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在城市規划上有哪些敗筆?

個人覺得新的東西一直在壓制著古老的遺產,沒能像其他大城市,有新城老城的區分,導致道路狹小,城市發展受到極大限制。


規劃的敗筆多是政府沒有嚴格按照控規和修規的建築容量控制去建設,我想引出的是萬達在泉州的野蠻征地,當時的書記黃少萍力拒浦西沿江的高容量開發,無奈萬達根深蒂固的政府關係,泉州往晉江的要塞,浦西這塊寶地就以非常快的速度建設起來了。後面的事大家都看到了,我每次去寶洲路都很明顯感到城市建築尺度過大——雙向四車道而沒有分車帶的寶洲路,建築退讓不過七十米就建的讓人透不過氣。高密度的人、車流集散量在兩個公交車站、兩個地下車庫入口堵塞,而規劃完全沒有留有餘地給這些本應該考慮到的部分,一個地下車庫出入口就直接和道路介面,寶洲路以前不堵是因為與它相接的出入口不多,而一個萬達起碼讓它多了四個出入口(兩個人行道、兩個車庫口),更別提萬達後面的高層住宅樓,這不就是既佔了泉州去晉江的要道的便宜,又給泉州東西向的要道上添了堵嗎?這是我個人認為相當大的規劃建設敗筆,對環境容量的控制和建築退讓的容忍太高。

由於只是個規劃系的在讀生,所以只是簡單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請多多指正。

題外話,我也是泉州五中畢業的,沒想到五中的文科生們會聚來答這一題,有意思,不過觀點和對規劃的理解值得商榷。


泉州各界政府壓根就沒有規划過,前幾年房地產行業發展起來後搭上東風開發城東片區洛江新區算是比較亮眼吧。

然並卵

早年挖通平山隧道無疑是交通整箇舊城區還有新城區強力工程,然而錯估了車流量,造成平山隧道極其擁擠,後面只好花更多資源去建立交,可是為毛新政府辦公機構得搬去東海。洛江片區原本規劃的是教育醫療等功能,然後泉州最高學府,華僑大學,沒錯,就是那所CUBA九冠王搬去了廈門。。。。。。關於華大的事已經有泉州的同學在評論區補充了,有興趣可以去評論區看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至於為自貿區而從惠安割來的那個台商投資區也因為自貿區沒通過然後就沒然後了。。。。。。。

總之,搞不明白吧。


看到已經有兩個五中高三文科班的小夥伴出來回復這個問題了自己也忍不住想出來裝個逼。

首先請允許我先說些有的沒的,現在我們呆的泉州是已經落馬的某前任福建省副省長所「規劃」好的,泉州社會對於該人的評價是有目共睹,所以這是第一個敗筆(還我桂壇!!!!!!!!!!!!!!!!!!!)

再者就是私以為城東並不是一個開發的好地方,第一個問題就是位置問題,城東十分尷尬的處在了東海和洛陽之間,這直接導致了從城東到惠安或者到晉江都不是十分的方便。而關於從市中心到城東唯一一條快速通道——坪山隧道,我就笑笑不說話了。

個人覺得泉州市發展的方嚮應該是向晉江上游發展而不是向沿海擴張,畢竟泉州平原太少,還是省著用比較好

分割線 下周拍圖回來更


看了上述回答,也想參和幾句,畢竟也在泉州生活了二十餘年,就講下自己看到的吧。開始生活在東街一帶,由於是老街的緣故吧,基本也沒什麼新的房產開放,較新的也就圍東湖公園周圍的一些房產吧。 隨著經濟慢慢發展,很多資源漸漸往東海那個方向遷移,我是覺得很不方便,朋友同學不少在那邊購房,好像成為一個趨勢。但就目前而已還是老市區這一塊地位不可撼動,那邊要發展起來還需要較長的時間。然後泉州萬達的開啟,是個轉折點,達到在此之前的購物商場無法企及的地位,現在出去逛街什麼的,很多都選擇萬達那塊。 所以泉州城市規劃是真的亂,感覺產業很分散,如果能更加集中一點會更好,太多發展方向在我看來有點處處都革新,卻沒有好的景象。還有基礎建設說實話也不好,需要慢慢改變。 希望泉州越來約好,我這個答案就是隨便扯淡一下,大家隨便看看。


