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應該幾歲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才能跟母語沒區別?

嬰兒


這個問題下攻略君的回答缺乏專業理論支持,全憑片面經驗和主觀推測,是錯誤的。

@攻略君上來就丟出一個聳人聽聞的結論:「雙語的寶寶成年後智商會下降」,隨後列出三條論據支持這一觀點:

1,朋友的哥哥的孩子在多語環境中長大,結果哪門語言都說不好;

2,「兒童教育家、兒童神經學家瑪格麗特.薩瑟」稱雙語有損智商;

3,哈佛少年五年級才開始學英語,照樣拿「全美數學競賽一等獎」和「全美辯論大賽一等獎」。

這三條論據全部存在謬誤,下面就讓我們逐條分析。

  • 從小多語會語言混淆?

攻略君舉的這個例子很有意思,下面我們從語言學角度來討論多語環境是否真的會造成語言混淆。

現有的語言習得理論認為,在語言習得關鍵期(critical period)內同時充分接觸兩門語言的孩子會掌握兩種母語,即嚴格意義上的雙語者(bilingual)。從出生就接觸兩門語言的孩子被稱為simultaneous bilingual(同時雙語者);先學一門語言、三歲以後再開始學另一門,稱為sequential bilingual(依次雙語者)[1]。這兩種模式哪種好目前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保證足量、優質的語言輸入,孩子都能完全掌握並區分不同的語言請注意足量、優質這兩個關鍵詞,隨便找個非母語者來學舌兩句不算的啊。

社會語言學研究已經證明,在世界範圍內,雙語者或多語者是大多數,只會一門語言的是少數。著名語言學和認知科學家Wolfgang W?lck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指出,在南美、非洲和亞洲的許多地區,單語環境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孩子從出生起就暴露在多種語言的環境下,長大以後自然成為多語者[2],各種語言都說得溜溜的,完全不會有什麼障礙。

西雅圖街頭的垃圾箱,從上到下依次是英語、中文、越南語和西班牙語

第二門語言干擾第一門語言習得的情況稱為雙語干擾(distractive bilingualism),多出現於新移民。每一門語言都有完整的辭彙和語法系統,如果孩子尚未熟練掌握第一門語言時,就被灌輸了不完整的二語語料,有可能導致兩門語言都學不好。

需要注意的是,「一句話夾雜幾種語言」並不代表語言系統混亂,這種現象叫轉碼(code switching),兒童和成人都可能出現,外企里一句話夾三個英文詞兒的比比皆是。雙語或多語孩子語言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自然會區分不同的語言系統,可以有意識地控制轉碼現象。

  • 科學研究表明「雙語的寶寶成年後智商會下降」?

先說結論:雙語不會造成智商下降。有研究認為雙語和多語者認知能力更強,@安時這個答案總結的很全面,供大家參考:自幼習得雙語的孩子在認知能力上是否會有優勢? - 安時的回答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兒童教育家、兒童神經學家」能提出這種完全反常識的論調呢?在評論區知友的啟發下,我終於找到了這位瑪格麗特.薩瑟的背景資料:Margaret Sasse-GymbaROO Child Development。這位女士1929年出生於澳洲墨爾本,18歲開始做護士,五六十年代在當地鄉村學校教語文,後來創辦了一所側重運動能力培養的幼兒園。

也就是說,這不是科學家,只是一位上世紀的幼兒園老師。她寫的《越動越聰明》在亞馬遜只有兩個評價,不足以作為參考,我也不想去考據書中是否真提出過這個觀點了。

  • 小學五年級才開始學習英語一點都不晚,還能拿全美數學大賽+辯論大賽一等獎!

我們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學齡以後才開始系統學習第二門語言,有沒有可能達到母語水準。

我前面講到,在語言習得關鍵期內同時充分接觸兩門語言的孩子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雙語者,這裡涉及一個語言學上的重要概念,即關鍵期假設(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這個假設是德裔語言學家Eric Lenneberg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兒童只有在一定的年齡段才能真正習得母語,以後再怎麼學也達不到母語水平。

過去半個多世紀來,不斷有研究者從各個角度驗證和質疑這個假說,至今也沒有得出確定的結論,但總的來說,年齡越小,學習語言越容易;語言環境越好、接觸的語言信息越豐富,學習語言越容易。你三歲時學習語言的能力,可能還趕不上一歲時的三分之一,七歲時的能力又趕不上三歲時的三分之一,十二歲時再創新低……依此類推。

所以,理想情況當然是從嬰兒期就沉浸於多語環境,讓處於高速學習期的大腦像海綿一樣吸收語言信息,從而以最低的學習成本,成為雙語者或多語者。

拿這位逆天實習生的例子來說,小學五年級也就是11歲才開始學習第二門外語,其實已經比較晚了,會經歷相當艱苦的學習過程。但這位(不知是否真實存在的)小朋友有一個優勢,他舉家移民美國並進入當地小學,有良好的純英語環境,長時間浸沒在目標語言環境中肯定有助於快速學習這門語言。赴美三年之後,這孩子日常會話應該沒問題了,能當辯論隊隊長我只能說他語言天賦確實比較強。

然而,即使這位小朋友是語言天才,有一個方面他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彌補,那就是語音。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證實,嬰兒6-12個月期間會形成一套語音判別系統,這個時期內聽過的發音才能在大腦里儲存下來,過了這個時期就不行了。我之前轉載過一篇文章:「啟蒙教育」對嬰幼兒的發展有怎樣的影響,哪些益智產品是有效的? - 築室的回答 文中提到一個重要實驗:

6個月大的日本寶寶和美國寶寶都有天生超強可塑的大腦,都可以聽出「ra」和「la」的區別。但在接下來6個月的關鍵時期,由於日本寶寶很少聽到「r」聲,大腦在發育中也就不再划出專門敏銳區分這兩聲的模塊。聽覺神經開始把「r」「l」這兩個相近音簡併歸類,聽到「r」自動做「l」處理。於是,成年的日本人往往聽不出「ra」和「la」的區別。

當你無法聽出兩個發音的細微差別,自然也就無法發出標準的音。英語社會裡的日本移民、印度移民為什麼口音那麼重,甚至在英語國家出生的二代移民某些音都發不好,就是因為他們在嬰兒期的時候沒有正確的語音輸入,長大以後可以學會辭彙、語法和發音的節奏,但是發某些音的能力已經喪失了。

前面說到,世界上很多地區本來就是多語言環境,孩子從出生就沉浸在多種語言里。但國內大部分家庭並不具備這種條件,父母很可能自己就說不好英語,那怎麼辦呢?

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可以上有外教的雙語幼兒園,每天和native speaker對話6-8小時,輸入量相當不錯了。如果做不到,等孩子上小學再開始學也可以,但盡量不要晚於7歲。至於那種每周一兩次的英語早教課,不上也罷,輸入量根本達不到標準,不如讓孩子跑跑跳跳鍛煉身體。

實在無法給孩子創造多語學習環境,也不必太自責。雖然關鍵期假設認為一定年齡之後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多語,但只要有強烈的意願和正確的方法,即使成年後也可以實現功能性多語(functionally multilingual)即多種語言能力均能滿足日常需求。對正常人來說,這就足夠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要跟native speaker打辯論。

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但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與其強求一些錦上添花的東西,不如對孩子耐心一點,多陪孩子玩玩,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


今天時間線上看到這個先聲奪人的答案的確嚇一跳,還呼呼啦啦就快千贊了,這放朋友圈鐵定是篇能引爆育兒圈的「好」文章。(後來看了答主的主頁,還真是剛寫答案就公眾號滿天飛)

麻煩大家千萬別點贊,千萬別讓他繼續補充了,辣眼睛

這觀點無力吐槽,讓我想起了「牛奶和蝦千萬不要一起吃!!會中毒死人!!」,這都已經不是拋開劑量談毒性了,這連控制變數都沒有啊!!

他說起他哥哥的孩子。他哥哥在跨國公司當高管,工作經常變動。孩子2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去了德國,在德國的幼兒園呆了3年,德語說得很流利。但媽媽不會說德語,在家只能講中文。5歲的時候由於爸爸工作調動去了美國,又在美國待了3年,在學校完全講英語,在家還是講中文。然後8歲又跟爸爸去了韓國......等等!這不就是我夢寐以求的環境嗎!這孩子一定同時學會了多門語言!

我朋友卻無奈地說,才不是!因為表達不清楚,所以變得非常的沉默,性格也很內向。後來求助專業的兒童腦科學家,得到的解釋是:這個孩子在語言形成的關鍵時期,沒有任何一門語言強勢到足夠支撐他的思考。他的思維和理解能力非但沒有得到語言的支撐,反而被迅速轉換的語言環境搞得支離破碎了。

這個例子簡直了,8歲之前就不斷搬家,中國德國美國韓國,這都n語了吧,從出生開始頻繁的更換語言環境和生活環境,本身就會對兒童的生理心理健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一個完全不恰當例子就想炸出來個大新聞?

這個例子只能說明:童年時期不斷的搬家和頻繁轉換交際語言有可能會造成兒童性格以及語言缺陷。

雙語寶寶長大後智商會下降? Excuse me?? 這個結論是拍腦袋拍出來的么??

這個極端的例子讓我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後推導出第一條原則:語言的首要任務是支撐思考,建立強勢母語是第一要務。千萬不要過早追求雙母語,否則就是捨本逐末

這個例子你在多思考點時間估計都能寫出來一本書了

如果點贊高的話,我會繼續補充這個話題。

千萬別繼續補充,我怕了還不行,萬一用這個例子補充出來一本書我還怎麼吐槽的完

兒童教育,尤其是兒童語言教育,一直是知乎上受很多媽媽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年輕媽媽,雖然很多年輕媽媽比老一輩文化程度高一些,但是判斷力還是不夠,加之育兒心切,看到這種看似很科學的文章就很輕信。所以我自己雖然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也準備培養一個雙語寶寶,但也從來不敢亂寫,畢竟很多年輕媽媽都是捧著這些人的話當寶。

去看了下公眾號下面這篇文章的留言,齊刷刷的「寫的太好了!精闢」

我並不是在說,非專業的人士就不該寫答案,非專業的答案如果寫的好,看起來也收益頗豐,而且更加淺顯易懂生動活潑,並且符合外行人的思維途徑。

我自己就不是語言專業,但是在歐洲上學,經常和一些多語者討論相關話題,歐洲雙語實在是太普遍,父母雙語,家庭學校雙語,瑞士盧森堡比利時等多語區(而且多數是真雙母語,即出生起即習得兩種語言,而不是早期順序雙語甚至是成人順序雙語),從我的老師,室友,同學都有,但是我沒有察覺到他們有任何智商上的不足。(我沒有量化指標,所以此處不算結論)

