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紀錄片《百心百匠》?

《百心百匠》於10月30日播出,如何評價這部記錄了中國民間手工藝人及其傳承工藝的紀錄片?


如果按照《聖經》的理論,今天全世界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民俗和文化,其實是上帝為了阻止人類妄圖建造巴別塔的結果,是神對人的懲罰。

然後,人類的戰爭年代,開始降臨。

曾經和幾位搞金融的朋友說到方言保護的問題時,朋友們的觀點認為,方言沒必要刻意去保護,因為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蠶食和同化,是最理所當然的歷史衍化規律,當某種語言不再被市場所需要,任其自然消逝就好,書同文車同軌,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做法。

在全球一體化高歌猛進的時代里,以上完全附議《聖經》價值觀的言論,實際上是這個世界大部分人心中都擁戴的觀點。所以,在聯合國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後14年的今天,世界語言的消亡速度,仍然以平均每兩周一例的頻率,在不斷推進著。至於語言以外的其它形式的文化的消亡數字,我沒有找到具體數據,但我有理由相信,情況只會更悲觀——因為當一項文化沒有被官方成功收錄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前,在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們曾經存在過的時候,它們早就已經隕落得無影無蹤了。

我們都應該清醒認識到的一個事實就是,關於非遺,無論怎樣搶救,都趕不上它們消失的速度。

我相信,這個社會很容易就會達成幾個共識:

1、我們是需要保護文化遺產的;

2、我們在保護文化遺產上,是做得不夠的;

3、我們應該用更大的力度去保護文化遺產;

基於這些共識,截止到2017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功錄入了366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國務院甚至還分四批,一共記錄了1372項非遺名錄。

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些名錄上的名字,除了看到一串串不同符合的組合以外,便再難以發掘出什麼意義了。

對於湖南衛視最近在其黃金檔推出的這部探尋中國工匠精神以及其背後的隱士故事的大型紀錄片《百心百匠》,在網上出現了一個有很意思的討論:傳承這些快將消失的技藝,到底有沒有必要?

可見,當一項技藝,不是以「文化遺產」這種抽象得來而又帶點高大上的模糊概念出現,而是以一種具象化的畫面和故事展示在人們面前時,我們對待它們的看法,就失去了很多浪漫化的空間了。

傳承這些技藝到底有沒有必要?不但在網路上,乃至在節目中,幾個明星嘉賓也表達過自己的看法。

其中齊羽嘉作為一名新生代的95後歌手,在經歷夏布世家傳人歷時數天的言傳身教之後,得出的結論是:當然很有必要。

但作為「環境大使」,多年來一直走在文化保護事業最前線的李亞鵬,卻在和蔡倫紙繼承人——他親自拜師承認的老師傅相處了好幾天後,說出了令人深思的感悟:這個事情我做了這麼多年,今天突然產生了和原來不一樣的想法——任何技藝,如果這個社會不再需要了,就讓它消失吧。

這麼讓人悲傷的結論,可能恰恰是真正的文化保護工作者面對歷史巨輪時最深刻的感受。

近200年以來,人類文明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化速度,是工業革命帶來的成果。工業化所解決的,是人類最迫切的生存問題;而如果沒有流水線作業技術,根本就不可能承托地球今天70多億的人口。沒有這樣的市場,就不可能有今天這麼便利的生活方式。所以,這些維繫著我們能夠好好地活著這裡的系統,任何時候,都沒理由是當我們在懷緬過去時應該被批判的對象。

而保護傳統文化,也不可能僅僅只是一個立場,一句口號,就能夠完成的事。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可以將這些已經存在了數百上千年的文化技藝,成為支撐今天這台世界機器運作的其中一根螺絲,一塊齒輪和一份組件。只有這樣,它們才不至於僅僅成為小清新們在傷春悲秋時用來彰顯的工具。

難能可貴的是,《百心百匠》這個節目,居然不單只是拍了幾個畫面,說了幾個故事,還真的嘗試為這些工藝投入市場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比如孫冕在夏布傳人譚智祥家,帶走了幾塊成品,交由服裝設計師用現代服裝設計的理念,結合夏布的特性,製作出了幾套衣服。雖然只是一種試水式的嘗試,但這個動作,理應成為今後同類節目的思考方向。

同樣值得肯定的,還有引用名人來喚醒大眾對民間技藝的關注這種方式。在網上還有一類針對《百心百匠》的評論很有意思——認為應該「踏踏實實得拍成一部追尋匠心的紀錄片」,而沒必要採用明星走訪的這種方式。

我覺得那些聲音,就和那些永遠只有口號,但永遠想不出門道的人一樣,雖然不屑一駁,但很值得展示出來以供娛樂。

想想李亞鵬針對那位19歲繼承人的思考——這個手藝該不該流傳下去,那不是一個農村孩子該考慮的事,而是我們要想的事。他要考慮的是該不該像同齡人一樣去大城市闖蕩——就應該能明白,這些繼承古老技藝的匠人們,並不是像武俠小說中,可以不吃人間煙火,隱蔽在桃園中無花無酒鋤作田的仙人,他們每一個,都需要為了生存而努力,每一天,都面臨著要不要放棄這門手藝的抉擇。所以,只要能夠再一點點,引起大眾對他們的關注度,再多的炒作,也不為過。更何況,到目前為止,這個節目都是很平常地記錄藝人和匠人的互動而已。

總而言之,我想表達的是,我完全同意為了經濟效益,我們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推進全球化,一體化和工業化,也可以為了生活便利,就語言、文化、風俗和生產方式訂立標準。但另一方面,人類應該永遠都保護多元化,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幾千年以來的文化結晶和成果。我覺得這兩點應該都是無可置疑也無需置疑的事實。

至於怎樣才能讓那些被遺忘的技藝融入我們今天的生活,才是值得我們去頭痛的問題。


還沒看。不能回答。抱歉。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了不起的匠人紀錄片?
紀錄片拍攝時聲畫分開錄製後期怎麼同步?
如何評價崔永元的紀錄片《我的抗戰》?
如何評價大型文獻紀錄片《築夢路上》?
可以通過哪些渠道看獨立紀錄片?

TAG:紀錄片 | 文化 | 傳統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