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新出的「在行」的一些思考,大家如何看待?

在行 - 你的私人智庫是最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新形勢。試用以後產生如下問題:

我們如何使用它?有什麼好的行家值得推薦。

有什麼內容是我們在其他地方學習不到的?

在行有什麼潛在的優勢是其他所不能比擬的?

在行有什麼潛在的問題?將來發展會有什麼瓶頸?

在使用中有哪些可能被誤導和白掏腰包?

如果你來當行家,你覺得有什麼特長呢?

有哪些「行家」的使用心得呢?

有哪些「用戶」的使用心得呢?

弱弱的想,可能新手提的問題沒什麼人來回答。


目今O2O的產品講究的是:

1,需求垂直化;

2,標準化需求和服務;

3,高頻;

但在行盯住的需求有以下幾個特點:

1,長尾;2,非標準化;3,低頻;

長尾意味著需求的多樣化,這就意味著服務方必須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層次的人物,如何把不同背景的人們集合在一起,構建一個公平有效的服務體系,是果殼第一個會面臨的問題。所幸的是,果殼經過了這幾年的積累,積累了不少的人脈,找一些天使服務方確實問題不大,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如果規模長大,如何在短時間內吸引並且識別更多的服務方?

服務和需求的非標準化的確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在行可以盡最大可能地使得服務標準化:規定流程,會面的時間地點,甚至對會面的話題和流程都做出嚴格的規定;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畢竟屬於主觀性太強的東西,如何保證良好的效果,使得雙方都滿意,恐怕不容易。不能做到這一點,在行只能兩頭不討好。

低頻。果殼良好的媒體屬性或許可以弱化這一負面效應。此外,增強人際口碑效應也是必須要做的東西,但是口碑效應的增強在於效果拔群,效果拔群在於優秀的服務方以及雙方之間的人際互動,很明顯這並不是一個好規定的東西。歸根結底還是服務無法標準化。

此外,在行的服務方和需求方都是社會上相對精英分子,手上掌握著大量話語權,如若有一個案例不達預期,甚至有反面作用(極大概率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公關上的風險也會很大。

以上是在行的難點。

在行的項目難度,明顯大於一般的O2O項目。然而其示範作用也會非常明顯,在行之成功,不僅僅在於一個項目的成功,論其意義,恐怕更在於「如何成功運行長尾、非標、低頻的O2O服務類項目?」

教育和醫療,兩大互聯網的熱點,莫不如此。


1.使用很簡單,挑選你所在城市感興趣的人,約見就好了。

有什麼好的行家值得推薦:

話題推薦:如何打造一款顛覆市場的產品?

在行行家:齊俊元- Teambition創始人,CEO

進入互聯網時代,所有的老調重彈都免不了被消音的命運。應用商城裡的軟體只能佔據榜單很短暫的時間,如果沒有新意,很快就會被淘汰。我們所處的是一個需要顛覆創新的市場。就好比 iPhone 顛覆了Nokia,Facebook顛覆了Myspace,微信顛覆了簡訊一樣。我將與你分享:

  • 如何確定產品針對的細分市場;
  • 如何找到產品顛覆市場的機會;
  • 如何做出用戶喜歡的產品;
  • 隨著產品用戶量的增長,我們是否應該按照用戶的要求打造產品?

同時,我們也可以一起聊聊,像Teambition這樣的企業級產品要怎麼運營?

如果你仍是在校大學生,我想告訴你,還有另一種工作方式;如果你是轉型創業者,我們可以聊聊創業的一些事。如果你願意接受新事物、充滿好奇心,我願意與你分享我創業的每一天。

2. 學不到的東西,是你沒有做過,以及體會過的東西,雖然隻言片語可能並不能改變你的人生,但起碼能夠給你長點見識。

3. 我接觸過在行的顧問,她讓我感覺到非常認真以及專業的素養。這點可能是在行的潛在優點。

4. 至今我覺得知名度不是非常高;將來的瓶頸我暫時無法回答。

5. 哈哈,判斷力都沒估計花錢人家也不跟你約。(孩子不約,我不約)

後面幾個問題感覺怪怪的,不回答。


這個話題可以從兩個維度說

當學員:

我約過三個行家,各種開心,收穫滿滿的體驗

1、陳宇欣- 窮游網品牌經理

很早之前就知曉小欣童鞋的大名,那個《我就是想停下來,看看這個世界》這本書就是她的

因為今年有旅行日本的打算,約在了窮游網公司,我們像朋友一樣輕鬆自然的聊天讓我在不經意間收穫很多,分享了很多自由行小貼士,讓我知道旅行可以在合適的價格還能玩的很好,很棒很實用。一次不錯的體驗!再次謝謝你!

2、宋林翰- 播客「蛋解」CEO兼主播

林翰是個很好的分享者,滿滿的乾貨,從她的工作、創業經歷中我學會了很多,現在我們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對於創業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她說過一句讓我非常感動的話 當我問到蛋姐創業的盈利模式的時候,她是這樣回答的 我們完全可以像其他的電台那樣 做廣告,但是我們不想這樣 我們現在也不知道如何盈利 但是聽友喜歡 我們就願意奉獻這些創業者的故事

如果你對於創業有一些故事 可以去聽聽蛋姐創業《蛋解創業》高品質mp3音頻免費試聽下載

3、鄭李- 撰稿人,十五言主編

昨天見的李子,非常的開心,怎麼說呢 ,我沒有做過多的準備,我的問題就是在於我的微信公共賬號,在寫一些文章的時候,總是寫的思路很亂,做不到圈裡一些設計大神的公共賬號那樣的有趣微信,李子老師講了講自己的經歷,還有人生階段中的對自己的一些獨立的思考,傳達給我了一個非常好的寫作方法和思考維度 再次感謝!

