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1943年的第聶伯河攻防戰?

涉及雙方几乎400萬人的部隊和全長1400千米長的戰線。在4個月的軍事行動期間,蘇聯5個方面軍從德軍手中解放第聶伯河東岸,包括進行了數次渡河攻擊在西岸建立數個橋頭堡。隨後,基輔在獨立攻勢中被解放了。


先來點挑口水的傷亡對比
1943年7月初庫爾斯克會戰前夕東線德軍野戰陸軍兵力達到313.8萬人。1943年7月20日東線外軍處統計的總陸戰兵力(含黨衛軍、空軍野戰部隊)340.2萬人為整個東線戰爭中峰值。相比之下巴巴羅薩行動時德軍兵力為野戰陸軍330萬、黨衛軍5萬。7-11月的東線德軍總計新增90萬人,但到
1943.12.1東線陸戰兵力下降到261.9萬人(雖然名義上空軍野戰師已經被收編了但是很可能還是沒有列入這份統計。黨衛軍一如既往不是人。不含後方警衛部隊,這個後方應為波蘭等後方。但吃進去東部地區、烏克蘭武裝力量指揮部十多萬人)。此外似乎調走了少數部隊。補充90萬結果兵力減少近40萬,一去一回近130萬——而1943年7-12月紅軍的兵力損失為4809208人,比德軍還多統計了一個月。而這個統計還完全沒有把黨衛軍、空軍算近20個野戰師(其人數可能達30萬人左右,可能相當於德軍野戰陸軍中作戰兵團兵力的六分之一以上)算進去。同時用這種演算法是沒法統計出輕傷員和重複傷亡人員的——輕傷員無需後送隨隊療養。實際上德軍的戰傷統計,1944年4月以前是傷4周以上人員。以後是傷8周以上人員。綜上,算上黨衛軍和僕從軍戰損、12月的戰損以及輕傷員,德軍和僕從軍跟紅軍1943年下半年的全部戰損做個比較,估計這一階段東線總交換比也許只有1:2-2.5?

1:3,1:4-5傷亡交換比,一個是德軍死亡、被俘人數漏算(傷病也很可能漏算了,這個很難核查),另一個是十日報告里傷和病分開統計
另:按照1943.10.1的統計,不含黨衛軍1個裝甲軍4個裝甲擲彈兵師、1個騎兵師,空軍野戰部隊1個軍指、12個師的兵力,僅計算陸軍兵力,當天東線德軍只有256.4萬人——僅3個月時間,東線德軍陸軍兵力就下降了近60萬,這還是在陸軍接收了278500補充兵、康復兵的情況下。以上數據比較,7-9月內德軍僅陸軍就損失90萬人以上。而在1943.7-11這5個月內陸軍共接收補充兵、康復兵495230人,東線德軍總計接收補充兵、康復兵為612900人,這一對比也說明除陸軍外,黨衛軍和空軍野戰部隊同樣傷亡慘重。不過這種情況很快將發生變化,空軍野戰部隊將直接轉入陸軍成為陸軍的一部分(但似乎這份統計中繼續不算人。因為在1944年初居然統計出220多萬人這種規模,這才年初)。黨衛軍因為繼續獨立於陸軍系統之外因此繼續不算人

http://www.toutiao.com/i6299395838321885698/
同時在1943年的整個下半年的戰鬥中蘇軍抓俘僅77742人。其中包括僕從軍。其中庫爾斯克會戰似乎佔去了2萬個名額。第聶伯河會戰中蘇軍抓俘可能只有4萬,甚至更低。因此可以認為此戰中蘇軍未能打出大殲滅戰——確切地說整個1943年下半年都是如此

按照朱世巍的評論,要從這些混亂且自相矛盾的資料中分析出更可靠的數據,還需要長期的努力

然後,分析一下東線德軍3個戰略方向4個集團軍群誰是最大的害蟲。眾所周知,德軍的作戰兵團如果損失慘重就會被降格為師戰鬥群、殘部,甚至被解散。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哪個集團軍群被降格甚至解散的作戰兵團最多

