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和《道德經》都很短,為什麼能容納那麼多佛法或道理?


要理解這一點,就得從人類知識結構的演變談起。從歷史的發展來看,人類知識結構是不斷細化的,並且大多數知識都是有明確的傳承脈絡的。從這個脈絡往前回溯,那個源頭我們一般稱之為「元問題」。「元」問題有什麼特點呢?那就是它涉及的是這個學科最初、最基本的問題。後世的許多觀點,皆由此引申。《道德經》之所以能被進行反覆闡釋,恰恰是因為他提出的就是元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孟子認為人之初其性本善,而荀子認為人之初其性本惡,這樣有關人性善惡的討論就構成了一個哲學領域的「元問題」。在孟子與荀子之後有很多人對此進行討論,原來孟子與荀子的觀點也就是幾句話而已,但現在去圖書館一找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已經是千百本書了。

再比如,對於詩歌起源和詩歌本質的理解,《尚書》里提了一句「詩言志」,這被稱為是中國詩學「開山的綱領」,但實際上整本《尚書》跟詩有關的也就這麼三個字而已,然而現在呢?上知網搜一下,如下圖所示,以「詩言志」為內容的研究論文達到了近40000篇。從「詩言志」三個字到30000多篇論文,並不是「詩言志」三個字本身有多麼複雜、能容納多少道理,而是因為後來一方面無數的人對其不斷的解釋和闡發,另一方面中國詩歌本身也是按照這個路子在走,這個「元問題」的內容含量越來越多。

再比如,胡適就其真實的學術能力而言相當一般,但現在進行許多學術研究都繞不過胡適,以哲學史的研究為例,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就開創了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基本範式和思路,現在你無論如何寫哲學史根子都是來自於胡適的。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之所以民國會湧現許多大師,並非完全是因為他們的水平,而是因為他們處在中國學術體系轉型的關鍵時期,他們所研究的都是奠定學科核心的「元問題」。

《心經》與《道德經》同樣如此,他們之所以被無數人所闡釋,除去其本身的價值之外,也跟他們所處的位置有關。這就好比一條大河,源頭可能只是涓涓細流,但最終入海的時候卻是接地連天。

如果還是不太理解,可以用物理學來舉例。在低速運動狀態下,無論是橋樑設計還是飛機製造,溯源下來都是牛頓三定律。但你讓牛頓來造飛機,他也是一臉懵逼。


很簡單,字越少,說的越晦澀難懂,可想像的空間也就越大,字越多,說的越簡單明確,也就失去了神秘性。

舉個例子,為什麼現在最常見的聖經,古蘭經的譯本字句都非常的怪澀?

比如古蘭經

2-190

你們當為主道而抵抗進攻你們的人,你們不要過份,因為真主必定不喜愛過份者。

比如聖經

1:1-3「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坐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很奇怪的譯法,想要表達的含義其實很簡單,但完全背離了信雅達的翻譯原則,但這是譯者有意為之的,如果翻譯成街頭路邊的大白話,的確更加通順,但神秘感呢?信徒讀經詩的神聖感呢?都會蕩然無存。

絕大部分宗教經典的譯文其實都是這個套路,把很簡單的意思儘可能的說的不順便,不利索。

畢竟,如果把經典弄成下里巴人都能聽的毫不費力的大白話,有著順暢的閱讀感,那豈不是就成了路邊書店每周都有新品的暢銷小說。。。

但追根溯源,越是古老的宗教,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是極淺顯極簡單的,只是隨著宗教的發展和延續,一代代信徒對信義的解釋的堆壘,使其變得越來越繁瑣和複雜。

般若波羅蜜的意思就是智慧到彼岸,但那個說出來更有逼格?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

八戒不易,悟空更難。

無量天尊!阿彌陀佛!


不是經書里有多少道理,是你把自己的人生經歷拿去對照,自己覺得裡面有很多道理而已。

一個嬰兒根本不覺得裡面有什麼道理。隨著人的成長,人生經驗增加,拿自己的人生經驗總可以對照一些經書,不管聖經也好,古蘭經也好,佛經道經也好,印度教襖教羽蛇神以及飛天拉麵典籍也好,總能品味出一些道理來。

如何定義「信息量」?用bit嗎?這兩本書總共也就幾kb,還不如一本起點網文大。盯著牆上的斑點能寫出一大段散文,不能說明牆上的斑點有信息量。

PS:那幾位研究量子佛學和非線性道學的旁友們,我這裡有一款五行真氣磁療枕頭,是朝陽區尼瑪仁波切開光的,在睡眠時可以向您的大腦發射量子信息,既然我們在知乎相見,就是有緣,打個折888元賣給您,888元買個全家健康,不吃虧不上當,如何?


《心經》比較短,但《道德經》又稱「道德五千文」,其實不能算短,《陰符經》的體量才和《心經》類似。

《道德經》的體量和《金剛經》差不多,都是5000字上下。

這些經典裡面蘊含多少道理,既重要也不重要。為何?

說不重要是因為: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說重要是因為: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金剛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陰符經》

至於為什麼能容納這麼多道理,這就要看個人的理解了,初學者往往以為道理是分散的、割裂的、獨自存在的

但隨著越來越深入的領悟、學習,才會慢慢接觸到本質,本質是什麼,就是「抱朴守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蹶。--《道德經》

臨終之時,佛陀說:「一切功德倏忽生滅,奮發努力永不止息。」說完後,進入冥思境界,層層上躋,終入涅槃。


你們有些人吶,總是是想搞個大新聞,通過批判別人來彰顯自己的牛逼,然而再過一千年,世人仍然會知道老子,會知道道德經,而你們這些自認為比他們還牛逼的人,不過是歷史長河裡一顆微不足道的塵埃,你言語的影響力,也不過止於數百人而已。


咳咳,原答案戾氣有點重,現修改如下。

— — — — — — — — — — — — — — — 分割線

原答案

嗯,知乎小白來答題啦!

昨晚看這個問題的時候都還只有道德經。。。

為什麼題主所列舉的這些古人經典可以擁有如此之多的信息量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人使用的是文言文。而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後,光是它的句子長度便會有所增加。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敢妄論「道」,但是可以說一說這「常」。這常字,原本是作「恆」,後因忌諱漢文帝劉恆的名字中帶著一個「恆」字,便改作「常」。解釋完常字的來由,接下來我們就要說說它的意思了。在陳鼓應先生的《老子注釋及評介》中,便有極其詳細的考證。陳鼓應先生對常字的解釋是「真常永恆」。注意,是永恆,但不是不會變化的。道是永恆的,但是它的表現卻是多種多樣的。而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也有過相關解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請注意,是周行而不殆。道的運轉是永不停息的。至此,本句中的「常」字才算是真正解釋完畢。而僅僅只是「常」字便可以解釋出這麼多字來,更何況是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即便是黑格爾也讚歎不絕的「道」呢?

好了,說了這麼多,現在我要反對某位E姓答主(為了知乎正確咱就不點名了)的答案。在華夏文明中,出現過許多傑出的人才,他們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先賢。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內用黃老,外示儒術」,已經成為古代帝王統治的策略、今人處理世事的方法。不只是心經、道德經,還有孫子兵法、周易、春秋等極為豐富的典籍,這些都是我們的先賢留給後代的寶貴財富。儒家思想,在幾千年的發展後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思想、價值觀、審美觀與道德觀的源泉。而道家思想,則是於潛移默化中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實還不僅儒道兩家,法家、墨家、兵家等都是今天的中國人在各方面成就與我們強大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礎。我們可以自豪的說,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出現大的歷史、文化斷層的古老民族。即便是北方民族(為了政治正確咱就不說是哪個民族了)在打敗漢人政權後,他們也發現要想管理這些漢人,那就只有用他們的方法。中華文明,華夏民族,始終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割線

好開心,出現首贊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割線

誰改的題目。。。昨晚上看的時候只是問的道德經,結果今天來看卻加了個心經,加了個佛法,直接忽視了道德經ヽ(`Д′)?

