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有什麼特別的敘事手法?
謝邀。
意識流,下面有點長,但都是乾貨,大家有空慢慢看哦。
原本有一篇關於意識流的答案,不知道被我匿名丟哪裡去了,剛剛好邀請了就說一下吧。在此之前我們不妨看看百度百科對意識流的起源解釋。
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先驅詹姆斯創造出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這個詞,用來表示意識的流動特性:個體的經驗意識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意識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從來不會靜止不動。
詹姆斯提出的「意識流」概念,強調了思維的不間斷性,即沒有「空白」,始終在「流動」;也強調其超時間性和超空間性,即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因為意識是一種不受客觀現實制約的純主觀的東西,並被他們借用、借鑒,從而進入文學領域,作用於作家的創作,從而導致「意識流」文學的產生。
——百度百科
一直以來人們對意識流還沒有統一的說法,有的說是一種流派,有的說是一種技巧。個人更傾向於技巧,因為其他流派或多或少都會涉及到意識流,要讓意識流成為一個流派,大概會打架吧。①
以下所說的是我個人和一些地下創作者的經驗總結,和現有的大眾看法也許有衝突,但大家看完會對意識流有更深的了解,其實也沒有大家所想像的那樣高深莫測。②
意識流就是寫作的過程當中憑藉自己的思維流動行文敘述。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進商店買避孕套,當你排隊買單的時候有個孩子正在看著你,你就會想起小時候也看過別人買避孕套,然後隔了一段時間艾滋橫行,那個人是罕見沒有患上艾滋的年輕人,這時候你手裡的避孕套抓得更牢了。但是你看到電視上正在播假冒偽劣避孕套的新聞,你又動搖了,你開始幻想你避孕失敗的日子,那個你抱著孩子上課的場景。這時候有一對情侶走進來挑選避孕套,你又作了掙扎,愛情的力量不應該被一個套套打敗,你又回憶起以前和女朋友的點點滴滴。老闆這時候看著你猶豫的樣子,問你多少歲,你說十五歲,老闆鄙視的眼神似曾相識,好像老爸老媽看我的眼神。③
為了更好懂,我寫一小段讓大家看看:
今天是我和小茜的周年紀念日。這是何其難得的日子,在這個年齡談戀愛只要超過一年算是一個里程碑,大概我長得比較早熟,特別是腦子,比其他人好使,我知道現在很多年輕人到20歲仍是單身一人,戀愛要從娃娃抓起,不能大富大貴也得妻妾成群,小孩子特別好騙。
「哪一種型號比較好?」我摸了摸自己的小弟弟。
④「為什麼那麼大?」小茜眉開眼笑地玩弄著,有種快感敲擊著我的小腹。我說你怎麼和其他男生不一樣?人家都是小小的,可你這裡非常茂盛,我聽說早熟的人都是吃了劣質奶粉長大的,激素太多會導致不孕,我該考慮考慮我們之間的關係了。⑤「就是激素多才可靠,生下來的寶寶一歲頭有這麼大。」我雙手在空中比劃著,逗得小茜捂著棉被轉過了頭。我回過頭,有一對情侶在我旁邊彎腰挑選,為了展現我的雄風,我當著他們面挑了一盒最大號。男生驚愕地看著我,他女朋友好像不服氣,也和我拿了一樣的型號。「就這個!」「這……太大了呀。」「人家小孩子都拿這個了,你還好意思拿其他?」「不是這意思,也許人家只是拿著吹氣球……」⑥也許只是吹氣球?你這小屁孩還真是搞笑,這種借口恐怕只有隔壁的孫牛牛才編的出來,說養你那麼大就只學會了叼嗨。「我又不是弱智。」 爸爸的生氣也不是沒有原因。自從我早熟以來,我的小弟弟比其他人都要粗,都要長,很多女生抱著好奇的心態與我交上了朋友,無一不把我的小弟弟當作玩物。我的人生比任何都要凄慘,你們有沒有試過十三位女生蹲在你面前瞄著你的隱私處?啊對,那種羞恥中帶著絲絲快感的美妙……我覺得顆粒螺旋更適合。⑦
