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為何會有百年戰爭八十年戰爭這種長期的戰爭?
我的答案可能不符合題主的期待。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所以忍不住來試試看。
答主非歷史專業,歡迎各種討論指正開拓視野。
————————————————————————————————
還是老毛病熱愛摳定義摳字眼,為了更好的理解首先要來定義下【百年戰爭】和【八十年戰爭】的到底是什麼。
百年戰爭- La guerre de Cent Ans
好像大家對這段歷史產生興趣的原因多是因為Jeanne d" Arc (聖女貞德)但事實上【百年戰爭】這個詞是後世史學家們 引入的名詞,用來描寫1337-1453期間英國金雀花王室企圖用武力來建立對法國王位的或有索取權*,因此引起的英法武裝衝突以及隨後的法國阿馬尼亞克派與勃艮第派內戰(Guerre civile entre Armagnacs et Bourguignons)【或有索取權】*對於這個單詞答主在想是不是應該用【對王位的繼承權】比較好懂一點
好多人經常會對【百年戰爭】產生一種錯覺: 我擦什麼戰爭它打了一百年。 但這個戰爭其實是分為多個階段和零散的戰鬥,其中是打打停停打打停停,並沒有持續打了一百年。所以【百年戰爭】事實上被後世史學家用來描述英法關係的一個階段。【百年戰爭】這個名詞本身在20世紀的史學家中爭議很大,答主努力不跑題,有興趣討論的我們評論見。
對於這場衝突,分三段的也有分四段的也有,願意分的更詳細也不是不可能,答主來簡單概括下:
衝突的起源是【英國王室在采邑制下對Guyenne(曾經的Le duché d"Aquitaine)的所有權】 用人話說就是——英國國王作為法蘭西王國阿奎丹公爵的身份和權利。
發展到 : 【金雀花王朝 (英)的Edward III (House of Plantagenet)和瓦盧瓦王朝(法) Philippe VI. (La maison de Valois)對於法國王位繼承權的衝突】
以及隨後的【隨後阿馬尼亞克派與勃艮第派內戰】
—— 提前劇透一下:瓦盧瓦家族最後贏了。
不正經的說,百年戰爭除了產出了一個聖女貞德以外對世界文化其實也不是毫無貢獻的: 它最終讓英法文化成功分離,為日後的民族國家形成打下的基礎。
關於英法百年戰爭之前的前戲答主不打算占答案,但是實在喜歡八卦這段所以做了一條長微博
http://ww3.sinaimg.cn/mw690/726b036fjw1emb5x41d2kj20c81g1n9k.jpg答主犯傻了長微博最後一句應該是【三世】不是【二世】
八十年戰爭
八十年戰爭又名荷蘭獨立戰爭。講的是1568到1648年間由於信仰不同引發的尼德蘭七省共和國從西班牙王室中獨立出來的故事。
簡單概括下:
改革宗的尼德蘭貴族們請求西班牙王室停止在荷蘭的異端審判和對改革派教徒的迫害,Philipp二世接到請願信之後說好的么么噠,小手一揮暫停了異端審判。然後他馬上向尼德蘭派出了軍隊維護治安,另外開了個審判庭處決了地方起義者(將近一萬八千人),包括其中請願的貴族領袖。西班牙方的作為在荷蘭各個地區印發了小規模起義,1568年2月9號羅馬帝國的異端審判庭判決將近300萬荷蘭人為異教徒,十天後Philipp二世表示么么噠開殺吧。
—— 原本鬆散的尼德蘭突然開始高度一致的抱團了。1568正式拉開了八十年戰爭的序幕。而個地方起義者最後在1572年才成功統一組團。
1609 到1621年曾停戰12年,西班牙藉機修生養息。北尼德蘭趁著三十年戰爭爆發歐洲亂成一鍋粥的時候再次為了獨立而戰。1648年西班牙終於受不了願意開始談判。 最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Westf?llischer Frieden)承認尼德蘭北部從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獨立出去,也就是今日的荷蘭。
(剩下的尼德蘭南部則是日後的比利時)
這場戰爭雖然也是打打停停但是和前面的百年戰爭相比還是比較對的起他的名字的。
答主認為時間拖長的原因首先是因為這是一場【解放戰爭】,和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同,這是一方鎮壓一方起義,中國喜歡用【燎原之火】來形容革命,我覺得這個描述的挺好的。一點一點的小火星終於慢慢燒大,所以西班牙王室面對的不是【直接撲滅大火】而是撲滅零丁的火星。 另外拉長時間的原因是尼德蘭1579由於信仰問題造成的內部的南北分裂,以及最主要的原因:兩方誰都沒能給對方致命一擊。雖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在當時歐洲算是大勢力,但是實在經不起多方作戰。
——1625年西班牙在成功佔領了Breda一年之後,起義者差點投降。
但是王室...它沒錢了...
