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法國一些人名地名品牌的翻譯都那麼優美?

和朋友聊天,說到楓丹白露這個名稱非常信達雅,然後展開話題後覺得許多法國的名稱都很優美,比如香榭麗舍香檳盧浮軒尼詩香奈兒,包括人名也有好些翻譯的很典雅的,比如羅曼羅蘭貞德霞飛。為何法國的那些名稱翻譯過來都頗具神韻,是法語本身的關係,還是翻譯者都獨具匠心?其他國家有沒有類似這樣的比較雅緻,帶著點詩意的譯名?也就是能至少達到信達雅中的雅的?


先說結論:法語名稱並不美,所謂「神韻」完全來自於譯者選取的漢字。而且這種人為造成的韻味往往並不與法文原意相匹配,驢唇馬嘴。

軒尼詩和香奈兒都是商標,翻譯時選字很有講究。其實,這兩個名稱只是人的姓氏,沒有任何特別深刻的含義。

香檳是地名,往上追溯就是拉丁文「土地」「農田」的意思。

香榭麗舍(Champs-élysées)有點典故,來源於希臘神話,指人死後去的地方:至福樂土「伊利希恩」。譯名可能比較「雅」,但「信」「達」沒有做到。「楓丹白露」也有同樣的問題,聽上去優美,但和本意無關。

「羅曼?羅蘭」、「貞德」等人名,就完全是譯者的個人發揮了。「貞德」甚至都不接近發音;貞德姓氏為何並不確定,「d"Arc」是近代人附會出來的拼寫。按照中文的慣例,似乎也應該寫成「貞? 德」。


同意樓上某位朋友說的譯者文化底蘊,但嚴重不同意他帶著有色眼鏡把問題政治化的做法。

舉個例子,歐萊雅這個名字就是我母校某老前輩翻譯的。人家活得好好的,水平也比你高,別天天說什麼大陸都找不到一個了這種無知的話。這個譯名就非常好,有音有意,還很雅。

如果有人知道這典故,八成你也上過這老師的課。


說到底 其實是中文美


這些都是太祖爺爺輩的翻譯做的,漢語功底和中華文化底蘊極其厚實的人。他們中最年輕的也該屬於毛澤東的文革中被抄光砸光家產、沒被打死也被逼得投河上吊的那一批人了。能活到今天的,104歲的楊絳肯定算一個。90歲以下、有那個層次文化底蘊的人,現在在大陸你恐怕極難找到了。

————————————————————————————————

補充:80年代初我母校的法語老教授、法國國家博士孟鞠如老先生,有新來的法國外教第一次遇到他,一握手寒暄兩句,嚇一跳,過後向其他法語老師打聽這是什麼人,自慚道「我不該來教法語、應該是我跟他學法語才對」。孟老曾感嘆研究生們的漢語功底太差,與研究生們開玩笑:「我5歲時能背的唐詩宋詞都比你們現在知道的多」。無論是英法哪個專業的、是不是他的研究生,沒有誰在這種問題上有絲毫底氣、敢跟他叫板的。這些當時的研究生現在都年近60歲,只要還在國內的,在與外語沾邊的行業里沒幾個不是牛人、領軍人物了。文革整整10年,知道堂堂中國7、8億人培養出了多少個大學生? 0 ! 文革 整整十年,整個中國大陸,沒有招考一個大學生,更沒有一個大學生畢業(所謂「工農兵大學生」其實大多數都是職業學校的水平)! 所有那個時代的學生(包括我自己),無論大小,基礎也就可想而知了。到了80年代初,象孟老先生那樣治學嚴謹、對研究生那樣嚴厲要求的,也實在是少數:那時候沒有電腦,所有外語論文都是用機械打字機敲出來,基本無法修改的。他的研究生寫的法語論文,無論長短,只要標點符號錯誤超過2個的,都打回去重寫(請問今天有幾家中文報刊的編輯敢說「凡經我手的文章,標點錯誤絕不會超過2個」? )!

回到國學的功底:雖話說是「任何時候都開卷有益」,但無論LS各位自己,還是你們周圍的人,有多少人能夠在高中、尤其是大學畢業後在漢語和國學基礎上取得突破性進步的? 恐怕非常、非常難找。即便在抗日戰爭最艱苦、最黑暗的歲月里,中華民族的漢語國學也不曾出現過象文革那樣的斷層。沒有好幾代人的艱苦努力,這個斷層且填不上呢。


渣打銀行哭死在廁所里。


Lafayette 翻到老佛爺真是有意思。


看不出哪裡信達雅,剛開放的國人對於西方的崇拜導致了那一批的西歐譯名都用美好的字眼,再加上一些小資的文學作品一渲染,立馬變得美麗起來了


還有Florence,翡冷翠,就是佛羅倫薩。和楓丹白露一樣都是徐志摩的手筆~所以還是看譯者的功底吧。信達雅,還是要做到信達~雅就看個人能力了。


推薦閱讀:

學法語給你帶來了哪些機會?
就法語大神翻譯一下這句話!?
有什麼有意思的法語 YouTube 頻道推薦嗎?
大家是如何自學法語的?
用多鄰國自學法語到底能達到怎樣的水平?

TAG:語言 | 奢侈品 | 美學 | 翻譯 | 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