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仗什麼情景?高級將領需要衝鋒陷陣嗎?

順道描述古代戰爭的發展吧


需要,因為冷兵器時代指揮技術有限,打到最後,真的能提振戰鬥力的,就是將領本身的表率作用了。

當然,這個要看將領有多高級,行軍主帥自然很少有這種機會,因為同樣由於指揮技術限制,全軍都上的可能性是很低的(那一般就是敗退之時了),但是一線將領必須能起到表率作用,也就必須能打。

尤其是明清兩代,部隊小型化趨勢明顯,加上文官制軍,所以遴選武將的主要標誌之一就是能打。一般理解中運籌帷幄的高級指揮者,此時很少是純粹的將領了,但無論如何,緊要關頭能來兩下,一般是古代社會對於將領的基本要求。當然,能打一般不意味著要衝鋒陷陣,任何時代都不會要求指揮官真的沖在最前面的,但是在有些特殊情況下,比如突圍戰,假如包圍圈意外出現一個缺口,而本方軍隊已經處於半崩潰狀態,那將領帶頭往前沖的例子也是非常多的。當然,這只是衝鋒陷陣的字面意義,如果說將領必須處於一線戰陣之內,那這幾乎是冷兵器時代作戰的基本要求了。所以在古代,將的作用特別重要,往往能在很多時候決定一支部隊的戰鬥力,其實其中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指揮,一個能耍大刀以一敵十的將領,不見得比一個能排兵布陣的將領實際價值低。

所以這裡還是要強調一件事,冷兵器作戰是不可能在作戰的整個過程中都保持井井有條的,將領必須面對一個事實,那就是至少有一個時段,他對於部隊會基本失去有效指揮。


推薦一本書,戚繼光寫的《紀效新書》,裡面提到將領的首要職責是:指揮戰鬥。但是,但是,但是,

夫主將固以司旗鼓調度為職,然不身履前行,則賊壘之勢不可得,眾人之氣不肯堅,前行之士得以欺哄避難而逆誑莫可辯,斯賞罰不能明、不可行也。如欲當前,則身無精藝,己膽不充。

……

況為將之道,所謂身先士卒者,非獨臨陣身先,件件苦處要當身先;所謂同滋味者,非獨患難時同滋味,平處時亦要同滋味,而況技藝,豈可獨使士卒該習,主將不屑習乎?承平以來,紈絝之子間一戎裝,則面赤如丹,執銳則慚笑莫禁。為主帥者,苟能一身服習,而凡下我一等者,將焉取慚愧、惶惑、赤面、動心?誰不曰:位勢如彼其尊,威令使我奔走者尚如此,我又何疑怯而不屑?使知披執非辱己之事,醒然為當然之役,而良心矢發,練士如林矣。

孰謂一技一藝,非主將之可屑為耶?分門習技者士卒,而所以雜其長短、隨其形便、錯而用之者主將也,不習而知之,臨時焉能辨別某器可某用、某形用某器,以當前後?臨時不知用,蓋由平日不辨別精粗美惡之故也。

總結的話,就不說了,自己體會。


你問:古人打仗什麼情景?高級將領需要衝鋒陷陣嗎?

我反問你一下,毛澤東領導的八路軍打天下,是毛澤東衝鋒陷陣嗎?不是,他只是個代表。


高級將領很少,非常低的概率去衝鋒陷陣,但一部分高級將領是低層提拔上來的,很多軍功是衝鋒砍人掙 下來的,唐朝時薛仁貴一次白袍衝鋒的戰場秀就直接封上了游擊將軍,後來坐到了雞林道總管,相當高級的將領了,自上而言,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就是個能衝鋒陷陣的角兒,手下尉遲恭,秦叔寶都是猛人,
李世民形容尉遲恭:「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公之素心,郁如山嶽。」


一般不用,高級將領需要在戰前制定策略,在戰時指揮作戰,如果自己衝鋒陷陣,生命危險變大不說,還影響了指揮與判斷局勢

當然一些特殊情況,比如軍隊士氣低下,或者自己騎士精神爆發(比如呂布與郭汜單挑),那也會親臨前線


看情況,一般典型的封建軍隊裡面,戰鬥力最高,裝備最好的就是將領的親兵隊。

將領親兵對於古代軍隊而言,就好比現在摩托化步兵師裡面配備的裝甲部隊,用法也差不多。


可沖可不沖。


有點跑題。

我記得看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裡面講過對流民的那些戰爭。

雙方互相扔東西,談籌碼,談妥就拍屁股走人,談不妥就正面剛一撥團戰。

然後他們碰到了關寧鐵騎,雙方遭遇,關寧鐵騎就看到對面開始扔行李,毛了,這是幹嘛?嘴裡還嘰里咕嚕?然後衝上去剛了。

語言不通,也是導致團滅的一部分阿。


參見明成祖朱棣


推薦閱讀:

有沒有類似於《新宋》的書?
如果現在的羅馬帝國還存在的話?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在歷史上有哪些在當時的人認為可以改變世界最終卻沒能改變世界的發明?

TAG:歷史 | 軍隊 | 古代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