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回應家長的「英語都沒學好學什麼日語」?
真的十分感謝大家的討論,題主偏科便是指的英語,我有一點逃避的想法,但興趣和逃避是並存
我會去跟我媽媽好好溝通的,或許達到她的目標是更好的溝通我也會堅持自己的興趣 大家的反對和支持都是對我的鼓勵 一一分割線一一題主大一
高中成績還行但是偏科,對英語難提起興趣上大學後我課外報了日語班,題主是十分喜歡日本文化的,想從學習這本語言中理解。但得不到母親的支持,怎麼回應她這句話 在她的眼中大學必須學好英語過四六級
謝題主喵。最近忙著實驗,已經很久沒有(找到好玩的問題)在知乎上扯淡了,不過剛好這個問題和我今年夏天做的一點微小的工作有那麼一點聯繫,所以我也只能提一點微不足道的建議,啊,謝謝大家(被拖走
光說「學不好英語的人能不能學日語」,其實是個很無聊的問題:每個人學習語言的能力(language aptitude)不同,同一個人學習不同語言的效率也未必相同(這點我會在以後提到),而每一種語言目前在國內和國際上的應用範圍也不一樣,最後的收效也未必相同;學習語言和了解文化到底有沒有萬萬不可分割的關係,這點也是無法確定的(倒不如說,我個人是傾向於否定的)。所以我能做到的和我要做到的,就是回答以上的問題,寄希望於題主自己進行權衡。我已經過了說服別人的年紀了;如果題主想去說服自己的家人,可以借用我的一些論點,或者到最後題主發現自己卻被我「說服」了也說不定。我自己不太關注人類個體語言學習的能力問題,也就是說我其實不關心「會不會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學語言就是比別人學得好」;這方面 @安時 了解得比我多,大家可以去看看這個問題下她和青格樂的回答(要死了我為啥at不到後者):母語水平決定了外語水平嗎?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 語言,或者是在任何一個搜索引擎里搜索「language aptitude site:zhihu.com」,或者直接問她「working memory(應該是翻譯成「工作記憶」吧?)對語言學習有什麼樣的影響」,這個鍋我就這麼輕鬆甩出去了。我只需要討論剩下的問題就行了。
那麼我們先來討論一個基礎的問題:就算題主的英語沒學好,有沒有一定可能學好日語?會不會在題主「英語沒學好」的背景下就已經暗含著「題主的語言學習能力並不足以支持伊學習另外的語言」的結局?這個回答是:並不一定。雖然英語和日語都是「外語」,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倆等同起來,認為一個廢了另外一個就也廢了;畢竟我們無法從題主給的描述里簡單斷定題主的language aptitude不足以學習一門外語。從題主的自述中,我們至少發現了一個問題:題主對英語沒啥興趣,也沒有什麼主動學習的意願,但是在當前階段至少對日語有著相對更強烈的興趣和動機。而在第二語言習得里,我們知道,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語言學習的動機和情感差異。雖然我平時不太愛提二道販子們格外鍾情的Krashen,但是的確是Krashen提出來了一個情感影響語言學習的模型:affective filter model(參見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30)。簡而言之,就是「你越喜歡一門語言,學的時候越開心,學習的內容就更不容易被過濾掉,你的學習效果就越好;你越緊張、越厭煩、越有壓力,學習效果和表現就越容易收到負面影響,因為你接觸到的內容就全被過濾掉了」。如果題主可以一直保持著對日語的高昂興趣,有可能會依靠降低這個過濾網來學好日語,即使英語水平只是勉強四六級的水平——我周圍有好幾個朋友都是這樣的,日語信手拈來,英語卻開不了口。當然她們過得都很開心就是了,至少沒有什麼人在她們身後叨叨「學日語沒有學英語有用啊」。那麼,日語就一定比英語容易學好么?畢竟我們大概在中學的時候就已經多少聽說過日本的歷史,知道日本歷史上受到了不少來自中國的影響,日語的書寫系統受到了漢字的啟發等等,而英語對我們來說是一門來自大陸另一頭的遙遠語言,和我們幾乎八竿子打不著。這樣的觀念有沒有可能影響到我們學習日語或者英語的過程呢?
