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在明朝就已經有紅衣大炮為什麼後來沒有發展出更厲害的火器也沒有廣泛使用火器?

歷史,武器


爪機隨便寫寫,免得有人不求甚解亂說。

PS:瞄了一眼,本問題下的答主們一個個全特么亂扯淡。沒一個靠譜的。

紅夷炮是個比較籠統的稱謂,是明清對來源於西方的一種長身管前裝滑膛炮的名字。

明末的紅夷火炮基本有2個來源,一個是徐光啟為首的西法黨,藉助澳門的葡萄牙人引入紅夷炮,火攻摯要,西法神機,兵錄等書關於紅夷火炮製造的介紹都源自西法黨翻譯的《實用炮學手冊》。西法黨於天啟二年起陸續通過葡萄牙人夠買了幾十門打撈自英國沉船上的英國寇非林長炮,一種高倍徑比的前裝滑膛炮,現在在中國軍事博物館有收藏。這種炮被命名為紅夷大炮。

這種紅夷炮自被明朝運到寧遠城中,並在天啟6年的寧遠大戰中取得很好的效果,自此紅夷炮被當做御虜神器得到廣泛使用。從崇禎元年開始,不僅徐光啟等人在北京仿製紅夷炮四五百門,還從廣東仿製,僅崇禎三年廣東就一次性運送300門紅夷炮入京。

這就是一般認識的西法黨的紅夷炮路線。因為史料記載詳細,時間爭議不大。

另一路紅夷炮資料則很欠缺,那就是福建沿海通過與西班牙佔領的菲律賓(呂宋)的貿易所獲得的紅夷炮。當時西班牙在呂宋鑄炮,部分南洋華人參與鑄炮習得技藝。

這一路紅夷炮傳入中國早於西法黨,早在萬曆年間與明軍交戰的中國海盜就使用這類炮,只不過當時不叫紅夷炮。

現在英國皇家火炮博物館內就收藏了一門萬曆四十八年鑄成的紅夷大炮,為福建布政司僱傭工匠所鑄。

根據記載「 在歲癸卯(1603),西洋人僅四百計耳,以用火炮,致我閩漳泉販夫賈 子被殲於呂宋者四萬。今西洋人潛住粵澳;實繁有徒,閩人尚多傳得其法。 戎政尚書黃克纘業捐多金,購閩人之善造者十數人輩至京,同泰甯侯造炮 於京營,已造成大炮一位,銅重三千斤」

萬曆四十七年已經造了一門,這就是被稱作「呂宋大銅炮」的紅夷大炮。這種炮鑄造了三十門並用在遼東戰場上,但是因為遼瀋之戰大敗,這種炮並未獲得關注。

此後,福建還用鐵鑄了很多紅夷大炮,其中有2門天啟四年紅夷大炮現存在泉州博物館。經過金相測定,這2門鐵鑄紅夷大炮為灰口鐵製品。

明代在吸收西方制炮技術的同時,用自己的成熟鑄造技術對紅夷炮製造工藝做了很多改進,如鐵芯銅體複合工藝火炮,可謂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徐光啟曾利用中國技術將原西法500斤火炮在不減少火藥裝葯和火炮威力下,重量減輕到300斤,便於野戰機動。

這些情況表明明末的紅夷大炮技術水平和製造技藝與西方並無差距。

同時,當時的西方國家並非都掌握了鑄鐵炮技術,例如葡萄牙。葡萄牙反而是在與中國的交流中,從中國學會了鑄鐵炮技術,設在澳門的炮廠僱傭大量中國工匠,最終將鑄鐵炮技術反哺到葡萄牙本土。

以上是明末紅夷大炮引入的基本情況。

再談清朝

清朝八旗最早記錄自行鑄造紅夷炮是天聰五年,皇太極詢到會鑄炮的漢人工匠命佟養性仿製紅夷,並在崇禎四年開始的大凌河之戰上首次應用。此後因孔有德降清,除了將山東登萊等地大量火炮帶到八旗外,還帶來了熟悉鑄炮的炮師以及接受過葡萄牙人訓練的炮手,西法黨孫元化在山東的練兵成果盡為八旗所有。

