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人情真的淡薄嗎?

1、西方親倫關係,是否不如中國家庭團圓美滿?

2. 尊重個人人權的西方社會,是否相應地弱化了人際關係?我特指情感方面

3.事實上,作為人情社會,我們附帶著靠裙帶關係、門第關係產生了各種潛規則和暗箱,請問這方面西方社會有嗎?

以上


德國有一首很好聽的傳統兒歌,叫小漢斯,歌詞大意是:小小漢斯滿懷勇氣地一個人去遠方的世界,媽媽卻哭了,說你一定要儘早回來。七年後小漢斯變成了大漢斯,回到家鄉姐妹們都沒認出他,媽媽只看了一眼就說我的漢斯回來了。

維基百科說這是一首引導父母與子女分離的兒歌。在歐美傳統文化里,分離是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分離並不代表沒有親情,只是親情不該置於個人選擇之上。這首兒歌我覺得就是他們的家庭人情理念的體現。


謝謝邀請。

@Izzie 的答案寫的比較好,我覺得需要我補充的不多。他提到自己在美國六年,我的經歷和他差不多,在美國七年。但是由於我一直在學校呆著,並沒有和很多本地人太親密的接觸,所以了解的情況不是很多。

從在美國這麼多年和美國民眾跟我談及的情況來看,中國對美國的感覺誤差比較大。就跟很多美國人對中國也有誤差一樣。誤差的原因很多,很多傳統的民族文化被媒體無限擴大。

首先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投資:

有興趣的可以去知乎上搜搜這個問題,很多美國人都跳出來更正了。絕大部分美國父母都是支持孩子的教育投資的。但是沒錢的家庭沒有辦法啊。這個並不是美國父母們不想,或者社會文化,而是沒錢。這個算是個正常現象,中國大學學費比美國便宜很多很多,但是也還是有人讀不起。

有意思的是,中國媒體喜歡誇大很少一部分的美國特例,認識這是美國文化的精髓。美國人自己覺得不給孩子教育投資的家庭是不負責的家庭,中國媒體卻說不給孩子教育投資是美國文化常態,美國父母對孩子的歷練-----十分扯淡。

至於題主說的家庭團員幸福。這個問題本身太抽象了。你覺得一家人一直住在一起是幸福,哪怕結婚以後,幾代同堂。美國人覺得過年回家就夠了,平時應該有自己的生活空間。(美國人的過年是指聖誕節,當然感恩節也是傳統一起聚會的日子。) 可是中國的年輕人在這個問題上也是分裂的,一部分人覺得婚後應該繼續和父母住在一起,照顧年邁的父母,這個是幸福。另一部分年輕人(大多數中國年輕人)都想婚後不要住在一起,有自己的生活空間。

西方概念太大,我只能說美國的人際關係其實很有人情味。聚幾個例子來說吧,我去外面開會,回來會收到學校領導寫的感謝信,我拿了獎學金,學校董事會也會寫信感謝你。雖然信可能都是群發,但是你收到後的感覺還是很暖心----這是中國嚴重體制化,等級森嚴的系統給不了你的人情。

包括每年學期開始,學校的免費飯供應,每年學期結束,很多教授都會送你小禮物,大家一起聚餐,中國大學那套,美國都有的,甚至美國會表達的更細膩。

至於西方的門第關係,這個就不用說了。有興趣可以自己看看門。小布希之所以是小布希,因為他爸爸是老布希。美國的家族式發展對社會,財富,媒體輿論,政治的控制,這算是一個常識了。跟中國比起來,其實沒什麼區別。如果你看看中國誰在掌權,一樣的結論,「紅」二代,「紅」三代們。美國的許多政治家族,財富集團,也是一樣。日本也是,我忘了具體數據,記得應該是三分之一的現日本內閣成員祖上也還都是內閣成員。

門第現象本來一百年之內不會被打破,考慮到這是對資源的控制。當然,通常在各個國家的做法都是通過知識(具體表現在學歷)來改變自己的門第。如果你去哈佛肯尼迪政治學院讀了公共政策博士,你將會有機會進入聯合國任職,逐漸觸碰門第的圈子---------然而在這之前,請少上知乎,努力讀書。


