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走上戰爭侵略擴張是否是必然?
希特勒上台後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納粹黨的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建造「力量來自歡樂」旅遊船。僅1937年1年內,全德就約有1000萬人參加了「力量來自歡樂」的休假旅遊,過去只有資產階級上層社會才能享受的休假旅遊,現在德國的普通工人也能夠享受了。納粹德國還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 1938年夏天,希特勒甚至宣布,德國要實現「每個德意志職工擁有一輛小汽車」的目標,指令大眾汽車公司去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取經,以最小的利潤率、最低廉的價格大批量生產工薪階層買得起的優質小轎車事實上,納粹政權小心謹慎地不做任何會激發民眾抗議社會福利政策的事,當時普通德國民眾的賦稅得到減免,退休人員開始享受醫療保險,德國士兵的妻子享受了最好的待遇。從1932年到1937年,國民生產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納粹政權創造了德國經濟恢復和人民福利的奇蹟。
外交上,德國加入國聯,並成為理事國;又在1936年成功舉辦奧運會,國際威望大大提升,涮洗了戰敗國的恥辱,所以獲得了許多民眾的支持。希特勒上台伊始,在向興登堡總統提交的四年計劃中提出:要大規模地、高速度地發展軍事生產,消滅失業現象;對處於貧困中的農民給予救濟;建立糧食基地,做到自給自足,他執政的頭三年,投入軍事工業的資金在投資總額中所佔比例逐年上升,1933年佔23%,1934年佔49%,1935上升到57%。1936年9月宣布實施擴軍備戰的「四年計劃」後,希特勒更是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軍事工業。此後在整個工業生產中,軍用產品的增長很快。軍用產品在整個工業中所佔比重,1936年為8%,到1939年則增加到23%。前後僅四年時間,已是成倍、甚至幾倍的增長。1939年9月,德國的武器和軍用裝備的生產,比1933年增長了11.5倍,飛機製造差不多增加了22倍。軍火產量,1939年時,德國已為英美兩國總和的兩倍多。走上戰爭侵略擴張是否是必然來轉移經濟大危機與生產過剩
在人類的歷史中間,如果兩個大國對抗,其中一國在第一場戰爭中間佔據了優勢,取得了勝利,而另一個大國還不至於一下子就土崩瓦解,被吞併,或者說打成一百年都不可能恢復的重傷,那麼另一個大國蓄意開啟另一場戰爭,復仇對手,實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或者說,在歐洲歷史中間,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奧地利和普魯士的恩恩怨怨,法蘭西和不列顛的恩恩怨怨,瑞典和波蘭立陶宛的恩恩怨怨,俄羅斯和奧斯曼的恩恩怨怨等等。再比如拿破崙戰爭中間,反法同盟的生生不息。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本身確實有自己的特殊性,戰爭的規模,戰爭的傷亡,戰爭中間戰爭罪行的實施,戰爭過程中軍事技術的演變和使用等等,前面的所有戰爭都不能與之相比。但是真正讓這兩場戰爭與前面的戰爭完全不同的是,這是兩場試圖全面地,全球性地,根本上地改變現有世界格局狀態的戰爭。並且在兩場戰鬥後,勝利的列強們,都開始努力建設一種新的國際組織,構建新的國際關係,以消滅和阻止世界大戰的再發生。
從這個角度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失敗的歐洲格局的劃分,和兩戰期間內,建立的國際組織缺乏強有力的執行力和說服力,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非常可能再發生。想一想百年戰爭,八十年戰爭,交戰雙方斷斷續續地打了好幾個階段,想一想丹麥和瑞典為了爭奪斯堪尼地區斷斷續續地折騰了一兩百年,想一想為了一個義大利的控制,義大利戰爭(文藝復興戰爭)打了那麼多個階段五六十年,歷經了那麼多任各國領導人,想一想三十年戰爭你方唱罷我方休。根本利益紛爭沒有解決,而訴求利益者尚有能力,那再預料繼續打起來,實在是太正常的事情了。所以那句經典的「二十年的休戰」,其實還是蠻合理的。更不用說,有些歐洲歷史學家,根據百年戰爭,百十年戰爭和三十年戰爭的劃分邏輯(這些都是一系列戰爭的和,但在此處理解為不同的階段),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場戰爭。
但是,當我們在討論希特勒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得承認,希特勒具有其特殊性和複雜性。首先,Mein Kampf,寫於1925年,我個人的認知是,在希特勒的政黨完全攫取國家權力,或者說希特勒成為德意志政壇非常有影響力的人之前,在他的心中,一場報復一戰的勝利者,肅清斯拉夫人和猶太人,保證雅利安民族的純潔性,尋求讓日爾曼民族統治世界的目標,已經形成。就算希特勒在位期間內,德意志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沒有表現的看起來有這麼好,只要完成了軍隊的再武裝,那麼希特勒一定會尋求發動戰爭。在一戰結束後,德國依然不容小覷和可以放得下心,他的經濟依然是法國的三倍。我認為就算沒有希特勒,德國經濟在戰後過一段時間之後復甦依然是可以預料的事情。
