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有哪些在當時的人認為可以改變世界最終卻沒能改變世界的發明?

個人覺得算是一種時代性的誤判吧,題目中的發明拓寬為設計也可以,思考來源於歷史上各類獵奇向的實驗及科學成果。


英國巴貝奇的差分機,太過超前的奇才註定要悲劇。

想想吧,一個人能在1822年造出計算精度達6位小數、可處理3個不同5位數的機械計算機...這是多麼蒸汽朋克的事情。

可惜,機械計算機終歸是機械,老巴的餘生就在「造零件→不夠精密→重新造零件」中奔波,在他人嘲諷和貧困潦倒中離世(1871年)。

至於電子計算機帶來的科技革命,還要等半個多世紀。

現代計算機的先驅之一,美國的霍華德·艾肯表示:「巴貝奇晚生70年,我就得失業了。」


我也來寫一個吧:1900年前後的電動汽車。

現在電動汽車的概念很火,大家以為電動汽車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可是其實電動汽車是最早流行的汽車,比內燃機汽車的流行還要早(注意,這裡說的是流行,蒸汽汽車當然更早,但是不流行)。

那時候電動汽車是滿大街跑的東西,人們用電動汽車拉貨,用電動汽車做計程車~

當時電動汽車是非常時尚的存在,而且在最高速度上一直碾壓著汽油車。在汽油車還是和馬車比拼的時候,電動汽車的最高速度就已經達到32km/h,並且在各種參數上瘋狂碾壓。除此之外,電動汽車還非常優雅,畢竟沒有汽油車那麼大的噪音,沒有討厭的尾氣味,沒有震動,真是貴族(尤其是貴婦)最愛的座駕。最最關鍵的是不用搖桿啟動(想像下拖拉機的啟動方式),優雅極了。

那時候家家戶戶開始布置充電樁,電力蔓延到了城市和村落,一個嶄新的電動世界眼看就要出現了!

可是,

一個小玩意兒的出現徹底結束了電動汽車,那就是:

電動打火器。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東西的重要性,這是什麼呢?就是你啟動車,擰車鑰匙打火的時候,點著你引擎的裝置。有了這個東西,汽油車的用戶體驗被徹底改寫!即使熄火也可以立刻擰一下重新戰鬥!汽油車從此開始走上了復仇之路。百公里加速時間,續航里程,變速等等各項指標開始把電動汽車按在地上摩擦~

那時候電池的科技點數沒上去,更沒有功率半導體技術,永磁材料也沒發展,所以電動汽車直接猝死。

所以直到100年後的今天,電動汽車的復仇之魂才慢慢重組。


80年代的氣功熱和特異功能熱,從中央到普通老百姓都認為氣功是真實存在的,還成立了國務院專門的氣功領導機構,錢學森帶頭髮表文章稱氣功是新的生物科技革命,我國差點就此走向修仙文明了。


美蘇核動力戰略轟炸飛機

蘇聯M-60設計草圖

瘋狂的計劃

「需求就是最大的推動力」。採用核動力作為大型飛機動力的設想早在1942年就已被提出:當時曼哈頓項目的核心科學家、美原子彈之父,恩里科·費米,就曾和其他幾名科學家探討過這種動力的可能。早在1944年,美國航空兵部隊為保持在戰後對前蘇聯的空中優勢,曾醞釀了一個試驗性的核動力飛機項目。

後來,核動力飛機的研製工作還真就大張旗鼓地上馬了,我們不僅要問,這是要在怎樣的情況下才可能有這種瘋狂的想法呀,答案是冷戰。

美蘇研製路程

出發點是想造出高性能的遠程戰略轟炸機,繞地球轉幾圈不用加油,從而也就可以擺脫了對軍事基地的依賴。而前蘇聯呢,也是這麼想的。那時,蘇聯還沒有航程很遠的轟炸機,所以蘇聯領導人非常希望能研發出一種可以輕鬆飛到美國任何地方的上空,進行轟炸後,還能返航的轟炸機。

1946年5月,由美國空軍主持,NEPA計劃開始啟動,研究方向是核動力遠程戰略轟炸機和高性能飛機。到1948年時,美國空軍就已經為NEPA投入了1000 萬美元。後來,NEPA隨後被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和美國空軍的聯合飛機核推進項目取代,這就是ANP 項目。

