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歐洲那麼小土地上會有那麼多語言(如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它們之間的區別相當於我國方言的區別嗎?


補充,昨天半夜答的,謝謝支持,當時太困導致有一些筆誤和疏忽,多謝指正和諒解。並且再次聲明,有一些自作圖轉載需要私信。篇幅有限主要還是概論,如果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歡迎關注我或者我的專欄「祖先」。

.......................................................................................................................................................

  • 謝,很同意督工的看法,我也來說一下吧,我們捋一下到底歐洲為什麼沒有個統一的語言,歐洲的各種語言是不是像我們的方言一樣。

  •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科普幾個名詞,「語系」,語系是語言學最大的分類,代表一群有著共同「原始語」的語言,「語族」,語族代表一個語系中相似度較高同源詞較多分裂較晚的一類語言,「語支」,代表一個語族中更為相似的一小類語言,分裂時間很短,大部分辭彙都具有明顯的同源成分。

先回答下吧,總的來說歐洲語言確實基本都是一個語系的,但是語族不同,而我們的「方言」都屬於同一個語族,然後就是回答歐洲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語言。

第一是我也總在其他問題里說歐洲支離破碎,但是這種支離破碎僅限於地中海沿岸,其實歐洲大陸本質上是很平坦低矮的一大塊陸地,可以說支離破碎所引起的小國寡民城邦效應最早僅限於羅馬帝國之前的時代,因為那個時代文明是燃燒在地中海沿岸的。

  • 我們可以把歐洲看成一個「大半島」,而半島的上面有三塊「小半島」,上圖。

歐洲「半島」,我們發現相比中國歐洲還是很低矮平整的,只不過地中海沿岸由於非洲板塊向北推進造成了支離破碎的海岸線,而這三個半島大家也可以理解為「褶皺」,伊比利亞半島就是現在的西班牙葡萄牙,以比利牛斯山和大陸分界,亞平寧半島就是現在的義大利,以阿爾卑斯山脈和歐洲分界,巴爾幹半島就是那些亂七八糟的塞黑波黑等南斯拉夫人,當然了,巴爾幹半島還有個「子半島」,也就是希臘半島,以奧林匹斯山作為邊界。

當然了,這塊大陸的北邊還有一個奇葩,那就是一部分都在北極圈內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其實如果按照分子人類學來說,現在的歐洲人並不是「土著」,而是一群從中亞K系人分離出來的——R系人的後代,他們一直居住在黑海東邊的高加索山周邊進行游牧生活(上圖可以看到那個黑海),遷移到歐洲大陸不超過10000年甚至更低,而我們的祖先O系人也是中亞K系人分出來的,只不過他們之後更往東去了,成為了我們的祖先。

我們都知道歐洲大部分人所說的語言,都是被稱作印歐語系的語言,也就是前面說的父系單倍體基因主體為R的這批人使用的語言,語系這個東西是後人總結或者說假想一批擁有共同「原始語」的總稱,那麼歐洲的語言為什麼叫「印歐語系」呢。

當年這批R系人,用現在的說法又叫「印歐人」,他們本來愉快的在中亞游牧,但是激烈的競爭和西風帶造成的中亞環境不斷惡化終於讓他們開始遷移,冰期的消融讓西邊的歐洲大陸開始解開塵封,所以R系人分成了三波。

圖 黃色的是印歐人的凱爾特人 紅色的是地中海人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深藍是日耳曼人淺藍是斯拉夫人(但是這兩個部族分離的更晚)

有人會問你是不是忘了畫西班牙的伊比利亞半島了,其實啊,伊比利亞半島生活著歐洲的土著人種,也就是現在被稱為「巴斯克人」的一群人,只可惜沒過了多久,這群貨就被凱爾特人入侵了,從此凱爾特人開始覆蓋大部分歐洲。

當然了現在巴斯克人仍然在西班牙有殘留,他們使用的就是極其特別的孤立語言——巴斯克語,完全不同於世界上任何一個語系。

而正是那群紅色的R地中海人種別看在歐洲沒什麼市場,其實人家在亞洲混的風生水起,我們來看一下亞洲。

印歐人地中海人種的分布區域,上圖在亞洲的部分就是赫赫有名的——雅利安人,而在中國新疆一帶的是僅存的原始印歐人,也就是被稱為「吐火羅人」的那批人。

(回答下下面回復的問題,為什麼作為日耳曼人的希特勒一直鼓吹雅利安人呢,其實雅利安人在古代確實很厲害,這群游牧民族除了北邊的被匈奴給吞了之外,南邊的一波幹掉了古印度建立「雅利安印度」(佛祖就是雅利安印度人),一波居魯士領導的波斯雅利安人進入伊朗高原後直接幹掉了現在伊拉克一帶的巴比倫,直接控制西亞,然後波斯又順便吊打了埃及。所以說從某種程度上說,三個「文明古國」都是被雅利安人給打垮的。現在伊朗的名字「Iran」就源自雅利安,伊朗和印度的語言也是和歐洲一樣的「印歐語系」,但是後來雅利安命就不怎麼樣了,波斯被亞歷山大摧毀,中亞的游牧雅利安被蒙古高原來的「鐵勒」這批黃種人同化成了「突厥」,連語言都變成了突厥語,波斯復興出來的「薩珊王朝」最後又被阿拉伯人入侵,全部伊斯蘭化。嗯,就說這麼多了。)

  所以說這批人生活在如此廣闊的一個區域,橫跨歐洲中亞印度次大陸,所以才被稱為「印歐人」。他們血緣關係很近,按理說語言應該差不多,所以很多語言學家認為他們曾經說的是「原始印歐語」,並且認為現在所有這些印歐人掌握的語言只是分離太久才產生的變種,很多人認為印度的梵語、新疆考古發掘的吐火羅語,或者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語就帶有很多「原始印歐語」沒分化之前的成分。(但是最近很多證據表明原始印歐語很可能就不存在,因為這批人很可能在黑海裏海老家的時候,說的就已經是形態各異的語言了,所以「原始印歐語」很有可能是受到中亞更早的一批土著人同化影響形成的語言,所以從根本上每個部族的差異就很大。)但是總之吧,這些語言肯定是帶有很大一部分相同「血統」的,這也就是「印歐語系」的由來。

  • 而就算我們不糾結這個,其實我們可以說,這三種人使用的語言,差別是極大地,雖然都有共同的「祖先」成分,但是詞根都有極大的差別。

首先看日耳曼斯拉夫人,他們倆的語言相差稍微小一些,當然了這個也和這兩個民族後來總是混在一起有關。

但是凱爾特人就差了極多了,現在威爾士以及愛爾蘭這些地方的凱爾特語,和其他印歐語系的語言差距都很大,而所謂的這個地中海人種的內部就更別說了,希臘語、義大利語、梵語的差別有時候都很難讓認覺得他們本質上是一個語系的了。

所以說從根源上,這三波人的語言是要比我們後分化出來「方言」差別要大的多,但是現在要是單純說歐洲,那麼多的「國家」,可不僅僅是這三波人啊。

其實是這樣,本來希臘人早期風光過一陣,但是隨著各種內鬥加上和波斯的消耗,沒多久就跪了,雖然有個亞歷山大迴光返照一下,最後還是支離破碎消失在歷史裡,最終成了現在的歐洲第一奶娃。

