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制度為什麼能持續那麼長時間?

在《摩訶婆羅多》裡面種姓制度已經根深蒂固了,《摩訶婆羅多》可能完成於公元前4世紀,即中國的戰國時期。想想春秋戰國的制度有哪一樣持續下來了?都沒有吧,早就被社會、思想、文化的變動洗刷乾淨了。印度也有王朝更替、諸侯爭戰,有宗教改革,有新宗教崛起,也經歷過外來文明入侵,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早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其古今差異不亞於中國的商周與明清之間的差異。那麼為什麼唯有種姓制度巋然不動?為什麼印度社會的這些重大變化竟然都無法動搖種姓制度?


不得不說種姓這個制度設計得相當巧妙。約3000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次大陸時為保證少數民族能穩定統治多數土著而設計出了種姓制度,他們自己可能都想不到幾千年後這個制度還在這片土地上存在著。種姓制度超強的生命力其來有自。

1.隔離保證了制度的可延續性。為了確保少數征服民族的血統不被多數被征服土著稀釋,從而失去統治權,征服者按照職業劃分了種姓,並禁止不同種姓之間的通婚、規定了各個種族的生活方式。在這個制度下,每個種姓都有自己特殊的社會角色、法律地位和權利職責等,形成難以跨越的種姓社交、生殖隔離,出生在何種種姓家庭的孩子依然是何種種姓,種姓和種姓之間的差別被代代傳遞下去。

2.除了制度性安排之外,種姓的創造者還利用了宗教來維護種姓的合理性。種姓被寫進了印度人的創世神話,也是印度教教規和習俗重要的一部分,統治者宣稱它反映了至高無上的宇宙秩序,不同種姓之間社會政治地位的不同天然存在不可改變。

3.種姓制度巧妙的利用了人類的本能。根據演化心理學的理論,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厭惡和恐懼污染源的本能,不願接觸那些可能使自己患病的腐爛的屍體或食物。天然的不潔之物的確很可能導致疾病,種姓制度某種程度上劫持了這種遠離污穢的生理機制來歧視特定人群,種姓制度宣稱賤民是「不潔的」,接觸他們會對整個社會造成污染,這強化了種姓分化和隔離的基礎。

4.種姓制度非常聰明的保留了升級介面。Jati(種姓制度)來自梵語jāta,意思是出生,種姓是由出身決定的,這個基本原則具有相當強的適應性,可以允許新的種姓加入,因此無論社會怎麼發展,有什麼新職業分化出來,都可以被納入到種姓中來。最初只有四大種姓,幾百年後,這些種姓被分為多個不同的亞種姓,現在的種姓約有3000種。

5.種姓制度具有超強的嵌入性。種姓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嵌入印度文化中,成為根深柢固、便於操作的觀念。一個例子是隨著穆斯林、英國人的入侵,有部分不滿自己種姓地位的印度教徒集體改變信仰,加入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不久之後,這些要擺脫種姓束縛的人在新宗教內部又形成了種姓,把種姓制度嵌入了最不具包容性的一神教中(這些人痛恨的不是種姓制度,而是低的種姓,看似最可能反對種姓制度的群體其實更有可能是維護種姓制度的人)。

6.種姓制度不但能維持安定社會,戰亂時也能發揮積極作用。同一種姓往往聚姓而居,戰亂時可以快速組織起來,為內部成員提供基本的安全和生存保證。因此戰亂不但不會使種姓制度瓦解,反而會強化種姓的存在。

7.由於種姓制度維持了超穩定的社會,每一任征服者對種姓都是善加利用的心態,從古到今如是,在民主制度下也有同樣的趨勢。雖然現代印度的民主政府名義上是呼籲打破種姓隔離的,但民主政治的重要環節——投票選舉,決定了種姓不可能在現代印度消失,種姓是最容易控制和操作的天然的政治單元。常見的種姓政治可以是一個地區人數較多的低種姓與另一個人數較少,但政治經驗和財力較豐富的高種姓結盟,在投票過程中以低種姓的人數優勢打擊他們共同的敵人,奪取席位後再由經驗豐富的高種姓為這個政治同盟爭取利益。

未來,種姓隔離可能會隨著種姓間通婚和城市化進程逐漸弱化,賤民可能會享有更多權利,生存狀態得到改善,種姓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調整,然後,制度進化後的種姓將作為印度文化和社會結構的一部分一直存在下去——只要社會分工這個基礎依然存在。


樓上的回答已經很明確了。講明白了種姓制度的發生和起源,以及現狀和結論。

但我還是想補充一些。那就是印度種姓制度的變數。從歷史的角度來談談我對印度種姓發展的看法。

首先,印度的種姓怎麼起源,跟部落民族,職業分工的關係等等我就不贅述了。前面的一些人已經講的很清楚。我這裡講變數,看一下歷史時期種姓制度到底有沒有式微和光大的經歷呢?

光大自然不用說,式微還要談一下。印度的種姓可以說是跟吠陀教相輔相成的,和幾本印度古代的之如吠陀文學作品等構成了種姓制度的理論基石。後來發展出了婆羅門教,婆羅門教主張有幾點我提出來一下。

首先他的幾本之如奧義書,梵書,吠陀本集等的經典都在宣傳各個種姓間的協調。代表思想是其中的達摩說。而你光協調是不夠的,吠舍首陀羅旃坨羅過得苦啊,他們難免會打破這個協調。接下來,出現了輪迴轉世說,輪迴轉世說是和羯摩說相結合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這輩子是低種姓的話,下輩子是可以變成高種姓的,這就是輪迴轉世說。那你怎麼樣才能保證你下輩子變成高種姓呢?就是通過羯摩,羯摩就是作業,經歷,行為的意思。你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和你的摩羯在一起掛鉤的,你不造反,你真善忍就可以轉世轉到好的種姓,反之則要到低種姓。這樣就保證了每一個人的種姓是公平的,你這輩子是低種姓只能說明你上輩子造了孽,但是如果你做好的羯摩,你就可以在下次輪迴的時候輪好點。