早期,蘇聯對核動力飛機的討論只是只停留在報告上,1952 年,蘇聯科學家阿?帕?亞歷山大羅夫在報告中寫道:「近期,我們在核能應用方面取得一定進展,在未來幾年內我們可以開始研製核能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可以應用到重型飛機上。」蘇聯領導人一看,很是高興,但是3年過去後,核能飛機還沒有任何一點消息,而死對頭美國那邊卻傳來消息,美國正在研製一種名為 NB-36H的核動力飛機,且進展順利。於是,蘇聯領導人不再淡定,下令研製!

如何驅動?

核動力飛機,說得好聽,可怎麼驅動呢?用核電池提供電,驅動電動機,再帶動螺旋槳?還是,直接搞一個反應堆到飛機上去?答案當然是後者,這是那個時代的人的必然選擇。

美國的設計方案中,有兩種驅動方式:第一種是,飛機在天上飛行時,反應堆啟動,堆芯周圍的液態金屬升到高溫,為了進行冷卻不讓堆芯熔化,讓高速氣流與高溫液態金屬接觸,於是,氣流變成高溫高壓氣體,這些氣體經過導流,通向各個引擎的增壓渦輪,最後,高溫高壓的氣體噴出各個噴氣口,產生後推力。這種設計是一種混合動力,即飛機起降時發動機都用的是燃油,爬升至高空後,啟動反應堆堆,再切換為核動力。為什麼這種方案,起降時不能使用核動力呢?因為高速氣流通過堆芯的液體金屬,再排出,這樣的高溫高壓氣體會帶來核污染。

第二種方案是,空氣不直接進入反應堆芯,而是通過一個熱交換器。反應堆產生的高溫,傳給工作介質(比如水或液態金屬),接著介質和空氣在熱交換器進行能量交換,空氣被加熱成高溫高壓氣流後直接流入引擎渦輪,再由排氣口排出,為飛機提供反衝動力。工作介質在熱交換器內降溫後再返回堆芯,形成一種循環。(字太多可以不看)

HTRE-3(左)和HTRE-1(右)對比

起初提出的動力方案繁雜多樣,雙反應堆、混合動力(化學和核)、單一動力系統等都曾被擺上案頭,最終出於系統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考慮,項目採用了單反應堆的設計。接下來開始驗證飛機的動力傳動系統,即如何將反應堆產生的熱能轉換成飛行所需的機械能,而這也是該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和最重大的技術障礙。1949年,項目組對核轟炸機的一些核動力系統進行了試驗,其中主要是對三種類型的反應堆進行了熱傳輸試驗(HTRE),用以驗證效率最高的反應堆熱傳輸類型。在經過一系統試驗後,HTRE-3——核動力熱直循環配置成為項目的首選,空氣通過壓縮機進入渦輪噴氣引擎後,再由一個高壓進氣口直接進入反應堆核心區域加熱。蘇聯的設計稍有不同,但本質上還是利用堆芯產生的高溫加熱氣體流,高溫高壓氣體向後噴出,從而產生推力。

蘇聯規劃的兩種循環形式的核發動機

蘇聯人的設計方案中,空氣進入渦噴引擎進氣口後,經過壓縮機壓縮後成為高壓氣體,再經由一個高壓氣室導向堆芯區域,這些氣體將直接作為堆芯的冷卻介質被加熱;之後,高溫、高壓氣體到達另一個高壓氣室並被分流導向各個噴氣引擎,驅動渦輪產生推力。最初,蘇聯工程人員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核動力裝置的體積和重量,加上核裝置的防護、屏蔽造成超重問題,都成為急需克服的技術障礙。

有哪些難點?

