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易懂的解釋「剛兌」?


謝邀(果然一答工作有關問題,邀請就會源源不絕=·=無奈臉)

剛兌,也就是剛性兌付,目前主要集中在銀行保本理財產品、部分信託產品到期後,銀行/信託公司必須要給投資者分配本金和收益,當理財計劃/信託計划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銀行/信託公司就不得不進行兜底處理。目前剛性兌付的規定並無法律依據,只是行業內一個爭取客戶的「約定俗成」,尤其在信託行業,剛兌是信託的牌照「標籤」之一

剛兌這個概念並不複雜,簡單說就是「即便投資虧損,也能保本甚至保收益」。這樣的好事,當然為國內投資者所喜歡。長期以來,監管層對剛兌的「事實支持」,主要是從維護金融穩定的目的出發,遷就風險厭惡型投資者的投資偏好,防止因為投資虧損引發社會風險。

但是,剛兌既能給信託行業帶來相對穩固的客戶基礎,確保客戶具有投資定力來購買資產流動性差、投資起點高的信託產品,也會帶來包括違背凈值保本保收益、滾動發行轉移風險、推高融資方融資成本(因為連帶擔保)、兌付困難時自付或代付等亂象。實際上,從2014年開始,信託行業頻頻出現剛兌危機(2014年中誠信託「中誠-誠至金開1號信託」出現兌付危機,2015年華鑫信託「融鑫源4號能源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出現兌付危機 ,2016年國民信託「天津鋼鐵集團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的A類第二期、第三期本息違約」引發兌付危機),信託意圖去剛兌的努力已經轉化成行業改革的動力。

也正是如此,2017年11月由「一行三會一局」聯合發布的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並同時給出了剛性兌付的認定標準。這條規定[1],對由剛兌帶來的上述亂象予以了徹底糾正,並針對存款機構與非存款持牌機構進行了區分,強化了懲處規定。可以說,這是監管層對剛兌下達了「功能性終結」的判決書,待過渡期結束,令人五味雜陳的剛性兌付,或被徹底打破。

當然,多說一句,「打破剛兌」雖是針對銀行和信託公司而來,但是實際的目標對象卻是一般投資者。解讀這一條應與資管新規第六條「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2]結合起來看。針對市場上普遍存在的「買的時候只看高收益,一旦沒有兌現就各種鬧」的情緒,本次打破剛兌,即要以行政手段改變「風險在對方,損失不自擔」的畸形狀態:既將大量沒有風險鑒別能力的不合格投資者拒之門外,提高合格投資者的准入標準;又幫助市場建立打破兜底的正確心態,能夠讓風險控制做得好的產品不因收益低而無人問津,有高收益的產品不因擔心被迫剛性兌付而不敢推出。應該說,資管新規對投資者釋放被篩選和再教育的信號,也是引導飽受剛兌困擾的銀行和信託公司儘快端正心態、回歸本源、安心服務。

綜上,剛性兌付的現實合理性和歷史作用不容否定,而在新時代強監管環境下,打破剛兌,推動銀行和信託機構回歸「受人之託,代客理財」本源,終結預期收益型產品,扭轉凈值型產品佔比過低的局面,釜底抽薪地對投資者進行「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市場教育,已是勢在必行,不可扭轉。(偷閑碼字,不當之處,請批評)


[1] 參見《資管新規》第十八條:打破剛性兌付監管要求

[2] 《資管新規》第六條:金融機構應當加強投資者教育,不斷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