我自己很喜歡交語伴,尤其是一些華裔和漢學專業的外國人,其中有一個語伴是盧森堡華裔,在盧森堡出生,說盧森堡語德語法語英語和中文(中文最差),每周都會約午飯聊一下相關話題,探究一下對方不同語言掌握的程度以及多語學習的過程以及歐洲中國移民的一些歷史,每天也都會和漢學的語伴交流非漢語母語者的漢語學習的過程以及一些有趣的差異。有好幾個相關的答案都寫了蠻久,一直沒發,一直在補充,想開個專欄也一直想等有足夠優質的內容再開,就是怕漏洞太多誤人子弟。今天看到「雙語寶寶智商會下降」這個明晃晃的嘩眾取寵的大標題居然在公眾號里一片叫好,我更加意識到,人家好騙你就標坑人家,這就是缺德呀!

關於評論里很多關於漢語方言的爭論,大多數人都認為漢語方言就是東北話廣東話等比較大的分支,沒有獨立的書寫語言,只不過是在口語上略有差別。實際上中國部分邊疆地區的語言已經和漢語族完全不是一個語族了,甚至都不是漢藏語系,包括裝侗語系,苗瑤語系等等。比如從語言形態上而言藏緬語族與其他漢藏語系三個語族相差甚遠的,而與北方的阿爾泰語系語言(包括日-琉球語、韓語)接近。所以談起方言,如果只涉及東北話廣東話浙江話這些就太狹隘了。

如果你問我的結論是啥:我不知道,我相關書籍看的少所以不敢亂下結論。我只是反對答主的推論方式,一個孩子就這麼被定性為智商降低,我為孩子點個反對加沒有幫助。

推薦一篇Chris Xia的一個相關答案(不好意思之前貼錯答案了):如果幼兒被置於 20 種語言的環境,他仍然能分別學習 20 種母語嗎? - Chris Xia 的回答

裡面有一些關於語言暴露時間以及英語-威爾士語雙語者分類的研究內容很有用。

還有安時的一個回答

自幼習得雙語的孩子在認知能力上是否會有優勢? - 安時的回答


對於兒童習得第二語言的最敏感時期暫時還沒有定論

但 Lenneberg假設認為語言習得分兩個階段,階段一(L1)是習得第一語言的階段;階段二(L2)是習得第二語言的階段。

根據 Lenneberg的數據我們可以知道嬰兒能分辨英語音素與海地語音素的最敏感時期是6至12月。

但是 Lenneberg的假設是在1960年代,最近的認知則認為雖然年齡對語言習得佔了很重要的因素,但其他因素也對語言習得有很大的影響。

(鑒於太多人糾結這段話,而我的重點又不是在這裡,所以此段一字不改移到後面。大家想質疑就質疑。在此,我也統一回應說:我已經說了是家人告訴我的,你總不能期待一個小孩子能記住自己什麼時候說話。)

大家都知道普通話是全國通用語,所以普通話基本可以說是全國人民的第二語言。但其實真正能在普通話等級考試中能通過刻苦訓練得到一級甲等成績的人,基本都是母語為普通話的人,更甚,一級對於母語非普通話的在二審的時候有很大機會被刷下。

所以第二語言即使是很早就接觸,甚至日日聽說,仍然受母語發音方式影響,即使相近亦與相同甚遠,不必強求。

此外,個人認為學習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語法,作為最重要的語言表徵之一,仍然會受母語影響。

即使是母語使用者,在正式接受教育之前,語法出現差錯是相當正常的,而這種差錯會隨著模仿成人與接受糾正漸漸消失。而在父母教養下習得的第二語言,除非父母能確保自己的發音語法的與母語使用者幾乎無異,否則差異仍然可觀。所以語法學習相當重要,而且這不應該僅僅基於生硬的學校教育。而且孩子因為生長於非第二語言使用的環境,對於俗語與相關的背景知識脫節,這也是無論如何也與母語使用者不能相媲美的一點。

有人說語言只是文化的載體,失去了文化的支撐的語言,就像製作成了果醬的水果。

個人通過接觸一些出身華人家庭而在外語環境成長發現,這些人極少能同時駕馭兩種語言,即使在母語方向受過一定教育,大多仍然屬於厚此薄彼的情況。太多太多從小生長於外語環境的人在使用母語的時候能讓人聽出發音與語法紕漏。而我卻恰恰認識一位從小灌無線奶長大的魁北克華人少女,她的粵語讓人聽不出破綻,而法語也自不必說。當然這是個例,而她認為這是文化認同感讓她能同時熟練兩種語言。(對於這點,我並不奇怪的原因是,很多人承認即使在家中,仍然會在兄弟姐妹間使用當地語言,只與長輩使用母語)

擁有語言環境,但沒有文化認同感,仍然是不可能學好一門語言的。見過太多生活在廣東的朋友至今學不會粵語,重點原因是,他們認為沒必要。

綜上所述,第二語言的習得越早越好,但也不能對「早」寄予過多希望。因為能達到母語使用者的熟練程度,我認為還是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與語言環境的幫助的。此外,對於語言的文化認同感會驅使使用這門語言的頻率,同時對語言習得有幫助。

雖然這裡基本都是個人見解,但仍然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此外,本人才疏學淺,勞煩各位指教。