咱們來看一幅圖,就能明白,核動力飛機最大的難點所在。

這是蘇聯核動力飛機的駕駛艙設計,圖中5和6是厚重的鉛防護層和橡膠防護層,圖中所指的6就是那層厚厚的鉛板。3為逃生口,其實也就是擺設一下,要真不行了,難道你還真特么逃生,讓這枚天上飛來飛去的大臟彈隨意流落到人間么……

B-36轟炸機是翼展最大的軍用飛機,也是第一款無需改裝就可以掛載美國核武庫內所有原子彈的轟炸機。美國人把反應堆加上去後,改編號為 NB-36H,名副其實,不牛逼也不行。

正在安裝的NB-36H轟炸機的駕駛室,被多重防護外殼所包裹

所以,研製核動力飛機很大一個難點是,如何保護駕駛員不被反應堆長時間輻射?還有,若飛機墜毀後,帶來的地面核污染如何避免?畢竟一旦這貨掉下來,基本就等於一個小型的切爾諾貝利事故,而且飛行員的防核輻射問題一直沒能很好的解決。

M-60的乘員艙有厚重的防護

曾幾何時當年 NB-36H裝反應堆試飛,測試反應堆對駕駛員的輻射水平時, NB-36H旁邊還跟著另一架飛機,上面裝滿了士兵,就是為了,萬一 NB-36H墜毀,能第一時間衝下去,封鎖現場,避免周圍群眾受到核輻射。

終於理解了印度摩托化部隊為什麼上面裝滿了人了,原來他們的摩托車是核動力的!

正在試飛中的NB-36H

NB-36H與B-50轟炸機編隊飛行,注意機身側面的冷卻空氣進氣口,當然B-50是萬一這貨掉下去了,好去善後,保證不讓災難擴大

技術難點二,在飛機上只能使用氣冷技術,就是用空氣來冷卻堆芯,而氣冷堆別說在那個年代,就是現在,它也屬於高大上的技術。核動力航母和核潛艇,之所以比較容易實現核動力,是因為它們天生就在海里,可以用取之不盡的水來冷卻堆芯,另外就是航母和潛艇體積龐大,裝一個反應堆上去,再加一個幾十噸的保護罩上去,體積和重量都可以接受。

核動力航母用核反應產生的熱能加熱水變成水蒸氣然後驅動,解決了冷卻問題,也騰出了大量空間

還有一點是核動力輸出的是熱蒸汽,熱蒸汽推動蒸汽輪機工作,所以比較適合艦船。飛機上不用熱蒸汽,反應堆熱能不足以推動發動機前進,體積太大。

美國人設想的核動力轟炸機一種可分解的模塊化組件設計,飛行員遇到緊急情況時可及時逃離

然而,以上技術難點並不是核動力飛機沒有出現的原因。如果不考慮別的因素,核動力飛機是有可能生產出來的。根據參與過核動力飛機研製的蘇聯工程師回憶,如果資金充足,並且沒有高層領導人設置障礙的情況下,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就能實現核動力轟炸機的部署。

那麼,是什麼導致美國和蘇聯核動力飛機的下馬呢?

替代品出現!

當年,美國蘇聯研製核動力轟炸機的初衷就是,全球飛行,實現全球核威懾。但是後來呢,洲際導彈蓬勃發展,這些帶核彈頭的洲際導彈大量部署在核潛艇、航母和陸地上。此時,用核動力飛機實現核威懾就顯得效率低下了,誰會讓一架帶核彈頭、還帶著核反應堆的龐然大物輕易地進入本國領空?拼了老命也要把它打下來。

在火箭核戰略的指引下,大量航空項目都被放棄。尤其是這種理論上可以數月飛行時間的飛行器,在本國上空飛行基本就是定時炸彈,其戰略意義遠不如洲際導彈技術。

以後會有核動力飛機嗎?

從理論上講,一磅(大約454克)濃縮鈾可以驅動一架飛機繞地球飛80圈。所以,核動力飛機雖然困難重重,但是,誘惑也很大。雖然已經沒有國家再研製核動力飛機,那麼以後,它還可能出現嗎?又會在用在什麼地方呢?