本來想改題目的,結果發現在不知道被誰加了心經後就改不了題目了。。。我的西瓜刀去哪裡了?

— — — — — — — — — — — — — — — — — 分割線

講真,我不是個喜歡撕X的人。但是某些答主的言論卻使我感到出奇的憤怒。某位劉姓答主(為了知乎正確咱就不點名了)的答案中,前半部分的論調和我之前說過的那位答主一樣,皆是旨在否定先賢文化典籍對於今人而言的學習價值。我實在搞不懂,為什麼你們總喜歡靠著否定先人對今人的學習價值來搞個大新聞呢?你說「我不是針對某些傳統文化...我是說歷史上所有的國家所有的地區的所有的民族的所有傳統文化——都是垃圾......」(這句話我一字不落,標點符號都沒改過的給你搬過來),你可真厲害!你一句話就否定了地球上所有文明的傳統文化!就拿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傳統文化來說,有些典籍中確實是有糟粕的,比如儒家文化中有些極其愚昧無知的愚孝,那是極不理智的,那是魯迅先生都十分痛恨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些糟粕,我們是無法否認的。但是,文明是會進步的,而進步則是在先人文化中有選擇的傳承。比如孔子想恢復周禮,其實他就是想恢復奴隸制度,但是奴隸制是為歷史所遺棄的,故而古人並沒有選擇延續奴隸制度。但是,在奴隸制時代所發展出的孝道、科技文化知識、君子的氣節、華夏民族的精神卻是被繼承了下來,並延續至今。而之後的朝代或時期中所發展出的文明,也是同理。這些,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在現代社會立足的根本。那我們要從哪裡學習呢?當然是從古人的典籍中學習。如論語中的為人之道、道德經中的處世哲學、孫子兵法中的策略謀劃、鬼谷子中的縱橫之術。。。。。。我泱泱華夏,數千年的歷史,眾多先賢的探索,是容不得半點污衊與踐踏的!

說完了前半部分,我們來說說後面的。什麼叫「是真不知道黑格爾在現代的地位都是可以被忽略了的嗎」?(還是原話照搬你的,我沒有改動一個字)誠然,某度現在的名聲並不是很好,但是它在國內是目前最完善、最權威的搜索引擎。所以我希望您能去看看黑格爾到底是個什麼人物,他在世界哲學史上的地位究竟多重,他到底算不算權威,他到底有沒有底蘊,他到底有沒有資格來評論各國哲學家(包括老子),他在現代哲學中到底是不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後再來辯論。太祖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就說這麼多吧。

附上黑格爾的介紹鏈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Apew48vdz2iJC3kUnEAmPRHVogevQfNh1ohMxS24VSGbO-EsOO-VQGpYT2yx1DKUKtm-EYySmMqZIsiYBjR30iDXAdjUPe8M_4BCT3jz0sRJeOnyBVE12okq0XI-_QejFpBMpSl27AZLNQFewcHx_tbQSjjL-0W8UmTgx46BmW

— — — — — — — — — — — — — — — — — 分割線

有的答主啊,@劉鎮銳心眼不能太小了。我在你的答案下剛寫了一句評論,之後就被你禁了,搞得好像是我沒法反駁你了似的。這還不止我一個人這麼看哦http://www.zhihu.com/question/49598100/answer/118800882

— — — — — — — — — — — 分割線

呵呵了,某位劉姓答主(為了知乎正確咱就不點名了),請你仔細看完我的答案,然後再說話,好嗎?首先,我反對的是你對於先賢文化對今人的學習價值的否定。先賢文化,傳統文化,民族之根,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有什麼價值,我在上面的回答中已經作了解釋。其次,你說這幾家中有些人物的觀點和我是相悖的。這我就呵呵了,難道不可以嗎?但是,你要注意了,特殊並不能代表普遍,而且我也並沒有說過要照搬先人言論,你說我「崇古」,呵呵,我說了,要有選擇的傳承。由於你並沒有說明到底是哪幾位與我的觀點相悖,我並沒有辦法來判斷這句話的真實性。而對於傳統文化有選擇的傳承,這句話有錯嗎?我照搬了嗎?這是普世價值觀,與學歷無關!至於黑格爾先生,你讓我去看看現在的哲學論文里有沒有他,我只能說他老人家1831年就去世了,但是他在哲學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而這樣一位在世界哲學史上有著崇高地位的人,我擺出了他對老子的評價來對我的觀點進行佐證,這有問題?這和他在今人文章中出現頻率低有關係嗎?至於谷歌,你能翻牆你厲害,我是牆內人民,條件所限,舉百度有問題?我也說了,百度目前在國內搜索引擎中有著權威地位,我這樣說是無可厚非的!

— — — — — — — — — — — 分割線

題目終於改過來了。。。紀念一下

— — — — — — — — — — — 分割線

知乎小白的五十贊紀念(激動中(???ω???))

不知道會不會破百贊

— — — — — — — — — — — 分割線

好了,這是我最後一次對某位劉姓答主(為了知乎正確咱就不點名了)的答案進行反駁。《鬼谷子》云:「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旨」。我在看完你的回答後,我終於可以確定你的「旨」到底是什麼了。你企圖用我所讚揚的傳統文化來打敗我,但是你卻連仔細閱讀下你自己找的資料和我的答案都不會。「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這句話是對的,照搬前任統治者的治理方法來治理現在的人民是行不通的,正如用封建制度來治理現在的新中國,當然行不通。但是,我已再三強調,不是一味照搬!韓非子作此文,其旨在勸誡統治者不要使制度僵化,但是他並沒有全盤否認!他是希望能進行合理的創新,從而維護當代統治者的統治,鞏固政權。這與我們今天的在有選擇的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創新,從而使人類社會走向更加繁榮的時代的普世價值觀是有極大的共通之處的。最後,我要對你煞有介事的列出的那幾條所謂總結進行反駁。不知道你聽說過「師夷長技以制夷」嗎?向比自己強的對手學習,從而壯大自己,甚至超越對手,這是全人類的共識。這是不會因為對方不想讓你學你就不學而改變的。對方當然不是傻子,他會壯大對手嗎?不會吧!但是,除非條件惡劣到你實在學不到對方的知識,否則用對方的知識壯大自己,從而打敗對方顯然是更好的選擇。如果對象不是自己的對手呢?那就更可以學了啊!當很多先賢們將他們的想法、理論用書本記錄下來的時候,這就說明他們是希望我們後代子孫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獲得更高的成就。雖然中國古代有一股風氣,那就是部分人不希望自己的絕學被除了自己認可的人之外的人學去,但那是不對的,從長遠來看一個由人類組成的集合體中如果先進知識共享,那麼這個集合體將會發展的更快、更好,即便這只是理想狀態,但是今天的書店中古人典籍、今人著述,其共享程度在歷史上是極高的。而你所列的竟然還有「如果古人在——不超過我們」,呵呵,今人在許多方面是超過古人的,但也有未曾超越的!部分不能代表全部!僅有部分超越不是你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理由!你解得來易經嗎?伏羲六十四卦你懂嗎?老子的道你能給我們說說嗎?你是比文天祥有氣節還是比于謙有氣節?隨便舉兩個例子,古人在很多領域都比今人超出太多!你不學習古人,你學習誰?今人言論、人類文明都是建立在先賢的探索上的!你學習的今人,他們學習的是誰呢?他們學習的是古人!照你那套說辭,古人自認為高過更古之人,不學了,是吧?你這提出來的就是個悖論啊!你這是自相矛盾的啊!今人言論,便是間接學習古人!無論你承不承認,是古人的語言體系傳承至今,方可使你會說人語,在這裡對他們進行否定!