謝邀。

不妨先看看中西方的整體社會差異。中西方的人情傳統與社會關係是兩個不同的文化體系,費孝通先生曾用「差序格局「與」「團體格局」來比喻中國傳統社會與西方現代社會。

關於差序格局和團體格局的區別,他打了個比方,西方社會以個人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好像是一捆柴,幾根成一把,幾把成一紮,幾紮成一捆,條理清楚,成團體狀態;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以親屬關係為主軸的網路關係,是一種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結成網路。這就像把一塊石頭扔到湖水裡,以這個石頭(個人)為中心點,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紋,波紋的遠近可以標示社會關係的親疏。

圖片源自網路

差序格局的形成由血緣 、地緣 、經濟水平 、政治地位 、知識文化水平決定,血緣組織越大,圈子就越大,其屬性規則以倫理輩分為基礎,中國傳統社會類似於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提出的」機械團結「,同質性高,流動性差,基本上是一個人治社會、倫理社會、家長制社會,西方社會則更趨向於因分工而消解了集體主義的」有機團結「,人們通過明確的法治、民權、公私關係構成自由而開放的社會。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西方的人情或許並不能以淡薄與否來界定,作為他們已經習慣其中的人際關係,他們覺得再合適不過,身處其中,自由而熱烈,獨立而親密,只不過讓不同文化的我們來看,似乎稍顯」淡薄「。其親倫關係,也更富有自由和平等氣息,父母對子女的關照更多的是出於愛和引導,而非強制與教訓,家庭成員之間不以輩分來分高低,相比中國正式和嚴肅的家庭關係,更像是一種可以互相調侃、傾訴和幫助、建議的朋友關係。

將人權擺在特殊地位的西方,從盧梭在《社會契約論》初次提出到現在已經經歷了200多年,這在西方社會的影響深遠而重大。主權在民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西方普遍接受這個觀念,也就接受了現代社會的組織形式和法治規則,相對於中國的」律法之上是人情「,西方的法治觀根深蒂固深入民心,盧梭相信,」一個理想的社會建立於人與人之間而非人與政府之間的契約關係「,由此衍伸出的法治與人權,為人際關係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開放構築了防火牆,非但沒有淡化反而支撐和加強了人際互動的自由開展,在我看來,中國的人治社會反而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依附著權力、利益與各種難以算清的人情賬,晦澀複雜而變了味。

至於裙帶、門第關係,可以說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人際共性,而非不同文化的差異化產物,從紙牌屋裡的政治潛規則到選票造假,從歐美名校的門第之見到城市規劃中象徵性的公眾參與,西方社會多少都帶有各種暗箱操作,只是形式和程度的差別而已,不能說西方的制度就是完美的,但這並不影響在西方文化土壤中孕育的人情關係特質,以及支持著其社會組織形式較好地符合了人類現階段的社會經濟發展。

雖然生長在國內的普通家庭,但從小我的父親就是以獨立自主的方式教育我,比如18歲要自食其力了,家庭內部的借款亦要及時歸還,每個人的選擇都是獨立自由並得到其他家庭成員的支持等等,所以在我的學習工作中,也總是能跟開放獨立的朋友更能走到一起,而在那種過於集體主義和長老統治的氛圍中感到壓抑,當然,我很享受這種能夠早早地獨立自主的生活,比如很早就可以不用琢磨著如何跟父母要錢而計劃一次隨時出發的旅行,究其本質,不過是一種崇尚」自由、平等與民主「的生活方式。


瀉藥。這個問題啊問得很大,像我這種沒出過國而且在國內都沒混好的,其實是沒有資格回答的。

不過我提供一個關於文明特徵的學者觀點以及我自己的思考與你交流罷。我盡量簡練一點。

歐美文明的根,是海商文明。 東方文明的根,是農耕文明。 (海商是兩個東西,海事和商業)

海商活動決定了兩個特點: 一是人和人首先是沒有長期穩定關係的,人口頻繁流動。

二是人的分工合作必須高效。

這兩點都好理解,你花幾個月時間從這個城邦跑到那個城邦去做生意,當然要快速成交,你不能指望著轉了幾圈愛琴海,還能每次都找到那個你熟悉的人來做生意。

所以西方人重視契約。只有這個東西能保障商事快速穩定。西方人的整個社會體系,包括婚姻撫養是建立在契約理論上的。

然後說中國人,也就是東方文明。農耕活動決定了和海商活動相反的兩個特點:

第一是人員在空間上高度穩定,基本上不流動

第二是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農戶經濟,這樣商品交換的需求就不充分,進而導致了人和人之間並不追求高效的分工合作與交易。