首先,核動力戰略轟炸機是不可能再用了,飛機再怎麼快,也趕不上洲際導彈。

那麼偵察機呢?也不會使用,RQ-4全球鷹無人機航程可達25000千米,從美國本土即可飛到任何一個國家的上空。以後的太陽能無人機在高空滯空半年或者一年都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偵察機方面,核動力無人機也沒有用武之地。

一個可能的用武之地,就是貨運飛機,核動力飛機能實現載重大,無須燃油,可連續十幾年在不加油的情況下進行全球快速運輸。核動力航母可連續20年高速航行而不用補充燃料,如果核動力貨運飛機出現,那麼它的一個好處是節約大量的燃油,並減少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

核動力飛機聽上去很瘋狂,但是很多時候,是否瘋狂主要取決於我們處在哪個時代。在18世紀,你說要登陸月球,人們會說你瘋狂;在19世紀,你說要用一個虛擬的網路把全世界的人聯繫起來,無疑,也會被很多保守人士嗤笑,罵你瘋狂。

以核作為動力的歷史才有短短的60多年,誰知道,以後的氣冷堆技術或者其他核技術會有怎樣的高速發展?又有誰,能百分百斷定現在的「談核色變」,不會隨著核防護技術的進步而消失?

我們希望,將來有一天,一切準備妥當後,,一架永不降落的核動力飛機能出現,它在高空飛行,,,,,,


超音速客機。

詳情見空軍之翼 白天鵝之歌--超音速客機的興衰(上)

白天鵝之歌--超音速客機的興衰(下)作者 Armstrong


小靈通

·1996年,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分家。浙江餘杭電信局局長徐福新提出把PHS無線市話嫁接到固定電話網上,用中國電信網路,前端接上PHS的無線技術,就成了一個建立在固定網上的小手機。UT斯達康的總裁吳鷹成為徐福新的合作夥伴。

·1998年1月,浙江餘杭區正式開通小靈通, 實行單向收費,月租費20元,資費每分鐘0.2元,標誌著小靈通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2000年6月,原信息產業部下發通知,將小靈通定位為「固定電話的補充和延伸」,這標誌著限制小靈通發展的政策有所鬆動。

·2002年8月,小靈通在中國大陸200多地市開通,系統網路容量達1100多萬線,網上用戶數超過600萬。

·2002年12月,小靈通業務在除京、滬之外的地區全面開禁。

·2003年3月,原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向媒體表示,對小靈通的政策是「不鼓勵不干涉」。

·2003年3月,小靈通在北京懷柔區放號,正式衝破「禁止在京、津、滬、穗發展小靈通業務」的政策限制。

·2003年9月,UT斯達康宣布中國UT斯達康小靈通用戶人數突破1500萬大關。

·2003年12月,中國北方10省市區小靈通實現簡訊互通。

·2004年2月,小靈通攻克最後一座大城市,正式進入上海市區。

·2004年4月,截止到2004年3月底,中國大陸小靈通用戶總數已突破4700萬,復蓋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355個城市。全國小靈通網路容量達到6700萬。

·2004年7月,小靈通、手機7月實現簡訊互通。

·2005年5月,機卡分離小靈通上市,廣東地區率先在廣州、惠州、肇慶三地進行試商用。

·2005年9月,截至2005年7月底,中國大陸小靈通用戶達到8127.5萬戶。

·2006年8月底,中國大陸小靈通用戶達到9300萬。海外小靈通用戶超過700萬。全球範圍內的小靈通用戶已經突破一億。

·2006年10月, 中國大陸小靈通用戶達到歷史頂峰,9341萬戶。

·2007年6月,UT斯達康董事會解除了吳鷹的總裁職務。標誌著UT斯達康對小靈通的態度發生轉變。

·2007年8月,小靈通終端充電器及介面也開始執行新的統一標準,小靈通充電器將可以和手機互通。

·2007年11月,中國信息產業部在公布中國最新電話用戶數據時透露,小靈通用戶大量減少,10個月減少250萬戶。

·2008年3月,手機用戶發簡訊給小靈通用戶,取消106前綴。

·2008年5月,中國大陸小靈通用戶已經跌破8000萬,小靈通在移動資費的直線下調中防線崩潰。

·2008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無線電管理局謝飛波副局長表示,小靈通所用1900-1920MHz頻段今後將用於TD-SCDMA的使用。

·2009年1月,中國聯通在公布2008年業績預告時披露,將小靈通列入貶值資產。

·2009年2月,根據工信部的相關統計,截止2008年底,中國大陸小靈通用戶數已降至6893.1萬戶,跌破7000萬戶大關。

·2009年2月3日,工信部發文表示,明確要求所有1900MHz——1920MHz頻段無線接入系統應於2011年底前完成清頻退網工作,以確保不對1880MHz——1900MHz頻段的TD-SCDMA系統產生有害干擾。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接到工信部相關文件,2011年前將妥善完成小靈通退市的相關工作。以確保不對1880-1900MHz頻段TD-SCDMA系統產生有害干擾。