至10 月初,東線德軍有36 個步兵師,10 個裝甲師,1 個裝甲步兵師由於損失慘重,被降格為師級戰鬥群或殘缺師。為了使殘破的部隊保持戰鬥力,11 月2 日,德軍將其中14 個師合編為5 個所謂「軍級集群」,每個集群相當於一個師的實力。其中,南方集團軍群建立了A、B、C 軍級集群,中央集團軍群組建了D、E 軍級集群。
  A軍級集群:第161、293、355 師級戰鬥群。第161 偵察營,第241 坦克殲擊營,第241 炮兵團,第241 工兵營,第241 野戰補充營
  B軍級集群:第112 、255 、332 師級戰鬥群,第112 偵察營,第112 坦克殲擊營,第86 炮兵團,第112 工兵營,第112 野戰補充營。
  C軍級集群:第183 、217 、339 師級戰鬥群,第217 偵察營,第219 坦克殲擊營,第219 炮兵團,第219 工兵營,第217 野戰補充營
D軍級集群:第56步兵師殘部(2個步兵團),第262師級戰鬥群,第156炮兵團,第156偵察營、第156坦克殲擊營、第156工兵營、第156野戰補充營。
E軍級集群:第86、137、251師級戰鬥群,第186炮兵團,第86偵察營、第186坦克殲擊營、第186工兵營、第186野戰補充營。
——以上直接引用自朱世巍著作《東線:決戰第聶伯河》

當然,德軍撤編、降格的部隊的情況在這一段中並沒有完全講清楚。可以肯定的是,第16裝甲擲彈兵師在第聶伯河會戰期間由於損失慘重被拉到後方整補,在第179裝甲訓練師的配合下重建。到1944.4.24,第116裝甲師只有7500名東線老兵和1600名康復兵,加上1000名新兵也就是10500人的兵力,遠低於編製數。可見其損失慘重
——出自救火隊P590

根據1943.7.4東線德軍逐日態勢圖(OKH製圖,美方繳獲後掃描,原圖佔用空間太大了南北線兩張150m左右,懶得上傳,想看的請在評論區留名)可知,曼不群新編3個軍級集群所用的9個被降格成師戰鬥群的師中中有4個是庫爾斯克會戰爆發後因為不群所部戰況惡化奉命前來擦屁股的外來戶。分別是1943.7.4部署在第16集團軍的第217步兵師、第4集團軍的第334步兵師、第2裝甲集團軍的第112、293步兵師

如下是朱世巍提到的第聶伯河會戰期間東線德軍解散的師。根據1943.10.22、1943.10.31東線德軍逐日態勢圖(同理,圖太大)可以給這些歸類。上文提及的不再重複

第38步兵師:在第聶伯河會戰中解散(維基百科),解散前隸屬於第1裝甲集團軍第52軍

第52步兵師:第4集團軍第27軍,解散,隸屬中央集團軍群

第216步兵師:第2集團軍第46裝甲軍,解散。此時第2集團軍已經轉給南方集團軍群

第223步兵師:第4裝甲集團軍第3裝甲軍,解散

第321步兵師:第9集團軍第55軍,解散,隸屬中央集團軍群

第323步兵師:第4裝甲集團軍第7軍,解散

第327步兵師:第4裝甲集團軍第13軍,解散

第328步兵師:第1裝甲集團軍第52軍,解散

第330步兵師:第4裝甲集團軍第7軍(或第39裝甲軍?),解散、降為師群

第333步兵師:第1裝甲集團軍第17軍,解散

我們來做個總結

從上文可知,德軍解散10個陸軍步兵師,有8個在南方集團軍群戰區……後撤重建1個裝甲擲彈兵師,出自南方集團軍群戰區……解散一個炮兵師(原裝甲師),出自南方集團軍群戰區……撤銷2個空軍野戰師(補充其它部隊),其中1個出自南方集團軍群戰區……總之就是,大多數損失過於慘重以致被解散的德軍作戰兵團出自南方集團軍群戰區,該戰區堪稱當時德軍撤退最快、失血最多的一個戰區