... 對,就是沒錢了... ...
—— 運氣真好啊荷蘭(喂
總之隨著八十年戰爭的結束,西班牙的大航海年代已經終結,荷蘭成為了海上的新興力量。
——————————————————————————————————————————來總結一下:
百年戰爭的背後是包含英法各種規模軍事衝突的一個【年代】。而衝突的背後說白了還是那個不知道引發多少戰爭的導火索——【權利】。
而八十年戰爭則是由【信仰不同】引發的【荷蘭獨立戰爭】,刨去12年的停戰期個人認為荷蘭獨立戰爭拉長的原因是荷蘭起義軍一開始缺乏凝聚力,以及西班牙王室後期多方作戰的疲軟和資源匱乏... ...
答主覺得荷蘭獨立戰爭剛好可以用國際關係里的建構主義的cycle來解釋,建構主義認為國際關係中的衝突多半由至少一國的【制度改革】引起然後在短時間內激進成武力衝突。問題激進化多半是由於觀念衝突的【either-or邏輯】(不是這樣就是那樣),由於觀念的相反完全沒有交涉的餘地。
同時隨著武力階段的繼續發展逐漸導致曾經狂熱的觀念慢慢變淡,各方面臨著更加嚴重的問題: 疲憊和資源匱乏。由此各方意識到了自己的觀念不會得到普世的認可。到最後直接形成【觀念陣營】,陣營內部繼續保持相對的一致但是不會幹預對方陣營了。我覺得這個理論拿來解釋拿破崙戰爭二戰冷戰等等都挺好用的。
順帶我沒有掉書袋的意思,我只是想起了這個理論並且覺得這個真的挺好用的而已 OJZ中國:五百五十年戰爭
又稱春秋戰國......
漢匈戰爭日期: 前133年—89年地點: 今中國西北部、蒙古、南西伯利亞、新疆結果: 漢帝國勝利, 匈奴汗國亡
公元前722年,毀滅了北以色列的亞述國是當時非常強大的國家。但是強大的亞述國侵略時,南猶大作為力量薄弱的國家卻堅持了約136年之久。對於以上的《聖經》記錄,很多批評家批判這是虛構的故事,而大部分考古學家都不相信這些記錄。當時亞述是多麼強大的國家啊,而毫無戰鬥力的希西家王怎麼可能與之抗衡呢?但是在亞述首都尼尼微的遺址發掘出了類似汽缸的亞述石碑,上面的內容和《聖經》的記錄是一致的。這意味著亞述王西拿基立侵略耶路撒冷戰敗的記錄是正確的。
《聖經》的《列王記下》二十章20節記錄了西拿基立侵略時希西家王挖地、挖溝、引水入城。考古學家已經發現了這個古水道。希西家王時期,急速挖出來的水道完全是由岩石層形成的,城內外各挖400米,挖出總長800米的水道。水由城外的基訓泉一直流到城內的希羅亞池,而且截住了基訓泉的上流。希西家王急速修造這個水道,幸運的是,它在西拿基立攻入前完成了該工程,城內引入了水流,所以對於亞述的進攻能抵抗到底。包圍在城外的亞述軍隊先是對峙的狀態,之後由耶和華上帝擊打了他們,使他們潰敗而逃。這是《列王記下》十九章35節的記錄。中國就沒有嗎?
著名的三國鼎立,應該有六七十年了。北宋初年和遼國,還有南宋末年和元(蒙古)也打了四五十年。
更大規模的一些就是五代十國和五胡亂華也算上,那就更長了。英國百年戰爭初期統一了威爾士,大概有21個標準伯爵領,每個100騎兵,因為發明了騎士免役金僱傭長弓兵,所以加上蘇格蘭和愛爾蘭的人質騎兵,和防守各地的部隊,愛德華一世能夠出動的騎兵只有一半也就是1千騎兵,步兵則有4千,比標準的3千略多,說白了就是減少騎兵增加長弓兵。但是英國在1000騎兵的阿奎坦公國還有領地,可以提供500騎兵。
法國百年戰爭初期在聖路易十字軍中損失慘重,又失去了弗蘭德斯,大概有100個標準伯爵領,每個100騎兵,但是鎮壓弗蘭德斯的戰爭損失了近3000騎兵,因為還要留守,國王還能動員的只有3000騎兵,步兵則有1萬,法王實力僅僅是英王的兩倍而已,如果他主動進攻阿奎坦的話,則差距將更細微。此時法軍以25騎1個標準男爵領為小隊,250騎2個標準伯爵領為中隊進行波次衝鋒。但是英王愛德華二世在蘇格蘭慘敗,法國趁機入侵阿奎坦。法王菲力六世還重新基本弗蘭德斯。此時兵力繁衍到雙倍,主要是馬匹增加導致騎兵增多,英軍本土騎兵2千,法軍騎兵2萬。