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代沒有閉關鎖國現在的社會會是什麼樣子?

因為清代的閉關鎖國導致海外工業革命後中國的發展跟不上時代的進步,後來又因為抗日戰爭和世界大戰中國深受其害,現在中國改皇權製為共和主義。可是我剛剛突然想如果當初清朝沒有閉關鎖國,和海內外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對接上了,緊跟上了技術發展上的步子,那現在可還能是皇權制?(我歷史很差所以可能問題很淺顯…當然一個國家這樣大的制度改變肯定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皇權制有沒有可能因為一些原因保留下來呢?如果保留了下來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如果無論如何即使沒有閉關鎖國也不會保留下來,那麼又會可能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導致改變的呢?) 好奇!


謝邀。

這個問題首先應該替大清說句話,嚴格上說大清並沒有所謂的閉關鎖國,這個詞語屬於被傳統的教科書所濫用了。雖然大清在開海貿易上仍然有諸如比朱紈寬那麼幾尺的梁頭之限,大明兵律中有關海禁的條例也幾乎一字不漏地搬了過來,但畢竟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跟洋人諸番的貿易往來確確實實是從沒斷過的,梁頭限制阻擋不了民間海商雄赳赳氣昂昂地下南洋,這個是大清值得肯定的一點,幾位高贊答主都已經闡述得很清楚了,我也不重複了。

但是,正值西方社會突飛猛進的發展之時,大清在對外交流中,到底有沒有需要背的鍋呢?這個可以參考一下鄙人之前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81050/answer/156193363

可見在18世紀,大清對於西學傳入和在民間普及的態度,確實相比明末清初有一個很大的轉變。

這裡我要實名反對一下@LieutenantClemence 的回答

說日本德川幕府是真閉關假鎖國,而明清是假閉關真鎖國的,我不是很清楚在連漢字聖經都要靠中國水手冒著處刑風險走私輸入的江戶初期,其對西學的引入程度能否跟同一時期的大明相比?

跟大清呢?就算清初,康熙學習西學任用洋人傳教士所達到的西洋技術成果也比同一時期的日本要高吧?怎麼就成假閉關真鎖國了呢?難道天朝不論滿漢天生就比霓虹精保守封閉,這個說不過去吧

鄙人之前給的答案鏈接里也說過,18世紀處於無限輝煌盛世的大清在對洋學態度上是趨於保守的,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對洋學才和隔壁島國縮小了差距。當然說到這裡又有很多人會說,那還不是因為漢人的一群腐儒封閉排外導致的。

。。。這種從上至下的政策是誰定的你們心裡沒個數么?

明末搞「西學東漸」的不是漢儒?跟利瑪竇談笑風生的不是漢儒,亂政死太監以及吃垮大明的豬家宗室?

還有僱傭來的安南工匠,西域工匠,以及文臣武將嘴裡對魯密銃鳥銃紅衣炮的褒揚,平時用這些黑明黑的飛起,這時候卻說漢儒排外,那可不真的是要翻臉的節奏

不用說洋學了,明人對回回的學術也沒見排斥啊,相反還對大元引進卻沒有翻譯過的回回天文歷算書籍做了諸多推廣

照理說你明的欽天監里回回裔是不少的,看來封閉排外不光是滿漢不行,連回回都不行了

不光洋學和回回曆,明人嘴上喊外國是夷狄,但是對諸國有什麼物產,技術上有什麼特長,哪些應該被天朝所重視都清楚得很,甚至連東南亞人民的紡織技術都能拿來對本國支柱產業開嘲諷了。。。「看看人家暹羅,你們織布織成這13樣不嫌丟人么!」

你告訴我這叫貶低外來事物?

結論:大清沒有所謂的閉關鎖國,但保守的鍋大清統治者背的不冤,以及,這鍋別想甩給前朝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完畢


我回答不了你的這個問題,但我想告訴你,你對史實了解得不對。

首先,我想說, 「閉關鎖國」一詞從未見於清代典籍。該詞是英國在鴉片戰爭前夕最早使用於中國,他們不滿於清政府在海外貿易方面的嚴格管理,迫切要求打開中國市場,譏諷、攻擊清廷,企圖以此說明中國是一個「野蠻、落後、愚昧」的國家,對外商採取排斥態度,為其發動戰爭找理由。

