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拉丁字母的語言是如何用鍵盤輸入的?
一直有一個這樣的疑問:鍵盤上只有26個字母 輸入英文的時候可以直接輸入 輸入中文的時候可以藉助漢語拼音(ü就是v) 輸入西班牙語的時候只需要調成西班牙語輸入模式 按特定的鍵加鍵盤上的字母輸出西語的特有字母例如? ó想必其他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在用鍵盤打字的時候也是用這種原理吧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不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 例如 日語 泰語 韓語 阿拉伯語等等 它們到底是怎麼用只有26個字母的鍵盤打出來的??
孟加拉文
我提供一個大家身邊然而陌生的吧。
臺灣筆電的鍵盤如下:
然後「」ㄒㄖㄈ "之類 就是臺灣的「註音」輸入法。臺灣這些比較特別,上頭123這行竟然也有註音- -
啊對了順便提一下, ㄏㄏ 這個註音(鍵盤上CC 的位置),在臺灣日常生活中很常用。音同呵呵,後來就引申到呵呵的意思了。
喜歡用呵呵,但是又擔心給人感覺太冷淡的話,可以用簡體打廠廠。
廠廠其實日本人可以直接用abc鍵盤打出日語,因為日語和中文類似,有一套abc標註的讀音系統。
其實無外乎拼音、拼字兩種。
語言的主體是語音,所以理論上任何語言都可以用「拼音」的方式進行輸入,就是需要進行音位的確立和拉丁文符號的對應。
而另一種思路就是像五筆之類「拼字」。
像我們常用的漢語拼音輸入法,就是語音直接對應了拉丁文字;而漢語的注音符號、朝鮮諺文、日文假名等輸入法,就是對應了民族自創拼音文字再進行輸入。因為大多數民族是直接使用這些非拉丁文符號作為文字的,所以就出現了我們「五筆」輸入法那種重新定義鍵盤的效果。
擴展閱讀:電報時代的輸入法
因為電報只能以「二進位(嘀/嗒)」進行信號傳播,於是漢字就必須被強行「降維」。
我們都知道,所謂拉丁語系的電報輸入法即著名的「摩爾斯電碼」,而在電報流行的上世紀前葉,以拉丁文字表音的漢語拼音方案尚未確立。那麼在時代的驅趕下,如此紛繁複雜的漢字系統是如何化身極簡的「摩爾斯」呢?
一個碩大的漢字立在那裡,一鎚子砸不扁,我們就砸兩鎚子。
首先,就是先將漢字化為摩爾斯電碼表中的任意符號。最簡單的就是數字。
我本來以為這跟同時期流行的「四角號碼」有關,後來發現也是不行——和漢語語音同病相憐,四角號碼這種拆字方案與單個漢文字也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大規模連續輸入比拼音更容易產生歧義。
後來,是一個叫 威基傑(S·A·Viguer) 的法國人,拿著本康熙字典挑了6800個常用漢字,編出一套「無理碼」表,給這些漢字簡單粗暴地套上四位密碼,沒有任何我們現在熟悉的語音或字形拆解邏輯,需要死記硬背。所以你看諜戰劇里那些每天窩在卡卡溝溝滴滴答答按電報的,真的都是技術工種啊(入門就得背至少3000多個四位無理碼,背單詞至少還有詞根詞綴,這任何邏輯都不給你,你說可怕不可怕)。
我記得本世紀初,我表姐在高考報名的時候,名字下還要按照郵局的電碼本填寫四位中文電碼,應該就是上面說的那套密碼,也是影響很深遠了。
別的不知道,但是日語打字跟中文一樣。比如春字,中文輸入chun可以打出來,日語輸入haru可以打出來。或者如圖
推薦閱讀:
※為什麼鍵盤上有下劃線「_」這個符號?它的起源是什麼?
※鍵盤腕托能起到保護手腕的作用嗎?
※Truly Ergonomic 鍵盤使用體驗如何?
※編程用,有哪些推薦的機械鍵盤?
※第一次想買機械鍵盤,哪種軸適合敲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