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任何地方的方言是怎樣的體驗?
這個事情在廣西首府南寧很常見的,源於南寧複雜的人口構成。
南寧本地語言稱為白話,是粵語的一個分支,相似度很高,可以說幾近類同。不過客觀而言,實際白話早已在南寧日漸式微,熟練掌握者多為社會中下層,居住在較為貧困的城區和城鄉結合部。如今80後南寧人許多已對白話不太感冒,90後則大多根本就不願意學,遑論還有大量的南寧人屬於移民後裔,對白話是有一定隔閡的。1997年時全國開展了推廣普通話活動,南寧一舉奪得了「全國推廣普通話先進城市」,背後是複雜人口構成對本地語言的無歸屬感。而帶有特色口音的南寧普通話(俗稱南普)已經應運而盛成為主流,調和起南寧各個族裔的語言生活,但其與普通話因為太過類似而嚴格來說並不能稱之為方言。
南寧是個移民城市。建國以前,廣西的省會歷來在桂林,後來中央為削弱桂系影響,又看上了南寧地理身居八桂之中,遂把人口只有數萬人的小城市南寧設為省會,自治區設立後又改稱為首府。本地人均屬於白話的使用者,後面還有一部分桂南人會補充進白話的體系,稍後會提及,這些人都是白話的最堅定捍衛者。
南寧的第一批大型移民,是南下解放廣西的軍人及軍屬,解放戰爭結束後這批軍人就留在了南寧,構築成自治區和市級的公務員階層。軍人們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我爺爺是來自四川,奶奶來自廣東,姥姥姥爺來自遼寧,五湖四海的背景使得語言不通當時在這個新建首府是常態,甚至有北方人和廣西人通婚後,兩口子操著雞同鴨講的語音也是很常見的。
南寧的第二批移民分為兩類,一類是學者、工程師、官員們因工作調動來到廣西,或是被國家派遣來支援西部大開發;第二部分則是改革開放後相當數量的江蘇、上海、浙江、東北地區的商人來到方興未艾的落後廣西來淘金。這類移民定居在廣西各大城市,人數當然又以南寧最多。我的同學裡也有部分這類移民的孩子,有些已經是出生在南寧,有的是小時候被帶來,不過絕對數量還是比軍人後裔少不少的。
軍人移民、人才移民和商業移民的影響是如此之廣,當時我在高中時瀏覽過全年級的民族與祖籍統計表,估計一個年級一千二百人大概有超過一半都是外省後裔,多見於湖南、東北、山東等地。因為自己就是外省後裔,所以對這個統計表印象極為深刻。軍人後裔普遍不太支持白話,不過還是有桂二代、桂三代有樣學樣,說起了本地話,而改革開放後的移民和他們的後代是對白話最不感興趣的人群。
第三類移民來自廣西自治區內,隨著人口流動,廣西區內各地人口也因各種原因進入南寧。桂西北的百色、河池以壯話為主,桂東北的柳州、桂林說桂柳話,桂東的玉林說玉林話,桂南的北海、防城港、欽州三市是從廣東劃來的,加上靠近廣東的梧州,因而說粵語。這些地方的方言各有特色,相互均較難理解,他們更傾向於在私人領域說家鄉話,在公共場合則寧可說普通話也不願意學習白話。
由於無法得到官方的人口祖籍統計數據,這些都是我在廣西生活近二十年來思考和觀察到的現象,可能會略有主觀,不過足夠以第一人稱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東北人、湖南人、浙江人、天津人、上海人、湖北人、河南人、南寧人、桂林人、柳州人、貴港人、玉林人、欽州人等等在南寧多年後又產生了大量的混血人口,複雜的人口和血統構成使得任何一種方言都無法在南寧市內、甚至一個家庭內獲得統治地位,移民自身又由於交流需求的原因不再傾向於讓孩子繼續習得祖籍方言,於是帶有南寧白話口音的普通話——南寧普通話應運日漸興盛,充分調和了語言間的矛盾,無論你是哪裡人的後代,只要出生在南寧,統統會染上這一口語調奇特的南寧普通話。