通過明清在遼東的數次交戰,在松錦大戰時,明清雙方在一場戰鬥中可以各自推出三十門左右紅夷大炮互相轟,炮戰規模在當時的世界上也屬一流。

清朝入關到康熙時期,在傳教士南懷仁的幫助下,造了一批水平非常高的火炮,包括武成永固大將軍炮(故宮藏),如下圖。個人認為這門炮達到了中國古代鑄炮技藝的高峰。

但是康乾後,清朝鑄炮水平開始下降,造炮粗糙且不合法,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所鑄火炮在同等口徑和重量下,射程不及康熙所鑄炮。

以上簡單脈路說清楚了再說題主的問題。

事實上,一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外火炮技術並沒有發生質的飛躍,均為前裝滑膛炮,使用實心圓彈。以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火炮為例,雖然鑄炮質量遠超清軍火炮,但是火炮的設計理念並未發生太大變化。英國火炮之所以優於清軍火炮,更多體現在火炮質量上。

1 英國火炮採用砂型鑄造,優於清軍大量使用的泥模鑄造,縮孔氣泡砂眼少。

2 英國擁有鏜鑽技術使火炮內鏜加工光滑,減少炮彈游隙,火藥能量浪費少射程更遠。

3英國火炮鑄造均為灰口鐵炮,材料性能優於清軍白口鐵炮。(白口鐵性脆)

4清軍雖然開發了鐵模鑄炮,提高鑄造效率,但是鐵模冷卻速度快更容易析出白口鐵。(明末天啟4年兩門紅夷鐵炮為灰口鐵,清中前期很多火炮也是灰口鐵)

英軍火炮從明末到一鴉製造技藝越來越精,清軍火炮製造技藝卻從康熙起退化,越來越差。此消彼長就讓人認為洋人船堅炮利。

中西方火炮技術出現代差徹底將清朝甩開是第二次鴉片戰爭

此時的英法軍所用火炮已經開始裝備後裝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炮彈的新式火炮了。

補充:最高贊的答案那麼扯淡…居然把弗朗機炮當紅夷炮

喏,隨便百度一下也不至於錯的如此離譜。

這種炮是經過西草灣一戰被明軍繳獲仿製並大量普及。

與弗朗機同時期被引入的還有一種發熕炮,與紅夷炮一樣是前裝滑膛炮,炮口有獸首裝飾(見籌海圖編),被普遍使用於沿海地區。最後補一張本人親自拍攝的明代自行設計的大將軍炮,可以看出與紅夷炮區別很大。


聯動一下 @李夢陽 的答案

本來是想過段時間寫成單獨文章發的····

(辱錘)科技倒退和停滯——這事不是只會發生在遙遠又黑暗的第四十一個千年····

咳,錘眾看到這標題都明白,然後可以跳過以下這段

至於不明白戰錘40K設定的一般路過群眾

咳,簡而言之,在戰錘40K的設定里

人類帝國的科技是停滯不前甚至有所倒退的····

至於科研創造的例子(拋開最近的8版某哆啦考爾的各種造物不提····)

人類這邊幾乎沒什麼成功的科技「進步」,造出什麼新的科技製品

科研?——基本只能靠挖掘過去的科技遺產

然後就是勉強用祖傳了很多代的各類科技製品(理論上越老越強)

然後叨叨到這,知道我一貫尿性的知友們也明白了

對····

他大清——科技停滯倒退+挖墳+祖傳

這也是本答案所聯動的答案里原文說過的····

但是康乾後,清朝鑄炮水平開始下降,造炮粗糙且不合法,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所鑄火炮在同等口徑和重量下,射程不及康熙所鑄炮

停滯

講道理學他腎祖爺那會的炮已經是有節操了

沒節操的在這呢

倒退

清末的炮造的不如前朝同款

挖墳

「(一個聲音傳來)洗洗更健康~」

祖傳

長毛年這種事清國乾的更多,不過懶的上例了,上面有些圖來自朱棣吧道友nitianyu1234等

炮也就罷了,單兵火器都不放過

大清五代祖傳百年老槍哦,打起來比俄羅斯輪盤還刺激

清國眾丘八內心OS:

順帶說句題外話,批判統治集團思想封閉排外短視保守之類的挺好

有立場也沒問題,但是立場先行就很……

更別提除去立場,批判得有過得去的論據和論證體系不是?

