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M(股利貼現模型)和FCFE折現模型(權益自由現金流)是否存在矛盾,DDM中的股利是否就是FCFE?
DDM是用股利來貼現,那麼隨著股利政策的改變,預測公司價值應該是不準確的。但是FCFE折現模型是用理論上權益持有人所能獲得的最大股利來貼現。如果兩者不相同顯然存在問題,所以是否DDM中的股利就是FCFE?
謝邀。
股利和FCFE不是一回事。FCFE是基於股東可分配到的最大現金額,它是一個business-grounded metric,而股利政策你可以粗暴理解成是基於多種因素考慮的一個decision,並不是說你有多少可分配的金額就必須得全部分配出去。簡單來說,FCFE可以用來發放股利,也可以用來re-invest。
FCFE的計算如下:
NI (get from IS)
+depreciationamortization (non cash charges)
+/-changes in working capital (inventory, payables, receivables and accrued liabilities are included here)
- capex
+/- net debt (debt issued-repayment)
= FCFE
以上計算可以看出,FCFE也是可能為負的,比如當企業虧損經營或者存在大量capex和debt repayment的時候等。
而股利和FCFE不相同是非常正常的,原因有很多:
或出於未來投資的考慮(1、股利政策的制定是要考慮企業未來發展趨勢和投資機會的,如果未來的投資機會多,那麼企業就可能會少發放股利,相反可能會多發放股利;2、或由於看重原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或由於成本考慮,一些企業可能不太願意發行新股,而是利用內部積累,而且出於未來financing needs的不確定性,企業多少會保留一部分資金用於預期外或突發的投資需求);
或出於穩定性的考慮(股利政策一般都是比較穩定的,不管earnings和FCFE是提高了還是減少了,通常來說企業都不大願意改變股利政策);
或出於稅務方面的考慮(如果股利率稅高於資本利得稅率,企業可能就傾向於保留資金少發股利);
或出於管理層利益方面的考慮;
等等等等。
要注意的一點是股利大於FCFE,也是會存在的,說明什麼?說明企業為了發放股利,要麼是發行新股要麼是發行新債(當然國際通行的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是企業不能借債去分紅),而這帶來的floation cost, overleveraged或者資本分配約束等等,都有可能造成估值的降低。
再回到DDM模型和FCFE模型,兩者估值結果有時可以非常接近,有時卻可以相差很大。
估值結果相近有兩種情況:一種無外乎是FCFE全拿來發放股利;一種是FCFE雖然大於股利,但是(FCFE-股利)這個相差的部分投資到NPV為零的項目上。
當兩者估值結果不同的時候,最常見的情況是FCFE估值結果大於DDM模型下的估值結果,兩者之差其實可以看作是一種控制權價值(也就是得到股利政策控制權的價值)。尤其是在惡意收購中,收購方的目標是要獲得控制性股權,因此會傾向於那些較高的FCFE估值。
另外,雖然很罕見,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那就是DDM的估值超過FCFE的估值。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就要考慮未來股利的持續性問題了。
DDM和FCFE兩個模型都算是DCF的變種,但其實用起來限制很多,現實中也不常用。DDM多用於equity valuation,企業估值的話絕大部分時候是用在銀行保險這類FIG企業中,像很多不派發股息的企業,你就不能用DDM了,這時候可以考慮用FCFE。當然FCFE也有很多限制,尤其是對企業的債務槓桿的考慮。