瀉藥。對泉州不是很了解。

但去了幾次感覺綠化不夠,電動車摩托車在路上跟汽車各種搶著前行,挺嚇人的。

我感覺,泉州人挺有錢的,GDP也很高。但泉州政府規劃基建真的不是太好


我覺得大泉州規劃不好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地方縣市區發展得不比市區差。

所以要規劃新區的難度比較大。像東海現在規劃的不錯。

至於老區為什麼規劃的不好,因為早些時候都是自然發展的。

其實如果把大泉州作為一個整體來看,我其實覺得泉州的規劃是很有潛力的。

記得在05還是06年的時候泉州曾經描繪過一個輕型軌道交通系統的藍圖,目標是要把各縣市區連接起來,打成30分鐘生活圈(即30分鐘內從一個縣市區到另一個縣市區)。如果這個藍圖真的做成了,我覺得比大多數大城市都好得多。


沒一個回答的有水準的,規劃不僅僅是交通好嗎?還有用地性質功能劃分等等更不為顯而易見的東西,不能因為堵車就說是垃圾規劃,你規劃原理再先進,車流增長上去了照樣堵。拜託你們,其實懂得越多,越不敢亂說。


泉州的鐵路發展不行,泉州東站今年開始唯一一趟綠皮車都移到漳平發車了,而泉州站則淪為杭深線的過路站,始發的線路太少了,比漳州站還小,嚴重與福建經濟第一城不符。


謝 iconbook 邀

只是一個高三學生黨,平時忙於學習沒有太關注這方面,就拋磚引玉隨便閑談幾點個人感受吧,勿噴。

泉州在城市規划上最大的缺點就是在交通道路的規划上沒有前瞻性。如果從老城區的中山路開始向東,經過豐澤和洛江兩區,就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從雙車道到四車道最後八車道乃至十車道的變化。這裡面固然有歷史原因,泉州在改革開放以前甚至之後數年一直因為是距離台灣最近的城市之一而受到省委的壓制。當時普遍認為將來台灣反攻大陸的話泉州廈門福州都會是第一批被佔領的城市,如果修建過寬的馬路會被台灣的戰機作為起落的跑道(對,這是什麼狗屁邏輯),所以鯉城區的街道幾乎保持了兩車道,依稀聽長輩說起過曾有一位主政官因為主持修建了泉州的第一條八車道道路而被免職,雖是傳聞,但仍可管中窺豹,看出當時城市規劃的荒唐。

而豐澤區作為在近二十年才逐步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區,不誇張的說聖湖附近在二十年前還存在著農業用地。然而二十年前的中國其他大型城市大多都已預見到了交通的迅速發展,四車道幾乎難以見到,可是在豐澤區的非主幹道大多仍以四車道為主。這完全就與執政者對於城市規劃的無知有關了。刺桐路作為貫通豐澤區的第一大路之所以會在路中間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築大量的景觀,而沒有考慮到這條路所要承擔的交通壓力,就與前任市委書記的貪污腐敗脫不開關係,以至於在晚間下班的高峰期司機們都寧願繞小路而不願走這條大道,其擁擠程度可想而知。

坪山隧道的開發也是同樣盲目無知的規劃。既然決定要開發另一側的城區,就必然應該要考慮到這連接兩個城區的最近通道是否能夠承載相對應的壓力。僅僅是一個泉州五中城東校區的放學都可以讓隧道堵上半小時,可見這一城市規劃的短視。沒有交通要道的連接,兩個城區又怎麼可能同步發展?