當然有了——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至於是好是壞,那就不好說了。眾所周知,我們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時,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母語的音系、構詞、句法、辭彙、語義方面的影響,這樣的過程我們一般稱為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跨語言影響),而在另一些文獻里則被稱為transfer(似乎通常被翻譯成「遷移」?我突然想不起這個詞了……)。然而,我們對於語言規則的transfer不是純粹機械的,也不是時時刻刻有效的,是否啟動transfer過程,背後有一個複雜的機制,其中一個就是對於目標語言和母語的「遠近」的判斷。我們在學習語言之前和學習的過程中,會根據我們已知的可靠和不可靠的知識,為不同的外語和我們的母語之間劃定一個心理距離(感興趣的可以看Transfer and Non-Transfer: Where We Are Now,或者去進一步搜索Kellerman提出的psychotypology);這個心理距離不等於兩種語言的實際距離,也不一定符合語言分類學的研究,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民科的假設,但是這樣的假設卻能對學習的過程和transfer的啟動產生影響。心理距離越近,我們就越會認為兩種語言更相似,從而更頻繁地使用transfer;心理距離越遠,我們就越傾向於抑制住transfer,因為我們覺得目標語言是陌生的,和我們的母語沒什麼關係。今年夏天回北京做實驗的時候,我就在實驗里添加了一個關於不同語言的心理距離的調查。我讓被試們為十一種不同的語言以「離漢語由近到遠」的順序排序,這十一種語言分別是日語、韓語、越南語、蒙古語、藏語、泰語、英語、法語、阿拉伯語、德語、西班牙語——沒錯,這就是實驗高級組被試們得出的排序順序,在這十一種語言里,日語離漢語心理距離最近,而西班牙語離漢語的心理距離最遠,英語則通常排在第七或者第八位左右(我給系裡的博客寫的最新一篇就是這方面的內容:「Distant relatives」 and 「close neighbou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也就是說,在這群被試的眼中,漢語和日語之間擁有更多的共通點,「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學習日語會相對更輕鬆」,他們也會更傾向於把漢語的一些句法、辭彙特徵transfer到日語上,而英語則是一種遙遠的、沒啥共性的、也不是很好學的語言,他們也不會直接把漢語的一些句法套路放在英語上。我們甚至可以做一個不太誇張的外推:下至高中生,上至年輕白領,有這樣想法的人應該不在少數。然而,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我們「認為日語簡單」,並不代表日語真的「簡單」。如果我們做一個句法方面的橫向比較的話,漢語和日語在句法上的區別甚至比漢語和英語的區別更明顯,這點在其他回答里有人提到了,我也不多贅述:SOV的基礎語序、謂語內部scrambling、黏著語詞綴、明確的格位標記,與漢語有著明顯的形態上的區別。而我們可以從漢語transfer過去的句法現象,則都是一些相對來說「不那麼重要」的現象:主題優先、radical pro-drop、特殊疑問詞無移動等,反而是我們平時在漢語使用中不怎麼注意的內容。可以說,在學習了日語的基礎句法之後,會明顯感覺到漢語和日語之間在形態上的差異,而之前由於心理距離較短導致的transfer,有一部分內容則可能成為學習目標語言中的障礙(當然,用好不干涉的那一部分positive transfer,絕對可以效果拔群)。與日語相比,英語則不會明顯受到漢語的「牽絆」,看起來更「難學」,卻不容易受到影響。至於漢字到底會對日語學習有多大的影響,到底有什麼樣的優勢和劣勢,我建議題主自行了解一下什麼叫「塞氏翻譯法」……實際上,英語和漢語之間也有很多共享的句法特徵,比如說SVO、A-N的基礎語序,比如說謂語內部的固定語序,再比如小小句的構造等。