·2010年,小靈通確認將於2011年1月1日起正式退市為通訊新寵3G讓路。

·2014年,自2014年10月1日,原有的小靈通基站將被關閉。由更先進的移動網路承接小靈通服務。請小靈通用戶在2014年9月30日之前持機主有效證件到指定營業廳或撥打10000辦理升級手續,並可享受相應的升級優惠。


磁懸浮列車。

把列車浮起來,不用輪子,理論上速度沒有上限。

二十年代德國人提出原理,七十年代德、日陸續開發,90年代末獲時任中國首相大力支持,03年上海搞出全球第一條商業線,至今仍是全球最快的軌道交通。

但是搞出來之後,發現價格死貴,體系不健全(沒有可用的道岔,無法形成網路),技術不向中國開放,被排除於中國高鐵計劃之外。

發改委已經批准滬杭磁浮上馬了,浦東機場里也建了磁浮站台,但鐵道部抓緊建成了滬杭高鐵,磁浮(中低速磁浮除外)在地球上無疾而終。


國之重器,暗黑科技。金甌已碎,瘞玉裹屍。

——古斯塔夫巨炮。

希特勒有戀大癖,覺得武器越大越好,拍馬屁的產物、二戰最大的炮應運而生。

它是二戰時有史以來最大的大炮,有1344噸重!近似於4層樓高!

盟軍聽聞一時風聲鶴唳。

希特勒大喜過望,德棍如驕肆虐,有德軍黑科技撐腰,豈不是——揮師東進,兵不血刃;席捲天下,囊括四海;改旗易幟,人間塗炭;并吞八荒,世界煥然。

但其實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然大炮威力生猛,攻打防禦工事一炮幾乎可以隕坑四個足球場,但其很多弊端也同時展露出來了。

一門古斯塔夫炮,需要2000人左右維持運輸維護和運轉、需要500人齊心合力才能發出炮彈、還需要架設軌道、打一炮得花幾個小時、機動性太差、因為太大還很容易成為盟軍空襲目標……

作繭自縛,削足適履。譽不抵毀,得不償失。

耗費了大量德軍最寶貴的人力資源。

德軍類似的超級巨無霸還有老鼠型坦克、Me323運輸機等。

最後它們沒有盡到改變世界的敕命,甚至沒能喊出對舊世界的通牒,就陪葬了納粹墓冢和破銅爛鐵。


在通信界,B-ISDN算一個,ATM算一個。IP QoS算一個。IP組播算一下。MPLS算一個。Coding Theory,不好說。

在計算機界,Grid Computing算一個,三網合一尚未定論,Intel P4 CPU的架構算一個。公用計算,不好說。泛在計算,應該算一個。VR不好說,AR不好說,3D列印,極有可能。Corba算一個。SaaS不好說。

微軟的Vista算一個,其文件系統

機械業,CIMS不好說,網格製造算一個,雲製造算一個。


人民公社化運動


20年前的我爸我媽


頭幾天看德甲,每次主裁判需要和視頻助理裁判交流看視頻的時候,都要耽誤好久,google glass不正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么。


銥星系統是美國於1987年提出的第一代通信星座系統,每顆星質量670千克左右,功率為1200瓦,採取三軸穩定結構,每顆衛星的信道為3480個,服務壽命5至8年。銥星系統的最大特點是,通過衛星之間的接力來實現全球通信,相當於把地面蜂窩行動電話系統搬到了天上.它與使用的靜止軌道衛星通信系統比較有兩大優勢:一是軌道低,傳輸速度快,信息損耗小,通信質量大大提高;二是銥星系統不需要專門的地面接受站,每部行動電話都可以與衛星聯絡,這就使地球上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通信落後的邊遠地區,自然災害現場都變得暢通無阻。所以說,銥星系統開始了個人衛星通信的新時代.