其次呢,就是一點,婆羅門至上,祭祀萬能。神權是最高的。這一點問題其實就暗示了婆羅門教必然衰落。因為他們妄想可以壓制住王權代表的剎地利。沒有槍杆子就沒有毗濕奴,婆羅門最後被印度教取代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第一次較量

那麼沙門新思潮中出現的佛教是第一個站出來讓婆羅門教式微的一個教派。

佛教大家比較熟悉。其他的宗教也不用贅述。這裡只說一點,佛教在當時是宣揚教內四民平等說的。也就是不支持種姓制度的。我這裡主要講一下當時的印度形勢。

宗教和政治是分不開的。大約在BC320時孔雀帝國也成立。此時的婆羅門教已經陷入了危機,比如佛教,耆那教在民間的傳播。甚至孔雀帝國的創建者旃坨羅及多就是耆那教徒。孔雀帝國阿育王比較有名,他後來成了佛教徒。他提出了達摩說,主要就是緩和各教派矛盾,增強王權,但實際上他的這種思想提出很大程度上受了佛教的影響。

可是問題來了,種姓制度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強化了,那就是種姓制度與職業越來越掛鉤,出現更加嚴格的闍提制,此前種姓制度之間的界限尚且不嚴格,各階層的流通還是存在,比如婆羅門嫁剎地利,吠舍娶首陀羅之類現在都被嚴格禁止。闍提的意思就是出身,種的意思,就是說你出身決定一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是通過什麼知道的呢?那就是摩奴法典,是他這麼寫的。寫這個法典的不用想,就是這群婆羅門。

他們通過幾百年的努力,形成了龐大的上層階級,他們要做的,就是把種姓制度加以強化,讓階層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下來。

但是人民不答應!他們大量叛依佛教,耆那教,以至於很多神廟都失去了大量信徒的貢獻,婆羅門需要有人站出來為他說話。

很快,阿育王死後,帝國內亂,出身婆羅門的巽加普洗雅米他在孔雀帝國的屍體上建立了新帝國。他將首都的佛教徒全部殺死流放。佛教一度陷入低谷。因此,闍提制開始深入人心。

可越是如此,越能激發印度底層人想擺脫種姓制的決心。

必須改變了

婆羅門教到了不改就要亡教的地步。及多帝國崩盤後,貴霜帝國都實行自由宗教政策,大量低種姓都有了避風港灣,重回佛教耆那教懷抱。婆羅門教,他讓步了!

他是種姓制度的庇護者,他也是種姓制度的加強者,他深知自己不受什麼人喜歡的原因。他就會對這個群體做出相應的讓步。

他們創造了新的經典,那就是博加梵歌和往世書,書中表明他們放棄了祭祀萬能的觀點,宣揚只要信就可以了,祭祀不重要。這等同於是放棄了婆羅門的至尊地位。而且,以前吠舍是不允許讀經典的,現在為了傳教,鼓勵他們讀經典,允許他們自己做祭祀。

這兩點措施,第一個讓國王們高興,第二個讓吠舍們開心。於是婆羅門教不再以婆羅門為核心,變成了印度教。

印度教的各種教派更加給力,性力派主張男女平等,反對種族區分,虔誠派主張神不會歧視男女性別,種姓差別,林加派反對種姓制度,男女歧視。而且因此湧現了大量的傳教人才,比如商羯羅,他四處傳教,足跡北到喜馬拉雅山,南到朱羅國,西到信德,東到孟加拉。

傳教的時候也放棄只用梵文書寫,用上通俗的巴利文甚至地方文字語言,全然放下了過去的高高在上的姿態。

仁慈的笑容露了出來,刀子也要拿上。也就是蘿蔔加大棒的策略才能和佛教鬥爭。

婆羅門貴族甚至經常刺殺尊敬佛教的國王,比如大名鼎鼎的戒日王,因為尊敬佛教,被刺殺未遂後,還難以處死這些人。

佛教也該亡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佛教一直是低種姓的避難所,王權的保護人。往往低種姓受不了噁心的種姓制度都會逃入佛教耆那教尋求安慰,王權受不了婆羅門貴族噁心他,一般都會提攜佛教讓他和婆羅門教抗衡。

但是這樣的結果是,佛教也漸漸腐化了。。。

他們吃肉喝酒,欺負起普通印度人一點不比婆羅門仁慈多少。為了收稅,他們強迫窮人為他們無償耕耘,女子供他們滿足淫慾,對一群只能過苦日子的窮人照樣歧視鄙夷。而且,傳教人才凋零,甚至都變得和過去的婆羅門一樣,瞧不上自己起家的巴利文和方言,通通用梵文寫。過去指責印度教各種咒語巫術都不正確的時候,自己卻到處發明咒語巫術。最大的表現就是密教的出現,密教後來逐漸發展成為藏傳佛教。

另外一點,就是佛教他主張四姓平等,這顯然不符合既得利益者的胃口,因為他不僅讓婆羅門不舒服,而且讓剎地利,也就是王公們不舒服,甚至有很多吠舍覺得我憑什麼要和首陀羅,旃坨羅那群東西相提並論。。。

最後一點,那就是我覺得很悲哀的一點。佛教的內鬥已經如火如荼了,大乘和小乘相互攻訐,大乘說小乘是「小乘」,境界低,怎麼低呢?只度化自己,不普度眾生。只能修到羅漢那一級,不能修到佛那一級。只會看古代的老經,不能創造新的經典。小乘說大乘「下座」(小乘又叫上座),怎麼下座呢?好高騖遠,自己都沒度好,還吹牛普度眾生。把人(釋迦牟尼)當做神崇拜,顛倒黑白!胡編亂造經典,這還不「下作」?