===========================

至於個人經歷也可能給予題主一點提示。

我是廣東人,在一歲以前,我是由奶奶照顧的,我奶奶在偏遠閉塞的地區生活,所以她只能說客家話。而我父母都能使用客家話,根據母親的描述,我一歲以前都是使用客家話與人溝通。

而後來入托,我的日常用語從客家話轉變為粵語,直到現在,我對客家話仍然是一點印象也沒有。甚至我家人偶爾說一個詞的時候,在沒有學習過國際音標前,模仿起來也相當困難。所以語言也並非越早學習越好,要多多使用才會有效果。


根據評論修改:

如果文化適應中出現語言言語問題,也就是攻略君提到的個案,是可以有語言治療師的評估干預的,尤其是剛剛移民後的孩子,有的會混淆,這時候可以找SLP進行干預治療,除去語音,甚至在書面語上有時也會出現問題。

先說觀點:反對攻略君的觀點。雙語寶寶長大後智商會不會下降並沒有文獻支持,即使是英語啟蒙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不至於毀掉孩子一生。

再說問題:這個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年齡,有的學者認為3歲,有的人認為7歲,還有的認為13歲,

根據圖可以看出,年齡與二語習得的關係

另外,即使是同步開始,學習效果也會跟教學方法、環境有關,就像現在的小孩子都是從小學英語,英語水平也有高低差異。現在說依據: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a.24158/epdf這篇文獻在自幼習得雙語的孩子在認知能力上是否會有優勢? - 語言裡面也有提到。通過對853名被試的測試,發現雙語者,包括成人後學習第二語言的人,在以後的認知能力上有積極影響,且能延緩老年痴呆症。(怕翻譯不對,放原文)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bilingualism improves later-life cognition and delays the onset of dementia.

如果只是根據個例來講,怕是沒有循證實踐(現在研究都是講究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有學習英語的經歷很好,不學習或學習不好確實會有遺憾,如果用不到的話怕也沒什麼大不了。如果說個人經驗,我也可以說,我是農村裡的,從初一才開始學英語,現在英語除了說差一些也還可以吧,不至於說太差,也還沒達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而我爸只上過小學,在家裡一起看娛樂節目,在我笑we are family的時候,我爸什麼感覺也沒有,還問我笑什麼,後來發現原來電視節目上已然默默多出了這麼多英語,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但我解釋完大家一起開心又有什麼不好呢。

幾歲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才能跟母語沒區別?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們輔導員巴里老師是哈薩克族,在家說的是哈薩克語,幼兒園還是小學開始學漢語,後來一直不在新疆,因為用不到母語,反倒是現在的漢語比母語說得好。

看爸爸回來了的奧莉,從小媽媽說英語爸爸說漢語,環境比較穩定,現在的雙語水平也不差。

當然學習第二語言,小一點會好一些。我們說小的時候剛出生有所有語音的詞典,在逐漸長大過程中,發現詞典中根本用不到好多音,於是大腦就把它刪掉了,於是在一歲開始學說話之後,字典就變小了。3歲是一個語言關鍵期,7歲又是一個關鍵期(國外一些文獻認為13歲之前都可以,狼孩的研究)在下面的ted上也有提到這兩點。

很多人都一直提到Patricia K. Kuhl的研究,在研一時就有n個人在不同的課上提到過她的研究,知乎之前在哪個問題上也看到過有人用她來解釋問題,這裡再次提出來,之前在ted上看過(主要是當時看原文好難04年的文章),現在發現網易公開課上也有翻譯版本【TED】嬰兒的天才語言能力,附原文獻題目early language acquisition: cracking speech code及原文鏈接http://faculty.washington.edu/losterho/kuhl_nature_neuroscience_reviews_2004.pdf,

最重要的是學習環境,在她的研究中,給嬰兒聽音頻和電視並不能拓大詞典內容,只有面對面的交流才有效果。想想我們一般的英語教學,沒有總是和老師面對面,沒有浸入式的環境學習,自然難以達到題目中的母語水平。


感覺能從另一個方向提供一點看法。

首先要搞清楚同時性雙語(Simultaneous Bilingualism)和習得性雙語(Sequential Bilingualism)的區別,雖然別的樓已經有人說了,但是我還是要強調一下。大部分人糾結的應該是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各一門的雙語,也就是漢語和英語的雙語。兩種語系的跨度是非常大的,基本沒有可以融會貫通的地方。但是同一個語系裡有很多知識可以延伸。

這裡我們討論比較難的,兩種語系的學習,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那麼大家關心比較多的一般就是英文和中文。

真正的雙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兩歲以前就同時開始學習兩種語言,一直到語言學習階段結束。

習得性雙語,指的是三歲以後才開始接觸第二門語言。

這樣一棒子打死了很多人是不是?那些父母一開始給小孩說兩門語言是不是高枕無憂了?

但是,習得性雙語者的任何一門語言不一定比同時性雙語者差,習得性雙語的任何一門語言水平都可以趕上母語者。決定語言水平的,是語言的教育,而不是糾結在多早接觸語言。

大家看過很多從小從中國搬到完全英語國家的小孩,對比十二幾歲搬過去的,前者中文極差,後者英文不行,就得出各種只能有一門母語的理論。這樣的關注點是錯的。

應該關注的,是同時有能力給小孩提供中國的漢語教育和美國/英國的英文教育的家庭。不外乎就是聽說讀寫都要跟上。

意思就是,小孩在小學畢業時,中文寫作水平要趕上在中國的小孩,英文寫作水平要趕上在美國或者英國的小孩。

再舉個閱讀的例子,中英文雙語的小學生,四五年級時要讀鄭淵潔毫無壓力,同時讀 Roald Dahl 也毫無壓力。

口語方面也要做到,說中文時別人以為你是中國人,說英語是別人以為你是美國人/英國人。

能提供這樣環境的學校,在全世界有幾家?北京有幾所?上海有幾所?更別說美國有幾所?英國有幾所?如果學校做不完全,家長就得去補,又有多少家長做得到?