好了,就說這麼多,我今言盡於此,望你好自為之!

— — — — — — — — — — — 分割線

心累啊!為什麼某位E姓答主(為了知乎正確咱就不點名了)總是喜歡固執己見呢?為什麼不能客觀的思考下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反對你呢?首先,明朝那些事兒其實是一本趣味寫史的歷史小說。其主旨在於將枯燥的史料用有趣的語言寫出來,使普通人也可以看懂,從而擴大該書影響力、使我們民族的歷史也可以廣為人知。同時,這也是作者為了實現自己的信念,那就是把枯燥的歷史寫生動,這也是當年明月在自序中說過的。因為這本書便於理解,同時又是當時大多數人了解的不是那麼清楚的明史,所以才會是它廣受歡迎的原因。而從具體事件中領悟到人生哲學,那便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的事情了,答主不應該將它與厚黑學並列作為那麼多人因為領悟不同而使該書受歡迎的原因。很多人喜歡這本書,只是單純的喜歡讀史罷了。

其次,是誰告訴你讀完各類名人典籍就一定可以過好一生的了?誰說的? 讀古人典籍,是為了增長學識,是為了在又選擇的傳承先賢智慧後增強自己的綜合素質。但是,這究竟能否增強呢?這要看個人努力與否、領悟與否。如孔乙己那般人物,在中國歷史上是數不勝數的。我從未說過不讀道德經、不讀先賢典籍者便不是中國人,我也沒說過讀了他們的典籍你就會加主角buff。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極其有限的,而人生中用來閱讀的時間與人生總時間相比,又是那麼少,要讀完是不可能的。我從未見過有哪個人要求別人去讀完所有先賢典籍的。但是,我氣憤、反對的是你們對於先賢典籍的否定!關於你們對先賢的否定,我想在前面的回答中我已經作了足夠的反駁了,在此便不再贅述。

關於道德經的事情,我只想說,如果你們能夠不是盲目無視你們學過的古典文化,那麼你們就會知道一句話:「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到目前為止,道德經的解釋有數百上千個版本,這些版本中到底哪個才是最接近老子的意思的呢?雖然我們不能去問老子本人,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對當時老子寫這本書的歷史背景、社會現狀、文明發展程度與道家思想的研究作出判斷。其實並不局限於這不是我個人的觀點,這是王安石、程頤、陳鼓應、南懷瑾等等等等古今大師們的共識,這是人類學習古代文獻的方法!而你說道德經是失意文人看的,呵呵,你在說這句話時,不知李泌作何感想?你在說這句話時,不知王安石作何感想?你在說這句話時,不知南懷瑾先生作何感想?你質疑道德經,沒事兒,「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但你是在質疑古今中外諸多大師的研究與努力,你在質疑中華民族的根基!此非智舉!道德經是否裝滿宇宙真理?想必老子本人才能回答你,因為他才是作者。古今大師們研究道德經後,有的驚嘆於老子哲學的宏大與精妙,有的將之運用于軍事、農業、人生等方面,也有個別是不贊同老子的。對於那些盲目崇拜者,我是秉持客觀態度的,我也是不贊同他們的。當然,若是在沒有了解過的基礎上,無論是盲目崇拜還是盲目亂黑都是不對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前面我也說過,自古及今,解釋道德經的版本是極多的。但是,那並不能成為你否定它的價值的理由啊!比如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陳鼓應先生的《老子注釋及評介》還有中華書局湯漳平、王朝華兩位註解的《老子》,這些都是極其客觀的版本。其中南懷瑾先生學識淵博,見解獨到;陳鼓應先生和中華書局版的則是引用各代名家的註解並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版、戰國楚墓出土的老子竹簡版並利用自己的淵博學識進行了客觀、認真的考證。這些雖說可能與老子本人的意思有所出入,但是想必也相差不遠了。因為他們及他們所引用的名家的地位,與老子相比恐怕還是可以說高過老子的。相反,有的版本卻並不是那麼理想。我接下來說的可能會得罪人,但是我的良知和我從先賢那裡學到的氣節不允許我隱瞞。有個版本的老子的解釋,是一位名叫文若愚的作者寫的。那個版本的名聲是很差的,因為書中多是作者自相矛盾、自以為是的言論。也並非沒有可取之處,但是太少了,且毫無深度。你看,這是客觀的評價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無論古今,皆以此為標準。當然,如果想要有點深度,讀點先賢或今人中優秀者的言論,從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國人民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做出更大的貢獻,也是未嘗不可的。

最後,以太祖的話結尾:「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 — — — — — — — — — — — 分割線

終於通過審查了,紀念一下。雖然刪了一些對某些答主的直接譴責之後不像原來那樣有氣勢,但主旨還是沒變。

— — — — — — — — — — — — 分割線

我這是最後一遍關於我的答案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觀點的聲明了。那個劉姓答主以及某些支持那個答主的人,我只想說請看我多次說過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要以為你把道德經里的幾段話斷章取義式的貼出來,你就能打我臉了。請你讀完我的答案再來辯,好嗎?要不然打的就是你自己的臉!我有不止一次的提到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你貼的第二段道德經還差了一句,我幫你補上:「絕學無憂」。老子生活的那個時代自有其局限性,這是古今皆無法避免的。在那個制度大更替、社會動蕩的時代,諸多先賢都在努力尋找改變社會現狀的方法。老子的思想中有部分可以說是想要使人民回歸到最淳樸的狀態,從而達到社會安定的目標。這種探索在當時看來是可行的。正如近代中國曾經有過「全盤西化」的呼聲,某些大師也是其中的主力軍。這在我們今天看來是荒謬的,但在當時這種思想還是有很多支持者的,因為當時的中國亟需做出改變,以求生存。但是,如果你在今天來臭罵他們一通,豈不是有事後諸葛亮之嫌?你要想有資格去說三道四,你得自己先有真本事。你敢說說今天的中國該如何選擇發展道路嗎?你敢說說中國如何對國外進行最有效的文化輸出嗎?你敢說說怎麼搞倒老美,讓中國重新成為全世界都心悅誠服的「天朝上國」嗎?沒這個能力吧?沒有就憋BB!老子的書有可取之處嗎?我只能說有,有很多!其中大部分是我們要花一輩子去學習的。單單是由老子發展來的道家思想和它的眾多分支的內容便已讓人驚嘆不已。你知道縱橫家應該何時選擇捭、何時選擇闔嗎?你知道什麼樣的捭闔之術才能「捭而納之」嗎?你知道如何守「死生之門戶」嗎?光是將道德經與道家文化的一些分支有機結合,便足以讓人受益終身!至於修身養性之類的,固然是好東西,卻也只不過是道德經中的部分內容罷了,還有更多的精彩內容等你發掘。老子的書是有局限性,每一個時代的書、思想都是,我們今天的思想也是。我們能做的,是對先賢思想有選擇的傳承;我們能做的,是記錄下我們的思想與科技,讓後世子孫能少走一些彎路;我們能做的,是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助力,而不是去一概否定先賢在一些領域已經為我們鋪好的道路。誠然,先賢為我們鋪就的道路中是有一些彎路,而我們卻也為子孫鋪了一些我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彎路。但是,我們今天的見識與眼光,已經可以讓我們辨別出先賢為我們鋪就的大部分道路中哪些是正確的大道,哪些是鋪歪了的小徑了。我們要做的,就是選擇那些正確的路,學習先人成功的經驗,吸取他們失敗的教訓,從而在為後世子孫「鋪路」的過程中多鋪些正確的道路,少搞些死胡同,從而促進人類文明更快、更好的發展,無論是在精神還是在物質上。像你們這樣只管質疑,不去深入調查,全面否定傳統文化,一心想搞大新聞的行為,是在開人類文明的倒車!說起來,我突然想到了文化大革命,哦呵呵呵呵。

