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十幾年來究竟為什麼發展這麼快提升這麼大,相比其他國家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了這麼大的差距?

比如有哪些自身主觀方面的巨大成功,又有哪些外部客觀原因,甚至運氣方面?

補充:當代中國政府及人民能走到今天這個水平,放眼全球是否有其得天獨厚的優越性?否則為何沒有別的國家能獨立自主並如此快速崛起?


一謝各位資本主義列強費拉不堪,給了中國彎道超車的機會,你球這十幾年一直高速增長的國家就中韓印越印(尼)這幾個,加半個美國(穩定中速增長),其它要麼去工業化玩金融搞成經濟危機,要麼費拉賣資源,要麼乾脆被美國吸血。

二謝中國人民埋頭苦幹,人口紅利加勞動密集型工業,接了去工業化的資本主義列強的盤,而且在高新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把昔日被歐美列強封鎖的東西做成了白菜價,下一步就準備讓想著躺著賺錢的洋大人乖乖的脫下西裝進工廠了。

三謝人民解放軍,保衛勝利果實,維持社會穩定,不至於讓我們的經濟成果化為烏有,不至於被敲詐勒索。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去看文一老師在bilibili上的公開課,講的很好。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1723370

首先,所有發達國家的發達都是工業化成功的結果。

而中國這近四十年的高速發展是因為工業化進程的實現。

文一老師認為,所有工業化成功,從英國、美國、德國、法、日等等都是同樣的。

中國也一樣。

但是,這個公開課很多概念都點到為止,沒有展開講。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高速發展基於兩個原因:

一、前三十年毛澤東等第一代領導人打下的基礎。

使中國工業化成為可能。

二、後四十年鄧小平主導的改革開放,讓中國實現了工業化。

一、前三十年打下的基礎:

中國是自1949年建國以後,才真正的建立起了工業化的體系。

新中國建立前,中國有發展工業,工廠,但是沒有建立起工業化的體系。

比如洋務運動、國民黨建立工廠等等。

自1840年以來中國落後挨打,被侵略、殖民、割地賠款。

一個蕞爾小國日本,從甲午戰爭到全面侵華,都能一再的欺凌中國。

百年來,中國的仁人志士,都在做同一件事:救亡圖存!

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中國哪錯了,如何改變才能救中國!

無數中國人思考並付出一切、包括生命去探索、嘗試。

不能讓中國滅亡,分裂!

比如:魯迅先生放棄學醫,覺得醫學只能救中國人的肉體,卻救不了靈魂。

很多人找各種各樣的原因,民族性、甚至中國人的劣根性、中國字禁錮思想,中國文化的落後等等,全面否定中國!

其實真相只有一個:工業化!

中國自清朝開始,閉關鎖國,愚蠢的拒絕了工業化!

而所有的西方發達國家,包括日本,發達的原因就是一個:工業化。

工業化國家比農業國家的效率強不是十倍、百倍,而是千倍、萬倍。

原來農業中國,全國人民一年紡紗織布,不如工業國家一個紡織廠的產量。

中國所有的鐵匠,千錘百鍊出的鋼,不如一個鋼鐵廠一爐鋼水!

民國發展高等教育,出了那麼多所謂的「民國大師」,對工業化毫無用處。

民國連一門大炮都生產不出來。

新中國建立以後,做了幾件事為現在打下基礎:

土地革命:把土地收歸國有(集體所有)。

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才有工業化的人力資源。

土地國有,才能有工業化的道路、鐵路、工廠的建設前提。

基礎教育:先普及小學教育,後中學、然後大學教育。

才能有讀書識字守紀律的工人、工程師。

抗美援朝:換取蘇聯援助的156工程,建立起中國的工業體系。

兩彈一星:讓中國和平穩定,不會被戰爭打斷工業化進程。

中央集權政府:保證效率。

國有銀行:為企業發展提供資金。

國有企業:傾舉國之力打下重工業體系。而重工業如鋼鐵、化工、水泥等是經濟建設的血和肉。

只有有了前三十年建立的這些基礎,才在改革開放後,迅速的工業化,用三十年時間完成西方百年的工業化,並且在規模上超過西方。

到2015年,中國的工業產值是美國、德國、日本之和。

中國現在不會被任何國家打敗,除了中國自己內亂,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打敗中國!