剛兌的本質,是普通投資人把自負盈虧的理財產品投資,理解成為無風險的銀行儲蓄,而在產品虧損時,要求金融機構保本保息的行為。


隔壁老王向你借了100塊錢,一年後還你105;老王拿上錢轉手借給了村口創業開小賣部的小張去付貨款,說好最晚一年還錢,利率7%。

一年後你找老王要賬,不給就去村支書那兒告狀,上老王家門口潑糞。但不管小張經營如何、還沒還錢,你都不能找他討賬。

這就是傳統息差業務,老王換成法人大概就叫「王記銀行」。

要是老王覺得,萬一小張不還錢,自己資金鏈斷了,家門口就要被潑糞,卧槽這風險太大了!那就換一種思路唄。

然後老王就開始忽悠你:村口小張的小店位置不錯,又和村支書有關係,屬於壟斷經營,現在他付貨款就差100塊錢,我都幫你談好了,你現在借錢給他,一年後他能還107塊,我呢就從裡面分兩塊錢跑腿費,到期還負責幫你催收,咋樣?

你一聽划算啊,就把錢借出去了。這就是資產管理業務,老王家開的可能是王記銀行/基金/信託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公司…

不料一年後因為馬爸爸勢力太大,小張生意黃了,賴賬不還。你也傻眼了,按說應該找小張打官司啊,可人家和村支書是親戚…唔,都是老王當初讓我借他錢的,對,找老王!!

然後又去搞老王的狀,上他家門口潑糞…老王不堪其擾,又怕聲名狼藉以後不好再拉皮條撮合人借錢,於是垂頭喪氣認慫,替小張先把錢墊上了。

別的村民一看,哦~還有這種操作!於是每次要賬都把中間人一起捎上,「中間人要替欠債的還賬」,這一理念深入人心。債主們越來越大大咧咧,也不看看借錢的都是些啥玩意兒,凡是老王居中的,一律借借借,反正老王家大業大不怕賠。

老王心裡苦啊,就和債主們挨家簽了協議,其說好出借錢財風險自擔,老王不負責代償。債主們也很配合啊,一個個簽字很爽快,可到了要不上來賬的時候,還是大喇叭罵老王,潑糞的潑糞,砸門的砸門。

這TM就叫剛兌!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對於債務人來說,其實無所謂剛兌不剛兌,你扒房賣地也得先把債主的錢還上。

但這些中介機構就慘了,本來只是幫人找找誰家有閑錢誰家要借錢,調查調查各家家境,居中匹配,結果平白成了擔保人…這就是資管行業操蛋的現實啊!


典型的逐底競爭,各信託公司為了能夠競相吸引資金方投資自己發行的產品,給出了剛性兌付的隱性承諾,即即使資金方所投資的產品虧損,信託公司也會保證足額兌付投資者的投資本金和預期收益(例如那自有資金來償付)。這樣就形成了信託行業充滿剛性兌付的潛規則的市場環境。

如果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某一個信託公司不對自己發行的產品進行剛性兌付了,固然在法律上沒有任何問題,但從商業上便等於自絕於市場,自絕於投資者,以後投資者就不會投資他們的產品而是投資其他信託公司的產品了。然後這家信託公司就跪了。

以上。


剛性兌付是什麼?為什麼出現?內行人士總是不愛說透,外行人士就只好在一邊吃瓜。本人跟銀行業務打交道多年,深有體會,這裡給大家說一下。

「剛性兌付」的出現是有道理的,它是行業政策、供求關係等商業、經濟規律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有哪些道理呢?先說一條「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一條是接近公義的公理,比什麼法律都好用。它本身是所有經濟法律關係的地基。這一條如果不靈了,社會經濟關係就該崩潰了。

存款就是銀行對存款人的負債,利息就是使用存款的價格,就是銀行使用資金付出的代價。存款人在銀行存款,就是把錢借給銀行使用,到期銀行要還本付息,這是常識。

多年以來,銀行的存款利率就是掛牌掛出來的,老百姓存款自由,愛存不存;貸款利率在2004年之後允許浮動。以一年期存款貸款為例,存款利率現在是1.75%,貸款基準利率是3.75%。利差有2%。吃存貸款利差這碗飯,這是銀行們最基礎的業務。對最終貸款人來說,實際貸款利息可能更高,所以銀行賺的息差不止2%。