在坪山隧道的另一側,執政者明顯聰明很多,終於將道路拓寬至應有的程度,但是對於這一片區域的開發卻近乎停滯,將該區域的開發完全交給房地產商。大片沿街的空地完全荒廢,過早地將賣出土地的安置戶集中卻沒有發展相對應的產業,導致這一區域的產業結構長期失衡,與豐澤區之間的聯繫和交流都難以維持。大量的失地農民只能從事一些低端的工作甚至無事可做,若不是世界城的出現,這一區域完全有成為鬼城的可能。

一家之言,還望指教


刺桐路中間的綠化帶是敗筆之一。這明明可以建高架橋的,這樣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看的許多學生的回答,覺得大家對家鄉還是很關心的,自己離鄉十多年了,雖然每年也都回去十來次,父母也在泉州,就在中山南路一帶。

1、自己學城市規劃,畢業七年多,做設計這麼多年。最大的感概的是,其實城市規劃也好,建築設計也好,區域設計也好,設計師所起的作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還是zf的情況,社會的情況,規劃並非只是圖紙和數據的,很多時候,就是多個因素的綜合。

形成泉州今天這樣一個城市模型,自己覺得有一個是決定性的,就是城建支出的源頭,財政收入。

給大家貼箇舊新聞,

泉州雖然gdp總量常年全省第一,但是財政收入卻是一直在廈門和福州之後。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很多時候,規劃不是不想為,而是難為。

2、古城開發早年為歷史文化名城,在建築退讓上預留不足,現今改造可能性不大。騎樓風格的建築,必然是親街道的建築形式,所以,道路預留的綠化和拓寬職能都很低,對於舊城,未來只可能是限制開發,而並非徹底地升級式開發。容積率和配套,都擠不下了。

3、主幹道刺桐路的開發,許多同學詬病中央綠化帶。其實,就規劃而言,道路寬是否更有利於交通疏散,也是一個爭議。國外大多數是,高密度的窄路面系統設計。而我們卻非常崇尚寬馬路,其實,現在最新的趨勢,也是加密路網,而非加寬道路。至於,中央綠化帶能否做寬,國內不乏案例,廈門的廈禾路,深圳的深南大道,都是。這本身也為後來的brt和地鐵施工,提供了預留。泉州,目前交通最大的問題是,在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支幹路的城市道路系統中,缺少快速路。除濱江北路部分路段外,在城區幾乎沒有快速路,車流全部擠到諸如刺桐路一樣的主幹路上了,未來加密高架立交的快速路必定會出現。

4、環泉州灣的規劃能否真的落實。其實,自己是在09年左右看到這個東西的,當時大四在泉州規劃院實習。這個方案是德國一個公司的競標設計,應該說很多設計想法是,還是比較先進的。包括對於東海灣的街區,模塊,路網規劃。其實,不只是東海灣,還有橋南的中央商務區,都是泉州當時要發力的兩大cbd級的組團。當時,目前看來,這兩個地方,人氣都很低,反倒是城東組團先沖了起來。應該說,這有很多是房地產開發房價的引導,東海起步太高,橋南開發配套不足,大面積出讓居住地塊,而反倒是剛需的城東一下子冒了出來。而以泉州目前的城市就業人口和白領規模,也是不足以支撐幾個cbd級都市區開發的。

不洗不黑,大家關心家鄉,都是好事,純粹個人意見,也希望能一起度過目前這段經濟低迷期吧。


閩南文化、宗教文化、海洋文化、民營文化等等等等一大堆的好牌,你看看拿牌的人牌技是有多差?


做了十幾年城市規劃,也接觸過泉州的一些規劃。建議不要只關注敗筆,多看看成績。如果真要說有不足。就是與廈門相比,泉州政府有一小一少一散。一小是管轄範圍小。比如,環泉州灣地帶,市區只有東海,近年才有了台商區。其它的都是屬於晉江、石獅、惠安的地,市裡都很難控制。必須成立市級規劃委員會,真正把規劃統一起來。最好是行政區劃調整,把石獅和晉江由縣級市改為區。一少是政府財稅收入少。泉州市十幾年來都是福建省地級單位GDP第一名,政府卻比廈門窮。錢少地盤大,市政當然就難以做精。一散是城鎮分布散。城鎮散布是歷史形成的,但是這麼多年市政建設,還是難以形成一個整體城區。城鎮間的聯繫薄弱,基本市政道路都缺失。總規提出兩層環灣路,把惠、泉、南、晉、石串起來,設想是美好的,但是十年過後一條都沒全線貫通。更不用比廈門,人家現在四條地鐵一起修。沒有統一而強有力的規劃管理部門,散的狀況始終會存在。散,底下的縣市就會被周邊的廈門個個拉攏,步步削弱泉州。