可在對比下我上文提到的婆羅門的情況,大家都是同仇敵愾,再不改就要亡黨了啊!而看看佛教,亡黨怕什麼,攘外必先安內,等我們內鬥完再說傳教的事!以至於最後的幾個大乘高僧都不是印度人,甚至還有玄奘。。。

種姓制度大行其道之前夜————山雨欲來

能夠推動種姓制度有所觸動的只有擁有權力的上層君主或者底層老百姓了。可是這個時候的老百姓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種姓制,可是卻跌入了另一個深淵,那就是腐化佛教的壓榨!他們即使有反抗也絕不會是把矛頭對向種姓制度,因為這個時候種姓制度和佛教一樣,都不是好東西。但是相比起戰亂之世,無力的普通人除了逃避,信仰又是他們唯一覺得溫情的事。

那麼能推動種姓制度的還有什麼,就是那些掌握世俗權力,軍隊的剎地利啊,假如他們受不了噁心的婆羅門貴族,也可以改革種姓制度啊。

可是,婆羅門教的改革讓他終於向世俗君主下跪,剎地利的威信再也沒有受到過威脅。雖然名義上低於婆羅門。新誕生的印度教是一個被剎地利征服,或者說是婆羅門自我閹割向剎地利妥協的產物。

但是重要的一點,這裡說一下。既然名義上低於婆羅門的剎地利種姓,實際權力已經絕對高於婆羅門,為什麼不去把這名義上的低級給打破呢?畢竟已經唯我獨尊,卻要給那些狗屁婆羅門好臉色,處處尊敬他們真是不爽啊。

原因在於。這些個剎地利是假的,他們大多數其實就是低級種姓,甚至首陀羅那一個級別出生的,只不過通過奮鬥變成軍閥國主。朱元璋乞丐出生但當上皇帝後也沒有善待窮人,道理是一樣的。他們是假的剎地利,沒有任何正當性可言,名不正言不順。但他們想到的不是乾脆廢了這種制度而是想辦法怎麼讓自己變得名正言順起來。

那就是偽造家譜。有家譜的只有婆羅門和剎地利,每個家譜都是系統成冊的,基本上不存在偽造的可能,所以在古代印度低種姓想騙人說自己其實是高種姓是不容易的。你可以窮的什麼都沒有,家裡的人都死光了,不能給你證明。但是你必須有家譜來證明你這個身份。想偽造?對不起,印度低種姓差不多連梵文數字都不懂,更別說編家譜了。碰上文化人怎麼辦?對不起,承認家譜正當性的權力屬於婆羅門(當權的),你文化水平再高,騙的人家都信以為真了,拿到村子裡婆羅門一鑒定,好傢夥,不合格,偽造,沒躍升成高種姓不說,馬上就被處以極刑。一根樹榦從你的肛門穿出到口中,立到旁邊風乾。。

偽造有風險,不要輕易嘗試啊。

但是這時候剎地利怕什麼?婆羅門他敢說半個不字?但是問題在於剎地利一般是文盲,大字不識一個。你叫我偽造家譜,我可是半個字也憋不出來啊。於是,產生了一個不錯的交易。

把編造家譜的工作外包給婆羅門,順便承認正統。自己就坐一邊接受朝拜就可以了。這個時候,婆羅門開始正真和剎地利合作。種姓制度反而更加穩固。

舉幾個例子。羯若瞿闍國,波里夜旦羅國王,吠捨出身,硬是把自己編成及多王國及多王的後代。摩的補羅國國王首陀羅出生,把自己編成了阿育王的後代。信德國王也是首陀羅出生,更厲害,讓人把自己編成羅摩的後代。而婆羅門也得到了大片的食邑作為報酬。

對於統治者來說,更重要的是婆羅門的勢力並不弱小,他們是除了軍事貴族外最大的貴族集團,開罪他們。難道是都想做下一個被巽加普洗雅米埋葬的人?他們的國家相比被毀滅的孔雀帝國如何?自己相比戒日王的能力又如何?他們雖然是大老粗,不懂歷史,但是作為軍人領袖,最基本的自知之明應該是有的。

我們說可不可能出現一場解放運動,答案是可能的,因為就日後的民族起義(英統時期)也好,莫沃爾統治時印度教徒遷徙也好(程度不下於印巴分治時的遷徙),都說明印度絕不是一個只甘心做下等人的類群。

問題在於,所有的這一切,我們不知道,歷史的記載很少,以至於只能在波斯,西方,阿拉伯去尋找關於印度的歷史。

這裡要提一個可能,薩珊波斯時期的馬茲達克運動,會不會蔓延到北印度以至於出現過對種姓制度的影響?我了解的不多,希望懂得人不吝賜教。

種姓制度大行其道————狗子,醒醒,逗你玩呢!

前面說到印度教復興。不要忘了,他的復興,一開始就是建立在宣揚種姓平等,甚至男女平等的基礎上的。等到佛教衰落了,敗退到只有獅子國孟加拉那些個地方了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印度傳教士開始宣揚正法萬歲,摩奴法典至上主義了。性力派,曾經宣揚過男女平等,但是佛教從泰米爾地區一衰落,就開始宣揚女人的最高價值就是不給父母負擔和服從丈夫。林加派宣揚過男女平等,種姓平等,現在卻開始提倡真善忍做好的功,下輩子投個好胎。

當平衡被打破,偽善者脫下了面具,又回到了那個他,就像那條曾經攪過乳海的蛇王一樣,吞下了自己的尾巴,開始了新的輪迴。

辛辛苦苦三百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然而,的確。佛教衰退後的印度人民這時擺脫了一直以來大教主的欺壓,而印度教的教主們還跟不上吞併佛教教主廢棄土地的速度。以至於許多的僧祉戶擺脫了農奴身份,變成了自耕農。而此時的印度教大教主還沒有那麼快就改頭換面,他還在努力扮演著真善忍要改革的角色。種姓歧視卻一直在那裡,沒有太大變化。但是你不喜歡,你可以改宗。

可是印度教帶來的改革春天真的會持續下去嗎?