這是比較經典的意識流手法,即使人稱更換、場景更換、打破了常規的敘述,也不會影響故事發展,再者也不影響作者向讀者表達的信息。從上面的短文可見早熟主角因為買套套,延展了許多有趣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是對主線有著推動作用的,實際上這是一部描寫早熟大弟弟男生墮落生活的小說。
意識流的特質有幾個,分別是
1.分散且具備關聯:行文思路分散,但都有為主線服務的作用,小短文為例,因此得以有關聯性。
2.間斷且具備連續:意識流經常說話不說完,可見①和②,這兩句話的最後一句話其實和前兩句是有間斷的,其主要是答主個人的看法,句子結構上是不嚴謹的,與前句沒有因果關係,讓人產生一種微妙的隔閡感。但是答主的看法卻對句子有著聯繫,所以也具備著連續性。
3.空洞且具備意義:請看⑦,這句突如其來的話其實是空洞的,單單看這句話是無厘頭的,但他對於短文有著回歸主線的意義。意識流手法熟練的作者,經常會有這樣空洞的句子,但沒有了這些句子,文章架構就不足以支撐故事情節,因此這是意識流的一個重要特質。
看到這裡你會發現,其實很多人行文當中,都會有意識流的特質,但判斷其所用的是否意識流手法請看下面例子:
今天天氣真好,但是他好像顯得不開心。
今天天氣真好,我覺得糟透了。
走在路上,行人匆忙,都在害怕王丹。王丹抖了抖肩膀,不以為然。
在路上,趕緊跑,那是王丹。哈哈哈哈哈哈,這群傻逼。
意識流沒有明確的指代,也沒有明確的修辭,充斥著蒙太奇,人稱變換,獨白變換,也就是說全文下來,「我」指的不一定是主角,「你」也不一定指前文所指的人,所描述的場景和事情,不一定同屬於一個時空,甚至同一個人。除此之外更換段落也是場景時空變換的象徵,也有些作者喜歡用對話變換時空,因人而異。如果你看到有人以同一個人稱寫著寫著,突然表達的事情有所出入,讀者就需要更換角色去讀了,這樣才能更好地品味作者要寫的東西。
我找回之前那個答案了,裡面的引用參考一下
「我不知道怎麼了,只要她一發朋友圈我就想點贊,無論內容是否值得一看,是否精彩,是否觸動我的心,我的點贊總是對人不對事,我覺得我已經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海芝放下手機,雙手抱頭,驚恐地望著東眉。東眉沉默了一會兒,拿起錢包,往外走了幾步。「樂觀點,也許你只是病了。」「……」
「吃宵夜吧。」海芝盲目點贊已經有很多年了,只要是他想要討好的人,難免會粘上他的贊。人與人之間的溫馨似乎在虛擬的世界中反覆滋生,身同感受催生至今,透過屏幕都可以聞到酒精的味道。直到有一天,他被一位高中同學刪了,已經建好的房間,突然當機,大家都掉在了外面。 「一定是伺服器出了問題。」 海芝放開滑鼠,不願接受這個現實,離決賽就只剩這一步。
「我點了他那麼多贊,他竟然把我刪了。」 海芝夾了一個餃子,「pia」的一聲嵌入了裝滿辣椒醬的碟子里。
「我只點那幾個人的贊,有錯嗎?你說,東眉,你說。」東眉看了看海芝,又看了看老闆娘。「還有一份粥。」「噢噢,我幫你催一下。」老闆娘走後,東眉點了一支煙,慢悠悠地喝著劣質的烏龍茶,桌上的青瓜靜靜躺在醬油里,很不開心的樣子。
這一篇就比較難讀了,加粗部分是人稱和時空變換,劃線部分是主線重現,其餘的都是信息摻雜。正常人讀起來的話,基本是懵的,因為他們不知道這篇短文描述那些空洞的東西究竟有什麼作用,明明不去回憶「伺服器出問題」都是可以繼續行文的。而實際上描述「建了房間掉線,離決賽只剩這一步」不過象徵主角和朋友之間的關係。
那為什麼不描述更貼切的事情?
