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20歲應該有的狀態?
幫最好閨蜜問的,希望可以得到一些回答。
她今年21,馬上大三,平凡,沒有什麼特長,但是個非常純粹的姑娘。有一個大10歲的哥哥,非常優秀,和行業尖端人士工作,可以想像環境之複雜。雙商都高。閨蜜從小在父母掌控中生活,比如高中住校但是從來不允許她自己洗衣服,一周兩次來拿臟衣服送乾淨衣服,周末不允許和同學出去玩或者只能和他們朋友的子女玩,今年和我出去玩才學會坐地鐵,以前父母根本不給她這種機會,父母大一入校才教她用ATM機,對金錢沒有什麼概念…等等。
但是她父母都是有一定知識文化的人,除了管教方面不太恰當,但在對她的認知方面有很好的引導。比如我閨蜜是這樣的:了解社會的黑暗面,但是始終堅持美好的東西更多;責任心極強從來不推卸責任;在現實的基礎上理想化;總是想要奉獻自己實現價值;非常容易共情,甚至到了會對街上生意不好的店子感到同情難受;18歲生日當天就立刻去獻血,申請器官捐獻以及骨髓捐獻,現在每年至少獻血兩次;堅持把舊衣物舊書本文具甚至零花錢捐給貧困山區等等……在我看來她就是一個非常單純甚至單蠢的無比善良的人。可能你們覺得我說的她已經很完美了,但是她的缺點也很多:比較自我,處理不好人際關係,沒有什麼朋友,敏感,衝動,極端,感性,固執,經常不能領會別人的話裡有話,經常吃虧,對認識的人很少留心眼,除非明顯涉及金錢和安全,心理上總要找一個依賴,離不開父母,極度戀家,甚至認為如果父母意外離開自己無法活下去……她的哥哥就經常說她現在一點不像20歲的人,心理年齡仍然是15,16歲的樣子。她就非常困惑,到底什麼才應該是20歲該有的樣子。她自己也經常和其他同齡人比較,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差很多,所以現在她很憂鬱,我也無法安慰她,她現在急於成熟,可是我也不知道什麼才是成熟。
人從小孩子變成成年人,總是要經歷一次認知升級的,那麼這個等待升級的認知是什麼呢?我認為是看待問題的視角,套用韓寒的一句名言:「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講利弊。」
分析利弊需要全面的、多維度的視角,這對於要到初中以後才能逐漸具備逆向思考能力的小孩子來說太難了,他們沒有辦法逆向思考,自然也就不懂得如何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正因如此,小孩子的世界觀是非黑即白的,他們會認為只要不是錯的,那就一定是對的。而對於孩子的父母來說,愛自己的孩子是相對無私的,因此通常孩子只要不犯錯(也就是父母所謂的聽話),就可以獲得父母無條件的支持。而如果父母太過照顧子女,就容易造成子女形成一種錯誤認知——「只要我是對的,那我的想法就應該被理解和滿足」。
成年人因為具備逆向思考的能力,能夠認識到我們的世界其實絕大部分是灰色地帶,站在每個人自己的立場來看都是對的,在別人看來卻又是錯的。不是錯的也不一定就是對的,如果無法理解這個道理,當我們離開原生家庭,準備融入與陌生人協作的社會大環境時,我們通常就會遇到麻煩。陌生人不可能像父母那樣無條件給予一切支持,人際關係的情感紐帶嚴重依賴各種利益來維持,因此如果我們的行為對陌生人來說不是「對的」,那可能就意味著我們對別人沒有價值,這樣一來協作關係就非常難以建立。而缺乏社會協作的支持,又會讓人安全感極差,更加無法擺脫對父母那種無條件支持的依賴。
那麼如何解釋「不錯也不一定就對」呢?