但是,2001年之後,中國入世之後經濟大爆發,貨幣供應量像坐火箭一樣飛漲,市場上的錢多得不得了。估計印鈔廠加班都趕不及。

物價飛漲,而存款掛牌利息這麼低,鬼才願意存銀行。何況社會上資本回報率也很高,很多生意都能賺大錢,風險也很低。眼看著社會上熱錢滾滾不進來,都在銀行體系外流動,銀行那個急啊。上面監管層也不會老在一邊旁觀,於是,2005年銀監會推出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以賣理財產品的形式,吸收社會資金。

剛性兌付的代表性產品,第一個出場的就是銀行理財產品。

如果僅僅看購買時簽字的合同條款,那理財產品真是說不清楚:5萬元起,不保本不保息,回報叫做預期收益,看著不低,有5%甚至更高,比存款強多了。

來買理財的老百姓犯嘀咕了:利息看著不錯,那本金能保證安全吧?如果安全那還要多簽一份風險提示,是幾個意思?這時候,懂行的經驗豐富的銀行理財經理不會正面回答保本或不保本,而是各種旁敲側擊,各種提示暗示,最後就算是IQ再低的人也聽明白了,原來理財產品和存款是一樣的嘛。當然,順利成交心裡暗爽的銀行理財經理,會正色提示:理財有風險,購買須謹慎哦。至於沒經驗的理財經理,心急之下,乾脆來個竹筒倒豆子和盤托出,如果有錄音啥的,被上面查到就不好了。

我沒當過銀行理財經理,以上這一段文字純屬虛構,各位從業人員勿對號入座。

反正這十幾年來,銀行放出去的貸款肯定有爛掉的,甚至有些項目一下子就產生幾十億壞賬。但理財產品到期還不了本付不了息的,沒聽說過,一塊錢也沒少過。

理財產品為什麼就能保本保息?因為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如果某一家銀行的某一期理財產品發生過哪怕一次不保本不保息,老百姓一聽說,下次還敢來這家銀行買理財產品嗎?理財產品賣不出,那這一大塊業務怎麼辦?業績指標上不去怎麼辦?年終考核不好看怎麼辦?如果老百姓打著「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的橫幅來堵銀行大門怎麼辦?七扯八扯,甚至行長們的烏紗帽保不保得住也是個問題。

上到監管層這個層面來看,如果「剛性兌付」預期被徹底打破,那麼也就意味著銀行業總的資產負債表中的理財產品這一大塊將會基本萎縮。上面打破剛兌的目的,是希望資金轉向更高風險的投資領域,最終由投資者風險自負。但是那樣的資管產品門檻是100萬,中間差得太遠。處於這兩個門檻之間級別的天量資金,如果離開理財產品,必然遊離於銀行體系之外成為熱錢。如果要修改法律降低資管門檻吧,上面又會擔心步子太大,中小投資者在風險爆發後鬧出群體性事件影響和諧穩定。真是左右為難。所以打破剛兌這個事,唱高調容易,但實際上只能漸進,慢慢來。

就這樣,剛性兌付以一種所有明白人都心知肚明但又心照不宣的事實呈現出來,成為中國銀行業從上到下以至許多老百姓都看得到的最明顯的潛規則。

所以說,「剛性兌付」的出現是行業政策、供求關係等商業、經濟規律的共同表現結果。打破剛兌喊了這麼多年,也沒見到任何效果,正是因為它體現了客觀經濟規律,而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還有,剛性兌付的代表性產品,第二個要數信託公司發行的信託產品。

信託公司和銀行是親兄弟,連爹媽都是一樣的:銀監會和央行。所以呢,監管邏輯和行業規則大同小異。考慮到信託投資領域比銀行更多,風險更大,監管層就出台了更多的保障性政策法律措施。結果自然不外乎是,固定收益類信託產品到期出狀況的,幾年下來總有幾個,但是最終還不了本付不了息的,沒聽說過。在剛性兌付方面,信託跟理財一樣一樣的。