為方便理解,補一圖

關於德軍在1943年下半年的兵力調動,再補二圖

http://yun.baidu.com/s/1hsNmpTi

http://yun.baidu.com/s/1hsNmpTi

根據西德版二戰史卷五二分冊P1018中根據德國人自己做的統計。1943年10月14日紅軍(不含在前線的紅軍空軍、紅軍空軍防空軍、紅海軍和國防人民委員會下屬的其它部隊,把這些算上以後的統計應稱為蘇軍前線總兵力)全軍前線部隊共5512000人,而德軍在東線的陸軍兵力則為2498000人。其中南方集團軍群的兵力為719000人,其敵人是1759500名紅軍,同時A集團軍群有253000人,
蘇軍有756000人負責毆打這個集團軍群。而中央集團軍群有925000的兵力,對抗的蘇軍兵力為1664000人。北方集團軍群有兵力601000人,對抗蘇軍959000人
需要說明的是根據這份統計的統計口徑,曼不群的719000人僅包含陸軍兵力,黨衛軍帝國、髑髏、維京裝甲擲彈兵師,黨衛軍騎兵師還有幾個空軍野戰師一級僕從軍輔助部隊外籍輔助人員之類一律不算人。要是算人的話,差不多90萬打176萬。但紅軍176萬包含在前線的野戰訓練部隊,大約佔總兵力的9%,扣掉這些,雙方統一下統計口徑,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約90萬+僕從軍對蘇軍160萬。在10月初這個時間節點上,蘇軍的兵力優勢可能還不足1.5倍。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蘇軍人海一說根本不成立
關於輔助部隊、外籍輔助人員,簡單說一下。前者是帝國勞工組織、帝國鐵路、帝國郵政、德國紅十字會、國家社會主義汽車軍團等非/准軍事組織,其中一部分人員、機構承包了國防軍的一部分項目,包括在本土和前線的項目,領的也是國防軍發的工資,但不算軍人。比如德軍的鐵路後勤靠的就是帝國鐵路。然而這些人在蘇軍中是有專門的後方部隊(包括鐵道兵、汽車兵等)負責,並沒有搞編製內長期合同工。也就是說有些德國屁民幹了蘇聯軍人乾的活,但不計入德軍兵力。至於外籍輔助人員(在東線是俄國輔助人員,即希維人)則是承擔後勤等二線工作的「志願人員」,同樣不計入軍人但領國防軍工資,中後期戰爭中德軍一個師編製內就有一千多輔助人員。再加上其它各獨立部隊和各級指揮、後勤等機關中的輔助人員平均到東線每個師的話可能每個師都分到2000希維人
以上兩類合計,1944年總數達到峰值230萬。其中一部分在前線。相比之下,蘇軍中無論是兵團、部隊和各級指揮機關中的勤雜人員還是負責戰區後勤保障的後方部隊還是專門的工程建築部隊(屬於戰鬥保障部隊的範疇)都是正兒八經的軍人身份。並且計入前線兵力,是紅軍的一部分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從1943.7.20-10.14,東線國防軍陸軍只增加了4個裝甲師/裝甲擲彈兵師,步兵師數量維持不變。同時南方集團軍群居然增加了18個師。因此這些部隊究竟從哪裡來一目了然。結果隊友轉給曼不群的部隊是個什麼命運,前面寫的很清楚了,好幾個師被打殘、降格甚至解散
另外,因為前線德軍損失太大,此前不計入東線兵力的東部、烏克蘭武裝部隊指揮部分別被直接編入中央、南方集團軍群,其兵力被這兩個集團軍群吸收。再加上西線調來的第1、14、16、24、25裝甲師,第384 、389 、376 、76 步兵師。還有先調出再調入的黨衛軍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擲彈兵師。7-11月東線德軍新增90.19萬中的28.98萬其它人員的來源可能就是這些兵力。那麼這些部隊究竟被誰拿走了呢?
第1裝甲師:1943.11.8成為第8集團軍預備隊
第14、24裝甲師:1943.10.26轉入第8集團軍第40裝甲軍
第16裝甲師:1943.12.14成為中央集團軍群預備隊
第25裝甲師:1943.11.8轉入第4裝甲集團軍第48裝甲軍
黨衛軍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擲彈兵師:1943.11.8拆成兩個戰鬥群分別作為第8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的預備隊
——也就是說這幾個精銳的裝甲師里除了一個轉入中央集團軍群預備隊的第16裝甲師,其它全都給了曼不群
關於4個步兵師怎麼布置,繼續查地圖,以1943.12.1逐日態勢圖為準
第76、384步兵師:第8集團軍第52軍
第376步兵師:第8集團軍第11軍
第389步兵師:第8集團軍第47裝甲軍
——4個步兵師,全部撥給了曼不群