  • 而深刻吸收希臘人文化的拉丁人,在上面那個亞平寧半島冉冉升起,羅馬帝國是歐洲少有的統一時間,羅馬人以壓倒性的優勢,把上面那一大片黃色區域里西邊的凱爾特人全都吊打了,就比如凱爾特人的高盧,也就是現在的法國那片區域,伊比利亞半島也就是現在的西班牙也完全被控制,現在的不列顛島就更不用說了,就這樣完全變成了羅馬公民。

  • 而北方一直生活在現在北歐地區(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日耳曼蠻族南下,入侵了現在萊茵河易北河地區驅逐了那裡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佔領了歐洲大陸東北部,留在斯堪的納維亞老家的日耳曼人也就是現在說的——維京人。
  • 所以也就是說叱吒風雲的凱爾特人,在1世紀之後幾乎全部羅馬化和日耳曼化。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除了在英國和愛爾蘭(對其實還有法國西部的布列塔尼亞)能看到點凱爾特人殘餘,其他地方根本就找不到了。對了,不列顛這個名字就是凱爾特語里的,而日耳曼這個辭彙有一種說法也來源於凱爾特語「ger臨近man人」,也就是臨近的人的意思。

也就是說在這個時代,歐洲語言的主體就已經變成了羅馬的拉丁語和日耳曼的日耳曼語平分秋色了,凱爾特這個昔日歐洲的第一霸主就這樣淡出了。

圖 藍色主要是日耳曼諸部族,紅色全都是羅馬化的各個人種

所以說現代語言學中,把羅馬人語言為基礎的語言叫做——羅曼語族,而日耳曼人的語言叫做——日耳曼語族

結果到了後來羅馬帝國和日耳曼人的各個邦國一起被東邊過來的匈人吊打,匈人其實主要還是一批中亞游牧的N系雜胡,或許有匈奴血統,但是更大一部分是東歐也就是現在烏拉爾山一帶生活的的馬扎爾人,還有高加索的原始印歐人阿蘭人,組成的一波聯合蠻族,歐洲被大洗牌,羅馬內部越來越激化,最後分裂成了以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現在土耳其)為主體的東羅馬,以及亞平寧半島(現義大利)和伊比利亞(現西班牙)的西羅馬,內憂外患中還信仰了猶太人創立的一個小教派——基督教。

所以匈人這麼一衝擊,日耳曼本來就是蠻族所以沒什麼大事,但是羅馬基本就算完了,匈人老大阿提拉死了之後曇花一現,他們就生活在了羅多彼山脈北邊的潘諾尼西亞平原了,上圖也有,這地方就是現在的匈牙利,人家用的是馬扎爾語,是個和印歐語言完全不同的玩意。

所以這樣一來羅馬很快被日耳曼人吊打,隨著日耳曼的倫巴第部佔領亞平寧半島,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而在羅馬帝國滅亡前,日耳曼人早就慢慢的控制大部分歐洲大陸了,除了進入義大利的日耳曼——倫巴第人,還有進入西班牙的日耳曼——汪達爾人,當然還有最強悍的一波,就是控制了大部分歐洲地區的日耳曼——法蘭克人,同時還有率先進入不列顛島的日耳曼——盎格魯薩克遜人

但是法蘭克人其實很早就和羅馬很友好,全民一直就大量的「哈羅」,所以這批人最後語言基本都被同化成了羅馬的語言,法蘭克的中心是在高盧也就是現在的法國地區,法蘭克到了查理曼大帝的時代,基本上就已經控制了整個歐洲的日耳曼人了(除了北歐老家的。),結果最後按照日耳曼的傳統把領土給分了,這也就是法蘭克三個重要組成部分,「西法蘭克、德意志(可能來源於日耳曼人最早的自稱」條頓「)、義大利(羅馬的老家)」。

  • 而由於法蘭克人的控制,從猶太人傳到羅馬的基督教,最終使得整個日耳曼人也全部皈依,落後文明統治發達文明,如果不願意被徹底文化同化,那宗教就是最好的選擇。結果日耳曼人本來在老家的「奧丁、雷神索爾、洛基」等這種信仰現在已經成了「北歐神話」了。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雖然日耳曼人從北歐那個小地方佔領了整個歐洲,但是巨大的文化逆差導致大部分被同化,也就是說在西班牙、義大利、法蘭西這些地方的日耳曼人,都全部「羅曼」化,也就是羅馬化,他們的語言也從原來的日耳曼語變成了羅曼語族的語言。

  •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的法國是以日耳曼人為主體的,但是語言卻是羅曼語族的語言,可以說如果一個義大利人去學法語,三個月就可以很容易的聽懂交流,所以說同樣屬於羅曼語族的「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法語「這三種源於羅馬的語言關係,其實是很類似於「方言」的,這三個國家的人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基本都沒什麼難度,大量的單詞都是一樣的。

  • 而日耳曼人的老家北歐地區肯定沒有羅馬化,而日耳曼人最先登陸的地方德意志地區也沒有羅馬化,同樣佔領英倫三島的日耳曼——盎格魯薩克孫人也沒有羅馬化,他們全都使用日耳曼語族的語言,可以說他們更類似一種語言的不同「方言」。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如果說「好」這個詞根,在整個羅曼語族裡都是很相似的。

義大利語早上好 bon giorno 晚安 buona notte 西班牙語 晚上好 buenas noches 法語你好 bon jour 也就是說整個羅曼語族只要和好有關的,幾乎都有這個bon或者buon一樣的詞根。

而日耳曼語族的「好」 比如 英語 good 德語 gut 冰島語 góeur 就非常類似,完全不同於羅曼語族。

包括進入到中世紀,日耳曼人由於兒子平分國土再加上沒什麼壓倒性的大國,最後搞得分的到處都是小國,甚至一些公爵國都比比皆是,現在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列支敦斯登等這些小國使用的也大多都是日耳曼語族的語言,有的在德法交界的國家也使用法語,但是不列顛島這個島國就很神奇了。

  • 北歐的日耳曼人老祖宗維京人,在這個時代總是出來做海盜也是大家眾所周知的,其中一支分支「諾曼人」就沒少騷擾法蘭西,法蘭西為了「招安」,就在自己地盤給他們搞了個「公爵國」的封地,這也就是「諾曼底公國」

諾曼人很快被法蘭西同化,也說了羅曼語族的法語。結果諾曼人還沒等閑下來,就去侵略日耳曼——盎格魯薩克遜人的不列顛島了,就這樣這群「法國化的日耳曼維京人」在不列顛島建立諾曼王朝,所以這東西就很神奇了,英國人本來使用的是盎格魯薩克遜的日耳曼語族語言,最後卻被法國化了的日耳曼維京人給弄得也法國化了,但是英國沒有徹底淪陷,貌似島國人有一種驕傲吧,最後英語就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一半羅曼語族的法語一半日耳曼語族的盎格魯薩克遜語(類似德語)的語言,所以最後導致英語基礎詞都是自己本民族的語言,但是詞根又基本都是羅曼語族的法語的詞根,這也就使得英語成了歐洲最「奇葩」的語言之一了。