最後,我要說的是,請仔細閱讀完我的答案,搞清楚我說的是什麼;之後又搞清楚你要反駁的先人們,他們在說什麼,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你所處的時代背景,你自己的能力與資格,然後再來說話。如果之後還有人想來和我辯,那請你記住這個時代所倡導的、我也十分贊同且在答案中多次聲明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後我們再來好好談一談。

— — — — — — — — — — — — 分割線

順帶安利一下,我之前提到過的那幾個版本的道德經注釋,諸位知友們買來對照著看,會發現道德經其實很有意思哦。

— — — — — — — — — — — — 分割線

推薦這位答主@啟明星的答案。排名靠前的就不貼了,大家自己看吧,三觀都挺正的,值得一看。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9598100/answer/120372026

— — — — — — — — — — — — 分割線

2016年11月6日

好久沒看,居然就破百贊了,好開心!(?????????)謝謝大家對我這個知乎小白的支持~

紀念一下


最開始,世界是無,後來宇宙大爆炸,有了陰陽對立。

陰陽變化就可以演化萬物,五千言,足夠多了。

五千言就是天道與人道的變化規律的總結而已。


這種概括性的東西,本來就是一句話概括了很多東西啊。但是能解決具體問題么?不能。因為這種概括性的東西需要無數努力去細化解釋才有作用。

當然也不是說這種概括性的東西就沒有用。沒有這種總結和預示,很多東西就失去了線索,但只有線索,則毫無作用。

這讓我想起來了一個同學描述他看了一個暑假的電視劇。

兩個人打架,一個人輸了,回去叫他師父來,另外一個人輸了,回去叫他師父來,然後第二個人的師父把第一個人的師父打死了,第一個人努力練功,把第二個人的師父殺了飽了仇。第二個人也努力練功,把第一個人殺了,劇終。

這小說好看不?

另:

微分的原理就是把曲線或者不規則圖形,逐步分割計算,最終得到所需要的小範圍的值。

積分的原理就是把曲線或者不規則圖形無限多個小的規則圖形,然後累加得到總值。

好了,現在你懂了微積分了么?現在咱求一下曲線上某個點的切線或者算下某個不規則圖形的總面積?


本不想來回答這個問題的,但是看到之前一個回答里的話實在憤怒。

@劉鎮銳

我能怎麼樣呵呵?

道德經讀過不少遍,想來講講。

@劉鎮銳你說了,古人不把真理告訴後人,不是胡扯,就是心裡蔫壞。呵呵。老子開篇便講「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什麼意思?道這個東西誰也不能描述出來,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道。也就是說,道德經只供參考,道自在心中。

古人科學技術不發達,沒辦法運用科技解釋道,所以他們講述的是自己從自我修行中(性與命)所獲得的感悟。現代科技井噴式爆發,無數過去無法解釋的現象被揭開神秘面紗,現代人是在用科技解釋道,因為現代人沒那麼多時間精力用來修道感悟。

我們都在運用不同的方法嘗試接近大道核心,就像點亮科技樹,卻是不同的進化方向一般。這種情況下我們能說古人的東西都是垃圾么?不能!那是另一個方向的嘗試!單說數千年來,一代代人的思想,是垃圾?不敢苟同。

最後想說,大道至簡,不論古人還是我們,都不過是途中的旅客,走著不同的路,各有各的優點與缺點。但不同的是,古人把自己走的路隱晦地記錄下來,傳給後人,既希望後人可以吸取經驗教訓不走彎路,又不希望後人因為自己的影響走上自己的路,因為每個人都該走自己的路。正因為這種矛盾的心理,才有經書難悟之感。

就說這麼多,我也不過是途中一個小小旅客,不敢妄言。


真的好煩那些不懂裝懂的人,還以為自己很厲害。

以哲學為例,自古能稱為哲學家的人有多少?大部分學哲學的最多只能算哲學史家,研究老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馬克思,叔本華,尼采。。。而這些人都已經算社會的精英了。

那位劉同學說的很對,當今的人肯定比古代的人懂得多,那也要看誰和誰比啊。當代的社會最頂級的精英,起劃時代作用的精英肯定比古代最頂級的精英,起劃時代作用的精英懂得多,但要說你一個普通知識分子乃至普通人要比古代的老子,孟子更懂他們研究的方面,真的很可笑了。

人要謙虛,現在科學技術的顯著進步讓人認為現代的人和古代的人具有明顯的區別,於是就認為自己隨隨便便就能和歷史上幾百年才出一個,幾千年才出一個的人相比了,真的很可笑!


心經不熟,說說道德經。

道德經用幾千字,告訴你一種完全異於常態的世界觀,然後你需要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以此種世界觀為軸考察世界,用以接近「道」。

我看到有的答主說很多人用道德經來胡扯,某種意義上講,我認同這個觀點。因為對道德經的理解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所以古人、他人解讀的道德經,肯定不會完全適合你自己,讀起來當然就如同胡扯。

另,我反對無限拔高道德經。老子開篇第一句話就強調了:「道可道,非恆道」,能用語言文字描述的,肯定不是最終的「道」。我覺得這幾乎可以視為道德經總綱。

既然語言文字必然無法(直接)描述「道」,那把道德經視為真理,視為「聖經」不是很可笑嗎?

作為一部2000年前的作品,不可能完全排除其所處時代、其作者本人見識經歷的影響,因此如果直接將之代入現在的生活中,必然難以契合。

水平粗淺,請輕噴

以上


這兩個我都很熱愛並熟悉,但並不崇拜,天天讀來讀去也就是找找認同感,平靜一下心緒,跟仰望星空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了這個答案,我決定不再躺著打字,坐直了,表示對先人的敬意。

一 這兩部經書適合的人群

毋容置疑的是,不是人人適合讀這兩部書。多數孩子就適合玩 《我的世界》、《守望先鋒》 之類的,因為他們充滿好奇,專註於新奇的事物,慣於往前看。更重要的原因是,孩子的能力是一直走上坡路的,他不會往後看,同理,任何人走上坡路較少往後看,除非他摔過。

好,現在反過來思考,為什麼我們愛讀這兩本書。很大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在走下坡路,或是走過下坡路,承受過人生的打擊,並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打擊還有可能會出現。

所有悟道的人都必然是先走高再摔下來,在得失之間才有可能明白道之理。王陽明同志被貶才能龍場悟道,你說佛陀衣食無憂隨隨便便就悟道,那是不可能的,只是歷史淵源無法考證。

多大的打擊才能悟道呢?這個分人。如果你不諳世事,落個花兒可能就悟道了。如果你生來就是小流氓,一路做上大將軍,或許牢獄之災才能悟道。共同點就是這個打擊力度必須是你在乎的!在沒有摧毀你柔弱的心理基礎上,打擊越大越好。

