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矛盾到了什麼樣的地步?
日本 二戰
1.陸軍在攻克新加坡後,繳獲了英國較為先進的雷達,然後封鎖了消息,自己拿回去研究了。
2.陸軍自己造了航母,然後海軍知道了之後,陸軍指著機庫說這是運輸時候放馬的。
3.海軍陸軍都向德國購買了DB家的同一款發動機並仿製生產,戰爭末期雙方終於能坐下來好好進行技術交流的時候,發現雙方生產的零件不通用~
總結起來 雙方的想法就是
海軍:陸軍馬鹿
陸軍:海軍馬鹿——————11.30更新—————————————
只是以前看過一些有關日本海軍的書,想起來了幾條,就隨手寫上了,沒想到收到這麼多贊。
如有不對,請隨時指正哈。本來我是機緣巧合看了一本《清日戰爭》,書里從各個方面說明了清日雙方的差距。用事實告訴我們為什麼敗。
後來為了想知道日本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就看了《明治維新的國度》
看到其中講了對馬海戰,就又去買了《日俄戰爭全史》剛找出來的書:
舊日本陸海軍也確實挺奇怪的,同一個國家的不同軍種能搞到彼此刺刀見紅的地步,全球少見。
陸海軍起因早在明治之前就埋下來了,最早的就是長州藩和薩摩藩的爭鬥,像七公卿流亡事件,禁門事變,要不是坂本龍馬周旋,早就打起來了,明治政府成立以後炒年長州藩搞陸軍,薩摩藩搞海軍,兩邊代表的勢力都拚命往對方陣營滲透。
甲午海戰前,海軍由於自覺地有功勞,要求改變陸主海從的態勢,大吵大鬧,陸軍堅決不同意,到日俄戰爭,兩派已經斗的有點不像話了,只要請天皇裁決,最終結果就是大本營搞了兩個參謀長。
兩邊又因為北上還是南下,擴海軍還是擴陸軍爭吵不休,陸軍要求增加兵力鎮壓朝鮮起義和應付蘇俄,海軍要求建立八八艦隊,惡鬥到最後居然導致了西園寺公望這種元老級人物的下台,
明治天皇死後,1914年,媒體爆料西門子電器公司的東京分公司職員盜取了向海軍行賄的文件,輿論大嘩,陸軍特工明石元二郎幫著山縣派搞垮了山本權兵衛內閣,陸軍趁機要求參議院大幅度消弱了海軍的費用,海軍對陸軍恨之入骨。
二二六事變後,海軍堅決要求鎮壓,部分陸軍首腦遊離不定,甚至還有給叛軍送錢的,最後還是天皇逼著陸軍才把叛軍鎮壓下去。
關於結盟問題也是,陸軍本來就是傾向於德國,海軍肯定傾向於英美,陸軍要建立德意日同盟,海軍堅決反對。
七七事變也是,陸軍要求在中國搞持久戰,海軍主張速戰速決,甚至就佔領的城市互相爭吵不休,佔領青島後,海軍四處貼「海軍所有」的封條,陸軍大吵大鬧。
太平洋戰爭中,陸海軍互相拖後腿簡直家常便飯,大家都知道瓜島有個日本建的機場,整個瓜島作戰其實就是圍繞這個機場的,但是你知道為什麼美國人能輕易奪了這個機場嗎?海軍在建設這個機場根本就沒通知陸軍,直到最後機場被占,束手無策才通知陸軍,通知也就罷了,情報還沒給陸軍,所以瓜島為什麼打成那樣,海軍真是把陸軍坑死了。