在「方言」與「語言」的區分之中,許多學者傾向於不把帶有口音的普通話列席為「方言」,南寧普通話雖富有特色,可與壯話、白話、上海話之類的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巨大差異相比還是極小的,所以可以認為南寧普通話嚴格來說並不屬於方言的一種。之前有傳聞說南寧普通話被國家認定為全國十四大方言的一種,後面也被證實為謠傳。南寧這移民城市裡數百萬的新生子民呵,絕大多數既不對本地話感冒,也不再繼承父母的鄉音,其實真的要算是沒有方言的人了。這體驗嘛,說實話也沒什麼特別,只是在外地有人問你家鄉說什麼方言呀,囁嚅半天,也只能回復:「南普」。
之所以把我的家鄉作為一個典型,是因為南寧同時擁有數個鮮明特點:政治地位重要但歷史積澱薄弱(同樣的如合肥、石家莊),擁有大量軍隊與政策移民(如烏魯木齊、拉薩)、外省自發移民(如深圳)和省內移民(如石家莊、大慶),方言退潮的根源深久(從廣西解放開始),省(區)內本身民族眾多語言體系複雜(如四川、雲南),這麼鮮明的城市全國可能也就南寧一城了,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目標。
-我們這雖然是個五線小城市,但是因為有個國企,充滿了全國各地的職工,我小時候就能聽懂東北話四川話。說正題,我有一個朋友,爸媽都在這個企業里,他爸爸是南方人,但是隨著爺爺的工作調動小時候在包頭安家;他媽媽是半個天津人。和大多數職工一樣,他的爸媽同時分到這個企業了,經人介紹結了婚。我那個朋友從小就說普通話,模仿起來當地方言一點彆扭至死,他一說出來話感覺像摻在一起的,完全不會有人主動猜他是哪裡人,因為根本聽不出來,更別提認老鄉了。總之是很難融入當地,同時還讓別人聽不出來自己是哪兒人,過年過節三口人真心挺冷清的。
邀請我幹嘛……我會好多門方言。摺疊我吧。
到哪都被宰
大國企家屬 奶奶輩的都說普通話了 我們那邊的都沒有方言 上初中與鄉鎮上出來的交流才知道有方言這回事
我就是不會說任何地方方言啊,因為我們那個地方來自五湖四海。大家都在一個小鎮長大交流起來只有普通話。上面一位答主說到了我們那。找到老鄉了啊!(∩_∩)哈哈
不過說起來到外地上學還是有點心酸的,為啥啊找不到老鄉!我老爸河北,老媽陝西我還住在甘肅,可我的戶口又不是甘肅可謂集結西北華北幾大省問我哪的我還是挺糾結的,老鄉聚會什麼的也沒怎麼去過,都不會說人家那方言去幹啥。宿舍4人打電話我說話他們都聽得懂,他們一說方言我啥都不懂。有點偏題了,但總之不會說方言是啥體驗,就是沒有歸屬感的體驗應該邀請灤平縣人來回答。
最大的體驗就是,可以用普通話和各種方言交流不會被帶拐,而且完全不會意識到口音不一樣~
家裡長輩雖然都是河南人,可是卻有好幾種口音,沒一個是地道河南味兒啊,摔!
生長在平頂山,是移民城市,市區沒有屬於自己的方言,最多是附近的縣有些方言。尤其是國有企業的家屬院,老輩兒要麼普通話要麼帶口音的普通話,但要是用方言講話,一家一個樣,天南地北的哪兒的都有。
我爸17歲從老家考學到此,從此定居,鄉音幾乎被同化沒了(?_?)?
我媽18歲之前全家生活在雲南,說的是雲南話和越南話。全家跟著姥爺轉業回來才開始學河南話。因為老家是南陽的,所以老太們(媽媽的奶奶和姥姥)說南陽最傳統的方言。姥爺至今還是雲南方言、南陽方言和普通話雜糅~不能明目張膽地議論他人
大學寢室四個人,只有我打電話大家都聽得懂。
爺爺奶奶講山東話,姥姥姥爺講河北話,姑姑哥哥講北京話,爸媽和我只講普通話,是真的最接近語文課上發音的那種普通話。
周圍同學基本也是一樣,說包頭方言的極少極少,高中換了個說包頭話的數學老師,全班表示接受不了,真心聽不懂啊!