一般來講,庸人走下坡路多是自中年開始,也就是孔子所云四十不惑,這個時候可以為《道德經》流淚啦。《心經更短》,道理更深,只能靠自己悟,講來講去都講不清楚。而到了知天命的時候,可以體會《心經》所言不虛。

天質聰慧的,自然不受年齡限制,自擼的時候恰逢不舉,頓足悟道也是可能的。而前輩未央生,更是在女人鋪就的肉蒲團上得道成仙,成為一道佳話。想來並非人人有此機緣巧遇,不由得黯然神傷。

二 道與知識體系

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理解這個很重要。道德經說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界的本質是簡單的,後面再複雜,也是一點一點兒演化過來的。大家都學過生物,想必認同這一點兒。

而我們的知識就是這樣子的,如果整個是一個圓的話,道就在中心,周圍遍布了物理化學語數外,還有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之類的。

而我們的學習是這樣子的,先天基因繼承了生存之道,而後天從外圍某些點出發,逐步往四周擴散,將這些點連起來。

這兒可以參考喬布斯的著名演講,「The first story is about connecting the dots.……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

哎呀,再看一遍演講詞,真是淚流滿面啊!喬布斯必然是得道之人啊,才能說出這麼多明白人的心底話兒。為懶人翻譯一下,大致就是,第一個分享的故事就是關於連接知識點兒,連接的時候不能往前看,只能往後看,而且還要相信,這些點兒早晚會接上。

這兒也證實了我前面說的,人只有走下坡路才能悟道啊。喬布斯當初不就被趕出了自己創建的蘋果公司嗎?

好,哭完了,回來接著聊正事兒。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連接點兒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有共同的規律,這個規律發現就是形而上的過程,也可以粗暴的認為,這就是哲學認識,這就是悟道之路。道不是發明的,而是它本來就在哪兒!

三 為什麼讀經書?

人總是在尋找快樂,尋找幸福,尋找自以為最重要的東西,甚至長生不老。但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回到道上,總有一個最基礎的東西支配了人的行為。

那麼,作為走下坡路或走過下坡路的Loser,你為什麼愛讀道德經和心經呢?

說淺點,人是在尋找認同感,從而獲得安全感,還能撿點滿足感。讀這兩本書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世界並非當初年輕氣盛一路昂首向前一切盡在掌控的樣子,原來世界是崎嶇不平高高低低,充滿了未知數。你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你努力,也未必成功。好人不一定好報,壞人也不一定有壞報。你落難時,不見得人人伸出援助之手,或許多數人落井下石。你當初付出一切愛過的女孩不一定不離不棄,或許還尿你一身。而那些幫助你的,或許是陌路人,或許是機緣巧合。這一切,都無從說起。

說深點,生命是找某種周期上的心緒共振,這是合作的原動力,以期放大自身探索的能力,有助整個族群的壯大,從而降低自然界的熵值。這一段兒看不慣,可以無視。

四 讀這兩本書能否找到幸福快樂?

答案好失望哦,不能!但是某些方面,可以說能找到人生真諦。但找到的這個人生真諦並非幸福快樂,而是安詳寧靜。

有人會說,這兩者有區別嗎?區別大了。幸福快樂就是 +1,必然以痛苦的 -1來置換,而安詳寧靜就是 0 。

有人會說,那直接死了,不就徹底安詳寧靜了嗎?Bingo!你答對了。

這裡引入一段兒《斐多》,相當於蘇格拉底版的論語吧,最好看楊絳翻譯的(楊絳也死了啊,讓我再哭會兒……)。

蘇格拉底子曰:「很多人不懂哲學。真正的追求哲學,無非是學習死、學習處於死的狀態。」

而這個道,就是哲學,就是死亡!

道生一,就是死亡生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樣可以理解為,活就是死,死就是活!

(關於什麼是色,什麼是空,誰也不敢說完全理解,可以簡單理解為,色是形形色色,空就是一無所有,色就是物質,空就是精神,色就是規律,空就是混沌,同樣色就是生,空就是死,這些理解都無礙,反正我先聲明過,道可道,非常道!)

……我先吃飯去。

……此處建議停留三十秒,想明白再往下看……

………………………………………………………

………………………………………………………

………………………………………………………

………………………………………………………

………………………………………………………

………………………………………………………

上面算是當頭棒喝,其實寧靜與安詳容易看到,卻無法真正做到,即便是你處在冥想的最佳狀態,也是有波浪起伏的,只是有點不驚不畏心止如水罷了,再平靜的水兒也是有波動的。

關於道就是死亡,死亡就是哲學,哲學就是道,有人覺得這是誑語,所以我才拉出來蘇格拉底墊背啊,有人深以為然。「道可道,非常道」 就是這麼講的。道可以說,但說出來的道不是道。而想說的道,只可意會,無法言傳,不摔跟頭,怎麼會悟?

老子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五 這麼好的東東,是不是應該勤而行之?

我的建議是該幹嘛幹嘛,這些東西知道就行了,能否應用那是你的造化。這是屬於最樸素的哲學,早已經深深埋在文化基因里了,再宏偉的科學,其內核還是這種樸素的思想。無論你反對與否,你作為一個小分子一直都在參與準則的運行。

每過一段時間,總有專家跳出來講老子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其「不為」是大智慧,目的為了更好的「為」。我撇撇嘴,我也不認識老子是消極的,但也不會是積極的,而且他總體意見已經闡明,積極往往會得到相反的效果。而作為個體來講,建議是什麼材料就幹什麼事兒。

最後,大家會問,你想的這麼開,道就是死,你為啥不死去?

那是因為我六根未凈,塵緣未了,有個朋友說的好,做到八戒當屬不易,做到悟空尚需時日。

換句話說,老子肉蒲團還沒坐夠!!!


首先,對一些答案里,明目張胆地辱沒老祖先的言論,表示很憤慨!

在此說說自己的看法。

1,史學上有個「軸心時代」的說法,在公元前600-前300年左右,各大宗教創始人接連降生,比如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猶太教先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這些先哲為後人留下了無與倫比的智慧和精神財富。用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五行原理來說,公元前600-前300年左右,各大宗教及孔子、老子出世的時代,在五行中屬水,水主智慧,所以那時代的人,通天地造化,更易契入宇宙和生命的本原。所以佛經中的《心經》及老子的《道德經》才能以宏大的宇宙觀及洞察萬物的視角揭示出宇宙萬物的真相!

2,佛陀即開悟者,就是對宇宙萬象真諦

的掌握者。佛經記載的是佛陀的智慧和教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大藏經》的核心和精髓,故稱「心經」。區區二百多字,將佛家對宇宙萬物的真相揭示出來,即「萬法皆空」。《道德經》的作者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以道家的理論揭示宇宙的真理,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法自然」。這些理論經幾千年來科技的發展,歲月的洗禮,不僅沒有落後淘汰,反而在某些方面成為了科學的指導,甚至成為了科學的奮鬥目標!

所以說,老祖先的智慧是讓後人無比驚訝的,《心經》《道德經》加起來也就那麼區區五千多字,這不已經讓我們後人,花費了上千年來研究了嗎?