但是,在新中國建國時,平均壽命40多歲,95%以上的文盲率。

國民黨帶走了中國全部的黃金儲備,19萬大學生,留下幾萬大學生擅長詩詞歌賦,幾乎沒有理工科大學生。

建國10年後,每年小學畢業生500萬

建國二十年,每年中學畢業生500萬。

現在,2017年大學畢業生795萬。

歐洲48國,有28個國家,全國人口在800萬以下,不如中國一年的大學畢業生多。

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二、改革開放完成工業化。

這個去看溫鐵軍老師的八次危機。

林毅夫老師的新結構經濟學以及張維為教授的中國要自信系列。

就可以比較清楚的明白:中國都經歷了什麼,如何度過難關,如何取得現在的成就。

總之:

1、中國政府採用漸進式改革開放,避免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和東歐的崩潰。

2、中國政府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保護本國企業,扶持本國企業順利度過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直到中國企業成年了,強壯到可以參與國際競爭。

3、中國制度優勢,可以將中國的人力優勢、規模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4、中國的理論、文化、道路、制度四個自信:

這個展開講太多了。

可以看張維為教授的《中國自信》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9790265

我愛我的祖國,為他自信,為他驕傲。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230712

工業化請看一下 @春過雪消的 【如何評價建國後、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工業體系?】春過雪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208709/answer/116062963?utm_source=com.smartisan.notesutm_medium=social (分享自知乎網)

補充一下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的經濟p增長統計,及其增長率。

回應評論區指出:是我腦補前三十年,以及改革開放40年經濟增長率沒有10%的說法。

中國是在蘇聯援助下建立的計劃經濟,包括統計數據。所以從53年開始。

  1953-2013年,

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11.7%;

1953-2013年,

中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8.2%;

1953-2013年,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年均變化:3.2%;

1953-2013年,中國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9.8%。

也就是說:中國60年平均增長美元計算10%!

分階段來看,改革開放前(1953-1977年):

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6.4%;

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5.9%;

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年均變化:0.5%;

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7.2%。

改革開放前25年平均是7.2%。

改革開放後至今(1978-2013):

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15.5%;

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9.8%;

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年均變化:5.1%;

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11.6%。

改革開放後,35年平均增長11.6%,

說10%是本人幫政府小謙虛了一下!


答案有點長,但可以幫助大家了解一個經濟學/管理學裡重要的問題,更可以幫大家理解「我領導為什麼那麼SB」這種重要問題。。。

我認為中國政府的效率主要體現在規避了「代理人問題",減少了很多內耗

所謂「代理人問題「,就是指某些事項的受益人/所有人無法直接管理該事項,而只能委託代理人進行管理,但代理人的利益與該事項可能有潛在衝突,導致代理人有時候沒有按受益人/所有人的最大利益去進行管理。

這個聽上去似乎很複雜的,但舉個例子其實就很明顯了,那就是公司的CEO。

公司的受益人/所有人是公司股東,但很多情況下股東要麼很分散(隨便股市上買點股票都算股東),要麼缺乏管理能力(很多公司創始者是自己管理公司的,但傳到二代後子女缺乏管理能力),因此不能自己來直接管理公司,因此現在大多數大公司都採用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即聘用 CEO 來管理公司。

但要注意,CEO 的目標和股東的目標很多時候是不一致的,兩者掌握的信息也是不對稱的,雖然各公司都儘力推出各種制度設計來使管理層與股東利益盡量一致,但「代理人問題」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著,比如:

(1)CEO一般都是有任期的,任期過短(比如一年一換)可能連公司事務都沒熟悉起來就下台了,但任期過長(有些甚至終身),管理層容易鐵板一塊,形成自己的利益團體,甚至做假帳坑股東。一般認為5~10年任期屬於比較平衡的,但這仍然相對股東來說是很短的,因為股東關注的是長期利益,而CEO只能關注中短期利益。