規劃分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前面說的是總體方面,比較宏觀。下面簡單提幾處詳細規劃,微觀的。泉州,我最滿意的是老城,規劃部門很不容易的控制維持了老城的尺度風貌,這在全國都是少有的,泉州人要珍惜,不要只看到老城的擁擠。今後老城還是要控制,疏散車流,引入人流。往歷史風貌社區方向發展,學習蘇州平江路,修舊如故,為閩南留下一片文化空間載體。但是要警惕旅遊過度發展,不要走鼓浪嶼十年前的老路。不得不說萬達廣場,中洲島之類的開發確實是個遺憾,離老城太近了。從生態角度考慮,開發選址也不好,中洲島擋住了海上過來的風,萬達那片本來就是滯洪區。泉州的新城真的沒什麼值得說的。東海那片的路真的是很寬,如果以後更多人入住,城區形成,你們確定老奶奶可以很安全舒服地過馬路嗎?到處都是寬馬路的東海,以後註定是車的世界,不考慮行人感受的城區很難宜居的。老豐澤這片,從東大路向東到高速路一帶,如果裡面的村子可以拆遷的話,倒是有可能成為比較宜居的城區。江南片區也值得期待,路網尺度比東海合理,筍江大道兩側應該可以成為片區的小中心。北峰片區應該繼續做產業區,雖然離動車站近,但是離中心太遠,做產業區還是合適的,但是這裡是老城的上風上水,最好做2.5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現在在做的軟體園,定位比較合適。江南到北峰一帶,有產業基礎,有用地空間,如果發展合理,解決好城市和村莊的關係,對南安到安永德的人群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最可惜的是展覽城一帶,這裡接晉江的紫帽,清濛,池店,地勢平坦。本來應該成為一個新城中心。實際開發卻是樓盤把空地佔盡,留下工廠和村莊夾雜其中。只有樓盤開發沒有整體城市設計,在晉江南岸留下一大堆醜陋的高牆,很可惜。這片原來應該納入泉州城區的,無奈那裡是晉江市的地盤,誰的地盤誰做主。


上下班不要經過浦西萬達!!!!!!

開車的更不要經過!!!!

感覺過馬路好危險!!!!


關注了這個答案很久了.

泉州是所有泉州朗的家鄉,我們愛他璀璨的海絲文化,多元的宗教信仰,別緻的閩南建築.

有答主對泉州的路網進行了批評,可是交通問題真的不是修路就能解決的.國家最新出台的街區化政策,我認為是更好的解決方案.過寬的道路忽略了人的感受.我反而慶幸泉州沒有經歷大拆.而保留了最質樸的城市面貌.

這是人口達到800萬的大倫敦都會區.

大巴黎都會區.人口1200萬.

而在很多人口不到400萬的國內城市正在經歷瘋狂的造城運動

無疑.這些城市你如果不是當地人.或許你根本識別不出.

這樣的泉州你不覺得才有一種轉究的美嗎.

相比

這是我小弟我個人正在做的一份作品集.


2017的經濟用著1997的規劃


看見滿街的電摩和少到可憐的紅綠燈,瞬間腳軟,蹭到一輛瑪莎拉蒂!


就是覺得亂,整體規劃的不是一般地糟糕,好好一個地方給糟蹋了!交通很不便利,以前上班的寫字樓最繁華地段的,公交車六點四十就沒開了!沒車等於沒腿的,有車還得開得猛的!還好不住市區,沒事不會想去泉州市區!!!


回答毫無營養

一幫高中生說的完全沒參考性

建議把問題刪了


其實你們看泉州的規劃文件,比廈門幾年前守著小島高明多了。掣肘泉州發展的根本原因是行政級別不夠,以及行政區劃不合理。如果能夠把晉江的池店陳埭,石獅鉗江,永寧劃入市區,或者晉江撤市社區,將會有很好的發展。但是前提是行政級別要夠。如果副省級,肯定秒殺廈門


推薦閱讀:

廈門、漳州、泉州三地的女生有哪些異同?

TAG:城市規劃 | 廈門 | 文明發展 | 泉州 | 閩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