假設一個乘客打了一輛計程車,到達目的地後一句話都不說就給錢下車。在這樁交易中乘客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但你覺得計程車司機會怎麼看待這個乘客?他會覺得連一句謝謝都不說的乘客非常粗魯,雖然他並不會指責乘客,但心裡總是不希望遇到這樣的乘客的。人們達成一項工作目標後,總是會希望從利益和情感上都能得到肯定的,如果只關注利益,並不能說那就錯了,但這離真正的「對」還有不小的距離呢。
再假設另一個場景。一個內向的孩子剛到集體宿舍開始住校生活,因為害怕自己做錯什麼事情惹得別人不高興,於是這個孩子就拚命壓抑自己,不敢在寢室里聽歌,也不敢隨便找人說話,甚至因為害怕自己有臭味,都不敢在寢室上廁所。在這個場景里,內向的孩子什麼都沒有做,自然也就不會犯錯,但是在同寢室的同學看來,這個孩子的行為正確嗎?他們會覺得寢室里有這樣一個像陌生人一樣的悶葫蘆是一件極其掃興的事情,畢竟寢室是一個私密性極強的空間,有誰願意整天有個陌生人與自己同處一個屋檐下呢?這個內向的孩子什麼錯事都沒做,但絕對不能說他是正確的。
在上面的兩個場景中,我們都很容易發現,當我們跳出自我視角,將身邊的人的視角也涵蓋進來後,一些本來很正確的事情也開始變得不那麼正確了。這種視角變化帶來的對錯變化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每天都在發生,如果只講究對錯,那就可能永遠都跳不出自己當下的視角,很多問題也就會變得無解。
關於視野範圍影響對錯的變化,我們可以再借用一個場景來解釋。
假設在公交車上,一個乘客被小偷偷了錢包。在他和一些具有正義感的人來說,不要停車,直接把車開到派出所並讓警察上來排查小偷是肯定正確的。但如果因此影響到一車的人都要上班遲到,那麼站在更大的環境來看,對小偷窮追猛打反而變成了一種錯誤,這時對於這位乘客來說更加正確的事情反而是放過小偷,今後自己更小心一點。在這個場景中,影響對錯的決定因素就是利益,讓全車的人上班遲到被扣掉的工資很顯然已經遠超單個乘客被偷掉的錢,當這個代價過於龐大時,連追求正義都會變成一種錯誤。
有時候犯錯才是真正的正確,我們必須要考慮絕對正確的代價。題主說自己的閨蜜有些自我,我想這應該就是她沒有辦法從更大的範圍來看待問題,只從自身角度出發去認知整個世界,她只能考慮一件事情對自己的價值,無法理解這些價值在別人眼中很可能是污染。如果說什麼狀態是20歲的成年人應該有的,那一定是具備多方位審視價值的能力。
謝邀
這個回答不針對主問題,20歲的人該是什麼樣子的,我不知道並且覺得這個問題毫無意義╮(╯_╰)╭。傳統意義上我20歲的樣子也不能作為榜樣(現在也不是)。
成長面臨的人格獨立和自我統一的矛盾倒是大家都會面對的。
畢竟孩童之後的生活,絕大部分人依然要靠自己。
如果排除掉有一個所謂客觀的「正確答案」,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她想要什麼而不是別人覺得她應該成為什麼,這是她自己逃不掉的抉擇。
更坦然的和自己的內心交流然後去走也許比求這類答案更靠譜。畢竟路是自己走出來的。謝邀吧,這個答案可不好寫,不過我還是寫一點吧。如果要用四個字來形容,我覺得很簡單就是「嬌生慣養」雖然稍有些不對,可是這個詞描述的大方向還是正確的。她的父母是出於一種保護的概念在保護自己的孩子,確實就現在的大環境下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容易受到傷害也更容易遇到危險,但當保護的規模超過了度就會引起現在的局面,她從未受到她應該受到的傷害,所以記不住教訓也不理解為何會受到這種程度的傷害。二十歲是個很複雜的年齡,有的人踏上社會有的人繼續讀書,有的人確立了戀愛的關係,有的人從很多段失敗的感情中出來,不說高中初中帶給人多少勾心鬥角,也不說讀書中能夠獲得什麼,待人接物的道理並不是讀書和父母的一面之詞能夠教會的,她現在就是一本書,書上是父母的話,書會去學習別人的東西嗎?不會,只會讓寫書的人寫上,似是而非的理解,直白簡單的東西自然執行的很好,而那些情理之外的東西,需要更深層次思考的東西就辨別能力差了很多。我不能說這是父母教育的失敗,相反我覺得她的父母依舊是很好的父母,可惜的是走的路子太正,而女兒執行的太好了。人不是機器有自己的想法很正常,對事物有自己的判斷更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但她現在所擁有的感受和想法都是建立在父母的告知或者父母會覺得她如何的基礎上,她不會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就算連父母的思考她也不會想的透徹,於是不出所料的衝動極端固執自以為是,她一方面覺得自己這麼做是父母允許的是父母認同的,另一方面又覺得這麼做在心裡就是正確的。這是壞事嗎?不完全是,但是不討人喜歡那是真的,也為此朋友少也顯得理所應當。
她的人生20年都是為了父母而活,她為此沾沾自喜,現在接觸到了更多的人,她發現自己被龐大的信息給衝擊的失去自我了,她所堅信的東西討不到巧,自己的行為被人所歧視,被人討厭不開心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沒有多少人能頂著所有人的不喜歡堅持自己的事自己的行為,而且她很多事我想處理的也並不漂亮。這裡我必須要說這不是情商低或者智商低的問題,智商尚不考慮,情商而言,並非是自己的人又何來情商一說,她正在體會第一次體會到的煩惱,這是她未體驗過的生活。
人是不能一直生活在夢裡的,無論是自己編織的還是別人編織的,就算是父母編織的也不行。言盡於此吧,我也不是女孩子,只能從大方向上談談感受,再多我也說不出了。快快樂樂。努力進取。
不被社會所束縛,在人生重要的決定上,尊重自己內心的選擇就好!
其實大家都是一樣這樣過來的,多找好友,男友必須好男人,有一技之長,有錢,模仿周圍人的為人處世,簡單粗暴,對所有人的態度多鍛煉,每個人都是不完美,但走走停停,不斷提高自己,有時休息,有時前進。學會和男生正確的接觸,家務能力需要時間鍛煉,一步步來。
推薦閱讀:
※20歲的男生怎麼讓自己的心靜下來?
※20歲,高血壓生活會失去那些樂趣?
※一個人在20歲以後,什麼是最難學、但很有用的事?
※要求20多歲的女生賢惠,現實嗎?
※20歲能遇到的最難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