舉幾個例子。

  • 比如英語的有益的——benefit,就是被羅曼語族的法語搞過之後生出來的拉丁詞根的語言,這個ben就是前面說的bon的變種。
  • 再比如義大利語中月亮——luna,英語月亮本來是日耳曼語族的moon(德語Mond),結果又是因為混合了羅曼語族,陰曆就變成了lunar calendar。
  • 如氣象學英語是meteorology,這就是個兩個希臘語詞根組成的語言(ology就是希臘語「學」的意思),而同屬於日耳曼語族的冰島語則是veeurfr?ei,veeur(現代英語weather)+fr?ei(這個詞對應的英文詞是日耳曼語的frood,現在卻成了英語方言詞)。(這個來自 @Lo Reinhard 的回答)
  • 當然還有兩個作為烏拉爾人後代的匈牙利和北歐的芬蘭,匈牙利前面已經說了這裡就不談了,芬蘭也是烏拉爾民族跑去北歐的移民,屬於「烏拉爾語系烏戈爾語族」,所以這兩個奇葩國家使用的根本就不是印歐語系的語言。

  • 也就是說我們看到這個時候歐洲雖然因為沒有一個強權出現大分裂,但是本質上還主要就是這兩種語族的語言——羅曼語族(義大利、西班牙、法國)日耳曼語族(德語、荷蘭語、瑞典語)而後來塞爾柱突厥人入侵東羅馬,東羅馬滅亡突厥語進入歐洲。斯拉夫人開始在東歐和巴爾幹北部擴張,他們很快佔領了歐洲東部的市場,典型代表就是俄語以及俄語的親戚波蘭語等等,其實就算是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他們的語言親屬關係也和俄語很接近。

當然了,最後還有個特例,那就是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使用的語言,就是一種非常原始的印歐語言,和斯拉夫語有點關係,被很多人認為是很接近「原始印歐語PIE」的東西,其實這個範圍還曾經有個邦國叫做「普魯士」,也是一批原始印歐人,結果這批人的地盤神奇的被日耳曼人給佔領了,普魯士就成了一波日耳曼人的代名詞了。

而這個普魯士邦國,正是日後統一一盤散沙日耳曼邦國的「德意志帝國」的締造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普魯士本來不是日耳曼人的名稱。

圖 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語言不屬於立陶宛和拉脫維亞的原始印歐語,而是屬於芬蘭的烏拉爾語系烏戈爾語族,我們可以看下那個地方有個肉色的「小小的俄羅斯」,這塊「飛地」就是後來被俄羅斯佔領成為「加里寧格勒」的曾經的普魯士。

  • 也就是說德國的締造者日耳曼普魯士人,其實是進入這個地區借用了「原始印歐人普魯士部」的名字,而現在的普魯士這塊地方又被俄國佔領了,想想也很戲劇,其實歐洲就是這麼戲劇。

@馬前卒有一句話說的非常不錯,歐洲出現了這麼多各式各樣的語言,很大一部分程度是因為歐洲沒有一個像中國一樣的強權政體,從希臘時代就是如此,各個個體、民族勢均力敵,所以也就更容易出現所謂的「民主」以及「革命」。

語言這東西,只要沒有一個強權進行限制統一,那分裂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家應該都知道「巴別通天塔」的傳說,神為了阻止人類齊心協力修建通天塔,最終讓大家說了不同的語言,最後終於變得老死不相往來,最後失去了和天神抗爭的能力。

不過還有個很客觀的原因,就是表音字母的使用很大程度的限制了歐洲語言的統一。

  • 那麼既然說到這裡了,我們應該大致對歐洲的語言有一定了解了,我們回頭看看中國什麼情況,「方言」又是怎麼一回事。

看看中國的地形,這才叫真正的「多山」。

圖 中國的高原山地

而中國比較平整的就是這麼點地方。

圖 中國的平原或者盆地

如果不算後來才併入中國版圖的東北平原,中國的平原還真是少的可憐。

但是我們發現中國雖然多山,但是這塊「華北平原」所處的位置,就很容易在農業時代快速發展起來,當然了中國華北平原的一步步集權真的是個蓄力千年的結果。

  • 漢人本來是處在青藏高原東部的羌人(O3),使用的語言也就是被我們現在稱作「原始漢藏語」的語言,主要也是以游牧為主,因為華北平原泛濫成災,自然沒有高原舒適,可是隨著競爭壓力加大,一群人開始挑戰泛濫的平原,開始利用這塊地方開始農耕生活,加上周邊丘陵部族(東夷(C)、三苗(O2O3d))的活躍,很快的發展的蒸蒸日上,而留在高原的羌人兄弟,就是現在藏族、納西族、羌族、彝族等等的重要祖先,這個分裂很晚,但是由於西羌人受到了很多當地土著部族(D系)的影響,所以最後分化出同樣屬於「漢藏語系」的藏語、彝語等等語言,我們把這兩種語言一個叫做漢語族,一個叫做藏緬語族可以說這兩種語言的差別類似上面所說的羅曼語族和日耳曼語族的差別。

而上圖的粉色地方生活著三苗(他們是最早從漢藏人群里分離的,語言也屬於漢藏語系的「苗語」),東部江蘇浙江、福建、兩廣生活使用各式各樣的「百越人」(O1為主),他們使用的是完全和我們不是一種語系的「古越語」,古越語還因為部族的不同有著諸多的方言。東北地區生活著使用阿爾泰語系語言的肅慎人,使用扶余語言的扶餘人。這些語言已經不僅僅是語族的差別了,完全就是語系的差別。

可以說要是論「先天條件」,我們這麼一塊地方也有著各種各樣的語言,複雜程度不少於歐洲。

可是為什麼最後這個地方全都說了漢語了,最多也僅僅是方言而已。

  • 我們反觀華北平原周邊,華夏人在一步一步發展,通過春秋戰國的洗禮發展出高度集權的制度,隨後就開始陸續碾壓周邊民族,本來僅僅生活在秦嶺北部華北平原西部那麼一小塊地方的小民族,一步步的侵佔三苗百濮的江南丘陵,百越的東南沿海,白種吐火羅人的西域,西羌的甘肅,扶餘人的東北,並通過文化同化和集權穩定,也不同於歐洲被蠻族輪番吊打,而是一步步戰勝了他們並且擴張了領土。

圖 安道爾

這個是一個夾在法國和西班牙中間,比利牛斯山坡上的一個你在地圖上不注意都看不到的國家,這要是放到中國,不出一周武警大隊就能把它收復了,可是人家卻在兩個「歐洲大國」夾縫中生存下來了。

  • 最終苗語、古越語、匈奴語等等基本都消失了,華夏人的原始漢語整個控制了這片大陸,這也是文化逆差和強權政治的共同結果。很多人認為春秋戰國時期是不是各個國家語言差別也都非常的大,是不是也類似現在歐洲一樣。

其實客觀來說,真的不至於,西周分封往往就是直接把華夏人派到各個地方,中央國家完全使用上古漢語,西周存在不到300年,這批同源的華夏移民也不會有那麼大的語言差異。除了生活著大量越人的吳越國,生活大量三苗的楚國,語言差異大一點,其他並不會有很懸殊的差異,正常交流也是可以的。

