員各安其位,但不合理的成分也很明顯;父子關係是天然的,而君臣則不是。把社會關係等同於自然關係,實際的效果是把等級觀念絕對化。這跟現代多國社會普遍承認社會機會平等的價值觀不符。

=== 小更新 ===

@yolfilm 前輩提出了一條:孔子殺少正卯的典故是荀子斷章取義的結果。我雖不能完全同意,但我也承認這個案例後世爭議頗多,確實不適合作為論據使用。多謝指出。但已經寫在這裡了,我也不好就這麼刪掉,不然會給後來的閱讀帶來誤會,所以只好原樣保留。

關於我對自然主義的觀點,詳情請參見評論區。

============

第四,如果把非要揪毛病作為目的,那麼我得說儒家遇到的麻煩還更多:

  • 存天理,滅人慾。滅人慾還好說些,因為我曾見過有一些所謂「正名」的解釋是將不從天理理解為「違反了社會規範的慾望」,怎麼說貌似也挺合理,我不是儒學專家,不適合辯駁。不過這句有意思:「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三妻四妾與當代中國法律衝突,在此不表,但山珍海味和飲食無論如何也看不出有「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這麼嚴重的矛盾。雖然感情上我能理解朱子是反對享樂主義,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本身並不能算是什麼過錯。

=== 小更新 ===

@yolfilm 前輩指出人慾在理學中應當被理解為私心,這句話在我看來沒有錯,但反過來恰恰證明了儒家思想和現代標準確實有衝突。

首先需要糾正的一點是,我原文中舉的句子並非原文。我重新查證了,原文出自《朱子語類》卷十三:「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慾?』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另一句話則是:「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慾夾雜者。 學者須要於此體認省察之。」

這裡的所謂要求,我看的版本是作「強求」解,這和私心有相似,也有不同。但是作為現代社會的標準而言,我並不認為私心是什麼罪過,更談不上「人慾勝,則天理滅」這麼嚴重。和傳統相比,我們所在現代社會更加肯定個人價值,無法隨便否認私心本身的另一面,即進取心的價值。所以我們如今講究的是看結果,而非看心思。

============

  •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二程中的一位說的,忘了是誰。我們的皇帝,好像已經被扳倒很久了吧?

其實有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第三條里我埋了個圈套,對比第四條的時候我們就能看出來。第三條里我批評的是先秦儒家中世界觀不夠合理的一部分,第四條里我批評的都是後世理學論述上的矛盾和不嚴密之處。但這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作為原始儒家思想的先秦儒家,和後世的理學儒家在解讀時差異往往可能很大。先秦儒家的思想由於文字表述的匱乏,容易被後世按照自己生活的年代的情況做解釋,給人造成所謂「普適」的印象。而後世的思想由於文字表述上豐富很多,很容易看出不合理的地方。

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先秦儒家寫來端的是好經文,卻被後來的歪嘴和尚唱歪了?這倒符合儒家「厚古而薄今」的理念,不過我不覺得這種說法有多負責任。我仍然認為後來的理學和之前的古儒家基本是一脈相承的。換言之,雖然中間可能有部分的錯誤闡發,但後世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證明開始思想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

唯一合理的做法,是揚棄。「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這是《商君書》第一章的名句,雖然不是儒家經典,但我認為這才是在如今這個年代我們對待儒家應有的態度。這也是我不同意@yolfilm 前輩的觀點的地方。僵化地要求認可儒家典籍的每一個論斷,或者總能揪出無數的問題,或者容易陷入文過飾非的陷阱。對解決問題都沒有幫助。

P.S.:上面最後一段是法家的吐槽。儒生們若不喜,請摺疊。


儒家的倫理是一個名詞。

西方的倫理學是一個概念。

儒家的倫理沒有理論,沒有概念,沒有系統,有浸豬籠。


前幾天我在日喀則,一條公路的旁邊,政府立了一個大大的牌子,上面寫著「安貧可恥,脫貧光榮」,呵呵,我就站著不說話,自己體會。


以下摘自韋伯《支配社會學》:

由考試所形塑出來的教養,並不具有專業資格,毋寧說正好相反。書法嫻熟、文體優美、一切皆以經典為準的心態等等,對通過論文考試——這種考試的題目有時不免讓人聯想到德國中學裡傳統式、愛國的與道德性的作文題——而言,具有絕對的重要性。這種考試,實際上乃是測驗一個人的文化教養,其目的在於判定,他是否是一個君子,而不在於判定他是否具有專家的資格。孔子的基本理想:「君子不器」——普遍的、個人自我實踐的倫理理想,正相對立於西方之切事化的職業思想——對任何專業訓練及專門許可權之發展,都是種妨礙,而且也一再阻擋了其實現。這點可以說明此一行政體系中特有的反官僚制、以及家產制的根本傾向,行政的疏放性與技術的落後,亦可由此傾向來加以理解。

另一方面,中國也是一個最徹底的,將習律與官方審查通過的文學教養(科舉考試)視為身份特權之基準的國家。就此而言,中國(在形式上)可說是近代特有的和平化與官僚化社會的最佳代表,然而這個社會的俸祿壟斷、及其特殊身份制的階層結構,卻是全然基於由科舉功名而來的聲望。

中國文化的統一性,基本上乃來自其身份階層的統一性,此一身份階層乃是官僚制、經典文學教養、與上述儒家倫理所特有的君子理想的擔綱者。此一身份倫理的功利理性主義受到下列因素嚴格限制:接受一種作為身份習律之構成要素的、傳統的、巫術性的宗教性格及其相關的禮儀文獻,以及(尤其是)承認對祖先與雙親的恭順義務。


這個問題太大了。非常粗淺大膽地從四個方面談談個人的理解。

儒家思想以「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為代表的等級制度——在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當代日本有著顯著體現——如何能和現代平等思想兼容?

儒家思想在強調個人克制慾望、修身齊家、以天下為己任的同時,不提如何正視人的慾望,因勢利導,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否給人自由,推進自由?

儒家思想里如果沒有以法律而非道德約束廟堂之上的權力,以劃定群己公私邊界來規範個人慾望的內容,該如何摒棄法制,實現法治?

儒家思想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一度成為國家意識形態,自詡真理和政治正確,不論個人處境、只論君子小人,是不是太非黑即白,缺少民主思想?

在道德上,儒家思想確實到達了很高的層面,但毋須諱言,綿延了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始終未孕育出多項「現代化」概念下的核心意涵,除上述平等、自由、法治、民主外,還包括去偽存真的科學精神。儒家思想成長成熟於物資相對匱乏、生產力很不發達、皇權代代強化的歷史時期。當代儒家思想理應順應現代化,這是不易的事實。


儒學幾千年來早就夾雜了各種各樣的私貨,變成了愚民工具,還是早早進歷史的垃圾桶比較好。


說儒家先明確是儒學還是儒教

儒學跟現代文明沒有任何衝突,因為儒學本質就是《職業經理人的自我修養和管理方法論》,基本框架就是目標(仁),流程規範(禮),獎勵待遇(樂),懲罰制度(刑罰),以及當事人實際執行中的主觀靈活性(義)

有興趣的搜一下「尊五美,摒四惡」,看一眼,有沒有哪本職場類或管理類書籍,能跨越這簡單的9點

儒教,只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統治階級主導的儒學部分思想的「應用」

統治階級主導的統御理論,本質跟和平教也沒什麼差別,當然都不會有多少好東西。但這是統治階級作惡,不是「學」的惡

遠的不說,你看就前三五十年,儒學自我提高、自我訓練的集大成方法論「知行合一」,都被抹黑成什麼樣了

簡單說——

「學」,總有其價值

「教」,百分之百是垃圾

「家」……江湖人出來混,套近乎一下說聲「一家」,給面子道句「大家」,這些就不用當真了……

PS.補充句歪曲最多的「義」的意義,不是指造反打架

而是「心之所宜謂之義」——「這事你真心覺得對你就干」

講的是職業經理人的自主與擔當


儒家的基礎是傳統農業社會模式,由家到國,對應的倫理是在周圍相對固化的人際關係之間尋求穩定的道德教化。

但是在現代社會,商業生產成為主流,替換了農業經濟的主體地位,人口大規模遷移,家族關係破裂,儒家倫理與現代文明的衝突點實在太多,即使新儒家也必須正視儒家基礎不再的現實。