清政府實行的政策叫做「海禁」和「遷海」。海禁就是禁止中國人出海,遷海就是將沿海居民遷至內地,以防止其出海。

下面我講一講清代的「海禁」和「遷海」。

1644年,清軍入關後,雖勢如破竹,但鄭成功等南明勢力退居海上,依託海島與利潤豐厚的海外貿易繼續與清軍對抗,並和海上其他的反清勢力一起配合不斷反攻大陸。

清廷面臨的局面與300年前朱元璋剛建立大明時面臨的局面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不能應對鄭成功等南明反清勢力在東南沿海的不斷進攻,清政府在南方乃至全國的統治就不能穩固。而鄭成功等海上勢力需要大陸的糧餉、油鐵、木材等補給品,船隻的製造和修理也需要大陸上的技術力量和船塢。因此順治、康熙與他們的同行朱洪武一樣,不得不實行海禁乃至遷海政策,認為「如此半載,海賊船隻無可修葺,自然朽爛。賊眾雖多,糧草不繼,自然瓦解。此所謂不用戰而坐看其死也。」

明初和清初的統治者實行海禁並非自己有恐水症,而是為了餓死盤踞在海上的敵對勢力,來鞏固自己的新生政權,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最初實施海禁政策都是無奈之舉。

下表是明清實行海禁與開海政策的時間

明代海禁實行了199年,開海實行了77年,清代海禁實行了39年,開海實行了229年。所以清代的海禁政策不是主流。

清朝實施海禁政策的目的是為了應對海上反清勢力的一個權宜之計。

清初繼承明制,實行海禁。但康熙皇帝在1683年消滅了內陸(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集團)和海上(台灣鄭氏集團)的反清勢力後,於第二年即1684年宣布開海,廢止了海禁政策。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清軍佔領台灣,剿滅了海外反清勢力的大本營。八月,福建總督姚啟聖上疏請求開海。十月,兩廣總督吳興祚也上疏請求「展界」,即取消遷海政策。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皇帝就取消海禁和遷海令時曾說過:「前因海寇未靖,故令遷界(即強迫沿海居民遷至內地,以防止其接濟海外反清勢力)。今若展界,令民耕種采捕,甚有益於沿海之民。」後來又說:「先因海寇,故海禁不開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

同時,康熙皇帝對沿海海禁不可能完全斷絕的情況是了解的,與其實行一個不能完全執行的海禁,讓手下貪腐的官員有機會收錢非法放行出海貿易船隻,還不如乾脆廢止了它。所以康熙皇帝在朝廷取得共識的基礎上,最終決定「今海外平定,台灣、澎湖設立官兵駐紮,直隸、山東、江南、浙江、福建、廣東各省,先定海禁處分之例,應盡行停止。」

從康熙皇帝的話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清代的海禁和遷海政策與明代的基本國策不一樣,有很強的權宜性,其目的就是因為海上的反清勢力,待清政府將這些反清勢力消滅後,海禁和遷海政策也就不再需要實施了。

但清朝的海禁政策還有一次反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頒布了禁止中國商船前往南洋貿易的命令。康熙皇帝死後,雍正皇帝做出決策,於雍正五年(1727年)同意「開洋禁,以惠商民」,准許商民前往南洋貿易。從此以後,清政府再也沒有實行過海禁政策,更不曾實行所謂閉關鎖國政策。

1684年開海後,清政府為了管理海外貿易,於第二年(1685年)宣布江蘇的松江、浙江的寧波、福建的泉州、廣東的廣州為對外貿易的港口,並分別設立江海關、浙海關、閩海關和粵海關等四個海關,負責管理海外貿易事務 。這四個海關雖然是仿效元明的市舶司而來,但海關與市舶司有著本質不同。明代市舶司的稅收由皇帝派遣太監管理,利歸皇室財政,清康熙的海關實質上是近代海關的開始,其稅收歸政府財政所有。此外,海外貿易管理機構的名稱由市舶司改為海關,也說明清政府對外交往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不再把海外貿易諸國看做清朝的藩屬,而是從商業交往的態度來看待海外貿易了。

據《粵海關志》、《戶部吏書》、《浙江通志》、《江南通志》等史料資料,康熙時期開放給中外商人進行貿易的大大小小的港口計有100多處,主要有:

廣東的佛山口、黃埔口,虎門口、紫妮口、市橋口、鎮口口、澳門總口、烏坎總口、神泉口、甲子口、錫石口、汕尾口、長沙口、析門口、平海口、穩山口、湖東口、墩頭口、庵埠口、雙溪口、溪東口、汕頭口、潮陽口、後溪口、江門口、海門口、達豪口、澄海口、卡路口、南洋口、府館口、東隴口、障林口、黃崗口、烏塘口、北炮台口、梅蓑總口、對樓小口、水東口、拘州口、芷芍口、暗輔口、兩家灘口、陽江口、海安總口、東西鄉口、白沙小口、徐博小口、南樵小口、田頭小口、錦囊小口、雷洲口、赤坎口、沙老口、樂民口、山口小口、欽州口、海口總口、鋪前口、廉州口、青潤口、束會口、禹州口、澹州口、北黎口、陸水口、崖州口,共的5五大總口及四十三處小口。

福建的廈門口、同安口、海澄口、福州口、安鎮口、漳州口、泉州口、南台口、青城口、汀州口、台灣口等二十餘處。

浙江的大關口、古窯口、鎮海口、湖頭渡、小港口、象山口、乍浦口、頭圍口( 橄浦口) 、瀝海口、白嬌口、海門口、江下埠、溫州口、瑞安口、平陽口等十五處。

江蘇的常州口、揚州口、鎮江口、劉河口、松江口、施翹河口、黃田瀾港口、任家港口、吳淞口、七丫口、白茹口、孟河口、黃家港口、小海口、石庄口、呂四口、徐六淫口、福山口、新開河口、當沙頭等二十二處。

北方以天津口為盛,其次是山東的登州、遼東的牛庄等港口。由此可知,當時雖然政府規定是廣州、泉州、寧波、松江四口通商,但實際上中國整個沿海的大小港口都是開放貿易的。

每個海關管理的範圍是非常大的,現拿浙海關舉例。下表是各口岸距離海關官署所在地的距離:

最遠的平陽口離官署有920里,可見浙海關管理範圍之廣。

進入18世紀,英國商人繼伊比利亞人、荷蘭人之後來到東方。此時正值清政府開放4個海關,英國商人一般是取道粵海關貿易。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英國商人哈喇生(Samuel Harrison)和翻譯洪仁輝(James Flint)來到寧波貿易。據浙江提督武進升向乾隆皇帝的奏章,他們這次帶來了6隻裝滿銀幣的箱子,每隻4000枚銀幣,前來購買湖絲、茶葉等貨。在浙江地方官府的大力支持下,生意進行得十分順利,在繳納關稅後,英國商人帶著滿滿一船的絲織品、茶葉回國了。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七月,另一名英國商人來寧波貿易,他是否與洪仁輝有關我們不得而知。清政府還是接待了這名英商,其貿易也順利完成。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洪仁輝再次來到寧波貿易。

清廷認為越來越多的英國商人來到浙江做生意,日久弊生,擔心寧波成為第二個澳門,於是乾隆皇帝決定下令提高浙海關的稅收,希望英國商人在浙獲利減少而趨向廣州。誰知事與願違,由於寧波坐落在中國絲織業發達的江南地區,英商在浙海關採購絲貨雖然關稅較高,但不必通過層層中間商的盤剝,利潤更高,因此他們寧可忍受浙海關的高稅收,也不願意去廣州。

乾隆爺見提高稅收的政策無效,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脆決定,禁止番商到浙江、江蘇、福建貿易,只能去廣東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

雖然名為一口通商,但小夥伴們要知道這一政策主要針對歐洲商人,特別是英國和荷蘭商人,其他國家的商人仍然可以到四個海關貿易,中國海商也不受限制,可從四海關各口岸出海貿易。

清廷的這一海外貿易政策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隨著《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的規定,清政府才被迫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給英國。對西方國家「一口通商」的格局才被打破。

自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海以來,清廷基本上保持了對外開放的貿易政策,所以清代沒有出現像明代那樣的大規模海盜。

綜上,歷史上清政府並未實行過長時間的閉關鎖國政策。實際上,從1567年隆慶開關以來,明清政府都未實行過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因此,我認為你的問題根本就不成立。


如果滿清沒有閉關鎖國的話,那麼它的統治很難維持下去。所有外來新鮮事物都是漢人最先掌握的,滿人基本沒有學習先進科技文化的能力。中國的近代化基本是漢族官僚推動的,中國近代政治、科學、思想巨人中看不到一個滿人的影子。


清朝(其實是中國)近代的問題是本身就沒有資產階級萌芽,自然發展不出資產階級改革/革命,跟閉不閉關沒關係,沙俄、奧斯曼發展資產階級革命的條件均好過中國,也沒閉關鎖國,可也沒走上資產階級改革/革命的道路。日本資產階級實力雄厚,即使德川幕府有鎖國令也走上了資產階級改革道路。

