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主要是三甲醫院不包含衛生所)與美國較好的醫院的醫生相比優勢真的是 病人多所以經驗豐富么?

如果不是,那中國大型三甲醫院醫生相較於美國好一點的醫院醫生的優勢在哪


分享我在美國某個醫療不是很發達的州看疑難症的經歷……表揚中國醫生的經驗。

美國的家庭醫生和普通專科給我耽誤了兩年(癥狀明顯但是未經重視),在我的要求下才轉診至家附近的大醫院,大醫院的科室主任背景是加上三年醫學院才行醫十一年,各種檢查做了一個月後,給我作了個診斷、直接開了一年的處方、說終生用藥吧有利無害。有種被誤診的不祥預感,於是我把自己的病歷發給了在國內的師姐(某知名三甲的住院醫師)請教。

她看了之後通過微信問了我幾個問題,然後告訴我:先不要用藥,你需要第二意見。在我的一再申訴下(我在美國的保險是HMO轉診制),轉診到整個州最好的專家(哈佛醫學院畢業的、手術據說做得很好)那裡,折騰一通之後,人家謹慎地告訴我——你這個疑難症,看錯了科室,我不能給你準確意見,至少之前那個醫生的診斷是錯的。

接下來歷時半年的預約和等待,這個專家又把我轉診到了第三個專家(90歲)那裡,第三個專家又把我轉到了第四個專家那裡(明為轉診暗似拒診)……第四個專家是全州那個特定專項唯一的醫生。僅僅為了確診,換了好幾個醫生、四家醫院、重複檢查了無數次,受了老罪。但與此同時,國內的師姐把我的病歷轉給了她的兩個老師(副主任級),國內只花了一天就反饋回了非常詳細的分析和猜測、明確否定了之前的誤診、提供了未來的治療和隨診方案,邏輯之清楚令人讚歎。

第四個美國專家,聽我講了中國醫生們遠程醫療提供的意見,表示非常贊同,一再追問那叫什麼醫院,開玩笑說也許他應該到中國訪問交流一下,我說中國最貴的特需號還不到100美元、一天能看幾十個病人,這個專家立馬說那算了我可受不了。和他第一次問診和檢查帳單是2600美元,比美國的急診科便宜多了,呵呵。表面上我在美國換了這麼多醫生,最終幾乎就是跟著中國醫生的判斷在走。

我特別感激幫助過我的、沒有隨便給我開藥和作診斷醫生們,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但不可否認的是,排除設施和技術的因素,在某些疑難病的診斷上,中國的醫生的經驗確實豐富,那麼高壓的工作強度,實在是不容易——如果能給他們提高待遇,又跟多時間研討和教學——把經驗均勻地鋪展開,行業實力不可小看。


中國醫生的素質不可謂不高,而是參差不齊,高的可能很高,比如北京上海大醫院裡的老闆們,在本專業領域內確實很流弊,有的都是國外有實驗室,回國當學科帶頭人的,就我以前上學的醫院來說(神經內科top3),能有一般病人出院時候能明確診斷……都是罕見病例…………這些,在美國醫生那兒是基本見不到的,但正如前所述,中國醫生的素質是參差不齊的,這種差異體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醫生的水平高度依賴於醫院的水平。我們醫生的培訓過程是由醫院出資負責的,平台好(eg. 協和,,中山,華西等),醫生的整體素質才有保證,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病人千辛萬苦也要來北京上海看病的原因;

第二,同一個平台內的醫生也是參差不齊的。究其原因,是人事體制所致。眾所周知,醫院到今天為止依然是計劃經濟下的人事體制,也就是說,只要沒有犯錯誤,天天啥也不幹也不會開除你,最多也只是轉崗,對於自律性很好的人來說自然是沒問題,天天學習,進步,將來自然成為大專家的概率也高,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不起,真的是大多數人,自律性並沒有那麼好,大家所能達到的高度是要遠遠低於有強迫力的狀態下的成績的。

第三,我們的住院醫師培訓沒有出口質控。這個最好理解,主要年資到,就能順利晉陞,沒有一個類似美國board一樣的東西對住院醫師的能力進行評價。這也是中國醫生水平差距的核心。

第四,萬惡的職稱體系。職稱體系的產生本身就是意識形態作祟,本意是減少競爭(資本主義倡導的我們就要反對),但造成了體系內的人員結構畸形化,主任比住院醫師還多,而且由於人事體制僵化,這些「主任」們想走也要付出巨大的經濟、人力成本,結果就加重了醫療資源短缺。並且,職稱評估是科研導向的,最後造就了連社區醫院晉職稱都需要發文章這種扯淡的景象。

以上,僅供參考。


理論是從經驗中提取歸納出來的,你在醫學教材上輕易獲取的知識,都是前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所以,別以為臨床經驗多的人想當然醫術就高超,理論上差著級別呢。