此時法軍以500騎營為波次衝鋒。但是英王愛德華三世支持布列塔尼公爵獨立,並在1346年克雷西戰役擊敗了法王,英軍沒能與阿奎坦部隊匯合,只出動2千騎兵、5千5百長弓、1千步兵,法軍則得到弗蘭德斯、洛林和波西米亞的援軍,出動1萬2千重騎兵、5千輕騎兵、6千弩手、1萬多步兵,英軍損失2騎士、40騎兵、40長弓、100步兵,法軍弩手步兵損失慘重,遲到的騎兵最後發起了16波次計8千騎兵衝鋒,法軍損失1524騎士、5千騎兵、5千弩手、5千步兵。黑死病的傳播削弱了英法。繼任英王黑太子又在1356年普瓦捷擊敗了繼任法王約翰二世。英軍3千騎兵、1千長弓、2千步兵,法軍1萬騎兵、2千弩手、1萬步兵。蓋克蘭讓部分騎兵下馬衝鋒,但是法國步兵基本就是擺設,能戰鬥的只有1萬2千,進攻英軍6千人設防陣地,當然只能失敗。但是之後法國的蓋克蘭元帥不再進攻英軍設防陣地,改用游擊戰把英國人趕出了法國。此時,因為黑死病的洗禮和農業新技術,歐洲人口爆炸,騎兵數量從此翻了兩番,法國總騎兵數量從1萬增加到3萬,但是國王能動員的只有2萬。
但是法國在對付土耳其的全軍覆沒的十字軍中損失慘重。巴黎爆發反對法王的起義。英王亨利五世聯合勃艮第公國對付法王,並在阿金庫戰役擊敗法軍。英王一路損失慘重,到此戰時英軍還是9千,依然是騎兵2千、長弓6千、步兵1千。法軍3萬6千,騎兵2萬,弩手6千,步兵1萬。此時法軍騎士雖然普遍裝備板甲,但是戰馬沒有,長弓射倒了很多因為戰場泥濘而無法衝鋒的戰馬,死馬阻礙下馬騎兵衝鋒,導致戰敗。聖女貞德領導法軍多次重創英軍,特別是游擊戰讓英軍無法布陣,但是在進攻巴黎時損失慘重。法王與巴黎以及勃艮第和談,組建常備軍憲騎兵,趕走了英國人。憲騎兵有15個營,每個營100個矛旗組,每組1個騎士、1個侍從騎兵、3個弩騎兵、1個僕役,延續第一次十字軍的500騎的營,但是因為每營只有100個騎士,也就是兩個標準伯爵領的兵力。路易十一世時增加到40個營,後減少為22個常備營和10個預備營。弗朗西斯一世時廢除500騎營建立100騎連,40重騎、60輕騎。勃艮第也建立了2個營1200人的憲騎兵,以及2個營600人的憲步兵,其中200長矛400弩和火槍勃艮第被瑞士擊敗,法國趁機吞併勃艮第。具體請看我的收藏的我的回答文件夾夏商周秦漢,周到秦的春秋戰國550年;三國兩晉南北朝,三國60年,南北朝160年;
隋唐宋元明清,宋金戰爭100年;
所以這個問題提的很尷尬,就像問「歐洲人為什麼要吃食物?」古代物流不發達,基本沒信息通訊技術,啥事情都慢,戰爭自然也慢。越現代,戰爭速度越快。
漢匈一百三十年戰爭,唐蕃三百年戰爭,宋蒙四十年戰爭。
歐洲的地形導致沒有出現一個特彆強大的國家能稱霸全歐洲,大部分實力相近,所以能形成長期的拉鋸戰
很簡單。
1.持續的矛盾。2.實力有限無法消滅對方。以這兩者衡量,放之四海皆準。
比如冷戰時的美蘇,現在的朝鮮韓國。這我倒不懂。只是想起來一個事兒,在蘇格拉高地的時候,導遊講我們帶到了一個古代戰場,據說是蘇格蘭最大的一場戰爭。蘇格蘭失敗的原因是,當天恰逢某某生日,全體蘇格蘭部隊放假。但是英格蘭方面不按套路出牌,居然組織進攻。於是,,,蘇格蘭被干翻了。具體史實不詳,待我日後了解清楚再來補充。
推薦閱讀:
※古保加爾人既是回鶻仆固,又是匈人附庸,也就是說他和匈奴、匈人都有關係,那能否證明匈奴和匈人存在聯繫?
※為什麼古代北義大利政權林立,南義大利相對統一?
※世界各國人都吐槽自己國家的哪些方面?
※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考文紐斯大學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在歐洲,速騰這種三廂車市場很小,反而是高爾夫這種空間略小的兩廂車更加流行,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