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布朗基主義,布朗基主義有什麼危害?列寧是布朗基主義者嗎?

看到普列漢諾夫批評列寧,說列寧是布朗基主義者,很疑惑。所以想向大家討教一下,了解一下布朗基主義。


迷信群眾自發性、迷信「政治影響」、「宣傳作用」、「文化領導權」的機會主義者。

他們總把自己當明星,認為只憑「政治宣傳、文化影響力」,就能積攢足夠實力,天下一亂,

自己登高一呼,群眾自然納頭便拜,革命就成了……

事實上,沒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沒有通過長期、艱苦的群眾工作所形成的群眾中牢固

的「人脈」,沒有挖掘培養出群眾中眾多的戰士、領袖並把他們組成廣泛而緊密的網路,

自發的群眾運動只能被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所誤導、被資產階級在野派所利用(因為他們

組織得更好、掌握從資產階級那裡得到的更充足的資源,革命派不深入群眾的話,根本不可

能跟他們競爭「影響力」),而絕不能上升為自覺的無產階級革命。

一戰後德國革命的失敗和俄國革命的勝利最鮮明地證明了上述觀點。以盧森堡為首的

德國革命派始終認為:「群眾能夠在行動的過程中,自行找到與之相適應的組織形式,黨只

能啟發、鼓舞群眾投入行動,而不能『組織』群眾」。因此他們一貫忽視深入群眾的工作。

在一戰前始終只是社民黨內的一個思想小圈子,而沒有任何實際的組織和群眾力量。在一戰

中也只是搞一些革命宣傳,而把自己混同於獨立社民黨、放棄獨立的群眾工作。直到戰爭失

敗、德皇下台,面臨資無決戰的時候,才建立獨立的德共。但由於沒有堅實的群眾基礎,使

得德共始終無法爭取工兵蘇維埃中的多數,沒有力量引導自發的群眾運動去擊敗資產階級、

實現無產階級革命,結果被修正主義社民黨先下手為強,盧森堡和李卜克內西慘遭殺害,全

黨慘遭屠戮鎮壓。

而俄國正是因為有著以斯大林為代表的一批始終紮根於工人階級群眾深處,長期堅持群

眾工作的布爾什維克,使得布爾什維克黨在工人階級中建立了比較深厚的群眾基礎,培養了

一大批工人階級的革命戰士和群眾領袖(參見布爾什維克黨靠什麼贏得革命勝利 - 知乎專欄

一文)。這才使二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黨能夠迅速發展壯大、爭取到工兵蘇維埃中的多數,

最終引導群眾奪取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以上用無產階級鮮血鑄成的歷史教訓,先進分子一定要好好吸取。


請複習恩格斯的《流亡者文獻》(選集第二卷末),第二篇就是在講布朗基,第一篇在講某個平獨鎮露的國家。


請複習《刺客信條》系列和《看門狗》系列,就知道布朗基主義是啥玩意了。

想擊敗騎士團,必須自己形成複雜的騎士團架構,控制社會資源。光是搞刺殺那是沒前途的,就算成功引發政變那也是便宜了本來就掌握資源的袁世凱之流。

哦對了還有那個《v字仇殺隊》,也是典型的布朗基主義。


沒有布朗基就沒有巴黎公社,沒有列寧就沒有蘇維埃。

特別在革命關頭的緊急狀態下,革命群眾需要一個能做出緊急決斷的人,這樣的人才能堪當起革命領袖的大任。尤其是,面對外部敵對分子的威脅和各種可能突發的狀況,暴動的人們就更需要一個真正殺伐果斷的領導者來暫時實行一種由少數人專制的革命政權。這對於維護革命的必要形勢而言,不僅不是破壞革命的民主,反而恰恰是促進革命民主的新生。

例如恩格斯在《論權威》中就說到:

能最清楚地說明需要權威,而且是需要最專斷的權威的,要算是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了。那裡,在危險關頭,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絕對服從一個人的意志。

顯然,同樣在革命的緊要關頭,布朗基和列寧面對的也是同樣的一個問題:是用革命的行動來重新界定民主的權威;還是在民主的形式面前,踟躕不前。這對於一場人民戰爭而言,是一個核心關鍵問題。前者意味著用暴力的革命重新界定人民的共同體邊界,從而通過神聖暴力來遴選出真正的人民,並剔除出混入革命的沙子。而後者則意味著摧毀和瓦解革命的共同體,從而在內部走向自我分裂和自我解體,並最終回歸到散沙式的霍布斯叢林。而這種自我瓦解的流沙化運動的結果也只能是在一種無效的內耗中最終等待被更強大的敵人所吞沒。在這種情況下,布朗基的首要的敵人就不再是資產階級,而是蒲魯東主義者。同樣,布爾什維克的首要敵人也就不再是反動聯軍,而是孟什維克。因此,革命者必須明確自己的目標,確立自己的核心,從而才能用精鋼的意志重新鑄就出一個強大的革命組織,並進而形成一種凝聚的戰鬥力。

正如恩格斯所說:」 衝鋒後迅速集合是真正優秀的騎兵的標誌」 ,同樣一場革命的關鍵不在於暴動發動的開始,更在於如何在暴動的爆發之後,如何維持革命以有組織的形式重新集結,以防止敵人的反撲。因為衝鋒固然可以以一種出其不意、攻擊不備的方式衝破敵人最薄弱的防線。但是面對於數倍於己方且有做好準備的敵人,革命的騎兵就必須要以一種更有組織的方式來迅速集合,而避免在一種十分不利的消耗戰中損失自己的大部分有生力量。因此,一個高效的獨斷的革命組織在這種戰況下就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樣他才能更靈活地面對帝國機器的龐然大物。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列寧還是布朗基通過選擇少數人專政的形式來領導革命,都是一種正確而且必要的選擇。