只是因為我們心理上默認英語和漢語差距太大,所以連這些共享的地方也全部忽略了。我當前有個非常不成熟的猜想:在適當的學習之後,我們所了解的語法知識可以改寫之前的心理距離,從而進一步調整我們後期學習時的transfer的現象。至少現在在我這裡,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心理距離就已經低於日語和漢語之間的心理距離了。如果題主可以系統地整理一下這方面的內容,可能也會發現英語其實真的沒有那麼「偏遠難學」——說不定就還能順便學好英語呢……已經說了「英語學不好,有沒有可能學好日語」,以及「比起英語來,日語是不是會更好學」,故事已經過了一半。接下來的一半則是「英語和日語,哪個更有用」,以及「想理解日本文化就一定要學語言嗎」。
我從來沒在內地上過大學,只能有一些比較簡單的觀察。題主沒有在描述里提到自己的專業——很確定不是語言專業的,看過往的提問記錄,有可能是法學或者是經濟類的,但是我不敢確定——也不太清楚題主以後的具體規劃,姑且就粗略地分成三類:在國內讀研、留學、(在國內)找工作。(國外找工作的可能性比較複雜,在這裡就不談了。)在國內讀研可以有保研和考研兩種選擇,保研的英語要求因學校而定,比較好的學校應該是要求四六級的,有的可能要求更高;根據評論里各位的回復,考研是可以選擇語言考試的,可以選英語和日語。就我認識的考過研的人來說,考研英語的難度高於四六級(不過那哥們兒英語本來就差得狗一樣,僅供參考),所以如果想要英語考研的話過四六級是不夠的。然而,在研究生錄取以後,就大多數專業而言,在讀研過程里英語的實際作用還是會大於日語。一般而言,國際化程度越高的專業(如STEM類專業,再比如一些社科類專業)對英語的要求越高——不管怎麼說,英語都是當前學術界的通用語言,好用的教材、尖端的論文都是用英語寫作的,而用日語寫作的文獻比例相對極低,不僅低於各歐洲語言,也低於漢語的文獻量(The Language of (Future)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這裡列出了漢語的情況,卻沒有列出日語的情況)。除非題主的專業是完全基於中國境內的研究,或者是專門針對日本的研究,否則都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原文為英文的文獻。國內目前的英文文獻漢譯水平,說好聽點叫參差不齊,說難聽點叫慘不忍睹,在大多數專業里如果不想被誤導到死還是建議去看英語原文。所以,如果題主不專註於某些方面的工作的話,那麼英語的重要度還是明顯高於日語的。
第二條路是留學——這我就不用多說了。只有在題主選擇去日本留學的情況下,日語的優先順序才會明顯高於英語。但是,即使是在日本做研究,也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大量的英語文獻,甚至在以英語為工作語言的國際會議上介紹自己的工作,英語依然是研究者的家常便飯——看著兩個以日語為母語的人在台上下用英語爭論「すみません」(讀如soomimasien,請按英語讀音模擬)到底應該怎麼分析,我覺得真的是語用學會議里的標準日常……第三條路是在國內找工作。國內的日企以及要求日語的崗位,對於英語的要求標準不一:有朋友是某著名服裝零售品牌的,說是只要日語好啥都沒問題,平日里看到英語句子一個頭變成兩個大也不干擾她開心掙錢;也有朋友曾經和新幹線做過合作,儘管日語很輕鬆但是日方會給一些英文的技術材料,那個時候她說「就算谷歌翻譯也救不了我」;還有朋友是日語翻譯,自稱英語已經還給了初中老師不過工作起來毫無壓力,但是現在日翻市場真是異常飽和,如果不是科班出身的話連掉在桌上的剩飯粒可能都吃不到。而如果題主以後不確定自己能夠進日資企業或者從事日語相關的工作的話,英語在工作里的應用面還是明顯大於日語——我連賣火車票都得講英語了,真的,就在這個夏天……就實用性而言,英語作為global lingua franca的地位至少還要維持30到50年,在這期間日語可能會越來越流行,但是絕對無法替代英語的國際地位;在中國這個對英語又愛又恨的國家,在短時間內,日語在升學就業等方面的作用依然明顯遜於英語。這個情況,不是我們看兩集電視劇或者買一堆漫畫書就可以解決的,中國社會對於日語的刻板印象依舊停留在「娛樂用語言」這個層面上。當然,是選擇遷就實用性,還是選擇嘗試以興趣為模板,這點留給題主自己來選擇了。那麼,想了解日本文化一定要學習日語么?
