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國目前的防洪體系,能應對多大的洪災?

目前的防洪體系跟 98 年相比有哪些改進呢,如果又遇到特大洪災,能有什麼表現?


這個問題,是國家有規定的。

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2014

重要城市防洪標準是100年一遇,中等城市50年一遇,一般城市<30年一遇。重要城鎮一般取20年一遇,中等城市一般取10年一遇。

這是強條,必須達到。

但是這個答案是否與你希望的不一樣?

我知道你說的是作為一個整體我國的防洪能力,但實際上不可能全國上下一個標準。對於北上廣和各省會城市這種的,淹沒一下損失太大,我們不能讓這種城市處於較高風險下,所以防洪標準自然標準高。但是想想你外婆家那個小村莊,好像隔幾年就淹沒一下,大家該撤退撤退,也沒見有啥巨大影響,如果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需要投資1個億建好上游水庫還要花五千萬修下游提防,納稅人不幹。

所以針對保護對象的重要性,防洪標準不一樣。沒有全國一概而論之說。具體參見中國人民共和國行業規範《防洪標準》GB50201-2014

對於這個不同保護對象防洪標準不同的問題,我還有一個有趣的實例。

在讀大學時候去認識實習,看到廣東有名的北江大堤,河的右岸是漂漂亮亮的大堤,左岸卻啥都沒有。如果題主有興趣可以在Google地圖上看看北江大堤的左岸和右岸分別的保護對象哦~

----—---------------------------

具體到長江流域來說,修建三峽工程之後,下游城市防洪標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這個道理很簡單哈,假設原來百年一遇洪峰流量為4萬方每秒。那麼原來按照百年一遇設計標準建設的城市防洪體系,在流量超過4萬方每秒時,就會非常危險。但是現在修建了三峽工程,它的攔截庫容可以在來水5萬方每秒的時候,下瀉4萬方來保證下游安全,由於三峽攔滯洪峰的作用,下游在同樣一套防洪體系下能抵抗住更高級別的洪水。

具體來說98年的時候曾經差點動用荊州分洪區,以確保武漢安全。用一座城去保另外一座城,你想想,那是多無奈的情形。現在,荊州分洪區可以說是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所以雖然不能明確量化我國的防洪體系現在的標準,但是相對於98年我國的防洪能力是提升非常之大的。這應該是一個定論。

小時候動輒各種抗洪,各種洪浪中武警救人,現在播放最多的是三峽工程泄洪的壯闊景象。這點應該是大家都有感覺的。

不過,全國上下的防洪標準真的很難量化,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哦~


謝邀,不過我是學水文地質的,不是學水利的,這個問題我真的不會...


謝邀。

占坑。

此問題太大,從專業角度,以我目前的學識還答不上來。

但我們一定要相信,只要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大大為核心的Central Committee of CPC周圍,銳意進取,攻堅克難。充分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嚴防死守,任何困難都難不倒堅強的中國人民!!!~

謝謝大家!


對於上面某人提出的海綿城市解決防洪問題,這不是扯淡嗎。舉的幾個例子都是LID措施,撐死能解決20mm的中小降雨問題,對於洪水靠的還得是大水利。


這個問題,真的比較大,多大的洪災是個什麼概念呢?我想題主要說的應該是洪澇災害吧,其實防洪體系裡面,「」的範圍還是挺「」的。您想說的洪澇災害,國家針對那方面每個省市都有制定城市洪水風險圖的舉措,然後還有什麼海綿城市試點啥的(沒怎麼接觸只是聽聞)。

但是我能給你說說目前國家針對山洪做出的一些政策。畢竟也是防洪體系的重要一部分。

臘肉下面有言在先:

如果你還沒明白我說的山洪是啥,我們此處討論的暫且定義下吧,山洪是山溪降雨引起的暴漲洪水,來勢猛洪量大破壞力強。不是泥石流也不是地質災害。

2006年10月27日,國務院正式批複了《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這是中國第一部由國務院多部門聯合組織編製完成的防治山洪災害的專項規劃,改變了長期以來中國沒有山洪災害防治規劃的歷史,將為山洪災害的防治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將大大推動中國山洪災害防禦和治理工作的開展。

《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職能分工分別組織實施,計划到2010年,在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初步建立以監測、通信、預報、預警等非工程措施為主並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災減災體系。到2020年,在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全面建成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在山洪災害一般防治區初步建立以非工程措施為主的防災減災體系,使山洪災害防治能力與山丘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要求相適應

(摘自百度)

早在2010年國家有針對全國山洪易發地2058個縣,陸陸續續做了很多山洪災害防治工作(注意這裡並沒有說預防哦,因為山洪這玩意決定的因素太多了,降雨啊,山體土壤含水啊,河道等情況,而且我國針對預報這塊的技術呵呵,國外倒是有聽說有很健全的模型,可是別人監測的數據精確量大,技術恐怕難以相提並論),山洪防治工作開展了很久,最開始的時候,非工程措施方面,在2058縣裡建立了自動監測站(雨量、水位、視頻等),然後採集的數據傳輸到災害預警平台上,這個平台軟體也是分好幾級的,省市縣三級聯動,當然在國家防總也有平台。

