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由記者到投資人的轉型?

這幾年,不少記者紛紛轉型,有的跑去創業,有的則化身投資人,比如張亮,王華東(投了陌陌),李黎,鄭蘭(現在好像在IDG)等等,那麼諸位如何看待這種轉型呢?靠譜與否?有什麼優劣勢呢?或者其他意見~


哪裡是「這幾年」?難道忘了熊曉鴿了?

對話IDG熊曉鴿:好的風投一定是個好記者

大部分轉作風投的媒體人,都是財經和IT媒體,其他媒體轉過來的屈指可數。比如說王華東在搜狐IT頻道擔任高級編輯(經緯還有其他幾位媒體人,來自於《經濟觀察報》、網易科技頻道等)。張亮在《環球企業家》作為科技記者,採訪過超過500位企業家。險峰華興的李黎,曾任《IT經理世界》總編助理。起源資本的雷中輝在《21世紀經濟報道》做了5年的記者。聯想之星的庄春光參與創建《21世紀經濟報道》、《清華管理評論》等報紙雜誌……因為他們在一線,對行業、企業發展都非常熟稔。

但記者其實並非做風投最合適的專業。其實,在早年天使投資不太發達的年代,對創業者而言最大的痛點的是——缺錢。那個年代,缺的是沙漠中的一杯水。早期風投的風險管理其實是「風險逃避」。這時候媒體記者對於探索和發掘團隊與項目天生有優勢。而且記者不懂技術也有好處,因為不懂,出發點是協助創業者,他吃肉你喝湯,投資也是向創業者學習的過程。但隨著時間推移,行業專家和創業者介入風投行業越來越多。很簡單的原因:風投越來越無法吸引能創造出較高回報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缺的不是資本,而是指導,然而許多機構推銷的不是自己的運營專長、專家人脈,以及他們可提供的服務,而是瘋狂兜售誘人的融資方案。在這樣的情勢之下,天使投資、超級天使在不斷分流風投機構的機會,同時戰略投資者和行業專家的優勢也不斷顯現。

如果做統計,記者轉風投成功的人數其實是很少的。但記者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勤奮。

除了工作量大之外,截稿時間是記者們很大的壓力來源。此外,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諮詢來源下,媒體主管給記者的壓力便是交出多少獨家新聞,但在媒體這個極重人脈的網路里,記者們彼此時常分享資訊、互助合作,因此獨家新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每一篇被報道出來的故事,真正的精彩,是過程中的細節,體現的是記者自身的努力挑戰、突破自我。這種勤奮反映在尋找團隊和項目方面,會體現出sourcing和與團隊溝通的優勢。

最後,風投中比例最大的人員背景是理工科和商科的高學歷。其中商學院背景往往比較重視行業特質、商業模式、市場營銷;理工科背景往往不太重視財務。另外有一個常見的誤區:實際上年齡越大的投資人越重視創新,因為看過成百上千的案子之後,深諳科技行業中創新的作用和行業前瞻的威力。而年輕的投資經理更容易看到比較好的小改進就衝動滿滿,因為比較容易看懂。


媒體人對信息、新鮮事物比較敏感,有廣泛的人脈、見識比較廣,所以在deal source,資源對接方面比較優勢,但是很多記者,1)建立的人脈質量真的不怎麼樣 。有些項目,有報道需求的時候,就像發情的人一樣,追著你,求著你,報道完了,就完啦;2)很多創始人不說真話,而很多記者都沒有這種判斷能力,很多報道浮於表面。

因此,那些年輕的記者去做投資,只是有一些優勢。

還有很多地方需要補充的。比如說,對商業的理解等。

因此說,無論是媒體人,產品經理,商務,還是創業者轉型做投資,都有自己的優勢,和自己的不足。因為做一個專業的投資人,需要非常綜合的能力。


作為反成功學人士

最喜歡看到的是名人自己打臉

當然可以說是學習能力強,與時俱進啊

熊曉鴿和薛蠻子這種是有本質區別的,個人是相當尊崇的,只是看到題主一百度也出了這事


百度謝清海有驚喜


供參考

「媒體人+」沙龍第一期:成為公司人or投資人?

成為公司人or投資人?--百度百家

在5月16日由媒體聚樂部組織的【「媒體人+」沙龍第一期:媒體人+轉型】活動上,時尚集團投資部負責人袁子恆分享了媒體人轉型做投資人的優勢、劣勢;i代言CEO、資深媒體盧旭成則從自從經驗,分析媒體人轉型時,加入什麼類型的企業獲益更豐。

【挑選怎樣的團隊?】

媒體人的技能點可能是比較單一的,這也讓他們在試圖轉行時感到焦慮。若是在不太熟悉的行業找工作,該選擇怎樣的團隊和領導?