這個也好理解:一個村的農戶之間,基本上不需要合作和交易,而且一年到頭天天見面,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慢慢的觀察其他人的品質,包括信用、能力、暴力傾向,利他性,等等等等。而且每次偶然的合作與交易,都不必擔心人家違約:他的違約會導致他的品質形象在他唯一的潛在合作交易圈子中(即鄉里)毀掉,單次違約代價太高。

這種微觀行為進而導致了在更加宏觀的時間和空間上形成了人情文化。當我們與一個未知的人接觸時,我們可以從他原本活動的圈子來判斷他的合作價值。所以朋友給我推薦人做生意,我就信。朋友給我推薦他的朋友的朋友,我也信。這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關係鏈、關係圈、關係網。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到異地之後就要著急建立同鄉會、同學會等等。

===================================

補充:

這種行為邏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而且與西方的契約體系對比鮮明。

比如我們借錢給朋友,總喜歡說一句:「打什麼借條啊,啥時候寬了再還我。」這才顯得仗義。

比如我們結婚,領不領結婚證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辦酒席「昭告鄉里」,而西方最重要的是「我承諾,無論生老病死……」和交換戒指。我們用穩定的社會關係來約束婚姻,他們用契約行為來約束。

======================================

update SP1:當然以上並不是我全部想說的內容

兩個核心變化: 變化一: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隨著工業化(工業化就是商業化!)和城市化推進,人們的居住空間不再穩定。想想你搬了幾次家了。 變化二: 除了居住空間以外,人的另一組主要社會關係是職業群體。90年代前,我國實行的是單位制。人是被單位綁定的,相當多的人做了二三十年的同事。隨著多元經濟放開,勞動力流動加快,人的第二個類似「鄉里」的關係結構再被破壞。想想你換了幾次工作了。

環境變了,行為就自然跟著變了。

中國人也開始輕視人情了啊。

我們不再和隔壁鄰居建立感情了,有時候甚至住了幾年都不知道隔壁有幾口人,姓什麼——因為住了幾年是個意外,我們都互相不知道對方什麼時候會搬走。

我們年輕人也不喜歡過年時候串門子走親戚了,那些一年只見一面的七大姑八大姨跟我們真心沒什麼關係,他們不知道我們在外地活得是丑是歹,是天天擼還是天天約炮。他們和我們的聯繫還不如一起打遊戲的網友。

但是重視契約的變化,老實說我卻沒有看到太多。基本上法律框架之外,好像沒什麼契約行為和契約文化。

我只能從一些近現當代的故事中去尋找一些證據來支持這種文明比較的觀點。

比如說,在中國的最近幾百年的商幫當中,晉商、徽商等就很強調「誠信」,而蘇商相對來說不太強調「誠信」。因為晉商、徽商做的是異地貿易和異地金融活動,這和西方海商文明是類似的。而蘇商做的是壟斷生產活動。流動性不同決定了大家需要強調的東西不一樣。

上面兩方面論證,想說的就是

一、不要再抱著中國人「重人情」的老調彈了。

隨著我國越來越國際化,我們和西方人的文化差異是傾向於減少的。

二、但也不要把人情丟了。

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減慢,社會流動也將減緩。我們跳槽和搬家的頻率會減少,也許過幾年,你又會和你的鄰居熟絡起來。

================================================

至於從這個視角看過去的西方人現在有什麼變化,中東文明、南美文明、非洲人文明有什麼特點,我看不到,自然也說不出來。期待在這個問題下,能看到博學者、遊學者的介紹。

=========================================

哇哦,被各種大V點贊啦,豈能不趁機打個廣告?各位看官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以下這幾個問題是我覺得有點心得的,不如大家以來探討一下啊。

如何提高在政府機關的工作能力和遇事處理能力? - 譚靖東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272287/answer/87691142

羅輯思維所說的「線」的時代過去了嗎? - 譚靖東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66063/answer/79727816

有哪些政治不正確的實話? - 譚靖東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980987/answer/113792337

為什麼現在殺毒軟體免費了有的人反而不滿意了? - 譚靖東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02906/answer/148729731

自己默默變得更好的時候為什麼不喜歡甚至害怕被人知道? - 譚靖東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326874/answer/116276408

為什麼很多當官的和有錢人比較信風水? - 譚靖東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66843/answer/118846045

部分日本動漫的「格局」很小,是否跟作者或日本文化有關? - 譚靖東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028879/answer/149278856