最近,打破剛兌的輿論又雙叒叕見諸網站。不過呢,正如一切價格管制只能扭曲而不能改變供求關係一樣,在利率市場化到位特別是放開存款利率管制之前,任何試圖打破剛兌的行政措施最終來看都是無效的。而在管制放開之後,剛兌表面上就會消失,實際上轉化為商業銀行存款。

當然,最終結果是怎樣,也許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當下——當下正在「去槓桿」。


剛兌就是打了理財的名義,做著借款付息的事


謝要,看了其他答案,還是不夠「通俗易懂」。

剛兌:不管發生什麼,你都會得到原有投資的本金和相應的利息。


剛性兌付,就是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信託計划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信託公司需要兜底處理。

通俗易懂的就是說,我買了你100萬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為10%,到了時間,不管你拿我的錢是虧了還是賠了,你必須給我110萬,砸鍋賣鐵都要給我


謝邀,非專業人員,大概理解成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且事實清楚,證據齊全,無爭議的強制執行?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邀請我,但是第一次被邀深表榮幸,謝過


新規明令禁止的三種剛性兌付形式:

?對產品進行保本保收益宣傳

?採取滾動發行等方式轉移資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

?資產管理產品不能如期兌付或者兌付困難時,發行或者管理該產品的金融機構自行籌集資金償付或者委託其他金融機構代為償付

第一條和第三條好理解,重點是第二條,請看:

滾動發行的目的在於「實現產品保本保收益」如果第一期產品投資虧損,資管機構發行2期產品彌補一期虧損,實現風險轉移,被視為「剛性兌付」。

&<


剛兌,就是剛性兌付啊.....就是無論如何都兌付。。。


先來看一看百度百科對於剛性兌付的解釋:

「剛性兌付,就是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信託計划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信託公司需要兜底處理。

事實上,我國並沒有哪項法律條文規定信託公司進行剛性兌付,這只是信託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以上的解釋有不全面的地方:目前剛性兌付實際上主要指的是銀行,甚至包括了互聯網金融平台等許多其他金融單位。但是也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我國並沒有哪項法律條文規定金融機構一定要進行剛性兌付,這只是一個不成文的行業規定。

這裡筆者要指出一點,剛性兌付並不是強制性的規定,違反它只是會帶來嚴重的後果,但剛性兌付並不是指的一定要兌付!剛性兌付並不是指的一定要兌付!剛性兌付並不是指的一定要兌付!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比如近期陸金所的上億元逾期,市場上廣泛稱其為打破互聯網理財平台剛性兌付第一單。但是很顯然,互聯網理財平台過去也是有平台拒絕兌付的,只不過這些平台為之付出了慘重的後果,信用崩盤,要麼清算,要麼跑路了。而陸金所那麼大的盤子,目前看來不太可能清盤或跑路,所以被稱為了第一單。更重要的是,有著資管新規的不得剛性兌付要求作為擋箭牌,陸金所有極大可能不進行代為兌付,市場也需要觀察陸金所的兌付情況,以及後續投資者對陸金所舉措的反應,從而決定自身未來如何應對類似情況。所以,陸金所就被頂上了杠頭,成為了所謂的「第一單」。

因此,剛性兌付其實只是行業內的潛規則,違背它會付出代價,這種代價甚至有可能慘重到倒閉,甚至終身市場禁入。但是剛性兌付依然是可以被打破的。

那麼,目前市場上有哪些常見的剛性兌付呢?