「我覺得最主要的是看CEO,因為要選擇跟自己氣場最合、理念最接近的CEO,得要幫助自己的CEO。」 i代言CEO盧旭成說,他是一位資深媒體人,現在負責創業家內部孵化項目i代言。「另外,我認為很關鍵的是能不能成事。但核心是你跟他一起,是不是有一種創造的感覺。」

什麼是能成事的CEO?袁子恆認為表達能力是技能之一:「如果創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行,除非他有一個很好的團隊、很好的合伙人,而且關係非常好,已經過了多年的磨合,否則這個團隊可能會有問題。技術宅的例外也會有,但就算產品很棒,推廣也可能會有問題。」

對於公司來說,媒體人擁有哪些資源?

「什麼樣的資源對老闆是有用的?」袁子恆說,「三類資源:第一是投資人的資源,第二是用戶資源,第三個是能幫他拉到核心成員。團隊目前痛點在哪兒,就去找哪方面的資源。創業團隊精力有限,肯定是先補缺的東西。」

對於轉型進入企業的媒體人而言,看清自己擁有的資源和技能是否與公司需求匹配,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大公司還是創業公司?】

盧旭成認為經驗不豐富的媒體人轉型時,還是盡量去上市公司。

「初創公司和大公司是兩種情況。如果是剛畢業、經驗還不足的情況下,除非特別有創業基因,能通過自己開發出一片新的天地,否則建議先到大公司獲取相當大的資源。大公司裡面體系比較成熟,做的事情雖然比較重複,但是資源是現成的,可能待一兩年就可以獲得圈內的大部分資源,帶著這些資源再去加入一個創業公司。」

「提個非常直接的建議,因為這幾年看過很多媒體人的轉型,轉得好的有個共同的特點:跟對老闆。我認為我成長最快的就是在《創業家》這幾年。」

「做記者能接觸到各行各業最頂尖的人,我強烈建議,如果你們想轉行跳槽,可以選擇一些上市公司,無論是創業板的還是中概股的,
選定一個跟你脾氣相投,也認可你行事方式的老闆,然後跟定他幾年,不管他怎麼罵你——能成事的老闆往往有脾氣,因為他壓力極大——一起做事三到五年,你的視野、處事方式、資源、能力,會完全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媒體人轉投資人?】

在時尚集團的投資部門,袁子恆先後參與了對10多家公司的投資,涉及健身運動、生活服務、設計師社區、視頻社交、新聞客戶端和資訊網站等。時尚集團層面的投資原則就是「投資一種時尚生活方式」,這一切都是與時尚雜誌群的定位以及業務布局可以直接相關的。未來,這些企業可以同時尚集團的雜誌聯動,搞電商、活動或者其他形式的合作。

「大的企業想做一件事,通過內部組建團隊和招聘團隊來做,成功可能性很低,所以創新一定要從外部開始。」

在他的從旁觀察中,媒體人轉做早期投資人有哪些優勢和劣勢?袁子恆說:

「相比於中後期投資,早期投資不涉及很多財務知識,更多在於對行業的理解、快速了解一件事情的能力。媒體人轉做投資人有以下幾個優勢:

一是快速抓住事物核心的能力。媒體人因為經常會接觸到新的公司,長期職業訓練養成了在很短時間內找到事物核心的能力。這種能力對於投資來說,是相當寶貴的。二是媒體人的知識面廣,接觸的事物多。三是媒體人認識的人多。」

「媒體人轉做投資人不足的地方在於對投資項目的執行,比如對法律知識、財務知識的不充足。但這都可以在實踐中補足。」

無論媒體人轉行進入企業,還是進入投資界,兩位嘉賓都為媒體人給出中肯和積極的建議。儘管媒體江河日下的呼聲日漸高漲,但正如上個世紀國企改制引發的劇烈變動一樣,離開原有機構的個體將在新的平台尋找到新生。

本次活動鳴謝:

會議主持人 李書航

會議筆記整理人 李書航

場地贊助 蟲洞創業之家

食品贊助 實惠APP

長期贊助: 森縱教育聯合創始人藺華

合作媒體:中國經營報、獵掌門


投資最重要的應該是行業分析和盡職調查,這些都依賴於信息,記者最大的優勢就是信息獲取渠道和方法多樣,獵頭也是一樣,所以獵頭轉投資人也具有相同優勢。


推薦閱讀:

都說不能和朋友做生意,那應該和誰合夥做生意呢?
外包團隊如何讓項目源源不斷?
想在自己家小區裡面開個小店,賣什麼東西最好?
男朋友想和我合夥開公司,他出50萬,我出30萬,我怕到時候分手,大家股權糾紛哦,找第三個合夥股東適合?
有沒有項目是網路營銷新手可以做的,能一個月賺到1萬?最好有項目操作詳細過程,能借鑒的?

TAG:風險投資VC | 互聯網 | 創業 | 投資 | 記者 |