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沒有《3 Idiots》這樣的電影?
中國電影為什麼總是長時間脫離大眾生活,而印度電影又何以迅速轉向平普務實的風格?中國和印度,新興大國的軟實力博弈中,將會誰輸誰贏?
我個人認為,中國的電影從來都是文化人的調調,導演都是學院派,拍起文藝片兒來如魚得水。自打《英雄》開始,雖然奔著愉悅大眾的路子去,但總是有俯視的勁頭,好像大學教授愁眉苦臉地給小學生講故事,總是不自覺地奔著高雅教育去。
但印度國相對來說就非常平民化,寶萊塢片子的故事往往簡單到可笑,基本上全是喜劇,邏輯都不是太看重,全篇主要是唱歌跳舞打豆豆,沒了——但印度人民就喜歡這個!
所以我覺得印度導演也好、演員也好,都是從這種片子磨練出來的,平民化視角駕輕就熟,就好比唱二人轉的上電影演個縣城藝人,就比人藝剛畢業的強。比起我們端著架子又不倫不類要自然許多。但我個人覺得中國有一些片子——比如說《獨自等待》也挺不錯的。
當然我不是電影專業人士,以上只是個人推測。
不過——凡事總有個不過——如果以真正印度人的視角來看,這片子其實遠遠算不上「大眾生活」——這片子幾乎可以算是印度的形象宣傳片。把印度美化了大概五到十倍吧。基本上就是一個披著印度皮兒的發達國家故事。看這片子的時候,很多人會以為印度的大學/升學率和我們一樣,基本上高中畢業至少有一多半能奔個大學來四年再說。但是實際上我在印度就沒看到幾個大學……後來查了資料,據說印度只有大約10%的適齡青年可以上大學。還有資料說印度理工學院的學生成為百萬富翁的比例是全世界大學中最高的——沒錯兒,問題是後來我發現你如果不是百萬富翁家庭的孩子,就基本沒法進這個學校。
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即軟實力:我的感覺是印度不可能贏。他們的歷史積怨太深,宗教是一坨、種姓(階級差距)是一坨、封建又是一坨。都說成熟社會結構應該是橄欖核形狀,印度的社會結構就是個日晷——底下有無數人墊著底兒,高種姓有錢人前藩王在高高的尖兒上,中間基本沒有中產階級。當然,我覺得印度人民已經總結出一套非常實用的人生哲理。他們都非常善良、單純、快樂、逆來順受、樂天知命。但是軟實力……算了吧。
插句題外話,我覺得《三個白痴》最後的結局還是回到了主流價值觀,仍然要通過「有好多專利!」、「日本人都崇敬!」和「有好多錢!」來表達主角的成功。但實際上,如果主角只是一個在荒僻山區里教授當地兒童的鄉村教師呢?觀眾們會不會覺得這仍然是個喜劇結局?
我覺得除了審查制度之外,編劇還沒達到這樣的水平也是一大原因。《三個傻瓜》的編劇勝在舉重若輕,騰挪靈巧,最終又回歸主流價值,這樣大工若拙的編劇技巧,對於天朝從業者而言還至少差個幾個街區吧
審查制度
因為沒找個微博段子手來寫一篇雞湯劇本。心靈雞湯真好喝。
有以下幾點原因:
1. 中國電影反應社會問題的太少,大的公司和導演,和知名演員都更傾向於可要不然有豐厚回報,或者能帶來國際獎項的大製作。另一方面,那幫專業評委品味太「高」,「看不上」這種平民製作。反觀3 idiots,雖然情節有些理想化,但是卻反映了印度社會存在的教育問題,關於這一點我還特別向我的印度裔同學求證過。2. 當下的社會有些浮躁,平朴務實並不符合主流思想。
3. 正如上面這位同學說的,中國的電影發展受制於廣電總局,題材選擇並不自由。
中國和印度誰輸誰贏無法下定論,但是在美國人心目中,印度人的口碑算是很好的,主要就是因為他們的誠實與踏實,就好像2,30年前,中國人剛開始移民到美國去一樣。現在在外國人眼中,中國人有時候聰明才智用的不是地方,導致了誠信危機。前段時間,有幾隻中概股因為涉嫌財務作假而被獵殺,使得中概股大面積暴跌,便有這樣的原因在裡面。不是拍不出來,而是那麼多高壓線,誰敢踩?
有啊!《頑主》,梁天、葛優、張國立
因為沒人寫劇本。
三個傻子電影非常好 但是不代表中國就沒有不能和它媲美的電影 兩國的電影人氣質完全不一樣,不光中國沒有,美國也沒有與之一樣的電影,因為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就這麼簡單。
大家反思的都很好,看看中國還有什麼需要反思的?
文化氛圍 思維觀念 國情制度 原因很少也很多 當然我們也有不少好電影(被埋沒了?) 期待新文化潮流的衝擊
中國沒有印度那麼窮,所以就沒有那麼勵志,還有這不是印度片,這是不折不扣的美國片,哥倫比亞出品,所以你才會覺得這麼好看,說白了是穿著印度衣服的好萊塢片子,就這麼簡單。
國情
是否可以這麼說:在印度電影界,有一部分人是在真心+用心做電影?
推薦閱讀:
※為什麼印度電影會混雜印地語和英語?
※有什麼關於印度的冷知識?
※如何看待阿米爾·汗的穆斯林身份?
※為什麼印度電影里要不斷地插入歌舞?有什麼傳統?
※印度電影里一般說的是什麼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