如果有個長期研發項目,要公司連續投入10年來研發一個劃時代的新產品,對於股東來說這是值得投入的,可以帶來未來的豐厚回報,但對於CEO來說很可能就是為他人做衣裳,他更可能選擇不投資該項目,而把這筆投資節省下來作為利潤,於是在他任上時財務數據會比較光鮮,他自己也更可能拿到高額獎金,但是代價很可能是公司的未來成長,以及股東未來的收益。

2)短期股價和長期發展的取捨。為了讓CEO利益與股東盡量一致,很多公司都會給CEO一些股權或者期權,或者讓CEO的獎金與公司股價掛鉤,但這個看似合理的做法建立在幾個假設上:公司股價能合理反映公司的發展狀況,並且CEO很難操控公司股價。實際上,由於CEO等管理層掌握了公司真正的運作狀況,而無論是股東還是市場分析師都是局外人,無法真切掌握公司狀況,CEO要短期操控股價並不困難。而由於自己的收益直接與股價掛鉤,CEO的心思會更多放在如何炒作股價而不是經營公司身上。但股東更關心的是公司的經營狀況,除非股東正準備賣出股票。

3)風險意願不同。第一波IT潮時大多數高科技公司都給了管理層大量期權,本意是讓他們有更大的意願去做好做強公司,但結果卻很難如意。因為期權是單向的,股價跌到行權價之下期權就不再有價值,所以管理層更願意承擔不必要的高風險,博公司變大,如果不行那就撤退反正損失也不在我身上。於是股東的錢其實更多被用於進行不必要的賭博,白白承擔了額外風險。

當然,「代理人」問題遠遠比管理一個公司更複雜,回到正題,政府管理是一種典型的「代理人問題」。一個國家至少名義上是全體國民的,國家運行好壞直接相關人或者說受益人就是國民,但是國民過於眾多無法直接管理一個國家,所以需要組織一個政府作為代理人來管理國家。

那麼,關鍵來了,如何保證政府的管理目標是和全體國民的長期利益一致的?

如果簡單回答皿煮之類顯然太拿衣服了,連相對簡單的公司管理都沒有完美的制度來保證不出代理人問題,更何況更複雜的國家管理?我們簡單看一下常見的幾個國家管理中的「代理人問題「:

(1)政府任期。一般常見的政府換屆4~5年,連任一次一般就是8~10年,與常見的公司CEO任期相仿,那麼剛才提到的國民中長期利益與政府關注的中短期利益不一致問題就會非常凸顯。很多國家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就可以立刻見效的,比如基礎建設,好一點的路/橋建設4~5年只夠一個大概,一個政府任期不夠,更何況還有前期論證後期維護各種問題,要真正見效很可能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事,那麼一個短任期的政府不會有非常大的動力去推動這種大建設,除非特殊情況,比如羅斯福新政時造基礎設施提供的就業崗位就是立竿見影的,不需要等設施起效就已經可以提供回報。冷戰時期也一樣,上馬大工程本身就是效果之一。

因此,中國被稱為基建狂魔的重要原因就是,只有中國政府這種幾乎無限的任期,才能真正考慮建設那些有長期效果的基礎設施,哪怕短期內完全賠錢。例如三峽,例如高鐵。

(2)短期福利和長期發展的取捨。在很多國家,政黨為了爭取選票,往往給予某些集團高額福利或者補貼,但這種短期行為對整個國家卻是有害的,因為這部分福利最終是由另一些勤勞的人勞動產出,可以說是一種「勤勞稅「,某種程度上鼓勵了懶惰。更嚴重的是,為了選票,福利很難再被消減,哪怕財政已經入不敷出,於是就是透支了國家的未來,損害了子孫的利益。最典型的就像希臘,和南歐一些國家。