種姓制度大行其道————路在何方?

未完待續。


我認為種姓制度可以持續如此長時間的原因之一是「人類的行為會和自身的基因之間形成相互反饋。」

其他的答案我都看了一遍,受到不少啟發,我也忍不住想說一個自己不太成熟的小觀點。

之前人們一直認為「演化」是一個很宏大的概念,是一件發生在數百萬年或者至少幾十萬年時間尺度上的事。直到2007年,芝加哥大學的Jonathan Pritchard研究小組在《PLoS Biology》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發現了一個非常顛覆的事實:那就是即使在區區一萬年的時間尺度之內,人類基因也會發生重大改變。

一個直觀的例子就是乳糖的耐受性,人體內有一種「乳糖分解酵素(Lactase)」,這東西在人類代謝乳糖的過程中權重最大,它對應的基因會在人類嬰幼兒時啟動,幫助小寶寶消化母乳,在成年後人類群體中的大部分人會關閉這個基因,因此成人是不適宜消化乳糖的(喝多了躥稀)。

但是大約在一萬年前到八千年前,人類在地中海東部馴化了山羊和奶牛,這使得當地人們可以從乳製品那裡獲得更多的營養,後來隨著農業生產帶來的人口擴張,地中海東部地區的人們又帶著自己的山羊和奶牛擴散到了歐洲。在接下來數千年的時間裡,奶製品的存在使得那些在成年以後沒有關閉乳糖分解酵素基因的人們獲得了更多的營養,在那個物質匱乏的遠古時期,這些耐受乳糖的人也因此有了選擇優勢,所以這類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就越來越高,這個比例在今天的歐洲已經高達90%左右。

那麼這件事和印度種姓制度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我認為它們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

正如乳糖的耐受性是受基因控制一樣,無論人還是動物,其攻擊性是否強烈,在遇到威脅時是傾向於反抗還是傾向於妥協,這也是由基因控制的(當然,我相信這些複雜行為是多個基因控制的)。

上個世紀50年代,前蘇聯科學家Dmitri K. Belyaev在西伯利亞的養殖場中,對當地銀狐做了一系列馴化實驗。他制定了一個狐狸性格評測標準,將每一代銀狐中攻擊性強的個體剔除,攻擊性弱親近人類的銀狐個體留下來交配繁衍,僅僅繁衍40代之後,留下來的銀狐個體在外觀和性情上就發生了顯而易見的改變,特別是它們的腎上腺素水平較之野生個體明顯降低,原來對人類的攻擊性消失了,有的狐狸甚至還會可憐巴巴地找人類撒嬌取寵。

那麼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人類身上又會怎麼樣呢?假如有一群殘暴的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了一個民族,並且建立了一套制度,將那個民族永遠地壓迫在社會的底層。那個被壓迫的民族中,凡是不服的,起來抗爭的個體,會被屠殺和流放等手段不停地剔除,妥協認命的個體則被允許生存下來繼續繁衍,繼續被侵略者奴役。但是反過來,妥協和認命會讓侵略者更加殘暴,更加肆無忌憚,選擇壓力也因此更大,就這樣,人類的行為和基因形成了相互反饋,彼此之間糾纏增強,以至千年。

在這種綿延千年的巨大選擇壓力下,那個被壓迫的民族的性格就會像西伯利亞養殖場里的銀狐那樣發生改變,而這恰恰就是印度歷史中壓迫奴役達羅毗荼人的種姓制度。

一萬年對於人類來說大概是350代人,種姓制度的歷史一說有2500年,一說有3500年,那麼被壓迫的達羅毗荼人則被種姓制度這個殘酷的選擇壓力篩選了87代到122代人,要知道野生銀狐從見人就咬到取寵撒嬌僅僅用了40代。

除此之外,我相信除了基因之外,文化力量也是這種野蠻制度的幫凶,但我是一個非常唯物的人,堅信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是由其基因起主導作用的。基因會給出一個由下限和上限形成的固定區間,而一個人的後天文化,則會決定這個人的行為模式在這個由基因控制的固定區間里處於哪一個具體位置。舉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基因文化對一個人行為模式的影響,就好像是顯微鏡粗調精調的關係,我相信在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時,基因的權重是要大於文化的。

印度的現狀真的很糟糕嗎? - 風俗 - 知乎

這個知乎答案里,那個印度小工的兒子被地主家保衛開槍打死的答案讓我感慨萬千。

看到這個答案時,我心裡總是有個怪想法,歷史有時候就好像也符合物理定律似的。

為什麼大家都說歷史沉重?因為它有巨大的慣性。


由於種姓制度的複雜性、對印度歷史的巨大影響力,不敢妄加評判。所以只是在這裡補充一些自己微不足道的看法。

事實上,種姓制度內部是存在打破、摧毀種姓制度的動力的,但絕大部分都是出於對高種姓特權的羨慕以及對自身種姓的不滿。而且由於轉變自身種姓的難度之大,這種不滿是長期普遍存在的。早期佛教的興起,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其「人人平等」的觀念迎合了低種姓的需求.(當然,早期佛教並沒有否定種姓制度,其「人人平等」更接近於人人皆可成佛)。