題主是否想影射某國我不知道。但,靠大興土木,建高速公路,解決失業率,提高經濟水平確實收益明顯,在美利堅經濟大蕭條波及世界期間,德意羅馬尼亞等國靠「內需」也確實未受到大的影響。這也導致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人在國內受到很大的支持,最後一度到個人崇拜的地步。
可是,迅速的經濟發展靠的是生產力的解放,這種解放勢必會導致國內的產能過剩,如何消化?一帶一路?援建非洲?不,戰爭。因為希特勒從上台前就已經為日耳曼民族稱霸世界做好了規劃,若干因素集中導致了德國侵略,二戰爆發。到戰爭後期,就能明顯看的出來,有經濟頭腦演講天賦的元首真的是個瘋子,但在戰爭初期,卻簡直是德意志的救世主。
某國是否會重蹈覆轍?太天真,1.某國領袖不會這麼飄,2.兩次世界大戰導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例子太多了,打不起。3.某國智囊團還是很NB的,緩解太平洋方面的經濟衝擊同時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一帶一路,只是成效還需檢驗。4.從印度犯jian可以看出,戰爭的確不是我D想要的解決辦法。5.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我們希望各國能放下分歧,回到談判桌上來,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6.我想不出來了。7.以上不見得是必然,二戰幾乎毫無必要。
節奏帶好了,和平崛起沒多大問題。
你想想,32年奧運會在洛杉磯,36年在柏林,都是經濟蕭條以後的激動人心,但騰飛以後並不必須忘乎所以啊……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經濟是政治的來源。德國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希特勒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要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搶奪土地。」那麼這個土地指的是什麼,當然是資本主義的市場。對英國而言,有大量的殖民地,尤其是印度這個殖民地,什麼都能高價賣掉。對美國而言,南美就是他的後院,這個市場是美國的。
對法國而言,北非和印度支那是他們的市場。
那是對於德國而言,他沒有自己的市場。德國越發達,工業體系越完整,造出來的東西越多,他就越沒有市場去消化,他就越走不出一戰的陰影,這就是德國為什麼要必然的走向侵略擴張的道路。直到二戰前夕,歐洲老牌帝國的經濟模式都是吸殖民地的血,低價購入原料,加工後高價賣給殖民地,賺取高額利潤。除了蘇聯這個異類,所有的強國都要這麼做,因為你很難打入其他國家的殖民地市場。
但是德國不是。一戰剝奪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德國必須走新的模式,擴大內需,與南美諸國簽訂訛詐性質的貿易協定,等等。
然而德國人民的消費水平不是無限的,南美的市場也不是封閉的。德國繼續發展下去,遲早會與擁有殖民地後花園的英法正面競爭,或者更糟,美國終於下定決心要在美洲驅逐一切歐洲勢力。
所以,只要德國發展起來,挑戰世界秩序的戰爭就不可避免,除非發生點什麼讓那些老牌強國全部自我崩潰,或者在此之前德國自己內亂掉,否則戰爭是必然的。
當然,二戰可能會有另一種模式,德國扛起了推翻殖民體系的重任,在得到美蘇的默許後,在非洲,在南亞,一點點的和英法進行低烈度代理人戰爭,最終是誰勝出已經無關緊要,上升期的德國沒辦法避開這次挑戰。兩個人/兩群人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打人甚至殺人是不是必然的?
所謂必然性,是對實然在有條件下的應然性確定。
你要說解決矛盾的終極之選甚至平常可選,就是使用暴力,那麼德國發動戰爭解決矛盾當然是必然的。
別說我窮你富的人際矛盾,所以導致我要打你。
就算是我看你不順眼的人際矛盾,也能導致我要打你了。還有一條路台爾曼上台
亞歷山大走向侵略擴張是否必然?
成吉思汗走向侵略擴張是否必然?拿破崙走向侵略擴張是否必然?沒錯,是必然的。優秀的民族,會將優秀帶給其他民族。看對手,如果英法蘇美,都是一直遵循和平共處五項的話就不會出現大規模戰爭了,國際社會的殘酷是,當這幾個國家又一個開始不遵循的時候,其他國家也不會遵守
發動戰爭和激起民族主義情緒可以轉移國內視線,團結國內一切力量,是政治家慣用的伎倆,具體看李元馥的《漫話巴爾幹》。羅馬人說基督徒火燒羅馬,關東大地震後說是朝鮮人放火,之後發動侵華戰爭。
推薦閱讀:
※以前國民黨(台灣)在國際如何對大陸?
※沙俄時代的俄羅斯又窮又弱,為何蘇聯上台,就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美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人是誰?
※近代歐洲的君主看到今天歐洲的疆域會有什麼感想?
※日本海軍對中國有哪些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