很簡單,因為意識流的時空變換往往是短暫的,最優解往往在生活之上,換了個象徵,或許就不利於角色初衷或劇情發展,意識的流動不一定具備客觀性,作者認為它是對的,那就是對的,作者賦予的象徵,出於主觀之上,讀者能否讀懂,並不是作者第一時間想要了解的事情。
因此意識流無論在哪個年代都有人抱怨,如果一篇文章連傳達也曖昧不清,那還能算文章嗎?而在後面的文學發展當中,還真的被認可了……
這主要多虧於後來的文學家把意識流手法發揮到極致
散而不亂,間而不斷,猶如秋刀斷水,水更流。
黑洞洞的樓道。陳杲像喝醉了一樣地連跑帶跳地沖了下來。咚咚咚咚,不知道是他的腳步聲還是他的心聲更像一面鼓;一出樓門,抬頭,天啊,那個小小的問號或者驚嘆號一樣的暗淡的燈泡忽然變紅了,好像是魔鬼的眼睛。
多麼可怕的眼睛,它能使鳥變成鼠,馬變成蟲。陳杲連跑帶躥,毫不費力地從土溝前一躍而過,球賽結束了,電視廣播員用溫柔而親切的聲音預報第二天的天氣。他飛快地來到了公共汽車的終點——起點站。等車的人仍然是那麼多。有一群青年女工是去工廠上夜班的,她們正在七嘴八舌地議論車間的評獎。有一對青年男女,甚至在等車的時候也互相拉著手,扳著腰肢。今日的四銘先生看了準保又要休克了。陳杲上了車,站在門邊。這個售票員已經不年輕了,她的身體是那樣單薄,隔著襯衫好像可以看到她的突出的、硬硬的肩胛骨。20年的坎坷,20年的改造,陳杲學會了許多寶貴的東西,也丟失了一點本來絕對不應該丟失的東西。然而他仍然愛燈光,愛上夜班的工人,愛民主,評獎、羊腿……鈴聲響了,「哧」地一聲又一聲,三個門分別關上了,樹影和燈影開始後退了,「有沒有票的沒有?」售票員問了一句,不等陳杲掏出零錢,「叭」地一聲把票燈關熄了。她以為,乘車的都是有月票的夜班工人呢。 ——《夜的眼》王蒙
王蒙前輩《夜的眼》這段兩句加粗的話,第一句變換,第二句象徵,好比如正常敘事和意識流交叉,已然成了經典的敘事手法。(不用探索這段文字用意了,我只引用了一小段)
就是因為很多前輩對意識流的理解逐漸成熟,讓意識流成了一種獨特成熟的敘事技巧,那種出於主觀意識流動的文章才具備了傳達性和可讀性,相比以前,現在讀意識流的文章當然比以前好讀多了,只是大家不知道自己讀的就是意識流而已。
舉了那麼多個例子,其實大家也清楚,意識流不是多麼高深莫測的東西,反之越來越多的意識流手法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包括讀著這篇文章的你,偶爾寫作也會飈出一段意識流。但那只是對於手法而言,只有成為你的文風之後才有可能從真正意義上創作意識流作品。
最後,要提一下的就是,千萬不要去模仿意識流哦。意識流是模仿不了的,那是作者主觀上的行文方式,如果執意模仿,沒有滲入自己的主觀見解和文風,只會寫得模稜兩可,用力過度便會成了四不像,就是人家讀得不爽(功底),還讀不懂(傳達能力),還顯得矯揉造作(思想態度)。所以踏踏實實把自己的寫作能力提高才是上上策哦。
哇,先說到這裡啦,好累,好想吃飯。
·
—————2017年11月26日更新—————
感謝那些不嫌低票收藏的朋友,都是對我的一份支持,只能說你們有眼光哈哈哈!
