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卡夫卡的小說《飢餓藝術家》?


瀉藥。

我的看法可以參考:『原創』卡夫卡的甲蟲和悟空的穿越

古典文學中也經常出現像飢餓藝術家這樣,固執、格格不入、沉溺於自己精神生活的角色,但此人一般都是鶴立雞群的,是一群小人里的君子(參看《離騷》)。

卡夫卡的不同之處在於,在他的故事裡,孤獨的那個人並非君子。那個突兀出現的飢餓藝術家,並不讓人敬愛,他的事業也難以稱得上偉大,甚至顯得偏執和古怪。他受到周圍人的排擠和不理解,但周圍人並不是多麼壞,最多只是有點貪婪和好利。

很多時候你發現,你是孤獨的,並不是因為你比其他人都好。

卡夫卡能寫出這點就挺牛13的。

一個想法,不一定對,別的我不懂。


其實關鍵在於如何理解"飢餓"。

藝術家一開始享譽盛名,卻逐漸被冷落,最後為藝術殉身。這個過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既可以理解為自嘲,也可以理解為諷刺,不過我感覺自嘲的成分多一些。

至於飢餓,或許可以理解為:「克制慾望與忍耐痛苦的藝術修行」。

但以上依舊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飢餓藝術家》這篇卡夫卡的臨終之作恰恰映射出他從事寫作的單純原因——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來實現自我。正如飢餓藝術家錶演挨餓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食物。

人生的意義並不僅僅是你的行為賦予了價值,他自身具有內在價值,這是蘇格拉底回答格勞孔關於工具價值和內在價值的問題。

藝術家的最高層次是進入一個心流的境界,自我作為這個世界特殊主體的感覺突然消失。無怪乎飢餓藝術家總是抱怨經理沒能給他足夠的時間證明自己還可以做的更好更久,因為在那種對藝術追求的覺然狀態下被打斷破壞是多麼難以容忍。

當你看到美景美食時會產生覺然的心流,但當你拿起手機的那一刻,自我就已經在從中作梗,把眼前的一切工具化。

所以我問,「是因為有價值我們才去追尋,還是因為我們去追求,而變得有價值?」


你玩兒過貪吃蛇么?

就是你不吃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你吃了,你會死。

這條蛇可以叫做「吃豆兒藝術家」


世界是世俗的,人們是媚俗的,一個特殊的人可能會對這個世界產生某種厭惡感,這種厭惡感在生活里就是大家所說的「作」或「挑」,在卡夫卡的《飢餓藝術家》里就是一個人找不到對自己口味的食物而選擇一直飢餓下去,飢餓實際上就是飢餓藝術家對這個世界的一種對抗方式,但是這個世界會把這種用飢餓形式的對抗方式當做是一種藝術表演,而卡夫卡本人就是這樣的一個以「寫作」來作為對抗世界方式的「飢餓藝術家」,但是在這篇小說里更為有趣的是大家對飢餓藝術家的態度,大家都認為飢餓藝術家實際上會偷偷吃東西,飢餓藝術家為了表達自己沒有偷吃而一直唱歌,大家反倒覺得藝術家技藝高超,能一邊唱歌一邊吃東西,藝術家更喜歡對自己監視嚴密一點的守衛,覺得那些對看守自己這件事上不傷心的守衛是對自己藝術表演的一種傷害,這一切對這個世俗世界的防抗最終都會被這個世界以他的方式和邏輯合理化為它的一部分,飢餓藝術家也好卡夫卡也好,永遠只是那個弱勢的一方,個人永遠都被這個世俗世界的陰影籠罩,無法走出來。


看知乎上,影評也是,書評也是,起碼靠譜點,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但老覺得你們說著說著就說飄了,意淫過度,死煩現在回答這類問題的這種模式。

《飢餓藝術家》是卡挺滿意的一篇,他滿意歸他滿意,好不好另說。

《飢餓》的結尾是很不錯的,很流暢。

卡夫卡的很多東西在我看太像詩的氣質,韻味是有的,無法解讀。

這篇的題目很苦逼,主人公很苦逼,關於表達的東西太不具體了,不說,說感受貌似會靠譜點。

很明顯的孤獨感么,無法排解的孤獨,飢餓藝術興盛時,主人公不開心,我可以表演的更長,我看起來虛弱是因為我不能繼續表演我失落,別人都以為我是餓的,經理為了好賣票曲解我飢餓藝術的本質,我孤獨,這幫傢伙不理解我的藝術。

允許他表演了,其中有趣一點是,主人公很莊重的對馬戲團說他這藝術自己能整到什麼境界,馬戲團和哄小孩似的,「奧,對對對,那太好了,太棒了。」其實他們根本不在意,這種表演已經過時了。

下面主人公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一門沒有人在乎的藝術,他表演到極致了,獻身了,沒人在乎,要不然他也死不了。

臨死的時候對自己做了個解釋,大概說,對不起,我不是要嘩眾取寵,我只是找不著我喜歡吃的,找著了我就不這樣了(寫作,痛苦,恐懼,抑鬱)馬戲團的人一看他快死了,趕快答應他「好好好,你說的太好了,你真是棒棒的,你快死了吧,可別怪到我頭上,我害怕啊」主人公他媽肯定還孤獨啊,然後死了,隨便埋了,整個小豹子,沒啥內涵,我靠,這幫觀眾喜歡的不得了,還很賤「以至於觀眾對它很是受不了,但他們抑制住自己,擠在籠子周圍,捨不得離去。」能把愛情上的感受帶入進來。

卡夫卡死前寫的最後一個短篇,估計心情極喪,覺得自己完了,又很寂寞,一個苦逼的主人公出現,像新時代舊時代,包括結尾或都只是一時的靈感,並不系統。

文中前後最大的表達是,自己熱愛的東西對他們是沒有意義的,即使欣賞也是出於其他的目的或是錯誤解讀自己,自己很孤獨,但仍是獻出生命給自己所熱愛的東西,然而這也沒什麼轟動。用一個很豐滿獵奇晦澀的故事講出來, 不錯的文筆,即是《飢餓藝術家》。


「我已經很餓了,然而世上卻沒有適合我的食物」

孤獨,孤僻,無人理解,沒法融入社會,消極。


飢餓藝術家是過去年代沉澱的標記,表面光鮮的小豹實喻每個時代最先新陳代謝掉的表皮細胞。

即使可謂藝術殉道者,飢餓藝術家也是社會淘汰對象,氣節不能作為他繼續留存下來的佐證。


推薦閱讀:

有哪些著作最後沒完成,令人無限惋惜?
有哪些有愛情故事背景的英語詩歌?
請問有哪些描寫命運弄人且很悲傷的詩句?
不讀原版外國文學是否不好?
為什麼波塞冬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而哈得斯不是呢?

TAG:小說 | 外國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