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賽二辯與三辯的區別?
二辯和三辯都是攻辯手,他們除了在賽制上的角色不同,在提問等別的方面側重點有沒有區別?
謝邀。
我帶隊習慣上會把辯風比較平和的放在二辯,辯風犀利的放在三辯。
由於辯論的很多問題設置是先由二辯挖個坑,對方落入圈套以後,再由三辯埋起來。
由於二辯會比三辯更早出場,所以在質詢環節中,往往不需要把對方問死,而是為今後三辯的提問或是論述進行鋪墊。
二辯可以問對方一些帶坑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乍一看與辯題關係不大,且答案也屬於常識。當對方按照二辯的思路進行回答以後,二辯的時間也該差不多了,接下來的論述就會交給三辯。
三辯會根據剛剛二辯引誘對方辯友說出的一些話,利用歸謬法等思路進行反駁,語言犀利氣勢逼人,可以達到想要的效果。
還有一般分配自由辯任務的時候,如果遇到對方質疑我方立論的情況,主要由一辯和二辯進行解釋。如果遇到對方拋出刁鑽的問題,四位辯手都無法立刻反駁,那麼立刻站起來扯淡繞圈子的任務就落在三辯頭上了。每個人每個隊伍都有不同的辯論風格,就會產生不同的二辯與三辯的定位。而當題主問出這個問題時,我就應該更多的從辯論的發展和通常情況來思考這個問題。因此可能和諸位立場不同,那就僅僅是視角問題罷了。另:關注辯論問題的人真是好少。======================================================================謝邀,不過題主我在@中找不到你 ,哈哈~其實要想去討論二辯與三辯的區別,首先要談及賽制。
從題主的話中可以看到:「二辯和三辯都是攻辯手」,所以估計是以攻辯賽製為核心來講的。
不過題主也說「他們除了在賽制上的角色不同」,所以估計別的賽制也要涉及。那麼這就是一個較大的問題了。所以我們要從辯論賽的賽制發展來看。恩,說及歷史其實我並沒有考證過辯論的實際歷史,所以以下說的僅從我知道的了解的及查資料看到的來說。如有錯誤歡迎指出。奧瑞岡賽制(這個賽制我沒打過,只看過極少量的視頻)我所了解到的最早的辯論賽賽制是1924年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口語傳播學教授史坦立·葛瑞,參照英美等國法庭中的辯論模式。這種賽制的核心是「交互質詢」。也就是:正一申論,反二質詢正一,反一申論,正三質詢反一,正二申論,反三質詢正二……結辯
總之就是每人都會申論一次,每人都會質詢一次。設計邏輯也很簡單,就像西方法庭辯論一樣,就是申論質詢拿一套,而且每個人的作用基本是相同的。那麼問題來了,學拖拉機技術哪家強?(╯‵□′)╯︵┻━┻……錯了是,每個人的作用真的一樣么?大家思考一下,第一隊伍中第一個申論的人和第二個第三個申論的人的內容風格會是一樣的么?很明顯第一個申論的人更重要的是展開己方觀點,而第二第三個申論的人明顯要在之前環節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反駁和填補漏洞,靈活性更強,攻擊性也更強。所以說在最初的賽制中所有的辯手在賽制設計上的功能作用是相同的,可是在運作中自然而然的(而且是必然的)產生了不同。而在這個階段,我相信二辯三辯在實際功能上的區分並不大,如果非要說有的話我倒反而(這裡使用反而是因為和 @王秋意 的觀點稍稍有點不同,不過我們兩個是分別從兩個角度上來思考這個問題的,所以結論不同也屬正常。)會相信,二辯的攻擊性更強,因為是第二個申論的人恰好可以針對第一個申論的人進行攻擊;而第三個申論的人因為剛剛經歷完第二個申論的人的攻擊,所以需要的是對己方立場進行適當的完善防守,同時儘可能做到的是以攻為守。由此可以看到一辨展開觀點,二辯攻擊,三辯彌補漏洞同時繼續攻擊,最後總結。這個規律不是由賽制決定出來的,而是在操作上必然會慢慢形成的。註:奧瑞岡賽制有三人的有五人的,其實對於他們所謂的總結我也不太搞得懂,所以我上邊按照最簡單的模型來進行簡單說明。如有錯誤歡迎指出。新加坡制好像是為了推廣華語還是為了什麼,在華語界辯論被早早的推上了電視節目。這一行為在華語圈有效的推廣和宣傳了「辯論賽」這項「娛樂活動」。而這最早「好像」是由新加坡牽頭的,所以有人會將這類賽制中最早的賽制稱為新加坡賽制(?並不確定)。