關於裝備問題,說起來都不是可笑是可悲了
一開始本來海上運輸就應該歸海軍,但是陸軍覺得海軍不可靠,專門成立了一隻「曉部隊」,專門搞運輸,陸海軍自己航運辦公室,一個設在橫須賀,一個設在廣島,就故意互相不來往,最可笑的是陸軍居然還高了一堆的航母,像什麼「神州丸」、「秋津丸」、「熊野丸」、「山汐丸」,陸軍不但搞了航母,還搞了「ゆ」字型大小潛艇。
海軍毫不示弱,本來海軍也確實需要陸地裝備,但是陸軍不給,海軍自己搞了一大堆像是特二式內火艇兩棲坦克、短十二厘自走炮、九三式裝甲自動車。
陸海軍當時都需要Daimler - Benz DB 601水冷活塞發動機,於是乎,陸海軍分別向不同的德國公司買了2次。
海軍搞出了九六式艦載戰鬥機,陸軍就搞出九七式戰鬥機,海軍又搞出零式戰鬥機,陸軍又搞出三式戰鬥機和五式戰鬥機。整個二戰,陸軍搞出37款,52個品種的飛機,海軍53款,112品種的飛機,互相不通用。
爪哇海戰時,今村均大將率軍乘坐海軍的運輸船增援爪哇島,然而喪心病狂的海軍馬鹿悍然擊沉了今村均所乘的運輸船,幸虧今村均身體素質好,遊了三個小時終於上岸……
海軍的飛機和陸軍的飛機操作方式不一樣,導致海軍的飛行員開不了陸軍的飛機,陸軍的飛行員開不了海軍的飛機。
由陸軍引進並仿製的專利,海軍也想要,結果拉不下臉找陸軍要,於是自己也要花錢引進,讓德國人賺了雙份的錢。
陸軍賭氣造航空母艦和潛艇,海軍造的坦克比陸軍好。
陸軍螺絲往左擰,海軍螺絲往右擰
大和號一聲炮響,革命水兵衝進了陸軍省
海軍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有個電影《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片頭就是陸軍一隊士兵,開到海軍總部大院門口,列隊舉槍瞄向院內,記得是因為當時海軍不同意加入三國軸心,但是陸軍居然把矛盾公開化並做出這種舉動也真不是一般的腦迴路。
當年陸軍首建參謀本部,海軍看這個玩意兒挺好使的,咱也弄一個。
海軍參謀本部成立,海軍的頭頭不高興了:怎麼可以跟陸軍馬鹿叫同一個名字,改了。改啥都行,就是不能叫參謀本部。
於是乎,就改了一個名字叫軍令部。本來在日語中,參謀本部和軍令部的屬性是「軍令機関」。
德國人的圖紙能給他們兩個都賣一份
用海軍某參謀的話來說,「聯合艦隊用了70%的實力和陸軍作戰,30%的實力和美國佬作戰。」
隨著日本陸軍在中國的節節勝利,一邊壯大自己,一邊向天皇邀功,還不忘對海上運輸隊嘲諷一番。
聯合艦隊骨子裡的血性能忍?當然不能。然後就找了一個世界上海軍實力最強的國家開刀,以實際行動來告訴陸軍,敢於直面強敵才算真男人,欺負農業國算神馬本事。海軍有陸戰隊,這不稀奇。稀奇的是:陸軍有海戰隊,有自己的Aircraft Carrier、有自己的戰艦、有自己的運輸船,而且!!規模最大的時候有30萬+,比海軍都多 ♂?。
舊日本帝國陸軍和海軍的矛盾是有淵源的