雖然說在專業內和專業外很多人都認為且論證語言是文化的媒介,但是首先學習語言並不能讓我們完全得到其母語者的思維方式,其次即使學習了語言在文化層面上也有一些無法通過語言學到的東西,所以我個人對於「想了解一種文化就一定要去學它的語言」這句話向來是持否定態度的。具體到日語上,那麼例子就更多了:在非科班的語言學習班裡學習日語,大概可以讓你看懂Love Live,可以讓你看懂Legal High,可以讓你看懂東野圭吾,或許能讓你看懂村上春樹,但是未必能讓你看懂森鷗外和泉鏡花,未必能讓你看懂源氏物語和枕草子,更未必能讓你看懂古事記萬葉集。好的源氏物語的漢譯本加上專業的解說,可以讓一個對日本文學有興趣的漢語母語者多少了解物哀的氛圍;但是有些人「學了日語」,讀到松尾芭蕉的時候依然會當成打油詩的玩笑。如果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學科類訓練的話,非專業的語言培訓所達到的效果,未必能夠更好地幫助你了解日本文化(這和你選擇的課外班的教學質量相關,有些依附於大學的課外班和公共語言課程會比較注重這些,商業培訓就很不好說了,國內的語言培訓班裡頗有一些投機得不行的);而我認識的人里,也有些人對日本文化的某一方面(比如宗教神道類)了解甚多不亞於科班生,卻始終鼓不起勇氣去參加JLPT。「學習語言」和「了解文化」這兩件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基本不是正相關的。既然這麼說——我們可不可以一邊學習英語一邊了解日本文化?沒錯當然可以,是的我來賣書了,吃我安利: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 Japanese Culture。這本書,絕對是居家旅行、賣萌傲嬌、殺人滅口(啥)必備良藥。認真地說,真的超好看,從日本的學校生活、職場世界、神道宗教一直到輕鬆的動漫、飲食、J-pop,你能想到的話題貌似除了成人產業以外應有盡有。並且libgen可以下載電子版。同一個系列的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Culture也很好看,不過相比之下竟然有了一些異域感,可能是因為「跳出中國看中國」的緣故吧。然後再吃我一發安利:Idols and Celebrity in Japanese Media Culture (豆瓣)。怎麼說呢,我最近微博有1/3的內容都是在刷這本書的讀書筆記,看下來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說到這裡,用來做決策所需要的資料,我都已經備齊了。題主選擇用哪幾條,是說服自己還是說服家人,那就是交給題主自己來決定了。從第二語言習得的角度來說,倒是不存在絕對的「學不好英語還去學什麼日語」的問題,門檻沒有那麼高,也沒有那麼聳人聽聞,但是很可惜要是一切有關語言學習的問題能用SLA的理論來解釋的話反而簡單了。總之,祝題主好運。多掌握一門技能總不礙事。
說個最簡單也是最功利的:我學了兩年日語,考研用日語考的,過了。換成英語我絕對過不去,雖然我學了十多年這玩意。其他方面我就不說了,總之日語可以給你一些英語無論如何也給不了你的東西。想到了兒時讀過的一篇諷刺微型小說,王蒙的《煮雞蛋和廣播操》:
我的爸爸博學多藝,誨人不倦,多年來,他親自培養我、訓練我,想把我造就成為一個人才。
他教我文學,他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唐詩三百首》,在他的訓練下,我已經能做到倒背如流了。每當我試圖讀一本新書的時候,他就會發怒,他憤憤地質問說:「難道你自認為已經把唐詩三百首學通了么?你難道自認為已經融會貫通了唐詩三百首的全部奧妙、韻律、對偶、鍊字、煉意、詩眼、詩味、境界、品格……以及其它等等了么?難道你認為你的詩已經比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李商隱、杜牧……寫得還好,你的水平已經超過了那些詩仙詩聖了么?你難道認為唐詩已經過時了么?」
他教我唱歌,他最喜歡的一支歌是《蘇武牧羊》,每當我試圖學唱一支別的歌的時候,他就憤怒地質問道:「難道你認為你已經把《蘇武牧羊》唱好了,唱到家了,可以打110分了么……」
他教我體操———廣播體操第一套。每當我想學習新的第五套廣播操的時候,他就振振有詞,言之有理地問道:「難道第一套操你已經做夠了,再不需要改進,再不需要練習了?難道第一套操已經配不上你這個一米六的小個子了?難道……」
