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馬龍的有線電視業「不看利潤,看現金流和 EBITDA」是什麼邏輯?


沒有什麼邏輯。

EBITDA是個局限性很大的指標,我自己是能不用就盡量不用。多數情況下,只有當其他指標都很難看,沒法用來講故事時,EBITDA才會被拿出來擋槍。能用EBITDA講明白的問題,也能用現金流量表講明白,而且講得更清楚準確。

馬龍的商業邏輯是現金流為王,靠強大的現金流不斷進行併購、增加用戶規模,靠規模效應攤薄節目採購成本,最終在長期實現盈利。而這個模式下,短期內就要為了現金流目標放棄盈利目標。但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們當時看不懂這個模式,也不可能拋開利潤表、單靠現金流量表來進行估值。因此馬龍不得不發明了EBITDA這個指標,用來近似地替代現金流指標。我認為對馬龍自己來說,EBITDA根本沒用,他自己也不會去看。這個指標只是為了給股市上的短期投資者一個交待、方便向投資者講故事,或者說讓投資者自己能給自己一個交待,讓習慣於一定要看利潤表的他們能有一個指標可看、能按著傳統的估值方法基於某個P/L指標去估值。實際上如果投資者真的理解並認同馬龍的觀點,那麼直接看cash flow就好了,也沒必要去看什麼EBITDA(只是大部分人就算理性上接受這個觀點,直覺和習慣上也無法拋開利潤表)。這個指標後來在90年代互聯網泡沫中被投行和VC廣泛使用,也是因為傳統利潤表指標放在新興互聯網企業上根本沒法看、慘不忍睹,只能拿EBITDA來說事。當然不是說所有拿EBITDA做分析的都是忽悠,但當時的確有很大一部分是藉此濫竽充數,靠著EBITDA強行和風馬牛不相及的對標對象來進行比較的。

回到EBITDA本身,缺點很多。其一,忽略了運營資本(working capital)的變化,實際上和operating CF或free CF仍然有巨大差異,並不能用來說明現金流情況。其二,把折舊攤銷剔除在外並不一定合理,很多行業長期資產是經營的必需品,EBITDA根本不能說明實際的盈利能力 —— 而且這裡面有個悖論,對於重資產行業,折舊攤銷是經營開支的重要構成,剔除後不說明問題;對於輕資產行業,EBITDA和EBIT又差不多,沒有必要再使用EBITDA。因此EBITDA的適用性很有限,如果跨行業比較,EBITDA可能毫無價值。其三,會誤導投資者,高估投資回報,低估投資周期。其四,對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多,單有一份利潤表就可以算出EBIT,但算不出EBITDA。其五,某種程度上刺激管理層為了追求好看的指標而犯錯誤,比如不恰當的資本化、盲目投資等。


利潤不等同於自由現金流


推薦閱讀:

現金80萬,房產價值200萬,如何移民逃離中國?
如何做好股票投資筆記?
股市大跌後,如何藉助反彈回本?
國慶後10月9號的行情怎麼看,有什麼看點?
炒股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TAG:投資 | 財務 | 有線電視 | 會計 | 財務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