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剛出生的嬰兒視力很弱?其它動物剛出生時也是一樣嗎?


人類的視覺能力基本上是出生後逐漸習得的,嬰兒不是眼睛發育不足,而是頭腦暫時還不會很好運用眼睛去觀察世界,就好比蹩腳的攝影師,拿著頂級單反也拍不出好片。

嬰兒開始看世界的過程,就是對視覺處理神經元網路進行訓練的過程。初生嬰兒需要學習的第一課是分辨物體輪廓,最初他們看到的世界只是各種顏色和明暗的塊塊,經過學習才知道其中一些總是在一起運動,這部分色彩和明暗變化形成一個固定模式,而另一些則沒有這種模式,當這種情況一再重複,最終神經元網路會演化出識別這種模式的演算法,於是世界不再是色塊,而是一個個物體了,以物體為參照,控制眼睛的神經也逐漸學會正確聚焦和跟蹤物體運動,這個過程大約要一兩個月,嬰兒眼睛最初是迷茫的,到了這時俗話講就是眼睛亮了,看到媽媽會笑,看到生人會哭。視覺第二課是對物體位置關係的理解,這就需要雙眼配合達到對物體距離或者場景深度的觀察,對視神經的分析能力,以及眼部各種肌肉的協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個階段過後,嬰兒不僅可以認人,而且可以對不同距離上的物體產生不同的反應。第三課是對簡單運動在直覺上的把握,這就需要對運動物體的追蹤,需要頭頸乃至身體肌肉的配合,之後還有對空間方位和基本拓撲結構的認知等等,總而言之,大腦處理視覺信號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通過一個學習過程建立起來的。


我覺得唐諾的《閱讀的故事》中有段話寫的真好:

如果人生大體上就是這麼一道此去不回頭的單行道,那麼,所謂童年人的最大幸福便在於一切都還沒實現尚未發生,一種生命最根源之處的無以倫比自由,用無知撐持起來的——幾乎所有的生物學家都會告訴我們,人類的「幼態持續」是生物界最長的奇特現象(請注意,這是在今天的生物學家認知基礎上說的,今天任一位誠實的生物學家都不願誇張人和其他生物的相異之處,尤其不願賦予那種萬物之靈的老掉牙自我陶醉哲學解釋),延後了交配生殖的演化第一大事;而且,真的要講到底的話,我們還可以說人的嬰兒根本就是「提早出生」的,其關鍵原因便在於人在演化之路上發展出和母體骨盆大小並不相襯的大腦袋來,逼使母體得將猶處胚胎狀態的小兒給「排」出來,對比於其他哺乳類生物(哺乳類之外更不用比了),人的嬰兒是最脆弱的、最發育不完全的,不像牛羊,出生後顫巍巍站起來,接下來就能跑能跳了。

如此幼年期的意外延長,原本絕對是人類生存傳種的危機和巨大負擔,但最後居然也可以是禮物。幼年期的加長,使人類沒那麼有效率立刻被捲入生殖繁衍的演化鐵鏈之中,多出了一長段漫漫無聊的奇特時光,而無聊,正如本雅明說的,是孵育想像的夢幻鳥兒的溫床,如此說來,人類之所以發展出生物界最複雜、繽紛、如亮光四下漫射的生命現象,極其關鍵便在於這個純屬意外多出來的童年歲月、沒特定之事可做的好整以暇童年歲月。

從生物演化史的如此角度來看,我們大約就清楚我們該保衛的是什麼不是嗎?保衛一個無知加無聊為基調的無所事事童年。閱讀的進行也應當在如此大氛圍之下謙卑地展開,不忙著兌現,不急於揭示,與其說是求知,還不如講是遊盪,不要神經病一樣用未來必定如何如何去驚擾他們,本雅明細心提醒我們,那隻孵育想像的夢幻之鳥是很膽小的,現實的枝葉顫動很容易就驚走它。


經過進化,人類頭骨發展過大,所以為了從母親盆骨順利產出,每個人類的嬰兒都是早產兒。

既然是早產,自然各種器官都未完全發育,特別是大腦,所以從取像到成像功能都欠缺。


因為新生兒的各個器官發育還不完善,眼睛是新生兒發育較晚的一個器官


哺乳動物的發育過程大致相同


所有動物都是這樣,媽媽肚子里很黑,如果視覺系統發育過早,一出生見到光馬上就瞎了,所以還是出生後再發育比較安全。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類小孩在小的時候幾乎每天都會哭鬧,而小動物就不會,比如小狗、小貓?
安撫奶嘴是否適合給嬰兒使用,有何利弊?
表姐生了個小孩,我大學放假回去應該帶什麼東西表示心意?
8個月寶寶為什麼還沒有對母親或其他任何人有明顯的依戀?
為什麼感覺寶寶和我不親?

TAG:動物 | 嬰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