他給我吃煮雞蛋。當我提出是不是可以吃炒雞蛋或者雞蛋糕的時候,他駁斥我說:「難道你就不需要煮雞蛋了么?你難道要拋棄供給了你那麼多卡路里和動物性蛋白質以及維生素 A、 D的煮雞蛋了嗎?」
在爸爸的雄辯的「難道」下,我至今只看過一本書:《唐詩三百首》。只會唱一支歌:《蘇武牧羊》。只會做一套體操:第一套廣播體操。只吃過一種菜肴:煮雞蛋。
http://www.uio.no/studier/emner/hf/ikos/KIN-emner/cn/KIN2110pensum2005h.pdf
特別特別想來說兩句。我在日本上大學,英文授課寫report做presentation,生活要用日語。我英語不能像漢語一樣自如表達所有情感但是個人認為可以說是會說英語的。日語正在學,剛剛達到不影響生活質量的程度。
我想說的是:題主你很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討厭英語喜歡日語。
第一,國內學的英語根本不是英語。第二,題主以為的日語並沒有那麼簡單,雖然對中國人來水並不難。原因在於,你接觸了英語,卻沒有真正接觸日語,感到英語困難,所以得出了「我想學日語,日語很簡單我有興趣就能學好,英語特別難我不喜歡不想學或許可以不學」的想法。學好日語有助於了解日本文化,但是只是皮毛,真正的了解需要在日本長期的生活體驗。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需要至少2-3年不間斷地學習與練習日語,枯燥程度超過英語,然後還要親臨日本,生活幾年。其實「更希望了解日本文化」只是你下意識給自己找的逃避英語的一個借口,因為你根本做不到以及負擔不起「了解日本文化」所需要的付出。然而嚴重的不是這個,國內英語教育的缺失與錯位的嚴重後果在於給學生灌輸了一個「英語很重要,大家都得學,學好了就能有好工作」的完全錯誤的概念。因為這個概念的反覆灌輸導致國內大部分學生對英語重要性的意識嚴重缺失。我是國際課程所以感觸很深。一開始我覺得會英語就能交很多外國朋友,後來我發現遠遠不是那麼簡單;然後我覺得只要掌握了這幾門語言——中日英法德就能橫行天下,之後我才意識到世界上還有蒙古、韓國、泰國、瑞士、土耳其、義大利等國家。甚至香港、澳門、台灣甚至東北、南方的差距能有那麼大。英語是一種信息通貨,世界上兩個人見了面,不會先問對方說什麼語,而是一上來直接排英語,會就是機會,不會就沒有任何機會,沒有任何信息。就像你有錢能使鬼推磨,沒錢即使有別墅跑車你一時急了也根本換不成錢。如果說中文是車,日語是房子……那麼英語就是錢。錢能代替任何事物,能凌駕於任何東西之上。有房有車,屁用沒有。世界上95%的內容由英語書寫,中文也就2%(精確數字不記得了)。你學會英語,視野就打開了40倍;不會說英語,你就失去了95%的世界,以及其中的機會與信息。英語是一門重要性碾壓其他所有語言的語言。
然後說說喜歡與不喜歡。你說你不喜歡英語,不喜歡的是語法還是題,背單詞還是參加考試?語言本身應該是一個並不會被你感受到的工具,沒有道理去討厭它。事實上你真正討厭的是學習英語過程中的枯燥乏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愧疚是第二好的。可是你一沒興趣而不為英語不好而感到愧疚,你不可能學好英語。我高考之前對英語極其反感,高一高二基本處於放羊狀態,高三為了高考拼了半年,勉強拿了個不錯的分數。我本以為我會放棄英語,在考完高考之後;但是那時我卻發現我放棄的根本不是英語,而是高考英語。就象我前面說的,國內學的英語根本不是英語,我才意識到原來不以考試為目的的英語竟然能很有意思。我發現如果我能聽懂英語就能看懂美劇裡面翻譯不出來的細節,能說好英語就能歡快地加入其他人的聊天,增加好感。能看懂寫好英語就能讓你一步到位,不必再為中文論文而糾結。學好英語你擁有的不僅是一門技能,而是無窮多的細節和機會,更高的視野以及一個全新的思維方式。除了最後一點,日語完全無法和英語相提並論。希望題主可以重新考慮自己對待英語的態度。
然後說一說日語。英語好的話日語很多片假名單詞不用背了;中文母語那麼單詞難度降低90%……這是簡單的地方,但請不要忘了,日語仍然是一門獨立的語言,學好日語一點也不容易。雖然說吧學好英語也不簡單,但是你的英語基礎絕對遠超日語。我沒見過不會說英語卻會說日語的中國人,卻見過一堆英語如母語卻不會說日語的中國人。因為他們知道英語和日語的區別,即使更喜歡日語,也把英語作為第一要義去掌握。大一?那妥妥開始學二外,再不學,你可能這輩子都沒機會掌握日語!大學四年是墜有機會培養一個「額外的有用技能」的時候。