理論上,要評價一場戰役主要是看戰略影響、戰役戰術指揮、後勤衛勤保障等。傷亡只是一個參考因素。至於其它因素等等,先挖坑再慢慢填上

在這個戰略話題方面,先實名反對一下所有認為德軍可以通過消耗戰給蘇聯徹底放血,從而迫使蘇聯被迫搞談判,體面結束戰爭的那些人,無論是誰一律反對
必須搞清楚的一點是,消耗戰略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是否有效取決於是否真的能把蘇聯人力消耗地精光不剩。到底能不能?
對於居然有人覺得蘇軍不拿下烏克蘭會撐不到萌軍登陸只能跟德國議和這一點,哈哈哈哈我當場笑出聲。這幫人瞎吹之前知不知道蘇聯總兵力是多少?到勝利日活著拿到戰勝德國紀念章的就有1493萬人。1945年1-4月每個月月初蘇軍前線兵力也就是640萬左右,其中陸軍兵力還包括了在前線的野戰訓練部隊,減掉這部分,蘇軍有900萬「後備兵力」。關於這些人的構成,做一下簡單介紹
因傷病原因退役:379.82萬。其中257.6萬人為永久致殘
轉入工業企業、地方防空部隊或警衛部隊:361.46萬。根據其它數據綜合分析,其中約100萬進入了地方防空/警衛部隊
轉入內務部下屬的各種部隊:117.46萬
轉入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人民軍:25.04萬

被處分的有99.43萬人,其中不包括送往懲戒分隊42.27萬人(依然計入紅軍和紅海軍的兵力總數)

到勝利日依然留在紅軍和紅海軍(不含內務人民委員會下屬的作戰部隊和邊防軍)中的人員:1283.98萬
其中:可出勤:1139.06萬
在醫院修養:104.6萬
在國防人民委員會下屬的其它部隊中服役:40.32萬
(作為對照,蘇軍1945年1-4月每月月初前線總兵力連同訓練部隊都只有640萬左右,5月1日更是只有570萬)。至少700萬左右紅軍根本不在前線(含在醫院修養人員和其它部隊人員)

至於1943年下半年勝利日蘇軍的全部永久損失只有3239550人。覺得能把蘇聯後備兵力耗光的建議去醫院檢查腦科。蘇軍戰爭最後一年兵力補充的主要問題在於衝出了國境線,只能接收來自後方的補充兵而不能直接從新解放區徵兵。至於後方官僚的輸送兵力效率,前線喊得震天響的求兵員在後方官僚眼裡也就是一個缺額數據而已,人家內心毫無波動甚至心情略帶制杖,才不會死了命的向前方輸送補充兵。該走的程序還得怎麼走。德軍在東線戰爭前3年兵力「不夠」,到了自己家裡就開始拚命暴兵,其原理也類似。所以必須強調的是蘇軍後期的所謂兵力不夠不是沒有預備兵力而是後方向前線輸送補充兵所存在的的程序問題拿著德軍情報部門瞎子摸象搞出來的蘇聯人力報告論證蘇聯人力枯竭是可笑的。蘇聯的人力情況克里沃舍耶夫已經概括的很清楚,無需根據此類材料腦補

既然已經說明了為什麼蘇軍發動第聶伯河會戰不是因為沒人力了趕緊解放烏克蘭來補充人力,那麼就應該來解釋一下為什麼要解放烏克蘭,並且烏克蘭方向是當時蘇軍資源傾斜度最高的一個方向

As a rule, all stone and wooden buildings were converted into earth and timber emplacements, covered by three to six layers of logs, which protected them against a direct hit by 76mm shells.