21歲了,還是找不到自己的興趣和人生的意義,怎麼辦? - 譚靖東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29562/answer/52527968


這是一個很傳統的對西方的誤解,也是一種狹隘的偏見。首先要看你怎麼理解家庭圓滿這四個字:如果你認為你的家庭=你的伴侶+你的孩子,最多再加上雙方爸爸媽媽,那麼無論中西方,都非常看重人倫親情。如果你認為家庭圓滿等於你的爺爺的兄弟姐妹加上七大姑八大姨加上整個村雜七雜八的遠房親戚們,那估計不好意思要讓你失望了。這些可以算你的家族關係網,但並不算是他們一般指的家庭or親情關係。

第二個誤解是,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我朝為了教育獨生子女們獨立也是煞費苦心,事實上無論哪個國家的父母,都會儘力給自己孩子最好的資源,一般家裡負擔得起大學學費的,都會為子女支付學費,但是如果父母實在負擔不起,家長不會選擇「砸鍋賣鐵也要供你讀書」的道路,而是傾向於讓子女自己貸款。這一點上我覺得亞洲父母的態度應該都是一致的,在對讀書這件事的態度上眼光很長遠,也很了不起。

第三,西方也看重人際關係,但是這個人際是指正常的人際關係。中國官僚體系下的人際關係,是扭曲且複雜的。西方的人際關係,指的就單純是人際交往的能力。舉個栗子,你有才華,想進好公司,OK,去做social networking,刷很多人的臉,加很多人的聯繫方式,然後刷別人的好感度,把自己推銷出去,這樣就可以了。舉個栗子,我想向教授要資源,那我就直接約談教授,向他展現我有某方面的興趣和相應能力,或者寫電子郵件詢問。然後教授回復我,我最多再寫封感謝信,這件事就到此結束了。但擱中國,第一你不能這麼直接地推銷自己,要禮尚往來做很多鋪墊還要帶禮,不然誰閑著沒事給你打白工;第二別人為你辦事,你要回禮、要請吃飯,否則會被視為不通人情世故;第三你的競爭性不能表現的太強,在我美帝「沉默視為無競爭力」,但在我朝就是「槍打出頭鳥」「悶聲發大財才為正道」。

以及,題主問的暗箱操作,我的感覺是西方並不把富二代走後門看作是暗箱行為,而視為理所當然。在我國,一個富二代不憑藉考試分數,而憑藉家裡關係進了某某大學是要被人唾罵的,但是在美國校友關係和名人子女入學是個白紙黑字寫下的存在的入學理由。找工作也是如此,家裡有關係並不需要隱藏,XX大大的子女屬於優勢不是劣勢。


【主流是那樣,有些不是那樣。】

這得看族裔吧,義大利族裔就挺有人情味兒的,比如說《人人都愛雷蒙德》那種家庭,當媽的二話不說就進兒子家,根本不拿自己當外人。動不動去兒子家給兒子做飯,動不動送蛋糕給兒子吃。我看了就特別喜歡,感覺心裡暖暖的,出於家庭的熱鬧溫暖感受喜歡看這個。

《教父》里也是,一家人吃飯,兒媳幫著媽媽做飯,男人們坐在飯桌上談事情,飯好了大家一起吃飯,你給我拿一下豌豆,我幫你拿一下寬麵條。親戚來家裡了,胖胖的老媽會在親戚的額頭上狠狠一吻,父親會親親戚的臉頰,很用力。很有人情味兒。還有克里昂家族的妹妹被丈夫打了,當大哥的就去狠狠教訓妹夫。妹夫後來報復的過頭了,三哥哥就把妹夫做了,為大哥報了丑。這多有人情味兒呀?!

如果全中國的所有年輕媳婦兒都有個彪悍的親哥哥,那得解決多少小三問題?女方結婚後只要發現有女的勾引老公,就能哭哭啼啼的跟親哥哥說。親哥哥第一次可以和她丈夫談一談,然後靜觀其變,如果發現還不收斂,就能在大街上逮住兩個人打到哭爹喊娘為止。暴力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但暴力是跟規則逾越者最好的溝通方式。看這個男的以後還敢不敢。