但是為什麼這種不滿和憤怒為什麼沒有聚集成為足夠摧毀種姓制度的強大力量呢?是因為婆羅門和剎地利等既得利益者的力量太強大,還是因為不同種姓之間由於固有隔閡難以團結起來,抑或是這種不滿並沒有強大到讓人揭竿而起?這些因素都有影響。但在我看來,還有一個人性上的原因:總有一個種姓比你更慘。除去四大種姓,各種亞種姓之間也形成了各種「鄙視鏈」。即使是最低種姓的首陀羅也有可鄙視的種群——不可接觸者。當你嫉妒高種姓的優越生活,感到憤憤不平的時候,再看看那些還比不上你的種姓,是否會感到一絲寬慰。同時,你也不會希望有一天——種姓制度廢除之時,那些你平日里瞧不起的低種姓的人會跟你平齊平坐吧。「我的生活雖然不好,但是跟有些人比還是不錯的」。此種類似阿Q精神的心態想來也不是中國人的專利。

種姓制度內部存在中不公平。但是宗教的精神麻痹、人性的自私等等因素削弱了這種不公平的力量,使得其難以形成足夠的內部動力去打破種姓制度本身。想要打破種姓制度,還是應該期待某種外部力量吧。


在秦以前,我國的社會階層跟種姓制度沒什麼太大區別。天子-諸侯-大夫-士這四級是貴族,除了極少數能夠叫「國民」的自由民,剩下的都是被叫做「野人」的奴隸,國野制度是當時的行政區劃制度也是等級制度,城邑為國,鄉村為野。

那個時候,我國還有貴族,之所以有貴族,是因為它們壟斷了知識。春秋戰國的亂世使得統治者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面向整個社會尋找人才;同時面對分封制崩壞,拉攏一些庶族牽制舊貴族也符合君主利益。

最根本的,中國東部與河南一帶多平原,極其適宜農耕,這導致諸侯國擴張帶來的邊際效應非常巨大;而水患、外敵與天災又讓這個國家有了對大一統的迫切需要,因此統一戰爭必然勝利,在這個情況下,皇帝制度誕生後就立即碾碎了貴族,皇族之下全是平民,科舉制度的發展對君主來說也絕不是威脅。那麼知識的壟斷大大減輕後,我國古代就很難像印度那樣了。

對比了中國,印度的問題就比較明顯,周期性外族入侵竊取政權,導致新政權統治階級完全沒有拉攏平民階層的動力。而不斷被外來文化征服,大大提高了知識壁壘,平民更加難以學習知識。種姓制度對於外來入侵者是現成的「分贓制度」,可以快速瓜分財富並收買當地舊貴族,沒有那個統治者真心想廢除了。


最近看了一點書,試著回答一下。

首先需要明確種姓制度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大部分學者觀點都是統一的,那就是一種階級制度,只不過披上了種姓制的外衣。這就可以理解種姓制度為什麼能存在如此之久了,因為從原始社會末期產生至今,印度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一樣,一直是一個階級社會,只要階級存在,種姓制度就不會消滅。這是種姓制度存在如此之久的本質原因。

種姓制度存在如此長的時間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種姓制自身的封閉性

種姓制的兩大基本制度是內婚制與職業世襲制,職業世襲是指由出生而決定的各種姓成員必須世代從事一種職業,不得變更;內婚制是指各種姓必須在本種姓內部尋找配偶,一般情況下不得跨種姓結婚。可以看到,這兩種制度的實行保證了種姓制的穩定性與封閉性,只要一個種姓所從事的職業不被淘汰,男女比例不至於失調,那麼每個種姓就是一個小的社會,不會被輕易打破。

2.統治的需要

種姓制度的內容就是從整體上把社會人口劃分為不同階級,在社會生活方面把人固定在各種具體職業里,事實上這種劃分是非常複雜的,反映種姓制度內容的《摩奴法典》詳細的規定了種姓間非常多的規則,這些詳細的規則就為社會設定了一套運行方式,而這套運行方式又是極其有利於統治者管理的,所以儘管印度社會經歷了諸多的王朝變更與外族入侵,但每個時期的統治者都認識到再沒有比種姓制度更好的維護統治的方式,所以便能一直存在下去。

3.種族問題的影響

種姓制度還是一種種族制度,從最初它的產生就是為了區分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來印度社會又來了阿拉伯人、希臘人、波斯人、匈奴、突厥、烏茲別克人、阿富汗人已經後來的英國人,印度社會又有諸多的民族,今天的印度就被稱為人種博物館。這些不同的人種與民族融合起來是相當困難的,印度文明也不像中華文明一樣,有著大一統的思想,所以為了將種族之間進行區分,就必須需要種姓制度。

4.宗教思想

印度社會的本土宗教,無論是婆羅門教還是佛教,都有「業力」和「輪迴」的思想,人們把對生活的所有慾望都寄托在來世,對於自身的生存狀態關注度比較低,宗教思想像一針麻醉劑,讓人們忽視這個現實存在著的世界,即使受苦受累也沒有反抗意識,這就從自身方面保障了種姓制度的長時間存在。

上述四點是種姓制度存在的最重要原因,當然還有其他諸多因素,非常複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研究的清的。種姓制度拋開它的落後性不提,就這個制度本身是非常有意思的,有興趣的朋友值得了去解下。


其實中國有從秦漢傳到明清乃至現代的傳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不會有種性。


簡單的總結一下吧:

本質的原因是,種姓制度是一個社會成本極低的社會制度。

是的,種姓制度社會流動性很差,但是社會流動性越差,社會成本越低。

你想設計一套取代種姓制度的社會制度,可以啊,你要平等,要競爭,要社會流動,記得,這些都不是免費的,所有這些都需要付出極大的社會成本的。

你要平等,就要有普及教育吧?要有統一考試製度吧?