關鍵是環境。沒有第二語言的環境,不管什麼時候學都不可能學得和母語一樣。有環境,上3年幼兒園絕對能說得很溜了。


哈哈哈,如果把我的情況搬到歐洲的話,我想我應該算是精通五六門語言了。

普通話、桂柳話、壯話(還是好幾種壯話)、白話(就是廣東話)

場景切換是這樣的

學校及陌生人:普通話

家裡及小區:桂柳話

老家:壯話

進城:白話

--------

現在的場景多加了兩個,閩南話和英語


《語言本能》的說法是六歲以前。


@攻略君 如果你為了營銷,我是相當的鄙視你的。如果你是單純就這麼覺得,就別上來丟人顯眼了。

按照你的結論,我懷疑你是「雙語」教育出來的。


那個,弱弱的說一句,鏟公眾號的臉一定要截圖留證。。。


我父親會說4種不同的語言 說的都很好 都可以互譯 個別語言已經是同聲傳譯的水平 我的家鄉 會說三種以上語言的人多到數不清 。 學語言 ,是要說 不停的說 ,幾歲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的母語是什麼 ,不同的語言,母音的數目不一樣 ,語法不一樣。更直白的說漢語根其它的語言差別大,母語漢語的,在最基本的母音的發音上,會出現有的母音發不了。學語言幾歲 不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母語是什麼,影響很大。


謝邀。

先簡單粗暴地上一個答案:

對國內大多數家庭來說,4歲左右開始對孩子的語言學習比較好。

首先我們簡單講講,從學術上是怎麼得出這條結論的(想跳過實驗分析的大家,可以直接拖到文末看加粗的四條總結)。

題主的這個問題,其實先給了一個預設:

「學習語言,有一個關鍵的年齡起始點,過了這個點以後,就不可能達到接近母語的水平。」

這就必須提到六十多年前,由兩個神經語言學家提出的關鍵期假設(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只不過這個假設在被提出時,針對的是母語,後來才被拿來用到第二語言習得。

支持這個假說的語言學家,想從生物學證明,過了某個年齡,一個人就再也沒法學會說話了。

德國語言學家Lenneberg認為這個年齡是12歲,也就是發育前。

一些比較極端的個例,被用來證明「關鍵期」的存在。

美國女孩Genie(化名)在13歲前,一直被父母關在家裡,幾乎沒有跟任何人說過話。被救助後的幾年間,她開始學習說話,但卻始終無法理解或使用語法(語言學大神喬姆斯基說,語法是區別人類和動物的標誌)。

語言本來由左腦負責,但是Genie的左腦失去了處理語言的能力。

而同樣是被監禁,剝奪語言環境的兒童,另一個女孩Isabelle在6歲時被救助,後來她的英語卻達到了正常水平。

這麼看來,母語的關鍵期似乎確實是存在的。

然而,同樣的假設對第二語言的學習是否也適用,卻很難說。

首先,之所以叫「第二語言」,是因為孩子事先已經有了一門語言的輸入。這和完全沒有語言輸入,是很不同的兩種情況。

比較有參考價值的,是下面講到的這個例子。

這個調研用的是1990年美國人口普查的數據,來源是230萬到了美國才開始學英語的移民,這些移民的母語是西班牙語或漢語。

如果關鍵期假設成立,數據分析的結果應該是下面三種預設的情況(模型)之一:也就是隨著年齡(橫軸)增大,到達某一分界點後,英語水平(縱軸)可以看到顯著的降低。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看實際結果

下面這張圖是母語為漢語的移民的真實數據統計。

五條線分別是不同教育程度的移民的英語水平。可以看到,語言的流利程度能力和年齡呈負相關

簡單地說,年齡越小,英語的流利程度(第二語言)越好。但這是一個線性關係,也就是說,沒有一個明確的分界點

這張圖是母語為西班牙語的移民,直觀感覺差不多。

而且從兩張圖表可以看出,相對於英語學習的起始年齡,父母的經濟水平和孩子的教育程度的影響可能更大。

這其實不難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可以證明,不少人在長大、甚至成年後才開始學習外語,但水平同樣能與母語者相當。

所以基於以上的數據,我們支持大家在任何年齡開始學習英語,學習是不受年齡限制的。

就如《黑暗之心》的作者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母語是波蘭語,第二語言是法語,二十幾歲才開始學英語。

康拉德的英語水平像題主說的那樣「跟母語沒區別」嗎?不。他的英語寫作能力其實遠遠強過大多數母語者,也就是其英語的掌握程度已經非常棒了。

但!是!有一點需要大家特別注意:

他說起英語來,帶有一口很濃的波蘭口音……

沒錯,從現有研究來看,口音似乎是唯一有關鍵期的第二語言能力。

對於具體年齡界限,學術界尚無定論,範圍小至4歲,大至12歲。雖然也可以找到反例——因為口音除了與分辨發音的聽力相關以外,還和自我認知、學習動機分不開——但是比較公認的是,12歲以後開始學第二語言,要做到沒有口音,很難。

綜上,對題主的這個問題,從理論上說,答案是:

1) 生物學上看,第二語言的學習沒有明確的年齡分界點

2) 年齡越小,第二語言的學習越輕鬆

3) 相對於起始年齡,語言學習環境更重要

4) 口音有關鍵期,或者更模糊一點,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

這樣的話,不是越早開始越好嗎?為什麼我說在國內,4歲左右開始學習比較好呢?