極其反對@劉鎮銳

以下是本人與其對論

第一句從廣義而言好似沒啥毛病

實則 (以下粗體是本人所駁)

真狂妄,每一部稱為經典的著作都是劃時代的,前無古人,後有我等學習者,而學習終究只是學習,很多道理,你以為你懂了,其實還沒有。答主生活體驗太少,也不必細說。謙虛尊敬。當然我在此批評你就說明我不夠謙虛對你還未尊敬,但您的妄言無知莫說是我這個情緒化主導人生的膚淺小子,理性的其他知友都會來罵您。

哲學家不是知道了幾句哲學性總結話語就能稱之為家。是需要參悟的,我的生活體驗是這樣的,我知曉了一個道理,我以為我懂了看透了掌握了,突然某天,心境澄澈,道理還是那個道理,可感受不同了,世界都不同了。

此君又以極其自大自傲的「優越」嘲諷。

膚淺之於我是認為「哲學,是一切學問世間法出世間法的總和。」包含了一種叫做修養的東西。

然後我又回道:

只輸出立場,不輸出觀點,只輸出情緒,不輸出論證。我確實不懂哲學,我只是知道自己的生活經驗。至於您?莊子所言的竊珠腐儒而已,端著書本念幾句前人留下的鞋跡,當然,鞋跡也是極好的。可學了前賢的智識,卻又反過來鄙視前賢,這是做人道德的問題。哲學,我不懂;哲學理論你懂,可以你的品性,不配談論。

哲學,一切學問世間法出世間法的指導與歸途。可您有狹隘的心胸,無無緣之慈同體大悲的仁心,缺合於世事的行宜,禮儀修養對您而言如浮雲卻又不似隱流之士洞見明白。

之後他回了我一些所謂的「邏輯」。古語有「儒以文亂法。」我不敢說此君邏輯上的錯誤,因為愚鈍小子我並沒有學過邏輯這門「課程」。我一直主觀的以為——一切文學語言,應語調給人親切,簡潔明了便於理解且能論證清晰,方為上道。

而此君動輒扯一些教科書上名詞,確實挺唬人讓旁觀者沉浸於其看似「雄辯」的「邏輯」中無法自拔。當然此君的邏輯確實強大,至少在他自己的世界觀中。

我回道:

從來就沒否認現在的一個大學生可以穿越回去用哲學理論虐古人。但僅僅於哲學理論...讓一個小學生去背一篇優越的哲學論文再穿越回去也足已驚世駭人,現代的所有已然包含古代的所有,這點是肯定的,但您所讀的所有書內大抵都是古人曾說過的觀點與論證,那麼您學還是不學?是否您只看1900年後所迸發出來的新穎觀點?親吶!你所學的難道沒有古人的?現在的一切都是基於古代。您所學的大部分都是基於古代,也就是說您受惠於古人,卻又貶低得古賢人連現代大學生都不如!您大可讓自己穿越回去,去和老子談談您的哲學理論,他老人家壓根不搭理你。因為真理大道不是光論而成、光聞而通、光聽而會、光看而得、非身體所觸感、非思考所證得。倘若一定要說,老子他老人家會回你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請問您做何回復?如去問釋迦摩尼他老人家,會答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而您只能嘆道「弗如也,弗如也!」我駁斥您的重點是讓您對前賢尊重點;其次是您所掌握僅僅只是*現有的* 哲學 *理論而已*。古聖賢得道者所著之書皆是劃時代的,前無古人,後有仰慕者。那是人家的真實感悟,心境所達。還是那句話,您的哲學理論之於生活的感悟太少了,或者是您已然有所參悟,可不知理解他人,萬望答主心存敬畏,謙虛讀書。

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答完此段,便沒有下文了(2016.8.22·夜22時),我原以為此君就此安穩了,今天刷知乎又看到此題目,又特意點進來看看有什麼新見聞。卻發現此君早在8月22日夜20時回答了該問題,一點進去,毫無新意,我該反駁的點都反駁了,而鄙人的最後一段求@劉鎮銳(@不出來)駁斥。

再又看了該君所答之後知友對其的評論,從初始的戲虐心態到詫異至憤怒而覺此君之可愛。

連因果律都不管了?我可以極其主觀卻又符合客觀規律的給您補充因果律涵蓋世間所有,至少四維之內,未來是否能打破因果律那還有待勤學研究及實證。因果是圈圍了邏輯的,而邏輯怎能定義因果?就算理論能,但所謂的邏輯定義其以理論一層層下來也是按照前後順序因果律的。

我可以很自大的告訴您,詭辯的最高水平是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您還未成氣候,當然,以您的水平去現實生活中虐人還是足以自傲的。

您說「我們從未從古人那裡學到過知識,因為你學的知識根本不是從古人那裡積累來的」。吃餅那一句便忽略了。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徒。

現代的絕大部分知識古人早已談過,今人不過換個名詞而已便敢言新創?如邏輯學,在古代稱之為名家;如民主,在三皇五帝幾位聖賢中,他們的時代便是民主時代,雖未有文字記載,但其聖舉一直流傳於我華夏兒女之心中。

至於「根本不是從古人那裡積累來的」。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徒。

再如饅頭,是我心中的丞相諸葛先生髮明的。經千年以來不斷進步乃至進化成包子,成現代的花式饅頭,都不是這個花式饅頭被某個現代人bangbangbang突然就創造出來的。而是學習了饅頭的藝技,不斷完善而成花式饅頭,基於前人經驗。至於創新,可能現代人以不同方式角度,創造了不局限於「諸葛蒸饅頭法」的其他,譬如高壓鍋饅頭,油炸或炒或燒烤都有可能創新出來。但他們都是基於「饅頭」這個東西為本而做出。

現代化的許多物品若想從古籍中找,那是自己犯傻。那些古籍留下的皆為為人修養、學識思維(現代化系統學習思維模式都不一定如佛學道學更廣闊更具有包容性,當然現代化思維模式自然包涵了佛道兩家,我是說除佛道外的其他思維模式,相比較都不遜色。)、歷史經驗(我有個不恰當的比喻。世間之事可比作圓,古代事件少,可比作小圓,隨歷史經驗增加,圓越滾越大,成較小圓而比為大圓的大圓。可能事件和古代某事不同,可理是相通的。讀古書、思古事,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詩詞歌賦(知乎里有很多很好的回答@讓孩子背誦古詩詞、古文有什麼意義。)等等等(其實說等等等,是我的膚淺學識僅此,大神歡迎補充)。

「根本不是從古人那裡積累來的」。不知道您對古人的時代劃分是几几年?如果是三五千年以前之人才稱古人,那我服了,您說的我大抵也不反對;如軸心時代以前稱古人,我對您微詞或者壓根不答辯於您,讓你繼續無知無畏下去亦無妨。但您在道德經老子、心經佛陀題目下回答那必定是軸心時代至現代之間了,便不能讓您公害下去了。還是上文的觀點:

是否您只看1900年後所迸發出來的新穎觀點?親吶!你所學的難道沒有古人的?現在的一切都是基於古代。您所學的大部分都是基於古代,也就是說您受惠於古人,卻又貶低得古賢人連現代大學生都不如!您大可讓自己穿越回去,去和老子談談您的哲學理論,他老人家壓根不搭理你。因為真理大道不是光論而成、光聞而通、光聽而會、光看而得、非身體所觸感、非思考所證得。倘若一定要說,老子他老人家會回你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請問您做何回復?如去問釋迦摩尼他老人家,會答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而您只能嘆道「弗如也,弗如也!」

— — — — — — — — — — — — — — —

看著@劉鎮銳此君有這麼多贊同者,表示無奈,我仔細的以我這顆不發達的大腦思考了會,如下:

首先諸贊成者應該都是佛老的反對者至多中立或根本沒看佛老書也有。

逐個分析諸君心態,

反對者—讀過該書也許沒看懂是因為自身古文修養欠缺,因佛老書有種無法解釋的令人寧靜效用,我們可以用一杯濁水比喻心理活動,一瓶濁水搖晃運動時沙塵流動如常人之心無法安定,倘若令其安靜下來塵沉水低也就清澈了,但在欲靜而未靜之時就是讀佛老書時,也就是瓶子不動可沙塵在沉澱之時,雖看起來依舊渾濁,雖同樣與前者一樣混濁,可前者瓶子與水中沙塵按同頻率運動,後者瓶子未動沙塵在瘋,後者便有一種別樣不協調令其煩躁,因躁而生負面情緒而反罵其為破書也。另有反對者可能真是看遍了世間諸書,故不覺其為高山,因為他們高山看多了也覺平常,或當真找出了其書中弊病。(如有此等高人,萬望賜教,感激不盡。)

中立者—被@劉鎮銳此君行文「邏輯」氣勢給硬生生路人轉黑。此等人如草,因風勢倒。卻也還好,孔夫子所絕之意必固我四者陷得不深,吾道風勢若大亦可逆。

我國之學問除詩詞歌賦外,在這知乎圈內受眾關注太少,而高人更是視名利如糞土,懶上知乎,只有我這種膚淺的佛道里的敗類與@劉鎮銳及贊其者爭執不休,還有一些仙俠小說中的道友雖有心袒護實則無力。

諸君及@劉鎮銳君各位好!昔賢聖不可辱(其實是借先賢大旗,以泄私憤),不才小子在此向各位問候——評論區是戰場,咱們決戰到天亮。

— — — — — — — — — — — — — — — —

— — 以下是膚淺小子鄙人的水貨 — —

— — — — — — — — — — — — — — — —

既然是在《道德經》、《心經》問題下發聲,便得答及題意了。

佛道兩聖為何能以及其簡潔一字涵蓋三玄門,一玄門具備三要義?如此字字珠璣?(註:怕人專牛角尖。佛陀的《心經》、《金剛經》字數極少卻又包容億萬千。)

我們可以把世間事以三字概括。

體、相、用。

體,用科學講叫做真理、道家叫做道又叫做屎溺(詳見莊子·知北游)、佛家言般若、法身等等太多了。

相,是一切事物的表相,外在演繹出來可看可聽可聞可食味可感觸乃至可思想的叫做相。思想上的相就似佛家所言不著空境界相,不住有境界相,亦無人相(不執著於執著,亦不執著於不執著,因中庸之時勢而定—解釋的極其不到味,可能還沒解釋出原文「無人相」的萬分之一的意思,也許是認為我自謙,實則有佛學基礎的人自然曉得我乃實話耳)、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我們迄今為止發現最小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夸克再大而電、質子、而原子核、而原子。

都是相,層層遞進,層層變小,倘若科技再進步夸克之中再發現,發現了某克某子,再發現,一直發現下去呢?無有窮盡,至少以現在的理論水平是這樣的。那個無有窮盡的「道沖用之或不盈」是什麼呢?是本體,是道家的道,是科學的真理。原子原子核質子電子夸克都是相,都是無有窮盡的某克某子結合。故莊子意會以道在屎溺中,實則「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我們以水為例解釋相——

從視覺而見,水可化雪、為冰,這是相。水可淹死人,冰刀割喉如無物,這是用。用法不同,水可殺人。法律也為相,如好處,其可最大程度保障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反之清朝訟棍抓法律空子以致害人家破人亡。有知友會問法律干你體相用毛錢屁事啊!可法家究其源頭是道家。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界是有其一套客觀規律的,而人就從自然界里自立一套管理系統,從天譴改為人譴。只要一套法律制定好後,人人都必須遵循其人為的規律與條例。與大自然的客觀規律相似。人違反自然客觀規律,如走下懸崖,便死;人觸犯人規輕則入獄重則身死;二者豈不相似?

那麼回到本題,《道德經》緣何能貫通諸子百家乃至佛家?《心經》怎能容納大千道理?因其言句句探究本體,各角度闡述本體,故非是道德經容納了諸般道理,而是世諸所有皆可以道德經為眼來觀看體驗。

本人前兩年在寶島海南,一日,清風正爽,閑坐窗間,風拂過面,髮絲輕佻很是舒服。不知怎地就想起道德經開篇第二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誦畢。感覺似仙人拂塵心,點悟靈明。我能翻譯出這三句話,諸位也能,故不獻醜於諸君。但那種感覺,那時候的思維模式已然建立於我的世界觀中,日常思考中。無法言語。

以此,即畢。


心經其實講的是我們這個世界最最根本的問題。我們怎樣使我們每個人都獲得更多的快樂。對我們這個世界的人來說,快樂非常重要。你買車買房結婚生娃做義工改變世界不都是想讓自己更快樂嗎?心經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就沒有什麼問題了。你都沒有痛苦了,還需要什麼道理呢。所以,心經解決的問題包含了這個世界的幾乎所有問題。這當然就是你說的心經容納那麼多道理的根本原因。

我提取心經中的一句話,稍作解釋,分享我的一些理解,當然我的理解也是汲取很多大師的理解來的。如果解釋有什麼問題,肯定是我個人的理解問題,希望大家不要誤解了佛法。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後半句講的就是,可以解決你的一切痛苦,那麼解決一切痛苦的因是什麼,那就是前半句「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也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初看這句,很多人很容易把這個空理解成頑空,也就是一個什麼都不存在的空間。為了避免這種錯誤和讀這篇文章的朋友因為欠缺佛教哲學基礎知識造成的隔閡。我決定舉個平易近人的例子。

我們這個世界的所有痛苦都來自於我們對一個組合的現象賦予意義,然後,我們的心被這個現象所賦予的意義帶走。比如賓士轎車,這本身就是用來代步的工具,我們賦予它財富,地位這種色彩,然後拼了命的工作要購買它。我們賦予肥胖丑的意義,然後我們拚命減肥。這世界很大部分痛苦都來自於此。我舉的這個例子只是「照見五蘊皆空」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真理存不存在……我只知道即使真理存在……它也不會是幾千年前的古人比我們更清楚的東西……

如果古人都知曉了真理……那麼知曉了真理的古人如果多少還是個有良知的傢伙的話,就絕不會允許我們不知道真理,而知曉了真理的古人很顯然做得到這一點……根據我們現在的信仰不同可知——那些古人要麼根本不知曉真理在胡扯,要麼就是壞得掉渣故意不想把真理說清楚讓後人知曉……而無論是上面的哪一種,我們要從古人的記述中得到真理,都是顯然不可能的……

———————————————

看到這就看不下去了。因為各家各派所所踐行推廣的真理各不相同,所以古人都沒認識真理都在胡扯。那你告訴我真理長啥樣,你把真理拎出來讓大家看看。真理這種概念是需要支撐的,不能獨立描述,只能通過外在來反射,就像美和道德一樣。

按這位的邏輯,因為世上沒有統一的審美觀、道德觀,所以人類至今為止根本沒有審美能力,人類社會也沒有發展出道德,地球上根本不存在文明。

《道德經》我讀不懂、《金剛經》沒看過,沒資格說什麼。但是超人證道了,自然也是有良心的,我覺得這兩本典籍是他們對真理毫無保留的理解,傳給世人。但是世人能不能通過他們的論述認識到真理,這個他們就無能為力了。打個粗淺的比方,一個體操世界冠軍把他的一套動作怎麼做教給我,我也認真學了,可就做不出來,那我就能說他在騙,這冠軍是假的?別說真理這種玄之又玄的東西,就是古典樂和戲劇也需要有一定的修養才能欣賞,因為你不具備欣賞古典樂的能力,所以它們就沒有價值?當然了,對你個人是這樣的,無知者無畏。

「一切傳統文化都是垃圾」說不定這答主是星際友ET,域外文明就是比咱們地球強,也是沒辦法,可以理解。但一堆人在下面紛紛「受教了」點贊,是什麼鬼,都是出淤泥不染?