  • 我們也知道,因為歷史上很多次漢人的衣冠南渡,其實我們聽著「鳥語」一樣的南方方言,並不是什麼「土著」的地方語言,反而其實是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成分的,只不過吳語是受到了古吳越語(南亞南島語系)的影響,閩語受到了閩越語(同上)的影響,粵語受到了南越語(同上)的影響等等,但是最後還是在分裂中趨同。尤其是我們覺得很難懂的客家話,其實人家是唐中後期逐漸進入福建的「河南人」,客家話也可以說保留了很大一部分「古河南話(官話)的成分」。

而我們整個北方,包括四川湖北還有南京,使用的東西在語言學上其實是完全一種語言——官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北方方言」,北方方言確實包含了很多的胡語成分,但是卻不能說南方方言就一定比北方方言更接近「正宗古漢語」,因為相比來說北方方言保留的母音成分更多,而輔音有一定的退化,而南方各種各樣的方言保留更多古漢語的輔音成分,卻導致了母音退化。

  • 說個最簡單的吧,古漢語的「二」「日」「人」「仁」都有很類似的核心發音——「ni」,可是現在僅僅是南方的各種方言保留了這種發音,官話全部變成了「er」和「re」,其實包括藏語說到太陽還是「尼瑪」呢是吧。所以說我們的「方言」更多是文明燃燒之後一個統一語言分化出來的。

  • 所以說我們感覺各式各樣的南北方言,其實分裂時間不超過2500年,全部來自於中原官話。差別程度肯定還是要小於日耳曼語族和羅曼語族這兩個分裂很久並且可能在根上就有差別的。

上一個圖,中國各個方言的分布。

圖 中國語言分布 綠色都是官話,而且無論什麼顏色(除了淡黃),完全都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相比歐洲確實還是要相似的多的。

  • 最後說下,我們的語言從語言學上說叫做「分析語」也叫孤立語」,這種語言比帶有豐富的「格」和「性」的印歐語系詞根組成的「屈折語」,擁有更大的穩定性,而表意文字的使用也可以讓各式各樣的方言,在文字上保持最大的統一,甚至不是一個語系的日語,仍然可以使用漢字進行書寫,這也是不可多得的一個財富。

最後安利幾個和這個答案很相關的我的回答作為補充吧,也是一直以來得到大家支持的答案。

如何根據地理和文化介紹中國的地圖? - 安森垚的回答算是我比較滿意的一個答案,這幾天比較忙,正在更新,歡迎關注。

先秦漢語的屈折成份漢字是怎麼表達的? - 安森垚的回答

黃種人優勢是什麼? - 安森垚的回答

歐洲各個人種之間是什麼關係? - 安森垚的回答

聯合國當年為啥讓以色列跑中東建國去? - 安森垚的回答

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國人」? - 安森垚的回答

剛才 @一個男人在流浪也回答了我的一個很久之前的疑惑,也覺得大家可以通過人類的起源問題來進行語言的研究,當然也歡迎大家指正。

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原因是什麼? - 一個男人在流浪的回答


如果沒有表意的漢字,下面拼音屬於幾種相似但不相同的語言。

  1. sóeng dòng n?n, gām gwō tit maa.
  2. xiang dang nian, jin ge tie ma.
  3. siong tong lian, kim koo thiat ma.
  4. sian taon nyie, tcin kou thiek mo.
  5. siang dang nie, jin gu tie mu.
  6. siang dang ni, jin gou tih mu.
  7. slong dong nin,gam go tit ma.
  8. shi tuao nyi, cian ku thi mo.
  9. sou tou nen, kin ka tetsu ba.

效果如同:

  • Ellas son mujeres. (espa?ol)
  • Elas s?o mulheres. (português)

有了漢字統領,上述拼音均屬於同一語族下的多種分支(僅針對這句話,不考慮辭彙和語法)。

想當年,金戈鐵馬。

歐洲沒有表意的漢字,所有表音的拉丁字母組合都碎成一個片區一個片區的不同語言。

讓我們感謝偉大的漢字吧!

不過我想說,就算漢語方言都是使用表意的漢字,它們彼此之間都是不同的地方語言(簡稱方言)


這都是語音文字惹的鍋。因為字母用來表示發音,所以發音不同文字就不同。

而漢語不一樣,是表意文字。就算隔條街互相聽不懂對面說啥,寫字依然是可以交流的。


和中國相比,主要的區別不是歐洲有那麼多語言支系,而是為什麼最強大的文化沒有完全壓制其他的支系。

我不贊同地形導致歐洲四分五裂的說法,實際上歐洲以平原為主、河流大多可以通航,就區域內地理來說,比東亞地形更有利於統一帝國的出現,至少也應該出現地中海帝國和中北歐帝國的對峙。但總從全球地理來說,歐洲的地理位置的確更「吸引」游牧蠻族。蠻族的日常滲透和舉族遷徙都比其他地區頻繁的多,這明顯提高了歐洲語言支系的「供給」,在小語種消失的同時保持了文化分裂狀態。

建設部公布的「中國宜居地分布圖」

具體來說,北半球的內陸草原帶盛行西風。西風從西側進入大陸帶來水汽,越向東越乾旱。直到碰上東端的季風區,氣候才重新轉入濕潤。這意味著亞洲中部的草原帶越向西越豐饒、越肥美,游牧民族天生就有向西自發遷徙的動力。此外,東部草原乾旱寒冷,游牧民必須結成較大的團伙,在冬季牧場和夏季牧場之間長距離遷徙才能生存,西部草原就能相對定居,顯然東部牧民的社會組織模式更適合戰爭。所以,只要突破不了長城,歐亞牧民的總體趨勢就是東部搶西部,西部搶歐洲。歐洲就像窪地一樣吸收蠻族「潮水」。這是歐洲種族多、語言多的一個客觀原因。

大氣環流

降水分布

馬扎爾人(匈牙利始祖,匈奴人的親戚)來自亞洲,駐紮東歐,搶劫西歐,是一個典型案例

當然,氣候原因只是一方面。農業文明自身的勞作方式也是中、歐差異的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說是主要原因。勞作方式受工具影響很大,而農業工具的核心材料是金屬。在此,我繼續前一個話題:

中國為何沒有如埃及、兩河諸國一樣,成為神權國家?為何中國的宗教祭司勢力 最終沒能克服王權? - 馬前卒的回答

接著論述金屬冶煉方式對文明結構的影響:(建議先閱讀上面的回答)

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

——《漢書 傅常鄭甘陳段傳》

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天下聞之,莫敢不服。此亦鐵兵之神,大王有聖德

——《越絕書》

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

——《封建論》柳宗元

人類使用鐵器其實比青銅要早。宇宙飛來的隕鐵是非常好的材料,不需要冶煉就可以打造工具,只是數量實在太少,不足以支持人類進入金屬時代。所以,第一種改變人類的金屬是熔點攝氏1000度的銅。青銅時代持續兩千年後,公元前1500年,今天土耳其境內的赫梯人首先發現了如何從鐵礦石中提取熔點1500度的鐵。但赫梯人小心翼翼地保守著這個秘密。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國在海上蠻族的衝擊下滅亡,制鐵工匠流散四方,到了公元前800年,亞歐大陸東側的中國也出現了本土的鐵制工具,鐵器時代開始了。