換我佬批判,我佬就用清國黑材料來黑,主要是清國統治集團乾的事都對的上,論證體系站的住。其次批判清國我什麼心理負擔都沒且黑的不知道多開心

但是某位是又想批判又不想用對得上的清國黑材料又想黑明(看某位的舊答案,清不清粉不好說,但是黑明+袒護清國之意表露無遺)……

結果就玩出了換陣營版的長於抒情短於事實(該評語出處為外媒吐槽某帶魚養殖戶,順帶一提,這個路子玩的登峰造極的是某梁姓冠名寫作集團)

果不其然,有句老話怎麼說來著?

政治是學術的斷頭台啊(聳肩)


因為紅衣大炮是進口貨

明朝自產的性能還不強,在技術積累後,直到清朝初年,中國自產紅衣大炮才不輸葡萄牙人的原版貨。

明朝正德皇帝已經和葡萄牙建立了聯繫,對葡萄牙開始了有限的了解,葡萄牙也派出了第一位歐洲駐中國大使。

然而「中葡蜜月期」隨著正德皇帝的駕崩而停止,大臣們認為這紅毛蠻族不值得交流,皮雷斯大使和他的隨從被關入監牢,送給新皇嘉靖皇帝的禮物也被私吞。

明朝政府開始全面驅逐和囚禁葡萄牙人。

1524年,第一個來到中國的西歐外交官皮雷斯死在了監獄中,他來到中國僅僅三個月時就給明朝提供了數種歐式武器,包括著名的紅衣大炮,教會了明朝自製紅衣大炮,一直用到清末。


怎麼評論里一堆連紅夷炮是什麼都不知道的還在這兒胡扯。明朝早期紅夷炮即狹義上的紅夷炮說的是荷蘭人以及撈的英國人的長身管鑄鐵炮,葡萄牙人的長身管鑄銅炮叫西洋炮,材質上說兩者是截然不同的,葡萄牙人根本就不會鑄鐵炮,撈英國人的鑄鐵炮賣給明朝後打腫臉充胖子試演,結果直接炸膛還崩死了幾個人。後來澳門葡萄牙人從明朝那兒學會了鐵炮鑄造技術,這才開始生產鑄鐵炮,慢慢的到後期紅夷炮就成了統稱了,包括荷蘭人的鑄鐵炮,澳門葡萄牙人的鑄鐵炮和鑄銅炮乃至於呂宋西班牙人的鑄銅炮,不過大頭還是明朝自己生產的,幾百門批次的鑄造,生產量是很大的。


不是紅衣是紅夷

荷蘭人皮膚髮紅(一直以為是說頭髮紅的,沒想到老祖宗們一點面子不給直接說了大實話把荷蘭人定成了有色人種),所以叫紅夷

除了天啟年間引進的紅夷大炮外,嘉靖年間還向葡萄牙人引進過弗朗機炮

看到好多人把弗朗機炮也給歸成紅夷大炮,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這個分類

只是提醒一下,弗朗機炮是後膛炮,和紅夷大炮區別還是挺大的

說紅夷炮是前膛裝彈長身管大炮統稱的話,就不能包括弗朗機,而且弗朗機普遍比紅夷大炮小的多,那個說徐光啟把五百斤改良到三百斤的炮,肯定不是紅夷炮,可能已經小到可以稱銃了。開什麼玩笑日本的92步兵炮還有212公斤呢。250公斤鐵大約也就是個32厘米的立方體鋼錠那麼多,鑄啥炮啊。

明朝科技比起元朝,基本停滯,而且不少方面都在倒退


中國在明朝就已經有紅衣大炮為什麼後來沒有發展出更厲害的火器也沒有廣泛使用火器?