當摩托羅拉公司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在1998年11月1日正式將銥星系統投入使用時,命運卻和摩托羅拉公司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傳統的手機已經完全佔領了市場.由於無法形成穩定的客戶群,使銥星公司虧損巨大,連借款利息都償還不起,摩托羅拉公司不得不將曾一度輝煌的銥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在回天無力的情況下,只好宣布即將終止銥星服務。


米蘭中碳淬火鋼板甲,出現的太晚了,被火器時代淘汰了。


齊柏林飛艇

齊柏林飛艇(Zeppelin)是德國著名飛艇設計家斐迪南·馮·齊柏林(Ferdinand Graf von Zeppelin)在20世紀初期以大衛·舒瓦茲(David Schwarz)所設計的飛艇為藍本,進一步發展出來的。由於這系列飛艇的成功,「齊柏林飛艇」甚至成為當代稱呼此類飛艇時所用的代名詞。

LZ 127「齊柏林伯爵號」飛艇

興登堡號與最大型固定翼飛機們的比較

五角大樓431m(淺藍)、瑪麗皇后二號345m(粉紅)、企業號航空母艦_(CVN-65)342m(黃)、興登堡號飛艇245m(綠)、大和號戰艦263m(深藍)、帝國大廈443m(灰)、諾克·耐維斯號458m(紅)

當時,巨型飛艇主要的用途涵蓋了民用與軍事兩種領域。

民用方面,德意志飛艇運輸公司(Deutsche Luftschiffahrts-AG)可以被稱為現代商業航空界的開山祖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曾非常活躍。大戰爆發後,各國軍事將領們注意到了飛艇的軍事價值,因此將改裝投入到戰場上,承擔空中轟炸或偵察任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敗戰,齊柏林飛艇的營運一度陷入困境,但雨果·埃克納(Hugo Eckener)繼承已逝的齊柏林的遺志,在1920年代復興了齊柏林飛艇,並且在1930年代達到顛峰。在當時,包括LZ127「齊柏林伯爵號」(Graf Zeppelin)與LZ129「興登堡號」(Hindenburg)等幾艘著名的巨型飛艇,在跨大西洋的歐美航線上都有豐富的獲利。

但不料,1937年時興登堡號在美國新澤西州失火墜毀,也就是著名的「興登堡空難」,在那之後包括齊柏林飛艇在內的整個飛艇運輸產業急速沒落,不久之後就被新興的民航機給取代了。

失火的興登堡飛艇


Windows 8:曾被視為微軟的轉型之作,新的觸摸交互體驗,結果相當慘淡,至少說完全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Windows phone/mobile:說好的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呢?曾經夢想的運行win32程序的手機呢?

(勿噴,明確的說我是軟粉,人生第一台筆電就是surface……愛到深處自然黑)

說說蘋果……

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壓力交互體驗force touch到現在也沒有成為智能手機的標配(反觀指紋的普及確實是蘋果開啟的),2年過去了,主要,幾乎沒有什麼大的進化。


滴滴涕(DDT),學名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高效的殺蟲劑,最著名的合成農藥之一。

1874年,奧地利實驗室一位大學化學系學生蔡德勒(Zeidler)合成了滴滴涕,但人們沒有發現它的用處。

1935年,瑞士化學家保羅·米勒 Paul Hermann Müller 開始尋找控制蔬菜害蟲的化學製劑,1939年,發現滴滴涕可以能迅速殺死蚊子、虱子和農作物害蟲,並比其他殺蟲劑安全。

1874年,奧地利實驗室一位大學化學系學生蔡德勒(Zeidler)合成了滴滴涕,但人們沒有發現它的用處。

1935年,瑞士化學家保羅·米勒 Paul Hermann Müller 開始尋找控制蔬菜害蟲的化學製劑,1939年,發現滴滴涕可以能迅速殺死蚊子、虱子和農作物害蟲,並比其他殺蟲劑安全。

從1941年,美國軍隊應對虱子,蚊子的研究就已經開始,太平洋戰場的瘧疾傳播也成為嚴重問題。

到1943年2月,DDT測試中在對付蚊子幼蟲的毒性比當時任何其他製劑高一百倍。

傳播斑疹傷寒的虱子致大量士兵死亡,同時也促進了DDT的廣泛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時期,世界很多地方傳染病流行,滴滴涕的使用令瘧蚊、蒼蠅和虱子得到有效的控制,並使瘧疾、傷寒和霍亂等疾病的發病率急劇下降。例如1944年,盟軍在Naples(那不勒斯)滴滴涕成功阻止一場斑疹傷寒的爆發。瘧疾可以說實際上已被根除。(二戰是第一場士兵疾病死亡數少於受傷戰死數的戰爭)