和青銅相比,鐵並不是一種非常優越的材料。青銅百世不腐,鐵卻會在幾十年內出現明顯鏽蝕。但鐵礦比銅礦分布廣泛的多,幾乎遍及所有文明地區;而且鐵不需要錫、鉛等金屬來製造合金,直接就能製造工具,任何掌握冶鐵技術的地區都可以自行打造鐵器,還可以通過控制碳含量的方式來鍛造堅韌的鋼材。就算早期的鐵制武器質量還不如青銅器,至少也可以明顯改善農具和其他工具,把有限的青銅集中給軍隊,大大緩解金屬稀缺的問題。所以,煉鐵技術一出現,就迅速擴散,在兩三個世紀內傳遍整個歐亞非大陸。

中國銅礦分布圖,可見黃河中下游非常稀少

中國鐵礦集中區分布圖,幾乎遍布所有適於農耕的地區

如果金屬工具足夠廉價,就不會只有貴族才用得起。一旦村裡也有了鐵匠,即便不依附於貴族,農民也可以自行用鐵犁翻開堅硬的土地,各行工匠也不必一定要留在貴族的私家作坊里,可以帶著鋼鐵工具到處去施展自己的手藝。從此,家庭是最基層的獨立經濟單位,只要國家能直接向家庭徵稅、徵兵,就能從平民中組建強大的軍隊,掃平各路諸侯。青銅貴族因此成了多餘的階層。在中國,這意味著統一的帝國取代分裂的貴族領地。試圖拯救青銅時代「禮樂」的孔丘去世還不到三個世紀,秦始皇就消滅了所有舊時代諸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設置太守。此後郡(州)縣制一直是中國歷史的主流,就算是長城外的蠻族軍事集團奪取了政權,也會放棄原本的軍事貴族分權制,轉而用中央任命的官僚去管理地方。

然而,我們知道這並非世界歷史的通例。雖然整個歐亞大陸在公元前就完成了鐵器化,雖然青銅市場的城邦在此之前就被消滅光了,但在鐵器時代,中國以西的許多文明並沒有採取嚴格的中央集權制,依然保有強大的獨立軍事貴族階層。尤其是拜占庭帝國以西的歐洲,不僅整個文明地區分裂成許多國家,各個國家內部也是諸侯林立,層層分封,直到14世紀之後才逐漸出現集權制趨勢。

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割據圖

同是鐵器時代,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當然中、歐地理條件不同,青銅時代的歷史遺產也不同,不能用某個單一因素來解釋政體區別。但從技術角度來說,中國和西歐、中國和世界其他文明地區進入鐵器時代的「路徑」和「深度」很不一樣,的確是決定對集權程度的重要因素。

從地理角度說,歐亞大陸有歐洲、西亞、南亞、東亞四個主要農業文明區域。其中前三者之間交通比較便利,沒有明顯的地理阻隔,技術交流很方便。唯獨中國所處的東亞農業區,西北有戈壁、正西有青藏高原、西南有山脈雨林,和其他幾個文明區相對隔離,科技發展方向有一定的半獨立性,煉鐵技術就是如此。

今天的煉鐵是把燃料(一般是焦炭,即碳元素)和鐵礦石(氧化鐵)一起裝進高爐,點燃之後不鼓入熱空氣,讓焦炭燃燒發熱,同時奪走氧化鐵中的氧,形成鐵水(液態鐵,含有部分碳)。鐵水或是用於鍊鋼(降低碳含量),或是倒進模具鑄造,凝固了就是生鐵工具。中學化學對此有詳細的介紹,本文就不贅述了。

但在煉鐵技術剛發明的時候,並沒有後世的高爐,也沒有用焦炭煉鐵的概念,只是把高品位的鐵礦石和木炭塞進一個小爐子點燃焙燒,在供氧不足的情況下產生大量熾熱的一氧化碳,以奪走鐵礦石(氧化鐵)中的氧,最後留下的就是被還原的固態熟鐵。但這產品不是常見的堅固鐵錠,而是又軟又疏鬆的的海綿鐵,而且因為未曾融化,還包含有鐵礦石中的所有雜質,必須通過反覆的鍛打,除去孔隙和雜質,才能成為可用的金屬材料。由於最終的產品是固體,這種技術被稱為塊煉鐵技術。固體的鐵塊不可能透過爐體拿出來,所以每次煉鐵結束,都必須拆掉煉鐵爐。

即便是如此麻煩的煉鐵流程,也比搜集稀少的銅礦和錫要容易,煉鐵技術很快向整個歐亞大陸擴散。發明煉鐵的赫梯地處西亞,技術向東南傳入南亞,向西傳入歐洲都只需要克服3000公里左右的距離,唯獨中國遠在亞歐大陸東端,需要傳播5000公里、經新疆綠洲鏈才能進入中國文明核心區,所以中國進入鐵器時代較晚。公元前800年,中國才有本土冶煉的鐵器,此時距離歐洲蠻族多利安人用鐵器毀滅邁錫尼青銅文明已經好幾百年了。

中國人一開始也使用塊煉鐵技術,但很快遇到了問題——高品位鐵礦石很難找。中國鐵礦的特徵是貧礦多富礦少。直到今天,中國鐵礦探明總量460億噸,澳大利亞400億噸,但中國鐵礦的含鐵量僅150億噸,澳洲倒有250億噸,所以中國鋼廠每年從澳大利亞和巴西進口海量的礦石。古人沒有海外的鐵礦可用,必須立足本土的貧鐵礦解決問題。

恰好中國進入鐵器時代較晚,在青銅時代多停留了幾百年,鑄造大型青銅器的能力比較強,冶煉金屬的溫度比較高。很快,中國人就轉向了高溫液態煉鐵法,即砌築一個平地立起的耐火高爐,裝入礦石和煤(而不是木炭),用獸力乃至水力驅動鼓風機供氧,使爐內溫度超出鐵和礦石的熔點,低品位鐵礦石被還原成鐵水。礦石中的雜質雖然很多,但在液態環境下,可以形成鐵渣,自然地和鐵水分離。鐵水可以從預設的開口流出,鐵渣也可以從專門的開口引出,然後只要連續投入燃料和礦石,高爐就能不斷地煉鐵。這已經很接近於現代煉鐵流程了。

顯然,高爐煉鐵法比塊煉鐵法先進很多。從效率來說,連續生產鐵水肯定遠勝於反覆拆爐子取鐵塊。從最終產品看,高爐生產含碳量高,耐磨但偏脆的生鐵,可以直接鑄造部分農具或容器,也可以通過鍛打、攪拌變成熟鐵和鋼。塊煉鐵生產的是不含碳的海綿熟鐵,雜質較多,完全不能直接使用,必須通過鍛打滲碳才能成為鋼或者鐵錠。更重要的是高爐可以使用低品位鐵礦石,最充分地發揮了鐵器相對青銅器的最大優勢——原料分布廣。直到今天,中國這個世界第一鋼鐵生產大國還是使用高爐煉鐵技術。