首先,我覺得你可能對儒家倫理、現代文明的理解的並沒有很深入的理解。

第一:儒家倫理的核心是什麼?

在學習儒家倫理,或者說儒家經典《孔子》《大學》《中庸》這些書籍之前,先要明白,儒家的根本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如果不了解這個根本,就會產生錯認,理解就不對了,就跟孔子的不同了。

孔子的學問繼承的是周禮文化。孔子感受到當時社會上,倫理道德文化的日漸散失,世風日下,發出「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的感嘆。雖然還有一些禮儀的形式在,但是,人已經不是人了,人「心」不在了,這樣的禮,這樣的樂,還有什麼用?

所以,孔子感嘆的是人心。這個人心,也就是「仁」,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每個人都是有情的,對子女對父母的愛,父母對子女的愛;朋友之間的友愛;夫妻之間的親愛;這些情,這些愛,是存在於每個人心底的,生來具有的。

人正是有了這樣的情,這樣的愛,對自己所愛的人,愛我們的子女,愛我們父母,愛身邊的朋友,愛我們的國家。當愛被開發的人,看到他所愛有了苦難,有了痛苦,他是自發的,想要去為所愛之人做點什麼。

父母看見子女,就想讓他吃好、玩好、生活好,希望子女有個好的未來;子女看到父母的辛苦,也希望自己能快點長大,給父母幫父母承擔一些東西,讓父母不那麼辛苦。

所以,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就在這個「仁」,這份「情」。

就是要開發人心中的這份「仁愛」之心。你有了這個仁愛之心,你自然是不希望讓身邊的父母、親朋辛苦的,你看見一個生命的苦難,你自然是會有不仁憐憫之心的。

那你該怎麼做?你也有你的需求,生存的需求,你要吃,要生活空間,物質的滿足;你有心理的需求,你有感情的需求,你渴望被關心,被愛護;同樣的,其他人也有這些需求,當這些需求發生衝突,你怎麼辦? 一方面,你自己要生存;另一方面,你是有愛的,你是不願讓自己所愛之人辛苦的。

為了自己能過好,身邊的人能好,你需要一個平衡點。生活中有太多的問題,我們怎麼做?這就有了儒家文化,儒家倫理學。

這是指引每一個人,如何遵循內心的仁愛之心,如何去與身邊的人相處,如何與社會相處,與身邊的環境相處,讓大家都能幸福快樂的生活。

所以,儒家經典,儒家文化,是給成年人看,是講給成年人聽的。當你對生活有的情的體會,遇到了生活中的煩惱,你就要尋找這麼一個出路,讓自己能夠把各方面都處理的很好。

第二:衝突來自哪裡?

今天這個時代,說實話,網路拉近了空間的距離,也疏遠了人心的距離。有太多人,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不懂得如何去愛自己,愛父母,愛親朋;然後呢,大家都感受不到愛,越發的孤獨恐懼,越發的不願意,不敢去愛,人就越來越封閉,越來越不信任。

為什麼不信任?是我們不願互相信任嗎?不是的,我們都是渴望信任與被信任,只是,害怕受到傷害。為了不被傷害,就把自己封閉起來。但是,自己的心並不是這樣想的,心底的愛,心底的情,是要表達出來,是要流露出來的,不然就會在封閉中扭曲,變異。這樣的人多了,表現出來就是現代社會的冷漠,衝突,不信任。