你要競爭,競爭就有失敗者,失敗者的付出是什麼?社會成本啊。

你要社會流動性,好啊,人人都想往上流動,可往下流動的人變成什麼了?社會成本啊。

你以為中國不一樣?中國為什麼搞戶籍制度,為什麼要城鄉二元化?社會成本低啊。

中國為什麼皇權不下鄉,鄉村自治?社會成本低啊。

印度不是喜歡種姓制度,是只能負擔得起這樣低社會成本的制度。你改變了這個制度,又負擔維護不起來新的社會制度,社會也就面臨崩潰了。


因為英國出現之前,印度是個地理名詞,不是國家名稱。


個人認為首先是因為統治者的維護。

種姓(瓦爾那)在梵語里的意思是「色,質」。雅利安人最初用此來區別征服者和被征服種族,目的保持雅利安人的統治地位。而隨著雅利安人自身社會分工進一步發展,瓦爾那制度被用來區分因社會分工地位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社會集團。另外,隨著土著部落被大量征服,土著部落成了一個特定的被役使的集團,形成一套維護雅利安人上層對下層勞動者統治的社會等級制度。

其次是因為種姓制度被宗教化,神聖化,變成婆羅門教的社會結構。

在《梨俱吠陀》中種姓(瓦爾那)制度被說成是神的安排「他(原人)的嘴變成了婆羅門,他的雙臂變成了剎帝利,他的雙腳變成了吠舍,他的雙腳生出了首陀羅。」學者一般傾向認為這首是婆羅門後來加入到《梨俱吠陀》的,為了確立婆羅門在社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並把對非雅利安人的壓迫固定化。

而佛教耆那教和非剎帝利統治階層對種姓制度的影響@郭釗佚 已經說的非常清楚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種姓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社會制度,而是已經成為一種價值觀體系,是印度教文化核心的部分。

種姓深深紮根印度,是印度教徒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要廢除種姓等於廢除印度教,廢除印度教徒的生活方式,而這無疑是不太可能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幾乎每一次企圖改變種姓制度的人無一例外的都在制度上又增添了新的一筆。


發現樓上很多人把階級跟種姓混為一談,這肯定是不對的

1.劃分方式不同。階級是以財富,權利來劃分的,你擁有什麼決定你是什麼。而種姓是以人的出生來劃分的,你是什麼決定你能擁有什麼。因果關係不同。

2.階級是一種社會分工,無論哪個種族,哪個時期都是不可避免的,依託的是制度。而種姓制度,綜觀全世界的人類歷史,這種制度只能依託於宗教,不然是不可能自圓其說的。

3.階級是有流動性的,而種姓是封閉的。階級社會給下層階級以希望,那就是,想要改變階級,那就努力上進,先不說這種希望是不是虛偽的,但至少是有的。但是種姓給人的是絕望,也就是你不要努力了,你的出生,你再努力都沒用,連一丁點的機會都不給你。


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種等級制度,種姓一詞為印度梵語「瓦爾那」的漢譯,歐洲人稱卡斯特,最初以區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故有雅得安種姓與達薩種姓之分。其實最為古老的、土生土長的印度文化早已被人遺忘,如今剩下的僅存幾處遺址。今日我們所熟悉的印度文化,來源於一個半游牡民族「雅利安人」。大約公元前2000年後期,雅利安人從中亞侵入印度,打敗了當地的土著居民,佔領其土地,毀滅其文化。而達薩初意為「沒落的人」後有了奴隸之意。當雅利安人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期間,形成了四大原始種姓,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教是由最初的吠陀宗教統一而來,該教以崇拜賀摩(梵天)而得名,他們認為梵天是世界的最高主宰,一切萬物皆由梵天所造。在其統治過程中,為了加強最高種姓(婆羅門)的政權,捏造了所謂的不潔理論,聲稱「人體至肚臍以上,被宣布為較為乾淨的部位,而口則被認為最為清凈的部位」,而婆羅門正是由梵天的口所創造的,即「生來與梵天一體」,便理所當然的自認為是人類中最優秀、最高貴的人,享有世上的一切。第二等級:剎帝利,由梵天雙手創造,即王公貴族與武士集團。一、二等級掌握著國家的祭祀與軍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由梵天雙腿所造,屬於普通的勞動者階層,包括商人、手工業者、自由農民等,享有一定的自由權利,並負有向國王納稅的義務。第四等級為沒有任何特權的首陀羅,由梵天雙足產生的,是最不潔的。主要由雅得安人所征服的土著居民構成,從事奴隸與僱工等劣等、低賤的職業。雖然,首陀羅已是處在最低的社會階層,但有相當一部分人地位更可憐、更悲慘,這便是隨著勞動分工的進一步發展,而派生出的亞種姓與雜種姓人(旃陀羅),他們被稱之為「不可接觸的賤民」意為嚴格禁止與各種種姓成員發生任何肉體上的接觸,在最極端的時期,甚至不能進入某些人的視線。他們只能從事被認為不潔的行業,如劊子手、屠夫、掘墓人、清潔工等,因為這些行業玷污了宗教的某些儀式。

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不同種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個房間里,不能同桌吃飯,不能同飲一口井裡的水。如一個百歲的剎帝利看到一個10歲的婆羅門,也要向兒子對待父親那樣畢恭畢敬。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特權制定了許多法律,而《摩奴法典》不能不說是集大成者。從這部法典里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古印度各階層人群的生活狀態。高種姓人犯罪,一般只處以罰金,等級低種姓犯罪,特別是侵犯高種姓的人生安全,則給予相當嚴厲的制裁。如殺害婆羅門者與偽造國王布告等罪相同,處以死刑;首陀羅姦淫高種姓女子要判處火刑,反之,如婆羅門殺害「操行可嘉」的吠舍,僅受一年的戒行或捐贈一百頭牡牛和一頭牝牛便算了事。而低等姓對高等姓稍有不敬,並處以各種肉刑,倘若首陀羅亂講前三個等級的壞話,要處以斷舌刑;如膽敢唾罵婆羅門應切去雙唇;向婆羅門放尿,切去其陰莖;在婆羅門面前放屁,切去肛門。高種姓不同種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賤民,或叫不可接觸者(旃陀羅),賤民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最受鄙視,他們不能與其它階層的人居於同一處所,若要進城,則必「擊木以自異,人則識而避之」,所以在古代印度的城市裡,經常會聽到一陣陣的敲擊瓦罐的聲音,路上行人就會像要避開瘟疫一樣紛紛躲在路旁,就連死了,也要埋到人跡不到的地方。

