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是什麼?

今天又看到新聞有「天坑」出現,天坑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什麼?


這不是天坑,這是地面塌陷。天坑 @雲舞空城已經介紹的很詳細了,我補充一些地表塌陷的東西。

1、地表塌陷的概念

地表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地質現象,就像新聞的圖片那樣。

圖1 偽天坑——瓜地馬拉塌陷坑(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2、地表塌陷的原因

(1)地下開採(礦產)形成的採空區;

(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與突水作用;

(3)過量抽采地下水 ;(這是地表塌陷的最主要原因)

(4)人工蓄水或地表滲水;

(5)人工載入或人工振動。

圖2 礦區地表塌陷(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圖3 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3、地表塌陷分類

地表塌陷分兩類: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

(1)岩溶塌陷

由碳酸岩等可溶岩中存在的岩溶洞隙產生。在可溶岩上分布著鬆散土層的岩溶區,塌陷主要產生在土層中,稱為「土層塌陷」,發育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當組成洞隙頂板的各類岩石較破碎時,也可發生頂板陷落的「基岩塌陷」。

圖4 岩溶塌陷(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我國岩溶塌陷分布廣泛,廣西、湖南、貴州、湖北、江西、廣東、雲南、四川、河北、遼寧等省(區)最為發育。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岩溶塌陷總數達2841處,塌陷坑33192個,塌陷面積約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經濟損失達1.2億元以上。

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態具有圓形、橢圓形、長條形及不規則形等,主要與下伏岩溶洞隙的開口形狀及其上覆岩土體的性質在乎面上的分布有關。其剖面形態具有壇狀、井狀、漏斗狀、碟狀及不規則狀等,主要與塌層的性質有關,粘性土層塌陷多呈壇狀或井狀,砂土層塌陷多具漏斗狀,鬆散土層塌陷常呈碟狀,基岩塌陷常呈不規則的梯狀。

據統計,土層塌陷坑直徑一般不超過30m,其中小於5m的佔大多數,極少數塌陷坑可達60~80m;可見深度一般小於5m。基岩塌陷規模一般較大,如四川興文縣小岩灣塌陷,長650m、寬490m、深208m。

(2)非岩溶塌陷

由非岩溶洞穴產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黃土地區黃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區其通道頂板產生的塌陷等,後兩者分布較局限。

采空塌陷指煤礦及金屬礦山的地下採空區頂板易落塌陷,在我國分布較廣泛,黑龍江、山西、安徽、江蘇、山東等省發育較產重,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21個省區內,共發生采空塌陷182處以上,塌坑超過1592個,塌陷面積大於1150平方公里,年經濟損失達3.17億元。

綜上,新聞中的地表塌陷極有可能是采空塌陷或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引起的地表塌陷。

還有一種,如下圖,這是露天礦坑。

圖5 偽天坑——美國猶他州賓漢姆峽谷銅礦坑(圖片來源於網路)


搜了新聞,從照片里看,這主要是沖積砂層,可能還有黃土或次生黃土。此地看起來離山較遠,屬於平原區,應排除岩溶地貌的「天坑」。

第一反應是,地下侵蝕造成地表以下的空洞,當水量減少,無法承壓而塌陷。

「附近村民稱,這裡出現塌陷坑可能與地下水位下降有關,事發地距離荊泉水源地不遠。村民李先生稱,聽爺爺說,以前這裡全是地下水,這幾年乾旱,地下水下降不少。」

在平原區,這一般是主要原因,與西安,北京大城市超采地下水帶來的地表沉降異曲同工。

沒去過現場,純推測。


應該與地下空洞結構有關吧,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因為資源開採導致的


天坑就是山的地面上有個洞,很深的洞啦啦啦啦


因為降雨或地質原因形成的地陷 ,一般成圓形 ,俗稱天坑。


推薦閱讀:

古代人如何尋找鐵礦?
鄂爾多斯到底是高原還是盆地?
如果地球中心炸一顆核彈會怎麼樣?
在地表下引爆一個核彈地面上會是什麼場景?
中國石油資源是按什麼地理條件分布的?

TAG:地質學 | 自然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