扯遠了,我反觀中國才人情味很淡漠。

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只有我從小和爸爸媽媽很親昵,人前人後一概不管,小學放學了爸媽來接就要親親我親我親我!初中也是,高中也是,親吻臉頰從來不避諱外人,任何場合任何地點。小時候更瘋,爸媽回家了,我撲上去就咬啊!「啊!!!!爸爸媽媽回來了!!!爸爸媽媽回來了!!!」喊著就撲上去咬手指,或者咬胳膊,不然覺得不過癮。

而其他小朋友,我感覺,跟父母不怎麼親,互相之間那感覺……特別奇怪……後來我感覺,純漢族家庭表達對子女愛的方式,好像特別含蓄。我媽媽在我小的時候親我親的實在不行就咬我額頭,我弟弟出生以後我咬過他屁股蛋兒。這似乎可以對比出漢族人情味的部分。

再一個就是,漢族的人情味特別實,常常以能否給對方帶來利益,評判人情。比如某局長,有個紀律絕對不能違反,誰花多少錢賄賂也不能違反,但是真朋友求來,不給辦就覺得自己不夠意思。人情越深,越強調自己是否真的滿足了對方的請求。

第三方評判也是,那誰誰特別夠意思,說辦就給辦了,很講義氣。————中國的人情更多的是有實際利益的義氣,感情也是通過利益交換或者輸送來建立的。

而西方多分得清,感情是感情,利益是利益。我心裡不暢快,你做朋友的願意買兩提啤酒來陪我聊聊,這是感情。咱倆做買賣,都按財務制度走,這是利益。

很不一樣吧。

近幾年我們這裡有很多債務糾紛,我看了都傻眼,借條也不寫就能把幾十萬的錢隨意借出去,我了個去!神人啊這都是。借出去以後朋友還不了,也不賴賬說沒有欠條沒有借款,也承認,需要打借條的時候後來就補上了,只是還起來特別慢。就覺得中國這人情,特神,匪夷所思的神。


在美國5年。個人經歷/身邊朋友經歷,感到:

1. 西方親倫關係,是否不如中國家庭團圓美滿?

否。

因人/家庭而異。

2. 尊重個人人權的西方社會,是否相應地弱化了人際關係?我特指情感方面

很多時候你沒有發現身邊其他國家人(注,特意用了其他國家而不是西方,大家自己體會一下。。)八卦、人情味兒重的一面,可能是因為不夠熟,不在合適的社交場景。

3.事實上,作為人情社會,我們附帶著靠裙帶關係、門第關係產生了各種潛規則和暗箱,請問這方面西方社會有嗎?

有。

同上,很多事情你沒發現,可能是因為還沒有接觸到。

-------------------分割線-----------------------------------------------------------------------------

事實上,家庭和家庭之間的區別、階層之間的區別,甚至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往往要大於東/西方的區別。

另外,世界也不是按照東/西方來劃分的。

一個英國家庭和一個義大利家庭,文化可能截然不同。

一個紐約州的猶太裔家庭和一個北卡特來納州的英格蘭殖民地後裔家庭,也非常可能完全說不到一起去。

一個讀私立學校、父母開著寶馬送來上學的美國學生,和一個靠自己貸款讀州立大學、假期打工攢生活費的美國學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

了解世界不是東西方二元論,而是許許多多不同的個體、家庭、民族、國家組成的。多出去看看。會有好處。

另外,人性的本質,其實都差不多。


謝邀,

1,不是的。

2,這其實是我想多說兩句的,個人主義是否淡化親情?

一定要我說,我認為是的。共產黨宣言里就講,資本主義打破了溫情默默的中世紀。

所以,說西方個人主義,中國講親情是不準確的。應該是資本主義社會講個人主義,封建社會講家庭本位。

中國處在從封建到資本主義的過度(我說的是民間傳統,不是政治制度)。

但是,這種親情淡漠,並沒有那麼明顯。請大家思考:中國離婚很自由,是不是意味著大多數人都會離婚?美國同性戀可以結婚,是否意味著只有同性戀才能結婚?