中國政府的財政支出一直是高投資,投資是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當然投資的效率有待商榷,但大方向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TG並沒有需要討好選民的動力,卻有著獲得更長期收益的動力。從這個角度看,TG倒是比很多民選政府更容易專註於長期發展。

(3)風險選擇。在台灣,藍綠兩大陣營都不願意做實事,20年來幾乎沒有做過什麼大建設項目,原因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風險的,而且做事情的人更容易被攻擊,於是無論哪個黨上台,基本上都不會真的做什麼事情,以免被攻擊,也就是雙方都是選擇盡量少冒風險不做事。但實際上這種不做事就是損害未來的發展機會,註定會被時代淘汰。

中國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迫於GDP考核壓力,卻是相反的,他們更願意投入在一些有風險但有大收益的項目上,雖然的確很多失敗,過程中貪腐也不少,但至少是敢於做事的。中國目前仍然是落後的,保持原狀對中國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做事至少比不做事要好。

當然,不是說中國政府有多麼完美,只是在「代理人問題」上,它的確比很多國家的政府要多些優勢,更願意進行有風險的長期投資,更願意實行一些短期內註定怨聲載道,長期看卻是必須的政策。打個比方,就算奸商,打算長期經營的奸商也比註定只能幹4年8年的奸商更良心,更注重回頭客。

於是,你就很容易看到說某國什麼路幾十年修不完,中國多少年就搞定了,這類的事情其實更多反映的是只有中國政府才願意大投入搞這種事情,別的國家很少願意這麼做長期投資。的確是效率,但不是短期效率,是長期效率。


應試教育

77年恢復高考應試教育成為主流,80年改開自此中國一騎絕塵。

看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的教育模式。

追求西式快樂教育的人非蠢即壞。

中國沒資格玩真正的素質教育,說應試教育扼殺中國人創造力的那些就是壞。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制度優勢!

請先不要噴,待我說完,無論你同意不同意,我都接受。

一個國家的根本制度決定了它的發展方向和運行模式,無論是誰都無法否認,中國從建國一路走來,是在中國化了的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中行進的。

無論你討厭這個制度也好,仇恨這個制度也罷,現在中國的一切建設成就卻都是在這個制度下完成和建立的。可以說,TG用土地改革和經濟公有制這兩個法寶,在建國初,打穿了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封閉蕃籬,將勞動力從私人土地上和私人財產上解放出來,轉而開始為國家創造財富,在土地國有和勞動力國有的基礎上,工業化的成本被降到了最低,工業化得以快速展開,繼而在短短几十年內完成了中國工業體系的建立。要注意的是:如果沒有公有制度下的土地和勞動力的解放,中國的工業化是不可能完成的。

沒有工業化的國家,永遠不會是一個強國。中國的現有制度完成了中國的工業化,現在正走在帶領中國完成工業現代化的道路上。現在這個制度是經歷了時間考驗,並有成果驗證的。

我們這裡可以為不同意制度優勢的朋友舉一個反例:如果中國現在沒有了公有制度,舉國開始大面積私有化鋪開,那麼中國是不是就會更好呢?

當中國現有制度被私有制期待,第一步便是中國最優質的資產——國有資產的私有化。航空航天、船舶製造、鋼鐵、核電、電力、電信、建築、武器裝備、交通運輸、石油石化煉化、礦業、汽車這一系列最優秀的國家支柱性產業將一夜之間淪為個人所有,而這個個人絕不是平民百姓的你我他,甚至都不會是國內的資產階級,而一定是淪為西方資本所有。因為失去了國家力量,中國的個人資本根本無法與西方資本集團競爭,而一定是中國資產階級買辦與西方資本集團的合流,由中國資產階級買辦配合西方資本對中國國家財富的瓜分。這一幕,就是蘇聯垮台後的那一幕。