順便跟你分享我自己的小故事吧(好像在哪裡分享過)。
我初一曾經學過一點日語,後來五十音圖沒學會就放棄了。
初二開始學德語,學了好多好多,以至於我初一本來英語還不錯,初二結束變得稀爛(差不多班上可以從後面往前數了吧)。初三遇到了一個很嚴厲的英語老師(一輩子感謝她),強迫我立刻懸崖勒馬,回頭學英文,於是中考英語A+救了我小命(要不然上不了xxx中了)。高一繼續學德語,但是高中也就學得有一搭沒一搭的,然後英語本來從還不錯又狂跌了一次,到高二的時候已經慘不忍睹。幸虧遇到了一個很嚴的英語老師(一輩子感謝她),強迫我立刻懸崖勒馬(雖然我並沒有完全這樣做,而且還學了點日語,有次被她發現我看新標日2333),高考英語考得還湊合。到了大學,我這種貧窮落後省份出來的學生英語被虐成渣,舍友各個英語戰神。
然而我繼續學德語,學日語。四級基本裸,六級也基本裸(雖然六級成績好好好好難看)大二開始學拉丁文,大三開始學希臘文。到這裡如果我死了,人們總結我的生活時一定會說:「這人因為學沒有用的德語日語拉丁文希臘文,耽誤了自己大把的青春」。
但人生就是那麼奇妙,大三下的某一天,我本科論文的導師跟我說「要不你不要保研了,去德國讀碩士吧」,我說:「你瘋了,我家沒錢!」 導師說:「沒事,我幫你申個獎學金」。
於是,我就稀里糊塗地,猝不及防地開始準備留學德國,慌慌張張地報了個班,從A2開始上——但期間受到其它事情干擾很大:我們還在和一個美國老師上新約希臘文,之後有一個和美國學生交流的Seminar,讀了超多文獻,並和美國人有不少交流(覺得英語提高很快),緊接著又因為學校的課程跑去羅馬呆了一個多月,回來已經是大三暑假的最後一個月了。
當時我心急如焚,直接換到了德福備考班繼續聽課。怎奈作死不能停,大四剛一開始就毅然決然去上了范幕尤老師的梵語課。之後十一月備戰APS,因為用英德混審,又要去撿英文。更作死的是,之後又翻譯了兩篇奧古斯丁的講道,和其它一大堆拉丁文。這一切,除了在羅馬的一個多月之外,都是沒有學分的——也就是說,我還要兼顧考慮自己的學業、畢業論文等等。這一段故事的結局當然很凄慘,因為沒法專心複習,加上似乎衝刺德福的方式也不太對,我最後來德國的時候只有一張德福14的證書。到這裡如果我死了,人們總結我的生活時可能會說:「不要浪費時間學什麼拉丁文希臘文梵文,認真學好德語才是王道」。
確實,因為這件事,導致我不能一去德國就能申請獎學金,而是拖延了一個學期。
但是這確實也有它的好處:美因茨大學的語言班非常好——系統而深入,這讓我在接下來的碩士課程中很快適應了下來,讀完一個學期語言班後,我就正式開始讀碩士,因為第一個學期適應得不錯,成績還不錯,很快就申到了獎學金(對,獎學金還是要看成績的,而且是在德國的成績……)哲學碩士畢業,如果方向是古代/中世紀哲學的話,是需要拉丁語證書(Latinum)的。但是那個證書對於一般非拉丁語專業的學生來說絕不是省油的燈,一戰(重讀一次基礎班)、二戰(重讀兩次基礎班)、三戰(重讀三次基礎班)的德國人非常非常多,希臘語證書(Graecum)也是如此(可能會少一點?)。但因為國內已經學過這兩個語言,所以很快,碩士第一年結束時就拿下了Latinum,再過一個學期拿下了Graecum(但德國的課程真的很難,學到了很多很多新東西)。
恩,同時還作死學了阿拉伯語。現在在科隆讀博,拉丁語文獻很多很多,希臘語時不時要看,阿威羅伊的注釋也很重要……
結論:有一些看上去是浪費時間的事情未必真的是浪費時間,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機會什麼時候降臨。沒錯,我的日語,梵語可能真的「白學了」(還不如好好學法語啊啊啊啊啊啊啊!!!),但是誰知道我的人生不可能是另一個樣子,比如在日本鑽研佛經/印度教經典呢?如果這樣,我的拉丁文希臘文就白學了,也是這樣啊。或者很可能,我當年因為哪一次考試的失敗(比如我高考剛好上了某末流985投檔線,如果沒上呢?),導致我人生軌跡完全轉變,從而,這些語言到現在沒有一樣真的用得到——但那又怎麼樣呢?老天給你的富餘時間,就是為了讓你為不確定的未來做準備,不要遺憾你白白失去的時間,因為不到死的那一刻,你永遠無法評估這些時間的真正價值。所以,如果上了大學,就沒有必要把英語學得很好再去開始一門新的外語,這樣有時會錯過人生的一些機遇也說不定。此外,英語學到後面的東西,往往也是最容易忘掉的東西,越高階,用得或許也越少,忘得也越快,效益並不好。但是如果是在中學,還是要成績優先,兼顧興趣,不然以後或許會很懊惱。不用回應。對於家長的指責,隨便應付一下就行了。回頭直接拿一級證給她看。在中學大學英語都被當做一門應試科目。可以說我基本沒有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和應用英語的樂趣。我在體會到遊刃有餘的用日語接收信息的樂趣之後,就又開始了對英語的習得。