印度社會由古自今,經歷了不同的社會形態,但種姓制度卻仍保存至今,固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但如今在各種政治力量與社會因素的相互驅動下,仍是不可動搖。而現如今賤民的生活狀態又是如何呢?我在網上找到了一篇報道,摘下來以便大家了解其種姓制度是如何的根深蒂固。

「一位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印度學者告訴記者,農村是印度種姓制度最為頑固的堡壘。在印度廣大農村和許多經濟落後地區,由於長期封閉,宗教色彩濃厚,加上村社內部結構一直被牢固地保存下來,種姓制度帶來的等級差別難以從村民的意識中徹底根除。在他們看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有著「宗教賦予的神聖性」。同時,由於受教育程度低,不少賤民的視野狹窄,他們中有很多人雖然認為種姓制度不合理,但又認為這種制度如膚色一樣難以改變,使得他們只能每天不停地在神像前祈禱,在自我否定中生活,寄希望於來世。

古代印度曾經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人類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但是,幾千年來,印度社會的發展一直比較遲緩,這與印度存在著森嚴的種姓制度有著一定的關係。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由於雅利安人對當地居民達羅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內部貧富分化的結果,在雅利安社會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森嚴的等級制度,這就是種姓制度。「種姓」一詞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爾那」,就是顏色或品質的意思。因此種姓制度又叫瓦爾那制度。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婆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不同種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賤民,或叫不可接觸者,賤民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最受鄙視。 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特權,奴隸主貴族竭力給種姓制度披上神秘的宗教面紗。印度教古文獻《吠陀》中說,四個種姓都是由梵天(原始巨人)產生,但因為出生的位置不同,故而地位迥異。婆羅門出生於口中,剎帝利出生於手臂,吠舍從髖部出生,手工業者首陀羅從腳下生出。為了維護種姓制度,奴隸主階級還制定了許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規定,剎帝利辱罵了婆羅門,要罰款100帕那(銀錢單位)。相反,如果婆羅門侮辱剎帝利,只罰款50帕那;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或者簡單地凈一次身就行了。低級種姓的人如果用身體的某一部分傷害了高級種姓的人,就必須將那一部分肢體斬斷,比如,動手的要斬斷手,動腳的要斬斷腳。 《摩奴法典》還對各個種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煩瑣的規定。比如規定不同種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個房間里,不能同桌吃飯,不能同飲一口井裡的水。每個種姓都有自己的機構,處理有關種姓內部的事務,並監督本種姓的人嚴格遵守摩奴法典及傳統習慣。倘有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之外。被開除出種姓的人成為賤民。賤民只能居住村外,只能從事被認為是最低賤的職業,如抬死屍,清除糞便等。他們穿死人的衣服,用破碗吃飯,戴鐵制的裝飾品。工作時要佩戴賤民的標記,走在路上口中要不斷發出特殊的聲音,或敲擊某種器物,「擊木以異,人則識而避之」,以提示高級種姓的人及時躲避。 種姓制度也隨著印度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但變化的趨勢:一是等級歧視代替種族歧視,在當今的印度,有黑皮膚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也有白皮膚的濺民;二是分支越來越細,有的研究者統計,印度的種姓總計有3千多,僅婆羅門就有1800個分支。直到今天,在印度占人口3/4的農村,種姓制度仍起著作用,它把印度害得像一潭死水,無生氣,人們只要遵守其規定,便可獲得安全。 種姓制度對印度的影響:首先,種姓制度實行職業世襲,把生產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造成社會結構剛性,且阻礙勞動力身體素質與文化水平的提高,不利於經濟發展。其次,種姓制度與村社制度一起,構成了印度社會兩大不可動搖的支柱,使得印度在幾千年的時間中統治者換了很多,卻從未動改變過印度的社會,使印度社會處於一種帕累托次優的狀態。再次,由於鮮明的階級關係被掩蓋在等級的劃分之中,因此它容易在勞動人民之間製造隔閡和對立,不利於他們團結對敵,也是印度屢次被外族入侵征服的原因之一。

在高速行駛的火車上,一個老人不小心把剛買的新鞋從窗口掉了一隻,周圍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隻鞋也從窗口扔了下去。這舉動更讓人大吃一驚。老人解釋說: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而言已經沒有用了,如果有誰能撿到一雙鞋子,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這個故事是印度發生的


他們沒有文化大革命………………


種姓制度可能隨時對人類社會理解最深刻的制度,我們任何一個社會,公司,團體都有不同呢的階層種姓,只是我們不說而已

問題是種姓制度是代代相傳,而我們可以靠自己努力去翻身。問題 是社會成功者就那麼多 ,上去的是少數,所以最後就導致社會陰謀詭計,社會不穩定

種姓制度是最穩定的社會,也可能是最和諧的。甘地當年看了英國民主制度之後非常瞧不起,說印度的傳統秩序才是最高檔次的民主。這不是偶然


種姓較高者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既得利益,一層層向下壓,剎帝利上面雖然有婆羅門,但是起碼他在吠舍上面啊,吠舍雖然上面有婆羅門和剎帝利,但是起碼底層還有人墊著啊!就像科舉制度,保留有限的上升通道,卻又嚴密層層分隔,主體不願意放棄,毫無抗爭能力的首陀羅怎麼能逆襲。不管多少次革命、政權更迭,社會的主體都會強化種姓制以維護自己的利益,只有這種制度與主體對立時才能被打破,那就是擴大高種姓與中低種姓間的利益差距甚至除婆羅門外皆與首陀羅無異,使得社會產生一股自下而上的對抗力摧毀種姓制,演化為一場打土豪分田地!


