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h 如果在初次發布時就包含目前的所有功能(笑臉與評論),是不是更好?
推算Path的設計意圖,是想走圖片分享SNS的差異化道路,幫助用戶解決開放人際關係鏈條帶來的信息過載問題,讓用戶維繫一個緊密的50人組群,獲取必要而非泛濫的信息。
應該說,這個想法是很好的。每個聽到這個想法的人都會贊成。
但是,在具體的實現方式上則讓人大跌眼鏡。從產品的功能上看,並沒有圍繞原初的設計意圖執行,而是變成了:
幫助用戶結構化信息。
它強行要求用戶把一條信息分解出人物、地點、事件三個要素。這是圖書管理員想出來的產品,絕對不會在人類社交行為中出現。這種做法,既不有趣,也沒有多少實際用途---想想看,誰會沒事經常遍歷一次地圖,看地圖上每個標記了的點上有什麼照片?
所以,產品本身如此,和是否有評論和表情關係不是很大。即便一期就放出了評論和表情,對產品有所幫助,但是這個產品本身走不了太遠。陳義太高,卻沒有實際落地的暢通渠道和簡便方式,50人的緊密圈子就只能是個夢想。
起碼我們因此知道,想做私密的緊密人際圈,用Path的方式是不行的。
我覺得path不錯,咳嗽說的不夠完美的地方,恰好是我覺得最ok的部分,這一點我path上的朋友,包括提問的張亮本人應該是可以了解的,我就只是想跟安全的人分享生活里不希望被大眾關注,又希望真正的朋友分享的moments,所以精準投放這件事,所謂精準,就是有的人覺得好,有的人覺得不好。但path讓我遇到一個很奇怪的問題是,我發覺丟內容,我中間有20多天的視頻和圖片居然突然就都沒了,很衰。
我仍然認為,Path是個過於自戀的產品,形式大於意義,觀念大於需求。在哪一版添加表情功能,都不能改變我的這個判斷。
無論是滿足需求,還是創造需求,產品必須圍繞需求進行。Path的核心理念是,與真正認識你的人分享有意義的時刻。但這是個真需求嗎?
春節在青島,我和妹妹一起在海邊拍了些照片,有些不涉及隱私的,我可以直接上傳到Flickr或者Instagram,與任何人分享,有些涉及妹妹本人的,我會彩信給她或者email給她。Path的位置在哪裡?
我們的社會關係是多層級的、複雜的,家人、親戚、密友、普通朋友、同學、同事、業務夥伴、陌生人等等等等,一個單一的網站,永遠無法同時滿足這麼多不同的隱私需要。如果我把妹妹的照片,發布到一個網站,並且只允許她一個人訪問,這純屬吃飽了撐的,email給她是最直接、最簡潔的解決方案。就像在太空艙中,相比所有的為失重狀態專門研發的高科技的圓珠筆,鉛筆更成熟、更直接、更有效。
Path將好友間的照片分享,分解為People、Places和Things三個核心要素,進一步強化了我對這個產品自戀的判斷。熟人間的分享,是個整體,而不是三個要素。密友間還用得著標出誰在照片上嗎?用得著說這是在哪兒嗎?
題外話,我認為分享跟隱私,不兼容。照片的分享,真正涉及隱私的很少很少,如果涉及隱私,並且可能帶來不可預料的不良後果,就不要分享。同學聚會,真的只能分享給同學嗎?可能確實有少量特定的分享需求,但那是個井口大小的市場,永遠不可能有整個天空那麼大。Path充其量,不過是一把專為剪大拇指指甲而設計的指甲鉗,給它8.5M美金的VC,大約夢想每個購買普通指甲鉗的消費者,都會再買一把大拇指指甲鉗,夢而已。
Path無論加不加表情,加不加評論,都是個乏味的產品。除非有一天,它徹底拋棄自造的觀念,改走Instagram之路,不過不好意思,用戶已經有了Instagram,還需要一個Path嗎?path發布第一版的時候,對於私密共享這個概念到底該怎麼做可能還沒有明確的概念吧。
正常來講,每次更新版本都是總結之前的反饋、經驗改進而來的。Path是想要探索出一條路出來,大部分產品都是這樣的。「當初如果就是。。。。樣的,會怎麼樣?」似乎是一個每太大意義的問題哎。path的設計,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的.
但可能是各國文化的差異,對中國人而言, path並沒有很強烈的滿足用戶需求(或者說中國人可能有這個需求的人極少)
推薦閱讀:
※如何通過電腦錄手機內部的聲音?
※為什麼我們愛刷微博?
※無明確提示就使用用戶的微博帳號為自己發推廣的 Apps 有哪些?
※iOS 的 Workflow 到底怎麼用?
※你最喜歡的 iPhone 記事類軟體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