但他的危害也是有的。雖然在一種危急的戰爭狀態中,由少數精英領導的革命,它具有極大地靈活性和衝擊性。但一旦當這種緊急狀態消除的時候,這種少數精英領導的革命就會很容易蛻化成為一種由官僚管理的等級制度。因為失去了真實的死亡的威脅,與敵我的激烈衝突,這使得革命領導者的革命意志在一種享受的生活中逐漸淪喪。而與之相伴的,高貴的革命意志也就不可避免地降低為一種單純追求享受、追求實用態度的末人生活。同時,末人生活上的腐化也就不可避免造成革命初創者的德性上的衰落。正如孟子所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從一種辯證法的角度來講,也正是因為脫離了直接的生死威脅,這種精英領導的革命主義反倒是陷入了必死的結局當中。

而這種革命領袖的政治組織方式,他也就只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條路,那就是堅持敵我劃分的原則,不斷通過尋找新的外部敵人,來維持一種充沛的武德,而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者所一直夢想的「世界革命」「不斷革命」;而第二條路就是,持續的分裂和大清洗,敵我矛盾從外部性的革命輸出轉變一種內部性的自我消耗,而積極向外擴張的虛無主義最終則淪落為純粹否定性的消極虛無主義,他最終導致的不過是一切價值觀的瓦解。而隨著一切主人價值觀念的土崩瓦解瓦解,與此同時,革命的領導者組織內部也因為高尚觀念的缺失開始墮落為一種等級制的官僚制度,官僚機器。特別隨著革命機器向穩定機器的轉型完成,其不僅意味著外部敵人在我們視野中的消失,更意味著所有對抗性矛盾向非對抗性矛盾的轉化。用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觀點來表述就是,所有的敵我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內部矛盾而被社會自我消化,而社會的基本矛盾,也就從階級矛盾開始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即一種不是矛盾的「矛盾」。這意味敵我矛盾從執政者的視野中消失。

但這並不意味著敵我劃分原則在社會矛盾領域中的徹底消失,而是意味著敵我矛盾以另一種更隱蔽的形式在社會上出現。比如我們看到的民族矛盾,宗教信仰矛盾的越來越激化實際上正說明了這一問題。儘管在官方看來,民族矛盾,宗教信仰矛盾這些所有矛盾都是人民內部矛盾。但事實是,在越來越多人心中,民族主義開始取代了階級鬥爭成為了新的敵我劃分的原則,正說明敵我劃分原則的蓬勃的生命力。

無論是列寧主義,還是布朗基主義,其本質都是由少數精英領導的民粹主義。這種以領袖為中心的威權民粹主義。其蓬勃的生命力與號召力都是建立在一種真實的敵我的殊死搏鬥之上。都是以人民的名義,實行一種少數人的權威統治。而一旦離開生死戰爭,這種力量就會陷入到內部小派別林立的自我瓦解和渙散。這正如黑格爾所說

為了不讓這些體系在這種孤立狀態中生根和固定下來,不讓他們因孤立而瓦解整體和渙散精神,政府必須不時地用戰爭來震動它們,打亂它們已經建立起來的秩序和剝奪它們已經得到的自主權,對於深深陷入這些體系中,與整體分離,追求不可侵犯的自為存在和個人安全的個體來說,必須用戰爭所強制的勞動使他們感受到他們的主人,即死亡。通過打破穩定存在的形式,精神維護道德,以免陷入自然的定在,在自由和它的力量中保護它。

因此在我看來,布朗基主義也好,還是布爾什維克也好,他本質上不是一個社會管理機器,而是一種戰爭機器。他的生命建立在於各種密謀的戰爭計划上,他的存在也建立在無法脫離歷史實踐的生死鬥爭上。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自詡作為一種朝向共產主義的歷史精神的蘇維埃,它本質上就是另一種不斷對外擴張的昭昭天命。而一旦他失去了對外擴張的能力,這種社會主義本質也就淪為了克格勃,並且也只能是克格勃。


布朗基主義,就是認為群眾是革命的,只是需要有人來帶頭來點火,所以他們通過密謀發動起義,希望群眾馬上拿起武器跟上來。

布郎基主義是一種小資思想,在革命中忽視革命組織的建立,忽視革命組織與群眾的聯繫。

雖然列寧也是堅持暴力革命的,但列寧始終強調組織的發展,無產階級在爭取政權的鬥爭中,除了組織,沒有別的武器。

這就是列寧與布郎基的不同點。

普列漢諾夫主要是反對列寧的暴力革命吧。

歡迎加入群【大熔爐】:537435817。


列寧的布爾什維克可是個戰鬥力強勁的組織。


參照著名的意淫大片 V字仇殺隊…

現實事例:日本赤軍 重房信子是代表人物

(第三張疑似電影劇照)

定義應該各種百科都有,馬列恩都對其有批判。其最重要的一點特徵就是強調革命應由少數精英而不是無產階級大眾施行。


法國工人運動家布朗基提出來的一種主張,認為可以在摧毀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後立刻、馬上、立即進入共產主義。這明顯是不合實際的。(「大躍進」是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布朗基就是要用隨意門進入共產主義了。)

列寧顯然不是布朗基主義者,不然也不會有「全部政權歸蘇維埃」、新經濟政策了。


推薦閱讀:

中國跟巴基斯坦到底有多鐵?
各國議院的座位都是按照政黨的左右來安排的嗎?
英國下議院辯論時中間那張桌子上的書和金色箱子是什麼呀?
為什麼很多人對於知名人士只稱其姓?
都說巴基斯坦是巴鐵,那麼住在巴基斯坦到底是什麼體驗?

TAG:政治 | 馬克思主義 | 列寧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