當行家:

先介紹下我

段先洲- UI設計師,大向科技設計總監

我是個設計渣 可以做行家,有些東西可以分享是因為確實做設計的經歷不易 工作的這幾年做的事情很雜 在各種階段的成長都是相當關鍵的

我對設計的理解是這樣的 其實設計是教不會的 說句裝逼的話 我們需要用心去感受生活 就像我的描述那樣:設計無處不在,在會議室和現場上;在工廠車間中也在超市貨架上;在自家的汽車和廚房中;在廣告牌和食品包裝上;甚至還出現在電影道具和電腦圖標中。

然而,設計一定是個動態的過程,在我們思忖如何插花、準備一頓飯菜或明天早上該穿什麼的時候,設計與我們不期而遇了——我們自己也成了設計師。

我們要知道設計是表現與共鳴的藝術,做設計有沒有門檻?有!大大的有!很多沒有經驗的新人憑著一腔熱血紛紛走上了UI設計之路,5年前我也是其中一個,作為一個大學期間天天躲在宣傳部畫畫做海報的進出口貿易專業的學生,當初我也不了解互聯網企業,因此在做設計師之初提出過各種天馬行空的創意,也做過現在看起來很糟糕的設計,時間推移,慢慢好起來,明白了我們在設計行為,而不是自己的主觀世界。

如果你也想0基礎入行UI設計,那麼作為一個轉行做設計5年的的人,我有一些心得可以與你分享。

如果你已經是UI設計師,苦於在自我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自我提升自己,那麼我可以和你談談我的經歷,說一說在我的經歷中各個時間節點瓶頸期我是如何改變與突破的。

也歡迎大家來約我,:)

感謝在行這樣的產品,可以讓我認識更多的不同領域朋友 這對我也是一個成長學習的過程

我的一個學員 李奕迅- 龍王食品 CEO 一個很厲害的食品行業大佬 也成為了行家 大家也可以去約!


不是說貶低這個應用或是不看好,我總覺得一個行業內的大牛不會有這麼多的閑暇時間和精力去做諮詢和分享


早晚超過陌陌、無秘!

約,咱們就得約的高級點!


今天上午約了第一個行家,看到這個題目來答一下。

我們如何使用它?

我剛剛知道在行這個產品的時候,只有北京站,並沒有仔細了解,任性的把在行想像成行業大牛出售自己的知識的場所。直到前幾天發現在行有了上海,深圳,杭州,廣州站,才 一邊驚訝於在行找行家的速度,一邊開始真正的搜索我可以約見哪些行家,思考應該先約見哪個行家做第一次體驗。通過算是詳細的了解之後,我發現並不是每一位行家都在相關領域有足夠的經驗和資歷(但他們都是有賣點的),這是和我沒有詳細了解在行之前猜想的有出入的地方。現在我對在行的定位有兩個:1.學習行家思考問題的方法 2.理想情況下,私下還能交流(今天上午做到了,因為行家年齡和我相仿)。

有什麼內容是我們在其他地方學不到的?

一個時間不算長的會面,想學硬性知識?想知道一個問題的解決之道?從此知道能變美變瘦的全部妙招?我覺得都不可能。和行家見面,學習其言談舉止,學習其處事方法,學習到拆分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在行有什麼優勢是其他不能比擬的?

用戶初始信任度高-----在行是果殼的產品,我喜歡果殼網,所以我認為果殼做出的產品是好產品,那麼我就相信在行上行家的質量,於是我在約見之前不會想:這行家靠譜嗎?

如果我當行家,我的優勢?

硬性知識。可以做:營養諮詢,慢病調理,減肥心理等。

用戶使用心得:

1. 界面使用起來挺好的

2. 在和行家確認約見的時間和地點時候有些繁瑣,後來我們索性交換了微信,協商過程在微信上完成。

3. 界面目前看還行,可是如果行家再多起來,找尋過程會不方便,

4. 會面結束後,我們會去評價行家,可是出於個人感情,不會在評論中提出建議,更不會對只接觸了1個小時的陌生人當面提出意見(並不是說行家提供的諮詢不好,而是想提出改進的點),這樣行家就發現不了自己的問題,之後想約見行家的用戶也無法通過評論知道行家是否對自己有用。


小眾產品


知乎做在行的東西目前不成熟


不知有沒有可能添加理工科偏科技學術方面呢?


反正我註冊了,一直沒通過,可能對年薪要求很高吧


記得年前面試產品經理的時候,總監問我你認為知乎的商業模式會是什麼?

答道:1.在線出版

2.在線諮詢

沒想到,知乎沒做在線諮詢,果殼做上了。希望果殼能越做越好。


等全國覆蓋後就曉得了


不看好真的


推薦閱讀:

分答是會曇花一現還是會像直播一樣流行一會呢?

TAG:學習 | 網站運營 | 果殼網 | 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