2014年,2058個縣建山洪災害預警系統 ,中心思想就是這麼多縣初步建成了山洪災害預警平台,但這個平台很多公司都在做,雖然參差不齊吧,但是基本的標準已經逐漸形成。而此時北京等多地已經走在前面,第一波山洪災害調查評價項目開始施行。

2015年,國家在山洪易發地繼續完善防治體系,建立更多的簡易雨量報警器和預警廣播(山洪來臨真的是贏得時間就贏得生命啊),同時全國2058縣開始實施山洪災害調查評價分析項目,這個項目的目的就是:深入調查分析山洪災害防治區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徵、社會經濟和歷史山洪災害情況,分析小流域洪水規律,評價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內沿河村落、集鎮、城鎮的現狀防洪能力,劃分不同等級危險區,科學確定預警指標和閾值,為及時準確發布預警信息、安全轉移人員提供基礎支撐(摘自山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方案)

2016年此類項目開始收尾,截止目前,大部分省已經完成調查工作,評價成果已經還在審核完善之中。 然後6月開始吧,各省的國家防汛抗旱二期工作開始施行,目的就是集成各個平台收集到數據信息整合旱情數據、省級山洪平台數據、社會經濟數據等,做成GIS一張圖,當然這是為防汛抗旱而設計的系統。也算將山洪災害項目採集的數據是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了吧。

如果有想了解更多中國山洪災害防治網 -- 以人為本 科學防禦

很多盆友會問,做這麼多真的有用嗎?!我想說的是,這對百姓真的太有用了,我曾經跟調查組下到鄉下去調查歷史洪痕,老百姓一聽是政府要來治理山洪的,不知道有多開心多感激真的很配合,指認洪痕拍照什麼的,當你聽他們描述發生洪水的兇險淹沒到自己家的房子哪裡哪裡,看到眼睛裡的無助和感慨。其實防洪項目做著幹啥來了,不就是以人為本嗎?當你聽到某日從新聞里聽見哪裡哪裡發山洪了死了幾個人,你會想過一個對一個家庭多重要嗎?

希望國家多多重視防洪工程,投入資金,更多的技術人員投入進來。因為這真的是一件利民利國的事情。

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不當之處予以指正。


謝邀。這個問題簡單地答其實很簡單。防洪分流域、區域防洪,區域分城市和農村,都是不同的標準。我在江蘇的淮河流域,流域百年一遇,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實施後,提升至三百年一遇。江蘇城市一般有百年、50年和20年一遇,行政縣有10年-20年一遇的,農村基本5年-10年一遇。這是根據保護對象重要性、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等因素確定的。我們在編製十三五水利規劃時重點考慮過。

鑒於你問的是防洪,其實我國尤其是江浙滬防洪沒有多大問題,各種工程與非工程措施保障地很好,請您放心。最值得關注的是內澇,除澇問題現在還比較嚴重,本輪全省治澇規劃編製中,發現不少地方因澇受災損失不少,請多關注多解決。


首先 謝邀~

首先作為一個在讀的水利專業學生,所學知識有限,回答若有不周請見諒。

先解釋下我們常說的百年一遇 千年一遇 萬年一遇的洪水吧,這些是以歷史文獻為依據經過分析得到洪水的頻率曲線來定義的

就以三峽大壩為例吧

三峽大壩的防洪限制水位(三峽大壩蓄水最低水位)為145m,正常蓄水位和設計洪水位為175m(即抵禦千年一遇洪水水位),校核洪水位為180.4m(即抵禦萬年一遇洪水水位、蓄水最高水位),化為庫容的話三峽大壩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可以至少承受上游每秒7萬立方米的來水量,削減下游3萬立方米的洪峰流量,可以確保下游江漢平原的汛期安全。

相較於98年,現有的長江防洪體系能基本解決長江中下游的洪澇災害(城市內澇除外),畢竟先在中國仍有很多壩在建設當中,再隔幾年會有更好的防洪減災效果。

防洪建築只是防洪的一部分,主要仍需水資源的調度,與水文與天氣的預報。並且在關注洪澇的同時更應關注由水利開發帶來的生態破壞(比如白鰭豚滅絕、金沙江流域 雅礱江流域的生態多樣性的降低)… 並不是在否認水利工程的壞處,而是應該在生態與水利工程之間尋求平衡,而不僅僅是改變生態,更應理解自然,順應自然。


謝邀。城市防洪是一個很大、很廣的領域,涉及好幾個領域。大的防洪工程應該都是清楚的,一般設計都是按照百年一遇標準修的,現在越修越好,整的都跟景區一樣。我個人比較關心的是近幾年熱起來的一個辭彙「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把城市建成類似於一個海綿一樣,能吸水(蓄雨水)排水(雨水利用),有的放矢。