說到這,我必須感謝蘇聯老大哥為中國在前進的道路上進行了試錯,而且是試了最大最嚴酷的一個錯。

只有公有制下的國家力量,才有能力應對西方資本的劇烈競爭,沒有了現有體制,就只有中國的私有資本與西方單打獨鬥,結果就是中國資產階級淪為西方的買辦而已。

而有公有制的中國則是中國的國家力量與西方的資本力量競爭,形勢就正好反過來,這正是中國的制度優勢所在。

後記:寫了這麼多,其實還有很多話沒有說清楚講明白。我知道這個話題肯定有很多激烈爭論,您認可我的,我表示感謝,您反駁我的,我亦虛心接受,所以大家如果評論,請和氣一些。那些上來就開罵,什麼內容都沒有,就只有冷嘲熱諷,彷彿自己是老天爺親兒子無所不在無所不曉居高臨下頤指氣使的那種人,就不要留言了。謝謝!


  1. 制度先進
  2. 人種先進
  3. 文化先進
  4. 世界上沒有世界大戰
  5. 其他國家不具備前三條,無法模仿複製
  6. 其他國家也不敢把世界拖入第四條世界大戰


其實嚴格來說,並不是中國提升大,而是其他國家提升小,這真的是個比爛的世界,核心原因因為很多發達國家的社會制度不匹配新的生產力關係。


主觀。 儒家文化及其重視教育,TG強制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這種環境之下,尤其是哪句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為中國積累了大量的人才儲備,中國不缺工程師,技術工人,程序猿 。。。 這些人為中國彎道超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本。

中國人有股子韌勁,不服輸,爭強好勝,沒有安全感,害怕落後挨打,都想向上爬。之前被壓抑的太厲害,一旦把主觀能動性釋放出來,就產生了洪水決堤一般的破壞性和衝擊力,泥沙俱下的向前,一往直前,奔流到海。雖然因此也會造成很多社會問題,但是比混吃等死,安於現狀,安於享樂的國家的社會動力強勁許多。整個社會是動態的狂熱的充滿力量的。

制度上,這種威權政治,只要方向對了,就可以調動起整個國家和社會的資源去朝著那個目標走,沒有政治上的扯皮內耗。

在世界兩大超級大國都還是理想主義國家的時期,老大哥送了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底子雖然薄,但是架不住底子大。

老一輩的戰略眼光,核武也為中國在當年常備軍爛到家的情況下,提供了戰略威懾,勉強不被賊惦記。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為後期國防升級贏得了時間。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養豬。(指導思想簡潔明了,行之有效)

客觀。 911 之後 ,拉登 薩達姆 為中國提供了近十年的戰略掩護,良好的國際環境。也就是兩千年之後 胡溫那段時期。雖然貪腐問題嚴重,但是增速極快。

趕上了互聯網革命,彎道超車,沒用過電話的直接用到了智能手機。沒用過信用卡的,直接就開始微信支付寶支付。沒用過BB機個人無線通訊的,直接進入4G時代。

美國扛的全球化大旗,給了中國這個接盤俠逆襲的可能。

天降偉人。做了點微小貢獻(運氣)

以上,歡迎大家補充


反對一下說中國人沒有創造力的答案。

中國是非常具有創造力的國家,正是因為中國的創造力足夠強大,才讓中國領先世界幾千年。直到工業革命,中國才開始落後於西方。

西方迄今為止領先中國不過500年左右,要說有一點創造力方面的優越感,我是理解的,但是要說中國人沒創造力,或者說不如西方,我只能說,呵呵。

中國近幾百年在創新能力上不如西方,這是肯定的。但是不是因為教育原因,而是經濟。

中國的經濟一直不如外國,改革開放後一直做的就是追趕。在這種情況下,山寨,仿造,是十分正常的。

就像蓋房子,你得先把地基打好,才能考慮蓋房子吧,第一棟房子起來了,然後才考慮給下一棟改個造型,改變材料,加些功能。

中國的工業發展是很全面的,但是大多處在中低端,這樣就使得有些東西是能落在紙上,而不能實際造出來,因為沒有製造能力。製造不出來,就無法繼續研究下一代,因為無法判斷第一代的實際效果。

這是我認為中國目前沒有所謂創新的原因。

不過近幾年要好的多,我們也在進行產業升級,與西方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都是同行們的襯托」