(省略)

Bunkers for each squad were covered with three to six layers of logs that had diameters of up to 20 cm each.

——關於勒熱夫會戰德軍工事修築情況的一段介紹。說的是建築改造的土木掩體都覆蓋了3-6層原木(每層原木直徑都為20cm以上),可抵禦76mm炮彈直擊

此外德軍還修築了大量鋼筋混凝土碉堡。具體如圖所示:

有這種水平的掩體,就能解釋為什麼第1次勒熱夫會戰人馬勞頓的蘇軍面對獲得大量增援的第9集團軍依然談笑風生(當然,不能否認步兵軍規模的第29、33集團軍都曾陷入合圍,後者損失尤其嚴重),而第2、3次勒熱夫會戰蘇軍都打得差——因為工事修築也是要時間的,但修好以後就能大大降低蘇軍炮火對德軍步兵、炮兵的殺傷力。第1次時候還沒修好,第2次會戰時已經很完善,第3次時更加堅固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第聶伯河方向德軍是倉促後撤佔據防線,設防時間短,工事情況最差,防禦加成最低。中央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常年陣地戰,戰線幾乎不變化,陣地可謂相當堅固。第9集團軍雖然剛撤了一次但人家是莫德爾指揮,而且其防線如無意外應還是在堅固程度上明顯超過第聶伯河方向
另外,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進攻戰役蘇軍突破迅猛,一度差點合圍了防禦哈爾科夫的第11軍。奧廖爾進攻戰役,用客氣的話來講陣地戰成分比較大。因此蘇軍統帥部能直觀感受到南方集團軍群比較好欺負
再加上工事加成等因素,個人認為是蘇軍統帥部當時已經猜到南方集團軍群相對來說更好打所以在資源上適當向南方傾斜,試圖在第聶伯河流域乃至整個烏克蘭取得重大突破,其結果是導致曼施泰因和克萊斯特被蘇軍集火,相對來說北線中線蘇軍兵力兵器優勢就小一些

還剩最後一個坑,蘇軍的戰術分析。只挑個別戰役分析,說到做到
(待施工)

最後,關於某些人的反對意見,做一點說明

在這裡插一段內容。關於兵力對比。誰家出版物上的在其次。關鍵是:
1.數據準確(或者說叫有據可查)
2.口徑一致
做到這兩點即可,即使是德國出版物上的蘇方數字,蘇聯/俄羅斯出版物上的德方數字,只要能做到這兩點,就可以引用
之所以引用德國版二戰史數據是因為這個數據基本能做到這一點。具體分析上文已經提到了。如果有某類粉想死不認賬,本人送3字評價:湊婊臉

關於前文提到的蘇軍抓俘統計。這個統計是根據紅軍對抓俘情況的統計和內務部戰俘管理部門對關押戰俘情況的統計綜合分析得來,並無問題。只是看上去數值略爆炸打破了德軍戰鬥力高超無比的印象而已。當然如上圖,有人提出了質疑。那麼就回答一下這個質疑
首先說明。РОССИЯ И СССР В ВОЙНАХ XX ВЕКА. Глава V. 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 Окончание.表97嚴格的區分了1945.5.9之前抓到的戰俘的國籍軍籍。因此本數據為德軍、僕從軍被俘兵力總和
蘇聯記錄八個辣醬抓了十五萬八的德國俘虜,羅馬尼亞抓了二十萬,剩下的戰役包括布羅德口袋通通都是小打小鬧,是怎麼抓出的五六十萬俘虜啊?「90多萬」這
個數字懂行的人一看就會哈哈大笑,某些人居然還有臉提?您看數字的時候過沒過腦子啊?
——答: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按照蘇聯官方定義的戰役截止時間是
8.29,那個時候俘虜還沒抓完。之後的抓俘不列入此次戰役抓俘數。此外羅馬尼亞倒戈期間在布加勒斯特等地的交火中的抓俘也不算此次戰役抓俘。等蘇軍抓的差不多了,德軍死/降/跑的差不多了以後,50萬羅馬尼亞前線德軍、20萬羅馬尼亞內地德軍加起來大概逃出去20萬。當然還有一批之前已經因傷運走或者跑到了南斯拉夫
巴格拉季昂行動抓獲的158480名俘虜的統計只包含第一個月也就是到7月22日左右。按照蘇聯官方定義,整個戰役行動打完是8.29。顯然第二階段另外還抓了一批俘虜並沒有算進去
因此並不能說這個90萬跟蘇軍自己的統計自相矛盾。另外1944下半年一些戰役抓俘也並不太少,德布勒森戰役中就至少抓俘4萬多人