所以,在其他地區尤其是歐洲沿用塊煉鐵技術直到近代的背景下,中國獨特的高爐煉鐵法讓中國比其他地區更「深」地進入了鐵器時代。到了1100年左右的宋朝,中國人已經學會了把煤炭乾餾成焦炭作為高爐燃料,鐵產量躍升到15萬噸,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鋼鐵產量到達十萬噸數量級的國家。其中有數萬噸生鐵會通過炒鐵法、灌鋼法變成堅韌的鋼材。相比之下,整個歐洲1500年的鋼鐵產量也只有4-5萬噸。

不同的鐵產量導致了不同的社會組織模式。沒有足夠的鐵制工具,就沒法開墾堅硬的荒地,也沒法砍伐森林,更沒法生產足夠的財富,支持專業化的官僚體系。中世紀的歐洲,城市之間有廣闊的未開墾荒地,農具往往是木製包鐵,多數農民家裡沒有鐵鍋,一把好劍可以從領主手裡換到一個村子,幾百個頂盔帶甲的騎士就可以打下一個國家。這雖然比青銅時代用石刀木鏟工作要先進,但即便按照農業社會的標準,也依然是嚴重的金屬稀缺狀態,少數貴族對眾多農奴擁有絕對的軍事優勢和經濟控制力。所以,中世紀歐洲形成和青銅文明類似的貴族分封制也不足為奇。

中世紀後期,歐洲冶金業逐漸追趕上來。13世紀,歐洲終於發明了中國在公元前就使用的水力鼓風機和高爐,開始批量生產鑄鐵,中世紀也因此漸漸接近尾聲。接下來的幾個世紀,歐洲各國都出現了中央集權化趨勢,開始驅逐教會勢力,形成近代民族國家,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先進煉鐵技術和郡縣制的相關性。又過了幾百年,富鐵礦更多、內部水路更方便的歐洲積攢了足夠的鋼鐵,開始鑄造壓倒所有文明的火炮,又試製蒸汽機和機床,以替代手工業的簡陋工具。一個讓鐵器時代文明黯然失色的新時代到來了。

  • 補充1:中國最封閉的主要農業地區是四川盆地。但由於金屬冶煉的普及,四川盆地和東、北方向其他農業區之間存在許多分散的山間農業區,可以為軍隊提供基礎設施和糧食。所以農業時代的四川很難實現割據。宋朝天下流通銅錢,唯有四川是獨立的鐵錢區,這既說明了四川的地理獨立性,也說明了四川不能與其他農業區割裂的重要原因。

  • 補充2:現代歐洲的統一始於歐盟,歐盟的前身是1951年的歐洲煤鋼共同體,即歐洲目前的統一因素也源於鋼鐵。

重複提醒:金屬稀缺和貴族政治之間的相關性見上一個答案:

中國為何沒有如埃及、兩河諸國一樣,成為神權國家? - 馬前卒的回答

所以,青銅時代的到來並不意味著農民和工匠換上了青銅工具,他們一般只在工具的關鍵部位使用一點點青銅,比如木犁的尖端,比如鋸子的齒部。大多數工作依然使用純粹木器和石器,效率沒有明顯改善。

但是,有限的金屬完全可以改變戰爭的形態。青銅兵器,哪怕只裝在矛頭上,也足以把軍隊的殺傷力提高一個數量級。幾百名精兵持劍、披銅甲,射出青銅箭簇,可以輕鬆打敗上萬名石器時代的民眾,而且武器並不會因此出現明顯損耗。

金屬刀具的出現還給人類帶來了精密加工硬木的能力。此前人類雖然已經使用陶輪來製作陶坯,但直到青銅工具出現,人類才能造出廉價的車輪和車軸,並在關鍵的受力點用金屬部件來加固,交通因此進入了車輛時代。青銅時代的馬還沒有被馴化成後世的強壯馬種,體型比驢大不了多少,沒法背負一個騎兵作戰,但體力恰好足以拉車。多匹馬合力,雙輪馬車就能帶著射手或糧食飛馳,賦予軍隊前所未有的機動性、衝擊力和後勤能力。

對於大河流域的文明來說,青銅武器和馬車(包括馬)的價格都非常「合適」。既沒有昂貴到無法批量生產,也沒有廉價到人人擁有。這意味著職業軍隊可以不依賴祭司集團的支持,自行解決對外戰爭和對內鎮壓問題。

……所以,青銅-文字時代的典型特徵是王權壓倒神權,軍事集團依靠暴力專政。由於青銅的稀缺和製造不易(需要多種金屬融合),貴族軍官很容易壟斷金屬的供應,進而壟斷了從政(管理經濟)和從軍(掌握暴力)的資格。普通農民如果想在青銅時代糊口,就必須緊密依附於軍事貴族,甚至充當奴隸,才可能獲得軍事保護和有限的金屬工具。這就是史書上常說的奴隸制時代,但似乎用「屬民制時代」描述更合適一些。

其他相關回答:

歷史上有過哪些大的海盜集團? - 馬前卒的回答

史書上「南方瘴氣」是什麼?現在還有嗎? - 馬前卒的回答

春秋時期哪個諸侯國的實力在最長時間裡是最強的? - 馬前卒的回答


因為西方語言學界一大對於不同語言的定義就是,這兩種語言無法互相溝通。

(其實這基本上是對於拼音文字而言的。)

在西方語言學界,目前有一些人認為:漢語在口語上更像是建立在共同書寫文字(即漢字)上的一個語族而不是單一語言。

如果這樣說,方言,不就是一個個語言了嗎?

但這是否符合漢語的表意文字系統,還在爭論。

人文社會科學啊,共識,就靠撕,撕著撕著,就有共識了。


語系--語族--語支--語言。。。

歐洲主要就是三大語族:羅曼語族,日耳曼語族,斯拉夫語族;以及一些其他的小語族。

羅曼語族現在包括:羅馬尼亞語,阿羅馬尼亞語,義大利語,法語,西語,葡語等

日耳曼語族現在包括:德語、荷蘭語、英語等各種變種,以及北歐的瑞典語、丹麥語、挪威語、冰島語等。

斯拉夫語族現在包括:俄語,白俄語,烏克蘭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南歐諸國語等。

為什麼歐洲那麼小土地上為何會有如此多的語言?原因在於歐洲一般新成立一個國家,就以自身所在區域的方言衍生出一種語言。

當初的捷克斯洛伐克存續的時候,捷克語與斯洛伐克語基本上可以互通,現在兩語差別就很大了。

方言和語言的區分是很含糊的,一般是把語言以為地域的不同,存在發音差異稱之為方言。

它們的區別和我國各種方言類似嗎?