  1. 紅衣大炮是舶來貨,明末引進的,不是明人自造的
  2. 什麼叫更厲害的火器?雍乾引進大的奧斯曼大鳥銃算不算厲害?中亞流行的贊布拉克駝炮算不算厲害?滿清改進的大將軍炮算不算厲害?
  3. 滿清沒有廣泛使用火器這個梗還沒玩厭嗎......


因為需求不足。

如果兩個以上的勢均力敵的國家互相戰上二百年,就有了對火器的需求,就會有人研究、發展。

可惜大萌大順大西之流太不爭氣,被大清一波推平,從葛爾丹到張格爾也都很弱雞,大清這點水平也都推平了。

手裡的武器既然夠用,研究它幹啥?


清朝火器發展停滯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自身發展受阻,二是外來引進渠道中斷。

以明朝為例,自身發展的火器有神槍、三眼銃、虎蹲炮、攻戎炮、一窩蜂火箭等等。外來引進的有安南銃、火繩槍、佛郎機炮、紅夷炮等。就自身發展來說,明朝自正統以後,火器製造權由下放到了地方省鎮,地方上可以根據其所面臨的具體情況自行發展適合自己的火器,這是明朝火器百花齊放的根本原因。例如虎蹲炮,就是戚繼光在抗倭戰爭中發明的適合步兵攜帶的輕型火炮。就外來引進來說,明朝對外來的新鮮事物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以佛郎機火炮的引進為例,明朝官員第一次登上葡萄牙武裝商船的時候,就注意到了這種長身巨腹的火炮,當時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在西草灣海戰中擊沉了幾艘葡萄牙船隻,然後從沉船中打撈了這種火炮,立刻展開仿製。

清朝火器發展就自身來說,火器製造的權力高度集中。最好的火器製造所設於紫禁城內,所出火器稱為御制火器,質量最好,優先供應八旗使用。地方製造火器受到限制,所出火器稱為局制、廠制,質量較差,主要供應綠營使用。這種體制保證了八旗軍相對對於綠營軍的裝備優勢,但不利於創新,所以清朝火器自身發展受阻。就外來引進來說,清朝實行嚴酷的閉關鎖國政策,不僅不主動引進外國的先進裝備,甚至人家主動送上門來的都不看一眼。例如燧發槍,早在清准戰爭中,准軍就裝備了大量俄制燧發槍,清軍也繳獲了一些,但沒有仿製。後來在清緬戰爭中,緬軍裝備了大量英制燧發槍,給清軍帶來很大困擾,但後者仍無動於衷。馬嘎爾尼使團訪華的時候,向乾隆皇帝獻上了燧發槍和新式風帆戰艦的模型,但隨即被束之高閣。一直到鴉片戰爭,清軍裝備的仍是和200多年前沒什麼區別的火繩槍……。


紅衣大炮早期一般叫紅夷炮,有記載最早的紅夷炮是天啟二年購買的,炮身上還有銘文紅夷鐵銃,現在存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有兩門。

紅夷是明代對荷蘭的稱謂,但是多數的紅夷炮採購自葡萄牙,中國自己掌握紅衣大炮的製作方法,是往後的事了。

至於紅夷被改為紅衣,有兩種說法,一說因為不開戰時炮身被紅布蓋住,以訛傳訛叫做紅衣,一說紅夷的夷字,有漢族鄙視他族的意味,滿族不喜,改做紅衣。

其實你應該問,宋代就有突火槍了,元代就已經有火銃了,為什麼明代沒有發明鳥銃火繩槍?所以到底是哪個朝代開始中國的武器製造開始落後的?