方言也代表一種身份認同吧?奶奶爺爺堅定強調我們是山東人,可我不會講山東話呀;我心裡認定自己是土生土長內蒙人,可回了包頭聽著滿街的此地話就覺得陌生恐懼。
反而最熟悉的方言倒是上海話,講不好但聽力不錯,可我並不是上海人……
很多外地人不喜歡上海話,覺得聽不大懂。可我從沒這感覺,大學時候整個寢室只我一個外地人,凡有我在的場合,小夥伴們便刻意不講上海話;卧談的經常項目就是大家一字一句教我講上海話;節假日從家裡返校,她們總想著我一個人留在學校「艱苦度日」,總帶回來各種各樣的上海家常菜給我改善生活。
所以如今每次從外地回到上海,聽到擦頭師傅一句「儂好」,都有種回家的親切感;上海的那些美食:「腐乳肉」「炸大排」「糖醋小排骨」……於我而言,這些詞語音節都代表這個城市給我的最初的溫暖。
於是發自內心覺得有方言真好,一方水土一方人,多少地方的特色文化融在方言裡面,丟了多可惜。以為是在罵他,實際是在誇他
呵呵先。
會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當然是個強大的技能,但只會普通話,就只能說是悲哀了!我去任何地方,都會盡量冒幾句當地的方言,雖然當地人一聽就知道我是外地人學舌,但是,這種行為表達了對當地文化的尊重,那麼親切感就出來了,我因此受到的小恩惠也還是挺多的。對,只會普通話,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親切感。順便科普一下,在本地說普通話,可以被視作裝逼的,當然如果你只會普通話,那麼本地人一般會用憐憫的眼神看著你:嘖嘖嘖,只會說普通話,真可憐......怒答。打電話沒有保密功能,在家裡認為普通話逼格高,到北京才知道會方言多重要。老鄉會靠方言聯繫,不會方言太孤單。以前盲目自信,認為普通話水平高,結果口音改不過來了QAQ
現在快聽不懂奶奶在說什麼了,她可是帶著我長大啊啊啊
我會說方言,但自認以普通話為母語。我小時候在黑龍江,那裡的方言本來就和普通話比較接近。很小的時候移民到了唐山,一開始我只說帶點東北口音的普通話,上了學之後因為同學都說唐山話,逐漸變成在家說普通話,和同學及鄰居說唐山話,而且說普通話時的東北口音也沒了。如果父母和鄰居同時在場,我能做到非常自如地在普通話和唐山話之間切換。上大學以後離開了河北省,除了回家之外說唐山話的機會就極少了。貌似最近一年一句唐山話都沒說過。
完全不會任何方言的感覺就是歸屬感極差~進而各種尷尬無奈。家庭背景:父親母親都會說河南話(他們兩家人都在一個市下面說的河南話居然還有區別!別問我,我聽不出來)。不會方言的原因是生活經歷,目前雖說說的是普通話但是標不標準,我先呵呵一下。
來看看我的生活經歷:
兩歲前住在鄭州,據我媽說那會兒說河南話,但是我完全沒有印象,完全沒有。之後去了廣州,生活了小十年吧,由於父母工作原因,去的幼兒園,小學基本全是外來子弟(貌似小學只有兩個學生說粵語),只能普通話了。雖說期間經常回老家,偶爾學會點方言,回來上上學又全刷回去了→_→後來又跑到我們偉大的首都北京,目前也生活了十多年了,京片子是沒學會,至少會說兒話音。
期間大學跑到西安上,這個年紀都太大了,好像沒有什麼太多方言的影響。這樣的經歷讓我只會普通話,只會普通話。唯一多一點點,真的是一點點,可能對去過地方的方言辨識度高些,僅此而已。說清楚了自己為什麼不會方言,那麼不會方言又有什麼樣的體驗,我一一道來。首先是老家,回趟老家不會說方言,也聽不大懂,尤其是老人,處處要帶「翻譯」啊。其實跟七大姨八大姑說話到還好,他們多少接觸了普通話,聽不懂問問,人家也都能解釋出來,不行還能問問表姐妹們,連猜帶蒙再加上聽懂的也就差不多啦。要命的是老輩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唉,說多了都是淚啊。老輩人本身對普通話辨識度就很低,其次也都有些耳背。這交流起來啊,基本就是,啊?什麼?我聽不明白?唉,尤其當他們最後無奈的說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的時候,那心呀揪揪的。問題是老人跟表妹們倒是還能說的來,我就不能跟自己解釋是老人們耳背吧。我要畫個圈圈詛咒方言的存在。其次是地域歸屬啊,這個問題基本從到北京開始。