如果讓你將辯論賽這個電視節目定位的話,你會把它定位成什麼節目?我想肯定不是體育競技……其實我個人認為更像是一種「選秀」(對參賽隊伍而言)與「娛樂」(對於觀眾而言)節目。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辯論賽的勝負輸贏一直就是有爭議,所以至少不是單純的競技。那麼,對於一個娛樂選秀節目來講,我們機會發現奧瑞岡賽制真的太無聊了,主要是觀賞性太差。因為這話種賽制的所有操作都在一申一駁之間,而且兩者緊密結合進行,所以極大的考驗辯手的「邏輯」能力,至於語言能力與詞語的華麗性(華麗的語言往往會影響到邏輯的嚴謹,但是說服性很強),還有雙方的對抗性(相較自由辯而言),並不很強。所以為了解決觀賞性問題,華語辯論的推廣者們修改了辯論賽的賽制,使其看起來更有趣和激烈些。大致的賽制如下:
- 正方一辯陳詞 3分鐘
- 反方一辯陳詞 3分鐘
- 正方二辯陳詞 3分鐘
- 反方二辯陳詞 3分鐘
- 正方三辯陳詞 3分鐘
- 反方三辯陳詞 3分鐘
- 自由辯論 雙方各4分鐘
- 反方四辯總結陳詞 4分鐘
- 正方四辯總結陳詞 4分鐘
(參考維基百科新加坡制)
這個修改的邏輯很簡單,既然想讓辯論更激烈些,不如就讓所有的質詢更緊湊一些,而和陳詞階段相對分離又可以有效的讓辯手展現「演講技巧」(使用華麗的辭藻,引經據典而不必過分拘泥於事實和考據,排比類比俏皮話,呼籲吶喊吹牛逼)。這基本就是辯論娛樂化的一步。從這一步開始辯論更有趣了,但是更不嚴謹了。恩…………有點跑題了。話說回來,我們可以發現直到這一步,真正被分離出來的功能只有四辯的結辯,而其他過程照舊是那樣的相同,基本就是把質詢換到了自由辯再無其他了。「在最初的賽制中所有的辯手在賽制設計上的功能作用是相同的」這句話依然基本成立。但是我相信變化依舊在慢慢產生,使人們發現其實二辯三辯的作用和一辨並不相同(二三辯之間的區別還沒有被發現)。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產生了兩個不同的之後辯論賽制的分支,駁辯賽制和攻辯賽制。正方一辯發言 3分
反方一辯發言 3分
正方二辯選擇反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 2分
反方二辯選擇正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 2分
正方三辯選擇反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 2分
反方三辯選擇正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 2分
任意辯手進行攻辯小結 1分30秒
任意辯手進行攻辯小結 1分30秒
自由辯論(正方先開始) 8分鐘(雙方各4分鐘)
反方四辯總結陳詞 3分鐘
正方四辯總結陳詞 3分鐘
既然二三辯的核心任務在於反駁,那不如反駁的直接一點,直接了當的攻擊也許看起來更激烈有趣呢。
一言以蔽之,二三辯的作用真正的被抽離出來了。自此形成了,一辯立論,二三辯進攻,四辯控場和總結的基本辯論範式。這種賽制下各種戰術層出不窮,其中 @王秋意 提到的戰術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欲擒先縱,誘敵深入,給對手留一條路(一條通往陷阱的路或是無意義掙扎的路),然後搞掉對手。我帶辯論的時候也常和辯手說,不要給對手打死,不然你就是在逼對手去全面的破解你的前提定義和邏輯,給對手留條路,留條自投羅網的死路,才能在最終真正的殲滅對手。