比如,德語主要的方言有高地德語、中地德語和低地德語(及荷蘭語方言)。在歐洲的德語區以外,還有北美的賓夕法尼亞德語、胡特爾德語、阿馬納德語,以及南美的巴西德語和Alemán Coloniero。

歐陸的國家多、語種暴多,同語族的部分可以互通,或者大致互通。

按照分類來說:

日耳曼語族---德語---德語方言

漢語族----官話-----北方官話----東北官話。

差不多這樣等同。。


看到樓上幾位答主的回答,簡明易懂,感謝。另外如果題主對具體的各語言的形成有興趣的話,本人推薦一本語言學科普讀物,即》Abenteuer Sprache. Ein Streifzug durch die Sprachen der Erde《(作者Hans Joachim St?rig),譯為《世界語言簡史》。此書非常有意思,系統性地梳理了世界範圍內的各種語言及形成,重點講的就是印歐語系;由於作者是德國人,對德語也敘述得非常細緻。此書不難讀懂,你值得擁有!(真的不是來打廣告的2333)


我覺得是等同我們的方言,要是我們中國的各種方言用拼音表示,我相信至少有幾十萬種語言吧。


如果中國的方言都定義為語言,更易導致分裂,不利於國家穩定


當拼讀文字遇上方言,最後演化的產物


拼音文字和方塊兒字的區別啊!!!

你想像一下,如果中國人用的是拼音而不是方塊兒字,南方的方言會有多少種跟普通話不同的拼寫方式……

-ni hao,wo shi fu lan lai de

-ou,wo mei ting shun guo fu lan,wo cong hu jian lai


謝邀。

機智的少年啊,問問題應該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歐洲小么?歐洲面積1016萬平方千米,中國963萬平方千米。

歐洲語言多麼?2015年10月統計,歐洲人口7.35億,尚在使用的語言286種;中國人口13.68億,尚在使用的語言297種。

(資料來源: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18th Edition Ethnologue)

好了下面是放圖時間。應版權方要求,同一互聯網站上不得發布超過三張圖片,所以我放俄羅斯和中國的兩張語言分布圖乃們感受下:

西南區、東南區乃們上這個站去看,注意要Bypass GFW:

China - Maps

所以歐洲語言哪裡多了,幾十個國家加在一起沒有中國多……語言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是人類文明的特徵之一,也是語言本身發展和演進的方向。中國在共和國統一政權的前提下在全國推廣普通話,在少數民族聚居區也推廣標準語,然我們產生了中國語言少的錯覺。而歐洲並沒有統一政府,政治上的多元化使得這篇土地上的官方語言就有很多種,也讓我們覺得「歐洲的語言好多啊」。

至於歐洲的語言是不是相當於中國的方言,這個問題我不論怎麼回答,評論區里都肯定會有人和我撕,因此我只能告訴你見仁見智了~~嗯,學過西班牙語以後我聽義大利語很多都能聽懂,這是兩種語言;而母語是漢語北方官話的我在沒有學粵語之前一句廣東話都聽不懂,這兩種在國內算是兩種方言。由於歷史以及政治原因,中文的「語言」、「方言」兩個詞是不能與「language」、「dialect」兩個英語辭彙嚴格對等的。

(每個國家具體的2015語言調查報告在剛剛的網站都買得到,略貴,有興趣的知友們可以買來看看。我手裡的是12年的就不貼上來了~)


我說一句就足夠了。

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

——Max Weinreich


謝謝邀請,@蘓北電鑽殺人狂 師兄說過,僅僅相當於浙江省內部的差異。

歐洲國家間的語言的區別是不是像普通話和廣東話的區別? - 蘓北電鑽殺人狂的回答

至於形成的原因估計和浙江差不多,流域眾多,地形隔絕。


當初如果沒有秦始皇,中國這塊的語種會更多


  第七章  語言:從兩種變幾十種

  羅馬帝國境內有兩種通用語言:西邊是拉丁語,東邊為希臘語。直到今天,希臘本土、地中海以東的希臘聚落,以及散居於各地的希臘社群依然在說希臘語,雖然它的形態略有改變。然而,全球已經沒有任何地區以拉丁語作為通用語言了。拉丁語常被人描述為一種死的語言,如果真是這樣,它可說是一具非比尋常的活屍。

  一開始,只有羅馬人和羅馬城周遭一小方圍的鄉村說拉丁語;隨著羅馬擴疆展域,數百年後它已成為整個西羅馬帝國通行的口頭語言。西邊的拉丁語和東邊的希臘語是以當今的塞爾維亞為界,因此,拉丁語雖是整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以及大半個巴爾幹半島的通用語,但未及於大不列顛。雖然羅馬人也曾登堂入室侵入不列顛,但不列顛的凱爾特語存活了下來;至於西邊其他地區的本地方言,在大家都開始說拉丁語後全都慢慢消失了。

  羅馬本身並沒有一套明確的語言政策——語言政策是最容易自取其敗的公共政策。在某個地區壓制本土語言以另一套取而代之簡直難如登天,在古代,從來沒人想過要這樣做。羅馬是個包容性強的帝國,它不但容許被征服社會的領袖繼續擔任該區的領袖,而且讓他們躋身羅馬精英階級,升任將軍甚至登基稱王。如此這般,時至公元212年,帝國境內所有民族都已歸化為國民,受到它的法令保護。三四百年之後,各種地方語言一概消失,這對羅馬帝國不啻是一種禮讚。拉丁語最後打了一場無聲的勝仗,就此成為羅馬行政、法律、軍事、商業的唯一語言。

  學者、律師、政治人物以及你在中學、大學裡學的是標準拉丁語,而羅馬帝國偏遠疆域所說的並不是這樣的拉丁語。這種拉丁口語通用於士兵、地方行政官員和商家之間,即使在羅馬帝國分裂之前,便已因地而異,隨區域而有多種變化。在義大利說的拉丁口語跟在法蘭西說的可能就不一樣。羅馬帝國分裂後,拉丁語衍變成多種不同語言,通稱為羅曼語系(Romance Languages,又稱羅馬語系、拉丁語系),意指沿自羅馬人的語言,就像羅馬式建築乃承襲自羅馬的建築形式一樣。

  拉丁語:多變不敵簡便

  羅曼語系最主要的語言是法文、義大利文和西班牙文。舉「馬」這個單詞為例,法文是「cheval」,西班牙文是「caballo」,義大利文是「cavallo」,完全看不到拉丁文的影子——拉丁文的馬是「equus」。英文的馬「horse」是從日耳曼語演變而來,但英文里也有個「equestrian」,意思是騎馬的人或與馬相關之事,這個單詞的詞源即是「equus」。

  英文中的拉丁辭彙通常是比較標準的拉丁文。從「horse」又衍生出「horsy」這個單詞;說一個人愛馬或熱愛與馬相關的事物可以用「horsy」,但用「equestrian」更禮貌。拉丁文中有個俚詞「caballus」,有點像英文說的馬兒(gee?gee,nag),而羅曼語系的馬——「cheval」(法文)、「caballo」(西班牙文)、「cavallo」(義大利文),即是由此詞演變而來。就這個單詞而言,西班牙文和義大利文遠比法文更貼近源頭。

  法國人對自己的語言是很講究的。法國國家學院對於允許納入法文的英文可是精挑慎選:t?shirt(T恤)和bulldozer(推土機)可以接受嗎?還有,t?shirt該是陰性或陽性——是la t?shirt還是le t?shirt呢?(是陽性,英文就不必傷這個腦筋。)要是你對一個法國人明說,他們小心翼翼保護的語言其實是源自拉丁文,那你就太不聰明了。