私以為,國內大型三甲醫院病人是多,但是不一定代表經驗豐富的,尤其是專科分科很細的今天。國內大型三甲醫院失去了原來「referral center"的意義,而是變成可以隨意挑病例的中心,這樣的話,不排除他們只選easy cases,刷掉complicated cases,不斷重複簡單的事情並不代表可以增加臨床經驗。相反,國外的大醫院一定是「referral center」,下面所有做不了的他們都必須要收治,這樣國外醫生面對很多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cases,這種才是最鍛煉,最促進成長的training。我工作經驗尚淺,如有錯誤請指正,多多指教。


第一,病人多,疾病的種類和基數大,醫生經驗更豐富,能幫助診治水平提高,這是肯定的。

醫學是一門抽絲剝繭的學問,在一個疾病未完全露出全貌時,只能根據現有的癥狀,體征,檢查結果來判斷最有可能的疾病,經驗越豐富的醫生,對於疾病的診治、愈後判斷也越準確。

比如結核,中國的醫生對於結核的診治及預後發言權大於歐美國家。

第二,中國的醫療與美國相比,病人多,但醫療卻更便利及時,這就是優點。

知乎上留學在外的童鞋們應該深有感觸。有時間再找鏈接貼上。

缺點也有,矛盾不少,這是為什麼我們醫療體系正在改革,這個話題太大,,,想了又刪,期待看到大佬們的回答。


疑難雜症終生不愈類的還是美國靠譜點,當然我是指確診之後,例如癌症,例如血液及免疫方面的疾病,美國的新葯和新技術確實比國內強。其它的病還是首選國內,畢竟普通醫學還是經驗為上,尤其是手術技術層面的東西,其中也包括器官移植這種多學科協同的。例如安貞醫院,上海肝膽醫院,文登骨科醫院等等。。。對了,還有泰國的變性手術!無他,唯手熟爾


如果你出不了國,就別比較了。

如果你在國外不能及時回國就醫,就別比較了。

在哪裡看病更好,主要是看得的什麼病,病到啥程度。

比起醫鬧難易度,還是國內的更容易。


高的特別高,低的特別低。如果三甲,好三甲裡面高的是邊學習中國也邊學習美國,經驗也多,知識也豐富,重視臨床,重視科研,所以巔峰水平中美是沒啥差距的,不過中國專家可以看更多的病人,只要沒走上管理崗位,透支醫生的時間為代價。但要是平均水平,美國完勝,但要是只把中國三甲拿來比較,平均水平我個人認為差距不大。而且要是做手術,來我們附院交流的那麼多國外專家,我沒見過比我們高的,我們怎麼也有水平一樣的。看下縫合的切口就知道了。


雖然沒在美國看過病,但是在其他發達國家看過不少次病。

從一個「患者」的角度感受到不同的科室,國內外醫生的經驗肯定是不同的。細分的高精尖學科國內普通三甲醫院的醫生經驗也許遜色一些,但是有些科室,國外的醫生經驗真的沒法比。

比如產科,前陣子回國時候剛好處於孕中期,在國內三甲做了兩次常規孕檢,查體看胎位,40多歲的醫生,手一放到我肚子上就說的出胎頭的位置。

昨天,在我居住地的醫院做孕晚期的常規檢查,三個醫生,兩個40多帶一個20多,反覆按了半天,三個人給出了頭位臀位兩個結論(我體重控制的很好,除了肚子大了身上沒長肉,不存在太多脂肪不容易確認的問題)。最後讓我下周再去一次看看,還摸不出來就要約B超。

不得不說在這方面,國內醫生的經驗真的是更勝一籌。

還有就是,國內看病真的是又方便又便宜!不用預約等好久,真的是國外沒得比啊!


病人多?也多不到哪去。

科研倒是差了很多。


這就像高考應試一樣,做得題越多,高考分數就越高嗎?

也像在公司設計產品一樣,參與得新產品項目越多,設計水平就越高嗎?

不見得!評價的標準太單一了。


國外的不了解,國內的,一言難盡。


中國的醫療歷程不得不考慮時代的變遷!現在的三甲醫院在過去大多數屬於大學、國企附屬的,國企當年收入高啊,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鐵路醫院了!後來國企改革,醫院脫離單位,自己就獨立出去了,同時因為在當地的影響力很多醫院自然而然就成為了當地百姓最信賴的醫院,所以自然收入高,優秀的醫生也願意往這些醫院來了!

因此是病患多、收入高,吸引了優秀的醫生參與!而不是病患多導致二五仔醫生被欽點成了優秀的醫生!


便宜


一個是開奧拓飆車,一個是開奧迪60碼,你喜歡坐哪個去目的地?


推薦閱讀:

實習醫生格蕾和豪斯醫生哪個更專業?更有劇情?
醫生職業暴露如何處理?
醫學專業人士如何評價日本2003醫療劇《白色巨塔》?

TAG:醫學 | 三甲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