人有權利但可以不用。所以大家要分清法理上的權力和實際的權利。

個人主義確實強調個人權力。它的核心思想是個人一切的付出,都必須由個人決定才合理。任何人或集體或國家都不能強迫個人付出。

比如,爸爸去成年兒子家吃飯要交錢,因為爸爸不能強行讓兒子供養他。這是曾經流傳很廣的說法。但是,實際上不用說爸爸,就是陌生人來家裡做客都不用交錢的。這裡只是說,兒子有權利要錢,但不是說兒子都會要錢,或者必須要錢。

再有被誤會很深的是西方保守派,大家都說他們代表富人,反對捐錢給窮人。但實際上很多保守派本身就是大慈善家。他們只是強調,我們有權利不捐款,但並不是說我們一定不能捐款,捐款要有個人的意志決定而不是由國家集體的意志決定。

相反,中國很多的所謂捐款都是強制的。我們古代有個詞叫做「苛捐雜稅」,這個「苛捐」就是強制捐款。西方保守派反對的是以救濟窮人為名的強制捐款,或者稅收。

所以,說西方親情淡薄,應該有,但是不會差的太多。

3,政治上的裙帶關係,我覺得這確實是缺少個人主義的原因。市場經濟越發達,個人就越有獨立於小團體的傾向。

如果從具體的角度說,我認為有兩個問題。

第一,中國政治缺少流動性。一個人當領導,那麼他可能一輩子都是領導,可能職位會常換,但始終是官。

這個時候我投資一個官員就比較有利,因為一旦與他結合,我的一輩子就有了依靠。因為我有一個穩定的預期,這個人會一直當官。

第二,官員靠舉薦。雖然選的也是能力強的,但是兩個能力都強的那就是誰關係近誰上。因為,雙方都知道誰也不會輕易罷官,以後互相有依靠。

這就像魏晉時期的世族門閥一樣,一旦官員靠官員推薦,很快就會形成裙帶關係。所不同的是古代都是推薦親人,現在是推薦關係好的。(能力一樣的前提下)

消除裙帶關係,我覺得一個要加強官民之間的流動,歸根道理還是要打破現有的人事任命體制。


謝邀!

如果「西方」是指日韓美(西)歐的話,那實際情況是這樣:

  1. 他們私人邊界清晰,一般不會去主動干涉他人事務,即使親人之間,如果分開居住了,那即使是父母兒女之間,是私事的就是私事,另一邊較少會去主動干涉,比如說孩子夫妻間關係不和,父母也不大會主動介入來調解或者幫腔;
  2. 但是如果的確是需要幫助,很多時候,只要是他們力所能及的,無論你是親疏遠近,不少人會積極甚至主動出手援助,比如說遊客在路上表現出找不到路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會有些人主動上前詢問你是否需要幫助,甚至帶你走這段路。


沒有那麼多七大姑八大姨七嘴八舌的當面指指點點。背後都一樣,到處都有有嚼舌根的。不過你不用為了那點可笑的血緣親情去成天面對他們。跟那些極品,大可老死不相往來。過節過生日祝福送到花倆錢兒就完事兒。不用昧著良心討好誰誰的。

有孝順的,總給父母買這買那。有不孝順的自私的,父母總貼錢。還惦記著家裡的房子。這點倒是天下大同。


謝邀

我覺得西方文化里人們只是不濫用人情罷了


人情一共一百分,中國人對自己親人九十九分,對外人一分。

西方對親人70分,對陌生人30分。


從我接觸的少量西方人(特指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來看,他們對待陌生人比我們對待陌生人更熱情,可能是因為這些國家本來就是中產階級佔主流吧,所以對待陌生人熱情已經是一種自然的習慣了,也很安全。

他們來到中國也往往保持著這種習慣,所以也有些人因此在中國被騙。。。

西方人怎麼樣並不是因為西方人具有某種人種特質,而是因為在他們的環境下,那樣做是最明智的選擇。


謝邀~

怕自己忘了,直接複製題主的問題來回答,主要談英國,以我感受到的為主

1、西方親倫關係,是否不如中國家庭團圓美滿?

- 其實我覺得,所謂中國家庭團圓美滿,也不見得就是一定的,有不少家庭是維繫給外人看的,自己家裡什麼樣只有自己清楚。

中國人有好些個關於家庭的美好願望,比如家和萬事興,比如題主提到的團圓美滿,這屬於我們教育中的一個部分,還有落葉歸根這樣的家族意識,使得中國人更願意超這個方向努力。英國雖然也有family tree這樣的說法,但是年輕的一代這個意識就比較淡薄。英國的家庭觀念主要是是在小家,就是父母子女,再往外擴展的時候就會突然弱化很多。比如我身邊的朋友,連自己某些同輩的堂親表親的名字都不記得,或者知道名字但是不知道是那個叔叔姑姑舅舅姨媽的孩子。這跟下面問題當中提到的尊重個人有關,對他來說,他認識的更多的是你這個人,而不是你跟他之間因為親情產生的關聯。當然如果本身兩個人關係就好,親情就是加分項,如果關係不好,那所謂的家族聯繫就是然並卵。我有一個同事家裡因為父親的財產鬧的不可開交,幾個親兄弟姐妹老死不相往來,他也覺得無所謂,我過自己的生活就是了。