非常有意思,您列出來的蘇軍減少的人力數字中轉入警衛、轉入地方、因罪離隊的就多達數百萬,而您認為德軍在東線減少的所有兵力都是傷亡233333

——

答:蘇軍減少的兵力中的轉入警衛、地方、內務部的跟前線蘇軍一毛錢關係都沒有。蘇聯人並沒有腦殘到好DuangDuang的補充兵先訓練完再補充到前線打仗,然後再讓他去遠離前線的地方警衛/防空部隊(民兵性質),或者負責後方治安的內衛軍(除非前線崩盤否則不參戰),或者搞邊防的邊防軍。這三者需要兵員人力直接從內陸軍區找人,不需要問前線要。

因罪離隊確實有可能是出自前線。不過約九十萬的因種種罪過被判刑的蘇軍當中蹲監獄去的只有43.66萬。剩下的依然留在蘇軍中(其中42.27萬在懲戒營/連)。對兵力增減的影響相對來說,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更何況作為侵略者的德軍根本沒有像蘇軍一樣嚴厲的軍紀。恰恰相反,德軍鼓勵下屬官兵屠殺蘇聯平民、游擊隊,進行焦土撤退,並開設有戰地妓院,不抓強姦犯。至於偷盜行為,對於他國人民生命安全肆意踐踏的軍隊,怎麼可能注重他國人民財產安全?

綜上,德軍因為種種違紀離隊人數相當於戰鬥損失而言基本可以認為可忽略不計


根據《20世紀蘇聯損失》提供的數據,這一戰蘇軍的損失(包括一部分非戰鬥減員)如下:

戰役名稱 初始兵力 純減員 傷病減員 總損失 戰役日期

頓巴斯進攻戰役 101.19 66166 207356 273522 8.13-9.22

切爾尼戈夫-波爾塔瓦戰役 158.13 102957 324995 427952 8.26-9.30

第聶伯河下游進攻戰役 150.64 173201 581191 754392 9.26-12.20

柳捷日進攻戰役 25.38 24422 60642 85064 10.1-11.2

布克林進攻戰役 18.60 6498 21440 27938 10.12-10.24

基輔進攻戰役 67.10 6491 24078 30569 11.3-11.13

戈梅利-列奇察進攻戰役 6.13 21650 66556 88206 11.10-11.30

基輔防禦戰役 73.00 26443 61030 87473 11.13-12.22

各分戰役的總損失加起來,數字是1775116人。不過這個數字當中,包含了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大約23萬人的損失。但即便是把中線戰鬥的傷亡刨除,蘇軍四個參戰方面軍(沃羅涅日、草原、西南、南)的總計損失也達到了155萬人左右。這使得這場戰役就總計損失的角度而言,可以輕鬆反超莫斯科(42年春季不計)、斯大林格勒會戰,成為蘇軍在二戰中損失最大的戰役。

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損失,和強行跨越第聶伯河攻打河對岸的德軍重兵集團的戰役性質有很大關係。在第聶伯河下游進攻戰役(分戰役之一,非戰役總稱)中,草原方面軍的傷亡特別慘重,損失了30萬人馬。其中不可恢復減員77400人,傷、病減員226217人。戰役開始時,草原方面軍的兵力是463500人,也就是說此戰,草原方面軍死亡失蹤占開始時總兵力的16.7%,總損失占開始時總兵力的65.5%。即便是在蘇軍,這也是很驚人的數字。