第三:儒家文化,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衝突

如果想要變好,那就讓自己先變好。 請問,你是否會厭惡、傷害一個,很愛你,給你很多關懷、愛護、幫助的人? 我的答案是不會的。

那麼反過來,如果你用心的去愛一個人,去關心他,幫助他,包容他,他還會遠離你嗎?當你把你對家人的愛,再多一點的表達出來,去體貼你的父母,親人,他們是否會更加的開心快樂。他們回饋給你的,是不是也是更多的愛,誤解自然沒有了,衝突慢慢的,也沒有了。


中國人所面對的世界,有很大一部分是父母的延伸或延續。

在西方,從人之成長角度,強調的是這個過程中的斷裂,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清清楚楚,乾乾脆脆。每一個人力求控制自己的一切,對別人不信託。


純個人觀點,並無專業研究。

如果現代文明是指社會學方面的民主政治,法制社會。那儒家倫理與現代文明的衝突點就是,儒家被用來加強等級意識,尊卑意識,弱化法治觀念。這並無絕對的好與壞。而且在過去統治技術並不發達的古代,能夠促進人們自發的和諧相處,本身就是件很偉大的成就。比如政府騎馬也得花幾個月才能到達你在的地方給你維持治安,也沒有攝像頭錄音採集證據等等,你聯合幾個當事人偽造事實或者否認真相,政府是很難辨別真相維持正義的。嚴格的法制在那種情況下實際應用價值很局限,想辦法促進人們自發的和諧相處是更實際的選擇,尤其是對於幅員遼闊的國家。

如果現代文明是指科學技術的發展。儒家倫理並無任何衝突點,因為儒家專註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也就是價值觀,並沒有涉及到世界觀,也就是並沒有去設定什麼這個世界是一個或幾個神創造的等等。發展科學並沒有觀念上的阻礙,所以國人很難體會到進化論對於宗教信徒的心理衝擊。而福禍相依,正是因為以宗教促進社會和諧的文明裡面,科學的發展要時刻抵禦神創論的攻擊,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更敏感,當它發展起來以後也更有組織性,更受重視。而在儒家倫理下,世界觀根本不是一個問題,所以各種學科的發展散落在各個角落,並沒有組織成一個系統。就像是同一個饅頭,前者是本來你媽只讓你吃米飯你爭論了半天終於吃到了饅頭,後者是你媽不管你愛吃啥吃啥,你就吃了個饅頭。前者肯定對於饅頭會投入更多注意力,搞不好還形成一套理論論證吃饅頭的好處,後者就不一定了。

另,對於"子不語怪力亂神",恕我愚見,我覺得那正是說儒家不討論神鬼,不干涉世界觀的例子啊。你發展科學也好,發展宗教也好,自己去玩,我不和你談這個。

科學落後就去發展科學,技術落後就去發展技術,別工作不順利就歸因於老婆做飯放香菜,老婆做飯只管餵飽你


最大問題可能是反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儒家以心為能源,以禮為動力,以法為平衡,維持人間自然之數。西方近現代文化以私為點,以利為線,以斗為端,破壞世界自然之態。現代社會的糟粕與浮華都需要傳統加以凈化與約束。現代文明最大問題就是對抗自然,幾乎是全球對抗自然,從衣食住行到婚喪嫁娶,從五穀雜糧到金銀銅鐵,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天下,以各種理論罵傳統是糟粕否定傳統。帶來結果就是現在全人類都面臨嚴重的氣候危機,生存或者毀滅都成了火燒眉毛的問題。


道德人情重於法律規則


以家為基礎變成以公司為基礎


推薦閱讀:

北大哲學系楊立華老師《四書精讀》的課堂筆記誰有整理匯總過嗎?
如何理解《論語》中的「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不支持或者反對儒家?
《論語》中孔子各處所述的「仁」是否有、有怎樣的統一的精神內核?
孔子和子路是不是超出了一般的師徒關係?

TAG:中國文化 | 文化 | 儒家 | 中國傳統文化 | 現代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