1,銀行理財產品,無論是保本還是非保本,一般都被默認為剛性兌付。這也是目前風險相對較小,但是存量極為巨大的一塊,因為銀行理財本身收益率較小,投資的也是比較穩健的資產,因此本身剛兌的壓力不大,但是取消剛兌後一旦發生擠兌,擠兌的壓力很大。

2,保險,帶收益的保險產品。由於保監會嚴格規定了保險資金的投資範圍和投資方向投資限額,保險產品剛兌與否,其實問題不大,事實上,隨著保險資金進入股票也受到了限制,保險公司目前依然有三億註冊資金等非常多的限制,保險產品的風險依然是相對低的。

3,互聯網理財產品,例如陸金所、餘額寶等。沒錯,就是餘額寶,餘額寶就是典型的默認剛性兌付的產品,餘額寶的產品說明中沒有一個字提到保本或剛性兌付,但是許多投資者都是當他是保本投資的,雖然從餘額寶的投向來說,它所投資的貨幣基金本身發生虧損的可能性就幾乎沒有,但是了解金融的應該知道,金融產品的風險不止是市場風險,還有操作風險、合規風險、道德風險等等,這些風險的發生導致了餘額寶虧損的話,所有投資者只不過是幻想中的剛性兌付,餘額寶和阿里巴巴是不需要承擔合同法上的責任的,也不需要保本,陸金所之流的風險就更大了。

基金和信託的剛性兌付早已被打破,這裡不多做贅述。

以上就是關於剛兌的解釋和展開。總結來說,剛兌指的就是剛性兌付,是特定金融行業內機構對發行的產品提供無條件兌付的行業慣例。


很簡單,存款就是剛兌啊。

你存了錢,除非銀行破產保護,那麼本金及約定利息都是必須要到期支付的。

那為什麼要把這麼正常的債務到期兌付關係取這麼奇怪的一個名字呢?

因為有很多機構濫用自己在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出了問題國家要救助,出了問題可以找政府解決),在理財市場、股權投資市場、同業買入返售市場,ppp項目等領域中,廉價的出賣自己的信用,把應該由客戶承擔或者共擔的風險,由自己全部或部分違規承擔,又不向最終的救助者(政府或者央行)繳納保證金或者按最終救助者的要求運行的違規違法行為。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因為社會主義的羊毛,不薅白不薅。(其實國外的銀行和投行一樣這樣搞),用專業術語講就是,最終救助者承諾或者隱性承諾救助,必然引發道德風險。

剛兌有什麼壞處?

如果銀行等金融機構和政府可以隨意倒閉,不用救助;如果金融機構及政府不存在委託代理問題(比如金融機構高層真正代表所有股東的利益),那麼剛兌可以隨意發展。因為,剛兌的苦果由完全由剛兌的利益共占者承擔,不僅符合市場倫理,肯定也效率更高。

但是,可惜的是金融機構及政府具有巨大的外部性,出問題後不可能不救助,同時這些機構都特別複雜,是委託代理問題的集大成者。

所以,剛兌其實是危害社會每一個人切身利益的行為。

從這個維度上講,剛兌和環境污染沒有什麼差異。

比如在理財市場上,剛兌可以導致理財大賣,這個時候,銀行理財部門的管理人員,營銷人員可以獲得大筆績效收入,當出問題時,工資薪金很難被清退,苦果最後由救助部門、銀行部門和投資者共同承擔(當然,這是簡化的情形,現實中更複雜,但這個本質不變)。

怎麼治理剛兌?

國外開出的藥方是降低金融機構的重要性,拆分大銀行,不允許跨區發展,投行業務和傳統銀行業務隔離。

但是,這會犧牲大量的效率,好比為了防治污染,壓制發展重化工業一樣,污染沒了,餓肚子的問題不能解決。

效率和風險,往往很難權衡。

比較現實的政策,是保持中性的中央政府和中性的監管機構,並謹慎看待金融自由化,科技化,創新化(建立白名單制度,名單上有這個業務,系統性重要的金融機構才可以開展)。

通過犧牲一定的效率,犧牲一定的階層流動性,降低系統性風險。

這一點,美國做的很差,大量的遊說機構和利益團體的力量太大,政府和監管機構失去了中立性。

除去前幾年某些人腦袋昏了鼓吹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外,我很看好在老大的帶領下,我們政府最終解決這個問題。