瀉藥我看過一本小說,那個敘述手法就很特別。
《圈養全人類》
絕對的神書,可惜沒火起來。其實小說的敘述手法翻來覆去就是那幾樣,最重要還是創意。在這個審美疲勞的網文時代,沒有出類拔萃的創意,再好的文筆也沒用。好的文筆只能讓你不至於撲街,想出頭,那隻能靠好創意。看看現在那些所謂大神,三少,西紅柿,土豆之類的,一個好創意,看看人家吃了多久?就這樣。敘詭
敘述性詭計,這個很少見,我只在我孫子武丸的殺戮之病見過,這種方法除了懸疑推理之外其他小說應該都用不到。殺戮之病全篇以第一人稱敘事,我在只讀了一兩章的時候便確定了兇手(就是主人公啦,第一人稱哎)
在小說結束前的倒數第二章節時我依然堅持兇手就是主人公的想法,直到看完最後一章……
兇手另有其人……
一臉懵逼的我表示不能理解……
明明就是第一人稱啊,兇手肯定是小說中的「我」啊,整個犯罪過程都以第一人稱敘述的好吧……
後來才明白過來,作者在敘述過程中的確是以「我」的角度表現整個故事,但是——這個「我」是小說中兩個人物不斷交替的。也就是說你讀到的——
「我拿起刀走向他……」「我抬起手腕看了看錶……」這兩個「我」不是一個人啊,而且人物轉換的時候作者沒有任何交代,並且刻字模糊兩個人的特徵讓你無法意識到這個「我」已經換成了另一個人物,關鍵是這兩個我中的其中一個在整個故事中完全是路人甲的角色,僅僅提了兩句證明故事中有這個人,出現次數少到可憐,甚至連一句話都沒說過。
總之,作者不說兇手是誰,讀者永遠猜不到……曾經我以為電影要拍到《拯救大兵瑞恩》那樣客觀寫實才夠好看,直到看了實時轉過臉來跟觀眾們說話的《死侍》。「那一刻,我突然領悟到,所謂敘事手法不過是作者掩藏故事後續情節表現出來的若有似無的姿態而已!」「簡單說,我要講桃太郎打敗三個大魔王拯救愛人的故事,就不能在他遇到第一個大魔王時大篇地講第二個大魔王,這就是敘事的最高原則!」「進一步說,敘事就是,在有限的文字空間里,盡最大可能展示當前情節給讀者,使其充分理解,而又放下煙幕彈,不讓他猜出後續發展,的一種綜合的策略組合!」在故事面前,文筆,敘事,一切皆為塵土,唯有人物才是永恆。哎呀,不過考慮到連載,身在局中的作者讀者似乎還是很在意的……
突然想到一種手法。如果熟練掌握,寫懸疑是極好的。敘詭。詳情請自行百度。……剛剛看了下回答,發現已經有答主答到了這個手法。(?ω?) 突然覺得拾人牙慧。那麼就多扯淡一點好了。從時間順序上,有直敘,倒敘,插敘。一般來說,直敘很平淡無味,倒敘和插敘可以使小說變得豐富和充滿懸念。之前墨香銅臭的那本《魔道祖師》論故事情節其實很平淡,但是倒敘和插敘的作用結合,讓讀者看得非常上癮。還有小周123的《十大酷刑》就其情節,如果按時間線直敘,實在是沒什麼出奇,但是妙就妙在她把主角二人初見安排在大悲之後才寫出來,那麼純美的相遇,卻因為讀者先見悲,才見喜,明白這美好之後都是絕望。才會造成結局那段文字越美,看得人越痛的效果。做到了把美好撕碎。再說一本被噴成狗的書《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本書,如果按時間線來寫,也非常普通。(?ω?) 可是唐七公子上來就直接從中間寫。又痛又虐。第一章就跳誅仙台。讓看客直接就心疼了,就心裡存著懸念忍不住往下讀。她這本書火,也不是沒原因。然後還有現在比較火的總裁文。第一章就啪啪啪……(?ω?) 咳咳……所謂的小說技法,就是能把一個平平無奇的故事寫得高潮迭起,動人心弦。當然,也總有人能把一個高潮迭起,動人心弦的故事寫得平平無奇。寫小說。帶點心機,總是比平鋪直述強。文筆不夠,故事來湊;故事不夠,心機來湊;心機不夠,戀愛來湊。至於創新?(●—●)筆力不夠,讀者可能根本看不懂設定。這就尷尬了……
順序 倒序 插序 第一人稱敘事 第二人稱敘事 第三人稱敘事;敘事風格:現實主義 浪漫主義 ,意識流 抽象風格 誇張 荒誕現實主義
暫時想得起來的就是這麼多,幫你舉幾個例子吧,順序:大多數小說都採用順序,在這裡不例舉了,倒序:余華 活著;插敘:楊絳 咱們仨;第一人稱:魯迅 狂人日記;第二人稱:茨威格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第三人稱:塞萬提斯 唐吉訶德;現實主義:老舍 正紅旗下;浪漫主義:雨果 巴黎聖母院;意識流:喬伊斯 尤利西斯;抽象誇張:卡夫卡 變形記;荒誕現實主義: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
謝邀,暫時想起這麼多,每個類別都舉了一本本人比較喜歡的作品,希望對你有幫助。