在這個比爛的世界


2001年加入WTO以後,中國神奇地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最後一班地鐵

中國幾千年的填鴨-應試教育,製造出來的學生雖然不擅長創造,但特別擅長執行。

課堂紀律的嚴格維護,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非常整齊,雖然抹殺了少數天才,但也幾乎沒有製造出,將來註定流落街頭的廢物。

因此,中國人是天然的優秀產業工人。勞動力特點如斯,中國政府的垂直高效體系也如斯。

在90年代中期歐美製造業外移,這個冷戰結束後最大的紅利外流之際,天雷鉤動了地火,中國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最後一班地鐵。


四個字「制度優勢」,不然呢?你們不會以為是天上掉下來的吧?


1 國家投入關鍵核心技術,雖然沒有超車,但是縮小了距離。

2 金錢至上,發展經濟

3 相對穩定

所有這些加上中國地大物博,和海量的人口,奴役般地工作造就了今日。


1、土地國家所有。

2、一黨制,無掣肘。

3、崇尚勤勞致富的文化傳統。

4、獨立的國防。

5、完整的工業體系,重要工業資源掌握在國家手裡。

發展的基礎條件在前30年已經具備,只是原來的目標太過理想化,改開回到現實的道路後立刻就見效了。


其實我覺得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一直都發展的很快,只是原來跟發達國家差距太大了,而這時國門打開,大家看到了差距。發展再快,如何跟得上慾望的攀升?普通人只會覺得絕對差距還是太大。所以即使發展的快,不為大家所認可。

直到中國的一些指標、能力、企業、科技出現接近發達國家的地方,而民眾消費也開始在世界上不輸他人,例如中國人有名的買買買,此時,中國的快速發展才逐漸得到民眾的認可。普通民眾的很多感覺不來自於跟自己比較,而來自於跟別人別國比較。

這幾十年來,中國發展的動力,最早應該是來源於大家努力向上的積極性,壓制已久的潛力被釋放出來了。而此時,中國人口數量大,勞動力價格低廉體現出了巨大的優勢。中國開始在世界上賺錢。很快中國的東西遍地開花。

而此時,歐美等國家高速發展時期已過,進入比較平穩的時期。

賺到錢的中國,在把錢投到交通、科技、教育,軍事,醫療等方面,形成了全國大發展的局面,進入了一種比較良性的循環。也開始進入跟別國博弈階段。

這時中國的歷史文化基礎開始體現優勢,個人認為中國近幾十年在國際上實行的是韜光養晦之策,利益關係不嚴重的,都盡量不與他人爭短長,不做無謂消耗,悶頭默默的發展。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真沒什麼不好。

中國幾千年來,不是沒當過首富,不是沒有賺過錢,也不是沒有《戰國策》、《孫子兵法》該怎麼做,中國心裡還是有點數的。近兩年大家應該覺得中國開始漸露鋒芒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嘛。


其實,此問題答案點無非那麼幾個。

1-制度優勢(目前還不完美但就是管用,走過彎路付出過代價但就是沒垮,經歷過低谷但就是得到大多數人擁護,被外界唱衰多年但就是用現實打了對方的臉,目前來看面臨問題重重但就是沒有比它更合適的)

2-歷史與文化優勢(數千年家國文化認同與積澱,凝聚力與向心力強大,從南到北,從東往西,皆基於殘酷的歷史記憶而對大一統政治生態的認識高度一致,對國泰民安的極度渴望,和極度罕見的追求世界第一的野心)

3-產業優勢,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雖然不是處處位於世界一流,但體系完整就領先世界九成國家了,何況還有個別產業就是世界一流,這沒什麼不敢承認的)

4-資源稟賦優勢。國土面積,地形地貌,戰略縱深,資源儲備,不解釋。

5-人力優勢。華夏自古人才輩出,縱觀歷史,這片土地上永遠戰將如虎,佳麗如雲。。。

6-科技優勢。天資好學的文化傳統。對技術的渴求導致內部挖掘的同時,竭力引進外部先進技術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了近幾十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空間技術,大智移雲。