因為說到中性政府,我們在大國中算是非常中性的了。


大資管新規里給出了剛兌的三種解釋:1.違法公允價值確定凈值原則對產品進行保本保收益;2.採取滾動發行等方式使資管產品的本金、收益、風險在不同投資者之間轉移,以實現保本保收益;3.資管產品不能兌付時,發行或管理產品的金融機構自籌資金償付或委託代償。剛兌就是「保本保收益」,承諾保本保收益算,通過資金池運作實現保本保收益也算,虧損時拿錢來保本保收益也算。

再解釋一下第二條,屬於資金池運作的一種,就是拿後期銷售資管產品的錢去償還上一期資管產品的本金和收益,造成風險和收益不匹配,如果你作為投資者知道你的錢是去給前一個虧損的boy接盤的,你會怎麼想。。但又給你承諾如果虧損總會有人來接你盤的,你買是不買。。


瀉藥,不解釋名詞了,都懂。順便說下銀行理財,銀行理財分為保本和非保本,保本理財在銀行的會計處理是直接納入存款,所以,保本理財在監管和銀行內部根本就不存在剛兌的概念。你想想你去銀行取你的存款能叫剛兌么。所以資管新規里提到破除剛兌,但是直接就不認定保本理財為資管產品,所以監管提到的破除剛兌就不包含保本理財。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總有人拿保本理財說剛兌的事,其實根本沒必要。至於非保本理財,大家想想什麼人買。主要四類1金融機構2一般企事業3普通老百姓4高凈值客戶。第一類在今年的三三四檢查已經被打擊得快銷聲匿跡了,不做討論,未來也不會反彈,畢竟扣上了監管套利資金空轉的帽子。第2種和第3種類似,只能說保值不能說增值,閑錢趴在賬上不能活期吧,買個一兩個月的,最長一年到位了,萬一明年要投資搞個生產線或者買房呢,對吧,讓你買個三五年的理財收益率比三個月高一百個點你也不一定想買吧,因為靠這個溢價也多不了幾個錢,反而要是到時候臨時要用錢就麻煩了。所以這才是目前銀行理財很少有一年期以上的原因。第四種高凈值的,他們為什麼買銀行理財?當然大部分還是和第2,3類一樣的,另外,到了那個級別就還有一個需求就是資產配置了,房子,古玩字畫,股票,基金,外匯,信託,理財會有個均衡的配置,在這個資產配置中假設你是個有錢人你怎麼放理財的位置,毫無疑問是低風險的固定收益資產配置,每年賺固定的回報就可以了,隨時調倉,別的市場好了就拿出去投,別的市場不好就多買點理財。分析這麼多,想說的意思就是資管新規提出的幾個點1非標不允許期限錯配2凈值化(根據市場波動,有可能大起大落的哦)。上述4種還有人願意買理財么?我相信至少少了百分之七八十吧。沒錢了,現在滾了這麼大盤子的資產就要提前到期?會引起系統性風險嗎,我嚴重懷疑會。所以十家銀行的強烈變態到底是不是屁股決定腦袋,沒有政治覺悟?


就是無論我怎麼失敗,當褲子也要把欠的錢還上,保障本息。一般銀行理財產品承諾剛兌,都是以銀行招牌和央媽在背後支持的,因為銀行目前就倒閉過那麼一家,再爛也不會倒閉。


?保本保息,承諾要投資失敗賣兒賣女賣大米也會保證本息,就是剛兌。

參考存款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2017 年 7 月 1 日即將實行的「最嚴外匯管制」?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為什麼美國批評英國加入亞投行的決定?
對於浙江考生而言,選211財經學校(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好,還是留在浙江讀不是211的浙財浙工商好?
為什麼說可變利率抵押貸款是一種金融創新,然而帶來了次貸危機?
如何判斷 ofo D 輪融資 4.5 億美金的數額是否屬實?

TAG:銀行 | 理財產品 | 信託 | 金融 | 剛性兌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