推薦紀德的《偽幣製造者》,裡面是一種書中書的寫法。記得譯者在前言部分將這種寫法稱作「文心」。也就是給人圖案中套著圖案的清晰的層次感。真的很喜歡《偽幣製造者》的結構,個人認為結構之美也是小說很重要的一部分。
英國作家大衛·米切爾,
我看過兩部作品,
《雲圖》,
《幽靈代筆》。
這兩部作品在敘事結構上有相似之處,
《雲圖》講了六個故事,每個故事一個主角,六個故事都一切為二,按照1-2-3-4-5-6-5-4-3-2-1的順序敘事;
《幽靈代筆》講了九個人物,每個人物都有一處命運關聯點,有點像中國人所說的「無緣不聚頭,無債不相會」。
沒學過系統的文學理論,不知道這種在術語上叫什麼,
但看的時候覺得耳目一新。
大衛本人的回答是:
情節、人物、主題、結構作為構成小說的四要素,其中表現情節和人物的各種手法已經被前人挖掘殆盡,主題需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是個人所能決定的;留給新作家的,就只有在結構上創新了。
《Cloud Atlas》入圍2004年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
多人物視角敘事
運用這一敘事手法的小說最為出名的是喬治?RR?馬丁的《冰與火之歌》,其最主要的特點就在於從一部小說中幾個不同角色的視角出發,跟隨這幾個特定的角色,根據他們的經歷、視角、感受進行敘事,以反映出小說所要敘述的事件。其可以從一個事件中不同角色的角度出發,更為全面的展現事件。其也被馬丁稱為POV(Point-Of-View)手法
相似的手法還有將小說寫為辭典形式,完全客觀的描述這一事件的經歷與影響,這一類小說被稱為辭典小說
運用這是手法的小說較為著名的主要有《哈扎爾辭典》
先寫這麼多,有空再補充反意識流的《網遊之少爺天下》(滑稽)
謝邀。《六花的勇者》和《命運石之門》
其實寫小說的時候,除了直敘,倒敘,插敘這種高中學過的敘事手法之外,你還可以去學學怎麼抖包袱。
什麼是特別啊?不懂。
小說寫作手法有平鋪直敘,草蛇灰線,推理上又有敘述詭計。
光說一個特別的,真讓人摸不著頭髮。
謝邀。我覺得不管什麼手法,能把你看的起雞皮疙瘩的都是一部好書 都能銘記下來。那種感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
一般來說無非是正序倒敘插敘加上意識流之類,懸疑類作品一般可以進行碎片式地描寫,把時間順序打亂可以更有戲劇效果。最近在看冰與火之歌,感覺馬胖的POV寫法也很棒,用角色的視角推動情節發展,非常有利於拍成電影電視劇。
反轉,就像小說《變色龍》一樣,通過人物身份的不同反轉,將劇情一步步帶入高潮!
謝邀。其實我和之前某位知友意見一樣,作家大多是怎麼舒服怎麼來,他們覺得用某種喜愛的方式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對於他們來講就是最好的手法。刻意而為之的也有,各有千秋吧。
深海老透明被邀請了,有點惶恐。隨便講一下。
我不覺得什麼手法可以說是「特別」的哈,小說創作太活啦!如此寬大深刻的一個大海似的領域,隨便揮起的水,都映射出不一樣的色彩。
個人覺得敘事視角轉移(我隨便起的名字),或者說是劣化的上帝視角(還是隨便起的)十分的妙,往往給人出其不意的新奇感,也能摻進創作者主觀的對自己筆下生髮出的故事、人物的評價。
比如說夏目漱石先生的《我是貓》,真的是像是散發著讓人捧腹著一口氣看完的力場吶!雙線索,參照春上的1Q84,青子和平吾兩個人物的故事平行後交織,感覺很棒
敘事?什麼鬼,我語文都是蒙的,不過我看過一本書叫《地獄變》,初中的那會看的,第一次看的時候沒反應過來
怎麼好寫怎麼來,自己的小說自己做主啊。
我不會告訴你除了順敘,插敘,倒敘等上學時期學過的,我不知道其他特別的敘事方法的 。。。。沒什麼,本來小說呢,盡量不要寫大白話。通過其他方式表現出來,比如你要寫一個人力氣超大,就如實描寫他能舉起卡車,或者徒手拆坦克就行了。如果是網文的話,那就寫的越直白越好。
如果你文學功底夠好呢,可以在你的文字里展示許多東西。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
※哪些網路小說的世界觀搭建得挺不錯?
※洪荒小說的世界觀 大致內容 框架 都是怎樣的?
※有沒有一群人集體穿越的小說?
※八月長安《橘生淮南》中你喜歡盛淮南還是張明瑞,或者你最喜歡裡面的哪個角色,是什麼打動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