因為後來明朝就亡了呀……


建議題主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啊,清朝並不是如同大部分人想像的那樣,只注重弓馬不注重火器。

從順治入關到康熙平準格爾,打雅克薩的時候,運用的都是火器部隊,不知何來「沒有廣泛使用」之說。

再如題主所說,「沒有發展出更厲害的武器」,其實清朝火器相對於明朝火器是有很多進步的,如黑火藥的提純,又如火炮的鍛造與槍械的標準化。

清朝火器之所以給人一種「沒有發展」的錯覺,還是因為科技樹沒有突破,當西方工業革命開始流水線生產無煙火藥時,東方還在使用黑火藥,橫向對比的落後,也讓人感覺縱向也是落後。

以下圖全部出自《欽定大清會典》

當然,如果題主只是想批判一下清朝的話,那我覺得這張圖不錯


大清進關以後被漢文化教壞了,變成了愚昧野蠻人(

大清後期漢化到什麼程度呢?咸豐帝可以答應賠款,可以給俄國割地,但是為了「天朝威嚴」不同意洋人在北京設使館,也不見公使(有關大清後期漢化後多麼愚昧去看@曹變蛟 的答案。笑死)


那是進口的,來源有

1:原廠正品

2:葡萄牙人搶了英國船從船上卸的

3:荷蘭人槍了西班牙人從船上卸的然後賣給了英國人又被葡萄牙人搶了從船上卸的。

你放心,唯獨沒有自己造的。你真以為明朝能造炮么?可能有這個技術儲備,但是你要對我大明工部有信心――他們肯定造不出能用的炮。

另外明朝打不過建奴還不在於造不了炮。。。


因為紅夷大炮,是進口貨啊!


前提不存在,火炮發展了,火器也廣泛使用了。只是發展得沒別人快。


紅衣大炮是進口貨。


缺少技術積累,技術積累要靠科學發展,明代以前科學積累很少。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四大發明都是我們老祖先玩剩下的,為什麼到了明代卻缺少積累呢?簡單地說,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類)圖書,很多是總結性的,例如天工開物,本草綱目,有些收錄的條目沒有基本的驗證過程,更談不上進行進一步的開發,這就造成了很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後也不管其所以然的習慣。例如印刷術,活字印刷術很早就出現了,但始終未得到推廣,為什麼,因為用的字模是泥做的,容易損壞,另外印刷工人大多不識字,無法排版,所以一直到近代,書籍基本還是用雕版印刷,費時費力,但是省人工,照樣子雕就行了。

中國科技沒有積累的原因很複雜,稍微說幾點就是有些中國人太重實用,一時半會不見效益的東西不喜歡搞。對技術人才不重視,學徒制也很難傳承(老師教學生留一手,免得砸了自己的飯碗)。東西能用就行了,精益求精就是奇技淫巧。人力資源豐富,沒有創新的動力。文化玄學化,太喜歡弄大道無形類的東西,說了半天等於什麼都沒說,說了一堆一句錯的沒有,但一句實用的也沒有。大道理一套,做得又是另一套,久而久之,大家都搞實用的東西了,吃力不討好的事沒人做了。

弄到清朝不行了,又搞出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拜託你想學就好好學啊,最後甲午戰爭一划拉,洋務運動徹底終結。實際上,科學確實是經驗學科,但要依照客觀事實來做的,不是兩句似是而非的老莊哲學就能糊弄過去的。說到底,有些中國人太聰明,太愛走捷徑,不願意一步步來,這就造成了哪個領域都是半桶水,沒有積累,更難以創新的情況。


是 紅夷大炮 你從名字就能看出來了。荷蘭進口的,實際上是英國貨。


推薦閱讀:

有名劍名刀,那有沒有名斧?
越王勾踐劍有沒有造假的可能?
一戰二戰只相差20年,中間還是經濟危機,為什麼武器技術卻相差很大?
使命召喚系列遊戲中武器的使用方式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現實?
日本10式坦克和我國96式坦克孰強孰弱?

TAG:歷史 | 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