題主的問題有幾個概念是不大對的哦。
1、DDM模型、FCFE包括FCFF都可以估算公司的價值,但使用的範疇不同,且三者之間有關聯,不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1.1、DDM模型【股利貼現模型】,就是字面意思,用公司每年分紅的錢(可是是上市公司,也可以不是上市公司)折現到當下的價值的累計之和。那麼就有分子分母了,分子是每年公司分紅的錢,分母是折現率相關的函數。那麼問題來了,分母折現率Rate(或r)用的值是什麼呢? 其實用的是股東權益的折現率,也就是權益折現係數。
權益折現係數與FCFE中所使用的折現率是同一個數值。
DDM模型使用者應當是投資人,而使用的範圍應當是那些有著比較明確的紅利制度的企業,對於一個從來不分紅的企業,用DDM模型去估算,是不是有點扯了呢?分子上的數值都木有呀【例如巴菲特老爺子的公司】
話說回來,一個企業,一直在盈利,將盈利轉換成公司的資產,公司的實力越來越強,那麼這個公司沒有價值嗎?of course not~,只是作為投資人,無法得到現金紅利了,久期(套用一下債券的概念)長了而已。
1.2、FCFE模型【股東權益自由現金流】,也就是字面意思。就是企業扣除掉所有的債權人應付債務之後的供股東可以自由支配的現金。
FCFE等於啥子呢? 有好多個公式可以進行計算,但是比較簡單的一個是:
EBIT(1-T)+折舊-短期營運資本增加量-資本性投資-當期應付利息(1-T)+新債-應還舊債
其中:
短期營運資本增加量=存貨增加量+應收賬款增加量-應付賬款增加額
辣么,FCFE代表了一個企業,股東自由支配的現金,那麼將每一年的可以自由支配的現金折現一下呢?不就是這個企業未來價值的現值么,那麼分子就是每一年的FCFE、分母就是折現值的函數,分母的R(折現率)是啥呢,也就是股東權益的折現率re,與上面DDM的折現率是同一個。
因為兩者都對應著股東層面。
FCFF是企業自由現金流,這裡包含了股東投入的以及債權人投入的。 其中債權人投入的與股東投入的是不相等的。 所以二者的折現率也不應當相等。
FCFF=EBIT(1-T)+折舊-短期營運資本增加量-資本性投資
這裡算完的FCFF作為分子,分母是企業的折現率,這個折現率應當包含了股東以及債權人的。辣么,折現率應當使用的值是WACC。
WACC=債權融資成本*(債務額/(債務額+權益額))*(1-T)+股東融資成本*(權益額/(債權額+權益而))
註:中國暫時沒有優先股的概念,所以沒有含在內。
這樣子進行計算過後的就是公司的價值了,但既包含了股東的投入,又包含了債權人的投入。
2、題主說DDM中的股利就是FCFE,這個其實是不正確的。 按照公司法要求,公司盈利之後要計提法定盈餘公積金作為企業的資本,剩餘的部分可以自由支配。同時,企業在選擇是否進行紅利分配的時候要依據公司的章程已經未來公司的資金需求安排,再決定是否進行分紅。
所以DDM所算出來的企業價值與FCFE計算出的企業價值,不是一回事兒。 同時,也不能說DDM中的股利就是FCFE。因為不是100%的FCFE可以拿來分紅的。
但存有極端情況,一個企業在計提了滿額法定盈餘公積之後,將當年所有賺來的FCFE都用於分紅,這個是可以的。
所以理論上是存在題主問的這個問題的,但從實際角度出發,比較罕見。
以上僅屬個人言論,還請予以補充與指正。
謝謝
謝邀。不好意思最近一直沒有時間寫答案,才拖到現在。(其實是我有看到一個問題就以為自己回答了的毛病,就跟看到微信上朋友問我一件事我就潛意識裡面覺得自己回復他了一樣,恩,這是病,得治。)
@ FlossDeGloss 的答案其實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只是可能有點太清楚了......在寫的非常詳細、為我們梳理了這兩個模型的架構的同時,其實不太容易讓小白們一眼看出回答的核心部分。那我就就著題主的問題一條條來回答吧。
1.
