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舉重運動鮮見優秀的黑人舉重運動員?

小級別是亞洲人的天下,大級別中亞東歐俄羅斯稱霸。看美國國家的比賽場上也不太常見黑人選手,基本都是白人和亞裔。這是什麼原因呢?種族天賦還是另有社會原因?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里約奧運,更多「2016 年裡約熱內盧奧林匹克運動會」相關的話題討論歡迎關


謝邀。看完男子94公斤級的比賽來答一個。

不知道題主對「優秀」和「鮮見」是怎麼定義的,但即使只有拿到奧運獎牌的運動員才算是「優秀」的,那「優秀」的黑人舉重運動員也沒有少到「鮮見」的程度吧(當然和黃種人白種人比起來是少很多,原因稍後談)。僅在2000年以來的歷屆奧運會上,黑人舉重運動員就拿到了兩金四銀一銅七枚獎牌。

2000年悉尼奧運會女子舉重75公斤級冠軍烏魯蒂亞

2000年悉尼奧運會女子舉重75公斤級亞軍奧格貝弗

2004年奧運會女子舉重53公斤級季軍莫斯奎拉

2008年奧運會男子62公斤級亞軍薩拉扎爾

2008年奧運會男子69公斤級亞軍達巴亞

2012年奧運會男子62公斤級亞軍,2016年奧運會男子62公斤級冠軍菲格羅阿

如果把篩選範圍放寬到世界錦標賽獎牌獲得者,優秀黑人運動員的面孔就更多了。因為奧運會只按總成績計名次且限制報名人數,又是四年一屆,運動員想要獲得獎牌很難。而世錦賽不限制報名人數,每年一屆,抓挺舉各計金牌,運動員有更多的機會可以登上領獎台。例如:

2015年世錦賽男子62公斤級抓舉、挺舉和總成績亞軍莫斯奎拉

2014年世錦賽女子58公斤級抓舉、挺舉季軍埃爾瓦雷斯

(世錦賽參賽選手太多,就舉男女各一例)

其實,如果把「優秀」的標準提高到「連續八屆世錦賽都奪得冠軍」的水平,那甚至會得出「舉重運動是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三分天下」的結論。因為在百餘年的舉重史上,能夠連續八屆世錦賽都奪得冠軍的,正好黃、白、黑各一人:

黃:美籍日裔舉重運動員湯米·科諾,1952~1959年連續八屆世錦賽冠軍

白:前蘇聯舉重運動員瓦西里·阿列克謝耶夫,1970~1977年連續八屆世錦賽冠軍

黑:美國舉重運動員約翰·戴維斯,1938~1952年連續八屆世錦賽冠軍(中間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有7年未舉辦舉重世錦賽)

至於為什麼優秀的黑人舉重運動員不像黃種人和白人那麼多,原因無他,基本就是經濟問題。從經濟上看,舉重是一項投入高而回報少的項目,投入高主要體現在:

(一)訓練器材方面。僅最基本的兩個器械——杠鈴和木質舉重台,杠鈴的價格在一兩萬元,用久了還要更換(因為杠鈴摔多了容易金屬疲勞而斷裂,前蘇聯曾有舉重運動員被斷裂的杠鈴桿刺中頸動脈導致死亡。不摔的話,等著腰肌勞損吧)。木質舉重台的價格也要兩三萬元,用久了也得換(不換的話可能就把自己廢掉了,參見前85公斤級挺舉世界紀錄保持者張勇。另外如果不用舉重台讓杠鈴直接摔在硬地上,那杠鈴壞得更快)。當然,如果你練得少,那就不用經常更換杠鈴桿和舉重台了,不過那樣的話你也出不了好成績……

(二)營養方面。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舉重剛起步的時候,舉重運動員的伙食費標準是18塊錢一個月,而當時我外公所在的工廠(1000多員工的國營大廠)剛進廠的學徒工工資是5塊錢一個月,轉正後8塊錢一個月(這也是如今中國大級別舉重水平不佳的原因之一:大級別吃得太多,和國外差距又大,投入產出比低。而建國初期經濟不發達,只能優先發展小級別,時間長了就成了一種慣性)。現在隨著營養學研究的深入,各種補劑不斷被開發出來,這方面的開銷只會更高。

(三)藥物方面。毋庸諱言,舉重是興奮劑重災區,而藥物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例如今年初朝鮮舉重運動員,男子62公斤級抓舉世界紀錄保持者金恩國被查出使用了藥物來曲唑而遭到禁賽。而來曲唑在國內的價格大約是國產12元一粒,進口45元一粒。這還是公認的窮國朝鮮所用的藥物,算是便宜的。貴的話,以去年世錦賽上打破男子105公斤以上級挺舉和總成績世界紀錄的俄羅斯運動員洛夫切夫為例,他被查出的藥物價格是每克2000多元,是黃金的六倍(當然他家非常有錢,所以用得起)。

(四)參賽費用方面。很多國家的運動員沒有舉國體制的支持,參賽時需要自掏腰包支付報名、食宿、交通等費用(連美國都如此)。所以中國的窮孩子可以靠舉國體制支持練舉重,外國的窮孩子就很難做到這一點。

至於回報,舉重不是足球籃球那樣的高度職業化項目,商業化程度低。除了四年一度的奧運會,其他時候運動員很難通過比賽獲獎而拿到高額獎金。而且舉重運動員比賽前要減體重,比賽後需要大約一個月的時間來恢復,這也決定了舉重不能像足球那樣一周雙賽,更不可能像籃球那樣「背靠背」比賽。所以舉重運動員既不可能頻繁比賽(拿獎金的機會少),也難拿到獎金(除了奧運會,其他舉重比賽關注的人少),即使拿到獎金,一般也不多(商業化程度低),收入自然上不去。