如果不閉關鎖國,可能不會說出外國人失去茶葉活不下去這種話,除此之外不會有變化。


醒醒吧,當時全世界除了歐洲文明,並沒有其它文明發展成工業文明。清朝沒怎麼閉關,就算閉關技術照樣可以流入。關鍵是工業文明需要一整套產業體系,需要強大的理論科學。


改變世界格局是從大航海時代開始,中國沒有抓住大航海的機會,沒有建立殖民地的想法


閉關鎖國這種東西。

清朝時代事實上跟西方的通商一直都沒有斷過,像茶葉、瓷器絲綢的貿易依舊延綿不絕。只是這是一種被動通商,洋人的商船到了你的港口買你的東西,賣他們的東西,偶爾來一兩個傳教士到處傳傳教。

假設清代不進行海禁,像宋元那樣有一系列的對外商貿政策的話,那麼華人的海商就有機會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商業根據地。但是同樣的,也增加了海盜的風險、海外策劃叛亂的可能、農民起義增加的風險、外銀流入導致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問題,那麼官府就需要騰出額外的資源來處理這些麻煩事兒了。比如置辦一支像樣的海軍,加大監管通商的力度,就需要置辦一筆另外的開支,任命額外的官員去專門管這茬,皇帝的麻煩事也要多一件了。

當然這樣的話也會使得傳統的重農抑商的理念也會被打破。

但也因此會帶來海關關稅的收入和先進科技流入的可能,頻發的海盜戰爭也有可能推進軍事科技的進步。各式各樣的西方書籍也可能因為種種途徑流入中國(當然西方的文化從來都是中國的腐儒士大夫階層最為厭惡的玩意),也許會對中國的社會帶來一些微妙的影響。

但是出於傳統思想的根深蒂固,很可能並不會帶來什麼長足的變化和明顯的影響。

然而呢,

日本從德川幕府開始其實是真閉關假鎖國。雖然限制貿易,限制洋人入境,但絕不限制洋科學、洋教和洋玩意。

中國從明開始玩的是假閉關真鎖國。高高在上的跟夷人往來貿易,但卻是一副施捨乞丐的模樣,對夷人的任何東西都不感興趣甚至百般貶低。

文化背景和思想觀念上的根本差異直接導致了清朝晚期的變革難度是日本的十幾倍......


明清沒有閉關鎖國,這是現代人對歷史的誤解。

明清兩代的經濟大問題就是缺少硬通貨,因為中國本身少產貴金屬,這樣,經常發生通貨緊縮。而明清兩代,中國已經進入大範圍大規模國內貿易水平,比如江南的絲綢出口,湖廣的糧食北上,長城以北的馬匹進關等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貨幣,但是,明清沒有發明現代金融制度,沒有現代銀行與信用紙幣,缺乏重金屬貨幣就是影響經濟最大的問題。所以,明清兩代的政府不約而同地採取了同樣一個辦法,即政府主持的對外貿易基本上用中國的茶葉,絲綢換外國的白銀,而對於民間白銀外流的貿易則採取禁止的辦法,比如用白銀換鴉片,這就是所謂的海禁。

所以這個問題根本不成立。


出處NHK紀錄片《台北故宮至寶》,《中國王朝 女性傳說 惡女的真相》.


天地會或成最大贏家


清的滅亡和閉關鎖國關係不大,而清代科技也一直在努力追趕西方,甚至與西方差距不大,問題在於異族統治以及社會內鬥


假如清王朝當時的經濟技術都跟上去了,由於清政府的奴役教務,因此這樣的話,當時的清王朝應該是實力很強的中央集權國家!基本上其他國家不敢動清王朝,又按照當時清王朝的天朝王國思想,可能清王朝不會主動攻擊弱小國家


清宮劇審核會非常嚴,不會出現《戲說乾隆》


別YY了,清代採取的閉關鎖國又不是他發明的,而且說實話理解也不正確和到位,只要還是封建王朝,就跳不出這個圈子,咋樣?該咋樣還咋樣唄,一心一意等馬列來救場


推薦閱讀:

為什麼食鹽是戰略物資而自古受到嚴厲管控,但米、油、糖之類的相對管的沒那麼嚴?
古代的美女到底長什麼樣子?
中國的公侯伯子男和歐洲的爵位為什麼是一樣的 ?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為什麼會和塞爾維亞結盟?
為什麼我們稱 America 美國,Japan 為日本等?這種翻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用的?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清朝 | 閉關鎖國 | 中國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