明治維新時期 政府組織的新軍隊 陸軍高層由長州藩維新志士掌握 海軍高層由薩摩藩維新志士組成 長州藩和薩摩藩的矛盾如果沒有坂本龍馬的調和倒幕運動無法成功 從日本軍隊建立之初陸軍和海軍就結下樑子了 可以說是世仇
舊日本帝國陸軍和海軍的矛盾是有血海深仇的
以及後來的二二六事變 陸軍馬鹿的憤青打死了內閣里幾乎所有的海軍大佬 鈴木貫太郎的睾丸被一槍射穿 為了回應陸軍馬鹿的行為 海軍戰列艦長門開到東京灣炮指東京 雖然沒發一彈但是想想那種被410巨炮抵著腦袋的感覺 刺激
舊日本帝國陸軍和海軍不是一個媽生的
海軍是一個貴族軍種 需要大量的軍費來維持 所以往往是陸軍在前線餓著肚子和敵人拼死拼活性命朝不保夕的時候卻聽說海軍在軍艦上吃著咖喱喝著牛奶在港口玩著女人 求此時陸軍的心理陰影面積 「太郎 你說當時咱們怎麼不去當海軍呢」 「呸!一群貪生怕死的馬鹿,可恥!」
舊日本帝國陸軍和海軍的高層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陸軍的強勢導致海軍的軟弱 海軍高級將領大多都有過留學的經歷 比起陸軍的豬突海軍相對的有遠見 為了和陸軍鬥氣海軍反對擴大支那事變但被陸軍強硬壓制 海軍反對和德國結盟加入軸心國 陸相辭職內閣重新組閣 海軍反對和美國宣戰同樣的被陸軍駁回要求 從某種方面來講日本的戰敗就是因為陸軍馬鹿和海軍馬鹿的矛盾互相撕逼
戰後的陸軍馬鹿該切腹的切腹該審判的審判 普通士兵遣返回國 或許今天的某個東南亞的小島上還有陸軍馬鹿的頑固分子不願意投降 戰後的海軍馬鹿失去了原來所有的軍艦
但是今天 相信艦娘們在陸上自衛隊中肯定很受平成自衛官的歡迎 ~poi
如果有一種軍閥之間的仇恨是一千年也無法消除的話,肯定是日本的長州藩和薩摩藩。
戰略方面:
- 海軍和陸軍都拒絕向上級負責部門提供任何關於它們戰略物資的處理數據(它們之間更是絕對相互保密)。這樣一來,任何實際的計劃都極難實施,很多時候不是造成巨大浪費就是造成巨大的戰略被動。
- 陸軍佔領了大部分油田和開採設備,卻不給相比之下更加需要石油的海軍。日本當局因此成立了一個「陸—海軍石油委員會」來解決分歧,但實際上爭鬥更加劇烈了。對於委員會下達的石油分配命令,通常雙方都置之不理。
- 陸軍掌握著最高的軍事徵募權力,因此它總是不客氣地把那些技術熟練的飛機製造工人統統徵到自己的序列之下,特別是那些原本在給海軍生產物資的工廠中工作的人。
- 內閣討論政策的時候,海相和陸相如果不吵架,簡直就是天照大嬸顯靈了。
戰術、後勤方面:
- 陸軍有什麼具體作戰計劃,通常細節都不會告訴海軍,反之亦然。
- 因為陸軍的螺絲是往左擰(逆時針)的,所以海軍必須往右擰(順時針)。
- 海軍的運輸船被米國潛艇擊沉了,但是不告訴陸軍。然後陸軍運輸船在同樣的位置也被擊沉,反過來,陸軍也不告訴海軍。
- 海軍用過的武器口徑,陸軍絕不用,反之亦然。
- 海軍搞過「海軍陸戰隊」,陸軍也搞過「陸軍海戰隊」。
- 任何場景下提議向對方求援都是可恥的背叛行為!