英語總的來說是比日語麻煩很多的,雖然英語和日語的語法都有很多和漢語不同之處,但是日語有很多漢語借詞,還有近代傳入中國的和制漢語,在辭彙習得上遠遠比英語容易。
至於了解文化是否需要學日語嘛。這看你想了解的是什麼文化——xia姐姐舉例的那本書是2009年出版的,在有的領域6年時間不算什麼,但是在遊戲機上這已經是本世代和次世代的區別了,不是嘛。也就是說了解一種外語更有助於和使用該語言地區的流行文化保持同步,特別是其中比較小眾的東西(不用等漢化組etc想看啥就看啥的感覺可好)。如果只是想有個大概的觀察,了解那些最知名的作家作品,似乎英語資料也夠了。「英語都沒學好學什麼德語」
「那你學德語了么?」
「沒有」
「那你英語一定學的超棒吧?」
「也沒有……」
真實的對話。不知道為什麼下面這麼多人打擊題主,我來點正能量好了。
答案無非幾種觀點:
1 日語比英語難學,英語都沒學好談什麼日語2 英語四級特別重要,先把四六級過了再說我倒是覺得對於題主來說,日語就跟樂器畫畫什麼的差不多,是自己一直有興趣而沒有機會實現的小小夢想,在考上大學之後有了時間終於可以向這個小夢想踏出幾步了。這不是挺好的嗎?
做很多事的目的不一定要很功利呀,我自己從前沒學過樂器,大學時學了一點古箏,到現在也就是能彈簡版的長亭外古道邊的水準(練習曲第一首。。捂臉),但那時練琴的時候就會很開心哪。人的一生能實現的夢想本就不多,能稍稍慰藉一下自己也不錯呀。
至於攻擊題主英語學不好不配學日語的人嘛,我覺得過四六級不用畢其功於一役別的事兒都不幹吧,再說題主說對英語沒興趣,也沒說英語不好啊。再次以我為例,我覺得我英語學的不好那是因為我標準高,這並不妨礙我六級630+啊。現身說法,大學特想報日語系被攔住了。。結果現在更找不到工作了。。。這是後話。。
剛入學喜歡日語所以特不想學英語,無奈要修學分,硬著頭皮繼續學了四個學期之後把英語丟了。當然學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回答「是」都是「哈依」不是「耶斯」。。。當時覺得憑什麼要搞英語霸權啊!我就是要用日語顛覆你們!!學日語交日本朋友參加日本文化活動不亦樂乎,
然後兩個月前苦逼兮兮地準備雅思。。。
同學!低年級小朋友可能感受不到英語重要性,長大了後會發現啥啥都要英語,專業課有「專業英語」(老師當時還奇怪為毛我一個學期內英語進步那麼大,媽蛋姐多少年沒碰了拾起來當然顯進步咯!!),看文獻找工作給人上課都是英語(儘管班上的日本娃可以跟他們私聊兩句),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的地位現在看來不可撼動,好好學是正道!
另外的小語種技能是加成!不是本體!!
跟我一起學日語的小夥伴們一堆去MIT啥的,也沒見他們放棄英語嘛,題主要向他們看齊。
ps日語學習的最大好處是讓我英語發音上了100個台階。。很奇怪吧?原因是日語和本科的語言學訓練讓我的嘴巴徹底活動開了,什麼奇怪的音都見識並親口發過了,所以反過來再學英語時,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好發的th啊,濁音啊,bit和beat啊,都能hold住了。同時學兩門語言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甚至,在興趣驅動下去學習的快感和自信,是能夠促進你準備四六級考試的。最後你會發現自己連日語這麼難的語言都搞定了,還搞不定英語?最後,英語很重要,四六級就…四六級考試真的很好過,刷刷題就好,除了拿學位、保研之外沒什麼用。能自信地用英文交流、無障礙地閱讀英文資料才是英文學習的目標,也是學習任何語言的目標。面對你媽媽,你需要平靜地告訴她語言只是交流工具,讓她相信你不會放棄英語會拿下四六級。買幾本對口味的教材看看,多聽聽影視資料,學習的同時要時不時說會兒英語以防英語發音被日語帶跑。如果你高興的話,還可以用英文來學習日語,有助於更早使用日語思考。加油!