由於在防止傳染病方面的重要貢獻,米勒於1948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但在上個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DDT在環境中非常難降解,並可在動物脂肪內蓄積,甚至在南極企鵝的血液中也檢測出DDT,鳥類體內含DDT會導致產軟殼蛋而不能孵化,尤其是處於食物鏈頂級的食肉鳥,如:美國國鳥白頭海雕幾乎因此而滅絕。1962年,美國科學家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在其著作《寂靜的春天》中懷疑,DDT進入食物鏈,是導致一些食肉和食魚的鳥接近滅絕的主要原因。因此從70年代後滴滴涕逐漸被世界各國明令禁止生產和使用。


大型飛艇

自殺神風,回天自殺魚雷

虎王,IS等重型坦克

插卡式公用電話,其實現在公用電話都逐漸式微了(小縣城視角)

話說道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慾滅了1000多年,腐敗的照樣腐敗,吃人爭奪照樣吃人爭奪,看了實在沒什麼卵用,只是越來越虛偽畏懼變革了。


可穿戴設備

首當其衝的就是各種智能手錶了,雖然在2000年前其實已經有過這一波的概念產品,但在12年的時候這個概念被炒得空前絕後的,起因還是因為蘋果的六代iPod Nano被人當作手錶用,然後慢慢的就把智能手錶這個概念炒起來了。

代表作有moto360、三星gears,果殼、華為也來摻了一腳。這裡重點說下三星gears,在當時手機賣的很不錯的時候捆綁Note3推出的,還是趕在蘋果之前出的表,結果就是賣不起來,最後出一代撲街一代。

後面就是14年蘋果發布了aw,15年正式發售,到現在仍然在出新的一代,今年就出了3代了。現在的智能手錶領導者是蘋果無疑,當然你不看看競爭者都撲完了就剩你一個在玩了能不領導者么?

一開始給智能手錶畫的未來是非常美好的,基本就是要取代手機的那種,可是一到現實就是慘不忍睹的,那點屏幕做什麼都不方便,更別提可憐的續航了,操作的話大部分app都只能看個通知,你說我回人條微信不回語音,那語音轉文字的技術加上我這不正宗的普通話,算了吧。

到現在智能表已經淪落為大家看下時間,查看通知,記步的工具了。你說其他用途?沒看之前手錶商店賣得最好的app是佛珠嘛!

現在我的aw連手機都不連了,就是看個時間記個步數,晚上睡覺前連手機同步一下,我居然還很滿足了,剛開始戴它的時候我可是想的很美好的,天哪!


1、飛艇。早在1908年,充滿氫氣的飛艇就可以起飛。因為氫氣的廉價使飛艇成為了重要的空中交通工具,不過氫氣的易燃易爆也導致了許多空難的發生。下圖為著名的1937年興登堡空難,此後,飛艇逐漸退出使用。

2、法國與英國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共同研製的協和號超音速客機。能以三小時的時間從倫敦飛到紐約,實現洲際航行,但因其成本過高的因素,於2003年退出服役。

3、含鉛汽油。20世紀20年代,美國石油商人發現在汽油中添加鉛,能夠大幅提升汽車性能,此後汽油中被廣泛添加鉛。不過,由於對人體和環境的傷害過於巨大,上世紀末各國逐步停止了含鉛汽油的使用。

4、二氯二苯三氯乙烷,也就是DDT殺蟲劑。於1874年首次合成,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被廣泛使用,因其高效的殺蟲作用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大放異彩,其發明者穆勒於194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DDT對生物和環境有著巨大的污染和傷害,被逐步停止使用。

圖為上世紀某國農田中的DDT。


推薦閱讀:

中國人為什麼要過聖誕節?
為什麼總有人說日本反戰敗不反戰?
歷史上有哪些"痛擊我的隊友,保護我的敵人"的案例?

TAG:歷史 | 科普 | 發明 | 發明創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