哈哈哈,小學學1+1=2確實是大學高等數學的基礎,所以是不是有的答主就要拿本小學數學課本跑到大學生面前喊「這本書蘊含了多少多少高深的數學知識,你們看不起小學數學就是數典忘祖」?大學教授對整天看小學數學習題集、還奉為珍寶、卻不曉得看看大學課本的本科生說:「你們看的都是垃圾」,是不是也要被有的答主拉起來批判一番?

所以說,人應該感謝小學老師給予啟蒙知識,但是不需要一直把小學課本奉若珍寶好不?

按照某些答主的邏輯,古猿文化應該比人類文化牛逼,而人類文明相對於真正的古猿文明已經退化了!古猿超出人類太多,有許多傑出的古猿的哲學由於人類語言的丟失而被後世遺忘,這些答主連它們都不提真是不肖子孫!

其實大猩猩才是繼承古猿文明的種族,大猩猩簡短的吼叫中其實蘊含了來自古猿的無窮的哲理,而人類自大卻不自知。雖然這些哲理裡面有一些糟粕(比如過於強調香蕉在食譜中的地位之類的),但是作為人類我們應該好好保護好好研究,去偽存真,不能讓人猿文明的寶貴精神財富斷送在人類手上!

古代哲學當作歷史文學或者哲學史作品學習一下還可以,拿來指導人生也就一初高中思想品德課本的水平。

有些答主嫌臉不夠腫,還嚷嚷:「那古代人總有一些地方比現代人強吧!不能全盤否定!」唉,最煩你們這種答題不看題的了。誰管你王羲之字是不是寫的比現代人好,或者某個商朝大巫師是不是比現代人更懂甲骨文,有意義么?題主問的明明是《心經》《道德經》這種古代樸素哲學好不好?換句話說,任何聲稱能指導現實生活的古代樸素理論,傳統哲學也好,中醫也好,古典政治經濟學也好,都會被更完備或者更科學的現代理論體系完爆。


題目現在改成道德經為什麼能容納那麼多道理了。

為什麼呢?

並不是道德經容納了那麼多道理,而是大家在閱讀道德經的時候解讀出來了那麼多道理。道德經本身可能並沒有那麼多的道理。

道德經到底講述了什麼道理呢?我覺得只有一個道理,那就是統治階級如何治理一個國家。

我的理由如下:

那個時代的百家,在面對周禮崩壞、社會動蕩的時候,都在思考如何應對這樣的局面。同時代以及之後的諸子,其言論都是在討論如何治理國家,讓天下恢復到正確的軌道上去。道德經也是如此。老子西渡,留下五千言,目的應該差不多。只不過老子看的很透,覺得這樣動蕩的局面會自己恢復平衡態,就是熵啦,外力再怎麼干擾,無非是時間長短的問題,還不如順其自然呢。至於道德經中被人解讀出來的道理,無非是證明該主題的論據,而這些論據恰恰可以被用來延伸成其他的見解和啟示。

僅此而已。沒有那麼複雜。


其實,佛學中信息量大的是《金剛經》,當年六祖悟道,也是從《金剛經》所蘊含的辯證哲理所領悟出文字之外的智慧。

=====================

首先,語言和文字只是大腦極小一部分功能。大徹大悟的智者佛祖釋迦和道祖老子的智慧,需要從文字之外去領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有欲以觀其竅,無欲以觀其妙。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佛祖在《金剛經》中表達了完全相同的觀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其次,作為流傳下來的經典,《道德經》是道祖老子親筆所作。《道德經》中蘊含(隱藏)的深意,不是簡簡單單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的。如果誰只是從字面上理解經典,那麼他只是執著於表象。

再次,佛祖釋迦修無上瑜伽悟得佛法,道祖老子修內丹悟得天機之妙。佛法和大道都是性命雙修才能悟得。單純從文字上,經文的義理之深奧根本無從了解。

====================

老子,姓李名耳(約前581~前412),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約公元前485年,老子見周朝大勢已去,騎青牛出關,函谷關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掃街出迎,拜老子為師,並強留其著書。歷時七個月,老子將道家哲學構架成一座雄偉的金字塔,倒置埋藏於中華文字中。金字塔內,留給後人通向玄牝大殿的密道。這就是《道德經》。老子被後人尊為道祖。

《道德經》總約5300字,文字優美、涵蓋廣泛、寓意深刻、博大精深,線索錯綜複雜,每一章都蘊含若干層的深意,每一章都可以從多角度、多學科理解。

作為道家哲學之經典,《道德經》不是淺表的字面公文,蘊含了四個層次:

1, 主題層:字面上各章相對獨立,涵蓋併兼述社會治理(治)、道德修養(德)以及宇宙現象(道)背後的規律或禁忌,每章主題比重不同;

2, 哲理層:主題層之下,則交織滲透著道家哲理及方法論,適用於經濟、管理、社會、天文、物理、養生等諸多學科;

3, 隱含層:文字晦澀/起承轉合突兀處約900字為隱藏的天機,是亂序鑲嵌的內丹無上功法,是道家修身立命、益壽延年的指引,涵括了先天元炁及金丹的屬性、大小周天及丹法節次,是道家哲學真正的本體論真髓

4, 精華層:哲理層的方法論與隱含層的丹法之下,凝結了道家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超級智慧。道家哲學的精華,源自陰陽太極和內丹。

主題層體現在「辯證」,道就是辯證法;哲理層表達了太極原理和水(善、弱、不爭)的哲學;隱含層對陰陽辯證進行了發展擴充,道祖老子深藏了隱、遞歸、復卦/涅槃的哲理;而精華層則凝聚了因果辯證、朴(無極)的博大智慧。

關於《道德經》和道家哲學的分析,請參考以下文章:

太極圖中蘊含的辯證哲理 - Jack-Lee的文章 - 知乎專欄

Part i-1《道德經》的層次結構分析 - Jack-Lee的文章 - 知乎專欄

==================================

其實,
剝開文字看,《道德經》本就是一部丹經,所有語言的堆砌,都是為了指導如何修內丹,如何理解內丹。金丹成,大道已在心,任何文字都已經是多餘的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經》中蘊含的丹法,簡單而直接,效果神奇,立竿見影。

金丹不是終結。金丹,只是開始。得道並不是圓滿。得道,僅僅意味著過去的你已經死去,你從上帝手中拿回了向自己的劇本寫入新腳本的筆。得道,意味著你已經踏入神秘的玄牝大殿。一片嶄新的天地正在鋪開。新的生命旅程,就在腳下。

上丹無爻,道隱無名,元炁無極,玄牝無門,直指人心,善殆且成。

===============================

對於無法從佛經和《道德經》中領悟出修身修心之法的人,文字只是: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經常勤拂拭,不使惹塵埃。

而對於能夠領悟出無上瑜伽與內丹之訣竅的人來講,佛經與《道德經》都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是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推薦閱讀:

遇到世外高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看到很多學佛的人說道家修行是在天道,很貶低有點不尊重。而道家很少這樣說佛?
什麼是「道」?悟道之後的境界是什麼?是否是沒有了世俗的貪嗔痴恨了?
用《山海經》中的故事、人物寫的玄幻小說有哪些?
《道德經》第五章中「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如何理解?

TAG: | 道德經書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