- ………………
- ………………
- ………………
細節的東西就太多了,罄竹難書
二戰中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矛盾很多,但最重要的矛盾是戰略矛盾,即是否應該發起針對美國的軍事打擊。這並不是日本「北上」與「南下」之間的戰略矛盾,而是日本陸軍在無法實現「北上」戰略,選擇「南下」戰略後才與日本海軍發生的。「南下」戰略無法依靠陸軍單獨完成,必須有海軍的參與,而且海軍的參與並不是戰術性的,而是要日本海軍發起針對美國的戰略打擊,這引起了以山本五十六為代表的日本海軍的強烈反對。不要驚訝,堅決反對對美國進行軍事打擊的恰恰是策劃「珍珠港」事件的山本五十六。其反對理由非常簡單,打不過!按照山本的分析,日本海軍根本不可能與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廣闊海域展開全面對決。正因為如此,在不得不做出打擊美國的戰略決策後,山本才會孤注一擲地用最大努力在戰爭發起的最初階段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儘可能多的喪失戰鬥力,因此也就有了「珍珠港」,這是日本有可能獲勝的唯一方式,是建立在山本對於美國戰爭潛力極端清醒的認識之上的。但即便如此,山本五十六仍然認為日本海軍的優勢只能維持一年至一年半,並想當然的認為可以迫使美國進入「談判」。最終的結局是眾所周知的。
日本民族具備超強的執行力,其忍耐力也不在我們之下,但其缺乏戰略制定能力是致命的,因此總是在「出色」地解決一個麻煩之後,製造出一個更大的麻煩。
補一張圖:有興趣的可以找一下。
二戰時日本陸海矛盾到了不可調和,嚴重干擾軍工生產,互為惡性競爭對手,甚至嚴重影響日本二戰表現和綜合實力的地步
舉幾個例子
1.為滿足自己遠遠超過陸軍的石油需求,海軍不得特殊手段,它威脅陸軍如果得不到需要的石油,就扣留所有發往日本的郵輪2.東條英機為制衡山本五十六,將山本的死敵任命為海軍大臣。3.戰場上海軍失利互相指責4.二者有獨立的飛機製造廠,甚至互相攀比工廠大,導致鋁資源利用率不高。原因:
1.歷史淵源:眾所周知,明治維新的主力軍是長州藩和薩摩藩,有人會問:都是幫助明治天皇打幕府的,怎麼會有血海深仇呢?是這樣的,在明治維新(1867奉還大政,王政復古)之前,當時還是幕府說了算,長州藩人主張武力解決外國人的經濟侵略問題,而薩摩藩人經歷了薩英戰爭,深知單憑現在的力量不可能打敗英國等國的經濟侵略,所以發展實業工業,兵工廠,大形勢下長州藩武力解決問題的方案已經失去市場,所以長州藩發動政變,薩摩藩參加了幕府對長州藩的鎮壓(1864禁門之變)。所以結下血海深仇。
補充一下:長州藩和薩摩藩一起打幕府是從1868年1月27日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隊激戰(鳥羽,伏見之戰)德川幕府(德川慶喜)敗走江戶,到1877西南戰爭結束,倒幕運動進入尾聲。
2.物資爭奪:二戰時,無論是在經濟動員,還是戰略物資的動員供給方面,二者都互相絕對保密,有各自的如意算盤,有時為爭奪物資不顧形象甚至動用威脅的手段
3.海陸軍高層之間矛盾尖銳,海軍堅持南進,陸軍主張北上,海軍不想與英美為敵,陸軍迫切希望與德意聯盟打英美,海軍長官在會議上指責陸軍:你們口口聲聲說要與美國開戰,可最終不還是得我們海軍去打嗎?
其中米內光正,山本五十六,永野修身都不主張與美國開戰
而陸軍出身的東條英機等人執意與老美開戰
總結:二戰時日本的政治結構非常混亂,有財閥勢力,有陸海兩大對立勢力,有天皇,有德高望重的長老,還有世家望族勢力盤根錯節交織在一起,東條為了坐穩位子必須總是試圖掌握這一切,但是無果,由於陸海矛盾尖銳,高層調和無果,警察高壓手段滲入國內每個角落,本來就兵力不足資源匱乏的日本無可挽回的走上了戰敗的道路。大體上,還算都為日本幹活。但是一些細節上,就非常搞笑了。比如,海軍開發了坦克,陸軍打算開發航空母艦。
推薦閱讀:
※你們是如何區分日本人和中國人的長相的?
※《走向共和》中,日本國民為何對天皇有近乎狂熱的信仰?
※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為什麼在很多中國人的心中地位是不一樣的?
※德國在二戰時奉行種族主義,為什麼還要和黃種的日本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