  拉丁文是詞尾變化豐富的語言,換句話說,一個單詞在一句話里的意思要看這個單詞的詞尾變化而定。舉例來說,拉丁文的「年」是annus(英文的annually即從該詞變來,比yearly稍微正式一些),「主人」或「上帝」是dominus。如果我們用拉丁文說「上帝的年度」,這兩個詞的詞尾都要變化,成為anno domini。anno意為年度中,domini意為上帝。今天我們的曆法以AD計算年份,就是這兩詞的縮寫,意思是從耶穌基督誕生那年算起。

  拉丁文本身就饒富詞尾變化,無須藉助in或of這類的介詞。英文的「公元」由六個單片語成:in the year of the lord;拉丁文只需兩個單詞:anno domini,這就是拉丁文適合當座右銘的原因之一——如此言簡意賅。你不會在關鍵詞之間發現拉拉雜雜的贅詞。拉丁文里也不需要定冠詞the或不定冠詞a, an。annus既是指特定的一年(the year),也可指任何一年(a year)。

  在拉丁文中,詞的排列順序無關緊要;domini anno的意思依舊是上帝的年度。如果是英文,把順序調換不是意思改變(如:in the lord of the year)就是根本毫無意義了(如:of the lord in the year)。

  不過,拉丁文還是有類似英文in, at, of的這些單詞,你可以用它們來強調語氣。由於說拉丁語的人對這些規則並不是很清楚,反而越來越常用in, at, of這些詞,不再去管詞尾如何變化,久而久之,拉丁文就從一種詞尾變化多端的語言,演變成一種頻繁使用介詞(in, at, of)而關鍵詞的詞形維持不變的語言。這就是羅曼語系的名詞詞尾沒有變化,而詞的排列順序攸關緊要的原因。

  拉丁文當中沒有定冠詞the,但如果你要強調某樣東西,你可以說「我要『那個』蘋果」或「把『那個』桃子給我」。「那個」的拉丁文是ille或illa,視它修飾的名詞是陰性或陽性而定。後來拉丁文說得不道地的人越來越常用ille或illa而不管詞尾變化,於是在法文中就縮短成le和la,義大利文是il和la,西班牙文是el和la,冠在所有名詞的前面。那些在羅曼語系中加入定冠詞的拉丁語半吊子,想來可是真夠得意的。

  5世紀,日耳曼蠻族入侵當今的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然而日耳曼語系沒跟著入侵,這些人說的語言卻是從拉丁語演變而來。怎麼會這樣呢?來看看歐洲的語言圖譜。

  我們當今說的語言大多隸屬於某個龐大語系,可能是羅曼語系、日耳曼語系,也可能是斯拉夫語系。但有少數幾個國家是獨行客,跟其他所有語言都無甚關聯,例如希臘語、阿爾巴尼亞語、匈牙利語和芬蘭語。

  哪種語系的地盤大?

  在西歐,日耳曼語系通行於北方,羅曼語系通行於南方。有兩個國家則兼容並蓄:比利時北部說日耳曼語系,南部說羅曼語系;瑞士北部說日耳曼語系,南部兩隅說羅曼語系。除了這些居於少數的羅曼語系語言,我們還得把沿著三大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邊緣說的葡萄牙語也加進去,令人意外的是,東歐的羅馬尼亞語也是。羅馬尼亞坐落於多瑙河之北,是往昔羅馬帝國慣常的邊界。曾有百年之久,羅馬帝國的統治觸角大大延伸至多瑙河之北,但這段時間似乎還不夠長,並不足以讓拉丁語在當地潛移默化,變成羅馬尼亞語的基石。有人因此暗示(羅馬尼亞人很不喜歡這個暗示),指羅馬尼亞人原本是住在該河以南,對於拉丁文曾有長久的浸淫,北移是後來的事。

  中歐和東歐大部分地區,包括波蘭、斯洛伐克、捷克、保加利亞和過去的南斯拉夫,說的是斯拉夫語系。這得提到斯拉夫人,這個民族比日耳曼蠻族住得更遠,6世紀到7世紀入侵東羅馬帝國後就定居在巴爾幹半島。有些斯拉夫人依然住在從來不曾被歸入該帝國疆域的地區,如波蘭、斯洛伐克和捷克。斯拉夫人在歐洲落地生根後,紛紛皈依為基督徒;波蘭人靠近西方,因此信奉羅馬天主教;巴爾幹半島上的住民泰半來自君士坦丁堡,因此信奉希臘正教。

  拉丁語(以及羅曼語系的徒子徒孫)、希臘語、斯拉夫語和日耳曼語系全都承襲自同一根源,一種稱為印歐語系的語言。語言學家追溯它所繁衍出來的諸多語言,試圖從這些語言的共通點建構出它的一些基本元素。他們對於印歐民族的定居地意見不一——總之是東方某處。他們的語言里有「雪」這個單詞,他們的海似乎意指內陸的海。之所以稱為「印」歐語系,是因為印度的梵文和伊朗語也是從它衍生而來。

以上,摘自《極簡歐洲史》第七章


想起趙元任先生開著車一路從德國到比利時到荷蘭(大概是這幾個國家,本人地理盲),一路就用當地的語言和人交流,真是牛啊!

不過從側面也許反映出這些國家的語言差別不大。


成都話,重慶話,自貢話之間的差異,大致和丹麥語瑞典語挪威語的差異差不多。自貢話和丹麥對應,口音重。

標準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的差異,大致和河南話東北話之間的差異差不多。比較容易聽懂,但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說的出來。

法語和西班牙語差異較大,約為成都話和普通話之間的差異。要聽懂需要一兩個月時間(外地新生到四川讀書前兩個月基本聽不懂四川話)要學說,更需要一段時間訓練。

在歐洲,除了英語這個怪胎是拉丁語和日耳曼語的混血。

拉丁語系的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之間的差異,

還有日耳曼語系的德語丹麥語瑞典語荷蘭語之間的差異,

比我們想像的小的多,彼此之間真的就東北話河南話山東話之間的差異,差異大點最多加上四川話之間的差異。

這已經包括了歐洲大部分地區了,東歐是斯拉夫語,內部差異也沒有漢族各方言區的大。

主要是文字,歐洲用拉丁字母,同一個單詞,不同國家拼寫當時不同,中國用的漢字,幾千年來,寫和讀不是一個系統,文字系統非常固定,別說中國,日本語韓國語和中文在語法之間的差異和英語阿拉伯語之間的差異差不多,但都可以用文言文系統寫東西。

ngo ngai ni是四川話拼音,wo ai ni是普通話,差異不大嗎?要是中國採取拉丁字母,每個方言區再創造一套記錄方言的拉丁文字。那麼中國內部的語言差異,分分鐘比歐洲大。


語言是有軍隊的方言。


我在柳州,除了普通話,我們這裡的語言有桂柳話、壯話、客家話,還有帶著客家口音的桂柳話,帶著壯話口音的桂柳話,三種桂柳話之間,勉強可以聽懂,其餘的,基本上無法聽懂,壯話和客家話,相互間沒有可聽懂的可能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歐美人的姓在名字後面?
有哪些方法可以大概判斷一個西方人的國籍、種族或背景?
如何通過外國人的名字看出家族歷史或者國籍?
為什麼西方人相比中國人更喜歡泡吧?
從美國人的姓名如何看出他的移民背景?

TAG:文化差異 | 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語言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