要知道,柏林戰役蘇軍總損失也就35萬(同樣包括部分非戰鬥減員)。這段時間,草原方面軍竟在三個月內減員30萬人。此外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加起來損失45萬人。而沃羅涅日方面軍在同期的布克林、柳捷日、基輔進攻、基輔防禦等分戰役中,損失加起來也達到了23萬。因此蘇軍僅在1943年10-12月的戰役階段中,損失就達到了100萬人。

所以我就特別注意了一下這段時間草原方面軍的行動。結果也注意到了一些細節。以下資料就是摘抄自時任司令員科涅夫寫的回憶錄《方面軍司令員筆記》。

科涅夫首先提到了近衛第7集團軍強渡第聶伯河的情況,大致情況是開始進行的很順利,第2天開始卻突然遭到德軍瘋狂反撲(估計是幾個裝甲師),幾乎被德軍趕下了河。

科涅夫提到說舒米洛夫一開始要求把部隊撤回到第聶伯河左岸,還特意提及說,舒米洛夫是經歷過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戰役的宿將,連他都慌了,可想而知局勢有多嚴重。然後科涅夫去視察前線,發現德軍坦克果然已經都快衝到了登陸場。

這時候科涅夫的部署還是不錯的(以他自己的說法),首先下令不許撤退,然後調集飛機和火炮支援,最後守住了登陸場。但是這樣一來,近衛第7集團軍大隊人馬也就擁擠在登陸場的狹小地域很長時間(並且肯定是在德軍炮火的射程範圍內),傷亡會有多大,也就可以想像了

然後科涅夫說,執行強渡的近衛第7集團軍、第37集團軍都嚴重缺乏渡河器材,甚至連橡皮艇都沒有幾艘。渡河器材很大程度上都是部隊「就地取材」,甚至依靠步兵直接游泳。

如果說近7集的渡河還有一定突然性的話,37集的強渡肯定是德軍已經發現了,科涅夫也並沒有掩飾說,37集基本就是冒著德軍炮火強渡的。

同時科涅夫也承認「強渡進展緩慢」(這意味著什麼,大家都懂),並且從語氣來看,應該是認為37集進攻組織得很不好,並幾次批評了該部隊指揮官指揮不力。

此後德軍再一次動用精銳部隊執行了堅決的反擊,戰鬥在登陸場附近展開,打得非常激烈,最後蘇軍也守住了登陸場。德軍軍中「蘇軍橋頭堡只要建立起來就會戰鬥到死,絕對不會淪陷」的名聲,基本上就是第聶伯河戰役建立起來的。

老實說,看到這裡就不得不說,這一戰役蘇軍普通士兵的士氣真是非常高昂,給如此使用,都沒出現士氣崩潰或者被德軍大片俘虜的情況,的確是蘇聯書籍中所說的英雄主義。

然後就是克里沃羅格戰役了。老科決心以他自己的力量,在德軍重兵關照下,從登陸場衝出去,於是調集了大批部隊(4個集團軍和1個坦克集團軍)集中在登陸場的狹小地域,然後發動強攻。

應該說這麼干還是比較冒險的,甚至可以說是賭博,但科涅夫賭贏了。蘇軍果然取得了重大進展,前出到克里沃羅格地域。

很多人都比較專註於此後德軍裝甲部隊的成功反擊,不過這一戰可能倒未必是蘇軍傷亡的主要部分(可能只是坦克部隊損失的主體),草原方面軍30萬人的損失可能一大頭還是集中這麼多人在這麼狹小的地域執行密集突擊造成的,此外就是橫渡第聶伯河的損失了。克里沃羅格反擊之後,蘇軍估計傷亡並不大,因為雙方都已經基本停止進攻了。

部隊損失很大,科涅夫將部分原因歸結為瓦杜丁「沒有配合」。其實這倒不如說,是瓦杜丁沒有實施這麼瘋狂的進攻,沒那麼蠻幹罷了(這段時間沃羅涅日方面軍的行動一直在布克林、柳捷日一帶打轉轉),最後通過較為合適的進攻時機,僅損失3萬人就拿下了基輔(個人認為是第聶伯河戰役蘇軍打得最好的一戰)。雖然瓦杜丁之後的日托米爾反擊戰又被德軍打得頗為狼狽。