這是因為,大多數中國家庭里,父母沒有時間、精力、或者足夠高的外語水平,能和孩子每天說上幾個小時的外語(這裡說的「外語」不包括方言哦)。

如果要把孩子送去語言培訓機構,至少也得等到孩子有足夠的社交、自控和學習能力才行。

年齡太小,根本沒法上課;年齡越大,習得第二語言(acquisition)就越難。4歲左右,寶寶已經有了幼兒園集體學習的經歷,但是尚處於語言學習的敏感期,分辨聲音區別、記憶細節的能力都很強,這個時候開始學習第二語言,棒棒噠!

最後的最後,還是要強調,4歲開始學只是前提,學習環境和方法好,才更重要。

參考資料:

Hakuta, K., Bialystok, E., Wiley, E. (2003). Critical evidence: A test of the cortical-period hypothesis for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 31-38.

Johnson Newport (1989). Critical period effect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maturational state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Cognitive Psychology, 21, 60-99.


沒錯,我也是來打攻略君的臉的。

哥哥來著大胡建。閩南人從小掌握兩種語言:普通話跟閩南語。如果你覺得兩者語言差不多的話你來試試。 微笑臉

別扯好么!我們幼兒園就有雙語學校(英語跟漢語)回家基本也是說閩南語,那是不是我們這的都會語言混亂啊。人多幾率會更大吧


利益相關,外甥是韓國人

就算從一開始就學中文,也還是韓國味,而且我們老大說話習慣和劉諾一一樣一樣的,大喘氣,說一句話能憋過氣兒去,不過長大就好多了


延邊朝鮮族來答一個~

大致介紹下延邊的背景,學校有朝鮮族語學校和漢語學校之分~在我上學的時候,朝校和漢校的區分比較明顯,朝鮮族不去念漢校,漢族不去念朝校,即使有一個班也只有一兩個學生~

全家,全寢室都是朝鮮族~祖輩的,家裡的常用語言是朝語~

就我們家的情況而言,我跟我姐是屬於漢語說的很好的那類,我姐是文學博士,博士論文是省優秀畢業論文,我在帝都上班,但因為行業的關係公司有很多朝鮮族,所以公司同事能很輕易判斷出朝鮮族口音的漢語,但我不說我是朝鮮族很多人意識不到~

我倆是什麼時候開始學的漢語呢?都是在上了6歲到7歲的時候~我上小學前的幼兒園是漢族幼兒園,只上了半年~因為爸媽原本打算讓我念漢語學校,後來因為我倆我不樂意作罷~當時也去幼兒園的時候我是一句漢語也不會說的~經過半年,我的漢語已經很溜了~所以上了小學之後,學朝語很費勁,但漢語很輕鬆~

後來到高中為止,一直在朝校,漢語不斷在退步~雖然我寫的漢語作文很好,但是整體的思維環境還是在朝語的語境里~

所以上了大學之後,剛開始,也遇到過一些問題,但基礎比較好,所以不會覺得有困難~

本身學的財經類,對語言的要求也不高~

至於我姐正兒八經朝鮮族學校畢業,上了大學,倒也沒啥大問題~因為我爸從她初中開始就讓她背作文~大學畢業,回延吉念碩士,博士~姐姐的優勢在於漢語很好~因為在外地念了大學,本身底子也很好~

我大學畢業好幾年,基本都在帝都,姐姐在老家~

現在說漢語時,就會發現姐姐的漢語沒以前好了~那種語言的感覺到差了很多~雖然作為老師,她的漢語論文閱讀量一點都不少,筆杆子也不弱,但說話的感覺差了很多~

所以語言的起步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體的環境~

小朋友,有時候就算ta很早開始接觸語言,沒有良好的語言應用環境很容易失掉那份語感~

我表妹,八歲去的山東~那時候能說一口流利的朝語,過了幾年,朝語很生硬,山東話說的很好,後來回延吉待了一兩年,朝語基本恢復~

神奇的語境呀~

想學好語言,多說多聽~好用~


我是朝鮮族(全家都是),在延邊出生。

一歲半開始說話,只會朝語,所以朝語是母語。

三歲開始會說漢語,幼兒園讀的漢語班,但是這個時候朝語對我來說更熟悉,所以我總是跟班上其他朝族的小孩一起玩,說朝語,然後被漢族老師制止。

小學一年級在延邊讀的漢族學校,一年級的期末考試,全年級唯一一個雙百(語文數學,語文是漢語),可見我漢語水平已經不比漢族小孩差了。我媽媽是大學韓語文學教授,韓語水平很高,並擅長教學,她怕我以後不會朝語(因為打算讀漢族學校,不會正式學朝語/韓語,而且畢竟民族語言,而且多一門語言是巨大的優勢),所以做了很多小卡片(煙盒剪的哈哈哈),上面寫了朝語單詞,並隨身帶著教我認朝字。