隨著社會的發展,水資源短缺已經是一個嚴重問題了。水資源總量包括地表水、過境水、地下水和雨水。地表水、過境水、地下水已經被利用到一個極限,特別是地下水,近幾年水位急劇下降,出現了眾多問題,人們才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反而觀之,雨水也是水資源總量的一部分,但是我國對其利用甚少,絕大多數都通過排水管網排掉了,由於城市地面的硬化,使洪峰提前,洪量增大,雨量較大時經常還會出現城市內澇等現象。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海綿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海綿城市」的提出既解決了水資源短缺,又解決了城市防洪問題。在國外這一理念已經被接受,應用相當成熟。而在我國由於缺乏政策強制性、缺乏統一規劃等原因才處於起步階段。

建設「海綿城市」並不是推倒重來,取代傳統的排水系統,而是對傳統排水系統的一種「減負」和補充,最大程度地發揮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並考慮其複雜性和長期性。

說幾個與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幾個小例子:1、大家有沒有發現人行路面以前鋪的彩色釉面磚已經逐漸被透水磚(青磚)代替了,這就是為了減少地面徑流,補充地下水;2、現狀很多大學和大型小區、單位的綠色屋頂;這些種植在樓頂的天然植物對美化城市生態景觀、儲蓄天然降水、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都有積極的意義。下圖為例在一座建築物4樓樓頂建設了綠色屋頂,屋頂有亭台、池塘、假山,花木種類達到三十餘種。 魚池的水每隔兩三個月,就會用來澆花,這個水本身含有較多有機物,能當肥料。澆花的水經過滲透、過濾,又和自然雨水一起流到了水槽里,然後再抽上來注入魚池,形成一個封閉的循環系統,使得不管多大的降雨,屋面雨水不會外流。

3、下沉式花園,這個建設的比較多了,新規劃的路兩邊和中間基本都有。

可能說的和題主問的有些跑偏,但是我想說大型功能單一的防洪、水利工程時代已經遠去了,留給我們的是精細化水利,社會的發展已經將工程、景觀、情懷、人文結合了起來,讓我們水利工科狗也做一個有情懷的人!


謝邀,在下目前還只是一名在讀學生,未接觸到專業知識,不便回答,還是看各位專業人士答疑


目前來看,大江大河發生重大的洪災的情況應該不大,目前三級堤防的防洪標準起步都是三十一年一遇。


這個整體範圍實在太大,城市防洪體系、山區防洪體系、河流防洪、湖泊防洪都不太相同。


瀉藥。水利工程均有防洪標準,多少年一遇,多少年校核。大江大河很難發生98那樣的洪災啦,畢竟有這麼多水電站,水庫在負責調洪。小城鎮,鄉村不好說,河堤整治好像都是10年一遇或者20年一遇洪水設計,遇到98那樣的大洪水還是很難抵擋。在下了解有限,哈哈


1、小城市,市區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2、中等城市達到50年一遇;3、重要城市達到100年一遇;4、像北上廣深之類特別重要城市達到200年一遇。


應急機制完善,對水庫搶險加固持續進行。


謝邀,作為一個水利人士,我只能客觀的告訴你,中國的水利系統性規劃相對滯後,各個單位各自為戰,所以很難形成梯級系統協調。單體水工建築物防洪標準可能很高,但總體相加反而下降,歷史遺留問題太多。


這個問題真的很不好回答,每一座水工建築物根據其建築物等級有不同的防洪級別,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甚至是五百年一遇,一千年一遇,如果發生了五百年一遇的洪水,那麼按一百年一遇設計的建築物肯定是擋不了那麼大的洪水的………

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除非有非常詳細的各種數據統計來做一個估計範圍,精確那肯定是沒可能,而且這個問題量化起來太難了。


瀉藥。

這個問題我不會,虛心聽取專業人士介紹。


根據不同地區保護對象的重要性,設計不同防洪標準的建築物。


瀉藥,雖然不知道為什麼提問我,本人初中學歷,拿個假高中學歷在中醫院混日子而已。個人認為,在整體化的現代社會裡,對未來一年的降水已經有了初步的規劃,那麼即使最極端的情況,也可以規劃先淹哪,後淹哪。洪水不是問題。zf的調配和執行力才是問題。


謝邀,其他的不說,基本的防洪建設已經完善到鄉、鎮這一級,逐步完成村這一級的建設也正在穩固推進中,不過真的是不想做項目了。。。


推薦閱讀:

李四光先生預言的地震到底是哪幾個,真的是只剩下山東郯城附近沒震嗎?
有哪些自然災害改變了人類歷史或世界格局?
遇到重大自然災害和事故時,該不該停播或限播娛樂節目?
如何看待「多難興邦」?
面對突如其來的龍捲風,如何減少傷害?

TAG:水利 | 水文學 | 洪水 | 自然災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