所以在這個階段二三辯主要的不同,更多體現在戰術上。但是,事情並不簡簡單單是這樣的。我相信大家既然是玩辯論的,肯定大多數人都看過01年武大參加的國際大專辯論賽,袁丁二辯,余磊三辯。請大家有空會去看看那些辯論賽,余磊原本是個攻擊性很強的人,但是在駁辯的時候往往處理的要比袁丁更中庸保守,而且會時不時的補坑(不同於袁丁的拆解對手定義和下定義)。而攻辯賽制也往往出現這個問題,劣勢的一方更為明顯,就是三辯的質詢就開始收縮戰場了。如果說二辯是突襲,那麼三辯就是陣地戰。而辯論賽本身也開始慢慢的開始轉向邏輯性更強了,不再是喊喊口號,扣扣帽子,義正言辭就能贏得比賽的了。黃大叔的結辯救不了架構上的漏洞,武大的義正言辭和詭辯也沒能戰勝胡大叔的邏輯拆解。新辯論賽制在之後的年代中10年左右開始,辯論賽賽制開始發生了豐富的變化。引入了無數的機制駁論,對辯,盤問,質詢,舉證等等……這些新機制雖然在往往的賽制中都有影子,但是卻意味著辯論分工的進一步細化。我按照機制最豐富的世辯三賽制來說:1.立論:正一開篇陳詞 4分鐘
2.質詢:反四質詢正一 1分30秒
3.立論:反一開篇陳詞 4分鐘
4.質詢:正四質詢反一 1分30秒
5.正二駁論 2分30秒
6.反二駁論 2分30秒
7.正反二辯對辯 各1分30秒
8.質詢:正三盤問 2分30秒
9.質詢:反三盤問 2分30秒10.正三質詢小結 1分30秒
11.反三質詢小結 1分30秒
12.自由辯論 各4分鐘
13.反四結辯 4分鐘
14.正四結辯 4分鐘
這個賽制有很多的變種,但是我們需要看的只是一個大方向。可以看到二辯更偏向進攻,駁辯、對辯,就是「干!」。三辯更綜合一點,而且準備性很強,進可攻退可守。
綜上我來說下我對於各個辯位和環節的基本認識吧:一辨立論陳述論點,標準,定義,概念等重點是高效的表達觀點傳播信息二辯攻擊,拆解對方論點,前提,標準三辯攻防操作,為自由辯的整體展開做好鋪墊自由辯整體展開,互相角逐四辯總結恩 該下班了 就說這麼多吧最後說一句……每個人,每個隊伍對於辯論的操作方式都是不同的。雖然很多時候有個基本範式,但是並不是說依照這個範式才是對的。就像圍棋「金角銀邊草肚皮」,但是並不妨礙某些高手,第一手下天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謝邀,不過我真的是只會打一辯啊啊啊…… 我認為二三辯作為隊伍的主攻手,其主要作用為:1.根據己方立論,提出連續問題(預設陷阱);2.抓住對方立論漏洞,提出針對性問題;3.化解對方提問……等等 對於兩者,我認為並沒有多大區別。從問題設置來看,兩者預設問題通常有邏輯性的區別,例如二辯正向論證、三辯逆推論證等等。從問題提出來看,二辯主要用來進攻,而三辯由於提問順序靠後,可抓住對方論點以及攻辯漏洞,提出反駁問題。 以上只是我的一點點看法,對於一個一直打一辯的菜鳥來說,可能完全沒有說到點子上,各位姑且一看,同時也希望各位前輩、大神多多指導小弟。
作為一個二辯 嗯...
個人覺得二辯 要確定對方概念性的定義,明確分歧點,形成整體邏輯架構,為三辯以及自由辯論攻擊架構做鋪墊。
二辯算是「起承轉合」中的承。
在承接一辯立論的同時,進行一定成度的延伸。
三辯自然是「轉」。1.轉自己。換一種視角2.轉對方。攻擊就我經驗而言。三辯比二辯對個人要求略高。反應快的三辯可以兼顧現場破論和銜接。但是二辯就比較困難了。
我們隊二辯攻擊性比三辯強,但是邏輯不如三辯。
推薦閱讀:
※在辯論方面自學成長的人與經過系統訓練的人相比,會有哪些方面的局限?以及如何規避/突破那些局限?
※怎麼訓練二三辯?怎麼設置攻辯問題?
※中國大學辯手思維上的局限或缺點主要有哪些?
※你所知道最精彩的辯論是哪一場?
※如何反駁「不往地上扔垃圾,保潔阿姨就會失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