二年級跟著爸媽去廣州(漢族學校),語文成績依舊拔尖(不過上了初中就不太拔尖了,但中考排名還是前十),但因為環境,除了爸媽沒人跟我說朝語,我就慢慢不會說朝語了,但是每年暑假都會回延邊呆一個月。這個時候,我生疏了一年的朝語,又說的很溜了,開學又一離開延邊,就又慢慢生疏了。這種情況每年都反覆,直到六年級的時候才固定住,沒有再忘記朝語。不過這幾年朝語的水平一直再提高哈哈哈看韓語書也沒問題。

補充:今年六月份中考了,班裡第二名,

初中是市裡(不是廣州了)最好的初中之一。(並不是裝逼,只是想說明早期的雙語學習可能提高了我學習語言的能力)

第二語言的學習還是越早越好,而且想要像母語一樣順溜的話,一定要有環境,不然像英語,學了幾年也並不能像母語(只指學校或者補習班定時學習),而且學著累。


認識一個義大利廚師。

他兒子現在小一,在學校說英語,在家是義大利語加粵語(他媽媽廣東人),普通話不怎麼聽得懂。

我覺得小時候四種是極限吧。

至於什麼時候,我有個新疆的朋友,新疆話(雖然我聽起來差不多但是據他說有區別,他好像能聽懂兩種)、英語,初中時學的普通話,然後會部分粵語歌,略懂波斯語(之前他就在我面前吐槽過說某商店的新疆葡萄乾還是糖果其實寫的是波斯文,然後他說會波斯語)。雖然他的普通話還帶少許口音,但是至少證明初中也不是太晚


我是蒙古族 上幼兒園之前不會說漢語。上小學之後就不會說蒙語了。然後高中時候為了追一個蒙古族姑娘才又把蒙語撿起來的。但蒙語說的也是稀里糊塗。


我對早教和幼兒二語習得很感興趣誒,關注這問題有幾天了,這個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對於每個小朋友來說,什麼時候開始學並沒有一個非常確切的年齡,這取決於兩點,第一,孩子所處的語言環境,其次是小孩對母語的掌握程度。

針對最普遍的家庭情況來說,即父母中國人,英語水平一般,語言環境單一,母語漢語。

那個人建議是,

在小孩熟練母語前,暫時不要學習其他語言,確實會對母語學習造成干擾。

另外反對高票「智商低」結論,無稽之談。


我說一下我的個人經歷和想法,希望能對題主起到一個參考的作用,不過具體執行的話還是要看題主的條件以及環境。

我算半個CBC吧,六歲時隨父母移民加拿大,現在是一名准高二黨,此為背景。

我出生後不久我爸就開始著手辦理移民申請,而這一切都是瞞著我媽進行的。我出生於2000年,我們的移民是2005年才批下來的(在這裡請允許我吐槽下這龜速的辦事效率),所以在2000-2005年這段時間裡我媽是不知道我們要出國的,但她還是提前培養了我中文的閱讀能力。

我那時候還小,記憶有些模糊,但根據我爸媽的敘述和我自己的回憶,我大概是三歲到三歲半左右就開始學習中文了。我媽的做法是將一個一個字分別列印出來,大概一個字有半張A4紙那麼大吧,將這些字貼到牆上,她指著念,我跟著讀。我記住一個字後便將它撕下,貼新的字上去。如此堅持了能有兩三年。

這種方法使我從小掌握了大量的漢字,也為我後來的閱讀量打下了基礎。但這個方法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拼音。我媽並沒有教我拼音,她只是指著字讀,讓我模仿而已。我可以把一個字的讀音(即我耳朵所聽到的)和它的"樣貌"(即字該怎麼寫)聯繫在一起,可我不知道這個字的拼音怎麼寫。

貌似中國大部分人都是這麼過來的(我也是聽說的):

開始說話---學會拼音---讀帶拼音的讀物---將拼音/發音與字建立聯繫---慢慢記住這些字---不再依靠拼音

我媽的這個方法實際上是跳過了第二和第三步,也在我身上被證實是可行的,但是這導致了我的拼音掌握的不紮實,就連我現在敲下這些字的時候,也有好幾次要刪掉重打,因為我發現我打出來的拼音是錯的。

通過這種方法,我從小便可以自己讀我想讀的書,我六歲那年讀完了鄭淵傑改編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也是那一年,我們移民了。

移民的那年,我上一年級。那時我的英文非常差,只能聽懂yes和no,連最基本的交流都做不到。我來加拿大的第一年幾乎沒有交到說英語的朋友,不過好在大家都沒有排斥我,依然願意帶語言不通的我玩耍。

我在家裡依然與父母用中文交流,並且反覆讀著我從中國帶來的那幾本中文書。我當時並不愛看英文書。我父母很著急,覺得我這樣下去學不會英文,遂找老師交談。我的老師說: "其實在她這個年齡,愛看書就已經是件好事了,至於學習英文,要慢慢來,現在不愛讀英文書也沒關係。"

後來呢,在我來的第二年,也就是我二年級的時候,好像突然開竅了一樣,開始跟周圍的小朋友說英文了,而且完全不帶中文口音。從那時起,我的英文越來越好,直到現在,沒人能聽出來我不是在這裡出生的。

從我們移民到現在,已經過去十年了。在這期間,我一直堅持閱讀中文書,並且在家裡和父母說中文(哼,我才不會說是因為我老媽英文爛的夠戧),而且是只說中文,從來不說英文。我甚至幾乎不在中文裡夾雜英文單詞,除了偶爾聊到地名時以外。我認為掌握一門語言就是能用它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如果我摻了英文進去,會使我中文的熟練度下降。總之,在用這兩種語言交流時,我通常可以分得清清楚楚,獨立使用。

