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太初有道」和中國的道有什麼共同的信息?
01-07
原文抄錄:
1.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2. The same was in the beginning with God.3. All things were made by him; and without him was not any thing made that was made.
這個word、Logos、道貌似很有道理,到底怎麼理解,我感覺很像道生一,或者無極生太極的感覺。。。。貌似物質精神之前就有了信息,精氣之前早就有了神。。。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約翰福音》一開始就是希臘語的……
將Logos翻譯成「道」,是我見過最優美和最有內涵的翻譯。我個人覺得就翻譯質量上來說,思高本非常不錯。但是在這句話上,我覺得和合本翻譯最好。因為可以說,翻譯就是一種二次詮釋。翻譯者必須在另外一種語言環境中找到一個最切近的概念來「詮釋」自己所要表達的概念。
(反向測試下。如果將《道德經》翻譯成英文,那麼請試著找一個比Logos合適的詞。)
Logos和「道「至少在哲學層面是可以對話的,都可以說是類似於「世界本源「,「世界基礎規律」一類的。在神學層面確實是不太一樣的,然而也可以進行對話的——基督教的道是一定要成肉身的(並且是有唯一性的,就是耶穌),」道「這個概念不好說,理由見下。但是,在做出思考之前,一定要明確區分這兩個學科。這倆學科是不一樣的。
「道成肉身」跟「人格化的描述」是兩回事。基督教理論體系中,對此的區分是十分清晰的。
《約翰福音》沒有受到諾斯替主義的影響,相反是諾斯替主義很多解讀是借用了《約翰福音》的「光-暗」主題。諾斯替主義的出現時間也是晚於早期基督教的。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道家的道沒有位格,但是道教的「道」是有的。
有時候……最好還是不要隨便開腦洞。和合本這句話容易讓人開腦洞。不過要注意pros ton theon(道與上帝同在)這個主題,這是道家沒有的主題,道就是道本身,沒有情感的「客觀規律性」,基督教則處處強調神還具有的愛(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個pros到底怎麼理解,求助解經家),或許可以結合notitia-amor-memoria 的正統三一信仰來考察這一區別。
門外漢,上面都是胡扯的(免責條款)
題主問得問題屬於基督教經文的內容,敝人作為猶太教徒,就不討論了。不過可以提示一下基督教這段經文也與猶太教、印度教、凱爾特宗教等各宗教中都有的「話語創世論」有關。說個題外話。個人感覺,猶太傳統的「神」更側重生命性的,而「道」「理」的傳統概念更側重規律性。以上為個人理解,去不慎對道學者有誤解,還請見諒。
一下詳細解釋一下。
Torah,Tanakh全集,拉比文集。已經說的很清楚了。猶太教事實上是一個神哲學學派的理論模型加上一套由學派早期人物形成的一套戒律契約系統。這是兩部分,歷史上有人故意混淆兩者的區別來剝奪學派內人們的獨立性。翻譯為在現代語境中可以更清晰理解的語言:猶太神哲學理論模型是與過程理論(即認為世界一切都是過程性的而沒有絕對穩定的「實體」)偶聯的模型。其描述範圍是關於世界整體是如何維持在遠統計平衡態而不整體的跌落於近統計平衡態無序漲落(為避免混淆,注釋:以上用名詞並非物理學概念而是哲學的概念)。猶太神哲學的模型描述的是,有一個生命性的過程自發創生並維持了其自身的模式,並維持了世界整體的遠統計平衡態,並且這個生命性的過程同時也是與我們現在觀察到的生命現象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的。現代猶太教的保守派與改革派認為,這一神哲學模型可以轉化為一系列的具體的物理模型,使模型具有系統的可證偽性,接受實驗檢驗。而猶太戒律系統,其意義則應從社會行為學進化心理認知學的角度研究,不應與猶太神哲學耦合在一起。有戒律系統的宗教才能真正起到抑制投機者獎勵互助者的作用,而無戒律系統的宗教則多起相反的作用(註:投機者、互助者,參考博弈學)。和道生一里的道是兩碼事翻成「太初有話」更容易讓現代人接受合和本的翻譯距今大概有一百年了 保留了一些文言 可能會造成誤解
感謝題主問了這個問題,在接觸聖經之前一直以道德經作為行為準則,看到這句話不免開腦洞,有時候覺得兩者還挺像的。
邏各斯,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是一團永恆的活火,按照一定規律生成,也按照一定規律熄滅,然後世界始終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而這個運動變化也是按照一定的規律來的,這個世界萬物運動變化所依據的規律就是邏各斯,總得來說就是支配運動的規律,萬物受邏各斯所支配,中國的道,意思也差不多,就是世界萬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規律,因這規律而生成一切,也就是說,中國和希臘的先哲們對關於世界本源的思考是比較一致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