他們對最親近的家人,比如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是可以有「我愛你但我不喜歡你」的想法的,這個對我最開始的衝擊比較大。他們的「尊重個人人權」,其實主要是獨立人格,也就是首先我們都是平等獨立的人,然後才是我們之間的關係。比如我男朋友的外婆,已經89了還堅持自己住,有的時候我男朋友的媽媽幫她洗衣服,她還要給錢。當然他媽媽沒有收,但是這反映出作為一個個人,包括你附屬的財產以及思維想法,都是獨立且不受感情影響的。當然作為受方,你可以決定要還是不要。我男朋友有一次因為修車沒有錢了,找他媽媽借了些錢,然後分期付款還的。如果他媽媽說不用,他心存感激;如果他媽媽沒說,他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但是這要擱中國就不太多見。因為在中國作為家庭,很多東西都是捆綁在一起的,而且我們的主流價值觀是親情是大過於金錢的;而英國的價值觀是這兩個東西是分開的沒有可比性的。

2. 尊重個人人權的西方社會,是否相應地弱化了人際關係?我特指情感方面

- 我覺得沒有那麼絕對,他們只是不會像中國人那樣逢年過節群發祝福信息,但是會給他們認為值得的人寫賀卡,親手甚至郵寄給對方。我男朋友的父母在聖誕的時候收到了近100張賀卡,全部都是手寫的。他們因為之前做過不少慈善還有義務的工作,所以認識很多對他們心懷感激的人。但是反觀我和男票,兩個人加起來也不到20張,這還是包括走的比較近的親戚朋友的。主要是因為兩個人剛出社會,認識的人基本上只有同事和鄰居,而且值得交換賀卡的同事也是屈指可數。所以扣題的話,人際關係並沒有弱化,只是他們更注重自己認可的人際關係,而不是所有「有用」的人際關係。

3.事實上,作為人情社會,我們附帶著靠裙帶關係、門第關係產生了各種潛規則和暗箱,請問這方面西方社會有嗎?

- 應該也有,但是我看到的不多。這些裙帶關係通常都是給你多一種可能性,但是最後能不能成事,還是要看個人。比如我可以把你介紹給一家公司,但是最後他們錄不錄用,我不會插手結果。其實主要還是因為上面提到的獨立人格,大家都不希望別人在看待自己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依附關係。在國內有的地方,這樣的關係可能是背景可能是優勢,但是當所有人都已經無意識的注重獨立人格的時候,這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污點。

以上。


歐美人也是人,社會資源(social capital)本來就是法國學者Bourdieu提出來的,怎麼會沒有人情關係?

自己的工作就是碩士同班同學介紹的,要不是老一起去酒吧hangout,沒交情她憑毛幫忙啊?

去city council辦事,如果不是在gym認識一個在裡面工作的大叔,憑什麼第二天就可以約上本來要等好幾周預約?

待得愈久,愈覺得其實所謂歐美文化和東方文化,在很多行為邏輯上都沒有本質的不同。


謝邀。

勉強答兩句。

不好說淡薄吧,應該換簡樸直率這類詞兒。

相較中國人情的繁瑣複雜,西方人情我覺得更贊。分什麼「兄友弟恭」?BROTHERS LOVE,平等多好。

噴一下中國親情的核心:「孝」還可以與時俱進,「順」就反動透頂,早該掃除。


男朋友德國人,符合題主西方人的要求,以德國為例,根據我在敵軍內部的考察,有幾個結論跟大家分享。

1.西方人更加註重自己的生活,大部分時間都是各干各的,比如我和男票住三樓,男票哥哥和女票住二樓,我們基本生活不會有交集,不會一起吃飯,平時也是各過各的。他們之間偶爾會一起去解決些問題時會說話比如一起去修家裡的燒暖氣的機器。。

2.西方人更注重自己的感受,比如半夜我們還會聽見樓下特別大的音樂聲,根本不會顧忌我們可能會睡覺。比如爬梯一般不會和中國一樣大家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只會在爬梯的開始大家一起喝一杯shot然後各玩各的,比如吸大麻的湊一堆,玩drinking game的一堆,deep talk的一堆, 陽台抽煙的一堆。。。