綜上所述,舉重是一項經濟投入很高而回報很低的運動項目。前者把廣大非洲的黑人拒之門外(沒錢練),後者把歐美髮達國家的黑人拒之門外(他們可以選擇能賺大錢的足球籃球等職業體育項目)。黑人很少會選擇練舉重,也就導致了以往賽場上優秀的黑人舉重運動員不多的結果。

不過在近些年來,隨著國際舉聯的推廣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黑人開始參與舉重訓練,達到高水平的黑人運動員也越來越多。這一點在青少年組的比賽中尤為明顯,例如今年的世界青年舉重錦標賽上,男子8個級別的冠軍里就有3個被黑人運動員拿下:

2016年世界青年錦標賽男子69公斤級冠軍,美國舉重神童克勞倫斯·康明斯,他比賽時還不滿16歲,挺舉成績已經達到180公斤,戰勝了許多比他大三四歲的對手。而目前男子69公斤級三項世界紀錄保持者,中國運動員廖輝22歲在北京奪冠時的挺舉成績也不過190公斤。

77公斤級總成績前三有兩位都是黑人運動員,而中國派出參賽的運動員只奪得挺舉單項第三,總成績僅名列第六:

94公斤級冠軍也是來自哥倫比亞的黑人運動員帕雷德斯

假以時日,未來我們會在舉重賽場上看到越來越多的優秀黑人舉重運動員。


借CrossFit的影響力,08-12年間美國舉重協會的運動員增加了30%,註冊舉重教練增加了139%。CrossFit真正讓舉重這項運動在美國復甦。於是在本屆奧運會上,美國舉重男隊的名單如下:Kendrick Farris ;)

說來力量舉壯漢健美都世界一流的美國舉重這麼差也是很不容易...這位Kendrick Farris連續參加了3屆奧運會,當今美國最優秀的舉重運動員。你看即使美國白人縱橫力量舉壯漢健美健體,照樣玩不溜舉重。


身材修長,做功多,前臂,小腿占手臂,腿部比例大,造成很多姿勢技術難掌握


個人認為,黑人選擇的往往是更容易掙錢或者贏得名氣的運動,如籃球橄欖樹和田徑運動。當今美國有一股趨勢,即越來越多的優秀黑人運動員更多地選擇了賺錢多籃球橄欖樹棒球等等,而不是田徑,造成田徑後備人才的不足,而這也是今年美國田徑水平下滑的原因之一。


題主的問題提法基本正確。雖然有一些黑人運動員獲得過舉重的獎牌,但比例是不算太高的。

黑人的運動技能主要體現在天賦,而不是訓練;與中國人正好相反,中國主要體現在技巧性的,而非天賦性。

舉個例子,田徑訓練比起別的運動,相對簡單,依靠的主要是身體天賦,是黑人最擅長的運動。中國(包括其他黃種人)運動員即使刻苦訓練也很難拿獎牌。跨欄算是跑步里技巧較高的,所以劉翔率先在這個方面實現了突破。

黑人在跳水、射擊、體操等技巧類的基本建樹很少。甚至在游泳方面也不強。個人覺得中國在游泳方面將會越來越強。

至於舉重,其實也是需要很多複雜訓練的運動。黑人在這方面成績不突出是很好理解的。


因為你果斷關注了田徑領域的黑人,結果就忽略了舉重領域的黑人選手。


黑種人的身體解剖結構比較有特點。比如相同身高下四肢比白種人/黃種人更長,因為這個原因四肢肌肉的肌腱/韌帶也會更長。相同的肌肉輸出功率下,黑人四肢的槓桿阻力臂更長,有利於提高終端速度,但也會減小力量。

另外,黑人的體脂含量普遍較低,身體密度大。導致游泳時要消耗更多的力量來防止身體下沉。所以黑人在游泳項目上也不佔優勢。

或許會有一些反例,但普遍來看,黑人中身體結構比例適合從事舉重和游泳項目的人比較少。

但黑人得身體結構也有優點——四肢長,身體柔韌性好,在各種格鬥,拳擊等重競技項目以及田徑跑跳等項目上具有天然優勢。另外,天生的低體脂含量使得他們在健美項目上也相當佔便宜。

從物理的角度來說,黑人的身體比例特別適合短跑項目:

1.體脂含量低——輕量化

2.軀幹比例小(相對於四肢)——還是輕量化

3.腿長(主要是小腿骨長以及肌腱長)——相同的肌肉輸出功率下可獲得更高的終端速度

4.脊柱彎曲度大——劇烈奔跑時減震性好,有效控制上半身的重心起伏,減少能量損耗


機會不對等吧,在非洲呆過,接觸黑人後的看法


芭蕾舞才是黑人少吧


黑人練舉重不吃香


我覺得大級別,東亞人也能和歐洲中亞勢均力敵甚至略有優勢。

只可惜二逼賽會限制總人數。

且我們在小級別優勢明顯更大。

所以只好保小放大。

黑人的力量的爆發力強,有些分支黑人的爆發力耐力都強。但是他們操控肌肉的能力弱爆了。


因為他們習慣用頭頂東西,而不是手

阿嗚!

手機里沒有找到頭頂重物的圖,不過這一籃的水果東非人滿大街都是在頭上放的。so…


你一說我倒想起,不止舉重,貌似也很少在跳水、體操這些項目里看到黑人運動員。然後一想……似乎這些都是中國隊強項,還有乒乓球。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吳景彪奪銀牌卻道歉?
職業舉重運動員參加力量舉或大力士比賽表現會如何?
如何評價這次 斌辰力量杯力量舉大賽?
為什麼中國運動員的舉重水平高,力量舉重記錄低?

TAG:黑人 | 舉重 | 舉重運動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