英語是為了生存,日語是為了興趣。
麵包還是玫瑰,作為家長,當然總覺得你餓問題是,不學英語,你要如何看懂片假名?
同時學四門語言也不是什麼難事。。
雖然我也是一個都沒學好。。。。籃球打得不好,不代表足球也踢不好。
英語學得不好,不代表日語也學不好。不是所有的足球運動員一定擅長籃球。
不是所有的日語學習者一定擅長英語。什麼球都不擅長,才是沒有運動細胞。什麼語都學不好,才是沒有語言天賦。用行動來回應,把英語學好。
學不好英語不等於學不好其他外語。
我的表哥就是一例。大學四年,每次CET4都是55-59分徘徊(20年前的CET還是百分制),考試都渣成這樣,更別說英語實際運用能力了。但是他一直愛日本音樂、日本影視、日本動畫、日本遊戲、日本模具……為了看懂日本遊戲的所有導語,他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日語歌反覆聽寫;日劇反覆聽反覆跟讀;日語的產品說明書就更加不放過了。後來自己才系統學日語教材的。因為興趣濃厚+努力,最後日語二級輕鬆過的。原本沖一級的計劃,也只是出於時間安排的原因而放棄。以我對他的了解,好好準備至少一級過關是沒問題的。
只要是真愛,動力是無窮的。
所以我都會勸我的學生,如果自覺英文實在無趣且無救了,但對其他語言有興趣,趕緊棄暗投明,作為英文老師我全力支持。畢竟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我自己也愛用德語裝個逼呢(雖然學得很渣)!我認為這個主要看制度有沒有這個要求,如果有,那我表示,日語是非常精妙,人性化,必要的學科。如果制度沒有這個要求,那麼我認為,日語是沒有必要的雞肋,是多餘的,複雜的,沒有必要的。
手機頂欄有沒有必要顯示耳機插入的標誌? - 匿名用戶的回答
你媽是對的,畢竟日語學好了再學英語,到時候講出來的英語還能聽嗎?
先說結論,英語沒學好當然可以學好日語。本人頂尖985,室友保送生,自稱英語稀爛。一開始我不相信,後來發現他四級考了兩次才過,六級壓根就沒想去報……但是他是個狂熱的日本迷,好像是拿到保送資格以後開始學習日語。不光是周末上培訓班,平時娛樂都是看日劇日漫日本綜藝日本新聞,推原版galgame玩天鳳日麻,後來自己加入字幕組。培訓和考試花的錢是不計其數,但是自從他大三逮到機會自己去培訓班教書以後,馬上就回本了。當時我們這些普通學生全職實習工資一般是2000出頭一個月,有些還不到,但是他上滿一天課就差不多是1000。一開始還要備課,輕車熟路之後開始同時接手幾個班,所以老是跟我們說,哎呀好多課時我都推掉了,不然賺了錢都沒時間花……沒時間花……最後,雖然他的成績只有年級後10%,但是依然還算輕鬆地斬獲日本頂尖學府的全獎研究生項目,這會兒還在日本吃香喝辣呢。在我看來,因為他對自己的定位清晰(英語不行就拚命弄日語),所以走的路可比多數同學都順暢得多。題主,看到這兒,你知道要做什麼了嗎?
1.你如果決定吃日本這碗飯,比如在日本工作,定居,或者回國後主攻日本業務的話,並且不打算做學術,那麼你只學日語,把日語學到精通是沒有問題的。英語好是好,但是不會不喜歡也應該允許你選擇其它出路。2.但是,如果你並不打算抱住日本,或者未來有志於科研,並且希望追求更大平台,那麼請學好英語。3.如果只是興趣,那麼盡量別太耽誤其它更有回報的事。4.最後,命運這種事說不好的,說不定你本來只是玩票,但是你最後日語真的學出來了,後來陰差陽錯地做了和日本相關的事,最後居然做出了一番成就也搞不好。5.最後的最後,如果只是頭腦發熱,或者以後只打算混混的話,學不學外語都無所謂。
推薦閱讀:
※日語里的「謝謝」和葡萄牙語的很像,是巧合嗎?
※繁體字現在還有什麼作用?
※為什麼同是對貓叫的擬聲詞,英文、中文卻不同?
※為什麼越南和韓國能廢除漢字,日本卻沒廢除漢字?
※為什麼管狀火藥武器在明朝叫火銃但是到了近現代卻叫做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