3.對節日的觀念很重,比如生日一定會給你送包裝好的禮物,父母一定會給孩子生日賀卡這種形式上的東西。狂歡節大家一定會聚集到廣場上穿上狂歡節的服裝一起慶祝。

4.倫理關係不像中國這麼正統。比如在德國情侶之間做愛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事情,不會上升到道德層面:我上了你我就要對你負責。另 ,還有一個有趣的事:男票的姑姑在家庭聚會時會單獨出現帶著她的男朋友,下一次家庭聚會時姑姑的前夫則會單獨帶著兒子出現,問原因大家都很喜歡姑姑的前夫,所以他就來了。

5.老一輩對孫子孫女的關心與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也會擔心各種問題,問這個問那個,但是感覺代溝沒有中國爺爺奶奶與孫子孫女這麼深。

6.朋友之間沒有那麼粘,會提前通知來拜訪然後一起喝酒打牌聊天,平時沒事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彼此聊天上,都在做各自的事情。

人情是個很大的概念,但是相比中國西方人情沒有那麼緊,也可能因為中國社會是人情社會會比較注重,有時候會覺得冷漠有時候會覺得自由。


界限分明、溝通明確,是文明進步的表現

這方面,西方比我們做得好,我們的大城市比小城市做得好

人情就反面,試圖通過 模模糊糊、潛規則一樣的認識 做行為指導

界限分明,在不理解的人看來,就是人情淡薄


謝邀,比中國的親倫關係圓滿,西方社會的親倫關係並不依賴於孝順或者家族血脈,而是強調個人的自由選擇,這樣父母會更尊重子女,子女把父母當朋友,所以父母不能打孩子,因為孩子是一個個體。中國家長打孩子時常用自辨道:別的家長也這麼教育孩子呀。只能說父母在與自己親人、孩子交往時缺乏的意識和技巧,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因此需要用家長制和血緣至上的思想來掩蓋自己交往意識和能力上的幼稚。

這種交際上的乏術會造成親子關係的對抗,生活在其中的雙方都不快活自在,父母常常介入子女生活選擇過多,子女礙於所謂「孝順」不敢說實話,所以現代中國家庭多數還處於心不甘情不願的尷尬狀態。父母大家族式的天倫之樂與獨生子女小家庭式為單元的現狀衝突激烈。

另外,強調個人性並不會影響人交往的實質,我覺得人交往主要有兩個目的:社會認同與個人利益。從兩方面來說:將有限的時間花在你認為值得的人身上都沒什麼錯。人脈廣泛是更強調個人利益,我可以減少或不要這個利益?當然可以,我只想通過社會交往來獲得存在認同為何不可?我們把微信朋友圈打開,數一數自己有幾個能真正交心的朋友?

還有一點,大家總覺得西方人不講人情事故。其實他們大多是在規則之下講人情事故,比如我的英國房東人很好,幫了我不少忙,我就想請他吃個飯,他一口回絕。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和他是契約關係,在契約之中額外的利益交往可能會影響契約的執行,但是他答應等合約結束後可以一起吃飯。我租你房是公共關係,我不租了就是私人關係。因此,通過私人關係去破壞公共關係的人在西方會受到嚴懲,我們文化里講的人情事故里多少夾雜著這種私人關係介入公共關係的意圖,最後公私不分,反而一團糟。


剛來加拿大的時候,住在外國人家裡,他家有三個小孩子。

有一天我和他們的媽媽一起讀故事給小朋友聽,讀到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小孩,慢慢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孩,而他的爸媽都慢慢老去,然後去世,最後這個小孩也變老了。整個插畫是很明朗輕快的。

我那時候17歲,第一次離開家,聽完心裡非常難受,眼眶就紅了。外國媽媽稍微有點詫異,她說,這是人生必經的道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我當時覺得外國人咋都那麼冷血呢。現在我覺得,可能人和人之間本來就沒有那麼大的聯繫,非要把自己和別人緊緊綁在一起只是徒增煩惱,人還是要過自己的生活,要尊重自然的規律吧。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想移民?
馬賽的治安真的不好么?
在平壤以外的普通朝鮮人生活是怎樣的?
在泰國學習/工作/生活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在蒙特利爾工作生活是什麼樣的體驗?

TAG:關係 | 留學 | 人際交往 | 社會文化 | 國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