種姓那一套和伊斯蘭的那套有很多相似之處。

伊斯蘭是社區鄰里之間相互監督。

種姓也是相互監督,還包含晉陞降低獎勵懲罰措施,運行更久也更殘酷更嚴密。種姓也屬於教法。

伊斯蘭還有派別衝突。種姓只有一套,不存在分裂。

印度歷史就是種姓的歷史。印度的價值觀就是種姓的價值觀。印度的文明就是種姓的文明。

說印度沒有種姓的是無視印度現實,在印度獲得奧運金牌能獲得婆羅門長老提升種姓屬於是國家獎勵的一種。


上面那個答案說的基因,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可以解釋中印的差異,緯度影響基因表達

有一個人不知道,你想過沒有,為什麼美洲大陸上有數量巨大的印第安人,而歐洲移民沒有把印第安人制服成奴隸,而要從非洲那麼遠的地方運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非洲人比本土印第安人更容易管教。否則從成本角度,根本解釋不了為什麼北美大陸印第安奴隸這麼少?

那為什麼印第安人比非洲人更不容易屈服呢?有一種很有說服力的解釋就是,非洲尤其是三角貿易的主要集中地,更接近赤道。在越接近赤道的地方,對於原始人來說,生存成本越低。今天我們看非洲原始人並不需要太複雜的求生技能。而相反印第安人是從北極圈的白令海峽穿過來,也許他們不知道,但實際上他們的祖先幾代一直生活在西伯利亞到加拿大的廣袤冰原上。今天我們看愛斯基摩人的生存難度是遠大於生存在森林裡面的原始人。首先保暖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捕獵難度也大的多。

這種生存環境的差異,導致了不同的基因篩選區間,寒帶的人的野性 &> 溫帶地區的人的野性 &> 熱帶地區的人的野性。也許你會說,你說的不對,文明大多產生於溫帶,但是你要知道溫帶產生文明是因為人口的集中作用更大,這是一種文化效應,跟上面說的原始基因表達不是一回事。所以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中國一直在防範北部地區的少數民族,而不是南部,這是地理環境對基因表達不同篩選的結果,影響了其政權的擴張性。

再來回到主題,印度處於熱帶,這也就導致了本身他的文明的擴張性弱,容忍度高,所以也就導致了婆羅門教(今天的印度教)能持續穩定數千年,而少有其他地方(像中國、歐洲)那麼強的反抗壓迫力量。


種姓就是天生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

西方一樣講究種姓

加里波第 要是在中國就算不黃袍加身也得封侯拜相吧

中國這邊就連信個神仙都有講好處,就更別說信自己種不好了


簡單說一句!

最重要的物質前提!!!

就是印度歷史上好像沒有經歷過五胡亂華這類的民族大融合,人種差異明顯,白的黃的棕的一目了然。所以就形成了好辨別——分化——不融合——好辨別——分化——不融合—………………的循環。


補充一下,可能有點跑題,當初征服印度次大陸的雅利安人相對來說是白皮膚的,而作為被征服者的原住民是黑皮膚的,而且雙方還存在許多生理差異,中國人過去雖然存在國野之分,但是大家本質上都是東亞人種,即使是因為地域、血統的因素存在一定差異,但是顯然沒有印度那麼大,較小的差異決定了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通過融合令兩個民族縮小差異。

順便提一下,感謝中國古代的周武王周公這些偉大的政治家,他們滅亡了東亞版的阿茲台克,血腥的大邑商(商紂王確實被後人黑的嚴重,但是殷人歷來嗜血殘暴,人殉、甲骨文等諸多考古資料可證明,說殷人罪有應得並不過分),卻並沒有對這一食人惡族趕盡殺絕(當然,這也有殷人殘餘勢力及其前盟友潛力可觀有關係),而是在嚴格控制的同時,給予其一定的寬容和尊嚴,比如宣稱周王朝是商的繼承者,認可商朝大部分時間的合法性,把罪惡歸結於商紂王身上,這樣一來,中國後世的朝代更替很少發生像印度那樣因為民族問題產生長時間的嚴重隔閡,周人開啟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這或許是因為周人曾經為虎作倀(充當殷人盟友)、顛沛流離(被殷人攻擊而被迫流散於夷狄的地盤)的經歷而逐漸產生的以己推人、適可而止的早期道德觀吧。

印度呢?征服者、原住民生理特徵差異較大,而且並沒有像中國這樣的民族融合的傳統,再加上與這種邪惡的社會制度緊密結合的宗教——婆羅門教,教人追求宇宙真理,以苦行或是縱慾的方式令自己的靈魂得到超脫,來世或者彼岸的誘惑以及對終極奧秘的追求令古印度人放棄了對現實的改變(這一點中國人也與之相反,中國人重現實、實用,不過帶來的副作用就是長期不能自行產生高級的、成體系的形而上學)


推薦閱讀:

《三傻大鬧寶萊塢》中幾個主角分別屬於什麼種姓?
印度的比哈爾邦相當於中國的哪個地區?
印度半島土地平坦為什麼沒有出現政治經濟文化統一的大帝國?
中國佛教是不是亂入了很多印度教元素?
如何通過名字看出印度人的種姓?

TAG:印度 | 種姓制度 | 印度文化 | 歷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