7-注重教育的同時也注重基建。

8-初步解開了三農問題的死結,從土地聯產承包開始,鄉鎮企業,三來一補,產業承接與轉移,將大量土地上的人口解放出來納入到城市和工業體系中帶來了生產力的爆炸式增長。

9-外部環境給力。感謝某大亨,某鄰居,某惡鄰,某霸主,給了我們這麼長時間的和平發展期。。。

最後,以上是原因分析,不是現狀分析,目前各種問題,矛盾,差異,失衡,我們以後再撕(請看我簽名)。


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9.11」事件,同年11月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美國無暇東顧,我國憑著廉價勞動力加入了世界產業鏈當中,憑著出口退稅等政策我國的外貿行業風風火火發展起來,沿海地區成為了第一批受益者,我國積攢了大量的美元;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本以為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將要被打斷,政府憑藉強大的控制能力開展了轟轟烈烈的4萬億運動,基礎建設進一步發展,摩天大樓數量比肩美帝;而反觀美國則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打擊所謂的恐怖主義上面,通過這將近10年的努力我國已經深度參與國際競爭以及合作,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帝再想動就沒那麼容易了,我今天不是想講一個勵志故事,我想表達的是能成就如今中國的是正確的策略以及強大的執行力。


中國十幾年來可以說的確進入了一段飛速發展的快車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按辯證法的解釋,事物的發展是有內因外因之分的,上面的回答也多集中在談內因上(政治正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接下來我主要從外部來講講這個問題。

1、中國得以彎道超車是中國抓住了國際分工與協作縱深發展的新一輪機遇。這點主要表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到08年金融海嘯,外部對中國的產業轉移都在持續進行(個別時期增速或有所放緩)。在九十年代美國新經濟興起以及美國內部不斷的去工業化,許多新興市場國家都在積極承接這一波產業轉移。(港台、日韓以及一些歐洲國家都不斷的進行產業轉移,這股浪潮是世界性的,以美國為典型)可以這麼說,中國今天的底子離不開外部條件的孵化。

2、再繼續談談中國發展的動力問題,之前教科書上談拉動中國發展的三大火箭是投資,消費,出口。這些指標都可以很好的說明中國經濟發展狀況,但感覺沒有說到本質上。經濟發展一定是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發展體現在生產工具的發展、生產者素質提高以及生產關係的不斷進步,進一步準確的講,是社會大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和分化。因此未來高度發達的社會一定是生產高度分化、細化的社會。我們回過頭來看中國,如今社會分工是不斷的在細化分化的。可以這麼說,中國今天發展的問題恰恰是社會分工分化細化的問題。從這裡也可以扯出近幾年gdp放緩的問題,gdp放緩是社會分工細化趨勢放緩的結果。

沒更完,課後在跟。純手打邏輯有點亂,望指正。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少說多做,別總是沾沾自喜的YY!


服了,這麼多人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都不看政治書的么,中國為什麼發現這麼快連政治書上都有寫,公有制是後發國家構建基本經濟基礎時的好方法,但是一味的公有制忽視了人的利己性,不能對生產力產生正向激勵。所以你壓制人民搞個幾十年公有制大家還可以因為窮忍一忍,再多了就炸了。還有,中國發展算快的么,蘇聯二十來年就世界第二了,納粹德國我就不提了。。。搞集體主義走對了路子的發展快是正常的,但是試錯成本超級高,一句話,快沒用,你得站穩了


推薦閱讀:

房地產崩盤後資金投向哪?
能否用提高食鹽價格的方法促使人們改善高鹽飲食的不健康生活方式?
有哪些東西的產量、資源、或消費量等,中國在人均生產、佔有或消費量排名第一或前幾的?
求霧霾能看到的最大商機?
沙特那麼有錢,為什麼不進行海水淡化工程,把沙漠變成綠洲呢?

TAG:經濟 | 國際 | 政策 | 中國 | 中外政治制度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