總結起來,這場戰役感覺科涅夫的確存在粗暴用兵的傾向,當然即便是他指揮的,朱可夫也是他上司,沒有朱可夫同意,草原方面軍不可能進行強攻第聶伯河的舉動。這可能也存在一些政治上的因素,畢竟很多資料(包括這本書),都強調蘇軍上下非常希望證明,蘇軍能夠做到強渡第聶伯河和突破東方壁壘這一創舉。

科涅夫在這一段時間的戰役行動,從合理的角度來說,可以有以下總結:

1. 行進中強渡第聶伯河,雖然損失慘重,但也起到了打亂德軍部署的作用。不然等德軍全部撤過第聶伯河之後再設立沿河防線,就更難打了。

2. 克里沃羅格戰役雖然顯得簡單粗暴,但也有力支援了沃羅涅日方面軍之後解放基輔的戰役。

3. 德軍的裝甲反擊確實兇狠而及時,並且還是在德軍一面撤到第聶伯河右岸、一面組織反擊的情況下,給蘇軍造成了重大傷亡。

此外,這一仗蘇軍的巨大損失也不能全怪科涅夫一個人的指揮有問題,從其它方面軍的損失數字來看,同樣都是比較大的。只是科涅夫將己方部隊的細節問題公布的更多一些。


這一仗打出了衛國戰爭五分之一的蘇聯英雄。

蘇軍的戰術表現確實糟糕,600英里長的戰線上出動五個方面軍,卻甚至未能圍殲德軍一個師。就這場戰役而言,西方對於蘇聯「人海戰術」、「不顧人命」的指責基本都成立,但沒有第聶伯河戰役以可怕損失搶回半個烏克蘭,就沒有44年的偉大勝利,甚至可能蘇聯根本撐不到諾曼底登陸


以下均為扯淡

以下均為扯淡

以下均為扯淡

在庫爾斯克戰役之後,蘇軍六個方面軍中至少有三個未經補充休整(庫爾斯克結束不過三個星期左右)便投入了向第聶伯河的進攻中。德軍方面,《地獄之門》中提到,在經過一連串血腥的後衛與防禦戰,並讓蘇軍付出了不小代價後,他們贏得了和蘇軍的賽跑,但是他們撤退到的所謂的美洲豹防線幾乎只是」幾個野戰工事組成的前哨陣地」,只有在少數幾個地點才擁有完備的防禦體系。占多數的步兵部隊,顯然不能過多指望什麼。

而且,第聶伯河戰役雖然是數支方面軍的聯合作戰,但並非是整齊劃一的各方面軍之間的協同作戰,而是各方面軍分別在自己的進攻地段上按照受領的任務發起進攻。這導致雖然總體來說戰役規模宏大,但各方面軍之間的配合比較感人。各方面軍由於分別受領任務,導致其部隊不能在各方面軍之間進行機動,也就是發展勝利的力量只能來自本方面軍之內,缺乏獨立的機動力量,各方面軍抵達第聶伯河的時間不一,很多戰機就被這樣錯失了。而在與德軍的兵力對比總體只佔不大優勢的情況下,廣泛的機動部隊就尤為關鍵,所以第聶伯河並不是一次單純的防線突破戰役,單純對比雙方的人數沒什麼意義,主要圍繞著雙方的機動部隊的作戰才是關鍵,對雙方來說,是德軍四處奔走的裝甲救火隊和蘇軍坦克部隊的較量。

(未完持續,大概吧)


蘇聯開始行成了自己的打發,雖然打的不成功但是意義依然重大


推薦閱讀:

西線德軍比東線德軍真的差很多麼?如果差究竟差在哪裡?
美軍替代蘇軍來打庫爾斯克會戰,會打出什麼樣的戰果?
德國戰後駐軍情況是怎樣變化的?現在又是一個什麼情況呢?
毛澤東應該被稱為"現代游擊戰之父"嗎?
為什麼蔣介石當時採取不抵抗政策。若九一八堅決抵抗,會發生什麼情況。?

TAG:軍事 | 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二戰德國 | 蘇德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