各種自我介紹問哪裡人,我說河南的,然後總會有人奇怪要不我不會河南話,要不問我河南風土人情的我都不知道,然後在人家一臉質疑的表情中,只能尷尬的說,我兩歲就去了廣州,再然後接下來是我更痛苦的問題,那你會說粵語啦?我繼續畫個圈圈詛咒方言。誰跟你說生活在哪裡就要會方言啊誰說的QAQ,那麼既然從南方來的北京,被北京人說有南方口音我還是蠻欣然接受的,畢竟在那邊生活了那麼久還是有認同感的等後來去了西安,我發現我歸屬感更差了。除了上面提到的自我介紹,這回加個北京跟混亂外,還有就是說話方式了。大學各地的人比較多,那麼就會有地域感,河南的同學不認同我,因為生活年限少不會說河南話,廣東的更不認同啦,本來就不是人家那個地方的而且不會粵語,就剩下和北京的勉強可以,結果北京居然沒有類似的組織,到底是首都,就是不一樣!總結總結,在北京(北方)人眼裡,姐姐我操著南方口音,在南方人眼裡,姐姐我又變成濃重的北京腔,回個老家也沒啥語言上的認同感。唉,現在最咬牙切齒的是那種問你是哪的人然後就這這個問題死勁兒問的主。求求你們,饒了我吧。我不是在哪待過我就回哪裡的方言QAQ有個普通話走遍全國都不行么?不行么?(我想說有時候還真不那麼行)我來講講我們那裡的故事。
我家在山東省東營市,基本說出去沒人知道,這裡是黃河入海口,也有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我們歷史老師說過一句話,如果說一個地方偏僻無人叫兔子都不拉屎,我們這裡連兔子都沒有。由於在海邊大片的鹽鹼地,根本沒法種莊稼,六幾年發現了油田之後,我的爺爺輩七十年代初跟隨部隊來到這裡,叫石油大會戰,我們這裡沒有原住民,這裡彙集了全國各地的人,我爺爺是四川人,姥爺是甘肅人,我們市的70後基本都不會說方言,更不用說80後90後了,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都不會方言,全是真正的普通話。
在上海上學的時候,有一次同學的手機被偷了,拿我的電話打過去,結果小偷是山東人,看到我山東手機號當時表示可以把手機還回來,都是老鄉,給他兩包煙就行了,然後讓同學講兩句山東話。。同學讓我來,我說我不會,他當時的表情是這樣的
然後他就把丟了新買的5s的一半責任給了我有人說方言是一個人的根,一個族的根,我們油田人已經在這塊無根的土地上繁衍了三代了,過年也沒有什麼返鄉,這裡早都成了我們家。
有一件事很悲劇,每次回老家,血緣上都是很近的親戚,人家跟你親的不行,你卻聽不懂人家說的什麼。。。講真,會非常羨慕那些有方言的人吶…我看到兩個同鄉人在異鄉相遇,會自然而然選擇用方言交流,那時候親切感認同感就會油然而生,大家都是一家人啊~我不會方言,但是可以設想:身在外地,講出一口鄉音,那真的是有一種家的歸屬感,根的宿命感,天南海北去漂泊,終有一處與家的牽連尚維繫,不是一種溫暖人心的幸福嗎?
這個我必須答,首先我是新疆的,那個年代爺爺輩們解放新疆後就地變成生產部隊,屯墾戍邊。(其實估計也是為了躲避文革,山高皇帝遠的)
然後從小爺爺奶奶他們各地的朋友都有,先說我家吧,爺爺河南人奶奶甘肅人姥姥姥爺都是甘肅人,我兩個姨夫一個江蘇一個四川。姑父是山東人,乾媽是上海呆過的陝西人基本好多方言了,從小跟著甘肅話的奶奶長大基本全國各地的方言大概都能聽懂,但是要我說基本不會,只能說正宗普通話連兒化音都沒有。
現在在上學,給我的感受就是朋友們給爸媽打電話都可以加密,但是我打電話說的啥人都知道。別人叫我說我們那方言的時候, 我:……
在遙遠的西北有個小城叫敦煌,它的旁邊有個小鎮叫七里鎮,鎮上的人們五湖四海聚集在一起的,老一輩的人還都各自說著自己家鄉的話,而我們年輕一輩,能聽懂很多方言但只會說普通話〒▽〒
推薦閱讀:
※誰能幫忙翻譯一下圖片上的字?
※如果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不停地變換語言環境,那麼18年後,會怎麼樣?
※世界上有哪些冷門的表達意義特別的語言?
※有哪些只可意會的美好與微妙,用一個詞就點破?
※2016年出現了哪些新詞語、新表達?有哪些變成了或即將變成正式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