DDM是用股利來貼現,那麼隨著股利政策的改變,預測公司價值應該是不準確的。
這句話是對的,對無股利政策或者股利政策經常發生變動的公司使用DDM模型來估值確實會使估值出現不準確。
但!!!是!!!DDM模型估值的適用範圍就是那些在過去經常發放股利、並且股利政策不會經常調整的公司(實際上由於股利政策會對公司股價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調低了會引起投資者對公司經營狀況的擔心,進而可能引起股價下挫;調高了會增強投資者信心是沒錯啦,但是高股利的可持續性常常不能得到保證經常調整股利政策的公司也是真的不多,前提是如果沒有發生頻繁的管理層變動)。所以題主的這句話相當於把DDM的整個前提假設給掀翻了然後把DDM按在地下摩擦說:「你這種情況下不準確呀小寶貝!」
(DDM君當時的姿勢應該是這樣的)
那......那......那確實是不準確,但是如果真是這種情況,你也不需要用到DDM了呀對吧。
這也就是理論的局限性了,無論是哪個模型,就算是再牛逼的理論再厲害的模型,都有自己的適用範圍,而超出這個範圍的問題,不好意思它是真的管不著,因為它壓根就不是為了解決這部分內容而存在的。
2.
但是FCFE折現模型是用理論上權益持有人所能獲得的最大股利來貼現。如果兩者不相同顯然存在問題,所以是否DDM中的股利就是FCFE?
兩者不相同並不存在問題,事實上,在現實中的很多情況下兩者都是不相等的。具體的情況FlossDeGloss的答案里已經說的很詳細很全面了,不再贅述。
P.S.
想問一下現在業內除了DDM,FCFE和residual income之外還有什麼常用的估值模型嗎?還是核心基本差不多,實踐的時候只是靈活運用變體而已?
林俊邦 在FlossDeGloss的回答下問的這個問題也不小心被我看到了,也厚著臉皮強答一下吧。
這個業內我不太清楚具體指哪方面?因為無論國內國外,VC對初創企業的估值、PE對股權投資的估值、FA和IB對pre-IPO企業的估值,以及IB、Equity Research或者MA等等對已上市企業的估值都是有自己的一套套路的(大家也往往都是簽了保密協議的,屬於保密內容,所以知乎上的很多問題問到業內的東西大家都諱莫如深,一般是這個原因),也不止使用一種估值方法,經常都是用各種模型算出不同的價格區間,然後再討論出一個合適的價格。
至於國內的IBD......那就說起來更加憂桑了......最常用的就是最簡單的市盈率估值,看看同行業的往期交易平均市盈率倍數然後用就好了,上市和增發一般不得超過23倍......所以大家經常就是用23倍(也不絕對,還是參考同行業內交易平均市盈率的比較多)......這也是中國特色之一:「政策估值法」,又稱「老闆定價法」。
(圖網侵刪)
ddm不預測公司價值,是預測股票價值,再準確一點說就只是預測股利的pv,因為長期投資中股票價值的pv可以忽略。
free cashflow 就是把公司可能產生的現金流discount 到現值,算出公司價值。這二者都是建立在對現金流的預測上,都是建立在某一些預測的假設里,只是給個參考,實際操作上,MA里DCF只是參考,買股票也少有人完全根據ddm來買。從博弈角度看.用紅利來作為選擇股票的依據的話未免幼稚,或是格局太小.高手或資本大鱷都是以追求博取政策紅利,企業重組紅利,新技術新業態的紅利等為高階的.都是有意忽視這類西方模型.學習有益.實戰可笑,尤其對於中國市場.教科書學得精而實戰不靈光的人本老見得太多.就好比軍校生敗於紅軍解放軍一樣.當然本老是軍校生後又轉型的.
推薦閱讀:
※上市公司披露的高管收入靠譜嗎?
※上市公司其他應收款佔總資產比例多少合適,這個比率的高低又對上市公司有什麼樣影響,又代表著什麼?
※在航空業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廈航是如何保持近5%的凈資產收益率?
※怎樣通過分析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得到這家公司的行業信息和其他公司信息?
※寫出財務報表分析過程中能夠用到的分析方法,請以資產負債表為例具體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