然而,十年前我的中文比英文好,十年後我的中文依然比英文好。不管是辭彙量,表達方式,還是熟練度,中文都是略勝一籌。

說了這麼多廢話,我總結一下我的想法:

---我認為最晚六,七歲也要開始學了,不能再晚了。我身邊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孩子是十二,十四歲才被帶出來的,中文是半吊子不說,英文也學不好,這樣真的得不償失。我認識一個十歲出來的,他的英文稍微帶點口音,而且表達能力和熟練度跟中文差了不少。

---我曾經聽過一個UBC教授的講座,這位教授是專門研究幼兒吸收語言的一個過程和方式的。據她說,每個孩子在出生後,有能力學會任何一門語言,與你的種族和國籍無關。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所在的環境會使你在某種語言方面的能力變得更明顯,而習得其他語言的能力則慢慢消失不見。而你如果在七歲前沒有學會任何一種語言,那麼你這輩子就再也無法學會任何一種語言了。也就是說,你會變成一個明明能說話卻不會說話的啞巴。如此看來,七歲的確是一個分水嶺。在七歲後,人們學習語言的能力開始急劇退化,而在七歲之前,只要你接觸並堅持學習一門語言,你是有很大的可能把它學好的。在我的記憶中,我從來沒背過單詞,十二歲之前也沒學過語法,更別提音標了,但我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這跟我接觸英語的年齡有很大的關係。這個教授的講座也證明了,越小開始越好,越容易。

---二外不是不能和母語一起學,但一定一定要分清楚,不能混淆。很贊成樓上答案里的一些做法,比如用中文問孩子時他只能用中文作答。這樣能同時培養兩種,甚至多種語言,但一旦混淆便會出現哪種語言都學不好,說不好的請況。

---要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比如可以買些英文的兒童讀物,在睡前讀給孩子聽,並且要指著那些詞一個一個讀,這樣有助於孩子將發音和單詞聯繫到一起。當然,如果你的英文發音像"一顆賽艇" "因吹斯挺" "伐木累"一樣辣耳朵,那當我沒說。也可以看些國外的動畫片,玩些國外的益智類遊戲等。這方面我就不太了解了。有條件的話,可以給孩子找個外國小夥伴一起玩耍,這樣學得最快。不管怎麼樣,一定要讓孩子每天至少有幾個小時接觸這門外語,否則輸入量根本就不夠。

---要非常有耐心,給孩子吸收的時間。我來的第一年每天至少有六個小時是全英文的環境,然而還是花了一年的時間去吸收。學語言是要先有輸入才有輸出,就跟小嬰兒一樣。你見過生下來就會說話的孩子? 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學會了各種辭彙,表達方式,才能開始自己造句。

---要堅持下去,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會一門語言的。如果題主能堅持每天抽一部分時間跟孩子只用外語交流,堅持幾年想必會有效果的。

---要培養孩子閱讀外語讀物的習慣,這有利於孩子學會一門語言里的表達方式,遣詞用句的一些習慣等。當然要從簡單的開始,慢慢的提高難度。不建議從年代久遠的名著原作開始,先讀些當代的為好。

---不建議強制性的逼迫孩子學外語,他若是表現出明顯的厭惡,最好不要強求。畢竟他不感興趣的話是絕對學不好的。

---學習外語的同時,應該著重於強化母語。至少有一門語言應該算得上是熟練,而不是會三四門語言,卻都拿不出手。

結尾彩蛋:

我小時候特別愛說夢話,大概是遺傳我爸吧。我剛來的時候和我媽睡一起,她說頭兩年我的夢話還說的是中文,結果第三年時突然就變成英文了。所以這辦法雖然有點不靠譜,但也挺好玩的,可以試試。

寫了不少,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如有錯誤,錯別字,邏輯問題等還望指正。我文筆不太好,大家湊合著看吧。

--------------------------------------2016.8.6-----------------------------------------

沒有想到有這麼多人看我寫的答案呢,寫的時候也很隨意,沒有注意有沒有什麼錯誤就發了,造成了大家的不便話在這裡道個歉。 (鞠躬

我寫的都是個人的想法,是基於我個人的經歷。我在國內待的時間不長,對國內的了解不多,寫的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有的地方也許和大家的想法或者經歷不一樣,歡迎討論。

其實呢,學語言這件事是因人而異的,我只是把我看到的,接觸的,聽到的寫了出來而已。有的大神十幾歲來英文說的溜溜地,有的人在這兒出生語法爛得一塌糊塗。大家也許碰到過和我說的情況不符的人,也是很正常的。

我的其他答案寫了一些關於國外的高中生活,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

15歲在國外讀高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萱萱草的回答

大家的評論雖然沒有一一回復,但是我都有看,有任何意見或者想法都可以說~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袁岳貶低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打人是不是無能的表現?
李嘉誠能辦成汕頭大學,而李開復辦不了大學,這是什麼情況?是香港背景和台灣背景差別嗎?
作為前體制內的老師,現在轉行到什麼行業了呢?有什麼經歷和經驗可以分享的嗎?
到底哪所軍校更適合冠以」軍中清華「的名號?

TAG:心理學 | 語言 | 教育 | 兒童教育 | 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